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劳动力的流动

上传人:m**** 文档编号:212794838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论劳动力的流动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毕业论文-论劳动力的流动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毕业论文-论劳动力的流动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源的流动性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是衡量一个经济机制优劣高下的重要 标志,对劳动 力资源来说亦如此。劳动力流动是快速变化的经济体系中一项重要 的平衡机制,建立和完善劳 动力合理流动机制,是实现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培 育和发展我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 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环节。研究劳动力合理流动问题,进一步深化劳动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并完善国家 宏观调控下的 以市场为基础的劳动力资淤配置机制,对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 入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关键词】劳动力流动 合理 改革一、绪论 (01)(-)劳动力流动的概念及类型 (01)(二) 劳动力流动的客观必然性(02)(三) 研究劳动力合理流动问题重要意义 (03)二、劳动力流动合理性判断 (03)(一) 影响劳动力流动因素 (03)(-)劳动力流动积极作用 (04)(三)劳动力流动经济合理性分析 (04)三、劳动力流动现状分析 (05)(-)我国劳动力流动及研究阶段性特征(05)(二) 我国农村劳动力 (06)流动问题专题研究 制约我国劳动力合理流动障碍因素分 (07) 五、析 促进我国劳动力合理流动对策建议(08)参考文献 (10)(11)一、绪论劳动力流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经济社会最常见的现象之 一。一 方面,它是劳动力市场上实现劳动力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前提条件和实现 机制。唯有劳 动力的由流动,才能不断地配置劳动力要素于社会生产率最高或 劳动力边际产出最大的 产业或部门,使劳动者个人、企业以及社会都取得最大效 益。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流 动通常能够使劳动力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从而增加 未来收益,所以劳动力的流动也被认 为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行为而为世人关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劳动力合 理流动问题对于促进我国劳动力资源 的优化配置和全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一) 、劳动力流动概念及类型1、劳动力流动概念在经济学说史上,最早对劳动力下科学定义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 马克 思说:“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 每当人生产 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作为存在于人体中体力和智力总和的 劳动力,流动实际上是指劳动者体力和智力的流动,说到底是 劳动力的承担者一一劳动 者的流动。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力为了获得更高的劳 动报酬而在地区间、产业间、部 门间、就业状态间、企业间、乃至匸作间的转移。2、劳动力流动的类型在经济理论研究中,一般把劳动力流动分成两类:一类是自愿的流动;另一 类是非 I愿的流动。所谓I愿流动是指劳动者为了 I身的利益,提高己的未來收入进行 的流动;非门愿流动则是由于雇主的原因发生的流动,或者说由于被解 雇或失业而发生 的流动。经济学家认为,白愿渝动是劳动力流动的基本模式,人们只有在白由选择的条 件下,才能继续保持流动的活力。本文即是以劳动力的白 愿流动为研究对象的。通常还 可以把劳动力的流动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a .单位内部的流动。b -职业之间的流动。c单位之间的流动。d -产业之间的流动。 e.地区之间的流动。f 国际间的流动。(二)、劳动力流动的客观必然性从根本上说,劳动力流动是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客观要求。生产社会化的发 展使 人们的经济活动I趋复杂化、多样化,相应地,劳动力的职能、劳动者的就业分布、 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也不断发生变化。同时,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的流 动也带动了劳动 力的适应性流动。因此,劳动力流动便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 现象。具体來说,主要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引起了劳动力的流动:1、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生产的现代化和社会化,旧的生产形式和产业 部门不 断被淘汰,原來在这些部门中工作的劳动力面临着职业转换。同时新兴产 业的涌动乂提 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不断地把原來分布于传统产业部门的劳动力纳 入自己的生产过程。 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动推动了劳动力的全面流动。2、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引起社会分工向复杂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随着科学技术 的不 断进步,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这种不断加速的科学技术 进步,既为 劳动力流动提供了可能,也对劳动力流动提出了要求。这是因为,科 技进步一方面创造 了许多新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乂淘汰了一部分旧 的工作岗位。另外,随着 竞争的加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部门或企业的资本有机 构成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对 劳动力的需求最相对减少有时共至是绝对减少, 所以就要相应地释放出一部分劳动力, 将他们重新配置到新开办的部门或单位中 去,从而自然地形成劳动力的流动。此外,技 术密集型的产业由于其产品的技术 含量大,产品附加值高,所以该产业的劳动力价格较 高,待遇较好,从而吸引了 大批合格劳动力的进入,加剧了劳动力的流动。3、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于资源分布和自然条件以及其他因素的差异,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很不平 衡。 经济落后地区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半的限制,就业机会很少,劳动力供给乂常 常大于需求, 使劳动力就业比较困难。而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很快,劳动力需 求量大,本地供给相 对不足,所以需要从外地输入,这样就促使不发达地区的剩 余劳动力向发达地区流动。 另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劳动生产率较高,劳动力价 格比不发达地区高出许多,正是这 种地区间的收入差异,形成了不发达地区劳动 力向发达地区流动的强大动力。此外,经 济发达地区个人发展的机遇较多,也是 劳动力流入的一个重要原因。4、劳动力自身发展的要求劳动力流动意向的变化取决于他们对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满足程度的判断。 劳动 者根据白己的兴趣、爱好、专长和收入目标等的需要,对现有职业或岗位和市场上可供 选择的其他职业或岗位做出比较性评价。总之,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 下,劳动力随着社 会经济的发展和,口身需要的变化,在产业、区域以及不同企 业、组织间广泛流动,已 成为一种客观必然现象。(三).研究劳动力合理流动问题的重要意义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资源的流动性是现代经济的重耍特征,是衡量一个经济 运行 机制优劣与否、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一个保持较高流动性的经济运行机制, 将使国民 经济结构可以随时得到调整,资源配制可以不断得到优化,供求关系的 失衡可以比较顺 利地得到解决,经济要素也可以按照效率原则得到重组。因此, 流动性本身必将增加经 济资源的价值。对于劳动力资源来说也是如此,通过教育、训练和健康投资等形成的劳 动力资源的价值的实现和增值,往往要通过劳动力资 源的流动来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 效利用和合理配置是以流动为条件的。在市场 经济条件下,研究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问题, 就是要对劳动力流动进行理论分析及 实证研究,针对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找出存在 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引 导我国劳动力有字流动的主要措施,这对于促进劳动力资 源的优化配置和全社会 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劳动力流动的合理性判断(一)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1、经济因素一般来说,经济动机是影响劳动力流动的最根本原因,流动是为了获得更高 的报 酬。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一般的社会环境因素和具体的匚作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包 括政 治、经济、文化、卫生、教育、户籍制度、社保制度等因素对人的影响。具体工作环境包括人际环境、管理环境等因素,对人影响更直接更有力。3、职业因素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职业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插职业评价、职业技术水平、职 业投 入等。人们更喜欢从事社会评价高的职业和行业,职业技术水半和职业投入 通常和离 职率成反比。4、主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劳动者的年龄、能力、对职业的兴趣爱好及其他个性因素。(-).劳动力合理流动的积极作用1、劳动力流动使工作职业充满了竞争性,促进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很 大程度上保证了劳动力市场的活力与效率。2、使各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提岛社会经济效益。3、改善精神面貌,促进经济增长。劳动力作为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媒介,起 着传播、扩 散知识、信息、观念的作用。劳动力由农村和相对落后的地区流动到 发达地区,他们 的思想、观念、动机、行为均发生变化,并通过与家人联系将这 种变化扩散到流出 地,引起当地人民思想、素质的改善。同时通过对流出地家人 亲屈物质、经济上的接 济、支援,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水平,也引起了消费观念和 生活方式的转变。劳动力流动还有利于流出地科技人才的培养。流动者在流入地获得一定经济 报酬 后会返回流出地,在外期间学习的知识和技术、工作能力以及外界的信息渠 道和人际 关系会运用到当地的经济发展上。4、有利于劳动考个人和用人单位间双向选择,优化组合,有利于劳动者个 性发 展和组织效率提高。(三).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合理性分析劳动力流动作为一种社会经济行为,虽对社会劳动力资源起了优化配置作用, 但 并不是所有的劳动力流动都具有合理性。劳动力流动是否合理,关键看流动效 果如 何,包括对组织、个人、社会的综合效益。首先,劳动力流动合理性如何与因劳动力流动而付出的代价高低有关。代价 越 低,合理性越高,反之合理性越低。其次,劳动力流动的合理性如何,与流动对劳动力配置的积极效应如何有直 接的关 系。按理而论,劳动力流动的本意就在于促进对劳动力合理有效的配置,即流动是达到 有效配置的形式。那么劳动力的流动能否达到这个目的,关键在于 流动机制,而流动的 机制乂与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和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有直 接的关系。反过来说,在劳 动力市场体系尚不健全,发育比较差国家的宏观调控 能力也比较弱的情况下就表明劳动 力的流动机制还不够好,从而也就谈不上流动 会对劳动力的配置发挥积极的效应。因此, 劳动力流动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积极 效应起码应包括以下几点含义:一是劳动力的流动 可以促进劳动力结构的配置比 较合理,能有效改变原來结构上存在的一些明显的问题。 如专业结构、年龄结构、 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分析职务结构、余缺调剂等。二是劳动力的 流动对劳动力布局 的配置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以改变原来布局上存在的一些突出问 题,如行业布 局、地区御局、特殊布局等。三是劳动力的流动有利于国家对劳动力配置 和开发的基本方向,即流动不应有碍丁更不应有背丁讴个方向,要有利J:劳动力规 划的 有效实施,有利于劳动力发展的战略要求,如劳动力开发与国家经济结构、产业 结 构、技术结构的有效配合。若劳动力的流动在以上儿个方面都能产生积极的效 应,就表 明了其具有合理性若积极效应愈明显愈突出合理性也就愈强,否则合理 性就差,甚至有 害。第三流动力流动的合理性如何,还要看对劳动者的个人才能发挥得怎么样, 对劳 动者的愿琨、需要满足得怎么样。我们讲劳动力的流动要有利于对劳动力资 源的合理 配置,其中就包含着对个人才能的有效发挥,对个人需要的有效满足在 内。假若劳动 力资源的流动达不到这个目的或者实现地比较差,那么都会彫响到 整个劳动力配置的 效果,影响到劳动力流动的合理性。因此,劳动力的流动不仅 要有利于劳动者个人才 能的有效发挥,而且要有利于个人获得新的知识和才能, 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劳动者的积 极性和创造性。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通过流动都可 以达到这种效应,但对劳动力流动 的管理起码要朝着这个目标來努力。三、劳动力流动现状分析(一)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其研究的阶段性特征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经历了 20 多年的发展变迁呈现出比较清晰的阶段性特 征国内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1、改革开放初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开始进入学术 研究的视野1978 年底开始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及一系列市场化改革使中国农村 剰余农 村劳动力被释放出來,推动了农村要素市场的发育但由于各种阻碍农村劳 动力流动的障 碍还没有拆除,大暈农村劳动力主要向农村内部非农产业转移,乡 镇企业成为吸纳农村 剩余农村劳动力的主体。这一时期关于农村剩余农村劳动力 转移的研究打破了多年來这 一领域沉寂的局面,明确了农业剩余农村劳动力向非 农转移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这是这一 时期最大的突破。2、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期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的专门研 究开始 起步20世纪80年代末各种限制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开始放宽区域差距、城乡 差距也 不断扩大为农村劳动力跨区域城乡流动提供了可能。这一时期关于农村 劳动力流动问题 的争论事实上是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问题的探讨。要解决中国农 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 些深层次矛盾必须打破城乡隔离体制实施开通城乡、推进 城市化的战略这是这一时期在 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至现在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的专题性研究全面展开这一时期的研究思路仍然是利城市化相结合指导思想主要是进一步消除城 乡隔离7海无涯苫作舟!体制加快农村剩余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非农化和城市化解决农业、农村内 部矛盾这一阶段的重大突破是提出了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二).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的专题研究1、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基本特征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是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的起点和基础。资料表明就 外出 农村劳动力的个体特征来看,年轻、未婚、男性和受过更高教育的劳动者往 往更偏好于 流动,在年龄结构上 35岁以下的青壮年占绝对优势,女性的平均年 龄低于男性,在受 教育程度上外出者的教育程度明显高于非外出者,在流动的方 向上主要流出地是安徽、 河南、四川、湖北、湖南、广西、江西等地,流入地主 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的各省市, 就农民工的社会群体特征来看流动者基本以寻 求职业、增加收入为目的,主要來白低收 入地区的中等偏低收入农户,在流动方 式上他们以农民工的身份在城市就业但无法实现 永久性迁移而是处于循环流动 状态,在职业活动上主要集中在城市制造业、建筑业、批 发零售贸易业、运输业 等社会服务业,职业层次偏重体力付出,在流动机制上以自发流 动为主并以各种 社会关系为基础,沿着血缘、地缘、业缘的社会人际关系向外流动。2、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动机与原因大量研究从中国体制转轨的制度背景出发,揭示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 殊性。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农村组的研究认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和农 业比 较收益低下是农民流动的推力,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就业机会与城乡比较 利益的差 距是农民流动的拉力,城乡收入水平差距即经济收入驱动力是农村劳动 力流动的主要 动力。但中国的户籍制度锁定了多数农民工的生活预期目标,从而 对这种驱动力产生 了消解作用,形成特殊的生命周期,即年轻时外出打匚年龄大 了以后回乡。3、公共政策与制度安排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体制与制度安排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是中国流动人口研究的焦点和热 点,也 是相关政策制定的核心。户籍制度是造成外來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的 行业、地 位、身份存在明显选择性,以及大多数流动人口不能获得城市永久居住 权和稳定就业 权,进而形成循环流动的重要原因。4、流动人口规模结构的变化与民工荒问题的产生学术界就中国农村劳动力的供给总最和结构进行了研究,得出一个基本判断, 即一 个从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到农村劳动力有限剩余的转变正在发生。这一结论 预示着结 构性、局部性的农村劳动力短缺现象,将会在中国时常发生从而对中国 全方位的制度 创新和发展战略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民工荒问题不是总量问 题而是结构性问 题。大暈研究从农民工的工资问题出发认为制度缺陷是民工荒产 生的主要原因。四、制约我国劳动力合理流动的障碍因素分析(一)、户籍制度改革滞后传统的户籍和迁徙制度致使流入城镇的人口无法实现由农民身份向市民身 份的彻 底过渡,在子女读书和择业上不亨受和市民同等待遇,并且导致我国城乡 居民社会心 理、社会情感、社会认同和社会价值观上的隔阂、对立、分裂和矛盾。 这不仅有害于 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而且会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社会 问题。(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劳动力的有效流动,必须以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 完善 为基础。当前我国城市劳动力流动的最主要障碍不是行政壁垒,而是社会保 障体系发育 不完善。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是明显的:一是社保覆盖面小法定 保障对象少,仅限 制于全民所有制的干部、固定工和合同工,大多数农民工无法 平等地获得社会保障:二 是社保管理机构不统一,劳动、人事、民政、医疗、保险等机构参与。机构的不统一给 外流人员的社会保障带來了一系列困难,尤其是 涉及到身份、职业、行业、区域变动的 流动劳动力更是苦不堪言。(三)、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相关部门执法不严目前,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仅对企业中的固定工、合同工给与保护,对广大 农民展 佣工、临时工的合法权益维护适用性不大,对相关的不法企业特别是中小 企业、私营业 主、包工头约束性不强。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最低工资法等相关的配套法规执行 不到位,在小企业、私营业主、建筑包工头中很普遍,相应 的维权部门、监督机构未发 挥应有的作用。(四).劳动力市场欠发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流动要通过市场来实现,劳动力市场既是劳动 力漩 动的载体,也是运用市场规律对劳动力资源进行调节和配置的一种机制。经 过近 20 年 的改革,我国劳动力市场已初具规模,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 己开始发挥作用,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发展仍滞后于其他要 素市场的发展还不适应于 劳动力合理流动的需要。市场发冇的程度在不同区域和 经济成份之间很不平衡。(五)、其他影晌因素除上述因素之外,劳动者整体素质低下以及观念障碍也是重要因素。由于素质低下,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就弱,被其他单位招用的成功率就低 , 不 想流动或想动而乂动不了的职工人数就很多。观念障碍主要表现是担心离开国 有企业 之后,难以找到好的工作,没有失业保障等。此外,流动时大多靠亲人、 朋友、熟人 介绍的途径,缺乏流动的独立性、自主性。五、促进我国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对策建议劳动力的流动一方面可以使劳动考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实现自身的价值;另 一方 面它涉及到社会劳动资源的配置效率并进而影响到经济结构的变化问题。因 此,必须 大力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并相应地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这是实现劳 动力有效流动 的基础。(一)、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全体居民有平等的身份和发展机会,现行户籍制度的改革 势在 必行。按照国际惯例,建立统一的流动户籍制度,即任何人只要在一地有稳定的收入來 源,就有资格办理暂住或常住证,并依法亨受当地居民亨有的权利和 应尽的义务。但在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十分复杂,必须慎之乂慎。在当前无法完全按全新的户籍制度运行 和完全做到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首先在乡镇和 小城市中以渐进方式推开。首先, 可暂时保留两类户,放宽农村户口迁向城镇和 中小城市的限制,试行以公民住房,生活 基础(稳定的职业和收入)为落户标准 的户籍迁移办法。其次,建立常住人口、暂住人、 寄住人口三种形式并存管理办 法,规范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对有稳定职业和收入的迁入 人员先取得暂住人口身 份,经若干年后亨有居住地居民同等待遇。再次,对已迁入城镇 工作的劳动力可 试行临时户,登记制度,领取蓝皮户口,待条件成熟时再转为城镇户口。 最后再 逐步推广,过渡到建立全国统一平等的户籍制度。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创造劳动 力流动的平等环境,从而降低流动的成本。(二)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劳动力市场良性运作的基本条件,是消除劳动力区域 间流 动的后顾之忧和保障其权利的基础。从有利于劳动力流动的角度,当前社会 保障制度改 革可以从以下儿个方面入手:一是扩大社保覆盖面,将流动人口也纳 入到社保体系中来, 使他们也亨有半等的社会保障的权利,为劳动力流动消除后 顾之忧:二是应建立全国统 一的社会保障机构,统筹管理全社会所有成员的社保 事务,以期最终建立覆盖全国的社 会化社保体系,使劳动力不管流动到什么地方 都能即使方便地参加社会保障;三是现行 户籍和管理体制尚无突破性进展的情况 下,可在流动人口屮首先推行医疗、匚伤保险, 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再逐步拓展 到其他领域;四是逐步实现常住户籍人口与外来流动人 口公平地亨有社会保障权 利,制定相同的标准,可在试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 办法的同时,以身 份证为基础,以身份证号码作为个人社保统一帐号,纳入社会我国劳 动力流动状 况分析化统一管理的轨道。(三).逐步改革劳动就业制度当前,对于流动的劳动力來说,劳动就业制度改革一是要建立相对稳定的劳 动合 同关系,通过签订劳动合同来保障劳动法赋予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彻底 改变过去对 外来劳动力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状况,二是逐步实施最低工资标准 并纳入全社会工资 体系之中,对于缺少社会保障体系支持的外來流动人口,实施 最低工资标准是保护他们 基本权益的最起码的手段。对同一企业的员工,不管其 户籍状况如何,应实行同一工资 标准,同工同酬,并获得同样的劳保、福利等待 遇。(四)、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度 市场经济说到底是法制经济。劳动法颁布实施后,为了保障劳动力流动的有序 和平等,首先应抓紧与劳动法相配套的立法工作,重点加快促进就业、 社会保障、 劳动保护、匸资标准等一系列配套法律法规建设,使之形成较为完善 的体系,摆脱现行 各自为政的政策体系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走上依法管理的轨 道 0 其次要加大执法力 度,依法保护流动劳动者的利益,最后要加强配套的规 章制度建设,制定全国统一规范 的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有利于劳动力在全国范围 内自由流动。(五)、健全劳动力流动的调节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流动主要应由工资或收入机制來调节,合理的工 资机 制和收入分配关系将调节着劳动力在行业、企业、地区之间的流动。为此必须在健全企 业自我约束的机制上,加强政府对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将匸资的分 配权逐步从国家手 中转移到企业手中,以工资的差异作为调整劳动力流动的主要 经济手段,使工资成为引 导劳动力流动的市场信号而不是行政手段。改革的基本 要求是:首先,资水平应该具有 较大的弹性:其次,工资总额由劳动力供求竞争 和国家计划双向调控。这样,在新型的 工资制度下,工资差异就可调节劳动力在 社会生产各部门和地区之间进行合理的流动。参考文献1 马克思资本论ML人民教育出版社,19722 李竞能现阶段中国人I】经济问题研究M冲国人II出版社,1999(1).3 廖泉文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理论与实践ML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3)4 李丽辉技术进步对劳动力流动的效应研究ML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5 宋醒比、靡进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力市场理论与实践ML中国财政经济山版社, 1999 (2).6 蔡坊关于政府如何管理流动劳动力的思考N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 (4).7 张道中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中的几个问题D 经济学家,2000. (4).8 杜鹰现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群体特征和宏观背景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1997. (6). 李建中、乔根平城市型二元经济模式下的劳动力流动分析N 中国人民人学学报,1998. (4).10 赵羅辉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J 经济研%, 1997. (2).11 赵秀丽经济转轨期培育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难点与对策N 山东人学学报,1998. (1).12 戴风礼、叶常林关于影响劳动力要素流动性因素的分析J 学术界,1997. (3).13 王向明农村剩余人口的转移与经济发展J 经济研究,1985.(1).11王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讨论会观点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1986. (12).15 韩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业模式刍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1987. (4).16 张永丽、黄祖辉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研究述评J冲国农村观察,2008. (1).17 冯兰瑞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道路的选择J.改革,1993. (4).18 陈吉元坚持和逐步实现农业剌余劳动力转移J.中国农村经iff, 1990. (10).致谢本文是在导师程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经过多次修改完成的。程老师在繁忙的工作和学术 研 究之余,在人纲撰写,组织篇章结构,文献的准备.论文的撰写等一系列工作中,给予了 我耐心 细致的指导,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使我受益匪浅.在此衣示最诚挚的谢意。最后,要感谢所有同学及朋友対我的支持和帮助,希塑自己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 努 力,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当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