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必备100本书及简介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209754186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必备100本书及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古代汉语必备100本书及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古代汉语必备100本书及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 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 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2.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 500 年间 的诗歌 305 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 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3. 尚书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尚书,在作为历史典 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我国最早的 散文总集,是和诗经并列 的一个文体类别。但这散文之中,用今天的标准来看,绝大部分应属于当 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 公文总集。漢儒馬融對其做注。4.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尔雅 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 十三经之中。尔雅是后代考证古代词语的一 部著作。释诂对古代词汇的解释 释言对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的解释 释训解释连绵词和词组,以及形容词和副词 释亲解释亲属的称呼释宫对宫室建筑的解释 释器对日常用具、饮食、衣服的解释释乐对乐器的解释释天对天文历法的解释释地对于行政区划的解释释丘对丘陵、高地的解释释山对山脉的解释释水对河流的解释释草对植物的解释释木对植物的解释释虫对动物的解释释鱼对动物的解释释鸟对动物的解释释兽对动物的解释释畜对动物的解释5. 世本战国时赵国史书。以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唐代改称系本或代本。 该书记载黄帝以来的史事,原十五篇,有帝系篇、王侯世、卿 大夫世、氏姓篇、作篇、居篇等。6逸周书 先秦史籍。本名周书,隋唐以後亦称汲冢周书。是周朝古 书,其中谥法解是现存最早的关于谥法的文献,谥法是周礼的重要部分,结合谥 号对我们研究古人有重要的借鉴作用。7. 周礼是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 周公旦所著。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 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 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 所不包。8. 仪礼是中国古代记载典礼仪节的书。简称礼,亦称礼经、 士礼。仪礼是记载古代礼仪制度的著作,与周礼、礼记合称“三 礼”。是“三礼”中成书较早的一部。但传到 汉代只剩了十七篇,包括冠、婚、 丧祭、朝聘、射乡五项典礼仪节,由高堂生作为专供士大夫阶层施行的“士礼”传授,称作礼经,为“五经”之一。9.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礼记一书的编定是 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 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 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 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 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禮記曲禮10. 周易是我国周朝的易经,是周文王囚羑里据伏羲先天八卦演绎而成后天 八卦(即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的。孔子定为五经 之一,计有24070字。周易即我们现在见到的易经, 它分本经和大传两部分。 本经包括八卦,重卦,卦辞,为易有主体,故称为经;大传包括上彖,下彖二, 上象三,下象四,上系五,下系六,文言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此十者 合称十翼。十翼为阐明易经而作,故曰传。11.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 年(前 722 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 453 年),以春秋为本,通 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 “春秋三传 ”。12. 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是专门解释春秋 的一部典籍,其起迄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 722 年至前 481 年, 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 “微言大义 ”,用问答的方式解 经。公羊传的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 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13. 谷梁传亦称春秋谷梁传、谷梁春秋,为儒家经典之一。它是 一部对春秋的注解,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体裁与公羊传 相似。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谷梁赤(赤或作喜、嘉、俶、寘)。 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谷梁赤将它写成书记录下来,但实际上这 部书的口头传说虽然早已有了,但其成书时间是在汉朝。谷梁传的书写方式是问 答式,用这个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从战国时期到汉朝的演变的重 要文献。晋人范宁撰春秋谷梁传集解,唐朝杨士勋作春秋谷梁传疏,清朝钟 文烝所撰谷梁补注为清代学者注解谷梁传的较好注本。14.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 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 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 中庸 孟子诗书礼易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 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 ,含义深刻 ,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 人视为至理。15.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该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 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16.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 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和政治 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今 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南宋时 朱熹将孟 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17. 史记汉司马迁著,130卷。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 ”,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从三国开始, “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 “太史公书”的专名。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 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史记序中写道,全书有 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18. 汉书 东汉班固著,100卷。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汉 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 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汉 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 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 是班固撰写的,简称汉志。属于史志书目。汉书十志之一,汉 书艺文志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艺、诸子、 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 “辑略”形成总序置 于志首,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源流。此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性图书目 录,并首创史志目录的体例,对后世目录学尤其是史志目录的发展,影响 极大。19. 后汉书 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范晔字蔚宗,顺 阳人晔著, 120 卷。20. 三国志西晋陈寿著,65卷。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 国时期的历史。作者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生于汉 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死于晋惠帝元康七年。21. 晋书 唐房玄龄等著,130卷。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 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 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 “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 割据政权的兴亡。22. 宋书 南朝梁沈约著,100卷。宋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 记述南朝刘宋王朝自刘裕建基至刘准首尾六十年的史实,为沈约所撰。全 书一百卷,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作者根据何承天、徐爱等所 著宋史旧本,旁采注纪,撰续成书。宋书的作者沈约,是南朝著名史 学家、文学家、声律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人。23. 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著,59卷。南齐书记述南朝萧齐王朝 自齐高帝建元元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 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原名齐书,至宋代为区别于李百药所著北齐 书,改称为南齐书,撰著者为萧子显。 萧子显,字景阳,南朝历 史学家、文学家。南齐书现存五十九卷,其中帝纪八卷,志十一卷, 列传四十卷。所缺一卷为自序。24. 梁书唐姚思廉著,56卷。梁书记载自梁武帝萧衍建国至梁敬帝萧方智亡国共五十六年间的历史,是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辛勤撰 写完成的。 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南朝历史学家。姚思廉,字简 之,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旧稿。25. 陈书唐姚思廉著,36卷。陈书是南朝陈的纪传体断代史著 作,记载了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被隋文帝灭国首尾三十三 年间的史事,由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撰写的。姚察,字伯审,吴兴武 康人,姚思廉,字简之。陈书中的帝纪六卷,列传三十卷,共三十六 卷,无表志。26. 魏书北齐魏收著,130卷。魏书,一百二十四卷,其中本纪 十二卷,列传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因有些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 为上、下、或上、中、下三卷,实共一百三十卷。北齐魏收撰。魏收,北 齐钜鹿下曲阳人,字伯起,小字佛助。27. 北齐书唐李百药著,50卷。北齐书本名齐书,宋时才加 一“北”字而成今名。它虽以记载北齐历史为主,但实际上记述了从高欢起兵 到北齐灭亡前后约八十年的历史,集中反映了东魏、北齐王朝的盛衰兴亡。李百药(公元 565-648 年),字重规,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出 身仕宦之家。28. 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著,50卷。周书,五十三卷,其中本纪 八卷,列传四十二卷。唐令孤德主编,参加编写的有岑文本和崔仁师。 周 书虽以“周”题名,但实际上记述了从公元 534 年东、西魏分裂到杨坚代周 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的历史。29. 隋书唐魏征等著,85卷。隋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 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隋书是现存最早的隋史专著,也是二十五 史中修史水平较高的史籍之一。30. 南史 唐李延寿著,80卷。南史是合南朝宋、齐、梁、陈四 代历史为一编的纪传体史著,记事起自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公元 42 0 年),止于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公元 589 年),记述南朝四代一百 七十年的历史。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 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李大师(公元 570-628 年),相州(今河南安阳) 人,南朝末期由隋入唐的历史学家。 李延寿,字遐龄,生卒年代已不可 确知,大约卒于唐高宗仪凤年间(公元 676-679 年),唐初历史学家。南 史有本纪和列传,无表、志。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共八十卷。其编 撰方法按朝代顺序、帝王在位先后,排列各朝帝王、宗室、诸王、大臣等 纪传。31. 北史 唐李延寿著,100卷。北史一百卷,其中本纪十二卷, 列传八十八卷。记述北朝从公元 386 年到 618 年,魏、齐(包括东魏)、 周(包括西魏)、隋四个封建政权共二百三十三年的历史。作者李延寿, 唐初相州(今河南安阳)人,曾任史官,参与修撰隋书、晋书, 并另外著有南史。32.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著,200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 一百五十卷。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公元 941 年),石敬瑭命修唐史,由当 时的宰相赵莹负责监修。33.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著,225卷。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 包括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欧阳修是北宋著 名的文学家,擅长古文。34.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著,150卷。旧五代史全书一百五十卷, 包括本纪六十一卷,列传七十七卷,志十二卷,另有目录两卷。原名五 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后人为区别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 便习称旧五代史。 这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公 元 912-981 年)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李、刘兼、李穆、李九龄等 同修。35.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著,74卷。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 是唐代设馆修史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 撰者欧阳修(公元 10071072 年) 大约于景祐三年(公元 1036 年)至皇祐五年(公元 1053 年)的十八年间 编成此书。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 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也是著名的史学家, 奉命和宋祁领衔编撰 新唐书 新五代史全书七十四卷,包括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 世家及世家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四卷。36. 宋史 元脱脱等著,496卷。宋史撰修于元朝末年,全书有本 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计四 百九十六卷,约五百万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宋 史是保存宋代官方和私家史料最有系统的一部书。37. 辽史元脱脱等著,116卷。辽史撰成于元代,全书一百一十 六卷,包括本纪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传四十五卷,国语解一 卷。本书较系统地记载了我国古代契丹族建立的辽朝二百多年的历史,并 兼载辽立国以前契丹的状况,以及辽灭亡后耶律大石所建西辽的概况,是 研究辽和契丹、西辽的重要史籍。38. 金史元脱脱等著,135卷。金史撰成于元代,全书一百三十 五卷,其中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是反映女 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修三史的都总裁官是右丞相脱脱, 参加修金史的有铁木尔塔识、张起岩、欧阳玄、王沂、杨宗瑞等,其 中欧阳玄的贡献最为突出,他制订金史撰修的发凡举例,书中的论、 赞、表、奏皆他属笔。39. 元史 明宋濂等著,210卷。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 一部纪传体史书,成书于明朝初年。共二百一十卷,内本纪四十七卷,志 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它的编纂工作过于草率,没有认真的 融合贯通,基本上都是利用已有的文献资料,略加删削修改而成。但是, 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元史仍是我们今天了解、研究元代历史的 极其珍贵的文献。它是最早的全面、系统记述元代历史的著作。40. 明史清张廷玉等著,332卷。明史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 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明 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 1368 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 元 1644 年)二百多年的历史。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 史家所称道,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史书。41. 說文解字,简称说文,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许慎(约58年一约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现河南郾城县)人,有“五经无双许叔重 ”之赞赏。是汉代有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是中 国文字学的开拓者。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 别归入540部。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 类分为 14 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有 15 篇。说文解字共 15 卷, 其中包括序目1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历代对于说 文解字都有许多学者研究, 清朝时研究最为兴盛。段玉裁的说文解字 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 文释例、说文句读尤备推崇,四人也获尊称为“说文四大家”。42. 一切經音義 佛书名,有二。其一为唐贞观间释玄应所撰,二十五 卷。其体将佛经应释之字录出,注音训於下,并广引字书传说以证之。所 释凡佛教经律论四百四十二部。至於训释所资,释典之外,徵引群籍百数 十种。如郑玄尚书注、论语注,三家诗,贾逵、服虔春秋传注,李巡、孙 炎尔雅注,以及仓领、三仓、字苑、字林、声类、通俗文、说文音隐诸书, 皆久佚之秘籍。故清儒之治小学、斠雠、辑佚者,视为瓌宝。 其一为唐贞 元、元和间释慧琳所撰,一百卷。凡开元录入藏之经典二千馀部,一一徧 释,引书几七百种。随唐志著录久佚不传之作,如广仓、字统、字指、字 书、韵略、韵诠、纂韵、韵英、桂宛、珠丛、文字集略、开元文字音义, 固独赖其徵引;而如张戬考声集训、古今正字、文字典说、文字释典诸书, 并隋唐志亦未著录。即传世之书,引说文则声义并载 ;引玉篇有野王案语, 与杨守敬在日本访得之详本及万象名义之据本合;引国语则唐固注,引孟 子则刘熙注。此外文佚秘籍,不可殚记。诚小学之渊薮,艺林之鸿宝。又 辽沙门释希麟撰续一切经音义十卷,盖慧琳书之续书也。玄应书,中央研 究院史语所编有引用书索引。慧琳希麟书,北京大学编有引用书索引。43.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 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 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 周穆王十二年(前9 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 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故事。作 者是左丘明。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 的言论。这是国语体例上最大的特点。國語 共21卷。包括 周语3卷、鲁语2卷、齐语1卷、晋语9卷、郑语1卷、楚语2卷、吴语1卷、越语2卷。44. 春秋左传正义、 2六十卷周左丘明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45. 通典是我国第一部,也是成就最高的一部典章制度专史。它的作 者杜佑,字君卿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通典全书 200 卷,分 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八门。它的结构具 有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通典在历史编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典 章制度专史的开创之作。46. 郑樵(11041162 ),中国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字渔仲,南宋兴化军莆田(福建莆田)人,世称夹漈先生。通志为一部巨著,共200卷,分传、谱、略3部分。20略共52卷,是全书精华。其中的校雠略 和艺文略是研究中国目录学、校雠学的重要文献。在校雠略中, 他从理论上阐明了图书采访、类例、著录、注释的观点。在艺文略中, 他突破前人所用的四分、五分、六分、七分、九分等文献分类方法,创立了 12 类、 100 家、 432 种的分类体系,著录 10912 部、 110972 卷图书, 力图全面、系统地反映当时的文献存亡情况,超越了前人,取得很大成就。 郑樵的学术思想主要是 会通、 求是和创新。47. 文献通考,是宋元时代著名学者马端临的重要著作。马端临,字贵 与,江西乐平人,生于南宋理宗宝祐二年( 1254 年),卒于元泰定帝泰定 元年( 1324 年)。文献通考全书分为 24 门, 348 卷。自经籍至物 异等 5 门为通典所未有者,此外 19 门均为通典的原目或子目。 书的内容起自上古,终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 通典、通志和文献通 考三书都以贯通古今为主旨,又都以 “通”字为书名,故后人合之称为 “三 通”。“三通”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48. 十三经注疏是儒家十三部经典注疏的总汇,凡四百一十六卷。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 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 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宋人将十三经宋及宋以前之注疏合刊,注疏 之称始流行。十三经注疏 :即指后人为了便于查阅 , 易、诗、书、周 礼、礼记、仪记、公羊传 、谷梁传、左传、 孝经、尔雅、孟子的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 经典释文 的注 音合刊成的一部书 .这就是现在通行的 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 ”各注释版 本中,以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 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阮元是嘉庆、道光年间的重要官员和著名学者,喜 罗致学者编校刻印图书十三经注疏所收书目为: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 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二十卷,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七 十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率注, 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五十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六十三 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集解,唐孔颖 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穀梁传注疏 二十卷,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集解,宋邢昺 疏;孝经注疏九卷,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十卷,晋郭璞注, 宋邢吴疏;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宋孙奭疏。49周易正义周易亦称易经,儒家经典之首,三国魏王弼和晋韩 康伯均为易经作注,唐代孔颖达奉太宗命主编五经正义,首即周 易正义。周易正义又周易注疏计十三卷(宋版) 。正义又称疏,系 在正经注基础上,融合众多经学家见解,对原有经注进行疏证,并对注文 加以注解。50. 尚书正义尚书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保存了尧、 舜以来经夏、商至各代不少珍贵史料。由于经秦火之劫,它在传承过程中有缺佚, 并出现了多种版本,有所谓今古文真伪之辨。尚书正义成书于唐初,有序一 百篇,文五十八篇,经历代学者甄别,其中二十五篇属后代学者搜集连缀古史材 料而成的文献,虽有“伪”称却并非完全向壁造,因而也具有一定价值。被判定为 “伪孔传”的注释,对尚书的解读也大多是准确的。孔颖达等的疏解,吸取前 代各家旧疏,更对尚书经文和孔传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成为后人学习、研 究尚书极为有用的重要著作。 汉孔安国 传/唐孔颖达 正义/(汉)孔安国| 整理:黄怀信/(汉)孔安国传 (唐)孔颖达 正义 黄怀信 整理51. 毛诗正义诗经研究著作简称孔疏,40卷。唐贞观十六年(642)孔颖达(574648)等奉唐太宗诏命所作五经正义之一,为当时由政 府颁布的官书。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历任国子博 士、司业、祭酒等职。其时撰五经正义,孔颖达以年辈在先 ,名位独重 ,受命主持其事 ,诸儒分治一经,毛诗正义出于王德韶、齐威等人之手,而 孔颖达总其成。毛诗正义是对于毛传及郑笺的疏解 ,“传”“笺”被称 为“注”,“正义”被称为“疏”,合称毛诗注疏。毛诗正义通行的有十三经 注疏本,以阮元所刻为佳,书后附阮元的毛诗校勘记 。52. 五经异义 汉“许慎撰。分别叙述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不同内容。 原书已佚。郑玄著驳五经异义引述有五经异义原文。清 陈寿棋辑有五经 异义疏证,皮短瑞辑有驳五经疏证,可供参考。53. 赵匡,唐经学家,字伯循,河东 (郡治今山西永济蒲州镇 )人。仕唐,官 至洋州刺史。生卒年不详,其主要事迹在大历年间 (766779 年)。赵匡师从啖助,啖助以治春秋著名于世,但早卒,年仅17岁。赵 匡曾补订啖助所撰春秋集传和春秋统例,并自撰春秋阐微纂 类义疏,认为春秋文字隐晦,不易明了,于是举例阐释,发挥 “微 言”。此外,他又怀疑春秋经文有缺误, 开宋代学者怀疑经传的风气。 他的遗说保存在陆淳春秋集传纂例中,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 另辑存 1 卷。54. 春秋左傳诂 洪亮吉(1746-1809) 字君直、稚存,号北江,常州人。 乾隆五十五年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曾上书嘉庆皇帝,指责内外大臣误国害 民,甚至指出皇帝“视朝稍晏,荧惑圣听”,几遭杀身之祸。他治学严谨,所 撰三国疆域志等至今仍是古地理研究中的重要文献;其经学与孙星衍并 称“孙洪”,著有春秋左传诂等。他是乾嘉时期著名的诗人、学者,清代 朴学、经学、训诂学、史学、舆地学的重镇。55. 太平寰宇記宋太宗赵炅时地理总志。乐史撰。二百卷。是继元和郡县志后又一部现存较早较完整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撰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前一百七十 一卷依宋初所置河南、关西、河东、河北、剑南西、剑南东、江南东、 江南西、淮南、山南西、山南东、陇右、岭南等十三道,分述各州府之 沿革、领县、州府境、四至八到、户口、风俗、姓氏、人物、土产及所 属各县之概况、山川湖泽、古迹要塞等。幽云十六州虽未入宋版图,亦 在叙次之列,以明恢复之志。十三道之外,又立 “四夷 ”二十九卷,记述 周边各族。 乐史(930-1007 年),字子正,抚州宜黄(今属江西)人, 初仕南唐,入宋后历任知州、三馆编修、水部员外郎等。56. 读史方舆纪要清初地理著作。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顾祖禹(1631 1692)撰。祖禹字景范,号宛溪先生,江苏无锡人。全书共一百三十卷。首 为历代州域形势九卷,记述历代王朝的盛衰兴亡和地理大势;次为明代两京 十三布政使司一百十四卷,分叙其名山、大川、重险,所属府、州、县及境 内部分都司卫所的疆域、沿革、古迹、山川、关津、镇堡等,并记载其地发 生的历史事件,考订其变迁,剖析其战守利害;再为川渎异同六卷,专叙禹 贡山川的经流源委及漕河、海道;末为分野一卷。另附舆图要览四卷, 内容有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九边、黄河、海运、漕运及朝鲜、安南、海夷、 沙漠等图。全书参考二十一史、历代总志及部分地方志书达百余种,集明代 以前历史地理学之大成,在当时即被誉为“数千百年所绝无仅有之书”。57. 風俗通義东汉汝南郡南顿县(今项城)人应劭著。简称风俗通。原书二十三卷,现存黄霸、正失、衍礼、过誉、坂、声音、穷通、祀典、 怪神、山泽十卷,附录一卷。该书考论典礼类白虎通 ,纠正流俗类论衡,记录了大量的神话异闻,但作者加上了自己的评议,从而成 为研究古代风俗和鬼神崇拜的重要文献。风俗通的作者应劭 (约153196 年),东汉学者,字仲远,汝南郡南顿县 (今项城)人。应劭博学多识,平生著作 11种、 136 卷,现存汉官仪、 风俗通义等。58. 十六国春秋是记载十六国(公元 304年公元439年)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作者是北魏的崔鸿。崔鸿,东清河 县(今中国东部山东平原西 南)人,年轻时就有志于修史。西晋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匈奴族刘渊、羯族石勒、氐族苻坚等建立的政权,历史上总称为十六国,这些政权 各有自己的史书,但是体例不一,记述差距也较大。所以,崔鸿根据旧的 记载,加以综合汇编,写成一百卷,此外还有序例一卷,年表一卷。现在,有三种不同版本的十六国春秋:一种是明代屠介孙、项琳编 写的百卷本,托名为崔鸿,是根据晋书载记、资治通鉴以及艺 文类聚、太平御览等涉及十六国史实的书籍补充而成。第二种是汉 魏丛书中保存的十六卷本,十六国各有一录,这是明朝人根据晋书载记编写的。第三种是清朝的汤球编写的十六国春秋辑补,他以上述 十六国春秋为底本,再以各种类书中所引佚文补足,这是现在研究十 六国历史的重要资料。59. 穆天子傳 西周的历史神话典籍之一。穆天子传是一部记录周 穆王西巡史事的著作,书中详载周穆王在位五十五年率师南征北战的盛况, 有日月可寻。名为传,实际上属于编年,其体例大致与后世的起居注同。60. 括地志是中国唐朝时的一部大型地理著作,由唐初魏王李泰主编。全书正文550卷、序略5卷。它吸收了汉书地理志和顾野王舆地 志两书编簒上的特点,创立了一种新的地理书体裁,为后来的元和 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开了先河。 括地志 又名 魏王泰坤元 录、贞观地记、贞观地志、魏王地记、括地象 ,是记述唐贞观 年间疆域政区的地理书。李泰 (618652)字惠褒,太宗第四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