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02604792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物专访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物专访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物专访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物专访,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获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它比一般报道要具体而生动。专访中少不了采访对象、记者两个因素。专访的特点在一种专字,重点是一种访。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相对于其他新闻形式,人物专访可读性具有亲和力一、事先环绕主题设计某些重要问题。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确立主题,环绕主题事先精心设计几种问题。某些问题可以现场发挥,但核心的问题一定要做准备。记者在采访前主题明确既可保证采访有的放矢,也能减少时间挥霍。记者必须要有几种直奔主题的问题,事先要有充足的估计,不打无准备之战。有些口才不太好的记者,用这种措施,效果更好。一是可以做到心中有底,临阵不会慌乱。二是也可以事先练习问话。几种问题其实也就是采访的大纲和思路。有助于记者控制局面,把采访者引到主题上来。笔者在采访一种商界女强人时,这个女公司家见多识广,体现欲望很强,话诸多却总跑题。笔者事先设计的几种问题就用上了,一跑题,就用一种问题把她问回来。 二、用内行话提问。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无。记者张嘴一问,被采访者就能听出来,你对她的事情理解不理解,你对她的工作结识限度有多高。记者问外行话,很难获得被采访者的认同,也就无从深谈,记者也就难以探寻到被采访者的内心世界。记者要与采访对象交朋友,触及她最敏感的神经,摸索其心灵。最容易找的共同语言就是采访对象的行业话题。这对于采访性格内向、腼腆、有胆怯心理、不易开口的采访对象有效果。记者可以提问某些她所熟悉的话题来引导她开口,最简朴就是和农民谈她的庄稼施了什么肥;和牧民谈产了几只冬羔;和司机谈车的型号性能。固然千万不能不懂装懂,冒充内行。如记者采访下岗再就业典型,采访对象是做针织品的。笔者此前曾长期采访纺织行业,对针织较为理解,采访时顺口说出氨纶、细螺纹针、圆形织机等专业用词,让采访对象很惊喜。她觉得对她的行业很看重,无形中缩小了心理距离。这次的采访用了个小时,采访对象把想说的不想说的都说了出来,状况掌握得细、全,通讯写出来就真、有感染力。三、提问轻松话题,安定采访对象情绪。对某些由于激动或紧张不能不久进入状态的采访对象,为了让她们情绪安定下来,记者可以先谈与主题无关而又轻松的话题。通过轻松话题让对方放松情绪,尽快缩短两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一盆花、一段经历,对一种问题的见解,或对方的爱好爱好都可以成为提问的话题。笔者在采访中常采用这种措施。有次采访一位英勇牺牲的警察妻子,警嫂心情总安静不下来,笔者就问有关她们女儿的事情,从年龄问到女儿对爸爸的死如何说的、如何想的。然后就引到了采访的主线上来。在采访残疾音乐家方放(国际大奖获得者)时,她由于反感采访,加之紧张,采访无法进行。笔者就问古典吉它与民谣吉它的不同等她所熟悉的问题,使她放松。 四、对回避采访的,以提问对方感爱好的问题,诱导其配合采访。用老话说,采访也是功夫在诗外。丰富的知识的确有助于采访。笔者在采访一种锐意改革的全国先进法院院长时,院长怕宣传自己影响不好,笔者事先理解被采访者古文造诣很深,对法家思想和军事很有研究,就问她对韩非子、荀子、商鞅和吕氏春秋的评价,通过对商鞅轻罪重判重罪不将至也的见解,自然而然她就谈到了她进行的改革。采访进行下去了,并变化了采访对象的态度。原只限半个小时的采访时间,不知不觉延长到五个小时。 五、在提问时兼顾双方,问受众想懂得的问题。记者在采访人物之前总要认真思考。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想,想读者想懂得这个人物的什么,会对她的哪些感爱好。只有心中想着读者,读者才会喜欢看你写的文章。同样,也要站在采访对象角度考虑:她想要告诉读者些什么,她有什么好的经验和闪光的东西对读者有启迪。只有两方面都想到了,记者提的问题才会让双方都感爱好。还要注意保护采访对象的隐私,不要问粗俗、猎奇与主题无关的问题。 六、记者提问态度要真诚、客观、不带个人倾向。不要提有提示作用的问题,以免诱导或限制对方的回答。提问多用探讨式、商量式而不要用生硬的、审判的口气。提问方式根据不同对象采用正问、反问、引导、激将等。记者与采访对象打交道要时刻记着贫贱不欺、富贵不媚,提问语调要平和,话语要真诚,不能有谴责、讥笑的成分。 七、提问要开门见山,提问语要简要扼要,易听易懂。提问语要用开放式的,多用怎么样、什么、如何等字眼,给对方以广阔的回答空间。不要像法官审判同样问:是,还是不是。提问语要注意具体,可把大问题提成几种小问题。例如问一种农民:你懂得如何维护消费者利益吗?就可以提成:你周边的人买过假冒伪劣的东西吗?买了怎么办的?到哪去找?找谁? 八、提问语要注意五不用:不用长句、不用倒装句、不用否认语调提问、不用有歧义的话提问,在提问时不要生造词语、任意改用专用名词。学会多用口语,长句提成短句来问。九、合适使用些激将法。充足发挥激将的作用。用有分量的锋利提问使某些回避主题的采访者不得不直面回答。成功的采访,所提问题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要提一般性的问题,故意突出其锋利的一面。有分量问题是记者水平的一种体现。名记者法拉奇就是以提问锋利近乎挑衅而闻名的。笔者在采访一致力于变化的某单位领导时,提出:你用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履行改革,群众会告你专制强权,也许后来会影响你的政治前程,你有也许会成为牺牲品,你对此怎么看?这个问题一下就引起了该领导的注重和爱好。采访完后,她说:本来想应付一下,念念材料就完了,可你的问题不得不让我说话了。而在采访一位有争议的公司家时,笔者直言不讳地问:人们对你的评价是毁誉参半,你对此怎么看,你对自己如何评价。这个问题打开了采访对象的话匣子,也撕开了她的防护衣。后来采访对象说:你是第一种波及到这一问题的,我一下就觉得你对我很理解,并且是公正平等地看待我。 归根结底,一次采访无非是一场生动活泼而富于思想的交谈,具体的提问技巧涉及: 、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这种措施是一开始就提出硬性的、紧扣主题的问题,然后扩展为比较笼统的问题。它合用于采访那些善于言辞、敏于思考、感觉自信的对象。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对方觉得你懂行,值得交谈。 2、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掘未知的细节。深度报道的提问有许多锋利的问题,有时难免让记者碰壁,采访对象要么 拘谨不安,支支吾吾,谈不到要害,要么有心回绝,闪烁其辞,加以敷衍。这就规定记者具有追问的毅力和技巧。可以先用某些宽泛的话题缓和氛围,逐渐引入正题;或旁敲侧击,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细节。3、诱导性的提问,引出生动活泼、论点鲜明的谈话。在诱导性提问中,采访对象得有较好的敏感性,并肯于争辩,而记者则需要掌握好谈话的时机,运用语调、声调或措辞来引诱对方作肯定性回答。诱导性提问会产生什么样的成果,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融洽关系的限度。由于诱导性提问容易使谈话达到互不相让的地步,但只要融洽关系得以保持,便也许引出意想不到的真话。 、适度的沉默。沉默也是深度报道采访提问中的一种重要的技巧,由于深度报道的提问多是要点性、针对性、独家类的提问,需要给采访对象留出思考和论述问题的时间。聪颖的记者一般不会打断采访对象的话,这样也许得到直接询问得不到的状况。故意地不露声色,有时同样有效。美国出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迈克华莱士说:“我发现,在电视采访中最有趣的做法就是问一种美丽的问题,等对方回答完毕你再沉默三、四秒钟,仿佛你还在期待着她更多的回答。你懂得会如何吗?对方会感到有点窘促而向你谈出更多的东西。” 善于观测与倾听,捕获采访问答中所不能显现的事实。艾丰提示所有的记者“在采访时别忘了带上眼睛和耳朵”。我们强调观测和倾听是由于深度报道采访需要记者全身心地投入,许多鲜为人知的因素和贵重的新闻事实,都是记者调动所有感官涉及心灵去感知到的。 (1)选择对的的视角进行细致入微的观测。这个视角也许是指宏观的,把握事物互相关联的全局视角;也也许是指记者个人情感、思想的视角;还也许是指在现场观测时的微观视角。总之,对的的视角加上细致的观测,会让记者获得精确的、直接的、富有特性的资料。 ()做一种有心的听众,邝云妙在现代新闻采访学中提出:一名记者,特别是一名老到的记者,应当是最善于倾听的人,而不是喋喋不休的人。的确,善于倾听的记者往往更容易有丰厚的收获,也更容易与采访对象沟通。稍纵即逝的新闻线索,谈话对象的弦外之音,都会由于你的有心倾听而被发掘,对新闻事实的领悟或许就会更接近其本来面目。 采访具体规定: 1.时间、地址的预约; 2.如有变动,第二方案的制定; .采访内容的拟定,涉及问题的准备;4.事前对采访对象的背景理解和资料收集; 5事前对中大历史(涉及康乐园和石牌)要有一定理解;6.对于与否可录音和照相要事先询问被采访者; .采访进行时对主题的把握(尽量不要离题)、时间的控制; 8.采访时要与被采访者形成互动;9.采访时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语速、说话的清晰和明了;10.采访时遇到不清晰的地方要及时提问,绝对避免主观编造和添加;1.采访后可询问与否可以提供有关资料;12.赠送一定的礼物表达感谢; 3.将完毕的采访稿寄回给被采访人,请其过目并可合适让其修改; 1.将最后出版物寄送一份给被采访人并再次表达感谢。1、个别走访。个别走访是向当事人、知情人理解状况。在采访对象配合的状况下,可以随时随处进一步细致地理解。可以进一步细致地理解。选择被采访人应当为“当事”、“知情”,可以提供详实的状况。采访前要考虑在采访时向被采访人理解哪些问题,以及提问的角度、方式。采访时要尽量具体理解事情的过程、状态,掌握核心问题,询问要自然简洁,问到核心处。如果是为写作人物而采访,还要细致地去感受和理解人物的个性和情感。走访时采访者应当端庄有礼,注意融洽与采访对象的关系,促使被采访者消除疑虑,进而配合支持,提供状况。融洽关系核心是调节氛围,化解被采访者也许有的疑惑、紧张甚至抵触情绪,使双方处在放松的状态中。2、现场察看。现场查看是到事件现场实地察看,以获取对事件的感性印象和具体的第一手材料,特别是某些细节材料。3、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等。采访小技巧在人物采访中如何提问(05-20 :53:26) 转载标签:笔者素材采访对象提纲敬业精神教育分类:记者工作篇 提问是新闻采访的敲门砖,任何采访,除了记者的现场感受,绝大多数的新闻素材和信息都需要从与被访者之间的问答中获取。因此采访中的问题设计、提问技巧,以及时机把握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采访的最后质量。 明确采访主题 采访的第一要义,就是拟定本次采访的主题,明确受众但愿从采访中得到什么样的信息。在采访过程中,采访者就要把这个作为一种“主心骨”,提问要紧紧贴近心目中的主题,为达到目的,不忌讳问题的锋利性,甚至不忌讳有也许给采访对象带来一定限度的窘迫。 提问必须精确在人物专稿中,读者最关怀的是“为什么”,她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她是如何想的?她的独树一帜的风格是怎么形成的?只有高质量的提问,才会得到相应的高质量的回答。因此,记者的问题必须提炼,需要提高质量。 何为高质量?就是核心性的或者说锋利、敏感的问题,同步它又最能体现受访者特性,有别于她人的地方。例如采访一位在抗震救灾中立了二等功的战士,她的经历有什么特殊性?她在救灾中有哪些惊险经历?提问要精确、明确。漫无边际的问题会让被采访者无从答起。一般来说,采访名人都会被规定事先提交一种采访提纲,有时受访者会对这些问题作书面回答。在这种状况下,当面采访时,记者就不要再就提纲上的问题发问,而应抓紧时间提某些新的问题。 把握提问的时机 要想方设法使受访者道出她们未向外界透露过的事情。这非常需要技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总结。中国文艺界有句很形象的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用在采访上也十分合用。充足熟悉采访对象,至少要懂得她最重要的特点,便于制定采访的主题和提纲,向被采访者提的问题也就随之提炼出来了。记者可以按照逻辑顺序将它们写在采访本上,届时候依次发问。有时在采访过程中会发现更好的角度和主题,可以及时更改和补充。尽管记者为采访作了很充足的准备,但还须准备应付意外状况。一种人在公开场合和私下会面时的体现也许是大不相似的,有关她的书面材料和她本人的真实状况也也许大相径庭。某人在公开场合体现得和蔼可亲,温文尔雅,不等于她私下里不会傲慢无礼,难以接近。以往报道或传记中说她风趣风趣,善于体现,面前的她也许却是谨言慎语,沉默寡言。这时记者准备的问题也许派不上用场,那就需要临场发挥了。 提问时要做引导者 其实采访者不能只是听者,而应是一种引导者。在她不断的讲述中适时地插入你的提问,也就是你想要的素材。例如笔者去采访一位民间艺人,可是这位有个性的艺人怎么都不肯接受采访,任由笔者采用迂回战术,还是旁敲侧击,她都笑眯眯地说,我没有什么可说的。后来,笔者又采访了一位老教师,这位老人话就特多,也很喜欢讲她过去的往事,可是她由着自己的思维讲,天南海北地说了一大通却没有讲到笔者想要的素材。很显然,这是一次失败的采访。在这个采访的过程中,笔者的失误之处就是采访时没有自己的积极思维。例如:在理解了那位民间艺人的大体状况后,可以先从外围采访,从各个方面理解她的性格,熟悉她的工作特点,从而收集她的有用的事例;而那位老教师,在她讲述的过程中,其实采访者不能只是倾听者,而应作为引导者适时地插入提问,获知想要的素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