现代学前教育史上的浙江学派

上传人:zou****hua 文档编号:218386538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学前教育史上的浙江学派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现代学前教育史上的浙江学派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现代学前教育史上的浙江学派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学前教育史上的浙江学派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1025更新时间:2007-11-5【字体:小 大】现代学前教育史上的浙江学派朱宗顺(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浙江杭州 310012)摘 要 :张雪门、陈鹤琴、张宗麟是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史上的三座丰碑。三人有相同的社会 文化背景,在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又颇多相似、相互关联。现代中国学前教育史 上由此出现了一个浙江学派。关键词:张雪门;陈鹤琴;张宗麟;浙江学派;学前教育中图分类号 :G6191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1 - 6574(2007) 02 - 0018- 06在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发展史上,张雪门、陈鹤琴、张宗麟三位浙籍教育家无疑是三座丰碑。 这三人尽管经历不同,观点也不尽一致,但三人有相近的文化底色,均矢志于中国化学前教育的 探求,由此构成了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史上的“浙江学派”。一、学前教育浙江学派的社会文化底蕴(一) 共同的地域文化底蕴:重视儿童教育的社会文化背景张雪门(1891 1973) ,浙江鄞县(今属宁波市) 人;陈鹤琴(1892 1982) ,浙江上虞(今上虞 市) 百官镇茅家弄人,张宗麟(1899 1976) ,浙江绍兴人。从绍兴、百官镇,到鄞县,三地相距不 过百余里,同属富庶的浙东宁绍平原,相同的生长地域,奠定了学前教育浙江学派的天然血脉。魏晋南北朝以降,尤其是南宋以后,文化学术南移,浙江遂成为中国文化学术发展的重镇。从 北宋开始逐步形成的“浙东学派”,到清代黄宗羲时代达到全盛时期,为宁绍平原乃至整个浙江 留下了深厚的人文积淀。浙江自古重视教育,在书院初兴的唐代,绍兴、象山、诸暨等地即设有 书院。宋朝南迁以后,受文化南移的影响,文化教育在浙地隆兴。名门望族、世族大家,为保家族 世代兴旺,十分重视家庭、家族子女教育,形成了浙人重视儿童教育的传统。颇具代表性的是中 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儿童启蒙教材三字经即出自南宋浙东学者王应麟(1223 1296) 之手。 而被明太祖钦封为“江南第一家”的浙中浦江郑氏的家族教育则是浙地重视儿童教育的缩影。 郑氏家族始自南宋,历时 300 余年,忠孝治家、耕读为本,孝义之名远播。在郑氏家族的郑氏规 范中,对家长职责、道德修养、文化知识、行为规范、子女教育等作了详细规定,成为浙江重 视儿童教育传统的宝贵资源。浙籍学者还对儿童教育进行了理论创新。明代余姚王守仁(1472 1529) 以其“心学”思想为基础,抨击旧时教育对儿童的摧残,他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中指出:“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 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顺应儿童的天性开展教育:“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 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1 由于重视儿童教育,浙江历代人文发达。据统计:清代进士多集中于沿海六省,而浙江的进士 则占全国进士人数的10. 15 %2 ,进士人数的比例居各省前列。三人的生长地文化积淀深厚,重 视儿童教育,这成为学前教育浙江学派兴起的文化注脚。(二) 得现代学前教育风气之先:浙东为中国现代学前教育早期试验地之一 我国现代学前教育制度是西学东渐的结果。1842 年南京条约签订后,来华传教士逐步增 多。为传教之便,他们在中国开设医院、学校以及其他慈幼机构,中国现代学前教育便在这种背 景下由传教士率先创制。教会在华开办的学前教育机构最初名为“小孩察物学堂”,创办时间为 19世纪80年代,地点在沿海通商口岸。据美国传教士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 ,1836 1907) 1905 年编纂的全地五大洲女塾通考所载:当时耶稣会教会创办的小孩察物学堂计有6所, 学生194 人, 其中女孩97 人3 13 。林乐知将这种机构等同于西方的幼稚园:“泰西蒙学, 始于幼稚园, 亦称 察物学堂。小孩未读书之前, 先使察物, 就其目所能见, 手所能抚, 耳所能闻之物, 皆使记其名字, 及其造法、用法。”3 418外国传教士还在华创办育婴堂等慈幼机构, 收容弃婴、孤儿, 到1903 年, 耶稣教各会在华创办的育婴堂共有9 所, 在堂小孩298 人4 。浙东位居沿海, 出洋交通便利, 是我国近代最早接受欧风美雨的地区之一。根据中英南京 条约的规定, 宁波于 1844 年 1 月 1 日向外开放, 成为五处通商口岸之一。由此宁波成为浙东接 受西学的窗口, 有机会率先感受西方现代学前教育之风。 1844 年,英国基督教“东方女子教育会” 的阿尔德赛女士 (Miss Aldersey)在宁波开办了一所女塾,成为中国近代最早的女子学校。据统计, 从1844 年到1912 年, 传教士在宁波开办的女塾、女校、书院等教育机构达14所5 。传教士早 期在宁波的这类教育活动, 无疑为浙江感受现代学前教育提供了方便。张雪门、陈鹤琴、张宗麟三人生活于近代较早向国外开放的宁绍平原, 这不仅使他们有机会 感受西风东渐的影响, 更为他们近距离观察并研究现代学前教育提供了条件。二、学前教育浙江学派的家乡教育底色浙江重视儿童教育的传统,近代浙江得现代学前教育风气之先的便利条件,为学前教育浙江 学派的产生准备了适宜的社会话语背景。而三人自小在家乡接受基础教育,沐浴浙东文化的熏 染。相近的基础教育背景,成为社会文化基因相似性能够破茧而出的保证。三人之中,张雪门年龄最长,他于 1891 年 3 月生于宁波鄞县西乡。宁波接受欧风美雨的洗 礼较早,是现代学前教育制度在我国引入和试验的早期重镇之一。张雪门幼年在家接受私塾教 育,时间达七八年之久,熟读四书五经,国学根底颇深。后插班进入宁波府中学堂(今宁波一中前 身) ,时任校长为马裕藻。1911 年毕业。其后,张雪门于 1924 年至1928 年在北京大学接受进 一步的教育,受北大教育系教授高仁山的指导。但这无改张雪门的基础教育是在家乡打下的事 实。陈鹤琴年龄居中,1892 年 3 月生于上虞县百官镇茅家弄的一家杂货店商家里。上虞素有 “山川毓秀,人杰地灵”的美誉。史载上虞自北宋年间即奉令设学,朱熹提举浙东时曾在此讲学, 人文荟萃,源远流长。陈鹤琴 6 岁丧父,从小体验到人生的艰难。他7 岁开始在家乡接受私塾教 育,自称先后“拜了4 位先生,换了3 个私塾,读了6 年死书” 6 。陈鹤琴在家乡的私塾从三 字经百家姓,读到论语孟子,对儒家思想有了较深的濡染。由于私塾的课余生活 是放任的,陈鹤琴在背书之余,还能与同伴玩“斗船”“木偶戏”等家乡游戏,学会了翻筋斗、打 虎跳、竖蜻蜓等健身活动,这为日后探讨幼儿教育提供了切身的经验。1906 年,陈鹤琴得到姐夫 资助到杭州入教会办的杭州蕙兰中学读书,开始接受现代科学知识的教育,4 年后,以优异的成 绩毕业。其后,陈鹤琴离开家乡,到上海圣约翰大学、北京清华学堂求学。1914 年至 1919 年, 赴美留学,师从克伯屈、孟录、桑代克等名师。家乡文化的濡染,再加西方现代文明的熏陶,为陈 鹤琴探索中国学前教育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宗麟年龄最小,1899 年 11 月生于江苏宿迁,次年随父迁回原籍绍兴。绍兴位于宁绍平原 北端,自古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张宗麟出生的时代,绍兴已经办起了颇具声望的绍兴中西学堂, 走在现代教育改革的前列,为他提供了接受良好的家乡教育的机会。他 4 岁随姑母识字,6 岁入 本地私塾读书,旋因病辍学。1908 年,张宗麟入本乡敬敷义塾(后改为敬敷小学) 学习。1911 年冬,毕业于袍渎敬敷初等小学堂。次年,升入敬敷高等小学堂。1915 年夏毕业。同年秋,考入 绍兴浙江第五师范学校。1917 年冬,因带头罢课而遭校方斥退,转学至宁波浙江第四师范学校继 续学习,1920 年毕业于此7 。毕业后,曾在本乡敬敷高等小学任数理化教员,服务桑梓。1921 年,张宗麟离开家乡,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师从陶行知、陈鹤琴、郑晓沧等完成其高等教育学 业。家乡的世风民俗、新旧杂陈的教育,为三位日后的学前教育家奠定了文化基础。尽管三人在 故乡获得的还不是从事现代学前教育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但他们在故乡所习染的知识与信仰,为 日后的探求做好了准备。三、学前教育浙江学派的实践探索 中国现代学前教育从学习西方起步,难免染有西洋化、贵族化乃至宗教性的特色。1925 年, 张宗麟曾对沪杭、沪宁铁路沿线的幼稚园进行考察,所到幼稚园,“一入其门,耳之所闻,目之所 见,多为外国玩具”,墙上“多半皆张挂外国之儿童画”,“所唱之歌,多为外国译歌,或为吾国古 诗,或为圣经上赞美诗,或为英文歌” 8 4262428 。这种染有“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9 的幼稚园不适合中国的要求,探求中国化的学前教育遂成为 20 世纪20 年代学前教育家们的共 同追求。也正因为有这一共同追求,张雪门、陈鹤琴、张宗麟三位老乡乃能声气相通,从创办幼 稚园,到建立幼儿教师教育机构,为建立完整的中国学前教育体系进行不懈的努力,展现出学前 教育浙江学派绚烂的一面。(一) 张雪门:最早开始学前教育的实践探索 鄞县张雪门最早开始学前教育的实践探索,自称“从民国六年度起到十一年度止,这六学年 的时间,我完全在幼稚教育上作实际的功夫。”10 2张雪门自宁波府中学堂毕业后,1912 年 7 月,应本县蔡琴荪之聘,就任鄞县私立星荫小学校长。1918 年,蔡琴荪遵母嘱,创办星荫幼稚园, 聘请张雪门为园长。课程设“礼仪法、识字、认数、唱歌、手技、谈话、游戏、体操”等;以“培 植爱国新人,辅助家庭教育”为宗旨11 。家乡的私立星荫幼稚园成为张雪门学前教育实践的起 点。为深入了解当时的学前教育状况,张雪门于 1919 年随团参观上海、南通、无锡、苏州、南 京等地的幼儿教育,坚定了探索中国化学前教育道路的决心。为培养合格的幼稚教师,1920 年 4 月,张雪门又同宁波教育界同仁一道创办了二年制的私立“星荫幼稚师范”。1920 年秋以后,张雪门的学前教育实践主要在浙江以外展开。同年秋,张雪门应聘到北京孔 德学校任小学部主任,并考察京津一带的幼稚园,使他对当时南北两地幼儿教育的发展有了深入 的认识。1928 年初,从北大学习结束的张雪门发起成立了“北平幼稚教育研究会”;同年,北京 孔德学校创办幼稚师范,聘张雪门主持。他在主持孔德幼稚师范的同时,创办了幼稚师范幼稚园、 文艺幼稚园等作为实习场所。1930 年秋,张雪门受北平香山慈幼院院长熊希龄之聘主持北平幼稚师范学校校务,此后,他将 主要精力投注于该校。北平幼稚师范在张雪门的主持下,开展幼稚师范教育试验,成为当时中国 北方学前教育的中心,同陈鹤琴在南方的探索相呼应,撑起中国学前教育“南陈北张”的大格局。 其间,张雪门于 1934 年支持戴自俺等人在北平阜城门外罗道庄开办农村幼稚园,实验乡村幼稚 教育。抗战爆发后,张雪门转往桂林、重庆等地继续从事幼儿教育。1949 年赴台后,主持建立儿童保育院、幼稚园等机构。晚年虽双目失明,仍不忘思考学前教 育的发展。张雪门“一生痴迷幼稚教育”12 ,将毕生献给了中国学前教育事业。(二) 陈鹤琴:从家庭幼稚园起步1919 年8 月,陈鹤琴留美回国,执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 年改为国立东南大学) ,加入 中国现代新教育建设之列。1920 年12 月,长子一鸣呱呱坠地,陈鹤琴以儿子为对象,展开了长达 808 天的个案追踪研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两部儿童教育的专 著。1923 年,长子年满3 岁,到了进幼稚园的年龄,但陈鹤琴认为当时的幼稚园“与环境的接触太 少,在游戏室的时间太多”,“功课太简单”,“团体动作太多”,“没有具体的目标”13 ,需要 创设中国化的“新幼稚园”。1923 年秋,在东南大学教育科徐养秋等人的支持下,陈鹤琴在自家 寓所创办幼稚园,自任园长,聘请时在东南大学任教的美国人罗林斯(Helen M. Rawlings)为顾问, 请甘梦丹等任教师,招收12 名小朋友,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就此诞生。于是,作为浙籍人士的 陈鹤琴以创办家庭幼稚园的方式从南京走上了学前教育的道路。1924 年,幼稚园迁建改名为鼓楼 幼稚园,1925 年定为东南大学教育科实验幼稚园。陈鹤琴聘请宁波的张宗麟等为助手,开展幼稚 园课程及教法实验,一时成为国内幼稚园的风向标。此后,陈鹤琴支持陶行知的乡村教育试验, 于1927 年兼任晓庄学校二院(幼稚师范院) 院长、指导员,协助陶行知创办樱花幼稚园。1928 年, 他负责起草全国幼稚园课程标准,于1932 年正式颁布,成为指导当时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文件。1940 年,陈鹤琴在江西泰和创办江西省立幼稚师范学校。1943 年,该校改为国立,增设幼稚师 范专科, 形成了由专科部、师范部、小学部、幼稚园、婴儿园等五部分组成的完整的幼稚教育体 系。抗战期间,他率领师生转战各地办学不辍。抗战胜利后,于1945 年9 月回到上海,创办上海 市立幼稚师范学校, 任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陈鹤琴仍时刻思考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1980 年5 月,89 岁高龄的 陈鹤琴还为儿童节题词:“一切为儿童,一切为教育,一切为四化”,充分体现了他对倾其大半生 精力追求的学前教育的眷顾之情。(三)张宗麟:从中国第一位男性幼儿教师起步张宗麟的学前教育实践同陈鹤琴、陶行知等紧密相联,主要是在鼓楼幼稚园和南京晓庄学校展开的。1925 年,张宗麟以优异的成绩从东南大学毕业。毕业后,他受聘为陈鹤琴的助手,到鼓楼幼稚 园当教师,成为中国学前教育界第一位男教师。在鼓楼幼稚园,他协助陈鹤琴进行了课程、设备 等项目的试验研究。可以说,鼓楼幼稚园试验的设计、实施和成果整理都凝结着张宗麟的心血。1927 年,张宗麟曾短时回浙江服务,担任宁波启明女中校长、杭州浙江女子高级中学教务主 任。同年 6 月,应陈鹤琴之邀,北上担任南京特别市教育局学校教育课幼儿教育辅导员。晓庄师 范学校成立后,他应陶行知之邀,兼任晓庄学校幼稚师范院(又称第二院) 指导员,与同时受聘担 任该院院长的陈鹤琴继续合作,实验乡村幼稚教育。次年,因陈鹤琴赴上海主持工部局华人教育, 张宗麟乃专任晓庄学校幼稚师范院的指导员,后又接替陈鹤琴担任该院指导员主任。1928 年,他 还同陈鹤琴一道,拟定幼稚园课程标准。晓庄被关闭后,张宗麟先后赴厦门、重庆、武汉、山东邹平等地,继续从事乡村教育,期间, 曾于 1931 年担任厦门集美幼稚师范学校教员。抗战爆发后,张宗麟将主要精力投注于抗战救亡运动。此后,精力分散,无法继续专注于学前 教育的探索。四、学前教育浙江学派的理论建构 三人学前教育理论的构建各异,但放在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的大背景下关照,他们的理论建 构呈大同与小异的格局,这进一步提供了学前教育浙江学派成立的可能性。(一) 理论建构的小异:“活教育”“行动课程”“社会教育” 三人在长期的学前教育实践探索中,所要寻求的是中国化的学前教育之路,在理论呈现方面 旗号各异,存在着一定差异,但在实质内涵上又颇多相似。陈鹤琴从南京鼓楼幼稚园的探索,到江西幼稚师范学校的试验,其理论的核心旗号是“活教 育”。无论是幼稚园还是幼稚师范学校,活教育理论均要求以社会生活中的活材料、活方法,来 培养“活学生”。体现在幼儿园课程上,主张以“整个教学法”的思路,按照“五指教学”的模 式,整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张雪门多年幼儿教育实践探索的结晶是“行为课程”的学前教育理论。他借鉴行为主义、 实用主义理论,认为幼儿园的课程就是幼儿的经验“, 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 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 10 10。88质言之,行为课程就是要用幼儿的行为、经验来构建幼儿 园的课程,这同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异曲同工。张宗麟的学前教育理论构建与陈鹤琴的活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紧密相联,颇具特色的是他的幼儿“社会教育”思想。张宗麟于1931 年出版幼稚园的社会,阐述了他关于幼稚园社 会教育的主张。他认为:“我们需要的孩子,决不是只会吃,只会个人享受的孩子。我们需要的是 能为孩子们谋共同享受,能注意他的四周事物的孩子。为着这种关系,幼稚园的各种活动力都应 含有社会的意味。” 8 2可68 见,张宗麟幼儿社会教育理论的核心不外是不能抹煞幼儿同社 会和生活的联系。这同“活教育”“行为课程”理论有相通之处。(二) 理论构建的大同:传统文化以及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的话语背景 三人在学前教育理论构建方面虽然存在差异,但基本精神一致,总体上呈现“大同”格局, 这种格局的形成与三人理论基础的相近性有关。三人享有共同的地域传统文化资源,对当时中国社会和中国学前教育有相同的观察与感受, 乃能从不同角度提出并实践学前教育中国化的解决方案。从学术背景来看,三人接受了相同的现 代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的熏陶。陈鹤琴在美国留学多年,对当时心理学、教育学的发展濡染甚深; 张雪门则通过在北大的学习,接受了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福禄培尔、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理论的 洗礼;张宗麟则通过陈鹤琴、陶行知等接受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的影响。这使得欧美的实用主义 进步主义、行为主义等理论成为三人探索学前教育理论的共同依据。由此,三人均主张学前教育 中国化,用相近的话语言说“活教育”“行为课程”“社会教育”等理论,体现出学前教育理论 构建的“大同”。总之,共同的社会文化及家乡教育背景,相近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探求,成为张雪门、陈鹤 琴、张宗麟共同擎举学前教育浙江学派大旗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学前教育浙江学派的出现 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当然,现代中国学前教育史上的浙江学派绝非画地为牢、固步自封。事实 上,现代学前教育史上的浙江学派是开放的,它既非三人先知般规划的结果,亦非拘泥于浙江一 隅而成长起来的,它不过是现代中国学前教育发展大格局中的历史巧合,所展现的是浙人对现代 中国学前教育的突出历史贡献。参考文献:1 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03.2 李润强.清代进士的时空分布研究J .西北师范大学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66.3 李楚才.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料:教会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4 何晓夏史静寰.教会学校与中国教育近代化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85.6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全集:第6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542.7 张沪.张宗麟年表C/ /绍兴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绍兴文史资料:第10辑.绍兴:绍兴市政协文史资料 委员会,1991 :1002102.8 张沪.张宗麟幼儿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9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1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619.10 戴自俺. 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 M . 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11 胡审严.张雪门和星荫幼稚园C/ /宁波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宁波文史资料:第8辑.宁波:宁波市政 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0 :53254.12 杜成宪,王伦信.中国幼儿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71.13 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45 214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