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ppt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20025056 上传时间:2021-01-26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965.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超重与失重 1视重: 当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或放在水平台秤上时, 弹簧测力计或台秤的示数叫做视重,其大小等于测力计 所受物体的 或台秤所受物体的 2超重、失重与完全失重 拉力 压力 超重 失重 完全失重 定 义 物体对支持物的 压力 (或对悬挂物 的拉力 )大于物体 所受重力的现象 物体对支持物的 压力 (或对悬挂物 的拉力 )小于物体 所受重力的现象 物体对支持物的 压力 (或对悬挂物 的拉力 )等于零的 状态 产 生 条 件 物体有向上的加 速度 物体有向下的加 速度 a g,方向向下 视 重 F m(g a) F m(g a) F 0 二、整体法与隔离法 1整体法:当系统中各物体的 相同时,我们可以把 系统内的所有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质量等于各 物体的 当整体受到的外力 F已知时,可用 求出整体的加速度,这种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叫 做整体法 加速度 质量之和 第二定律 牛顿 2隔离法:从研究的方便出发,当求系统内物体间 时,常把某个物体从系统中 “ 隔离 ” 出来 进行受力分析,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这种处理连 接体问题的思维方法叫做隔离法 相互 作用的内力 3外力和内力 如果以物体系统为研究对象,受到系统之外的物体的作 用力,这些力是该系统受到的 ,而系统内各物体间 的相互作用力为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时不考 虑内力如果把某物体隔离出来作为研究对象,则 将转换为隔离体的 外力 内力 内力 外力 1当物体处于超重和失重状态时,物体受到的重力并没 有变化所谓“超”和“失”,是指视重,“超”和 “失”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在竖直方向的 加速度 2物体是处于超重状态还是失重状态,不在于物体向上 运动还是向下运动,而是取决于加速度方向是向上还 是向下 3完全失重状态不仅仅只限于自由落体运动,只要物体具 有竖直向下的等于 g的加速度就处于完全失重状态例 如:不计空气阻力的各种抛体运动,环绕地球做匀速圆 周运动的卫星等,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由于重力产生的一切现象都不存 在了例如,物体对水平支持面没有压力,对竖直悬线 没有拉力,不能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液柱不产生压 强,在液体中的物体不受浮力等等 1由物体处于失重或超重状态,可判断加速度的方向为 向下或向上,但并不能确定运动物体的速度方向 2当物体出现超重或失重时,物体的加速度不一定沿竖 直方向,但加速度一定有竖直方向的分量 1 (2010山师附中模拟 )下列关于超重、失重现象的描述 中,正确的是 ( ) A荡秋千时当秋千摆到最低位置时,人处于失重 状态 B列车在水平直轨道上加速行驶,车上的人处于超 重状态 C在国际空间站内的宇航员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因 为这时候宇航员不受重力了 D电梯正在减速下降,人在电梯中处于超重状态 解析: 当秋千摆到最低点时,人有向上的向心加速度,处于 超重状态, A错;列车在水平直轨道上加速行驶,在竖直方 向没有加速度,因此车上的人不超重也不失重, B错;在国 际空间站内的宇航员处于完全失重状态,但仍有重力作用, C错;电梯向下减速时,加速度的方向竖直向上,因此,人 在电梯中处于超重状态, D正确 答案: D 1选取隔离法与整体法的原则 (1)隔离法的选取原则:若连接体内各物体的加速度不相 同,且需要求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就需要把物体从系 统中隔离出来,将内力转化为外力,分析物体的受力 情况和运动情况,并分别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 解隔离法是受力分析的基础,应重点掌握 (2)整体法的选取原则:若连接体内各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 (主要指大小 ),且不需要求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就可以把 它们看成一个整体 (当成一个质点 )来分析整体受到的外 力,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 (或其他未知量 ) (3)整体法、隔离法交替运用的原则:若连接体内各物体具有 相同的加速度,且要求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可以先用整体 法求出加速度,然后再用隔离法选取合适的研究对象,应 用牛顿第二定律求作用力即 “ 先整体求加速度,后隔离 求内力 ” 2涉及隔离法与整体法的具体问题 (1)涉及滑轮的问题若要求绳的拉力,一般都必须采用隔 离法这类问题中一般都忽略绳、滑轮的重力和摩擦力, 且滑轮大小不计若绳跨过定滑轮,连接的两物体虽然加 速度方向不同,但大小相同,也可以先整体求 a的大小, 再隔离求 FT. (2)固定在斜面上的连接体问题这类问题一般多是连接体 (系统 )各物体保持相对静止,即具有相同的加速度解题 时,一般采用先整体、后隔离的方法建立坐标系时也要 考虑矢量正交分解越少越好的原则,或者正交分解力,或 者正交分解加速度 (3)斜面体 (或称为劈形物体、楔形物体 )与在斜面体上物体组 成的连接体 (系统 )的问题这类问题一般为物体与斜面体 的加速度不同,其中最多的是物体具有加速度,而斜面体 静止的情况解题时,可采用隔离法,但是相当麻烦,因 涉及的力过多如果问题不涉及物体与斜面体的相互作 用,则采用整体法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 2 (2010合肥月考 )如图 3 3 1所示,在光滑水平面 上有两个质量分别为 m1和 m2的物体 A、 B, m1 m2, A、 B间水平连接着一轻质弹簧测力计若用 大小为 F的水平力向右拉 B,稳定后 B的加速度大小 为 a1,弹簧测力计示数为 F1;如果改用大小为 F的水 平力向左拉 A,稳定后 A的加速度大小为 a2,弹簧测 力计示数为 F2.则以下关系式正确的是 ( ) 图 3 3 1 A a1 a2, F1 F2 B a1 a2, F1 F2 C a1 a2, F1 F2 D a1 a2, F1 F2 解析: 以整体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 (m1 m2)a1 (m1 m2)a2 所以: a1 a2 向右拉 B时,对 A分析: F1 m1a1 向左拉 A时,对 B分析: F2 m2a2 因 m1 m2所以 F1 F2.A项正确 答案: A 一质量为 m 40 kg的小孩站在电梯内的体重计 上电梯从 t 0时刻由静止开始上升,在 0到 6 s内体重计 示数 F的变化如图 3 3 2所示试问:在这段时间内电 梯上升的高度是多少? (取重力加速度 g 10 m/s2) 图 3 3 2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体重计的示数大小为小孩受到的支持力的大小; (2)根据体重计示数与重力 mg的大小关系确定小孩处于 超重状态还是失重状态,从而确定加速度的方向; (3)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各段时间内的加速度; (4)电梯上升的高度为三段时间内的位移和 课堂笔记 由题图可知,在 t 0到 t1 2 s的时间内,体重 计的示数大于 mg,故电梯应做向上的加速运动设在这段 时间内体重计作用于小孩的力为 F1,电梯及小孩的加速度 为 a1,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1 mg ma1 在这段时间内电梯上升的高度 h1 在 t1到 t2 5 s的时间内,体重计的示数等于 mg,故电梯应 做匀速上升运动,速度为 t1时刻电梯的速度,即 v1 a1t1 在这段时间内电梯上升的高度 h2 v1(t2 t1) 在 t2到 t3 6 s的时间内,体重计的示数小于 mg,故电梯应 做向上的减速运动设在这段时间内体重计作用于小孩的 力为 F2,电梯及小孩的加速度为 a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g F2 ma2 在这段时间内电梯上升的高度 h3 v1(t3 t2) a2(t3 t2)2 电梯上升的总高度 h h1 h2 h3 由以上各式,利用牛顿第三定律和题文及题图中的数据, 解得 h 9 m. 答案 9 m (1)认真分析图象,从中获取相关信息 (2)抓好超重、失重的基本规律 (2010杭州模拟 )如图 3 3 3所示,固定在水平面上 的斜面倾角 37 ,木块 A的 MN面上钉着一颗小钉子,质 量 m 1.5 kg的小球 B通过一细线与小钉子相连接,细线与斜 面垂直,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0.50.现将木块由静 止释放,木块将沿斜面 下滑求在木块下滑的过程中 小球对木块 MN面的压力 (取 g 10 m/s2, sin37 0.6, cos37 0.8) 思路点拨 先以 A、 B为一整体,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一 起下滑的加速度,再以 B为研究对象隔离分析,应用牛顿 第二定律列式求解 课堂笔记 由于木块与斜面间有摩擦力的作用,所以小球 B 与木块间有压力的作用,并且它们以共同的加速度 a沿斜面向 下运动将小球和木块看做一个整体,设木块的质量为 M,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M m)gsin (M m)gcos (M m)a 代入数据得 a 2.0 m/s2 选小球为研究对象,设 MN面对小球的作用力为 FN,根据牛顿 第二定律有 mgsin FN ma 代入数据得 FN 6.0 N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小球对 MN面的压力大小为 6.0 N,方向沿 斜面向下 答案 6.0 N 方向沿斜面向下 (1)本题中木块 A的质量未知,但并不影响求解加速度 (2)求小球对木块 A的 MN面的压力时,要用到牛顿第三定 律,这是解题过程中最容易忽视的问题 . (18分 )如图 3 3 4所示,质量 m 1 kg的物块放 在倾角为 的斜面上,斜面体质量 M 2 kg,斜面与物块间 的动摩擦因数 0.2,地面光滑, 37 .现对斜面体施 加一水平推力 F,要使物块相对斜面静止,力 F应为多大? (设物块与斜面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g取 10 m/s2) 思路点拨 用极限法把 F推向两个极端来分析:当 F较小 (趋近于 0)时,由于 tan,因此,物块将沿斜面加速下 滑;若 F较大 (足够大 )时,物块将相对斜面向上滑因此 F 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 F的取值有一个范围 解题样板 (1)设物块处于相对斜面下滑的临界状态 (物块恰 好不下滑 )时推力为 F1.此时物块受力如图 3 3 5(甲 )所示取 加速度 a1方向为 x轴正方向,对 m有: x方向: FN1sin FN1cos ma1 (2分 ) y方向: FN1cos FN1sin mg 0 (2分 ) 解两式得: a14.78 m/s2 (2分 ) 对整体有: F1 (M m)a1, F1 14.34 N (2分 ) (2)设物块处于相对斜面向上滑的临界状态 (物块恰好不上滑 ) 时推力为 F2,此时物块受力如图 3 3 5(乙 )所示 取加速度 a2方向为 x轴正方向,对 m有: x方向: FN2sin FN2cos ma2 (2分 ) y方向: FN2cos FN2sin mg 0 (2分 ) 解两式得: a2 11.18 m/s2 (2分 ) 对整体有: F2 (M m)a2, F2 33.54 N. (2分 ) 所以 F的范围为 14.34 NF33.54 N. (2分 ) 答案 14.34 NF33.54 N 题中出现 “ 最大 ” 、 “ 最小 ” 、 “ 刚好 ” 等词语时, 往往会出现临界现象,此时要采用极限分析法,看物体有 不同的加速度时,会有哪些现象发生,从而找出临界点, 求出临界条件 1 (2010临沂联考 )2008年北京奥运会 女子蹦床决赛中,中国小将何雯娜 表现突出,为中国蹦床队夺得首枚 奥运会金牌在蹦床比赛中,运动 员利用弹性较大的水平钢丝网,上 下弹跳关于运动员上下运动过程中 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图 3 3 6 A运动员在空中上升和下落过程都处于失重状态 B运动员在空中上升过程处于超重状态,下落过程处于失 重状态 C运动员与蹦床刚接触的瞬间,是其下落过程中速度最大 的时刻 D从与蹦床接触到向下运动至最低点的过程中,运动员做 先加速后减速的变速运动 解析: 运动员在空中上升和下落过程,加速度均竖直向下, 为失重状态, A正确, B错误;运动员与蹦床接触的瞬间,加 速度向下,正在向下加速,随运动员向下运动蹦床的形变增 大,弹力增大,加速度变小到零后又向上增大,故 C错误, D 正确 答案: AD 2美国“零重力公司”曾经资助来自全美各地的大约 250 名物理教师体验了一把“零重力”旅游在失重的那些 时间里,老师们将身体撞向墙壁、天花板和地板,或是 相互撞成一团,还有人试图吃点糖果,或是抓住三维的 水滴有的老师甚至进行了快速地称物体质量的实验 几乎所有人还试图扮成“超人”飞行的样子,两手往前 平伸,有 3名教师甚至穿上了“超人”服“零重力” 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一架经过特殊改装的波音 727 飞机载着乘客在高空反复交替做爬升和俯冲的动作,以制造 瞬间的“零重力”状态,乘客可以在地球上体验身处太空的 美妙感觉关于飞机上“零重力”的产生,下列说法正确或 设想原理上可行的是 ( ) A飞机在匀速爬升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产生“零重力” B飞机在经过爬升到达弧形轨道最高点前后的一段时间内 的运动,可视为是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所以这 段时间是“零重力”的产生阶段 C设想飞机通过最高点瞬间关闭发动机、收起机翼,忽略 空气阻力,让飞机做平抛运动而产生“零重力” D设想飞机竖直爬升时关闭发动机、收起机翼,忽略空气 阻力,让飞机做竖直上抛运动而产生“零重力” 解析: “零重力”状态指的就是完全失重状态,在此状 态下,物体的加速度为 g,方向竖直向下, A选项飞机匀 速飞行,处于平衡状态, A选项错误, B、 C、 D选项中飞 机的加速度都可以为 g. 答案: BCD 3如图 3 3 7所示, A为电磁铁,挂在支架 C上,放到台秤 的托盘中,在它的正下方有一铁块 B,铁块 B静止时,台秤 示数为 G,当电磁铁通电后,在铁块被吸引上升的过程中, 台秤的示数将 ( ) A变大 B变小 C大于 G,但呈恒量 D先变大,后变小 解析: 铁块被吸起上升的过程中,由于电磁铁 A对 B的吸引 力越来越大, B做加速度变大的加速上升运动,对整个系 统而言,处于超重现象越来越明显的状态 (可以认为系统 重心也在做加速度变大的加速上升运动 ),所以台秤的示 数应大于 G,且不断变大 A选项正确 答案: A 4 (2010临沂模拟 )如图 3 3 8所示, 弹簧测力计外壳质量为 m0,弹簧 及挂钩的质量忽略不计,挂钩吊 着一质 量为 m的重物,现用一方 向竖直向上的外力 F拉着弹簧测 力计,使其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 动,则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 ( ) 解析: 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等于挂钩对物体 m的拉力 F, 对 m、 m0组成的整体: F (m m0)g (m m0)a,对 m: F mg ma,可解得: F= F,故 D正确 答案: D 0 m mm 5如图 3 3 9所示,在水平地面上有 A、 B两个物体,质 量分别为 mA 3.0 kg和 mB 2.0 kg,它们与地面间的动 摩擦因数均为 0.10.在 A、 B之间有一原长 l 15 cm、 劲度系数 k 500 N/m的轻质弹簧将它们连接现分别用 两个方向相反的水平恒力 F1、 F2同时作用在 A、 B两物体 上,已知 F1 20 N, F2 10 N,取 g 10 m/s2. 当物体运 动达到稳定时,求: (1)A和 B共同运动的加速度; (2)A、 B之间的距离 (A和 B均可视为质点 ) 解析: (1)A、 B组成的系统在运动过程中所受摩擦力为 Ff (mA mB)g 5.0 N 设运动达到稳定时系统的加速度为 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1 F2 Ff (mA mB)a 解得 a 1.0 m/s2 (2)以 A为研究对象,运动过程中所受摩擦力 FfA mAg 3.0 N 设运动达到稳定时所受弹簧的弹力为 FT,根据牛顿第二定 律有 F1 FfA FT mAa 解得 FT 14 N 所以弹簧的伸长量 x FT/k 2.8 cm 因此运动达到稳定时 A、 B之间的距离为 x l x 17.8 cm. 答案: (1)1.0 m/s2 (2)17.8 c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