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00791030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PDF 页数:56 大小:1.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目录第一单元我们居住的星球.11我们的生长发育.12地球.63地球仪.94地图.125建立“地球档案”.14第二单元地球上的一天.166昼夜交替.167谁先看到日出.188昼夜温度的变化.219一天中的动植物.23自由研究.26第三单元地面形态的变化.2910卵石的形成.2911溶洞.3212升高的河床.3413沙尘暴.3714唐山地震.4015庞贝城的毁灭.4216地表变化带给我们的信息.43自由研究.45第四单元四季中的变化.4617四季星空.4618一年中气温的变化.4819水结冰了.5020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52自由研究.541第一单元我们居住的星球1我们的生长发育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分析,了解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特点以及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2.通过对比认识生物的许多特性是遗传的,并了解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3.培养学生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教学准备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学生在三、四、五年级制作的“身体生长记录卡”。学生以及父母的照片。2.皮尺、体重秤等测量工具。3.有关遗传和变异的资料。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读六年级了,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们测量了自己的身高、体重等项目,并对一年后我们在身高、体重方面进行了预测,还记得预测的数据吗?几个学生反馈一年前的预测以后,揭示课题:我们的生长发育二、新授1建立“身体生长记录卡”1(1)检测我们的预测是是否正确就需要我们来实际测量,等一会我们每个同学到来测量自己的身高、坐高、体重、头围、脚长以及臂长,为了让我们的测量比较准确,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学生反馈以后教师总结,要求学生在测量时要注意方法,测量身高、坐高、臂长时身体要直,测量头围时,应该测量额头周围,测量体重时,身上最好没有其他物品。(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身高、坐高、体重、头围、脚长以及臂长。(3)学生建立“身体生长记录卡”,教师巡视指导。(4)相互参观、评价每个学生制作的“身体生长记录卡”,在参观前教师提出参观任务:比一比,谁做的最好?学生参观完以后反馈:谁做的最好?(5)教师提问:自己一年前猜测的正确吗?从测量的数据看,说一说你的生长情况和主要特征。2探究三年级到六年级身高、体重等变化(1)教师:请将三年级到六年级制成的“身体生长记录卡”集中起来,并把每年的相关数据记录在教材中的“身体生长数据记录表”上。(2)提问:如果要探究每一年里身高、体重的变化,我们应对数据进行怎样的处理?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归纳:我们可以计算出身高、体重等数据在三年级到四年级的变化、四年级到五年级的变化、五年级到六年级的变化,也就是用后一年测量的数据减去前一年的数据。(3)学生计算变化数据。(4)提问:(1)从身高、体重等变化数据,你有哪些发现?2(2)比较五年级到六年级的变化数据与以往每年的变化数据,又有什么发现?学生反馈以后教师归纳:同学们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每年的身高、体重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而且发生的变化数据每年都不一定相同,女同学在 9 岁到 12 岁之间每年的身高、体重变化加快。而且五年级到六年级这一年里比以前每年的变化大。3比较男女同学在三到六年级的平均身高与平均体重(1)提问:我们已经有了每年的身高、体重数据,我们要计算男、女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我们该怎样做?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选学生作为样本:出生年月相同相近、男女同学选择的一样多、身体健康。(2)教师选择做样本的学生:我们选出生年月在10 月、11 月、12 月的同学,男女同学各 10 名。(3)学生用作样本的男、女身高、体重数据计算三、四、五、六年级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4)提问:比较男女同学在三、四、五、六年级每年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数据,有什么发现?学生分析数据以后,教师归纳:通过平均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四年级以前,也就是 10 岁以前,男同学的平均身高、体重略大于女同学,从四年级开始到六年级,也就是从10 岁开始到 12 岁,女同学在平均身高、平均体重方面都超过男同学。4认识一个人一生经历的阶段(1)提问: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上,你认为他们一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鼓励学生从身高、体重、精神风貌等方面来给人的一生划分阶段。(2)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划分年龄阶段。3(3)出示一幅一个人从婴儿老年的图片,教师归纳并板书:婴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4)对照图片说一说自己处于哪个阶段?还将经历哪几个阶段?三、全课归纳,并要求学生提出课外延伸的问题1教师小结:人的一生要经历婴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五个阶段,目前我们正处于儿童时期,要珍惜每一个年龄阶段,让我们的每一个年龄阶段都充实而有意义。2课外延伸:关于“我们的生长发育”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准备怎样去研究?小组内相互交流,课外就按照小组研究的方法去研究。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一、展示课前准备: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遗传与变异的资料。二、引导学生研究遗传与变异现象1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照片与爸爸妈妈的照片对比,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对比?反馈中引导学生从五官、皮肤、头发等方面对比。2教师提观察对比的要求:(1)观察要认真。(2)将观察到记录在表格里。3提问:从对比中有什么发现?4教师归纳:经过对比,我们发现自己与爸爸或者妈妈在长相、眼睛等方面有相似的地方,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遗传现象。5出示一组母子动物的照片,母子之间毛色、花纹、体态上有一定的形似性:让学生观察一组稻子从“稻谷种子稻谷秧苗成熟的稻子”照片。让学生观察以后反馈:有什么发现?学生反馈以后教师总结:动物和植物也有遗传现象。46教师提问:在观察对比自己与父母的照片时,除了具有一些相似性以外,还有什么发现?7学生观察对比自己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照片,寻找不同的地方,并要要求学生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观察记录表里里面。8观察以后反馈:自己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从肤色、嘴巴、头发等方面找差异。9教师出示两对双胞胎学生的照片,学生观察以后反馈:双胞胎之间有差异吗?10归纳变异现象的概念:11引导学生认识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12全课小结:在我们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父母的遗传一直影响着我们,同时因为多种原因,我们也与父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也就是变异现象,而且遗传与变异现象也是生物的一个特性,影响生物的生长与繁殖。三、课外延伸:收集有关遗传与变异的知识,办一期有关遗传与变异的科学小报。52 2地球地球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2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4知道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状况。5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6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7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8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尊重证据、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9会查找、收集、分析处理关于地球的资料及信息。教学准备教学准备1查找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等相关资料。2稍大一点的三夹板,带桅杆的轮船模型或者地形地球仪。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课前师生收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史过程等相关资料。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1学生朗读单元课题,提问:我们居住的星球叫什么?2谈话:地球是我们居住的唯一星球,是我们人类美丽的家园。关于地球,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呢?3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4谈话过渡: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关于地球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研究。从这节课开始,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共同探索关于地球的这么多的奥秘。到本学期结束的时候,我们来进行地球知识6竞赛,大家比一比,看谁知道得最多。对地球知识的学习,还是让我们从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开始吧。二、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奥秘的历史。1谈话: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收集了不少人类探索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史资料,同学们分小组分享你们的收集成果吧,交流交流人类特别是古代的人们,在探索地球的历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有哪些主要的观点?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2学生分组交流。3全班交流。重点放在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历程上,梳理出:居住地中心说天圆地方说地球说。4 提问: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哪种观点最接近现在的情况?古希腊人是通过什么现象提出这种观点的呢?5演示模拟实验,师生讨论。用一张大一点的三夹板模拟海平面,一个带桅杆的船的模型,模拟船在海上的航行,再现古希腊人看到的情形。6谈话:这个现象激起了科学家的好奇,他们从这种反常的现象中大胆地提出了海平面不是平的,而是弧形的观点。古希腊人由海平面是弧形的联想到整个地球是球形的,他们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先生,首先提出地球是球形的观点,这是人类对地球认识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飞跃。他们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振奋人心的,但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因此,在当时还只是一个猜想。他们是怎样寻找证据的呢?7学生阅读资料,讲故事,谈感想。感知人类寻找证据,对地球形状进行的艰险的探索活动。三、观察图片,计算数据,构建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知。71谈话: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能够从太空远观地球了,地球真的是一个“地”球吗?也就是说是一个以陆地为主的球体吗?2学生计算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面积以及它们占地球表面积的比例,感知陆地和海洋、地球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得出结论。3观看关于地球的图片,包括从太空、月球上看地球的照片,地球上一些美丽景色的照片,感知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美丽的景象。让学生建立和舒发对地球的美丽情感。4画“太空中的地球”图,写关于地球的解说词。四、课堂小结:请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学习收获。83地球仪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2.了解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知道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知道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3.通过对地球仪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团结协作精神。4.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5.学会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准备教学准备1.教师演示用大地球仪一个,学生每小组观察用小地球仪一个。2.关于地球仪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的故事片和观赏介绍地球仪种类的图片。3.制作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彩笔、细铁丝、钻孔用的铁锥等。4.演示用的篮球一个。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课件展示)狂风暴雨的夜晚,波涛汹涌的海面被阵阵闪电撕碎。在狂风巨浪中喘息的豪华巨轮被翻天巨浪吞噬。倾斜不定的船舱内一片狼籍。船长拼命地呼救:“帝国号遇险,我是帝国号,请求支援,我们的位置是”。国际救援总部内-片忙碌的身影,墙上喇叭里传来船长嘶哑的声音:“东经 102,南纬38,请求支援,请求支援”。救援工作人员迅速围在一个大型地球仪前,通过一番熟练地描点画线后果断地说:“它们位于南半球A 国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9国救援部队马上行动!”(上述故事情节也可以由教师口述,学生倾听。)教师提问:救援部队怎样迅速地判断出“帝国号”的位置?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地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地球仪二、介绍模型,了解功用。1.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是很难一下看到它的全貌的,为了认识和研究地球,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照比例缩小若干倍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借助地球仪这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了解地球的一些知识。2.了解地球仪的种类及简单结构。教师提问:大家见过的地球仪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种类?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由发言。教师播放搜集的地球仪种类的图片,并适当介绍地球仪的种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学习地球仪的组成。(对于地球仪种类的介绍,也可以由教师直接口述。)三、观察模型,探求新知。1.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分组观察地球仪,大家有哪些发现?将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看哪个组的发现最多。在观察的同时,还可以看看文中的小资料。学生观察、交流,并做好记录。教师巡查,及时地提示观察内容,给学生以帮助。2.小组汇报交流,学生自由发言。(有的学生看到了陆地和海洋,还有许多国家;有的学生看到上面有洲界线和国界线;有的学生看到了南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有的学生还提出问题,不明白为什么地球仪的轴是倾斜的;有的学生看到地球上密布着经线和纬线;有的学生看到北极点在海洋之中,而南极点却在陆地上;有的学生看到了中国的形状象一只雄鸡;有的学生看到了大片的沙漠;有的学生观察到有的国家很大,有的国家却找不到)10(上述学生的发言是凌乱的,也有一些是不准确的,教师要有选择地板书。板书时,尽量将有联系的名词分类写,为后面的梳理做好铺垫。)3.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地球仪的主要标识。同学们有很多发现,有必要进行梳理。(演示讲解,并适时地将板书归类整理)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即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其中,北半球有两条特殊的纬线:北回归线、北极圈,在南半球,有两条相对应的纬线:南回归线、南极圈。在地球仪上,还有许多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叫经线。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为使英、法等国和非洲大陆上的各国同属一个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东经160和西经20为界。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地球仪上还有图例,表示陆地、海洋、国家位置、洲界等 经线和纬线构成了经纬网,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四、简单制作,巩固知识。1.教师提出要求:学习了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同学们的头脑中一定有了大致的轮廓,请同学们用手中的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制作?2.学生自由发言,然后看课后的制作提示。3.学生动手制作,并让学生展示、介绍自己做的简易地球仪。五、课后延伸,深化拓展。关于地球仪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今天只是认识、了解了一些主要的标识。请同学们课后再找一找,看谁还有新的发现。114地图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看地图,明确地图的含义,了解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用。2会从地图上获取所需信息,解决具体的问题,具备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意识到地图的重要性,体会地图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4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5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6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7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8愿意合作与交流。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挂图(中国地形图,中国行政区划图,世界地图等)或课件。学生准备:收集各种地图及麦哲伦环球航行船队的有关资料。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谈话:你知道有哪些类型的地图吗?它们有什么作用?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学生读图,收集标识的信息,初步了解地图标识的意义。(1)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收集到的地图,四人小组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2)学生分组读图,收集信息。(3)学生汇报交流收集到的信息,发现地图上有很多标识帮助人们读懂地图。(4)出示书上地图,小组展开比赛,收集有关标识的信息,并把观察到的标识记录下来,看哪个小组找到的标识多。12(5)学生汇报交流,说一说常见标识的意义。2.阅读资料,知道地图的三要素,进一步了解地图标识的功用。三、综合运用。1.读青藏高原地形图和长江水系图,获得这两地的信息,体会地图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1)出示青藏高原地形图和长江水系图,小组说一说从图上了解青藏高原和长江流域的哪些信息。(2)通过交流汇报,体会地图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同时使学生的知识再次迁移,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逐步深入,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发展。2.学生在世界地图上画出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进一步了解地球是球形的。在人类的探索过程中,麦哲伦的航行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为他第一次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形。课前教师和学生都要收集麦哲伦环球航行船队的有关资料。在这次活动中,首先要学生联系前面关于地球仪的有关知识,看懂世界主要国家分布图,弄清楚各个大洲、大洋在平面图中的位置关系,然后大致画出麦哲伦航行路线图,学生通过地图知识进一步了解地球是球形的。四、课堂小结。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你还有什么问题?135建立“地球档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构造2.了解有关地球过去与现在的知识3.培养学生的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4.学会整理搜集到的资料,小组制作一份“地球档案”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小组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教师准备;准备有关地球的影像资料或图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谈话:到目前为止,地球是我们人类生息繁衍的惟一场所,人类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几百完年,地球有许多的秘密,你知道它哪些秘密?2.学生交流有关地球的知识二、探究新知1.研究地球的构造。(1)提问:关于地球的构造,你们知道些什么呢?(2)学生讨论交流(3)教师出示地球构造示意图,教师讲述:地球的构造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球表面积约 5、1 亿平方千米,地球的半径平均约 6371 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 4 万千米。2.了解地球的过去与现在。(1)谈话: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以前发生过许多事情和千奇百怪的变化,关于地球的过去,你们都了解些什么呢?(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14(3)播放影像资料,讲述:同学们你们收集的资料很丰富,我们用更直观的方法来了解一些地球过去的事情。(4)谈话:刚刚我们一起经历了地球的过去,那我们再来关注一下地球的现在,你们又了解多少呢?(5)学生交流讨论。(6)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3.建立“地球档案”。(1)谈话:今天我们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这么多,干脆我们把它们整理起来合理的利用它们,为地球建立一个“档案”,你们觉得怎么样?(2)谈话:可以小组同学商量讨论一下,谈谈自己的想法,怎样制作“地球档案”呢?(3)学生讨论,小组整理制作“地球档案”。三、拓展延伸举办“地球档案”展览。评一评,哪些小组制作的最有创意。15第二单元地球上的一天6昼夜交替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知道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自转形成的。2.经历对几种可能使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设进行验证,培养学生从小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猜测的能力。3.培养学生对天文现象的探究意识和能力。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乎逻辑的推理能力。教学准备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关于太阳东升西落,日月星辰活动的课件)2地球仪,大头针,电筒。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课件出示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2问:学生看到什么?有什么问题?3收集归纳学生形成的问题。二、推测假设1为什么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白天和夜晚会不断交替呢?2学生根据已月的知识作出假设。3师收集学生的假设。三、模拟实验1师出示实验器材,让学生明白其作用。2学生做模拟实验并记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四、进一步推测161在同学们猜测中你认为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哪种可能性最大。2学生推测,交流。五、阅读资料学生阅读资料分析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原因。六、交流汇报七、课外延伸1课后了解哥白尼的故事,并把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发与同学交流。2了解更多有关天文方面的知识。177谁先看到日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能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通过观察、模拟实验、阅读资料、分析推理,探究生活在我国不同城市的人们谁先看到日出。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 小时,而且世界各地有时间差。2通过联想生活经验和自身体验活动,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可以从身边的事物开始,缩短对学生科学探究的心理距离,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多媒体(世界时区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谈话:清晨,只见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让我们度过阳光明媚的一天。有谁知道,生活在我国不同地方的人们每天迎来太阳的时间相同吗?他们谁最先看到日出?板书课题:谁先看到日出二、活动探究探究“我国不同的地方的人们谁最先看到日出”1活动一: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杭州、武汉、成都、拉萨这几个城市的位置,并用大头针扎上作好记号。2活动二:模拟实验地球的自转。(1)提问:地球不停地自转,猜一猜生活在这几个城市的人们,谁会先看到日出?(2)学生猜想,汇报交流。(3)讲述:到底是谁最先看到太阳呢?我们有什么好办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吗?(实验)你们准备怎么做呢?分小组说说你们的想法。18(4)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5)学生分小组做实验,有各种不同的做法。教师观察,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小组上讲台演示。要求其他同学认真观察。第一小组:使手电筒绕地球仪转动,让杭州、武汉、成都、拉萨这几个城市经历昼夜的交替。第二小组:手电筒不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让杭州、武汉、成都、拉萨这几个城市经历昼夜的交替。第三小组:手电筒不动,地球仪自东向西转动,让杭州、武汉、成都、拉萨这几个城市经历昼夜的交替。(教师在同学做的时候配以简单的说明。)(6)提问:同学们,现在有了几种不同的做法,你们能就其他小组的做法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吗?(学生交流汇报,教师评价:你们提的很好,可能第一小组有些心急,忽略了这个小常识,其实在刚才的实验操作中就有同学犯了这样的错误,现在由大家自己提出来,反映了同学们的观察真细心啊。所以代表太阳的手电筒在实验的过程中是不能动的。下面请每一组把手电筒固定好。3活动三: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文中提供的资料讨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1)讲述:地球到底是自西向东转呢还是自东向西转呢?这就要大家到生活中去找答案了。请大家阅读第25 面的资料,你能结合刚才的研究,找到答案吗?(2)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验记录和文中提供的资料,分组讨论地球自转的方向。(3)交流汇报: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动的。三、迁移运用运用地球自转知识,根据北京的时间,推断夏威夷、纽约、雅典等地各自相应的时间。1讲述:老师很高兴大家自己找到了答案。刚才同学们在自己的模拟试验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世界上有很多国家所处的昼夜状态19正好是相反的呢,比如当中国处在白天的状态的时候,有哪些国家处于夜晚呢?2学生转动地球仪,自己去发现。3提问:那你们再看看,当北京是清晨的时候,美国的夏威夷、纽约和希腊的雅典分别是什么时候?当北京是正午、傍晚、子夜的时候,它们又是什么时候呢?4、学生分组模拟实验,填写实验记录,汇报交流。四、拓展延伸1讲述:这样说来地球上不同地方的时间就有了差异了,它们的时间又能差多少呢?就先拿中国和美国来说吧。(教师在地球仪上中国北京这一点作个标记,让它正对着太阳。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来交流。)2教师介绍:你们说的很好,地球自转一周是一昼夜,我们知道一昼夜是 24 小时,那么如果把地球平均分成 24 份的话,那么每一份之间就相差一小时,(教师出示多媒体:世界时区图)现在请看这张时区图,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和美国相差 12 个时区,也就是 12 个小时了。3提问:同学们,经过这一节课的探究学习,相信你们一定明白了许多道理,也学到了不少知识,那么在以后的生活中你该怎么运用它们呢?4小结:对,学科学还要用科学啊,用科学的视角来看这个大自然你会有更多神奇的发现。208昼夜温度的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模拟实验,了解昼夜温差变化的原因,会进行科学的解释。2学会用曲线图分析数据,能从已有的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3能凭借已有的经验对昼夜温差变化的形成原因进行大胆的猜测。4尊重证据,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5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感受到探究的乐趣。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温度计、黑色的纸袋、白炽灯、钟表、记录表、词典等较厚的书本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出示情境图)提问:观察这三幅图,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二、探究新知1.感知昼夜温度的变化。(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一天中温度的感受。(2)提出问题:昼夜温度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3)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温度变化的规律。2.分析昼夜温度变化的规律。(1)提出质疑:一天中温度变化究竟有什么规律?(2)出示气温测量记录表,学生观察。说一说:从记录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观察这几天的气温,你发现了什么规律?(3)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21提出任务:为了便于我们观察,直观的反映出温度变化的规律,任选两天的数据绘制曲线图。学生绘制曲线图。观察气温曲线图,交流发现。整理交流,把发现记录在书上 27 面。3.探究昼夜温度变化的原因。(1)提出问题:昼夜温度变化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2)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推测。(3)学生进行实验研究:教师讲解实验要求。小组合理进行分工,开始实验,并做好记录。讨论分析。(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记录,发现四支温度计温度的变化规律)汇报交流。(4)分析实验现象,探究实验结论。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思考:实验中的白炽灯相当于什么?早上、正午的太阳光照射,分别类似于实验中的哪种情况?结合实验分析:昼夜温度变化与太阳的照射有什么关系?(与照射的距离、角度、面积等有关)三、总结延伸1说说你本节课的收获,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2一年四季气温不一样,你认为是什么原因?3昼夜温度的变化对动植物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课后收集相关资料。229一天中的动植物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查阅资料,能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物的行为习性和植物的花开、花闭产生重要影响,建立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初步认识。2学会调查身边动植物变化与昼夜交替的关系,能根据调查作出相应的分析和判断。3培养尊重证据的科学品质和进一步关注动物的行为习性和植物的生长变化的兴趣。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大量关于夜行动物的图片或影片片段,有关植物一天活动的图片资料,课前布置学生观察牵牛花或其它一种植物一天中的变化情况并记录,多媒体(一天中不同时刻的牵牛花图片、各种动植物昼夜不同变化的图片或录像、林奈和花钟)。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凌晨 1 点到 6 点你在干什么?2谈话:每个人身体里都有一个生物钟,在生物钟的作用下,这个时间段我们已进入熟睡状态。而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人们才能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每个有生命的物体都有这样一个生物钟,那么他们的生物钟是不是和人类一样白天工作晚上睡觉呢?3学生畅谈,教师出示课题。(板书课题)二、了解昼夜对植物的影响1(出示牵牛花早上和晚上的图片)提问:这7 张都是牵牛花的图片,有什么不同?232学生观察汇报:第一张是白天的牵牛花,它是盛开的。而到了中午牵牛花就会收拢花瓣,像人一样休息。而到了第二天凌晨四点左右,它又悄然张开了它的睡眼。3讨论: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也像牵牛花一样会随着昼夜的变化而变化?4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谈到晚间盛开的花,要表扬,明确植物有自己的生物钟)5教师出示课件。介绍其他植物的昼夜变化情况。(1)学生观察向日葵、蒲公英、郁金香、昙花、合欢树等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思考:这些植物在一天中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2)讨论: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你可以发现昼夜变化对植物行为有哪些影响?(3)学生分组讨论(4)教师小结: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昙花的花瓣又大又娇嫩,白天阳光强,气温高,空气干燥,要是在白天开花,就有被灼伤的危险。深夜气温过低,开花也不适宜。长期以来,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到了那时,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比如,牵牛花需要蜜蜂传播花粉,清晨三四点钟是蜜蜂开始采蜜的时候,那时温度、湿度也适宜,牵牛花便在清晨四点左右开花了。所以,每种植物的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24 小时变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这种影响植物的节律我们也称作生物钟。正因为昼夜对植物的影响,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这些花在二十四小时内24陆续开放。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开了,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是不是很有趣?(5)教师出示课件,介绍“林奈和花钟”。三、了解昼夜对动物的影响1提问:既然昼夜对植物有影响,那么对动物也有影响吗?能不能举例说明?2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图片或资料。3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你认识他们吗?这些动物哪些在昼间活动?哪些在夜间活动?夜间活动:蛾,猫,猫头鹰,蝙蝠。白天活动:狗,公鸡,刺猬,蜜蜂。4讨论交流:为什么它们会这样?5小结:原来动物也和植物一样,它们的活动也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它们也各自有着自己的生物钟。四、课后延展1知道改变光照会影响动植物的生活规律。(1)讨论: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认为的将白天变成黑夜,黑夜变成白天,生物的习惯会发生什么变化?(2)各小组设计验证方法。(也可以收集有关资料)25自由研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初步了解人在一天中的生理变化规律。2、引导学生学会对问题情景进行设计,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初步会用曲线或对比数据进行分析。3、能够和其他同学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体温表,听诊器,秒表,身高测量尺,体重仪。学生准备:根据选择的问题,自主选择设备。(最好每组准备一个类别的工具)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天中的动植物,谁能说说,昼夜对哪些植物的行为有影响?你知道植物白天和黑夜有一些什么变化吗?昼夜对动物动物有影响吗?动物白天和黑夜行为有一些什么变化呢?我们人在一天中有变化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谈话:我们人在一天中有哪些方面的变化?(学生主要考虑到有呼吸、脉搏、体温、身高、体重等方面)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类别。2、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你能假设一下,人白天和黑夜的呼吸可能有什么变化?脉搏呢?(体温、身高、体重)3、根据刚才我们大家的假设,你们小组准备选择哪个方面的一个问题?(反馈)264、小组讨论。你们组准备怎样进行研究?(要求:一天中选取哪几个重点时间进行观测?为什么要选取这样几个时间?这几个时间能够记录变化的规律吗?几个小时一次记录合适?准备用什么工具进行测量?在实验过程中你认为哪些条件需要控制?怎么控制?实验过程中可能有哪些困难?你的实验过程安全吗?小组怎样分工?在家里的实验和学校里的实验怎样才能一致?)5、小组交流。(要求:一个小组汇报,其他小组,提出修改意见,并判断他们小组的方案可以执行吗?还有什么地方不合理?怎样修改方案?)6、测试模拟实验。根据我们刚才的设计,我们每组试一试,看看你会使用这些工具了吗?7、集中完善方案。制订实验记录表。谈话:刚才我们通过模拟,你认为哪个组方案最具有可行性?方案还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改?(学生)谈话:怎样设计实验记录表呢?分小组设计。学生活动。反馈:展示你们组设计的实验记录表,你们认为哪个组设计的最合理?哪些地方合理?觉得不够合理的组怎样来修改自己组的记录表?三、小结今天的自由研究,大家都完成得不错,但是最艰巨的工作还等着我们大家回家去做,老师要求大家:第一,要注意安全,主动和家长联系,可以请求家长协助实验;第二,实验记录要非常准确,必须实事求是地记录,千万不能自己随意写上数据。老师希望下节课的时候,我们大家都带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数据。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大家经过自己的设计,回家做了很多实验,带来了很多有价值的数据,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再来共同研究。27二、学习新课1、分小组整理记录表。谈话:我们大家已经记录了很多的数据,但是,这样的数据看上去很繁杂,不容易看清楚,谁还记得我们以前学习过什么分析的方法吗?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容易分析?(小组整理曲线表或对比数据表)2、展示实验记录表。谈话:分小组说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整理的?3、通过刚才你们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你们组得出什么结论?大家认为他们组的结论合理吗?还有没有什么问题?4、你准备用什么形式展示你们组的研究成果?布置科学小论文的任务。三、总结:今天经过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大家经历了一次特别有意义的科学学习过程。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什么吗?四、单元学习评价1、自我评价。谈话:本单元,我们大家学习了昼夜交替,谁先看到日出,昼夜温度的变化,一天中的动植物。看看书上的评价表,自己给自己评价一下,做到了什么?收获是什么?还要努力的是什么?2、同学互评。谈话:小组长组织,交换评价,你觉得每个同学学习的怎样?每个同学,看到其他同学给自己的评价后你觉得,评价合理吗?如果你认为不合理,你觉得是什么原因?怎样对待同学们的评价?3、其他评价。谈话:最后老师希望同学们带回家去,请父母给我们自己评价一下,和父母交换一下评价的意见。更希望同学们进一步努力,成为明天的科技之星。28第三单元地面形态的变化10卵石的形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认识流动水的力量、重力对地表改变的作用。2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加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3形成喜欢大胆想象,想知道,爱提问的科学态度。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教学准备教学准备1.水槽(水)、燃烧钳、酒精灯、岩石(板岩或页岩)、带盖的玻璃杯、碎砖2.教师准备:能反映河道上、中、下游岩石分布情况的图片或录像;能反映上游山体风化现象的图片;高原沟壑图片、三角洲图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认识卵石的形态特点,揭题1、出示卵石实物问:你见过这种石头吗?在哪里见过?2、这种石头叫卵石(板书:卵石)想一想:为什么叫它“卵石”?3、卵石不分大小,都形似鸟卵,光滑圆润。大自然这位神奇的雕刻家是如何造就它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板书:卵石的形成二、获取卵石形成的事实,并进行预测1、让学生根据生活经历说说卵石是哪里来的292、出示河道上、中、下游图片或录像了解事实,这是一条河流的上游、中游、下游的图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3、猜一猜:河流上游的岩石最初是从哪里来的三、研究卵石的形成过程1、了解风化作用(1)根据以上学生猜想提出:好好山体是怎么会松动、滚落的呢?进一步观察上游的图片高山图片分析发现A、山体松动:温差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B、山体裂缝:水结冰对岩石的破坏作用C、树根胀裂:植物根长大对岩石的破坏作用这些都是导致岩石破碎的原因。(2)设计温差变化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实验方案师:刚才大家谈到温度变化会引起山体松动,你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吗?(3)实验验证(4)汇报交流(5)小结:温度的变化、水结成冰、植物的根长大等原因长期对岩石产生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2、认识搬运中产生的磨圆作用(1)问:河流上游的岩石是怎样变成下游河滩上的卵石的呢?(2)学生猜想师:你能用模拟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吗?(3)分组设计模拟实验方案(4)分组实验。实验注意:要留一至二块砖作比较(5)汇报交流:你们是怎么实验的,为什么这样做,实验的结果怎么样?实验告诉我们什么?30(6)小结:岩石在流水的搬运过程中,岩石和岩石之间有摩擦,岩石与河床之间有摩擦,岩石与水之间也有摩擦,岩石受到这一系列的摩擦作用使得岩石越来越小,棱角逐渐被磨圆。3、形成结论(1)师: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分组讨论,然后把你们的结果告诉大家.(2)分组讨论(3)交流小结:高山上的岩石经过风化,在重力和其他外力的作用下,来到了上游的河道中,流水又将岩石搬运到中游和下游。在河水的长距离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到达下游的岩石就变成了光滑圆溜的卵石四、拓展延伸1、问:上游的岩石在流水的作用下变成了下游的卵石,我们还见过哪些由于流水的作用使地表发生变化的现象?2、让学生根据生活经历说一说3、了解江中的沙洲、高原上的沟壑形成原因4、想一想,今天的高山在遥远的将来可能是什么样呢?3111溶洞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2、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大胆的想象,并应用类比推理对溶洞以及钟乳石等的形成进行推测。3、探究中能够与人合作、积极交流,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4、通过研究溶洞,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教学准备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1)滴管、烧杯、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吸管、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石灰石、鹅卵石等。(2)收集一些溶洞图片资料,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课前参观当地的溶洞。2.教师准备:(1)有关溶洞的声像资料。(2)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的成因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认识溶洞及其内部地貌特点。1、教师提供生动、丰富的声像资料,引导学生认识溶洞。2、深入仔细地观察并结合已有的经验,使学生认识溶洞内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花,并充分描述其特点。二、研究溶洞的形成原因。介绍溶洞存在的地理位置。人们经过考察发现,溶洞大多位于石灰岩构成的山中。1、提出问题:溶洞大多位于石灰岩构成的山中,溶洞的形成与石灰岩有关吗?有什么关系?(1)学生分组讨论。(2)提出假设。2、指导学生做岩石腐蚀实验。(1)提出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2)分组实验。32(3)师生交流。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什么现象?你们从实验中发现了什么秘密?(石灰岩的岩石都能被盐酸腐蚀)3、利用类比推理分析溶洞的形成。三、研究钟乳石、石笋、石柱的成因。1、学生根据钟乳石的形态特点和溶洞的形成过程推想其成因,让学生充分讨论生并利用实验验证。问:当酸性水流经石灰岩表面或沿裂缝渗透到岩石后,流走的水中会增加什么物质?2、分组实验(1)用吸管往少量澄清的石灰水里吹气,会发现什么现象?(2)继续往里面吹气,又会发现什么现象?(3)用酒精灯给再次变清的石灰水加热,直到水分蒸发,有什么现象发生?3、分组汇报并分析实验结果。4、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想钟乳石的成因。5、播放钟乳石形成的课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钟乳石的形成过程。6、引导学生根据钟乳石的形成过程,推想石笋、石柱的成因。7、播放石笋、石柱的形成课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石笋、石柱的形成过程。四、拓展。1、大便器用久了,表面会形成一种难以除去的物质,你们有什么办法除去它吗?2、炊壶底部的水垢是怎样形成的?3312升高的河床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收集、阅读有关黄河的资料,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2.培养学生应用对比试验研究事物相互关系的能力,认识水、土、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3.能结合课文中的资料,认识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了解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利用和破坏,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通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4.培养学生保持水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教学准备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黄河的各类资料。2.小组准备:水槽两个,长木板两快,土,草皮,喷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情境生疑问1、初步了解黄河的有关情况(1)师: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你从电视或其它途径见过黄河吗?你能说说你心里的黄河吗?(2)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心中的黄河。(3)师:看来课前同学们了解了不少关于黄河的资料。2、阅读课本中的资料(1)师:关于黄河,课本中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资料,大家看看,你能发现什么?(2)学生阅读资料并回答(3)师:通过这些资料,你知道黄河下游的河床发生了什么重要变化吗?(4)师:你能猜出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吗?学生猜测34(5)师:我们知道土会被水冲走。黄河水这么黄,是不是黄河水中有很多泥沙?这些泥沙是从哪里来的呢?请同学们看书本43 页的照片后先思考,然后在组内讨论、交流。3、自主思考,然后在组内讨论、交流。4、分组汇报。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现在每组请一名代表将讨论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生:黄河水中的泥沙是黄河水流经黄土高原时冲下来的;无植被保护,土壤随雨水流失的多二、探究释疑1、完成模拟实验。(1)师:为了验证大家的想法是否正确,我们将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个模拟实验。大家先看书。要求:弄清实验目的,准备哪些器材;设计操作的步骤及方法;(2)指导学生准备器材;(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现象;(4)学生分组归纳、小结,得出结论。(5)每组的派一名同学向全班同学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生:从有草皮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只有土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多一些。生:从有草皮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较清亮,只有土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较浑浊。生:从有草皮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较清亮,说明水中含有的泥沙少;只有土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较浑浊,说明水中有较多的泥沙。35教师总结:当往只装有黄土的木板上浇水时,黄土很容易和水一起形成浑浊的水浆流走;而往有草皮的木板上浇水时,植物的根牢牢地把土锁住,土壤被保护起来,所以流下来的水还是比较清的。看来,刚才同学们实验后认为“植物对土有保护作用”是正确的。通过这个实验,你还想到了什么?生:黄河中上游流经黄土高原,那里植被很少,土地光秃秃的,土质也非常疏松,河水、雨水很容易使土壤流失,所以黄河的水是浑黄的。三、阅读资料,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1)、师:同学们都知道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那么它一直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吗?黄土高原上的植被都到哪里去了呢?请阅读书本 44 面的资料,说说你的想法!(2)、学生阅读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植被缺少的原因。并全班交流(3)、师:如果这些行为一直持续下去,你认为会有什么后果?(4)、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的想法。四、拓展延伸通过学习,你认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你所生活的地方的自然条件受到了破坏和保护吗?3613沙尘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2、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3、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4、向学生进行自然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自然观教育。教学准备教学准备1.为学生准备沙尘暴天气的图片以及沙尘暴天气的影像资料。2.导致沙尘暴现象的有关资料,近几十年来我国出现沙尘暴天气的数据。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了解学生已有的对沙尘暴现象的认识。问:你们见过沙尘暴现象吗?有哪些现象?二、新授1.了解沙尘暴天气的主要现象。(1)出示沙尘暴天气发生时的图片,或沙尘暴天气发生时的课件,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有什么现象?(2)分小组汇报并归纳沙尘暴天气发生时有哪些主要现象,并在全班汇报。(3)全班归纳沙尘暴天气发生时的主要现象。风将地面尘沙吹起;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沙子,空气相当混浊;车上、建筑物上、人的身上到处落是的沙子;天气灰暗,看不见阳光,影响人的行走和交通,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2.探险究沙尘暴现象形成的原因。37(1)学生分小组查阅资料,并在小组内对所查阅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2)全班汇报:沙尘暴是怎样形成的?多发生于沙漠、沙地、干旱的沙质裸露地表;空气易受热,形成冷暖空气的上下对流;强风的作用3.探究沙尘暴对人类人危害。(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沙尘暴对了类有哪些危害?教师也可为学生提供一些沙尘暴天气发生时的资料片,让学生充分了解沙尘暴对人类的危害。(2)了解近几十年来我国发生沙尘暴天气的情况: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3)学生探究活动:绘制简单的图表,并展示学生绘制的图表。(4)学生活动:根据所绘制的曲线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曲线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沙尘暴天气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特别是 80 年代以来,次数明显增多;沙尘暴的强度越来越大;土地沙化的面积在不断扩大(5)让学生结合上面的分析及自己对沙尘暴现象的亲身体验进行讨论:沙尘暴对人类有哪些危害?沙尘暴所到之处,造成土壤风蚀,植物破坏沙尘暴使地表层土壤风蚀、沙漠化加剧,覆盖在植物叶面上厚厚的沙尘,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减产。大气严重污染,危害着人类身体健康;出现沙尘暴天气时狂风裹的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数增加,沙尘暴天气携带的大量沙尘蔽日遮光,天气阴沉,造成太阳辐射减少,几小时到十几个小时恶劣的能见度,容易使人心情沉闷,工作学习效率降低。严重影响交通,沙尘暴天气经常影响交通安全,造成飞机不能正常起飞或降落,使汽车、38火车车厢玻璃破损、停运或脱轨。人畜死亡、建筑物倒塌、农业减产 4.探究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1)学生猜想,并在小组内收集大家的意见,并将猜测的原因填写在表中。(2)学生探究原因:学生分小组查阅资料探究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并填入上表。(3)全班汇报总结。5.人类应该做些什么。师:面对沙尘暴现象出现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土地沙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我们应该做些什么?(1)分小组讨论,并收集意见。(2)全班汇报讨论。(3)总结:植树造林,建立良好的生态屏障;将已经开垦成农田的土地还原成草地、山林,恢复生物保护带,在沙漠土带科学种树,建立生物屏障;有计划地发展畜牧业,不要过度放牧;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三、课后扩展:课后小论文面对沙尘暴现象日益频繁的现象,我们应该做些什么?3914唐山地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唐山大地震的惨烈程度,归纳地震灾害的特点:暴发突然,猝不及防,预测预报困难,成灾广泛,后果严重。2.能明白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害,推测地震的成因。3、能用模拟实验感受地震产生的原因。验证推测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概括、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4、了解我国古代对地震的探究,了解科学家在地震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侯风地动仪的接受,培养爱国主义情感。5、地震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既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好处,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事物的能力。6、通过唐山地区的重建,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教学准备教学准备1、反映唐山地震及其它地震破坏情景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数据以及视频资料等。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和现代地震仪的资料。3、地震中的逃生技巧资料,演习教具。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1.讲述:今年 5.12 号在四川的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关于地震你知道一些什么?2.让学生讨论,相互交流,再全班交流。3.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小资料唐山地震发生的时间,地震的级别,地震给唐山造成了什么样的灾害?404.地震后发生了什么现象?地表形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让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发言。二:认识地震的形成1.实验;用一叠纸、木片等物品地表岩层进行模拟实验。注意安全a.把一叠纸平放在桌上,两手从两边把纸慢慢向中间挤压,观察现象,如果是一层层的岩石当挤压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什么现象?b.用薄木片进行上面的实验,直到木片折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2.问:实验说明了什么?3.讨论:地震是怎样产生的?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4.看 P49 的小资料,了解地震的形成。三:发生地震时怎样做1.学生相互讨论、交流2.如果现在发生了地震,我们该怎么办?3.进行一次课堂演习:发生地震时怎样逃生。四:全课总结:通过学习你明白了一些什么?出现地震时,在家里你会怎么做?4115庞贝城的毁灭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对课文提供的火山喷发的资料进行分析,使学生对有关事实更明确。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2、通过对火山喷发现象的研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以及推理想象能力。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体会积极动脑、动手,与人合作的快乐。3、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火山的成因及地球的内部构造。体会到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渗透科学自然观教育。4、认识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和自然环境带来灾难,但也可以造福人类。正确理解和对待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态度和能力。5、使学生了解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重大灾害,从而认识到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意义;使学生了解人类目前防御地质灾害的基本措施。6、通过学习使学生加深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并把它转化为自觉行动。7、体会到大自然中无穷的奥秘,产生进一步研究的愿望。教学准备扎眼的塑料瓶;有关庞贝城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火山喷发情景的录象和课件。4216地表变化带给我们的信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