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古代寓言二则》课件 苏教版.ppt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20569129 上传时间:2021-03-31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2.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古代寓言二则》课件 苏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古代寓言二则》课件 苏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古代寓言二则》课件 苏教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同学们,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我们的祖先给 我们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产,特别是那一个个蕴含深 刻哲理的寓言故事,到今天依旧光芒四射。相信同学 们课下也积累了很多的寓言故事,今天老师带领大家 两 篇 寓言, 郑人买履 和 刻舟求剑 。 寓 言 古代寓言二则 4 1. 学习目标 2. 作者简介 3. 背景透视 5. 相关资料 6. 检查预习 7. 阅读课文 10. 句段品析 11. 疑难探究 12. 板书设计 16. 教材习题讲解 4. 文体知识 9. 整体感知 13. 本课主旨 17. 课后作业布置 8. 翻译课文 14. 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 15.拓展延伸 (重点)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学习一些常用文 言实词及虚词,如履、及、遂、度、宁、以 、 坠等。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 3明确 郑人买履 的 寓意(讽刺那些不顾实际, 迷信教条的人)。 4、理解刻舟求剑所蕴含的道理。 (难点) 4. (难点) 韩非(约前 280-前 233), 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 表人物。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 集在 韩非子 一书中。 吕不韦(? -前 235), 战国末年政治家。由经商起 家,后任秦国丞相。后因罪 被免职,迁往蜀郡途中自 杀。 韩非反对复古倒退,主张因时制宜,施行变 革,富国强兵,却不被采纳,于是他转而埋头于著述 之中,写出了 说难孤愤五蠹 等作品。他 的作品、主张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在 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也为封建统治阶级实行专制 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吕氏春秋 也称 吕览 ,是战国末期秦相吕 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它汇集了先秦各种学派的思 想,是杂家的代表著作。编写的目的是为秦国统一天 下、治理国家准备思想理论武器。这部书语言简洁、 形象生动,说理极富逻辑性。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大多是带有劝喻和 讽刺意味的故事。篇幅大多短小精悍,但故事情节完整而 生动。借简单的故事,说明某种道理,使人读后得到良好 的教益。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物,主题大 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借远喻近,创作上大多采用比喻、 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寓 言 春秋(公元前 770-公元前 476年 )战国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年 )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 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 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 鸣”。其中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 ,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 子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法家学派早期代表人物 有商鞅等人,后期以韩非为主要代表。 百家争鸣 一 读一读字音 度 ( )其足 吾忘持 度 ( ) 宁 ( )信 契 ( )其舟 du d nng 二 写一写字形 郑人买 l( ) su( )不得履 zhu( )于水 履 遂 坠 三 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置之其 坐 ( 坐:同“座”,座位 ) 反 归取之( 反:同“返”,返回 ) (二) 古今异义 是 吾剑之所从坠 古义:指示代词,这儿。今义:判断动词。 度:先自 度 其足 动词,量长短 吾忘持 度 名词,量好的尺码 自:先 自 度其足人称 代词,自己 其剑 自 舟中坠于水 介词,从 (三) 一词多义 之:置 之 其坐 代词,代量好的尺码 至 之 市 动词,到 去 是吾剑 之 所从坠 结构助词,不译 其:先自度 其 足 代词,他的,指郑人的 其 剑自舟中坠于水 代词,他的,指楚人的 从 其 所契者入水求之 代词,他,指楚人 而: 而 置之其坐 连词,表承接,然后 而 剑不行 连词,表转折,但是 (四) 文言句 判断句 是吾剑之所从坠 点拨: 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主语是“是”,谓语是 “吾剑之所从坠”。 省略句 而置之(于)其坐(省略介词“于”) 倒装句 1.郑人有欲买履者 点拨: “有欲买履之郑人”,定语后置。 2.何不试之以足 点拨: “何不以足试之”,状语后置。 3.无自信也 点拨: “无信自也”,宾语前置。 4.楚人有涉江者 点拨: “有涉江之楚人”,定语后置。 反问句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点拨: “不亦 乎”,古代汉语中的固定结构,是一种 委婉的反问句式。 ( 五 ) 成语积累 1.郑人买履: 比喻只相信教条,不顾客观实际。 2.刻舟求剑: 比喻拘泥成例,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 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 ( 六 ) 名句积累 1.宁信度,无自信也。 2.是吾剑之所从坠。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 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古代寓言二则课文朗读 。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 双竖线、单竖线 。 2.用斜线标出各句的朗读节奏。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 波浪线 。 4.有疑问的地方,用 问号 标注。 郑人有 欲 买 履者,先自度其足,而 置 之 其 坐。至之市,而 忘操之 。 已得 履,乃曰:“吾忘 持度。”反归取 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 郑国有个想买鞋的人,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 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 尺码。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码)就对卖鞋子的 人说:“我忘了带尺码来。”就返回家去取尺码。等他再回 到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译文: 原文: 郑人买履 【 注释 】 郑:周代的国名,都城在今河南新郑市。履 ( l):鞋。度( du):动词,量长短。而:连词,表示 承接,可译为“就,然后”。坐:同“座”,座位。之: 动词,到 去。市:集市,市场。而:连词,表示转折 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度( d):名词,这里指量好 的尺码。反:同“返”,返回。及:到,等到。遂( su): 终于。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 自信也。”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去试鞋呢?”他回答说:“(我) 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译文: 原文: 【 注释 】 之:代词,代鞋子。以:用。宁 ( nng):宁可。无:不。 楚人有涉江者,其 剑 自 舟 中 坠于水,遽契 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 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 水求 之。 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到了水里,(他)急忙 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那人就)从他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 译文: 原文: 刻舟求剑 【 注释 】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荆州市。涉 ( sh):渡。 坠( zhu):落,掉落。遽 (j): 立即,匆忙。契 (q):用刀刻。是:指示代词,这 儿。所契者:刻记号的地方。所,放在动词前面,组 成名词性词组。求:找。 舟 已 行 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 亦 惑 乎?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 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译文: 原文: 【 注释 】 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 是”“但是”。若:像。亦:也。惑:迷惑,糊 涂。乎:语气助词,吗。 读 郑人买履 ,请用原文语言复述这个寓言故事的内容。( 要注意交代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 答案 】 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事情的经过:至之市 已得履。 忘持度 反归取之。 事情的结果:市罢,遂不得履。 1. 读 刻舟求剑 ,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这个寓 言故事的内容,注意故事情节的提炼。 【 答案 】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带的剑 掉到了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 之后,他立即从刻下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 剑,结果当然是找不到的。 2. 郑人买履 1.“乃”字表达效果如何? 【 答案 】 此句中的“乃”字,既写出了郑人十分 懊丧的心情,又让人觉得他滑稽可笑,突出了他 的“愚”。 2.“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属于什么描写? 有何作用? 【 答案 】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出郑人把量好的 尺码作为判断鞋子是否合脚的唯一依据,表现了郑 人的愚蠢、迂腐。 3.此句在塑造人物方面属于哪种描写?有何作用? 【 答案 】 侧面描写,表现了郑人的“迂”。 阅读方法解密 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 侧面描写的作用:一方 面,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侧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 机智,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 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另一方面,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 写的有益补充。 好的侧面描写,往往能起到烘云托 月、锦上添花的作用,以使其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本 题就是通过行人的反应,从侧面来写出郑人的迂腐。 4. 那个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文章是怎样刻 画这一形象的? 【答案】 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又愚蠢的人,文章在 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 “ 至 ” 、 “ 忘 ” 、 “ 反 ” 、 “ 取 ” 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 信自己脚的愚态,当别人问他 “ 何不试之以足 ” 时, 他 “ 宁信度,无自信也 ” 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市 罢,遂不得履”一句讽刺了死搬教条者徒劳无益的结 局。 重难点小结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 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因而闹出了大 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思想僵化,不知道随机应 变。 刻舟求剑 1. 你如何看待楚人的“遽契其舟”这一动作? 【 答案 】 此举看似聪明,实则愚蠢、糊涂。为 下文楚人依此处找剑作铺垫。 【 答案 】 运用动作描写,承接“遽契其舟”,将 不知变通、静止看问题的蠢人的形象刻画得淋漓 尽致。 2.“是吾剑之 求之。”分析此处描写手法及其作用。 阅读方法解密 动作描写作用分析法。 动作描写指对人物的行 为、动作的描写,其作用一般有:显示人物内心世 界,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变化的姿势、感情或者态 度,创造生动的画面和活跃的场景等。具体到本题, 主要通过动作描写,刻画楚人的愚蠢形象。 3、在这则寓言中,楚人的思维方法错在哪里? 【 答案 】 他搭乘的船在江中横渡,船靠岸之后,原来刻的记 号早已不是剑坠之处,他仍然从此处下水找剑,着 实糊涂。 4.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 【 答案 】 是为了将“刻舟”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 的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相映成趣,这一细节生动刻 画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想象 “刻舟”时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用自己的 话表述) 重难点小结 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 动关系的基本原理。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 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 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 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 答案 】 首先,刻画买履者的动作,表现他的死板、愚蠢。文章 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忘”“反”“取”等动词,表现 了买履者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再次, 用可笑的结局进行嘲讽。“市罢,遂不得履”一句讽刺了死搬教 条者徒劳无益的结局。最后,用典型的语言表现他的固执。当别 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 人啼笑皆非。 1.【 难点探究 】 郑人买履 中是怎样刻画买履者的形象的? 【 答案 】 此题运用比较文章不同法。 郑人买履 先对郑人 的语言、行动等进行描写,后通过对话揭示这篇文章的寓意 ,说明了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刻 舟求剑 先对楚人行为、语言等进行描写,后通过发表议论 来揭示这篇文章的寓意,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 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效果。 2.【 手法探究 】 两篇寓言在揭示寓意的方法上有何不同? 第二层 人问曰,何不试郑人曰, 无自信 对话揭示心理 郑 人 买 履 只 信 教 条 不 顾 实 际 第一层 先度足,忘操之反取之, 不得履 交代经过、结果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议论发人深省 刻舟求剑楚人涉江,剑坠 水中遽契其舟,舟止求剑 失剑、找剑过程 刻 舟 求 剑 不 可 静 止 看 待 问 题 第一层 第二层 郑人买履 通过郑人买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 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的墨守成规的人物形 象。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刻舟求剑 通过楚人刻舟求剑的故事,说明不 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 获得预期的效果。 1.叙事简洁,寓意深刻。 郑人买履 全文仅 61字, 刻舟求剑 全文仅 53字,但两篇文章情节完整,都交 代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且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如 刻舟求剑 借楚人丢剑、找剑这个简单的故事,讽 刺了不知变通、只会静止看问题的蠢人。 2.对话精彩,形象鲜明。 两则寓言中的人物语言极其简 单,寥寥数语,就刻画出了两个人愚蠢至极的特点。如 郑人买履 中“何不试之以足?”“宁信度,无自信 也。”这一组对话,就将郑人墨守成规、不会灵活处理 问题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3.对比反问,揭示寓意。 刻舟求剑 运用对比、反 问的手法揭示故事寓意。结尾部分用“舟行”与“剑 不行”进行对比,发表议论,从而告诉人们不要静止 地看问题,语言简洁明了,含义丰富。 同学们,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 得根据客观实际灵活应对都是不可取的,我们遇事一 定要多动头脑,积极的寻求解决办法,而且要分析制 定出的对策的可行性,不可闹了笑话。 一 、 像买履的郑人这样的傻瓜似乎不会有,然而细细一想,在现 实生活中却往往有这一类人。有的人处理问题不从客观实际 出发,只相信以往的经验或书本上的教条,不是和郑人买履 一样愚蠢吗?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书本上的东西并不一定可 靠,根据现实需要大胆尝试,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 渡江的楚人根据刻在船边的记号下水找剑 ,除了白费力气之 外 ,是不会有其他结果的。如果船在静水中不动,他刻的记 号还有帮助记忆的作用;但他搭乘的船在江中横渡,船靠岸 之后,原来刻的记号早已不是剑坠之处,他仍然从此处下 水找剑,不是很糊涂吗?这种固守陈规的陋习,不懂得根 据变化的情况改变看法或办法的蠢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 见。 点拨: 关键应领悟郑人、楚人的愚蠢做法。 1.指量好的尺码。 2.同“返”,返回。 3.用刀刻。 4.迷惑,糊涂。 二、 其他的,指郑人的 他,指涉江的楚人之到 去 它,指履 结构助词(不译) 略。 三、 四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