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不同人群心理卫生服务技术指导原则-陕西卫生宣传教育中心

上传人:hh****7 文档编号:20520701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灾后不同人群心理卫生服务技术指导原则-陕西卫生宣传教育中心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灾后不同人群心理卫生服务技术指导原则-陕西卫生宣传教育中心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灾后不同人群心理卫生服务技术指导原则-陕西卫生宣传教育中心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灾后不同人群心理卫生服务技术指导原则第一部分灾区群众一、灾区群众的定义与心理需求灾区群众是指因地震导致家园受到破坏、财产损失、亲人死亡、身体受伤甚至致残的群众。灾区群众普遍存在平安感的需求和限制感的需求。二、常见心理卫生问题的筛查与诊断/确认在遭遇地震灾难以后,可能出现各种心理创伤问题,最常见的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适应障碍、焦虑障碍、抑郁障碍、自杀、酒精及药物滥用、躯体形式障碍、创伤后人格变更等。(一)筛查。1.条件允许时要对全部与地震有关的人进行筛查,在专业人员缺乏的状况下,要优先对地震生还者进行筛查,尤其是儿童、老年人、有婴幼儿的妇女、有躯体伤残以及既往有精神障碍的个体。2.经过培训的乡村医生、心理询问师、志愿者应用量表对灾区人群进行筛查,筛查阳性者由专科医生进行专业诊断。3.以创伤事务(心理应激源)筛查病人。依据优先级别,创伤事务依次为:身体严峻伤残,丢失亲人,目击灾难现场,社会支持不足,有重大经济损失,具有焦虑、抑郁、幻觉、妄想、兴奋冲动、自杀企图、意识障碍等精神症状。4.以临床视察(应激反应)指标进行筛查。主要的应激反应有:明显的躯体反应,明显的认知问题,心情反应,行为反应,人际关系及特性变更等。(二)诊断。诊断由精神科医生担当。精神科医生每天要巡察病人,对病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动态评估,对可疑有精神障碍的病人,进行精神现状检查及病史资料收集,应刚好做出精神科诊断和处理,包括药物治疗;或者举荐给心理治疗师进行心理治疗。三、常见心理卫生问题的医学处置(一)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个体经验剧烈的精神创伤后导致的最为严峻的精神障碍。地震作为一个剧烈的精神创伤性事务,可能导致一些有高危易感素养的人发展成为PTSD。1.常见临床表现具有以下特征性的三组症状:(1)再体验反复闯入意识、梦境的创伤体验,或者面临相类似的情景(如在电视上见到地震的画面)时出现剧烈的心理苦痛和躯体反应,如出汗、坐立担忧、心悸或极度焦虑、恐惊,导致患者苦痛。(2)警觉水平增高高度焦虑警觉状态,难以睡眠,易激惹,难以集中留意力,过度警觉,以及躯体的植物神经紊乱症状。(3)回避行为回避与创伤事务有关的活动、地点、想法、感受或拒绝交谈与创伤事务有关的信息,对通常的活动失去爱好,与他人相处无密切的感觉,内疚、抑郁也很常见。这三大类症状经常在创伤后数天或数周出现,一般不会超过事务发生后的6个月,极少数人也可能更迟出现。假如个体在经验地震后出现上述症状且持续至少1个月,导致个体严峻的苦痛或者重要的功能损害,应当高度警惕可能患有PTSD,此时可以依据诊断标准来进行诊断。2.治疗PTSD的治疗应由精神科专业医师或者精神科医师与临床心理治疗专家共同进行。治疗的关键是处理创伤性的记忆和与这些体验相关的想法和信念。治疗方案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病情不是很严峻的PTSD患者,可以单独使专心理治疗的方法;病情比较重或者伴有其他精神障碍的患者,起先就应当使专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 (1)心理治疗最常用的方法包括焦虑限制训练、暴露疗法和认知治疗。焦虑是PTSD患者的基本症状,因此焦虑限制训练方法对患者的闯入性体验、警觉、回避三类症状都有效。暴露疗法是让患者在放松状态下面对创伤性事务(可以是回想的,也可以是模拟的),学会限制他们的恐惊体验。此法起效快,尤其对闯入性体验症状有效。但也有报道部分患者可能因此加深闯入性体验的症状,因此治疗患者时应特殊留意个体差异。认知疗法的目标是变更患者的错误认知。PTSD患者经常认为世界充溢危急,个体过于渺小和无能无助,因此表现有回避社会、爱好下降、罪恶感或内疚感,认知疗法对这些症状疗效较好。(2)药物治疗包括抗抑郁剂和抗焦虑剂的运用,有些难治性的或者伴有其他精神障碍的PTSD患者,还要运用相应的其他药物如心境稳定剂或者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二)抑郁障碍。1.常见临床表现 灾后发生的抑郁障碍主要是指由灾难引起的心因性抑郁障碍,应激因素包括:灾难中亲人和财产的丢失、生命的威逼及对灾难后果的不行预料等。其主要症状包括:心情低落、思维迟缓和运动抑制。 2.干预和治疗 主要由精神科医生、经过必要精神卫生学问训练的内科及基层保健医生、心理治疗师、心理询问师及社会工作者进行。医生和心理工作者要协调工作,心理工作者负责的全部患者均应经过医生的医学诊断和处理,缺少心理学背景的医生则要擅长借助其他人员的心理社会学手段,全面关怀帮助患者。(1)社会学干预原则防自杀。重建和加强社会支持系统。激励、促进复原期患者社会功能的复原。(2)心理治疗原则对于灾后抑郁障碍的患者均可采纳心理治疗,对于轻性和慢性创伤性的抑郁障碍患者,心理治疗可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依据患者、治疗师及临床的不同特点可选择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急性期以支持性心理治疗、创伤干预治疗为主,中后期可选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动力性治疗、人际心理治疗、家庭治疗等。康复期要着重促进患者行动及社会功能复原。心理治疗中要当心地建立治疗关系,培育患者的治疗意愿,帮助提高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3)药物治疗原则可依据患者病情选择抗抑郁药、抗焦虑药。详细操作请依据有关临床诊疗指南及卫生部有关规定执行。(三)自杀。1.常见临床表现重大的自然灾难后自杀率会有所上升。地震后自杀率增加的危急因素包括:受灾者严峻的躯体疾病,比如截瘫、截肢等;受灾者家人挚友的丢失,社会支持系统的缺乏或不足;受灾者财产、工作的丢失;罹患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障碍、酒精滥用或药物依靠等。2.灾后自杀高危人群的社会心理干预灾后自杀高危人群包括丢失亲人、有抑郁心情或有酒精滥用或依靠的灾区群众。(1)成立以精神科医生为主导,有心理治疗师、心理询问师、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人参加的自杀干预小组。(2)精神科医生对社会工作者、志愿者进行灾后心理健康学问和自杀干预的培训。(3)刚好开展受灾人群心理健康学问宣讲。(4)以社区为单位,设立相应的机构,或配备相应的人员,开展心理询问或心理保健工作。(5)成立自助团体或帮助重建社会支持网络。(6)针对不同的高危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7)对有自杀意念或有自杀未遂史的个体进行危机干预。四、常见心理卫生问题的心理学处置(一)心理教化原则。1.为灾区群众供应精确信息,提高灾区群众的心理确定感。2.帮助灾区丧亲者实行集体的哀悼仪式。3.通过媒体进行科普宣扬。4.供应专题讲座。(二)哀伤及哀难过理治疗。哀伤是经验失去亲人或财产丢失后的一段心理修复的过程。心理卫生专业工作者应有针对性地开展一般心理救济和哀难过理治疗。1.哀伤的一般心理救济专业人员在哀伤早期可以供应一些有技巧的支持性的哀难过理救济。一般心理救济的原则包括:(1)必需以丧亲者独特的须要为中心;(2)以敬重丧亲者为主导;(3)要耐性,避开太过急迫,否则会加强丧亲者的阻抗;(4)“不领导、不随从、只陪伴”。2.哀难过理治疗哀难过理治疗是处理丢失的重要途径,帮助丧亲者在合理的时间内,引发正常的哀伤,以顺当度过哀伤期。(1)哀难过理治疗的对象延长哀痛者:与一般人相比,哀伤的过程和时间明显延长者。内疚感、回避等是常见的症状。困难性哀伤者:在哀痛超过正常人所持续的时间,或者更为严峻者,可以做出困难性哀伤的诊断。(2)哀难过理治疗的任务确认和理解丢失的真实性;表达、调整和限制哀痛;应对由于丢失所带来的环境和社会性的变更;转移与丢失的客体的心理联系;修复内部的和社会环境中的自我。(3)哀难过理治疗的原则帮助丧亲者面对失落,认清亲友亡故现实;帮助丧亲者界定及表达或宣泄情感;将哀伤反应正常化;帮助丧亲者重新适应一个不存在逝者的新环境,重建新关系;持续性的支持;允许个别差异;促进居丧者以健康的方法解决哀痛;留意评估困难的哀伤反应,可寻求督导或转介。五、常见心理卫生问题的随访主要的随访方式有:1.书信、电话随访;2.面谈随访。可由接受过培训的乡村医生和非精神科医生进行。发觉疑似病例要刚好向精神专科医生报告,由后者进行诊断,制定治疗支配。乡村医生执行治疗支配并且进行随访。 其次部分灾区救援者一、灾区救援者的定义 灾区救援者是指进入灾区参加救援工作的各类工作人员,包括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医疗卫生人员、政府行政人员、媒体人士、通讯保障人员、心理救援人员等。二、常见心理问题及表现灾区救援者在现场目击各种惨景,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从事高强度的工作,可能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1.身体反应:易疲惫;2.心理反应:创伤反应和人际冲突;3.职业困扰:耗竭感。其中,部分救援者可以表现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抑郁症及适应障碍。三、常见心理卫生问题的筛查与诊断/确认灾区救援者常见心理卫生问题筛查与诊断/确认的工具、方法和标准可参照“第一部分灾区群众心理卫生服务技术指导要点”的相关内容。四、常见心理卫生问题的医学处置 由精神科医生会同心理治疗师和心理询问师,组成治疗团队,依据 CCMD-3,做出精神科诊断,制定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方案。 (一)药物治疗的原则。依据病人的症状,如失眠、惊恐、焦虑、抑郁等心情,进行对症治疗,从低剂量起先,但不建议长期运用冷静催眠药。(二)心理治疗。开展创伤治疗、动眼减敏重整疗法(EMDR)等各种系统的心理治疗须由经过相应培训的人员进行。无法保证较长期连续工作的人员须与当地专业人员一起开展系统的心理治疗,以保证治疗关系的稳定和连续。 相关的技术要点参照“第一部分灾区群众心理卫生服务技术指导要点”的相关内容。五、常见心理卫生问题的心理学处置(一)引导救援队长或其他负责人为救援者供应力所能及的帮助。(二)引导救援者通过各种方式自我减压,救援者之间相互激励和支持。(三)应激晤谈。应激晤谈不是工作检讨,而是激励救援人员诉说、探讨、分担、共享在地震救援工作中发生的事务,让救援人员的心情得到适当地宣泄与疏导,并企盼能将此阅历以正向及健康的方式,整合到救援人员的生活中。应激晤谈的基本原则是:1. 不强迫表达,使受助者有可控感;2. 正性主动的资源取向;3. 个体化的帮助。应激晤谈可实行一对一的方式或810人的小团体来进行。团体辅导一般由2位有阅历的心理卫生工作人员带领。(四)在地震救援结束后,引导救援者适当宣泄心情,做放松练习和压力处理;保证足够的养分与睡眠足够,重新建立起正常的生活规律。六、常见心理卫生问题的随访(一)对于明确诊断或确认的救援者,治疗期间要刚好确定随访的机构和人员、方式、间隔时间、地点等信息,保证各种治疗的完整实施。(二)对于未达到诊断标准又接受过心理卫生服务的救助者,也应供应进一步的指导以及今后获得随访的渠道。第三部分灾区伤员(住院病人)一、灾区伤员(住院病人)的定义和心理需求灾区伤员(住院病人)是指在地震中身体受重伤而长期住院接受医治的灾区群众。其常见心理需求有:病人对确定感、限制感、平安感的心理需求;获得社会支持的心理需求。二、医院心理救助的管理与工作流程(一)心理救助人员的职责及医院管理。心理救助人员由精神科医师和心理治疗师组成。1.接纳灾区病人住院治疗的医院,应当主动接纳心理救助人员参加工作。2.医院应建立精神科联络会诊制度,由精神科医生担当病人的精神科联络会诊工作。精神科联络会诊工作,必需在医院行政管理下进行。3.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应优先协作临床医生对病人进行躯体救治,并全面参加临床查房,了解病人目前的躯体疾病诊断、严峻程度、治疗方式、护理要点,以便在心理救助中恰当地解答病人的疑问。4.精神科医师负责对病人进行精神状态的评估、诊断及精神医学的处理。5.每个病人只能同时接受一位心理治疗师的心理救助,不得同时支配2位及2位以上的心理治疗师同时对病人进行心理救助。6.心理治疗师负责对病人进行心理状态的评估,并依据病人的实际须要,开展专业化、系统化的心理治疗工作。7.心理治疗师可依据医院的实际状况,为医护人员及行政管理人员供应心理减压或心理救助。(二)工作流程。1.精神科医生与心理治疗师一同巡察病人,进行面谈筛查。2.经筛查发觉具有精神症状或精神障碍的病人,由精神科医师做出临床诊断和处理。3.经筛查发觉具有明显心理问题的病人,由心理治疗师支配进一步开展心理救助,如个别心理治疗会谈或小组心理治疗。4.对于没有筛查出精神障碍或明显心理问题的病人,由心理治疗师有组织地进行普遍的健康教化。三、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的筛查与诊断/确认灾区伤员常见心理卫生问题筛查与诊断/确认的工具、方法和标准可参照“第一部分灾区群众心理卫生服务技术指导要点”的相关内容。四、常见心理卫生问题的医学处置(一)精神障碍的诊断。主要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也可参照ICD-10。精神科医生要特殊留意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意识障碍、适应障碍、抑郁障碍及自杀、酒药滥用等常见精神障碍。(二)药物治疗的原则。依据病人的症状,如失眠、惊恐、焦虑、抑郁等心情,实行对症治疗,实行短期、低剂量用药。对于诊断有精神障碍的病人,精神科医生应当定期对病人进行视察、会谈及随访,刚好调整治疗方案,并做好病程记录。五、常见心理卫生问题的心理学处置(一)心理救助的一般原则。1.敬重与保密。2.支持性原则。3.信息供应原则。4.整体性原则。5.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原则。(二)常见心理问题的处理要点。由具有心理救助、心理治疗专业实力的精神科医师或心理治疗师担当。针对病人常见的认知、情感、行为、人格及人际关系等心理问题,详细操作要点如下:1.引导病人消退对“余震”的恐惊;2.将亲人去世的消息告知病人;3.引导逐步消退懊悔、自责等观念和心情;4.特殊关注截肢病人的心理问题;5.激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避开因过度照看导致病人被动、依靠。六、常见心理卫生问题的随访(一)接受过心理救助的住院病人。1.书信、电话随访。2.面谈随访。(二)未曾接受过心理救助的病人。对于未曾接受心理救助帮助的病人,随机抽取其中5%的病人,通过邮件或电话的方式进行随访、筛查。第四部分灾区儿童一、灾区儿童的定义和心理需求本技术指导原则所指的儿童为来自灾区、身体或心理受到地震灾难干脆或间接影响的14岁以下(包括14岁)儿童。灾区儿童的心理需求主要包括:平安感的需求、限制感(或确定感)的需求、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以及对原有疾病问题解决的需求。二、常见心理卫生问题及表现灾难发生以后,大多数儿童出现的心理反应是正常的,只有少数人出现急性应激障碍或其他心理障碍。性别也会影响儿童的灾后反应。此外,儿童在不同发育阶段由于认知、心情调整、身体反应等实力不同而对灾难的反应也会出现不同。三、常见心理卫生问题的筛查与诊断/确认 对灾区儿童的心理评估与筛查可采纳干脆与儿童交谈、嬉戏、视察并结合从父母等照看者处收集的病史信息以及量表评估等方法进行。通过这些措施与手段,可以快速筛查出易感儿童。对易感儿童的筛查务必首先以建立平安、信任的关系为第一任务,应由专业人员依据儿童年龄阶段来制定或选用内容与提问方式恰当的量表或评估问卷,与儿童交谈首先应征得儿童照料者的同意。对易感儿童的心理问题需定期随访、评估与诊断。对于经筛查有异样反应的儿童,需转给儿童精神科医生进行诊断。四、常见心理卫生问题的医学处置(一)儿童心情行为障碍。表现为持续时间较长的抑郁、焦虑、简单激惹、挑剔、发脾气等心情问题,以及攻击、破坏、自伤等行为问题。首选心理治疗,针对儿童的年龄与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选择认知治疗或者认知行为治疗。对问题比较严峻,或较长时间未改善者,可以选择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药物协助治疗。(二)儿童分别焦虑障碍。学龄前儿童可能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不能与主要照护者分别,当照护者试图离开儿童视野范围的时候表现为哭闹、惊慌、发脾气等,严峻者甚至不能短暂离开主要照护者的怀抱。年长儿童的分别焦虑可能表现在主要照护者离开后过分担忧照护者的平安,怕照护者发生意外,为此惴惴担忧,不能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对此类障碍不主见运用抗焦虑药物或其他改善心情的药物。(三)儿童抑郁症。可能有少部分儿童出现2周以上郁郁寡欢,对四周事物缺乏既往的新奇与探究,与人接触被动,行为迟缓或呆板,食欲下降,体重减轻,对过去曾经喜爱的活动也索然无趣。或者变得郁闷,简单激惹,发脾气或不快乐。在这种状况下,可以考虑为儿童选择SSRI或其他新型抗抑郁剂,结合相应的心理治疗(具有投射性质的艺术治疗,或认知行为治疗等)。假如用药,需交代监护者留意可能出现的激惹、冲动甚至自杀行为。(四)创伤后应激障碍。儿童也可以出现与成年人类似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表现为警觉性增高,持续回避创伤情境以及闪回等症状。治疗也以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抗抑郁剂)治疗为主。须要留意的是,真正须要用药的儿童极少,大部分儿童在生命健康和平安得到保障后会渐渐好转,但针对符合以上临床诊断标准的儿童应刚好转诊和治疗。五、常见心理卫生问题的心理学处置(一)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方面重建儿童的平安感。(二)帮助儿童重获对生活的限制感。(三)激励和引导儿童发展应对和解决问题的实力,合理表达情感,重建社会关系。(四)引导儿童照料者以正确的看法关切与支持儿童,帮助儿童以更加主动的看法面对灾难。六、儿童心理卫生服务的路径灾后对儿童的心理卫生服务可以依据儿童的居住地不同采纳以下几种方式:(一)生活在救助站或临时安置点的儿童。可以采纳建立图书角或儿童活动帐篷的方式,由志愿者(灾区群众中的志愿者和外援志愿者均可)主要运作,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定期指导、培训志愿者,指导志愿者在儿童嬉戏、讲故事或画画的过程中发觉应激反应较重者,在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定期随访时赐予干预。(二)集中安置在远离原居住地的儿童。由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对老师进行基本培训,由老师发觉应激反应较重者,转介给精神卫生专业人员进行干预。(三)因伤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儿童。由医院负责供应固定的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定期为儿童伤员进行心理辅导或干预,在儿童伤好回到原来居住地时,最好供应已经进行过的心理干预记录或量表检查分数;因伤致残的儿童,要有专人对其进行较长时间的心理辅导和干预。(四)因目前没有确认亲人是否遇难(可能的孤儿)而居住在集中安置地的儿童。要支配专人定期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六、常见心理卫生问题的随访 儿童灾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依据灾难发生后的阶段以及一些外界因素而发生变更,大多数儿童灾后一周症状起先减轻、一月后基本复原正常。但是有约10%左右儿童会出现长久、严峻心理疾病,而且有一部分儿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可以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表现得比较明显。因此,须要对灾后儿童心理卫生问题进行阶段性随访,对早期高危或异样的儿童更须要定期随访进行心理评估与检查,必要时刚好转介儿童精神科医师明确诊断,制定治疗支配。七、儿童灾后特殊的心理卫生问题(一)因灾致残的儿童。因地震致残的儿童属于心理干预的重点和优先人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心理救助工作:1.针对家长的心理辅导引导整个家庭参加致残儿童的心理救助,帮助家长接受事实,主动协作执行康复支配。2.针对因灾致残儿童的心理辅导对于因灾致残儿童首先要处理创伤后的应激反应和可能出现的PTSD、抑郁等问题。(1)与肢体残疾儿童沟通的技巧与肢体残疾儿童沟通除了要采纳与其年龄合适的方式还要特殊留意,不能把目光停留在他们的残疾部位,不要用怜悯的眼神看着他们,要用正常的目光看待这些孩子。要特殊留意回避与其生理缺陷有关的词语,谈话的内容还要宽泛一些,不要仅涉及残疾的事情。(2)支持性心理治疗当患儿处于否定和抑郁阶段时,与患儿建立良好关系,实行倾听、说明、指导、保证等方式,对患儿的苦痛和困难赐予高度怜悯,赐予他们关切和敬重。(3)针对躯体残疾帮助儿童逐步接受残疾的现实并适应生活的变更;相识自己的身体有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同时相识到自己有更多的地方与其他人相同;尽可能多地了解残疾和康复状况,尽量正常生活;接受关切自己的人的情感支持,而不是生气地将他们赶走;与医疗人员合作,杜绝被动-攻击行为和抵制行为。(4)针对抑郁心情定期评估抑郁程度。(5)针对低自尊问题激励儿童用言语表达出对自我贬抑的增加;增加与他人的目光接触;主动地承认和从言语上接受其他人的表扬和赞扬;削减消极的自我评价和思维,并用主动的自我示意取代它们以建立自尊。3.帮助建立支持系统心理工作者要帮助因灾致残的儿童与主要的支持者或其他的支持来源(包括家庭成员、挚友、学校、社区的帮助资源等)建立联系,获得帮助。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激励孩子尽早回到学校随班就读。尽量帮助类似状况的孩子及其家长组成小的团体,开展小组互助和团体辅导工作。(二)因灾致孤儿童。因震致孤儿童也属于心理干预的优先人群和重点对象。依据灾后时间的进展,可采纳不同的干预方法。1.选择适当的时机,正确向儿童传达父母或近亲属遇难的消息。2.引导社会和收养者为儿童营造一个健康和生活环境。附件:心理筛查量表工具的运用原则附件心理筛查量表工具的运用原则1.量表只能在病人数量多而心理治疗师人数相对不足的状况下,进行初步筛查时运用;2.量表筛查无法代替干脆面谈筛查与评估,其结果只能作为临床诊断的补充参考依据;3.禁止治疗师仅为了个人收集资料而对病人进行量表筛查;4.运用量表对病人进行调查时,应事先向病人说明量表调查的意义和用途,并征得病人同意;5.举荐运用“事务影响量表(IES)”,在必要时进行“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6.应将“病人自评”量表改为在会谈之后“由治疗师他评”;的确须要与病人当面进行他评时,建议治疗师与病人在心理治疗以外另约时间,并亲自与病人会谈,进行他评。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