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道规划设计导则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02766176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50.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绿道规划设计导则住房城乡建设部2022 年 9 月前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工作的假设干意见,指导各地科学规划、设计绿道,提高绿道建设水平,发挥绿道综合功能,在总结国内外绿道建设实践阅历的根底上,组织编制了本导则。本导则共分 7 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绿道功能与组成、绿道分级与分类、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绿道选线、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城市建设争辩院有限公 司、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争辩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争辩院、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争辩院。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和城乡规划司负责治理,中国城市建设争辩院负责技术解释。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阅历,提出意见和建议。目 录1 总 则为指导各地绿道规划设计,保障绿道建设水平,充分发挥绿道的复合功能 ,特制订本导则。本导则适用于指导全国各地绿道的规划设计。各地应本着“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统筹城乡、绿色低碳”的原则,依据本地实际状况予以深化细化,保障切实可行。绿道的规划设计还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标准的规定。2 术 语绿道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根底,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 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绿道游径系统指绿道中供人们步行、自行车骑行的道路系统,是绿道的根本组成要素。包括步行道、自行车道与步行骑行综合道。绿道连接线主要担当连通功能,且对人们步行或自行车骑行有交通安全保障的绿道短途借道线路。包括借用的非干线大路、非主干路的城市道路、人行道路、人行天桥等。绿道设施为满足绿道综合功能而设置的配套设施,包括效劳设施、市政设施与标识设施。驿站供绿道使用者途中休憩、交通换乘的场所,是绿道效劳设施的主要载体。3 绿道功能与组成绿道功能休闲健身功能:绿道串联城乡绿色资源,为市民供给亲近自然、游憩健身的场所和途径,提倡安康的生活方式。绿色出行功能:与公交、步行及自行车交通系统相连接,为市民绿色出行供给效劳,丰富城市绿色出行方式。生态环保功能:绿道有助于固土保水、净化空气、缓解热岛等,并为生物供给栖息地及迁徙廊道。社会与文化功能:绿道连接城乡居民点、公共空间及历史文化节点,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促进人际交往、社会和谐与文化传承。旅游与经济功能:绿道有利于整合旅游资源,加强城乡互动,促进相关产业进展,提升沿线土地价值。绿道组成绿道包括游径系统、绿化和设施。详见表3-1表 3-1绿道组成系统名称要素步行道 自行车道绿道游径系统步行骑行综合道交通接驳点绿道绿化备注包括绿道连接线与穿插口、立交设施、码头、机动车及自行车停车场、公交站点、出租车停靠点等相连接绿效劳设施道驿站为综设合效劳设施施载体治理效劳设施配套商业设施游憩健身设施科普教育设施包括治理中心、游客效劳中心包括售卖点、餐饮点、自行车租赁点等包括活动场地、休憩点、远眺观景点等包括科普宣教、讲解、呈现设施等包括治安消防点、医疗急救点、安全防护设施、无障碍设施安全保障设施等环境卫生设施包括厕所、垃圾箱等环境照明设施电力电信设施市政设施包括排水河道、沟渠、管道、箱涵、泵站、雨污水处理再生给排水设施利用及其它附属设施等其他燃气、供热等设施指示标识标识设施讲解标识警示标识4 绿道分级与分类绿道分级依据空间跨度与连接功能区域的不同,绿道分为区域级绿道、市县级绿道和社区级绿道三个等级,绿道规划应与各级城乡规划相连接。区域级绿道:指连接两个及以上城市,串联区域重要自然、人文及休闲资源,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文化资源保护利用、风景旅游网络构建具有重要影响的绿道。市县级绿道:指在市县级行政区划范围内,连接重要功能组团、串联各类绿色开敞空间和重要自然与人文节点的绿道。社区级绿道:指城镇社区范围内,连接城乡居民点与其周边绿色开敞空间,便利社区居民就近使用的绿道。绿道分类依据所处区位及环境景观风貌,绿道分为城镇型绿道和郊野型绿道两类。城镇型绿道: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主要依托和串联城镇功能组团、公园绿地、广场、防护绿地等,供市民休闲、游憩、健身、出行的绿道。郊野型绿道: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连接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农业观光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特色乡村等,供市民休闲、游憩、健身和生物迁徙等的绿道。5 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规划设计原则系统性原则绿道规划设计应统筹考虑城乡进展,连接相关规划,整合区域各种自然、人文资源,加强城乡联系,引导形成绿色网络,发挥综合功能。人性化原则绿道规划设计应以满足市民休闲健身为重点,留意人性化设计,完善绿道效劳设施,保证城乡居民安全、便捷、舒适的使用。生态性原则绿道规划设计应敬重生态基底,顺应自然机理,对原生环境和自然、水文地质、地形地貌、历史人文资源最小干扰和影响,避开大拆大建。通过绿道有机连接分散的生态斑块,强化生态连通和“海绵”功能,构建连通城乡的生态网络体系。协调性原则绿道规划设计应严密结合各地实际条件和经济社会进展需要,与周边环境相融合,与道路建设、园林绿化、排水防涝、水系保护与生态修复,以及环境治理等相关工程相协调。特色性原则绿道规划设计应充分结合不同的现状资源与环境特征,突出地域风貌,展现多样化的景观特色。经济性原则绿道规划设计应集约利用土地,合理利用现有设施,严格把握建规模, 降低建设与维护本钱。鼓舞应用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技术、材料、设备等。规划设计成果绿道规划设计分为绿道网规划及绿道设计两个层次。绿道网规划是在肯定空间范围内的绿道系统布局,绿道设计是单条绿道的实施性设计。绿道网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纸三个局部。规划主要内容和成果要求详见表 5-1。表 5-1 绿道网规划成果及主要内容成果形式及内容要求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纸备注资源要素分析评价,上位及同级现状综合分析图可多张相关规划分析,规划范围、依据上位及同级相关规划可多张与期限;规划目标与原则,绿道分析图网布局构造分析,绿道网分级与绿道网总平面图宜对绿道进展统一编号,反映与相邻区分类说明,绿道游径系统、绿域绿道连接关系化、设施的规划要求,绿道网分绿道分级规划图期建设规划说明,实施机制与保绿道分类规划图障措施绿道游径系统规划图宜明确绿道游径及交通接驳点布局绿道绿化规划图宜明确绿化带规模、绿化特色与布局绿道设施规划图包含效劳设施与市政设施规划,效劳设施规划应反映驿站分级体系与布局绿道分期建设图绿道设计应符合绿道网规划。绿道设计可分为方案设计与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各阶段均应包括设计说明与设计图纸两局部。1. 方案设计阶段的主要内容及成果要求见表 5-2;成果形式及内容要求设计说明设计图纸备注现状及绿道网规划分析,设计范区位图围与依据,设计理念与原则,布现状及绿道网规划分析图局构造分析,绿道游径系统、绿化、设施的设计说明,投资估算总平面图竖向设计图绿道游径设计图包含交通组织分析图及标准段剖面图绿化植物配置图标准段植物布局及典型植物群落种植图驿站设计图包含位置及平立面图设施及小品布局图包含位置、平立面图海绵功能设施布局图包含雨水渗透、滞蓄、净化,雨污水处理等绿色设施和灰色设施市政管线及设施布局图包含给排水、电气等干线布局方案重要节点平面图效果图及意向图2. 施工图设计阶段的主要内容及成果要求见表 5-3。表 5-2 方案设计成果及主要内容表 5-3 施工图设计成果及主要内容成果形式及内容要求设计说明设计图纸备注设计依据,工程概况及设计条总平面图可分幅绘制件,各专业工程设计技术要点,索引图工程量清单和概算放线图竖向图游径铺装及做法详图种植设计图设施及小品详图包含局部放大平面图、做法详图、子项详图等驿站设计详图市政各专业设计详图6 绿道选线根本要求应充分利用现状自然肌理的开放空间边缘水系边缘、农田边缘、林地边缘等,以及现有步行及自行车交通道路等作为绿道选线的依托,应避开易发生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难的危急区域。应就近联系各级城乡居民点及公共空间,便利市民使用;同时尽可能连接自然景观及历史文化节点,表达地域特色。绿道串联节点的连接要求详见表6-1。 在有条件的状况下,绿道线路宜网状环通或局部环通,可依托绿道连接线加强绿道的连通性,并满足绿道连接线长度把握要求。应综合考虑环境现状,包括可依托区域的长度、可达性、建设条件等因素,对节点分类节点连接联系要求城镇居住区,乡村居民点结合居住区步行系统,尽量连接联系居住区内城乡集中绿地及配套效劳设施,保证绿道网络贯穿居民点连续文娱体育区、公园绿地、广场保证步行系统连续,自行车、公交等交通方式公共空间连接顺畅,优先连接市民使用频繁的公共空间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旅游度假应尽量利用现状游步道,并与已有效劳设施相自然景观区、水库和湖泊湿地、海岸、森林公连接。遵循生态影响最小的原则,避开生态敏节点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观光农业感区,削减对野生动植物生境的干扰园历史文化名镇村、历史文化街应尽量利用已有的步行道及设施,留意保护和历史文化区、名镇村、传统村落、具有成修复历史文化资源及环境节点片地域特色建筑的街区、历史文化遗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绿道选线进展多方案比选,最终确定绿道的适宜线路。表6-1绿道串联节点的连接要求分类选线城镇型绿道选线宜结合城镇空间构造及功能拓展方向,尽量串联城镇各功能组团,邻近使用主体,结合人流活动密集的重点地区进展布局。郊野型绿道选线应避开生态保护核心区、生态敏感区,并考虑野生动物生活习性及迁徙路线,避开对动植物生境造成干扰。绿道分类选线建议详见表 6-2。表 6-2绿道分类选线建议表绿 道依托资源绿道选线分 类道路:现有非机动车道路、废弃铁路、古道等城水系:镇城镇河流、湖泊、湿地、海岸、堤坝等型绿地:公园绿地、广场,适宜游人进入的防护绿地,以及城镇用地包围的其他绿地等道路:废弃铁路、景区游道、机耕道、田间小径等以游憩和耕作功能为主的交通线路郊水系:野自然河流、湖泊、水库、湿地、海岸、型堤坝等林地:山地、平原等依托路侧绿带,绿道游径宜从路侧绿带中穿过,完善休闲等功能绿道串联滨水绿地,促进城镇滨水区环境改善与功能开发,充分利用现状堤坝、桥梁等,在保证排涝除险、防洪及安全的前提下营造亲水空间优先连接公园绿地、广场等城市开放空间,合理疏导人流,满足交通安全、集散及连接需求绿道选线应不影响道路原有功能的发挥,避开占用农田或破坏庄稼、果树等绿道选线顺应水系走向,在满足排涝除险、防洪及安全要求的前提下营造亲水空间绿道选线顺应地形地貌,充分利用现有登山径、远足径、森林防火道等,削减建绿道对生态系统及自然景观的破坏7 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绿道游径系统根本要求1. 遵循“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安全连通、经济合理”原则,结合所经过地区的现状资源特点,依据不同的绿道类型来进展绿道游径系统规划设计。加强绿道与城乡交通体系的有效连接,提高绿道的可达性,便利居民出行。2. 绿道游径系统应保证市民使用安全,应结合现状地形,避开大填大挖。3. 绿道游径系统应保证线路连通,当跨越河流、山体、铁路、大路、城市道路等障碍物时,可承受绿道连接线的方式保证绿道游径的连通,但应满足绿道连接线选线、长度把握、安全隔离等要求。4. 绿道游径应依据现状状况机敏设置步行道、自行车道和步行骑行综合道。郊野型绿道以自行车道为主,宜设置步行骑行综合道。5. 除借道段之外,原则上应避开机动车进入绿道,只允许对绿道进展维护治理和消防、医疗、应急救助用车临时通行。6. 城镇型绿道的绿道游径在满足坡度、宽度、净空等条件下,宜承受无障碍设计。绿道游径宽度不同类型绿道游径宽度应依据绿道使用频率,因地制宜、机敏把握,绿道游径最小宽度应符合表7-1规定。表7-1绿道游径宽度一览表绿道分类步行道自行车道步行骑行综合道城镇型绿道单独设置不宜小于2m1单向通行不小于,双向通行不小于3m。不建议设置郊野型绿道不小于,改造步行道结合现状条件,原则上不宜拓宽2-3 m,结合用地条件尽量满足两辆自行车的错车需求不小于3m绿道游径坡度绿道游径纵坡宜尽量与现状自然地形相结合,横坡宜坡向绿化带。针对不同类型的绿道游径,其坡度的设计范围可依据表7-2的相关要求。自行车道坡度大于等于%时,应按表7-3规定限制坡长。表7-2绿道游径坡度规划设计要求一览表绿道游径类型纵坡坡度步行道大于 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自行车道小于%为宜,最大不宜超过 82%-4%横坡坡度步行骑行综合道小于%为宜,最大不宜超过 82%-4%表7-3绿道游径坡长规划设计要求一览表2绿道游径类型纵坡坡度(i)限制坡长%i3%300m自行车道、步3%i%200m行骑行综合道i%150m绿道游径铺装绿道游径铺装在满足使用强度的根底上,宜承受生态、经济的本地材料。现状路面条件较好的区域,不宜重铺装。铺装材料宜透水防滑,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绿道连接线1 引自城市道路工程设计标准CJJ37-2 引自城市道路工程设计标准CJJ37-1. 绿道连接线一般不应直接借道国道、省道等干线大路及快速路、主干路等道路,宜借道县道、乡道、村道等非干线大路或城市次干路、支路等道路。2. 绿道连接线兼具绿道游径连接和城市交通功能,应有效进展交通组织和功能连接,实行适当的交通治理措施,包括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绿道标识设施、安全隔离设施等;应符合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要求,保证使用安全。3. 绿道连接线不宜过长,城镇型绿道单段绿道连接线长度不宜超过 1km,郊野型绿道单段绿道连接线长度不宜超过 3km。累计长度不超过当地绿道总长度的 10%。4. 绿道连接线应保证连接顺畅,步行道宽度不宜小于;自行车道宽度单向不宜小于,双向不宜小于 3m;净空不低于。绿道游径的安全隔离设施1. 绿道游径应设置与机动车道实现有效隔离的设施或标识,包括隔离绿带、隔离墩、护栏和交通标线。2. 隔离绿带宽度不宜小于 1m。当绿道游径与机动车道隔离宽度小于1m 时,应设隔离墩或护栏作安全隔离,其形式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3. 在无法设置硬质隔离的路段,绿道游径与机动车道之间必需设置交通标线,绿道游径与机动车道之间应承受白色实线分隔,制止机动车压行绿道游 径。4. 当运行车速为 50km/h 的机动车道路不具备隔离绿带、隔离墩、护栏等隔离设施的设置条件时,绿道游径不得共板设置。5. 在宽度大于 3m 的绿道游径入口处,应设置阻车桩,以阻挡机动车驶入绿道游径。3绿道交通接驳点3 引自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1. 绿道应尽量避开与高等级交通线路相交。绿道游径与铁路、高速大路、城市快速路、城市轨道交通穿插时,宜承受立体穿插形式,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2. 绿道游径与一级大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有轨电车线路穿插时,应承受平面灯控路口穿插形式。绿道游径与二、三、四级大路、城市次干路、城市支路穿插时,宜承受平面穿插形式。平面穿插口应划定醒目的人行横道,并设置清楚的标志。人行横道长度大于16m应设置过街安全岛,安全岛宽度不小于2m4。平面穿插口可考虑设置交通信号灯,设置条件应符合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标准GB14886-2022的规定。无交通信号灯时,可在停车线前3050m设置限速标志、留意行人标志和人行道预报标识,并设置减速带。3. 绿道游径出入口宜邻近已有道路、大路与公交站点,便利交通换乘。绿道公共停车场、出租车停靠点、驿站等依据人流集散布局,远离生态敏感区。不同交通换乘应留出必要的安全集散空间,配套设置减速带及标识等。4. 公共停车场应包括机动车停车场和自行车停车场,宜设计为生态停车场。停车场出入口的机动车和自行车流线不应穿插,并应与城市道路顺向衔接。机动车停车场内交通标志应符合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GB5768-2022 的规定。绿道绿化根本要求1. 为营造良好的生态和景观环境,保障绿道发挥根本功能,绿道游径两侧应保存或设置肯定宽度的绿化带。城镇型绿道单侧绿化带宽度不宜小于 8m, 郊野型绿道单侧绿化带宽度不宜小于 15m。4 引自城市道路工程设计标准CJJ37-2. 应保护绿化带内的自然地形地貌和生态基底,防控水土流失和水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对生态退化或已遭到破坏的区域,应承受生态技术手段准时修复,实施绿化。3. 不得任凭转变、破坏绿化带内水体的自然形态,任凭转变水自然流向。宜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统筹雨水综合利用、排水防涝、水系保护及修复与绿化带设计,提升绿道雨水径流把握、污染把握和内涝调蓄等功能。4. 绿化带内不得设置破坏绿道环境、对绿道使用者存在安全隐患的工程。合理把握建设施规模和数量,建、改建设施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5. 绿化带内现有的合法建构筑物,不得擅自改建和扩建,远期可依据需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展产权或功能置换;对现有的违法建构 筑物则应限期撤除。允许对不行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开展保护、恢复和利用的建设活动。6. 担当生物迁徙功能的绿道单侧绿化带宽度不宜小于 20 m。环境保护应基于野生动植物的生境,保护并恢复绿化带范围内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植物设计1. 应遵循“生态优先、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地域特色”的原则,结合现状资源特点,依据不同绿道类型进展绿化带种植设计,突出地域特色,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2. 最大限度的保护、合理利用现有自然及人工植被,留意乡土植物的应用。绿化带内古树名木、珍稀植物应全部原地保存,并妥当保护。3. 维护植物群落的稳定,防止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生态灾难。优先选用生态效益高、适应性强、景观好、低造价、低维护的植物种类,靠近游径的区域避开选用有毒、有硬刺的植物。留意季相变化,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长植物种类合理搭配。4. 植物配植应兼顾生态、景观、遮荫、交通安全等需求,绿道出入口和交通接驳处应实行通透式种植。绿道设施效劳设施1. 效劳设施应结合绿道分级、分类、区位、现状等综合条件设置。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把握建设施数量及规模,有效补充、完善城乡居民休闲游憩场所,保障市民安全、便捷的使用。2. 驿站是效劳设施综合载体,分为三个等级。一级驿站是绿道治理和效劳中心,担当治理、综合效劳、交通换乘功能;二级驿站是绿道效劳次中心,担当售卖、租赁、休憩和交通换乘功能;三级驿站作为使用者休息场所。3. 驿站设置应优先利用现有建筑。建建筑应留意把握尺度和体量,建筑层数以1-2层为宜,建筑风格应与周边环境相适应。一级驿站宜结合交通接驳点进展设置;二级驿站宜依托重要串联节点进展设置,三级驿站设置可依据功能需要机敏设置。驿站布局及设施设置详见表7-4驿站布局一览表,表7-5驿站根本功能设施设置一览表。表7-4驿站布局一览表城镇型绿道郊野型绿道驿站类型一级驿站二级驿站三级驿站一级驿站二级驿站三级驿站设置地点结合大型公园绿地、文化体育设施等结合景区或旅结合公园绿- 地、广场游 区 服 务 中心、大型村庄等结合村庄、观光农业园等-间距5-83-51-215-205-103-5km表7-5驿站根本功能设施设置一览表城镇型绿道郊野型绿道设施类型根本工程一级驿站二级驿站三级驿站一级驿站二级驿站三级驿站治理效劳治理中心-游客效劳中心售卖点-餐饮点-自行车租赁点活动场地休憩点远眺观景点讲解呈现治安消防点-医疗急救点-安全防护设施无障碍设施厕所垃圾箱公共停车场-出租车停靠点-公交站点-设施配套商业设施游憩健身设施科普教育设施安全保障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停车设施必需设置可以设置 不做要求4. 治理效劳设施包括治理中心和游客效劳中心,应结合一级驿站设置。5. 商业设施包括售卖点、餐饮点和自行车租赁点,应结合驿站设置。售卖点主要为游客供给购物效劳,餐饮点主要为游客供给餐饮效劳,自行车租赁点供给自行车租赁、修理等效劳。6. 游憩设施包括活动场地、休憩点等,可结合驿站和绿道沿线景点设置。活动场地供游客进展休闲、健身等活动,场地内的构筑物及康体设施应符合现行相关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的要求。休憩点主要供游客休息,绿道游径两侧的休憩点应承受港湾式布局。7. 科普教育设施是传播科普教育信息的载体,包括科普讲解设施、呈现设施等。对于绿道沿线具有重要生态、景观、历史文化价值的资源,应设置相应的科普讲解和呈现设施。8. 安全保障设施包括治安消防点、医疗急救点、安全防护设施、无障碍设施等。治安消防点、医疗急救点等应依托现状条件,连接相关系统,尽量结合驿站设置。安全防护设施、无障碍设施等沿线在有需要的地方设置。安全防护设施包括护栏、隔离墩、阻车桩、安全岛、减速带等。凡游人正常活动范围边缘临空高差大于处,均应设置护拦,其高度不应小于。无障碍设施应符合无障碍设计标准GB50763-2022的规定。9. 环境卫生设施包括厕所、垃圾箱等,除结合驿站、休憩点设置外,应沿线依据需要设置。城镇型绿道厕所设置间隔宜为500-1000m,郊野型绿道厕所间隔宜为2022m。城镇型绿道垃圾箱间隔宜为100-200m,郊野型绿道垃圾箱间隔可适当放宽。垃圾箱宜设垃圾分类指示标志,选用生态环保材料。市政设施1. 绿道市政设施规划设计应遵循布局合理、使用安全、环保节约、维护治理便利的原则,与城乡市政设施系统有效连接,并充分利用现有设施。2. 绿道照明设施规划设计应依据周边环境和夜间使用状况,确定照度水平和选择照明方式,应避开溢散光对行人、四周环境及绿廊生态的影响。(1) 城镇型绿道照度标准值应符合城市夜景照明设计标准JGJ/T 163-2022表的规定,即:表公园公共活动区域的照度标准值区 域最小平均水平照度 Eh,min(lx)人行道、非机动车道2庭园、平台5儿童玩耍场地10(2) 有夜间使用需求的郊野型绿道照明照度标准值应符合“人行道路人流量小的道路路面平均照度 5Lx,路面最小照度 1Lx,最小垂直照度 1Lx”。(3) 绿道供电设施应就近连接城乡供配电系统,满足绿道内效劳建筑及照明用电需求。3. 完善绿道通信网络,城镇型绿道应消退手机信号盲点,保障通信畅通。郊野型绿道应设置安全报警 ,配置完善的应急呼叫系统。绿道一级驿站可设置宽带接入点,有条件的状况下可增设 WIFI 信号。4. 绿道给水设施应就近连接城镇给水管网,满足绿道内效劳建筑等用水需求。城镇型绿道浇灌用水宜承受再生水、中水和雨水,并实行节水浇灌方式。郊野型绿道可承受小型一体化设备就地利用自然水体供给非饮用水,优先就地取用自然水体或收集处理后的雨水进展浇灌。5. 城镇型绿道应将污水就近排入城镇污水管网。郊野型绿道距离城镇污水管网较远的区域应建设污水收集设施,宜承受生态化为主的处理方式,污水经过滤后向外排放,出水水质应符合相关排放标准。6. 绿道规划建设应与海绵型城市建设技术相结合,发挥绿道滞纳、净化雨水的功能。标识设施1. 绿道标识分为指示标识、讲解标识、警示标识三种类型,具有引导指示、讲解、安全警示等功能。2. 绿道标识设施包括标牌和电子设备。标牌可分为导向牌、讲解牌和安全标志牌;电子设备可分为显示屏、触摸屏和便携式电子导游机等。3. 绿道标识标牌宜结合本地自然、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等外乡特色,选用节能环保的制作材料进展设置,应能明显区分于道路交通及其它标识,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4. 绿道标识内容要求清楚、简洁,兼顾对不同绿道使用者的指引。同一地点设置两种以上标识时,内容不应冲突、重复,标牌可合并安装。标识类型指示标识讲解标识警示标识通过文字加箭头或图片的形通过文字加图片的形式进展用于标明可能存在的危急、式表示目的地的方向、距讲解和说明,可增设二维码绿道治理的有关规定等内容离,以及目的地与现处位置之间的关系等5. 绿道标识分类设置要求详见表7-6。表7-6 标识分类设置要求一览表交通接驳点、驿站、主要的主要对节点进展讲解,绿道危急地点必需设置,其余地位置绿道游径穿插口等必需设沿线视需要设置点视需要设置置,其余地点视需要设置附录 1:引用标准及说明1. 引用标准名目1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标准CJJ37-20222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2022 年版GB50180-1993(3) 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标准GB14886-2022(4) 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5 无障碍设计标准GB50763-2022(6)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标准GB50442-2022(7)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22(8) 城市夜景照明设计标准JGJ/T163-2022(9)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222. 指标说明本导则确定的指标,一局部是直接引用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另一局部是依据绿道特点,参考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进展细化或适度调整确定;再一局部则为编制组结合实地调研数据或相关科研成果,争辩提出的绿道特有指标。附录 2:绿道分类设计指引1. 城镇型绿道依托道路要素设计指引游径系统绿化设施典型剖面依托路侧绿带绿道游径宜设置于路侧绿带内,步行道与自行车道宜分别设置。建道路宜与绿道游径进展一体化的断面设计。 乔灌草搭配,复合式栽植,提高绿道游径遮荫率。协调处理绿化与道路周边环境关系。设施的规模、体量、形式等应与周边环境协调。照明、电力、给排水等市政设施与道路现有设施相连接。绿道雨水宜散排入绿化带。将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分别设置于路侧绿带内,供给舒适的骑行和步行环境,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之间的隔离绿带宽度宜大于3m。废弃道路改造利用鼓舞对废弃铁路、大路等交通廊道进展改造利用,建设绿道。2. 城镇型绿道依托绿地游径系统绿化步行道与自行车道应分别设置,宜将步行道设置于绿地内。绿道游径应便于使用,且不应影响公园绿地、广场的正常使用,与公园绿地、广场等出入口合理连接。应与相邻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等进展一体化设计。提倡复层植物栽植,增加绿量。要素设计指引设施设施的规模、体量、形式等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合理设计照明、电力、给排水等市政设施,充分利用绿地内现有的效劳设施。绿道雨水宜散排入绿化带。与开放式绿地一体设计步行道与自行车道应分别设置,步行道可与道路外绿地游道结合设计。3. 城镇型绿道依托水系游径要素设计指引系统绿化设施自行车道宜设置于最高水位线以上。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绿道游径宜满足人的亲水性需求。在有条件的状况下,宜改造利用现状堤坝,软化硬质驳岸,恢复被人工改造或填埋的水系。宜设计生态驳岸,同时留意水位变化对沿岸植被的影响。设置亲水平台等,并设计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合理设计照明、电力、给排水等市政设施系统,保证使用安全。可依据水系的具体状况,完善截污减排、水体净化等设施。亲水道典型剖面严密结合现状,优先设置亲水步行道,并完善与坡顶的垂直交通联系。可承受栈道等多种形式,设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自行车道宜设置于坡顶。坡顶道滨水岸线坡度较陡或其他条件限制无法设置亲水步行道时,自行车道、步行道均设置于坡顶。自行车与步行道之间宜承受绿化隔离,步行道可承受局部悬挑的栈道形式,配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4. 郊野型绿道依托道路要素设计指引游径系统在保证使用安全的前提下,宜充分利用交通流量较小的现状村道、田间小路等。宜选用与周边环境协调的铺装材料。绿化设施保护乡村景观风貌,绿道绿化应与周边环境相融合。依据现状条件选择适当的植物品种,宜承受自然式配植方式。效劳设施设置可结合乡村旅游等活动需求。市政设施宜与村镇市政设施协调统筹。可以局部借道现有村道,也可将废弃铁路、景区游道、机耕道、田间小径等以游憩和耕作功能为主的交通线路改造为绿道。典型剖面5. 郊野型绿道依托山地要素设计指引游径系统绿化设施宜遵循山林沟谷的自然走向,充分利用现有步行道,保证使用安全。应结合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及迁徙路线进展绿道游径的规划设计,可筹划自然观看、科考探究、户外越野、登高巡游等特色游径。宜承受生态修复等技术手段,修复受损山体,增加植被掩盖,保土蓄水,改进土壤。应以乡土植物为主,恢复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群落,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建驿站等效劳设施应避开生态敏感区,结合林地的特点布置野营地、休息区等。市政设施宜与风景区、旅游区内的现有设施协调统筹。依据自然汇水,预留径流通道。在山林坡度较缓时,结合现状地形设置步行骑行综合道,可承受栈道等形式,设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典型剖面步行骑行综合道 自行车道与步行道分别设置在山林坡度较陡时,应分别设置步行道与自行车道。步行道布局随形就势,可承受栈道、台阶等多种形式,有较大的竖向变化,设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自行车道宜在山脚相对平缓的区域设置,坡度不宜过陡。6. 郊野型绿道依托水系要素设计指引游径系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绿道游径宜顺应水系走向,满足人的亲水性需求。可利用现状堤坝路等资源。绿化设施绿化应与周边自然环境良好连接,以生态保护与恢复、安全防护为主导功能。开发利用乡土植物,承受自然式配植方式。设施布局应考虑水位变化的影响,规模、体量、形式等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设置亲水平台、垂钓点等,并配备必要的安全保障设施。滨水岸线坡度较缓且坡顶无现状道路时,宜接近水边设置步行骑行综合道,配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典型剖面亲水步行骑行综合道 坡顶步行骑行综合道自行滨水岸线坡度较陡或其他条件限制时,宜在坡顶设置步行骑行综合道,设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坡顶已有道路且满足自行车通行时,在保证使用安全的前提下,自行车道可借道现状道车道与步行道分别设置路。在水边设置亲水步行道,可以承受栈道形式,配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