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水浒传》概要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12446753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1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讲-《水浒传》概要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第七讲-《水浒传》概要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第七讲-《水浒传》概要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讲水浒传水浒传是英雄传奇的代表作。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一样,主要人物和题材都有一定的历史根据,不过,英雄传奇的故事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虚构,历史演义则比较注重依傍史实;英雄传奇以塑造一个或多个英雄人物为重点,而历史演义着眼于全面描写一代兴废或几朝历史;英雄传奇一般是由宋元小说话本的“说公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之类发展而来,而历史演义是由“讲史”话本演化而成。这些不同,有可能使英雄传奇突破历史事实的制约,跳出帝王将相、军国大事的圈子,将目光移向民间日常的生活和普通的人。明代英雄传奇继水浒之后,还有杨家府演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比较著名。一、水浒传水浒传的成书、作者和版的成书、作者和版本本1.成书成书过程:世代累积胡适考证:水浒不是青天白日里从半空中掉下来的,水浒乃是从南宋初年(西历十二世纪)到明朝中叶(十五世纪末年)这四百年里的“梁山泊故事”的结晶。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宋江等啸聚梁山泊时,其势甚盛,自有奇闻异说,生于民间,辗转变繁,以成故事,复经好事者掇拾粉饰,而文籍以出。龚圣与三十六人赞序、周密癸辛杂识有关内容说明宋末已有传写宋江等事之书。水浒故事当日载在人口者甚多,虽已有种种书本,而失之简略,或多舛迕,于是又复有人起而荟萃取舍之,是为后来之大部水浒传。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历史记载、口头传说、话本、杂剧及元末农民起义是产生水浒传的社会原因和客观需要。成书时间元末明初明代嘉靖年间:张国光:一、书中不少地名都是明代的建制;二、郭本作者无民族意识;三、明初以前从无人提到过水浒传;四、从文学进化的角度看水浒传不可能成书于元末明初;五、水浒传受三国演义影响甚深。石昌渝:内证,如银子、朴刀、土兵、子母炮等。2.作者由于文献记载不一,所以水浒的作者众说纷纭。明代有四种说法:“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见于嘉靖间高儒百川书志、郎英七修类稿)罗贯中作(见于万历间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王圻稗史汇编)施耐庵作(见于万历间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施作罗续(见于明末清初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目前一般学者从第一说,认为水浒是施耐庵所作,其门人罗贯中在其“的本”(即真本)的基础上,又作了一定加工。现代学者也有人认为施罗两人均系托名而实无其人,像胡适、鲁迅、聂绀弩、徐朔方、戴不凡、张国光等都持此种观点。前面我们说罗贯中的生平难详,而有关施耐庵的事迹更属渺茫。明人除了较为一致地肯定他是杭州人,其他未曾提供一点可信资料,连生活年代也有“南宋时人”、“南宋遗民”“元人”等多种说法。后人有的说施耐庵是南戏幽闺记的作者施惠,有的说是宋末元初靖康稗史的编者耐庵,但都缺乏却凿证据。上个世纪20年代起,有施耐庵是苏北兴化人的说法,但有关材料可疑处很多,多数学者持否定态度。3.版本水浒版本非常复杂,现有7种不同回数版本,而从文字详略、描写细密来分,又有繁本与简本之别:繁本:有71回、100回、120回简本:有102回、110回、115回、120回、124回在繁本中,一般认为今存最早的较完整的百回本是万历年间天都外臣(即汪道昆)序刻的忠义水浒传(康熙年间修补本)和容与堂刊李卓吾先生批评批评水浒传,这些百回本在写梁山大聚义后,只有平辽、平方腊的故事,而没平田虎、平王庆的内容。繁本120回增加了平田虎、王庆的故事,在文字上与百回本略有不同,也附有李卓吾评语,由袁无涯刊行,故称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全传。明末金圣叹将120回“腰斩”成70回,砍去了大聚义后的内容,而以卢俊义惊噩梦作结,名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由于它保存了原书的精华部分,在文字上也作了修饰,且附有精彩评语,于是成为有清300年间最流行的本子。解放后出版的71回本就是以金本为底本,把楔子改为第一回,把最后一回“惊噩梦”恢复为“排座次”而成的。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简本是繁本的节本,而不是由简发展到繁。简本一般都由平田虎、王庆两传,但文字简陋,缺乏文学性,只作为研究使用。现存较早、较完整得简本是双峰堂刊水浒志传评林(万历余象斗120回),有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影印本。二、水浒传水浒传的内容和思想的内容和思想1.水浒传的内容:主要是描写了梁山起义的全过程。120回本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部分:一(171回),聚义梁山;二(7282回),对抗官军与接受招安;三(8390回),奉命征辽。四(91100回),征田虎;五(101110回),征王庆;六(111120回),征方腊及梁山事业的终结。百回本的内容,没有第四、五两个部分。2.水浒传的思想:过去和现在对过去和现在对水浒传水浒传的思想倾向究的思想倾向究竟有何不同见解?竟有何不同见解?主要的看法有两个:第一,忠义说。提出主要的看法有两个:第一,忠义说。提出忠义说最具代表的是明代的李贽,他写了忠义说最具代表的是明代的李贽,他写了一篇文章一篇文章忠义忠义叙叙。他对。他对水浒传水浒传有两点评价:第一,认为有两点评价:第一,认为水水浒传浒传这部小说是一部发愤之作。他认为这部小说是一部发愤之作。他认为作者身在元代、心在宋代,是因为愤怒宋作者身在元代、心在宋代,是因为愤怒宋代的灭亡,认为当时朝廷的文武大臣都不代的灭亡,认为当时朝廷的文武大臣都不行,缺乏忠义。行,缺乏忠义。第二,根据小说的故事情节,李贽认为,第二,根据小说的故事情节,李贽认为,宋江是身在梁山,心在朝廷,一心招安,宋江是身在梁山,心在朝廷,一心招安,一意报国,他认为是忠义之烈也,忠义里一意报国,他认为是忠义之烈也,忠义里面也是非常突出、非常典型的,这是李卓面也是非常突出、非常典型的,这是李卓吾的看法。吾的看法。在李贽以后,出现了诲盗说。就是说,这是一部写给强盗看的书,是教人做强盗的书,这个观点出现在崇祯十五年,明朝快要亡掉的时候。那时候李自成、张献忠,还有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明代的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这时有一个叫左懋第的官员,写了一个奏本,认为水浒传教坏了百姓,如果不禁毁水浒传,它对于世风的影响不堪设想。朝廷接受了他的建议,马上下令全国各地都要收缴水浒传,把它的版片要毁掉、烧掉。金圣叹也持这种观点。金圣叹从艺术上对水浒传的评价很高,认为水浒传描写人物写得很好,叙事的水平很高,文字技巧达到很高的境界。但是他对水浒传的思想是否定的。因此他才有把七十回以后砍掉这样的举措。建国以后五十年代,认为水浒传是描写农民起义,是歌颂农民起义的。这个观点在文化大革命以前是一个主流的看法。因为它描写了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失败的全过程,它歌颂了这一批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歌颂了他们革命的造反精神。文化大革命时的观点认为,水浒传是一部宣扬投降主义的书,因为宋江所执行的是一条投降主义的路线,他否定了晁盖的革命路线,晁盖和宋江这是两条路线的斗争,宋江上山以后就排斥晁盖,而且108人就没有晁盖的名字,没有他的地位。“文革”以后,改革开放,对水浒传的思想、看法也提出来很多,但不管怎么翻新,仍然是摆脱不了历史上两种主要的见解:一个忠义说,一个海盗说。目前学界的看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民起义说。无论认为它是歌颂农民革命,还是认为它宣传投降主义,总之都承认它是写农民起义的作品;二是市民说。认为它是写市民阶层的生活,反映市民阶层的情绪和利益,“为市井细民写心”;三是忠奸斗争说。认为它是写忠臣与奸臣的斗争,歌颂忠义思想。水浒传水浒传写的是一伙强盗,还是写的写的是一伙强盗,还是写的农民起义?农民起义?在海外有这么一种观点,认为在海外有这么一种观点,认为水浒传水浒传是一部强盗写给强盗看的书。主要的根据是一部强盗写给强盗看的书。主要的根据从历史上来看,从历史上来看,水浒传水浒传的故事首先是的故事首先是在强盗当中流传。持这个观点的人认为这在强盗当中流传。持这个观点的人认为这些人有强盗行迹,干强盗干的事情。些人有强盗行迹,干强盗干的事情。那是不是水浒传写的都是强盗?不是,有这么几点根据:第一,从全书的结构布局来看,这些人不占主流的位置,也不是情节的主角。大水浒传中108人的座次排得很有讲究。占山为王的、开黑店的、打劫的、惯偷这些人基本上不在前36名。第二,作者并没有用欣赏的态度去描写他们如何去杀人,如何去抢劫。他们这些举动,都通过他们的口叙述出来了,旁叙出来了。小说正面描写的是鲁智深、林冲、武松、宋江等人,是被逼上梁山的这一批英雄好汉,他们才是梁山的代表人物,才是梁山的主流,也是最后确定梁山路线纲领的这一批人。第三,那些强盗上了梁山以后,都服从宋江的领导,执行了宋江的路线,他们已经再不干过去的那些强盗的勾当。可以把晁盖和宋江比较一下,晁盖一伙人劫生辰纲以后,因官府追捕,迫不得已上了梁山。他们劫持生辰纲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要图一世的快活。他们的理论是不义之财取之有道,这个理论在一个法制社会是不能接受的。如果我们认定这个财是不义之财,就可以抢,这个逻辑实际上是强盗的逻辑。他们把钱财自己瓜分了,并没有去救济穷人。上了梁山以后,王伦不容他们,然后林冲火并王伦,就尊晁盖坐了第一把交椅。但是晁盖并不具备领袖的气魄和头脑。晁盖上山的目的是躲避官府的追捕,上山以后他还是打家劫舍。再看宋江上梁山以后他干什么?他保井安民,只是把过往的官员拦下来,过往客商一律不准抢。在梁山周边几百里范围之内,如果发现有贪官、土豪、恶霸,他毫不留情地去干掉。所以说,宋江不是强盗,他跟晁盖是有区别的。当然,宋江也不能说是革命,因为农民起义不能叫做社会革命。对农民起义的评价是可以商量的,一是因为农民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第二,从事实来看,农民起义只是改朝换代的工具,并不反对封建制度,只是反对压在头上的那个皇帝,然后取而代之。从陈胜吴广一直到洪秀全,有哪一个不是想当皇帝的?他们并不改变社会制度。所以说,梁山起义是不是农民起义,关键要看领袖。领袖所提出来的政治纲领和实践。所以,水浒传是写了一批强盗,但是并没有赞扬强盗,它赞扬的是一批敢于反抗的英雄好汉。我们读水浒传,只要读到林冲你就会感到,不起来反抗不行,他只有到了风雪山神庙,他搬开石头、推开大门,把那几个坏家伙杀掉,才解气。比如写到鲁智深,他拳打镇关西,那几拳打下去真是痛快,不打太窝囊,这才是水浒传肯定的东西。它肯定的是被压迫者的一种反抗精神,而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该怎么解释招安?该怎么解释招安?有的评论者好像很回避这个招安。有人说水浒传是有招安,招安发生在七十回以后,七十回以后的水浒传是另外一个水浒传,是两个水浒传。宋江上梁山排座次之前,那是一个宋江。上梁山主持梁山以后,那是另外一个宋江。我们分析一部作品要全面地分析、要系统地分析,不能取其一点,不能把它割裂开来。实际上,宋江上梁山之前,他的思想是忠义思想,上梁山之后这个忠义思想就变成他的路线,就是招安的路线,他是一贯的,不是上梁山以后突然变了。可以举出这样的例子,比如说宋江杀了阎婆惜以后亡命江湖。他多次被山头上那些山大王请上山,他都不上山。后来流放到江州,是因为当时府尹对宋江很关照,认为他是一个好汉,是个义士,从轻判了。他在江州题了一首反诗,其中有两句话:“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好像分析说他要当黄巢、要造反,可仔细地分析一下,他是“敢笑黄巢不丈夫”,黄巢不是个大丈夫,他才是大丈夫。什么叫丈夫?什么叫做不丈夫,他认为他忠义,他在梁山干的事业才是大丈夫,黄巢不叫丈夫。当然那个黄文炳抓住这个诗,无限上纲,说它是反诗,把他抓起来要判死刑,在这种情况下,宋江再也不能不上梁山,这样才坐上了梁山的交椅。所以说宋江招安的思想,是有深刻的思想基础的。宋江的思想是一贯的,他没有当梁山的领袖之前,他作为个人来讲,他是胸怀忠义,他在家是个孝子,他在外面干事情是两条:一个忠,一个义。对江湖上好汉、豪杰他称兄道弟,扶危济困。上了梁山以后,这种思想很自然地就会演变为招安思想。其实历史上农民起义受招安的多得很,李自成、张献忠,都受过招安。当时的农民起义,招安是由于他们的起义本质所决定,对他们并不是奇怪的事情。这是他们一种策略,打得不行了,情况不妙,他就要招安,李自成、张献忠都是这样招安的。当他的势力大起来了,觉得可以把这个皇帝推翻,他马上就换旗帜。宋江跟他们不同,就在于宋江他把招安作为他的战略目的,而一般的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目的是要推翻皇帝,他自己做皇帝,它的差别在这里。因此,不能因为水浒传写了招安,就认为水浒是一部宣扬投降主义的书,这个评价缺乏一定的依据。金圣叹虽然反对农民起义,但是他也承认乱自上作,他在评水浒传中说过,乱自上作,不能怪老百姓。水浒传的价值,简单来说,一是它歌颂了一批反抗的英雄;其次,它客观地揭示了官逼民反、逼上梁山这个封建时代的历史规律,这是很了不起的。3.奸逼民反与替天行道忠臣义士的悲歌英雄好汉的颂歌农民起义的史诗一、“乱自上作”是梁山起义的社会根源二二、“星火燎原”是梁山起义的历史进程4.关于水浒传思想的几点说明劫富并未完全济贫梁山并非全是好汉三、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和影响1.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同而不同”的英雄群像作为一部英雄传奇的典范之作,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超伦绝群而又神态各异的英雄形象。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说:“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并且,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水浒传序三)。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将性格相近的一类人物,写得各个不同。像明代批评家叶昼指出的那样:“水浒传文字,绝妙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如鲁智深、李逵、武松、阮小七、石秀、呼延灼、刘唐等众人,都是急性的,渠形容刻画来,各有派头,各有光景,各有家数,各有身份,一毫不差,半些不混,读去自有分辨,不必见其姓名,一睹事实,就知某人某人也”(荣与堂水浒传第三回回评)。如林冲、杨志和鲁达:林冲为“保官”,表现的是软弱性;杨志为“求官”,表现的是奴才性;鲁达既不想保官,丢了官也不愿意再求,因而表现的是彻底的反抗性。这是身份相同却性格不同。再有一类,就是基本性格相同却又同中有异,同类性格却又有细微差别。比如,李逵与鲁达,主流性格都是“粗”,但粗中又不乏“细”,就是我们常说的“粗中有细”。而都是粗中有细,其实他们既“粗”得不同,又“细”得不同。李逵的“粗”,是粗得有点野气,是“粗野”。粗中带有一身鲁莽庄稼汉和无业游民的习气,动不动就发火“使气”,遇事从来不问青红皂白,总是一说二骂三打。结果不是吃亏,像水里斗张顺;就是后悔,像负荆请罪。鲁达的“粗”是粗得有些豪气,是“粗豪”。完全是一副下级军官的形象。干什么事都“性急”。在酒楼里听到隔壁有哭声,马上将碟儿盏儿丢在楼板上,引出后来的拳打镇关西。他的打人杀人,常常表现的是抱打不平的粗豪之气。再说“细”,李逵的细是细得“憨”,细得“老实”。如第一次见宋江,戴宗让他赶紧下拜,但他却迟迟不肯。说“若真个是宋公明,我便下拜,若是闲人,我却拜甚鸟!节级哥哥,不要赚我拜了,你却笑我!”再如,高唐州下枯井救柴进,本是自告奋勇,却又对宋江、吴用说:“我下去不怕,你们莫割断了绳索”,可见,李逵得细是细得憨厚,细得老实,甚至细得有点小心眼儿。再看鲁达就不一样了。他拳打镇关西本不是要打死他,不过就是想玩弄他,教训他。可不承想三拳下去,下手太重了,镇关西竟断了气。杀人是要偿命的,鲁达心里自然后怕,但他这时却表现得相当机智,一点儿也不慌乱,而是虚晃一枪,回头指着郑屠尸首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模大样地走去。等回到下处,就飞也似地逃走了。这种细,是遇事不慌的细,非常巧妙地蒙蔽了周围的看客,为自己从容逃亡争取了时间。这自然是细得“精”,细得“老练”。细得有见识。为了达到这种人物性格“同而不同”的艺术效果,水浒作者常常采用这种手法:故意制造类型相同的人物,描写冲突相似的情节,相互映衬,犯中求避,在比照中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具体例子像金圣叹又说:“武松打虎后,又写李逵杀虎,又写二解争虎;潘金莲偷汉后,又写潘巧云偷汉;江州城劫法场后,又写大名府劫法场;何涛捕盗后,又写黄安捕盗;林冲起解后,又写卢俊义起解;朱同雷横放晁盖后,又写朱同雷横放宋江等,正是故意要把题目犯了,却有本事出落得无一点一画相借”(读第五才子书法)。就武松打虎和李逵杀虎来说,情节相似,但“写武松打虎,纯是精细;写李逵杀虎,纯是大胆。”“若要李逵学武松一毫,李逵不能;若要武松学李逵一毫,武松亦不干。”武松杀嫂与石秀杀嫂也不同:武松“全是为兄报仇,而己不曾与焉”;石秀杀潘巧云,“不过为己明冤而已,并与杨雄无与也”。武松表现为义烈,而石秀则有些狠毒。与内容相适应的艺术结构水浒的结构是以单线纵向进行的。71回以前,是以人为单元,写诸多英雄先后造反,像众虎归山,像百川聚海。开篇高俅发迹,有交待起义背景的作用。高俅逼走王进,是官逼民反的开始。接着由王进引出史进,史进引出鲁达,鲁达引出林冲,林冲引出杨志,杨志引出晁盖等人,再由晁盖等人引出宋江,宋江引出武松,如此像滚雪球一样,直到一百单八将齐集梁山,起义事业由小到大;71回以后,是以事为顺序,写梁山义军两赢童贯,三败高俅,接受招安,北征辽,南打方腊,最后以惨败结局而告终。整个情节的安排,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局。分开说,全书可分出“林冲传”、“鲁达传”、“武松传”、“李逵传”、“宋江传”、“三阮传”等许多独立精彩的片断,即民间通常所谓的“武十回”、“宋十回”等,这明显是继承了长篇“说话”的表现手法,即把一些主要人物和事件相对集中起来加以叙述,以满足群众一天听一段书的要求。而这些独立的短篇或中篇,组成一部水浒的长篇,就使其形式呈现出珠串式的线形结构,如同我们常说的红线串珠。这根线就是梁山起义事业由分散的个人传奇故事而逐步走向联合,再到大聚义,最后再走上招安道路的全部过程。如果没有这个主线贯穿,那么各个英雄传奇故事便如同散落的珠子;有了这根主线,小说的结构才成为这样一个庞大的有机整体。成熟的白话语体唐宋以来的变文、话本之类,是我国白话小说的发轫,但多数写得文白相间,简陋不畅,就是三国演义,虽以“通俗”相标榜,但由于受到“演义”历史的制约,仍显得半文不白。而水浒虽然依托于史实,但人物情节几乎完全出于创造,因此它能娴熟地运用白话来写景、叙事、传神。可以说,水浒传和红楼梦一样,都代表了我国古代章回小说语言的最高成就:红楼的语言吸收了传统诗词、散文的特点,带有鲜明的文人创作的风格,清新自然,典雅秀丽;水浒的语言则更多的是吸取民间说唱文学的成就,带有更浓烈的民间文学色彩,更生动泼辣,酣畅淋漓。比如,林冲被押解到野猪林,“早望见前面烟笼雾锁,一座猛恶林子”。用“烟垄雾锁”“猛恶”的字眼,来形容野猪林的险恶,充满杀机,预示着林冲危在旦夕。“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多次写雪景:“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下的正紧”,“看那雪,到晚越下的紧了”。这一方面是情节发展的需要,雪天寒冷,引起林冲去买酒;大雪压倒了草屋,使林冲得以离开草料场,才逃脱厄运;雪浸灭了火盆,说明草料场被烧,不是由于林冲不小心失火,而是陆谦等人纵火。另一方面,如鲁迅所说:“那雪下的紧一句,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花边文学)因为“紧”字不仅写出了风雪之大,写出了环境的压迫感,而且也隐含了林冲心理的压迫感。特别是在人物语言个性化方面,水浒传能“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金人瑞读第五才子书法),从对话中能看出不同人物的性格。这不但标志了我国古代运用白话语体创作小说已经成熟,而且对整个白话文学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可以说水浒传是中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4.水浒传的影响在水浒传的影响之下,明清的传奇小说也非常兴盛。其中明代有说唐、说岳和说杨三大系列。说唐系列有大唐秦王词话、隋唐两朝志传和唐书志传三种,写隋末群雄逐鹿的故事。他们都是以李世民为中心,将民间传说的隋末诸位英雄尉迟恭、秦琼、程咬金、单雄信等人的故事荟萃成书。虽艺术上较粗糙,人物形象较单薄,但对后来的隋唐演义、说唐全传有重要奠基作用。说岳系列明代比较重要的是熊大木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又名大宋演义英烈传、岳武穆精忠传)。这是历史上第一部以岳飞故事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该书既尊重历史事实,有兼容野史传闻,较好地刻画了岳飞的儒将形象。另外,到了清代,又有题为钱采编写,金丰增订的说岳全传,小说从岳飞降生,写到岳雷带兵直捣黄龙府,通过岳飞及岳家军的抗金故事,深刻表现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也展现了当时朝廷主战派与主和派的矛盾,显示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全书虚实相间,合情合理,语言通俗生动,是流传最广的说岳故事范本。说杨系列在明代有两种最为有名:一是熊大木的北宋志传(又叫杨家将传),共50回。二是杨家府演义8卷58则。两书前半基本相同,写杨令公抗辽被围殉国,扬延昭继承父志,上阵杀敌,灭辽全胜,六郎及其儿子杨宗保和杨门女将都立下战功。后杨宗保平定西夏,十二寡妇征西,克敌凯旋,北宋志传至此结束。杨家府演义还有宰相张茂进谗言于帝,杨文广之子杨怀玉愤而黑夜除奸,率领全家上太行山结束。不仅使情节更加完整、充分,而且还避免了功成名就的大团圆结局,对封建皇权的用人政策提出了质疑。两书虽冠以“志传”、“演义”名称,但实际大部分没有史料根据,故而并不是严格的历史小说,而是以历史事件为依托的英雄传奇小说。虽然人物形象性格差别不大,艺术上也没什么突破,但很多故事却十分精彩,在民间流传极广,如幽州大战、杨业撞死李陵碑、杨延昭把守三关、杨宗保大破天门阵、十二寡妇征西等情节,都是脍炙人口的片断。清代的英雄传奇主要是水浒的三部续书:水浒后传、后水浒传、结水浒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