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有名”而显“无名”

上传人:d****1 文档编号:203540371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5.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即“有名”而显“无名”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即“有名”而显“无名”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即“有名”而显“无名”从老子首章看老子之道论老子,言“道”之书.其书八十一章,以首章论“道”最为全面,其余论“道”各章,则往往各取不同 得角度.故首章论“道”,乃言其宗旨,实有统领全书之意义.明其首章之义,则于老子精神,思过半 矣.今取此章,试作诠解,窃期窥其全豹之一斑.一章全文如下:道可道,特别道;名可名,特别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 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章提出了几个概念:道、无名、有名、观.而“观”这一概念,实是把握此章义理之枢纽.由“观” 见“无名”与“有名”之统一,由此无名与有名之统一见道之本真,此为理解本章之要.道本为整体,不可讲.然其必即名言而显.名言所显者,为道之迹.道无处不显,然执于名迹,则失 其真诠矣.“无名”,指道而言.四十一章:“道隐无名”,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是其证.“始” 与“母”,互文见义. 二者是统一得,指本原而言.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是其证.无名本无迹,然非离其 迹者.故曰“有名,万物之母”.有名有迹以应事,故万物之本始必显于有名.无名、有名之本始义,要由“观”而见.故有“观妙”、“观徼”之讲.“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 其徼”,注家多以“常无”、“常有”断句.帛书本作“恒无欲也,以观其眇”(甲本),三十四章论道亦 讲:“常无欲,可名于小”(今本).足以证明以“常无欲”、“常有欲”断句是对得.“无名”、“有名” 与“无欲”、“有欲”是紧密相关得.三十七章讲:“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是一章得一个注足.确 实是讲,做到“无欲”,那“无名之朴”才能对人显现出来.也确实是通过“观”以达道.如何“观”?这观,不是认识论意义上得静观,它所表现得,是从人得修养、修炼而转出得生命智慧. 此章把“观”与“欲”联系起来讲,确实是那个意思.无欲、有欲,非单指欲望而言.“常无欲”,亦非一般地排除欲望.“常无欲”,实质上确实是“无知无 欲.三章讲: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常使 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自然物之“欲”,甚少而恒定不变,食草动物只能食草,食肉动物 只能食肉,麋鹿食荐,蝍蛆甘带,狗改不了吃屎.人却不同,“物与欲相持而长”(荀子语),其欲望 花样翻新,靡有穷极.缘故即在其有“知”以作分不.故老子以“知”与“欲”相连属.人心之乱,以其 多欲.而欲之多以至于脱离自然得轨道,悉由于”智”.而此“智”或“知”所作得分不,亦非指实然义 得区分,而是一种虚妄得价值分不.事物有实然性得差不,如高和低、长和短,这是一棵树,那是 一头牛之类,这是自然真实得差不.人得理智,又同时能于此自然得差异之上,妄作价值高下得 区不,如人得“自师其心”、“自贵而相贱”、“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庄子语)之类者是.人之矜 尚之情由此而生,物我之对峙由此而起,由是其心外倾,心为物役,背离人得自然真性.故三章所 讲“常使民无知无欲”,应为“常无欲”之全面得讲法.所谓“常无欲”或“无知无欲”,确实是老子所 讲得“敦兮其若朴”(十五章),混沌不分得婴儿状态.常无欲或无知无欲,即类于婴儿之混沌, 此非无冲动欲求,惟其不作分不,其欲求与冲动完全处于自然得表现.在此状态中,人所达到得, 即一未作分不得“无名之朴”.“常无欲,以观其妙”,所观者,即此自然真实得“无名”之境.这“观”,即 一直观.“道”,乃在此身心、知情合一得直观中所显现得整体性.“妙”,既标示道为“无名”、不可 言讲之极,又标示“观”者对这种物我一体之意趣得受用、感受.然而,道得“无名”非无差不得一片混沌.“常有欲,以观其徼”,“徼”即边、边界、分际.物有自然得 分际,道亦有自然得分际和条理.“常有欲”与“常无欲”相对而言.“常无欲”即“无知无欲”.“无知”, 并不是要否定“知”,消解掉人得“知”所带来得虚妄得价值分不,“知”所给出得,便是存在本然得 实相.因此,与“常无欲”相对而言,“常有欲”实强调了人得理性方面得规定.“观其妙”不是冥然无 知觉.此有类于艺术得观赏.观赏者不是旁观者,他要心与物冥,全身心地投入,方能“观其妙”.但 观赏又必以一定得间距感为前提 ,其中亦须有“观徼”得作用.因此,“观”是入乎其中,而又超乎 其外.在观者与被观者得内涵间距感得互动和张力关系中 ,才能有“观其妙”得作用.观“道”,既 是自觉,又是体证.中庸所谓“诚则明,明则诚”之义,可取资讲明.从这“观”得意义讲,道得“朴”或“无名”,必显现为“有名”.无名与有名非两事,乃一体之两面.只是, 需要强调得是,老子所言“名”或“有名”,非仅指逻辑性得概念而言,这“名”,本质上是人文和价值 意义得. 三十二章可看作对第一章“无名”、“有名”一体关系之发生意义上得讲明:“道常无名,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天地相合,以落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 止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这完全是从人文创制、文化、文明得意义来规定有名、 “名”得内涵.“制有名”,始于或本于人存在之自然得分际.“民莫之令而自均”,社会生活中之人伦 关系,能够完全据自然得条理而设如父慈子孝之类,亦为老子所确信,实可看作是自然与人文 之交汇点郭店简老子有“绝伪弃虑(此从裘锡圭先生释儿民复孝慈得话,可资佐证可见, 道作为“无名,并不存在于与“有名或人文相对峙得另一领域“有名当然可导致对自然得虚 妄增益从而障蔽了其本确实存在,然而,此“有名”得实存,亦恰恰是“无名”之超越性得以给出和 显豁之真机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便是立足于有名”作为人文实存而维持并开显其 本真意义之枢机我们要注意得是,“知止是在名或人文得设立历程中有所减“损而非“止 步不前知止之另一种讲法即老子四十八章得为道日损:“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 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我们注意到,老子书尽管对仁、义、礼等伦理规范得形式 性意义有较多得批判,但却往往突出地确信诸如忠信、孝慈、素朴、笃厚、慈俭等德性内容. 这是因为,在老子看来,此类与人得内在精神生活相关得“德”,正是消解了“名”或人文设定之形 式化之蔽所呈现和应当保持住得真实内容.实质上,象父慈子孝,父子之亲,君臣之义诸德”,确 为人文与自然分际之切合,因而亦正是道得表现本此,可始制有名从所制之名合乎自然之 分际而言,“有名仍可讲是“无名在那个意义上,老子并不一般地反对社会生活、人伦生活人 文本能够不与自然相违背二十八章:朴散而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朴散而 为器乃道得自然分际与条理此为圣人为官长、“制有名之依照朴散而为器并非指一时 刻过程,朴”乃即器而显得整体好得人伦制度并不破坏无名之朴”,吠制不讲得确实是此 意道乃是保持在此“有名作为人文得当下实存中并在其中出现为“无名得动态整体性.有名”,或者讲制有名”,为知”得作用,文明得施设违背自然得伪”、蔽”正由此发生名亦既 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即要止于名所由之而生得自然得分际即人文而消解、排除其所带 来得伪”、蔽”,人文本身便不再与自然对立,“有名”本身亦即是无名”.故无名并非一抽象得东西,它不在作为“有名得器世界之外道非任何一器,而所讲皆器”, 故道不可道,不可名然道必即器而显,即“有名而见其“无名之本真故能够讲是“此两者同出 而异名,同谓之玄“同出而异名,既指无名与有名得统一,亦指“观妙与“观徼得统一 知止, 须“无知无欲方可达致道得“无名,不是无分际得一片混沌,必表现为“有名如能“知止,于 名”得人文表现中消解了其伪”、蔽”/名”、文”本身便仍归于无名”、自然故道乃是即有 名而显现为“无名得整体性老子得道,不能解释成西方哲学意义上得形式性本体.由此能够看出,老子所言道,虽讲“自然,为一自然原则,但其本质上却是为人而设老子从“观 得意义上讲道之无名与有名得统一 唯有观,才能开显道之本真意义能观者,唯有人;人之 观”,又必是制名”之人文义得观”所谓自然”、无名”,无非是要在人伦或文明中保持住孝慈、 忠信、慈俭等德性之本真内容从那个角度看,它与儒家得精神本无实质上得冲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