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立加快水网建设公司商业计划书_模板参考

上传人:陈雪****2 文档编号:204665191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X 页数:140 大小:113.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成立加快水网建设公司商业计划书_模板参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40页
关于成立加快水网建设公司商业计划书_模板参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40页
关于成立加快水网建设公司商业计划书_模板参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泓域咨询/关于成立加快水网建设公司商业计划书关于成立加快水网建设公司商业计划书xx有限责任公司报告说明水网建设是指通过建设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实现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生态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思路。其目标是构建一个完善的水资源管理网络,包括水库、大型输水管道、中小型水利工程、节水措施等多个环节,使城市和农村的用水得到更好地保障和管理。同时,水网建设也需要注重生态环保,通过减少污水排放、增加自然生态系统修复等方式,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施水网建设对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是未来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期项目是基于公开的产业信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等信息,并依托行业分析模型而进行的模板化设计,其数据参数符合行业基本情况。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学习参考模板用途。目录第一章 总论7一、 项目概述7二、 项目提出的理由7三、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10四、 资金筹措方案10五、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11六、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11七、 研究结论11八、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11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12第二章 市场营销和行业分析14一、 水网建设发展趋势14二、 水网建设总体要求15三、 水网建设可行性及必要性16四、 水塔等传统的水源建设方式,难以满足当今城市用水需求。而建设水网可以通过集中管控的方式,确保水资源的充足供应。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水资源的精准分配,防止浪费,更好地满足城市用水需求。17五、 水网建设发展战略18六、 水网建设基本原则20七、 水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1第三章 企业文化管理24一、 企业文化的整合24二、 造就企业楷模29三、 企业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的关系32四、 企业文化的研究与探索36五、 培养现代企业价值观54六、 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原则与内容59七、 培养名牌员工64八、 品牌文化的塑造70九、 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81第四章 SWOT分析92一、 优势分析(S)92二、 劣势分析(W)93三、 机会分析(O)94四、 威胁分析(T)94第五章 运营模式102一、 公司经营宗旨102二、 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102三、 各部门职责及权限103四、 财务会计制度106第六章 项目投资分析113一、 建设投资估算113建设投资估算表114二、 建设期利息114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15三、 流动资金116流动资金估算表116四、 项目总投资117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17五、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118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18第七章 经济效益评价120一、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120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20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21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22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23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24二、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125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27三、 偿债能力分析128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29第八章 财务管理方案131一、 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131二、 营运资金的管理原则132三、 财务可行性要素的特征133四、 对外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134五、 影响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因素分析137第一章 总论一、 项目概述(一)项目基本情况1、项目名称:关于成立加快水网建设公司2、承办单位名称:xx有限责任公司3、项目性质:扩建4、项目建设地点:xxx5、项目联系人:夏xx(二)项目选址项目选址位于xxx。二、 项目提出的理由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加快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其中水网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备受关注。2021年底,国家水网总体规划得以谋划,主要任务包括科学谋划国家水网总体布局、协同推进四级水网建设,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加强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非常关键。此外,在2021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水利部部长也提出了在十四五时期以建设水灾害防控、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保护功能一体化的国家水网为核心,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等目标。可以预见,随着水网建设相关政策的推进,未来中国水利事业将迎来飞跃式发展。水网建设是国家重大工程,旨在推动全国水资源综合管理、确保水安全、提高水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实施国家水网的主要任务包括加强统筹谋划,构建水网主骨架大动脉,完善区域水网工程布局,加强重点调蓄工程建设,同时推进国家水网智能化改造。在未来的十四五规划中,水利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提升水旱灾害风险防控能力、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改善河湖生态环境、增强涉水事务监管效能,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一)背景概述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城市的水资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尤其在南方城市,由于雨量集中、地下水位下降等因素,城市的水资源更加紧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加快水网建设已经成为推进城市化进程、缓解水资源危机、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手段。(二)对加快水网建设的认识1、加快水网建设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城市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同时也带来了既定区域内的资源矛盾,其中包括水资源。加快水网建设可以提高城市供水率,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保障城市发展需要。2、加快水网建设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手段水是生命之源,全面加强水网建设,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民饮用水安全问题,切实维护民众身体健康。此外,加快水网建设还能够提高城市污水处理水平,促进环境治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三)加快水网建设应采取的措施1、优化水资源配置和管理按照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制定和实施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和利用,提高供水、排水效率,保障城市供水各方面的需求。2、加强技术支撑和管理加强水资源的科学调度和管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城市水文监测网络,提高供水系统智能化程度,推广先进的水处理技术,提高使用效率和节水意识。3、扩大投资力度,加快水网建设速度加快水网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扩大投融资渠道,通过多种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水网建设,鼓励民间投资,积极拓展金融支持渠道,确保水网建设的资金供应。(四)总结加快水网建设是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推进城市化进程、保障人民健康的必要举措,需要全面加强规划设计、技术支撑、管理监控和投资落实等方面的工作。只有不断加大水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才能更好地满足城市供水等方面的需求,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福祉。三、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4957.92万元,其中:建设投资3248.4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5.52%;建设期利息39.3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79%;流动资金1670.1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3.69%。四、 资金筹措方案(一)项目资本金筹措方案项目总投资4957.92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有限责任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3351.36万元。(二)申请银行借款方案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1606.56万元。五、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1800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13715.41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3143.12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51.09%。5、全部投资回收期(Pt):3.66年(含建设期12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5257.09万元(产值)。六、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项目计划从立项工程竣工验收、投产运营共需12个月的时间。七、 研究结论本项目生产线设备技术先进,即提高了产品质量,又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项目生产所需原料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主要原材料从本地市场采购,保证了项目实施后的正常生产经营。综上所述,项目的实施将对实现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期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八、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总投资万元4957.921.1建设投资万元3248.431.1.1工程费用万元2592.601.1.2其他费用万元572.181.1.3预备费万元83.651.2建设期利息万元39.361.3流动资金万元1670.132资金筹措万元4957.922.1自筹资金万元3351.362.2银行贷款万元1606.563营业收入万元18000.00正常运营年份4总成本费用万元13715.415利润总额万元4190.826净利润万元3143.127所得税万元1047.708增值税万元781.449税金及附加万元93.7710纳税总额万元1922.9111盈亏平衡点万元5257.09产值12回收期年3.6613内部收益率51.09%所得税后14财务净现值万元8766.32所得税后第二章 市场营销和行业分析一、 水网建设发展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污染和水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因此,未来水网建设的发展将面临着诸多挑战。(一)城市供水系统向大型化、集约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供水系统向大型化、集约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大型化的供水系统具有供水能力强、水质稳定、管理简单等特点,可以更好地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集约化的供水系统则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提高供水效率。智能化的供水系统则可以实现远程监控、异常报警、精准管理等功能,提高供水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二)水网建设的绿色化和生态化趋势愈发明显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水网建设的绿色化和生态化趋势也愈发明显。例如,在水源保护方面,要加强水源地的保护和管理,防止水库、河流等水源地遭受污染。在供水过程中,要加强水的净化处理,提高供水质量。同时,还要加强用水环节的节水措施,提高用水效率。(三)水网建设的节能减排趋势不断加强随着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水网建设的节能减排趋势不断加强。例如,在供水和污水处理方面,要采用节能技术和装置,降低能耗和排放。同时,还要提倡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总之,未来水网建设将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是只要把握住大势,积极应对变化,完善水网建设,就一定能够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用水需求,并为水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二、 水网建设总体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为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水网建设成为了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之一。为此,制定合理的水网建设总体要求对于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城市用水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具体要求如下:(一)坚持科学规划。水网建设应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水资源状况,科学规划水网建设布局和容量。在方案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节水、节能、环保等因素,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城市用水安全。(二)加强水网建设管理。水网建设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运行安全。同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技术保障体系,加强运输、调度、监测等能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供水能力。(三)注重投资效益。水网建设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投资计划,确保投资效益最大化。在项目实施中,要注重实现资源利用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投资回报率和社会收益。(四)推进水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水网建设应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更好地实现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应对水污染、土地退化等问题建立应对机制,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水网建设的重要考虑因素。并且应该提倡水资源再生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上就是水网建设总体要求的论述,希望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参考。三、 水网建设可行性及必要性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而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城市化用水需求增加,加剧了城市用水压力,也更加凸显了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水网建设成为解决水资源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1、水网建设的概念水网建设是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以中央控制为核心,对整个城市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的建设。主要包括智能蓄水、智能配水、智能用水三个方面。通过建设水网,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最大程度地提高城市用水效率,达到节约用水、保护水源、优化水环境的目的。2、水网建设的必要性(1)促进节约用水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智能水表等,可以对城市用水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实现用水信息化、数字化。这样可以更好地掌握用水情况,发现用水浪费和滥用现象,从而采取措施促进节约用水,达到节水效果。(2)优化水资源配置水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在保证供水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市场化、智能化的调配。勘探和开发水资源的投资和运营成本大幅降低,节省了城市用水的费用。(3)提高城市用水效率四、 水塔等传统的水源建设方式,难以满足当今城市用水需求。而建设水网可以通过集中管控的方式,确保水资源的充足供应。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水资源的精准分配,防止浪费,更好地满足城市用水需求。3、水网建设的可行性(1)技术手段日益成熟目前,智能水表、远程监测系统、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常态。水网建设的核心就是对这些技术手段进行整合和应用,这些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水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加强了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鼓励和支持水网建设。在政策层面上,针对不同的市场主体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包括经济激励、研发资金、税收减免等,大力推动水网建设的实施。(3)市场需求日益增长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用水需求不断提高,市场对于水资源管理的需求日益迫切。水网建设可以为水资源管理提供一种有效途径,满足市场需求。综上所述,水网建设是当前解决城市用水压力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手段。水网建设的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和市场三方面的合作,同时也需要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共同推进水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五、 水网建设发展战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率不断提升,城市用水规模也不断扩大,对于城市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制定一系列的水网建设发展战略显得尤为重要。(一)水资源的统筹规划在水网建设发展中,要做好全局规划,将各类水资源进行综合考虑,进行合理配置和使用。在城市规划中,需要将水源地、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纳入考虑范围,将其整合形成一张水网,保证水资源的安全和有效利用。(二)统一管理与利用水网建设需要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机制,避免出现多头管理、信息孤岛等问题。并且,要实现水网互联互通,实现城市之间的水资源共享,并将水资源用于城市绿化、景观建设、农业生产等领域,实现综合利用。(三)水源保护水资源是城市的生命线,因此水源地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加强水源地保护工作,尽可能保持水源地的天然环境,避免水源地被污染和破坏,保持城市用水质量。(四)节水与回用在水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节水和水资源回用等措施。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加强水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减少水的浪费。对于废水再利用和资源化利用要进行积极探索和推广,在城市建设和生产中实现最大化的水资源利用。总之,水网建设发展需要整体规划、重视资源保护、统一管理和有效利用,并注重节水与回用,使水资源得到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六、 水网建设基本原则(一)综合性原则1、整体规划:水网建设应当全面规划,科学、系统、合理地设计各类水利工程,并且充分考虑其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以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及可持续发展为目标。2、统筹协调:水网建设应当统筹协调各级政府部门之间及各类水利工程之间的关系,确保各项工程协调配套、相互补充,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二)可持续性原则1、生态环境保护:水网建设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尊重自然、保护环境,避免破坏生态平衡,促进自然生态恢复。2、节约用水:水网建设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水资源情况,优化水利工程设计,减少非必要的水损耗,尽可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三)安全保障原则1、风险评估:水网建设前应充分考虑灾害风险,结合地质条件、水文特征、气象条件等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和规避措施,以确保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2、应急预案:水网建设应制定健全的应急预案,确保在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有效地应对,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四)适度发展原则1、因地制宜:水网建设应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等情况,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各种水利工程技术手段,优化组合,确保建设效益最大化。2、投资合理:水网建设应合理安排建设资金,避免大规模开发造成投资浪费和投资回报不足的情况。同时,要建立完善的水价机制,实现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以上就是水网建设基本原则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七、 水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用水需求也不断增加,建设现代化的水网系统已经成为各地政府的重要任务。水网建设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一)机遇国家政策支持:当前,国家正在加大对水网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例如加大财政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和加快落实水利保障基金等,这些政策的实施将有助于推动水网建设的进程。市场需求旺盛: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用水量不断攀升,因此,对于水网建设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用水需求还将继续增长,为水网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技术手段日益成熟:水利技术在不断发展和创新,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水网建设更加高效和智能化。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水网建设将会更加便捷和可靠。(二)挑战资金缺口:水网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而且长周期,对财政压力较大。因此,资金缺口是水网建设面临的首要挑战。土地资源紧张:城市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用水需求的增加,水源的保护和利用也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应急处置能力不足:水网系统一旦遭受灾害或者出现技术故障,将会给城市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因此,水网系统的应急处置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以上是水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虽然水网建设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是机遇和市场需求依然存在,只要各方共同努力,解决好挑战,可以推动水网建设的快速发展。第三章 企业文化管理一、 企业文化的整合(一)企业文化整合的含义企业文化在发展中不仅具有排异性,也具有整合性。企业文化整合是指企业内部或来源于企业外部的具有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接触、交流进而相互吸收、渗透,融为一体的过程。当不同特质的企业文化共处于某一时空环境中,经过传播、冲突、选择的过程,必然发生内容、形式上的变化,以原有的企业文化特质为基础,吸收异质文化,构成新的体系。企业文化整合实际上就是不同文化的重新组合与融合。企业文化整合的前提条件是企业文化传播,企业文化整合的直接条件是企业文化冲突与选择。没有异质文化之间的传播和相互冲突以及选择,就谈不上企业文化整合。企业文化整合不仅受企业内部不同特质文化本身因素的影响,还受社会环境,如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若干因素的影响。企业文化整合的过程是不同文化彼此协调、相互适应的过程,也就是企业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与来自于企业内部或外部的异质文化经过一定时期的接触、交流、传播而不断调整、修正原来的性质、内容和模式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双向运动的。经过整合,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既失去了一些特质,又从某些异质文化中吸收了一些新的特质,从而融合为一种新的企业文化体系。这种经过整合以后的新文化体系在价值追求、传统、惯例、行为规范等方面都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一个企业文化体系融合的异质文化越多,其内容越丰富、体系越完善,也就越具有适应性和生命力。(二)企业文化整合的方式一般来说,企业文化整合是分层次进行的,或者说,企业文化整合事实上是在不同层。次上展开和完成的。概括起来,企业文化整合有五种方式。1、同化式整合即企业主流文化对企业内新生或外来的文化特质加以同化。例如,海尔通过对中国企业管理特点与传统、美国科学管理思想和日本团队精神的研究,根据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成功地剔除外国管理学说和管理文化中不适应于中国企业实际的一面,吸收其有益的一面,创立了体现海尔文化特点、适合海尔生产需要的OEC管理法。2、综合式整合即企业对内生的或引进的文化特质进行重组、再造后,形成企业某一方面文化的综合。例如,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麦克阿瑟将军的参与和干预下,解散财团,分割大企业,引进西方的市场自由竞争文化和科学管理文化。但日本企业在引进这种文化时,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进行了适于自身的改造,融进了家族精神和“和”的文化,因而形成了,自身的团队文化特色。3、改造式整合即企业结合自身文化优势,对外来的趋于成熟的企业文化风格与规范进行的改造与加工完善。例如,企业质量管理文化源自美国,后迅速传入日本,经过日本企业的整合达到某种近乎至美至善的境界,然后开始在全球流行。4、变革式整合即企业伴随着企业管理革命,对企业文化特质进行较为彻底的吐故纳新、多方位的整治和变革。例如,19世纪40年代美国铁路企业在不懂技术的老板管理下发生了列车对撞事件,从而引发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企业管理革命,导致了经理体制的确立。从此,便开始了企业组织文化、决策文化、动力文化及管理文化的一系列新的文化变革与整合。5、创新式整合即企业内部剧烈的文化冲突与文化危机,促使企业根据新的背景和起点进行企业文化创新整合。例如,洛克菲勒在其合伙的石油企业正欲乘势扩大规模之时,原最高决策层的“三驾马车”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分歧,最后只好约定把企业卖给出价最高的人。老洛克菲勒与另一位合伙人买下了企业后,按其经营意向和宗旨对企业进行了改造,创新了经营哲学。(三)企业文化整合的规律企业文化整合既有具体地、个别地体现在企业各个层次上的文化整合,也有抽象地、一般地伴随着社会进步而发生的企业文化整体整合。前者表现出来的多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富有主观选择性的文化整合,后者本质上则更像一种无意识的社会自然历史过程。显然,无论是主动的企业文化整合,还是被动的企业文化整合,都遵循着择优趋善的规,律,整合的总趋势是积极的、进步的,结果多半具有明显的进步色彩。企业文化整合过程具有择优趋善规律,绝不意味着任何时期、任何层次、任何一次企业文化整合都具有进步意义。正像先进民族征服落后民族时所发生的民族文化的同化和整合总是包容一些落后的成分一样,先进企业文化与落后企业文化共处一体,在整合时也时常发生先进文化特质同落后文化特质拉平的现象。例如,中国有些企业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目标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和文化,同自身长期奉行的计划思想和自上而下层层控制、监督的管理文化相结合,不但没有整合出一种更先进的文化,反而使引进的先进文化中有关参与管理、主动管理、结果管理等优秀文化成分黯然失色,甚至经过不正确的整合,被淘汰掉了。因此,在主动进行企业文化整合时,企业必须遵循择优趋善的规律和原则,避免拉平式整合现象的发生。企业文化管理不只是表现在企业文化特质的创造上,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有效途径,对各种异质的、不同形态的企业文化进行整合,达到合意的、理想的文化状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劳动观、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传统的企业文化特质不再具有新质文化属性,企业文化整合就愈加困难。福特汽车公司在享利福特时代,企业文化还普遍停留在对员工的管理依靠棍棒、饥饿加金钱引诱的水平上,当时公司吸收流水线作业规范这一很具先进性的企业技术与管理新质文化,对自身文化进行整合并不困难。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企业文化背景、员工文化心态已远非从前。这时企业生产流水线作业建立在现代半自动化、自动化柔性生产体系和充满人情味、人性化的作业环境的基础之上。因此,福特公司这时进行企业文化整合就不那么顺利,企业成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企业在文化整合时吸收更为先进的文化特质。企业文化整合的结果就是形成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企业文化体系。如果把企业文化特质比作是企业文化的原料、元素,那么企业文化整合的结果就是企业文化的成品、半成品,就是企业文化的组合件、系统件,甚至就是企业文化体系本身。然而,由于受各种各样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企业文化整合的结果,达不到上述的理想状态,仅仅具有局部的意义。因此,企业文化整合就像企业文化特质的创造一样,需要遵循客观规律和正确的原则,需要智慧和技巧。同任何管理一样,企业文化整合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二、 造就企业楷模事实上,企业的共生楷模如凤毛麟角,并不多见。现代企业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英雄楷模,如果英雄楷模不能随企业一起诞生的话,就必须因势利导来造就楷模。文化氛围比较浓厚的企业对于认识和创造那些情势楷模特别在行。企业的高级主管们知道,楷模之所以能成为楷模,是因为他们体现该企业文化成功的伦理。企业中必定有众多的候选楷模,关键在于如何去发现和培养他们。有一些人在企业里表现得很特别,他们性情“古怪”、行为“出格”、见解独特,常常不为常人所理解。注重企业文化的公司一般都十分看重这些人,认为他们的独特个性可以与公司的价值观交相辉映,因而尊重他们的个性,挖掘他们的创意,通常把他们放在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岗位上,或委派他们负责研究创新和业务开发。企业楷模是在企业实践中逐步成长起来的,但最后真正成为为人所景仰的楷模又需要企业的精心培育,是典型人物良好的素质所形成的内在条件与企业“天时、地利、人和”的客观环境形成的催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在造就楷模时主要有三个方面工作,即善于发现“原型”、注意培养和着力塑造。(一)善于发现楷模“原型”楷模在成长的初期往往没有惊人的事迹,但是他的价值取向和信仰的主流往往是进步的,是与企业倡导的价值观保持一致的。企业的领导者应善于深入群众,善于通过人们的言行,了解群体成员的心理状态,以及时发现具有楷模特征的“原型”。“有高山即有深谷”,对楷模“原型”不要求全,而要善于发现“亮点”。(二)注意培养楷模培养楷模就是为所发现的楷模“原型”的顺利成长创造必要的条件,增长其知识,开阔其视野,扩展其活动领域,为其提供更多的文化活动的参与机会,使其增强对企业环境的适应性,更深刻地了解企业文化的价值体系。培养楷模切忌脱离群众,应该使楷模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三)着力塑造楷模通过对楷模“原型”的言行给予必要的指导,使他们在经营管理活动或文化活动中担任一定的实际角色或象征角色,使其得到锻炼。当楷模基本定型,为部分员工所拥护以后,企业应该认真总结他们的经验,积极开展传播活动,提高其知名度和感染力,最终使之为企业绝大多数员工所认同。需要指出的是,在对楷模进行宣传过程中绝不能“拔高”。新闻媒体一般喜欢过分地宣扬、吹捧这些英雄楷模,无论是企业共生楷模还是情势楷模,都常常被渲染成超凡入圣的人物。其实,英雄并不是超人、神人,而是最脚踏实地的人物。企业在其发挥作用中应给予关心和爱护,使其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企业楷模不一定都具备管理能力,不加区别地硬性把这些人“提拔”到管理或领导岗位,也不是明智之举。培育、造就企业楷模的过程也是不断增强员工信心、鼓励员工成长,使其超越自我、创造非凡的过程。玫琳凯化妆品公司的创始人玫琳凯女士训练推销员不要简单模仿她,而要相信自己就是玫琳凯。为了鼓励他们,使他们具有与她一样的自信心和勇气,她用钻石野蜂针作为奖品奖励他们,并且解释说,按照空气动力学原理,野蜂弱小的翅膀是不可能使其笨重的躯体在空气中自由飞行的,然而野蜂并不知道这些,仍在四处飞翔。这里的含义很清楚:任何人都能成为英雄,只要他们有信心并且能坚持做下去。企业楷模是强文化企业中强文化的化身,强文化公司一方面重视企业楷模的培育,鼓励人人成为英雄,并且不断造就英雄群体;另一方面又重视充分发挥英雄楷模作用。如果一般企业能像强文化公司那样,那么就会在员工中最终造就、培育出各种类型的楷模来,企业文化也就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三、 企业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的关系(一)海尔定律的启示海尔定律(即斜坡球体论)认为,企业如同爬坡的一个球,受到来自市场竞争和内部员工惰性而形成的压力,如果没有一个止动力,它就会下滑,这个止动力就是基础管理。依据这一理念,海尔集团创造了“OEC管理法”,这个模式是“制度管理”。在此基础上,海尔坚持把“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作为其发展目标,矢志不渝,并大力倡导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因而使“爬坡的球”有了“牵引力”,这就是“文化管理”。如果只有“止动力”,没有“牵引力”,或者说只有制度管理,没有文化管理,海尔也就不会有今天的业绩。这说明海尔把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了。(二)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的差异在企业文化研究中,人们对文化与制度的认识经常陷入一种误区:或把二者对立起来,或把二者混为一谈,分不清二者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有人把企业文化概括成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种从广义角度界定的企业文化,无疑把制度包含在内,即制度也是一种文化。如果从狭义角度看企业文化,制度只是文化的载体;进一步说,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制度与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管理层次和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文化管理高于制度管理,制度更多地强调外在监督与控制,是企业倡导的“管理底线”,即要求员工必须做到的;文化更多地强调价值观、理想信念和道德的力量,强调内在的自觉与自律,是“文化高境界”,二者的具体差异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制度与文化演进方式的差异文化的演进是渐进式的,制度的演进是跳跃式的,但二者同处于一个过程之中。从制度到文化,再建新制度,再倡导新文化,二者交互上升。企业管理正是在这种交互上升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臻于完善的。2、制度与文化表现形态的差异制度是有形的,往往以责任制、规章、条例、标准、纪律、指标等形式表现出来;文化是无形的,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是一种观念形态和精神状态,往往通过有形的事物、活动反映和折射出来。但二者却是一体两面,有形的制度中渗透着文化,无形的文化通过有形的制度载体得以表现。3、制度与文化对人的调节方式有差异制度管理主要是外在的、硬性的调节;文化管理主要是内在的文化自律与软性的文化引导。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对制度与文化的感受度不同。体力劳动者因为其作业方式要求标准化的程度高,对制度管理的强制性敏感度较低,也就是说,遵守制度是顺理成章的事,制度管理对他们更适合;脑力劳动者因为创造性强,自由度较高,对较低层次的条条框框比较反感,需要较多的文化管理。这是超Y理论的研究结果,值得我们注意。(三)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的互动关系正确认识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的互动性,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1、制度与文化相互推动当管理者认为某种文化需要倡导时,他可能通过培养典型的形式,也可能通过开展活动的形式来推广和传播。但要把倡导的新文化迅速渗透到管理过程,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制度则是最好的载体之一。人们普遍认同一种新文化可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而把文化“装进”制度,则会加速这种认同过程。当企业中的先进文化或管理者倡导的新文化已经超越制度文化的水准,这种文化又在催生着新的制度。2、制度与制度文化不是同一概念当制度内涵未被员工认同时,制度只是管理者的“文化”,对员工只是外在的约束;当制度内涵已被员工接受并自觉遵守时,制度就变成了一种组织文化。比如,企业要鼓励员工提合理化建议,先制定一项制度,时间长了,员工接受了这一制度内涵,制度就变成空壳,产生了参与文化。3、文化优劣程度或主流文化的认同度决定制度成本当企业倡导的文化优秀且主流文化认同度较高时,企业制度成本就低;当企业倡导的文化适应性差且主流文化认同度较低时,企业的制度成本则高。由于制度是外在约束,当制度文化未形成时,没有监督,工人就可能“越轨”或不能按要求去做,其成本自然就高;而当制度文化形成以后,人们自觉从事工作,制度成本大为降低,尤其当超越制度的文化形成,制度成本会更低。摩托罗拉公司尝试取消“打卡”制度,是因为员工能够认识到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大庆人“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工作作风是大庆人自觉的文化表现。4、制度与文化永远并存制度再周延也不可能凡事都规定到,但文化时时处处都能对人们的行为起约束作用。制度永远不可能代替文化的作用;文化管理也不可能替代制度管理。由于人的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对组织目标认同的差异性,要想使个体与群体之间达成协调一致,光靠文化管理是不行的。实际上,在大生产条件下,没有制度,即使人的价值取向和对组织的目标有高度的认同,也不可能达成行动的协调一致。海尔为“爬坡的球”创造了一个“止动力”,之后又为它创造了一个“牵引力”,使球既不至于下滑,又有动力往上滚,是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结合的典范。四、 企业文化的研究与探索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企业生存与发展环境的变化以及相关理论的发展,可以预见,企业文化理论研究将更加繁荣,作为一门科学将趋于成熟;企业文化实践将更为活跃,并将成为企业竞争制胜的第一利器。(一)企业文化理论研究趋势中国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经历了30余年时间,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当然,也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如对企业文化的界定及其基本理论的理解,还有一些不同看法;企业文化的实践模式有待深入研究;对企业文化的中国特色还需要在广泛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总结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激励一大批理论工作者和企业家投身于企业文化研究的行列,而且正朝着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理论方向发展。近年来,企业文化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国企业文化学大厦的建设进程加快。企业文化理论研究出现以下一些新的趋势。1、研究基点突破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突破了“企业是经济组织”这样一个单一基点,不但把企业看作一个通过向市场提供有效的产品与服务,以收抵支取得盈利的经济组织,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从一个全新视野,把企业视为一个生命体,视为一个如人一样有灵魂、有情感、有理想,追求快乐、创造幸福的生命体。这样,赋予企业物质与精神双重性质,使企业文化研究找到一个新的基点。从两个基点研究企业文化,开阔了人们的研究视野,有关企业生命周期、企业文化基因、企业文化生态等新的理论将会有更多成果问世。2、研究领域拓宽企业文化理论研究将进一步突破狭义的企业文化范畴,从单纯的管理领域延伸至技术开发、生产、营销和服务领域,形成一种综合的“文化力”研究,也就是从“文化力”这一更大的视野研究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研究企业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企业文化学与涉及企业管理的各种实用学科,如企业战略管理、投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市场营销、公共关系、客户管理、服务管理、品牌管理、实用产品美学、形象设计、组织设计等学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一方面,企业文化学对这些学科发展的导向作用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学也在与这些实用科学的相互融合与渗透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特别明显的趋势是,企业文化的人本化和市场化两个方向相互结合,互动发展。3、研究参照系扩大企业文化学的研究不仅注重把握时代脉搏,从时代精神中吸收营养,而且注重传统文化,如儒家、道家、法家文化对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注重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和优良作风对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注重计划经济体制和管理方式对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以此找到中国企业文化生长的基点和价值源泉,剔除制约优秀企业文化形成的种种障碍。不仅如此,未来的企业文化研究将更加注重各国之间的比较研究,如为什么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企业较好地应用了儒家文化,创造了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经济神话?为什么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企业又“战胜”日本、韩国等国企业,连续十几年高速增长?美国的企业文化中又是什么样的基因在起作用?中国企业能够从美、日、欧等国企业的不同发展模式中借鉴哪些经验?企业文化研究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将从更大的参照系上,吸收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精华,尤其是西方国家在科技革命和市场经济充分发育过程中滋生的文化精华。企业文化研究将会出现继承与创新并存,中西文化交融互补的局面。4、研究内容深化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重点将从目前更多地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向更深层次发展。如对企业文化本质的研究,在倡导以人为本,并说明为什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实现以人为本的途径。在企业中,如何尊重和保护人的尊严和生命价值,开发人的知识和能力价值,创造人的自我价值和企业整体价值有机结合的新模式,以及如何解决好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管理与强调等级、服从、忠诚理念和专家决策的关系。面对市场,如何做到以客户为本,尊重与保护客户的价值,处理好企业利润与客户价值的关系。面对投资者,面对社会,企业如何真正把“大写的人”写好,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时,体现人本和人性化,在这些方面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又如,对企业文化规律的研究,不仅要进行简单的阶段描述,而且要在大量实证分析的基础之上,回答企业文化是否有生命周期,如果有,受什么因素影响,一个企业如何克服企业文化周期的限制,传承、改造、变革、创新企业文化,如何突破体制束缚实现企业文化转型,使企业进入健康成长的轨道。再如,对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企业效益关系的研究以及企业文化投入与产出关系的研究也将有所突破,美国人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写了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初步奠定了这方面的研究基础,但下一步可能要完全打开企业文化是如何促进生产力发展这一神秘的“黑箱”,从而为企业文化管理提供更具可操作性的方法和技巧。与此相关联,有关企业文化评价模式与方法的科学研究有望向实战方向迈进关键一步,有望提出企业文化贡献率的模型。还如,不同类型(如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不同,历史、不同经营状况等)的企业,其企业文化管理的重点和方法是什么等,未来的企业文化研究都要对此作出科学的解释和说明。(二)实践发展趋势30多年来,企业文化管理在中国经历了一个由不自觉到比较自觉、由片面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刻的过程。现在,企业文化管理已经成为现代管理的一股潮流,成为成功企业的一种标志,成为推动企业提高管理素质、提升形象、提高竞争力的途径。但也必须看到,在中国,企业文化管理的普及率还不是很高,目前主要集中在绩优企业和规模较大的企业,效益不佳和规模不大的企业还没有对企业文化管理引起高度重视;即使在企业文化管理已经起步的企业,有些认识与实践也未能到位,或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漂亮的标签和装饰品,或仅局限于表面层次的文化活动,或仅局限于狭义的思想工作领域,未能把握企业文化的本质,从根本上改造和创新企业文化,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发挥企业文化的整体功能。真正搞得好的企业,像海尔、联想、同仁堂等只是少数。在今后一二十年里,企业文化理论将对企业产生更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企业文化管理将得到企业更为广泛的认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更为紧密,企业文化管理将走出误区,步入一种健康发展的轨道。展望未来,企业文化实践将出现以下明显趋势。1、企业文化战略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内核企业文化战略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核心部分。企业文化管理不再只是企业内部宣传部门或至多是党委系统的事,不再只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一种手段。发展的趋势是,企业文化将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管理创新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成为企业整个决策层主抓、全员参与的战略课题。企业文化管理得好坏,不光影响员工的士气和精神,而且决定企业的决策行为,制约企业的发展方向,影响整个组织的效率,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对企业兴衰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因此,优秀的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首先要制定企业文化战略,明确自身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此指导企业投资战略、营销战略以及人才战略、管理战略的制定。2、企业家的文化创新作用日益突出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培育者和示范者,是企业文化管理的旗手。因此,企业家在企业文化管理,尤其是在企业文化创新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旧体制下,企业家是准官员,频繁更换,在企业文化管理中的作用不明显;随着市场经济的充分发育,企业家阶层成为最稀有的市场资源和市场主角,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主角。他们将以自己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影响企业文化,以他们卓越的工作精神和作风感染企业文化,尤其是凭着他们对企业、市场的深刻理解,引导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因此,可以预见,中国企业家阶层的形成和企业家精神的成长,将成为推动中国企业文化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3、企业文化由一元化发展为多样化企业文化的多样化并非多元化,多样化的企业文化是指围绕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众星捧月式的多彩文化,即有活力的企业文化生态。在这样的文化生态体系中,个性得到张扬,个人价值观受到重视。工业社会的传统企业,企业文化强调一元化,即倡导一种被共同认可的统一价值观,对于这种统一价值观以外的个人追求、期望、理想往往不予认同,甚至排斥。这是与传统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标准化作业方式分不开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的主体意识的不断觉醒,生产方式和作业方式的改变,一元化的企业文化逐渐发展为多样化的企业文化,即企业在倡导主导价值观的同时,具有“多样化的容忍”,充分尊重个人的理想、意愿,发展个性,为个人价值实现创造条件。这种以主导价值观为基础和主流的多样化的企业文化,成为未来企业文化的主要特征。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多样化的企业文化,才能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使企业文化保持持久的活力。4、企业文化的独特性日益突出在企业文化管理中,人们在关注反映市场经济规律、社会大生产规律、人类一般心理及行为规律的共性文化的同时,更加关注个性。因为个性文化鲜亮、耀眼,是企业文化的精华所在,也是企业的活力源泉所在。这种日益突出的企业文化个性,表现为企业的差别化战略。传统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不够重视文化个性的培养。如企业精神的表述,不管是什么企业,均为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等词汇的组合与堆积。由于缺乏独特性,因此渗透性和感召力不强,更谈不到有魅力。现代企业文化管理把行业特点、市场特点、企业经营管理特点、企业优良传统、企业成功经验,以及员工的理想和希望、企业家的人格风范、企业的未来发展目标等熔为一炉,确定企业理念体系,通过特色的语言表述,把企业文化的个性固化下来。突出个性化不单纯是为了装点门面、便于传播,更重要的是通过培植个性文化来强化企业的差别化战略,继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企业的差别化决定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以及提供给市场的产品与服务的特色,决定企业与社会的交往方式,决定企业整体形象。这种差别化战略具有不可模仿性。可以预见的是,经过企业的不,懈努力,反映不同特色、不同风采的企业文化模式将大量涌现,企业因为形成了差别化战略,核心竞争力将会大大提高。5、母子公司文化共建模式逐步形成企业规模的大小与企业文化管理的复杂性成正比。有些大企业,不仅人数多,组织层次多,经营多元化,面对的市场也非常复杂,是一种复合型集团公司。这类企业的文化建设就很复杂,具有特定的模式一母子公司共建文化模式。目前,中国多数企业集团公司贯彻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纷纷制定企业文化发展规划,大张旗鼓地开展企业文化管理。有些全国性集团公司在进行企业文化管理,设计全集团文化理念和行为规范时,试图让集团几万人乃至几十万人奉行一套文化理念和行为规范,强调集团文化的同一性、权威性和导向性。实践证明这种想法或做法有失偏颇。全国性集团公司应有四根纽带,即资本纽带、权力纽带、业务纽带和文化纽带,来维系所属企业,以保持集团的整体性;其中文化纽带最有韧性、最持久,是不可或缺的,是集团公司的精神纽带。只有强有力的文化,才能使集团形成价值共同体。集团公司在企业文化管理中,其文化管理的内容应具有总体规定性、导向性和包容性,主要在企业使命、基本价值观和企业哲学层面有统一规范要求,但不能包揽一切,不能完全替代所属公司的文化建设;所属公司的文化应具有服从性,不能离开集团公司文化的主线,同时在经营管理理念、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等方面要有创新性和多样性。目前,一批大集团公司正在对母子公司文化共建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既注重集团公司层面的文化建设,又允许下一个层次企业结合自己的业务经营特点,有所创新和创造。尤其有些在体制改革和资产重组中诞生的大集团公司,充分尊重所属公司的历史,鼓励其考虑行业差别、文化特色以及不同的领导风格和员工素质,在企业文化管理中,发挥优势,张扬个性,努力使集团公司文化成为一种有一个主旋律,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百花园。经过今后若干年的努力,伴随着集团公司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和治理结构的完善,母子公司文化共建模式会更加成熟,集团文化会更有活力和生命力。6、品牌培育成为企业文化管理的最高表现形式品牌是一个企业理想追求的制高点,拥有优秀品牌就意味着拥有实力,拥有市场,拥有利润,拥有长期的竞争力。因此,不少企业家把自己一生的追求与梦想都集中在一种品牌上。品牌具有很高的文化含量,或者说品牌就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未来的企业,特别是致力于创品牌的企业,其文化建设的重点无疑会围绕创建品牌进行。这种企业文化管理既强调提高内在凝聚力、向心力和吸引力,更注重提高企业外在的知名度、美誉度和顾客忠诚度。实际上这种广义的企业文化管理,从方法层次上看会与CI、CS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企业品牌理想与顾客价值的一体化,企业品牌审美观与顾客审美趋势的一体化,企业品牌理念与顾客追求的一体化。7、企业文化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及学习型组织建设相得益彰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同属企业精神文明的范畴,同以提高人的素质、调动员工积极性为目标,同用教育灌输和活动渗透等手段开展工作,二者具有一致性。但思想政治工作更多地着眼于政治原则与社会伦理,侧重于对人的政治思想与行为起导向作用;企业文化更多地着眼于市场原则与经济伦理,侧重于对人的职业心理与工作行为起导向作用,二者也有一定差异。从发展趋势看,企业在努力探索思想政治工作同企业文化管理的相互作用,通过改善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企业文化管理提供方向和指导思想,解决企业员工的基本人生观、理想和信念等问题;通过建设企业文化,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企业文化联结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经济活动的纽带作用,改变思想政治工作常与企业经济活动相脱离的“两张皮”现象。在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管理结合上,统筹机构设置、工作规划和活动安排,使二者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