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结题报告

上传人:回**** 文档编号:202503510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结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结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结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状况、课题名称: 由常胜钦担任主持人的课题名称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研究。我们于12月上报课题申请、评审书,经巨野县教研室审批,于3月26日正式立项。1月5日,省教研室委派南通市教学研究室、教科所(主任、所长)成达如等七人构成专家开题论证组到校现场开题,予以精心指引。专家构成员有:如皋市教育局副局长金海清、如皋市教研室主任兼教科室主任姜健荣、南通市教研室教研员陈康衡、如皋市教研室教研员刘炜平、南通市教研室中学科科长陆子君、南通市教研室教研员陈林森等。2、课题提出的因素和背景:我们开发和研究如皋地方文化校本教材,是基于如下思考:、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均有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而这种特有的文化就成为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现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最广泛团结全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的旗帜,是鼓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具有300近年历史的如皋地方文化史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种构成部分,是代代世世的如皋人民的精神支柱之一,也是5万如皋人民身份的标志,是凝聚如皋人民同心同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的一种源泉。在现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发明力,造就一代又一代有抱负、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规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之下。对如皋青少年进行地方文化史的教育,事实上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大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新世纪合格公民的需要。、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当今世界剧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涉及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涉及文化实力和民族精神的竞争。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不仅带来货品、服务、资本、人员等在各国之间的频繁流动,并且带来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在世界范畴的剧烈碰撞。总体上处在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上面临巨大压力,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如果不能迅速建立自己的文化优势,就难以在剧烈的国际竞争中捍卫自己的战略利益,就会处在被动守势。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高扬自己的文化抱负,高举自己的文化旗帜,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把国内建设成文化强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在中国人民中间,乃至全世界人民中间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如皋地方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积淀深厚,蕴藏丰富,历来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均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开发如皋地方文化史校本教材,让一代又一代如皋青少年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也是在总体上增强综合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应当有繁华的经济,也应当有繁华的文化。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社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规定。这不仅给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使得精神文明产品的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国内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而急切的任务。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开发如皋地方文化史校本教材,对如皋青少年进行地方文化史教育,其着眼点重要在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角,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繁华具有如皋地方特色的文化事业,实现一代又一代如皋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实现继承优良历史文化老式与弘扬时代精神的统一。我们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在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的斗争中形成了许多优良老式和作风,如延安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珍贵财富。而我们如皋县始置于东晋义熙七年,即公元4,其时白蒲地区同步设立蒲涛县,石庄地区同步设立临江县。古邑如皋有着300余年的文明史,置县历史亦近1。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如皋市的人民群众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地区性优良老式和作风,如淳朴敦厚、勤快俭朴的民风;不畏艰苦、开拓进取的作风;独辟蹊径、独树一帜的文风;刻苦自励、精于研究的学风;热情待客、诚实不欺的商风;例如:北京胡瑗、王观开一代儒风;明末冒辟疆、董小宛传千古佳话;清代许容、齐林领东皋印派之风骚;千百年来名人辈出,硕果累累,优良老式和作风薪尽火传,代代不息,生生不止。这些是我们如皋地方和人民的极可珍贵的精神财富。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少年中继承和发扬这些精神和老式,自身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此,不仅要长期不懈地抓下去,并且要使老式教育规范化、制度化,使其在青少年的思想中生根、开花、成果。与此同步,还必须注重如何使优良老式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在开发如皋地方文化史校本教材的时候,不仅要充足体现如皋的历史老式,并且要体现出时代精神;不仅要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坚持共产主义抱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倡导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美好情操,并且又要敢于开拓、敢于创新。在编选地方文化史校本教材、克服悲观因素的同步,要突出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的精神层面及其对现代的有益的借鉴意义。、在改革开放时代西方文化产品大举流入国内之后,克服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显得尤为急切。列宁说过,“要建设共产主义文化,必须学习、吸取前人发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明崭新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不可置优秀文化老式于不顾,国粹主义固然是错误的,而在文化上搞民族虚无主义更是极其错误的。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时代西方文化产品大举流入中国之后,诸多文化产品良莠混杂,对一代青年人往往产生不少负面影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对外来文化采用“取其精髓,去其糟粕”的方针的同步,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开掘民族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就显得尤为急切。今天的中国是过去中国的延续,今天的如皋是过去如皋的拓展。历史的“因”,铸成了现实的“果”。人们可以不提及历史,但不能采用虚无主义的态度人为地割断历史。事实上,老式文化对现代社会仍然发生着深刻的影响,这是人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我们不能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步,不受老式文化的制约,更不能超越老式侈谈现代文化建设。中国老式文化,涉及如皋几千年的地方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凝聚力、消溶力、包涵力、再生力。民族虚无主义者主张搞文化上的“全盘西化”,这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印度文化毁于35前雅利安人的入侵;埃及文明只留下金字塔、木乃伊供人凭吊;欧洲文化的“家园”古希腊、古罗马,虽曾极盛一时,但也先后中断世界上那些一度星汉璨灿的古老文明几乎所有光华暗淡过,发展过程中都曾浮现大幅度的“断层”,颇能引起后来者发出“白云千载,人去楼空”的感慨。然而,只有中国文化饱经风霜,饱经磨难,一次又一次体现出强大的再生能力,成为世界文化中不曾中断的古代文化,成为联结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炎黄子孙的强大纽带,成为中国各民族团结统一的思想基本,成为我们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丰富源泉。我们的如皋地方文化和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数千年生生不已,正是中华文化生命力的一种佐证。因此,开发如皋地方文化史校本教材,正是对的解决中国老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它不仅是弘扬光大中华文化的一次实际行动,也是对现代社会广泛流传的民族虚无主义错误倾向的有力鞭笞。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是:有力地策应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动我校校本课程的建设。众所周知,校本课程开发又叫学校中心课程规划或学校中心课程革新,是20世纪7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注重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相应的课程开发方略。进入世纪后,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高科技、信息化、网络化、可持续发展等特性的日益突现,教育面临一种竞争更加剧烈、变革更加迅速、创新更加广泛的挑战,课程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目前受到的关注的限度日益突出。中共中央、国务院早在有关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指出“调节和改革课程体系、构造、内容,建立新的基本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变化课程过度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国内的课程改革大体经历了从“国定制”到“审定制”的转变,这一转变为保证在统一规定、统一审订的前提下,编制出多种不同风格的教材,实现中小学生教材“一纲多本”,构建起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课程体系提供了现实的基本。世界各国在课程开发、课程改革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也有过许多可资借鉴的教训。新形势下的课程开发和改革必须着力解决如下问题:一是确立课程改革目的,课程改革追求的目的应当定位在使课程内容更为密切地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学生有一种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二是更新知识价值观,确立最符合学生发展的知识是是有价值的知识的观念;三是变化老式的课程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观,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引,树立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考虑课程设计、考虑学科体系和知识构造、考虑学生的学习基本和现实,考虑将来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四是拓展课程适应内容,改进教育措施,使课程内容密切联系社会实际,贴近学习生活,挖掘隐性课程的德育渗入功能,整合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的教育力量,加强德育和人文教育;五是树立个性化的教育观,校本课程开发要做到教材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密切结合,突出学校自身特色,引导师生独立地、自主地、不受干扰地选择教材。如皋市别名雉皋、雉水,雅称东皋。历史上的如皋曾涉及今天如东、海安的部分地区。它是一种风光秀美的风景城,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城,是博大精深的博物城,是可歌可泣的英雄城,是物产丰富的丰乐城。古代的文化底蕴既是今日如皋人民迈进的基本,又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有力材料。人文素质是一种人道德修养的基本,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基本,人文教育应当作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也应当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我们把如皋地方文化作为校本课程的内容进行开发,可以弥补如皋地方校本课程的一项空白。3、课题研究的目的、预期目的和内容:课题研究的目的:本课题在学习国内外课程改革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关理论基本上,认真总结学校在过去办学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搭建强有力的研究机构,广泛征求争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支持与协助,本着培养个性鲜明、人格健全、特色突出的学生和挖掘学校教育资源的目的,拟通过三年左右的实验、研究,开发极富时代特性、如皋特色及蒲中特点的校本教材,增进区域、学校、教师、学生等协调发展,摸索校本教材开发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机制、使用机制、评价机制。对学生来说,目的是使她们能德、心、智、体、美、劳协调发展,学生个体健康成长,具有夯实的学科知识、深厚的老式文化知识、健康的心理人格。对教师来说,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课题研究的预期目的:本课题研究的预期目的有三个方面:校本教材的开发机制、使用机制和评价机制。开发机制:着重研究编写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校本教材的科学性、普适性和发明性。其一,有关校本教材的科学性。如皋地方文化简史作为校本教材,其科学性体目前:它不也许是百科全书式的无所不包,它应有适度的范畴和重心。它既以如皋地区的人群为重要对象,当探求和简介各个社会各个时代“如皋人”所发明的生活情境、所追求的生活方式、所期盼的人生意义、所遗留下来的特具文化价值的成果。如皋地方文化简史一方面应当是一面镜子,客观、精确地反映历史,所有史料的取舍都应当有根有据,切忌任何意义上的主观臆断和歪曲虚构;同步它又不是形而上学地反映历史,而应当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做到有取有舍,体现“厚今薄古”、“古为今用”、为现代教育服务。丧失了科学性,则失去校本教材的灵魂。其二,有关校本教材的普适性。所谓广义的“普适性”,是指不受地区、民族、阶级和历史文化老式的局限,被全人类共同接受、共同享用、共同发明和发展。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所体现的“普适性”是狭义的,它是有特定区域限制的普适性,它以数十万如皋市中小学学生为重要读者对象,兼顾生活在如皋地区之中或之外的“如皋人”的阅读需要。教材的编写语言应精确、简洁、活泼、明快、易懂、宜用,富有文彩,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爱好,产生鲜明的教育实效。失去了读者群的校本教材会成为丧失生命力的“废品”,普适性是校本教材赖以存在和发行的主线。其三,有关校本教材的发明性。批判是默顿所说的“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的实践,它规定课题构成员对自己和她人的成果,不容易确认和接受,而应在经验和逻辑的基本上反复考察、避免谬误。批判是理性的、革命的,并不是全盘否认,而是扬弃,是科学继承和发展的前提。创新是科学生命力的体现,它是批判的继续和必然发展。批判和创新始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共同衍生出校本教材的发明性,构成校本教材的鲜明个性。我们的教材开发工作从批判开始,在批判的基本上继承,又在继承的前提下创新,批判与创新相辅相成,推动教材编撰工作持续不断地发展,这正是使我们的结识无限地趋近客观真理,但永远不也许达到绝对真理的必然规定。因此,戮力同心,从内容到形式充足体现教材的发明性,是课题组的重要使命。使用机制:从9月至6月在本校初一年级和高一年级两个起始年级试用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校本教材),使用人数为:初一4人、高一128人,计2个教学班级。每周开设1节学时,列入校本课程范畴。至月止,通过三年滚动教学,覆盖全校40名学生(其中初中399人、高中3608人),计6个班级。通过三年试用,边使用边修改,最后完毕定稿,交由正式出版社出版,并向如皋市教育局教研室申报,争取列入全市范畴兄弟学校可以选择使用的校本教材。对使用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校本教材)过程中浮现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做法和效果及时注意总结、交流和研讨,形成文字资料档案。校本教材使用机制的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落脚点,课题的教育意义体目前教材的使用上。评价机制:月至月组织教育专家、历史学科同仁及有关师生代表对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校本教材的编写和使用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较客观的综合评价报告。课题研究的内容:如皋地方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的内容分为三个大方面:第一种方面:教材的编写、概论篇:从如皋地区和历史演进的特点,扼要揭示:如皋地方历史文化的源泉;如皋地方历史文化的根基;如皋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如皋地方历史文化的演变及特点;如皋地方历史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如皋地方历史文化。2、文学篇:据既有资料,文学篇时限上溯至唐宋,下限至目前。扼要简介:如皋地方文学的沿革;如皋地方历代名人名著;如皋地方出名现代作家及代表作;如皋地方文学团队与刊物。3、戏剧篇:据既有资料,戏剧篇时限上溯至明、清,下限至目前。扼要简介:如皋地方戏剧的沿革;如皋地方重要剧种;如皋地方戏剧创作;如皋地方出名的表演团队。4、音乐篇:据既有资料,音乐篇时限上溯至宋代,下限至目前。扼要简介:如皋地方音乐的沿革;如皋地方的戏剧音乐;如皋地方的民间器乐;如皋地方的民歌及参赛佳绩。5、舞蹈篇:据既有资料,舞蹈篇时限上溯至明代,下限至目前。扼要简介:如皋地方舞蹈的沿革;如皋地方民间舞蹈精品简介(如皋莲湘、如皋花担、如皋耥子灯、如皋倒花篮、如皋扒沟狮子、如皋木虾舞。)6、书画篇:据既有资料,书画篇时限上溯至元代,下限至目前。扼要简介:如皋地方书法沿革;如皋地方印章沿革;如皋地方绘画沿革。、工艺篇据既有资料,工艺篇时限上溯至东晋,下限至目前。扼要简介:如皋地方灯彩的沿革;如皋地方风筝的沿革;如皋地方贴绒的沿革;如皋地方木偶的沿革。8、文博篇:据目前资料,文博篇时限上溯至195年,下限至目前。扼要简介:如皋地方文博事业的沿革;如皋地方“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如皋地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如皋地方其她文物点要揽;如皋地方的重要考古发掘;曲艺、照相、图书、电影等。9、人物篇:人物篇拟选用位如皋地方名人,准时间年代顺序逐个作简介:(1)吕岱;(2)胡瑗;()王观;(4)王觌;()王俊义;(6)郭师古;(7)冒梦龄;()黄经;(9)李之椿; (1)李渔;(11)冒襄;()董小宛;(3)蔡含;()沈歧(15)许容;(16)姜任修;(17)石学仙;(8)冒春荣;(19)姚鹏春;(20)黄振;(1)姜恭寿;(2)范驹;(23)乔人;(24)戴联奎;(5)熊琏;(26)陈国璋;(7)顾锡爵;(28)沙元炳;(9)顾仲起;(3)沈卓吾;(1)许树桧;(2)冒广生;(3)陈一清;(34)沙元榘;(5)俞铭璜;(6)沈序;(7)黄七五;(38)戴师古;(3)宗教忱;(0)蒋峻基;(41)黄星楼;(42)许大同;(3)陈膺浩;(44)张德义;(5)冒舒湮;(4)吴敬基;(47)薛宝田;(4)邱陞;(49)何坤;(0)王玉文;(5)徐家瑾;(52)何景平;(5)季恺;(54)张正藩;(5)沙白;(5)叶邦瑾;(57)徐浩泉;(58)蔡迪;(59)黄蓓佳;(60)刘培林10、民俗篇:民俗篇重要简介如皋地方的生活习俗和农历岁时,如:(1)礼节;(2)婚俗;(3)生育;(4)寿辰;()丧葬;(6)春节;(7)灯节;(8)清明节;()端阳节;(10)六月六;(11)中秋节;(2)重阳节;(13)冬至;(14)腊月、腊八、送灶、除夕等。另附方言词句撷要60余条。11、特产篇:特产篇重要简介如皋地方的某些久负盛名或驰誉海内外的土特名产和名菜名点,如:()董糖;(2)如皋火腿;(3)白蒲茶干;(4)白蒲陈元酒;(5)林梓潮糕;(6)如黄鸡;(7)如皋东串猪;(8)如皋白萝卜;(9)白蒲黄芽菜;(10)如派盆景;(11)吴窑山羊;(2)蟹灌鱼丸(蟹包腐);(1)如皋汤包;(14)水晶肴蹄;(1)董肉(跑油肉、虎皮肉);(16)如皋三醉;(1)赛海参;(18)芝麻肉;()扒红蹄;(20)五仁馒首;(21)如皋香肠;(22)如皋肉松;(23)“东皋牌”萝卜条;、人口篇:人口篇由三个部分合成:有关姓氏的常识;如皋人口变迁概况;如皋重要姓氏寻踪溯源。1、长寿篇:长寿篇由三个部分合成:如皋长寿现象概述;对19位人瑞的抽样调查;长寿由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第二个方面:教材的试用和推广运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在本校起始年级持续三年试用本教材,着重探讨如皋地方文化简史的使用价值、创新限度和实际效果。列入如皋市校本教材使用范畴后,着重探讨所省级重点中学和本镇范畴初中使用本教材的实际效果。第三个方面:教材及课程的评价(略)二、支撑课题研究的理论根据1、有关教育方面的文献:194年8月爱国主义教育实行纲要1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9月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行纲要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哺育民族精神教育实行纲要;教育部国家课程改革指引纲要2、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及课程论等基本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有关人类社会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辩证的科学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开发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校本教材的最重要的理论支撑。如皋地区的人们在形成对于涉及自然、社会和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主线见解即一般世界观(宇宙观)时,必然或一方面会形成对于社会历史的主线见解,即社会历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它们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两者谁决定谁的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是存在和意识这一所有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观中的具体贯彻和特殊体现。历史唯物主义觉得,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同步强调社会意识的能动性和反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劳动在自然界中发明出新的活动方式和新的关系,地理环境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常常的必要的条件,人口作为自然前提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和作用;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生产方式自身的发展,进而影响经济基本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措施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以唯物辩证的观点、劳动生产观点、阶级观点、群众观点等等,以及作为观测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措施如实事求是的措施、经济分析的措施、阶级分析的措施,群众路线的工作措施等,对我们编撰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校本教材,都具有直接的指引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构成部分和理论基本,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世界观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同步又是观测、分析和解决多种问题的措施论,即主线的思想措施和工作措施,因此,也是课题组开发校本教材理论基本之一。辩证唯物主义有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反作用的观点、有关世界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按照规律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的观点、有关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以及唯物辩证法的诸多规律和范畴(如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认之否认规律;因素和成果、必然性和偶尔性、也许性和现实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等)、有关结识和实践的观点以及衍生出来的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到具体的科学的逻辑思维措施等等,都是我们开发校本教材时不可或缺的指引思想和科学措施。特别是,为了对的地实现由感性结识到理性结识的奔腾,做到开发出来的校本教材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从而增进理论思维的发展,并进而完毕向实践的奔腾,在实际运用校本教材的过程中产生较大的教育效益,我们就应当自觉地遵循辩证逻辑,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措施。把唯物辩证法贯穿于结识的全过程,阐明结识的本质和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结识论;把唯物辩证法贯彻于理论思维,揭示出思维形式和过程的辩证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学,即辩证逻辑。我们的编写开发工作应当体现辩证法、结识论、逻辑学的三者一致性。创新的理论思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摸索,敢于创新,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在规定和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开发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校本教材的思想武器。胡锦涛同志指出:“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一种民族要兴旺发达,要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没有创新的理论思维。特别是当今世界发展变化很快。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跟上时代迈进的步伐,更需要大力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其她方面的创新。”创新带来生机,创新意味着活力,创新孕育着发展。根据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不断推动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在理论工作上的必然规定和生动体现,也是全体如皋地方文化简史编撰者的重要责任。开发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校本课程,全面推动理论创新,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才干不断开拓新境界,提出新观点,创立新学说。此外,还必须敢于冲破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束缚,不拘泥于某些个别词句,不固守某些确已过时的理论,对典型史料中的具体观点,该坚持的要敢于坚持,该修正的要敢于修正,该破除的要敢于破除。要运用创新的理论思维,倡导生动活泼、民主团结、鼓励创新、鼓励摸索的学术氛围,使全体课题组人员养成“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学术素养;倡导百家争鸣,反对内耗;倡导开展学术评论和学术批评,反对打棍子、扣帽子;倡导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团结,反对文人相轻和互相拆台。现代课程论有关理论:现代课程论的理论基本是心理学,学习心理学有关人类学习的多种学说深刻地左右着课程论的形成与发展。发展心理学的浮现和发展,使课程论获得了比学习心理学更为精确和丰富的理论基本。发展心理学觉得,小朋友的学习不是成人学习模式的简朴化,小朋友的结识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发展心理学为我们编写、使用和评价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课程论基本。此外,新课改中各家所追求的“直接理论基本”,应当是课程与教学论层面的理论基本,它是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指引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结识论基本上,综合多学科理论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性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历史学科亦不例外。至于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实用主义、多元智能理论等“现代西方新理论”在新课改中的地位,以及它们与马克思主义结识论和个人全面发展理论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觉得,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对这些“新理论”进行解读、批判、改造、借鉴,既不能采用简朴拒斥,也绝不能简朴搬用、套用,更不能说它们就是目前新课改的理论基本。因此,历史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其说是按照课程基本理论施工的工艺学过程,倒不如说是在一定课程理念与课程框架体系基本上的理论摸索的过程。三、课题研究的原则把握和措施运用回忆我校近年的研究历程,我们在课题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创新性”上下功夫,作了一番不懈的努力和摸索,获得了初步的效果。第一,强调课题研究的科学性,不断增强科研意识,大兴科研理论学习之风。教育的时间、空间都是有限的,提高教育质量同经济工作同样,也有个以外延为主还是以内涵为主、走粗放型还是集约型之路的问题。显然,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靠“加法”是不可取的。主线出路在于把立足点转移到依托教育科研和教育工作者素质的轨道上,唯有教育科研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线途径。我校是江苏省暨南通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十五”期间我们依托科研老式优势,从增强历史组教师的科研意识入手,大兴科研理论研究之风,为课题研究进一步夯实思维理论基本。我们重要采用了如下五种措施:组织课题组教师研究有关的法律、法规文献资料、党的决策和意见文献资料,提高历史组教师开发校本教材的自觉性。组织学习如皋市教育局编写的小学和初中的乡土教材如皋的三张名片(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全国花木盆景之都、世界长寿养生福地),从中领悟和借鉴编写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校本教材的模式和措施。不惜花重金聘任华东师大、南京师大、江苏教院王斌华、郑金洲、黄宗敬等8位专家、博导到校开设“月末讲座”,更新和重构教师的教育观念,为课题的实现廓清结识上的迷雾,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指点迷津。学校教科室组织一批资深教师编写理论观点信息(中小学教育科研必读)一书,搜罗60多种科研理论资料,计60万字,引导课题组教师认真研读,武装思想,为实现课题研究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奠定理论基本。学校研究、制定和完善了江苏省白蒲高档中学教育科研成果奖励条例,把历史课题研究的成果列入奖励范畴。第二,凸显课题研究的规范性,严格课题管理,分步推动课题研究工作。科研课题的运作核心在管理,管理可以出效益。课题管理是课题主持人的第一责任,也是学校教科室及学校分管领导的责任。我们从严格课题管理入手,抓课题的具体运作。一方面,将立项课题列入教科室工作筹划和学校的议事日程,在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赢得学校行政的支持;另一方面,不断地对研究的进度、成果进行认真自查、总结和表扬,并及时向市县有关部门报告;再次,对少数研究人员发生工作调动、生病等状况,及时采用措施,补充研究力量,调节工作安排。如朱亚新教师调往一中后,我们及时将杨卫宏教师递补进课题组;第四,每学期召开12次专项研讨会,及时提出指引性意见。第三,注重课题研究的创新性,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争做学者型科研带头人。课题主持人发挥带头作用不是空洞的,而是实实在在的规定。其作用体目前多种方面,但重要的、大量的、常常的,是体目前率先垂范、注重创新,克服困难,杰出地完毕每阶段的研究任务上。课题主持人刘名华教师带头创新,下了一番功夫,在科研方面获得了一系列成果。第一,牢固树立课题意识。她团结课题构成员,不断强化对课题的明确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把实行课题当作是学校和教研组的一种集体追求。第二,提高历史学科教育科研本领。提高科研本领的最重要途径,就是不断加强学习。为了熟悉如皋地方文化历史,刘名华教师认真反复地研读如皋市文化局编印的如皋文化志、如皋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印的如皋历史文化并查阅了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历史教研组教师在她的带领下埋头读书,四出采访,收集了丰富的史料文献。第三,争创一流业绩。历史组位教师一手抓历史教学,一手抓教育科研。在历史教学方面,她们发明了如皋市的一流佳绩,高三年级在南通市高考一模考试、二模考试中获得了如皋市均分第一和第二的成绩;在如皋地方文化史研究中,她们结合实际撰写了一批富有新意,很有创见的研究文章,为校本教材的编写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课题组教师在各类报刊上刊登研究文章近40篇,在各级学术会议和论文评比中有22篇获得不同奖项。四、课题研究成果和结论1、课题研究获得的实际效果课题研究有力地增进了学校历史学科教学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在实行课题的过程中,历史组教师坚持教研与科研有机结合,努力摸索“立足学科教学,着眼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身心健康成长”的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研究新路。在辅助性课外活动的开发方面,历史组教师与校团委、政教处密切配合,精心设计了某些文化育人活动,努力凸显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如“传承中华美德,过一种中国年”活动,不仅使学生受到锻炼,更使她们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养成了尊长敬师、礼让助人、孝悌勤勉等良好行为习惯,学生们知中行、行中悟、悟中觉,努力做到知行统一,净化心灵。去年3月,学校编印了白蒲中学校园诗词字帖,聘任出名书法家沈正挥毫,印制5000册,人手一本。历史组教师积极请缨,结合教学引导学生在鉴赏优美诗词、精美书法的同步汲取老式文化的精髓,起到了潜移默化、陶冶心灵、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市关工委来校举办如皋胡瑗展览,历史组教师抓住契机组织学生按照如皋乡土文化历史,在全校范畴掀起了一股“研究历史,传承文化,培养美德”的热潮。市电视台记者还专程来校现场采访并予以报导,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好的影响。课题研究有效地增强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提高了教师的师德素质水平。历史学科以实现育人的全员性、全程性、全局性为目的,营造了浓郁的学科氛围,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努力构建科学的学科教学模式。教研组全体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有效地增强了教书育人的能力,也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师德素养。历史教研组组长杨卫宏同志先后被评为如皋市师德楷模、如皋市第六届文明新风典型、南通市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师德先进个人,她的事迹动人泣下,南通日报以半版篇幅、题为道德良心的典范言传身教的楷模予以报导,在六县一市三区教育系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她以青蓝工程和课题研究为抓手,持之以恒地实行培养青年教师的“四策”:一策“出点子”,为每位青年教师提高自我、走向成熟、走向成功,出筹划策;二策“放样子”,运用自己近年摸索出来的成功之道去启发青年教师,如“低起点高落点”、“严而但是格”、“松而不懈怠”、“亲而但是密”、“放而不抛弃”等具有独到性的教学方略给青年教师指点迷津;三策“建模子”,构建适合校情、学情的教学模式,谋求高效优质之路,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养和教艺;四策“搭台子”,组织青年教师人人上报告课、评比优秀课、开设公开课,让其崭露头角,脱颖而出。尽管学校生源是“二类苗”,不尽人意,但历史组的成绩在各级各类考试中始终保持高位走强,稳居如皋市第一、二名。“一花引来百花放,万紫千红春满园”,曹娟、朱亚新、徐静、季燕、施炜炜、陈建军等6位教师先后与杨卫宏结成师徒对,相继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成长为教学骨干或把关教师;季燕、施炜炜所执教的评优课在市,校多次获得一二等奖;朱菲菲教师所上的示范课以理念新、措施活、效果好赢得了同行的一致好评。,杨卫宏与季燕获得“南通市青蓝工程优秀师徒对”光荣称号。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历史组教师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先后在省市以上刊物刊登研究文章35篇,其中张俊教师的论文中学历史环境教育措施谈刊环境教育杂志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予以转载。出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教师集体的统一是最有决定性的一件事情,最年轻、最没有经验的教师,如果在统一的、真诚团结的集体里,也要做出更多的事情来。”我校历史组教师以课题研究为纽带,以新课改为契机,不断步入布满“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教改天地,领略“御风而行”的快感,体验“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成就感。课题研究凸显了校园文化特色,增进了学生健康成长和整体素质的优化。三年来,我们以中华老式美德和中华民族精神为核心,寻找中华老式文化、乡土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联结点,凸显校园文化建设,以此作为高中学段的教育重点。在目的的确立上,我们既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又兼顾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既考虑高、初中的衔接和差别性,又考虑高中学段教育的渐进性,把地方文化史教育的目的贯彻在“立身、做人”四个字上。在教育的内容体系建构上,我们力求地方文化历史、校园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突出“爱国、富国、强国”教育。在教育的途径措施上,我们配合政教处、团委会、学生会和各班班主任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载本,努力开掘丰富的乡土历史文化教育资源,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健康成长。在校园文化环境的打造方面,我们向学校行政建言献策,不遗余力,为全校形成园林式的育人环境提供诸多合理化建设。学校先后两次被评为“江苏省绿色学校”,成为中国瑞典环境教育小研究生教育(MP)实验学校,南通教育报以“为了永恒的绿色”为题及时报导了我校的环境教育活动,历史组在这方面也功不可没。2、课题研究成果形式、数量、刊发及获奖状况:专著类: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校本教材(试用本)约20万字全一册,主编:刘名华编写构成员:历史组全体教师刊登和待刊登论文类(计41篇)1、历史学科说课必须解决好四对关系,刘名华,刊南通教育研究。、“牧羊业大潮”与澳大利亚民族经济的形成,刘名华,刊江苏教育学院学报。3、张謇解决教育经费问题的主张与实践,刘名华,刊南通工学院学报。4、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同步训练,刘名华,刊陕西师大中学历史报。5、解读文综试题,学会应对方略,刘名华,刊考试报。6、白蒲一代名仕沈歧,沈恒希,刊南通今古杂志。7、中华老式美德故事,沈恒希、夏健,中国和平出版社正式出版。8、清代白蒲镇地图解读,沈恒希,刊南通今古、如皋文史杂志。、如皋历代状元何止一人,沈恒希、仲彩燕,刊江海晚报0、范湖洲胜迹探幽,沈恒希,仲彩燕,刊南通今古、如皋文史杂志。11、百年老校范湖洲小学始创述析,沈恒希、仲彩燕,刊如皋教育研究、如皋文史。2、清范湖洲“南园十子”述略,沈恒希、仲彩燕,刊如皋文史。、大和尚碧山抗倭,沈恒希,刊江海晚报。14、天缘巧合的冯氏家庆,沈恒希,刊江海晚报。5、法宝寺的巨蟒,沈恒希,刊江海晚报。1、状元朱希周其人其事,沈恒希、仲彩燕,(待刊)。1、朱氏源流与如皋朱氏族人略考,沈恒希、仲彩燕(待刊)。1、清代白蒲名仕沈歧,沈恒希,刊江海晚报。9、张氏宗谱残本谈片,沈恒希、仲彩燕,(待刊)。20、为徽、京剧双合印(通如本)背面角色郑东海正名,沈恒希、秦镜泽(待刊)。21、巧于周旋,为我所用,曹娟,刊天津历史学习杂志。2、英日两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曹娟,刊天津历史学习杂志。、德国何以成为二战的元凶,曹娟,刊中学历史教学报纸。2、浅析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杨卫宏,刊南通教育杂志。、美国南部种植园经济的二重性,杨卫宏,刊陕西师大中学历史教学参照。26、试论班主任工作中的角色变换,杨卫宏,刊现代教育方略一书。27、新教材再修订建议两则,曹建平,刊历史学习杂志。8、三百年来第一宪有关美国178年宪法的几种问题,曹建平,刊中学历史教学。29、冲刺60分高考二轮复习资料(.5万字),曹建平,学苑出版社正式出版。30、高中新课标阶段测试卷,曹建平,北方妇女小朋友出版社出版。31、必修本历史教参(4万字),曹建平,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32、木兰诗主题商榷,张俊,刊中学语文教学之友。3、“宗法制和分封制”教学措施,张俊,刊中学历史教学。3、调节顺序,优化教学,张俊,刊中学历史教学。35、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伪探究,张俊,刊中学历史教学。6、中学历史环境教育措施谈,张俊,先后刊环境教育、人大复印资料。3、名篇指瑕二则,张俊,刊中学语文教学通讯。3、教泽长流的吴敬基先生,沈恒希、秦镜泽(待刊)。9、林梓的史话与趣说,沈恒希、彭新奎,刊江海晚报、如皋动态报。40、白蒲近代名仕吴敬基,沈恒希、秦镜泽(待刊)。41、同根连枝的葛氏与诸葛氏,沈恒希、葛汝根(待刊)。获奖论文类(计22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行素质教育刍议,刘名华,南通市优秀论文二等奖。2、教师形象与学生学习爱好的激发,刘名华,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等奖。3、未雨绸缪迎挑战,课堂教学担重任,刘名华,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等奖。4、对中学生“蛋壳心态”的几点思考,刘名华,江苏实验区优秀成果奖。5、解读文综试题,点击应对方略,刘名华,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等奖。6、走进新课程,与课程改革共成长,刘名华,南通市优秀论文一等奖。7、EH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曹娟,南通市优秀论文二等奖。8、以“四敢”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曹娟,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等奖。9、模糊艺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曹娟,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等奖。0、简析热月政变发生的因素,曹娟,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等奖。11、高考历史试卷的特点及的备考方略,曹娟,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等奖。12、生命中的重要一站,曹娟,南通市优秀论文二等奖。13、略论汉武帝的经济改革,曹娟,江苏省“师陶杯”论文三等奖。14、中国古代的郡县制度,杨卫宏,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等奖。15、同名异义和“名不副实”的历史概念,杨卫宏,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等奖。16、有关某些历史概念的辩正,杨卫宏,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等奖。17、创新教学中值得注意的几种问题,杨卫宏,江苏省优秀论文一等奖。18、班主任效应刍议,曹建平,江苏省“师陶杯”论文三等奖。9、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曹建平,南通市优秀论文一等奖。20、“抗日战争”教学设计,曹建平,江苏省优秀论文三等奖。2、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思考,张俊,江苏省“师陶杯”二等奖、江苏省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江苏省“五四杯”二等奖。、改革历史教材,挽救学科危机,张俊,江苏省“五四杯”二等奖。优秀公开课类:1、施炜炜:市“三课”比赛三等奖。2、施炜炜:市“三课”比赛二等奖(另,开设公开课多次)3、朱菲菲:开设市示范课。、课题研究的结论:旨在策应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增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的本课题,以凸显校园文化建设为特色,以开发和普及地方文化历史遗产为重点,通过3年多的摸索与实验,不仅初步证明本课题研究与实验具有针对性,并且证明了其理论假设的科学性和实践操作的可行性,60多件研究成果从一种侧面反映了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以学生为主体、以历史学科教学为主阵地、以丰富多彩的班团队会为活动载体,创设“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校园文化育人氛围,以及以骨干教师为核心,以学科组整体联动为特色,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的科研过程,彰显了本课题研究的模式特性。我们立足于建设先进文化,构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开掘地方历史文化,凸显中华老式文化,以育人为落脚点,寻找中华文化、地方文化和校园文化三者的最佳融合点,这样的研究思路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和实践意义。我们不仅积淀了学校自身的文化,并且初步实现了师生双方的“共赢”,为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增进历史学科的繁华与发展作出了一份可喜的奉献。4、思考与展望:如皋地方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决非三、五年的实践就可圆满完毕的。有些研究内容,如年级滚动教学的周期性、教学效果评价的量化问题等等,尚需时日进行进一步的实验。此外,初、高中教学的衔接问题、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轻视老式历史文化教育的问题、在相称长时期内高考升学率具有强大挤压作用的问题等等,都还没有妥善地解决,有待本课题的延续研究和进一步推广,去谋求历史的解答。对高、初中学生进行地方历史文化教育,是实行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只有政府作为推动素质教育的主体,才干综合各方面的社会力量,统筹多种教育资源,为推动素质教育发明必要的条件。如果没有政府做主体,只有一所学校的积极性,就不能调动教育以外的有关资源,形成推动素质教育的合力和良好环境,素质教育就不能贯彻。“十一五”期间,应从实行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目的出发,不断修改、完善这一校本教材,力求在全市范畴内推广使用,获得更大的教育效益。 (五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