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发展的现状

上传人:zou****hua 文档编号:201137794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业发展的现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建筑业发展的现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建筑业发展的现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前景及应采取的对策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物质生产部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经济建设中扮演着前锋角色,不但在社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承担着将不断增加的建设资金 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重任,而且还在自身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社会创造新的财富。我市建筑 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历了长期发展过程,目前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成为我市经 济发展中的一个支柱产业。纵观建筑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感受到改革开放政策给建筑业所带 来的积极而深刻的变化;剖析建筑业发展的现状,可以把握建筑业发展的动力来源和难点所 在;研究建筑业发展趋势,可以看到建筑业的广阔前景和我们所肩负的历史重任。为了深入 了解淮南建筑业的发展状况,准确地把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 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促进我市建筑业健康、快速发展,市统计局专门组成课题组,对全市建筑业发展开展了专题调研。一直以来,建筑业统计范围为资质以上企业。为了摸清家底,了解全行业情况,2004 年我市在第一次经济普查中将建筑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开展了全行业调查。资料显示:截 至 2004 年,我市建筑企业法人单位142 户,从业人员5.7 万人。其中资质以上总承包及专 业承包企业77户,劳务分包企业3 户;个体经营户74户,从业人员760人。从事建筑业的 产业活动单位251 户。我市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的建筑业总产值58.3亿元,其中,资质内 企业 55.7亿元,资质外企业完成2.6 亿元。建筑业个体经营户经营收入4.1亿元。在建筑业 企业法人单位的建筑业总产值中,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占94.0%;建筑安装业占 3.5%; 建筑装饰业占 0.8%;其他建筑业占1.7%。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13.7 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08.2万平方米,竣工价值16.6 亿元。从企业经营状况来看,全市建筑业企业的资产合计为41.4 亿元,负债合计为 34.0 亿元, 企业所有者权益合计为7.4 万元。资产负债率为82.1%。 2004 年,我市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 工程结算收入 58.3 亿元,其中,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占94.5%,建筑安装业占3.0%,建 筑装饰业占0.8%,其他建筑业占1.7%;利润总额0.6 亿元,其中,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1.0 亿元,建筑安装业-0.3亿元,其他建筑业-0.2亿元。由于资质以下建筑业、个体经营户及从事建筑业的产业活动单位首次被列入统计范围, 缺乏可比资料,而且从普查资料可以看出其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市比重不大,不具有代表性, 所以以下分析材料如不特别说明的均指的是资质以上企业。“十五”期间,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作为对各行业发展起到先锋作用的建筑业,也得以较 快发展,企业规模、生产能力、经济效益均比“九五”末期有所提高。一、建筑业发展的成效(一)企业规模日益壮大,从业人员数有所增长。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 年末,全 市建筑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1户,比“九五”末增加5 户,(由于建筑企业在2002年 实行新的资质管理,对部分不够等级的小企业进行了合并,所以在企业个数上出现减少的现 象,但其他指标基本上不受影响);年末从业人员 5.23 万人,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 3.41 万人,分别比“九五”期末增加 0.35万人、0.43万人。有限责任公司、私营公司发展也很快,企业个数分别比“九五”增加 8户、7 户;年末从业人员数分别比“九五”多1948 人、1548人。具体数据见下表:企业个数(个)国有及国有控股集体有限责任公司私营公司年末从业人员数(人)国有及国有控股集体有限责任公司私营公司20009416521254902029882135861420195620027117281855154830384143571970416392003691721297486062869287562083519692004802120201352257341388332161492549(二)工程数量较快增长,生产经营态势良好。“十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的不断增长 给建筑业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机遇,生产经营状况逐年呈向好趋势。截至2004 年末,全市建 筑业总产值56.03亿元,比“九五”末增加32.39亿元,增长 1.37倍。其中建安产值04年比“九 五”末增加31.05 亿元,增长1.32 倍;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13.72万平方米,比“九五”末增加 244.82 万平方米,增长 91%;增加值 10.33 亿元,比“九五”期末增加2.63亿元,增长 0.34%.“十 五”期间总产值也是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不断增长。具体数据见下表:建筑业总产值(亿元)建安产值(亿元)(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万平方米) 增加值200023.648.1223.39268.90200233.577.7032.83418.68200343.028.2841.41477.54200455.6310.3354.44513.72(三)技术装备得到改进,施工能力不断增强。2004 年末,全市建筑企业自有机械设 备净值2.79 亿元,比“九五”期末增加0.23 亿元,增幅9%;总台数 14673台,增加475 台, 增幅 3%;劳动生产率107749元/人,比“九五”末增长1.13倍。具体数据见下表:年末自有机械设备净值(万元) 年末自有机械设备总台数(台)劳动生产率(元/人)14198200025548504626314420032847052028153182004278761077491467320023245716380(四)经济效益逐步提高,贡献税金数量可观。随着建筑企业工程量的增加和企业管理 的加强,企业经济效益逐步有所好转。2004年末,全市建筑业工程结算收入55.65 亿元,利 润总额0.04 亿元,交纳各种税金1.86亿元,分别比“九五”末增加 32.41 亿元、0.8 亿元、1.04 亿元,各项指标均翻了一番。具体指标见下表:工程结算收入(万元)利润总额(万元)税金(万元)200023234036382572002332066123611596200341897899328269200455645544218647二、我市建筑企业发展存在的差距(一)“小”-总量规模小。我市建筑企业的发展虽然取得很大成效,但是从全省建筑业 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还存在一定差距。我市建筑企业个数和从业人员数分别位于全省第 12 位、第7 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6 个、0.17万人。与先进地市相比较,我市建筑业个数 和从业人员数分别占合肥市的 17%、22%;我市建筑业总产值只占到合肥市 19%。从市场占 有份额来看,我市建筑业总产值占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比重为71%,若扣除外省完成产 值 27.27 亿元,地区内建筑业产值只有 28.36 亿元。也就是说,我市本地建筑企业在地区内 市场占有率只达到36%,这个比重还是比较低的。(二)“弱”-竞争实力弱。由于人、财、物储备不足,我市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缺乏 优势。从企业总体规模来看,“十五”末我市共有资质以上建筑企业80 户,其中一级以上企 业只有 5 户,企业在项目竞标中不占有优势,竞争乏力。从企业人才队伍来看,“十五”末我 市建筑企业拥有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比“九五”末期下降了一个百分点,从业人员中大专 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13%,中级职称以上的人仅占6%.从企业偿债能力来看,“十五”末我市 建筑企业资产负债率为82.1%,高于全省水平 20.1 个百分点。从企业技术装备来看,“十五” 末我市建筑企业自有机械设备台数拥有量占全省第9 位;自有机械设备技术装备率5330 元/ 人,动力装备率3.92 千瓦/人,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2224.33元/人、1.01千瓦/人。企业的 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相对较弱。(三)“差”-经济效益差。虽然“十五”期间我市建筑企业工作量逐年增加,经济效益比“九 五”末有所好转,但是“十五”期间我市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却呈逐年下滑趋势,2002 年、2003 年、2004年利润总额分别为1236 万元、993万元、442 万元,增加值率也是依次降为22%、19%、18%.从相关效益指标来看,全省建筑企业产值利润率为1.94%,我市为 0.08%;全省建筑企业产值利税率为5.5%,我市为 3%,此两项指标均居全省末位。全省建筑企业人均利税为 4725元,我市为3653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了1072元。(四)“慢”-改制进展慢。我市大部分建筑企业没有进行改制或改制不彻底,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2004年末,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企业中国有企业及国有独资公司14 户,比重为 17%;集体企业 20 户,比重为 25%;私营企业 13 户,比重为 16%;其他有限责任公司18 户,比重为22%;其它类型企业15户,比重为18%.从以上经济类型所占的比重进行划分的建筑企业个数来看比较均衡,但是从完成产值来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比重为84%。也就是说,我市工程量较大的建筑企业仍然是处于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与全省比较,我市国有建筑企业在建筑企业中所占比重2001-2004年逐年上升,其他类型企业所占比重虽然也有提高但是所占比重没有全省大。具体数据见表一、表二:表一:我市各经济类型建筑企业比重20012002200320042001200220032004企业数(个)92比重100q比重100i比重100?比重100%#国有 998119131215#集体 515528392130 20 25#其他 3234354939 56 48 60表二:全省各经济类型建筑企业比重企业数(个)1569 比重100入96 比重100入13 比重100入26 比重100%#国有 2631624514#集体 7774954532#其他 529339065322613212114472631916104060139572在这种以国有企业为主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下,企业员工队伍庞大,人员年龄老化,运营机制不够灵活,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的需要。(五)“ 乱 ” -市场秩序乱。由于我市建筑市场正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市场诸要素以及 与之配套金融、价格、建筑法规等相对滞后,造成市场体系不大完善,运行规则不大健全, 市场主体行为不大规范,工程发包中的混乱现象比较突出,不正当竞争普遍存在。一是低价 中标问题。国际建筑市场的低价中标,是以设计施工总承包为基本前提,通过优化设计和技 术创新,使设计施工方案更为合理、更为优化,进而有效降低工程成本而形成的合理低价。 由于国内的建设项目通常是由业主先通过设计招标确定一家设计单位进行项目设计,再通过 施工招标选择一家施工单位进行施工,人为地将设计、施工分拆开来,再分别按照“低价” 中标的“原则”确定中标施工单位,导致国际惯例中的工程项目低价中标变成了施工低价中 标,致使业主为了片面取得利益,一味对施工单位缩短工期、压缩成本,有的工程项目压级 压价达国家定额预算造价的2030。据建筑企业反映,为了企业生存,部分项目“零利润” 施工也得做。这种“最低价中标”而非“最合理价中标”的现状的存在,必然导致建筑企业偷工 减料,形成“豆腐渣工程”。二是挂靠问题。由于法律规定,承揽建筑工程的单位必须持有依 法取得的资质证书,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业务范围内承揽工程,于是就出现许多不具有施 工资质的单位、团队或个人,挂靠到某些具有资质等级的施工单位,承揽相应的建筑工程, 被挂靠单位收取挂靠单位一定数额管理费的现象。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明确规定 这种以挂靠方式承揽建筑工程是违法行为,但是它还是以各式各样的形式存在,建筑行业挂 靠经营、层层转包已经成为业界公开的秘密。三是虚假投标问题。一些建筑企业串通着外地 企业高价投标确保自己低价中标,并以同样方式“帮助”外地企业在其它工程上中标。四是少 数掌握实权的领导干预项目招标,给建筑市场造成严重混乱。(六)“重”-企业负担重。一是我市建筑企业社会负担重,承担了许多本应由社会承担 的责任。特别是原国有企业,从幼儿园、医院到退休养老等社会福利,企业无所不包。例如, 我市一家建筑企业2004年离退休人员244人,全年离退休人员工资330万元。而该企业2004 年年末从业人员为467人,全年应付工资总额为522万元。由于该企业未参加社保,离退休 人员工资及医疗费用都由企业承担。该企业平均不到两名职工就得负担一个退休职工的工 资。如果这些退休人员生病,医疗费用就更为可观,企业的负担更加沉重。二是我市建筑企 业承担的税种繁多,税率较高。利改税及新税制实行后,企业的应交税金占利税的比重由 2001的 74%上升到 2004年的 97%。三是我市建筑企业债务负担重。建筑企业大多没有流动 资金,完全靠银行贷款组织施工,企业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企业负债居高不下,无力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七)“多”-垫资和拖欠工程款多。 2001年至 2004年,我市建筑企业年末拖欠工程款 依次为7.69亿元、10.96亿元、9.38亿元、12.17亿元。除了2003年由于国家集中清理工程 款使得一部分拖欠得到解决外,我市建筑企业应收而未收的工程款逐年增加,拖欠的工程款 中一半左右在工程竣工几年后也收不回来。 “没有资金争着上,有点资金全面上,有了资金 也尽量少给或不给、逼着施工单位垫钱上”,已成为建筑市场扭曲的普遍“规律”,致使企业 卷入“债务链”的恶性循环中而不能自拔,直接导致了社会信用和商业信用危机,对建筑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三、我市建筑业发展对策和建议(一)强化“支柱”意识,树立产业观念。无论是从世界现代文明史的发展演变进程来看, 还是从当前我国实施的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来看,抑或是从我国建筑业 从业的人数、创造的价值诸方面来分析,都十分清晰地说明,建筑业是其他产业发展先锋产 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尤其是我国在实施“赶超战略”与实现“工业化”、“现代化” 过程中,基本建设与建筑业都必须首当其冲。淮南是一个城乡交错的能源城市,三大基地建 设、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城区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蓬勃发展,为建筑业的快速发提供了千载 难逢的机遇。市委、市政府以及有关部门要强化机遇意识,真正把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来认 识、来规划、来扶持、来发展,在政策上要更加倾斜,在措施了要更加扶持,在环境上要更 加宽松,千方百计地促进建筑业又快又好地健康发展。(二)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一是加快推进建筑企业改制。以产权制度改革为 核心,以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目标,以股份化、民营化、集团化为方向,以国有、国有 控股和集体企业为重点,全面推进全市建筑企业改制,加快企业体制机制创新。二是加快国 有资产退出建筑企业的步伐。建筑企业是一般竞争性行业,国有资本可以完全退出。通过国 有产权出售、股份制改造、股权转让、期股设置等多种形式,尽快让国有资本退出建筑企业。 三是加快建筑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创新。建立以工程项目为基点的管理组织形式,设置企业内 部经营管理机构;建立以项目部为核心的施工生产组织形式,形成以项目成本为中心的经济 核算体系和项目管理层与劳务作业层相对分离经营机制;组建专业化工程承包公司或项目管 理公司,开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业务,与国际惯例接轨。(三)提升企业素质,提高增长质量。一是大力推进建筑科技进步。加大建筑科技推广 力度,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建筑业,引导企业更新技术装备,加快技术改造,全面进行科技 创新,推动传统建筑业向现代建筑业转变,使我市建筑企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科技成果推广 应用率和信息技术应用率均有较快的上升。二是努力构筑建筑业人才高地。牢固树人才是第 一资源的观念,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引进人才,全面加强建筑从业人员的技棉训,努 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项目经理队伍、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和技术精湛的一线操作 技工队伍。三是大力拓展市外、省外和国外市场。全面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把扩大外出施 工作为做大做强淮南建筑产业的重点来抓。鼓励大型建筑企业带头走出去,发挥拓展外埠市 场的骨干和龙头作用,打造淮南建筑业的良好品牌。倡导中小建筑企业与省内外大企业开展 工程分包和劳务协作,不断扩大淮南建筑企业在省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四)加强市场监管,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完善建筑市场监管体系。严格执行建筑法 和招标投标法等建筑业法规,坚持工程强制性标准,完善行政执法、行业监管、舆论监 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建筑市场监管体系。深入整顿规范建筑市场,严密监管市场秩序,严 厉查处违规发包、倒手转包、恶意拖欠、偷工减料、鉴证失信等违法违纪行为,形成公平公 正、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二是完善建筑市场信用制度。各级建筑行政主管部门要健全市场 各方主体和执业人员的信用档案,组织开展对业主、建筑企业和中介机构的信用评价,加快 建立信用保证体系,完善建筑市场信息系统,并逐步与财政、金融、税务、保险等有关部门 链接,形成更加完善、更加具有约束力的社会信用管理新体系。三是提高建筑市场准入门槛。 各级建筑主管部门要根据现代建筑产业发展的要求,重新确定建筑业新的技术要求和素质要 求,明确市场准入原则,杜绝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人员从事建筑业。清理、整顿和考核、培 训现有的建筑队伍,对没有实力、不能从事和不适应现代化市场竞争的建筑队伍进行清理分流,从根本上改变我市建筑市场“正规军”与“游击队”混同厮杀的低水平竞争局面。(五)加强组织领导,提供有力保障。一是要加强对建筑业改革发展的指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建筑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综合协调,统筹安排,研究制定加快建筑业发展的政策,科学规划和指导产业发展。建筑业主管部门要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对建筑业经济运行的监测、管理和调控、服务。二是要建立完善建筑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千方百计减轻企业负担,彻底改变企业办社会现象,切实解决建筑企业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实际问题,充分调动建筑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要树立建筑业的良好形象。各级建筑业主管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加强对优秀建筑企业和先进典型人物的宣传推介,支持建筑企业培育品牌,拓展市场,扩大影响,逐步树立淮南建筑企业履约重义、文明守信、艰苦创业、能打硬仗”的良好社会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