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提纲

上传人:mar****e5 文档编号:200245249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心理学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心理学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结构图.程(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注意感过程(喜怒哀惧、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程(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阶段)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等)个性心理fj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科学的心理观:即如何看待人的心理现象的本质的问题心理是脑的功能;任何心理活动的产生都离不开客观现实;心理的发展也均离不开社会实践(狼孩);人的心理具有意识性、具有主观能动性。心理学诞生标志: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被公认为心理科学 独立的标志。主要心理学流派的观点:精神分析心理学: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潜意识才是人的精神活动 的主体,处于心理的深层。研究方法:梦的解析,催眠,自由联想,过失行为分析等。行为主义:华生在1913年发表的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是这一学派诞生的标志。华生指出,心理学要成为真正的自 然科学就不能以意识为研究对象。人和动物可观察的活动是行为,因而心理学的对象只能是行为。研究方法上主张采用客观 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和测验法。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反对仅仅以病态人作为研究对象、把人看作 本能牺牲品的精神分析学派;也反对把人看作是物理化学客体的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 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人的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主张研究对 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描述性研究方法1. 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人的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人的各种 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并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2. 访谈法: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其内在心理活动的内容、特点和过程。实施访谈法需要提出一些精心设计 的、针对性很强的问题,引导访谈对象说明自己对某事件的看法,陈述自己对有关问题情景的理解,以及思考问题的内部过 程、所用策略和即时结果。3. 个案法:个案法,是指对特定的典型案例进行全面、深入、详尽的考察和研究,并据此对个案所属总体的普遍意义作出 恰当估计的方法。(二)相关研究方法1. 问卷法:通过严格设计的书面调查表收集心理学变量数据的一种研究方法。2. 测验法:通过心理测验来收集变量数据的一种方法。心理测验是通过观察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或心理现象,来推论和量 化心理活动特点的标准化工具。(三)因果研究方法唯有实验法能进行因果关系的研究。指通过操纵或控制一些研究变量,探讨一个或几个反应变量随着被操纵变量的变化而变 化的趋势,以探求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这些被操纵或控制的变量就是自变量,反应变量就是因变量。所 以实验法的实质就是通过变量的控制,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有两个最明显的特性:指向性和集中 性。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总是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其他对象。注意的集中性是指, 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时,抑制与此不相关的对象,保证认识活动顺利开展。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 一种心理状态,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一方面,注意没有特定的反映内容,人在注意什么时,实际上是在感知什么, 记忆什么,或者想象什么,思考什么。另一方面,注意总是表现在各种心理活动中,它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开端和起点,同时 又伴随各种心理过程的进行。没有注意参与,既不可能产生认知过程,也不可能产生情感和意志过程。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 种积极状态和必备条件。注意的种类根据注意产生有无目的性及维持时所需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1 .不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又叫无意注意。影响不随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有:1) 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具有强度大、活动变化、新异性、对比强烈等特点,都容易引起人的不随意注意。2) 人的主体因素需要和兴趣既是人们主动探究事物的内部原因,也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重要条件。2. 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又叫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受下列因素影响:(1) 对活动目的的认识。(2) 对事物的间接兴趣。(3) 智力活动的组织和积极性。(4) 个人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对随意注意也有重要影响。(5) 个人的意志品质。随意注意有时要排除分心刺激的干扰。3 .随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既具有不随意注意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特征,同时又具有随意注意的与目的任务相联 系的特征。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物体的大小、颜色、轻重、软硬、声音、气味等属性,直接作 用于人的眼、耳、鼻、舌、身等相应感官,就会产生感觉。人借助感觉了解事物的属性,从而产生对事物的最初步的认识。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人觉察最小刺激量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度量,二者在数值上成反比例关系: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能引起感觉所需的刺激量越大, 绝对感受性就越小。反之,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即能引起感觉所需的刺激量越小,绝对感受性就越大。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者叫最小可觉差。人对于最小差异量的觉察能力,叫差别感 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关系,差别阈限越小,差别感受性越大。韦伯定律:对刺激的差别感觉,不取决于刺激增加的绝对数量,而取决于刺激增量与原刺激量的比值。如果以I代表原刺激 量,以【代表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那么在一定范围内,差别阈限是一个常数,用公式表示则有:K=AI/I知觉的规律:选择性:人们周围的事物多种多样。但是在一定时间里,人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 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知觉对象都是由不同属性或不同部分组成的,人们在知觉时能将它们组织成一个整体。知觉的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 整体性。理解性:人们知觉事物时,总是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释它、理解它,使它有一定意义,并用词把它标记出来。这就是知觉 的理解性。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时,知觉映像仍然保持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视知觉的恒常性最明 显,记忆:定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 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类型:按照记忆的内容,可以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语词一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根据记忆的目的性,可以将记忆分成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根据信息保持的时间,可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忆,是指持续时间仅约0。252秒钟的记 忆。短时记忆指的是信息保持在5秒1分钟之内的记忆。学生听课时边听边记笔记,依靠的主要是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 容量很小,大约为72个单位。单位可以不同,一个字母、一个词、一句话、一件事都可以是一个单位。每一个单位就是 一个组块。长时记忆是指从1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终身保持的记忆。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它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进展很快,以后才逐渐变慢。到了一定时间以后,几乎 就不再遗忘了。影响遗忘的因素之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研究者发现,在回忆系列呈现的材料时,回忆的顺序有一定的规律性:对最开始和最后学习的材料回忆效果较好,对中间学 习的材料回忆效果较差。例如,在自由回忆实验中,按顺序给被试呈现一系列无关的单词,然后要求他们不需要按顺序尽可 能多地回忆出来。结果发现,处于词表开头的词回忆率较高,这被称为首因效应;处于词表末尾部分的单词回忆率也较高, 这被称为近因效应。其中,最后一个项目的正确回忆率最高,提取速度也最快。处于词表中部的项目正确回忆率最低。研究 者认为,所以如此,是因为处于词表开头的项目没有前摄抑制,即没有前面项目信息的干扰;处于词表结尾的项目没有后摄 抑制,即没有后学信息的干扰。词表的最后一个项目在回忆时很可能还处在工作记忆的注意焦点中,因而记忆效果最好;而 处于中间部分的项目则受到来自前面项目和后面项目的信息的双重干扰,既有前摄抑制,又有后摄抑制,所以记忆效果最差。如何组织有效的复习:1. 及时复习2. 多样化复习多样化复习是指复习时运用多种感官,不仅用眼看,用耳听,还要用口读,用手写。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可以产生多重的记 忆痕迹。3. 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连续地进行复习称为集中复习,有一定间隔时间的复习称为分散复习。一般来说,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这是因为 集中复习时大脑的神经过程容易产生抑制积累,分散复习有较多时间间隔使抑制消除,并有利于联系的巩固。但是,这也不 是绝对的。只要平时坚持分散复习,到必要时,采用集中复习,记忆的效果会更好。那种平时不复习,考试前“临阵磨枪” 的做法,达不到巩固知识的效果。4. 阅读和尝试回忆交替进行5. 根据个人特点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6. 合理分配记忆材料,避免相互干扰复习时,应该注意避免各种信息的相互干扰。例如,刚学完历史,又去学语文,语文知识与历史知识既相似又不完全相同, 会产生很强的相互干扰。针对这种情况,最好能在时间上把两种内容近似的学科错开,当不能错开时,最好在中间安排一小 段休息。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问题解决受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有些因素能促进问题解决,有些因素则妨碍问题解决。1 .情境因素问题本身的一些因素会影响问题解决。1)刺激模式:问题呈现时的形态,称为刺激模式,它包含已知条件及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并体现出一定的空间特点和时间 顺序。一般说来,刺激模式和人的认知结构差异越大,问题就越难以解决。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已知一个圆的半径是2 厘米,问圆的外切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图2-12)。a、b分别采用不同方式画出标示圆半径的辅助线,由于在a图中很难 看出圆的半径是正方形的一部分,因此较难解决。而在b图中,人们很容易把圆的半径看成正方形的一部分,因而较易解决。2)问题的信息量:问题情境中所含的信息量太少或太多都不利于问题解决。太少可能遗漏事实,太多则会产生干扰。信息量 过多会使人产生“心理眩晕”,阻碍问题解决。3)问题的具体性:问题本身是否具体,对问题解决有直接影响,尤其是当个体对问题所在领域较为陌生时,影响更为显著。2. 心理因素1)认知因素首先是问题表征。问题表征指问题在头脑中存在和表现的形式。其次是知识。一个人知识的多少对问题解决也有重要影响。第三是生活经验。第四是定势。定势是指重复先前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有时会促进问题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解决。陆钦 斯(Luchin,1942)通过著名的量水实验说明了定势对问题解决的消极影响。邓克尔(1945)通过“蜡烛问题”证实了功能 固着对问题解决的影响。2)情绪与动机因素具体表现为,愉快强度与操作效果呈非线性相关,即愉快强度适中比愉快强度过高和过低操作效果都要好;痛苦强度与操作 效果呈线性相关,即痛苦强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动机强度适中时,个体心态稳定,思维灵活,全神贯注,有利于解决问题。因此,为了使活动卓有成 效,应避免动机强度过低或过高。动机与问题解决效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条倒U型曲线来说明。3)人格因素智力对问题解决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一般说来,乐观、自信、意志坚强、勤奋谦虚、富有创新精神、场独立认知风格等人格 特点会促进问题解决,悲观、自卑、意志薄弱、懒惰、骄傲、因循守旧、场依存认知风格等人格特点会阻碍问题解决。情绪情感的定义:情绪与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方式。当客观事物满足自己的需要时,就产生 积极的情绪体验,如愉快、兴奋;当客观事物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时,就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如痛苦、愤怒等。所以,面 对同一事物,不同需要的人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情绪与情感的成分情绪与情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包括三个不可分割的成分: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外部表现。在情绪活动中,这三种 成分处在不断地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之中。主观体验是指一个人对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生理唤醒是指一个人在情绪和情感活动中所发生的生理变化。外部表现 是指表情,表情可以被他人直接观察到,包括面部表情、动作表情和言语表情。情绪与情感的关系情绪与情感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通常把那些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称为情绪;而把那些与社会需要相联 系的内心体验称为情感。情绪带有极大的情境性和暂时性,它通常是由某些特定情境引起的。情感则带有很大的稳定性和持 久性,不因情境的改变而转移。情绪比较低级、简单,不仅人具有,动物也有。情感则是高级的复杂的内心体验,是人所特 有的心理现象。情绪与情感既有区别,但也有密切的联系。由于一个人的情绪和情感基本上是统一的,情感作为比较稳定、深刻的态度体验, 它从根本上影响着情绪的表现。一个人的情绪在各种情境中的不同变化,一般都受到其已经形成的情感及其特点的制约。另 一方面,人的情感总是在各种不断变动着的情绪中表现出来,离开了具体的情绪,人的情感及其特点就无从表现。从这个意 义上说,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情绪的种类1) 心境:心境是一种强度较小、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的特点。2) 激情:激情是一种强度大、持续时间短、有明显外部表现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3) 应激:应激是一种由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引起的紧张情绪状态。情感的种类1) 道德感:道德感是指人对自己和别人的思想言论、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2) 理智感:理智感是指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3) 美感:是对客观事物或艺术作品是否符合审美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情绪ABC理论ABC理论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核心理论。在此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 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解释及评价,即信念(beliefs); 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consequences)。通常人们认为,人的情绪是 直接由诱发事件A引起的,ABC理论则认为,诱发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 信念、看法和解释即B才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因此,对于同一个诱发事件,不同的信念可以导致不同 的结果。如果B是合理的、现实的,那么,由此产生的C即情绪与行为也就是适应的;如果B是非理性的、不现实的,那 么就会带来情绪困扰和不适应的行为。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假设每个人都有进行理性思维的潜能,但又容易不加分辨地接受非 理性信念。这些非理性信念是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的真正元凶。非理性信念的三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绝对化的要求”。这是指个体从自己的意愿出发,认为某一事情必定要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该信念与“必 须”、“应该”这类词联系在一起。第二个特征是“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为个体 对自己或别人不合理的评价,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第三个特征是“糟糕至极”。这是一种认 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场灾难的想法。压力的定义压力(stres s)又称应激,是由紧张刺激引起的,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有效的压力管理策略压力管理是指对压力的主动调节和有效应对,使之保持适度的水平。压力管理并不是让我们完全消除压力,而是让它维持在 适度的水平,压力太小时需要增加,压力太大时需要减轻。1 .寻找和化解压力源当我们感到有压力时,首先要找到压力源,分析哪些事件或情境给我们带来压力,它们为什么给我们带来压力,哪些压力源 是可以控制和化解的,哪些是无法化解的。一般而言,化解压力源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认清压力事件的性质;理性思 考及分析问题事件的来龙去脉;确认个人对问题的处理能力;积极寻求能帮助解决问题的信息,包括如何动用家庭及社 会支持系统;运用问题解决技巧,拟订解决计划;积极处理问题。如果自己已经尽力,问题仍然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 则表示问题本身处理的难度过高,有可能需要长期奋战,或长期承受。这时,可以动用其他策略,如改变认知或缓解压力下 的各种情绪。2. 改变认知改变认知是应对压力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当压力源无法化解时,改变认知可以减轻我们的压力感。首先,要改变自己对压力 的看法。不要把压力看成是完全负面的东西,要认识到压力的积极意义。要对压力有明确的认识和接受的态度,认识到压力 及其反应不是个性的弱点和能力的不足,而是人人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个体还应了解压力反应的机 制,从而可以更好地觉察压力所引起的身心变化。其次,要改变对压力事件的看法。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 有完全不同的感受。面对半杯水,有的人说“太好了,还有半杯水”而有的人却说“真倒霉,只剩半杯水了”。前一种人是 善于驾驭压力的人,因为他经常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而后一种人是自寻烦恼的人,因为他看问题的角度是消极悲观的。 如果能对压力事件赋予积极的意义,我们的压力感就会减轻。前面所讲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认知转换策略,同样可以应用 到压力管理中来。3. 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从他人那里所能获得的精神支持。寻求社会支持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寻求情感上 的支持,如向别人倾诉、获得他人的安慰和鼓励等;二是寻求工具性的支持,如征求他人的意见、多方信息咨询、与能够提 供具体帮助的人商讨等。4.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作息时间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不熬夜;营养全面、均衡、适量,养成定时、定量进餐 的良好习惯,不暴饮暴食,戒烟限酒;经常锻炼,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健康的休闲方式。焦虑及其应对:焦虑是预期到某种可怕的、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威胁的事物或情境即将来临,而又感到无法预防和制止时,所产生的紧张、不 安、忧虑等情绪体验。面对考试焦虑,作为大学生,应特别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建立符合自己实际水平的抱负水平。第 二,要正确对待考试。考试固然很重要,在学习过程中也有很大作用,但考试不是学习的目的,它只是一种手段,考试成绩 也不是衡量学习效果的唯一指标,更无法决定一个人生命的内涵和价值。意志的定义意志(will)是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它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 突出表现形式。由意志支配的行动叫意志行动。动机冲突的类型从形式上看,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勒温(Lewin,1935)的分类,动机冲突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双趋冲突。这是指当个体面临两个同样有吸引力的目标,但只能选择其一的时候所体验到的内心矛盾状态。第二,双 避冲突。这是指当个体面临两种选择,每种选择都会为个体带来不利的后果,但又必须接受其中之一的时候所体验到的内心 矛盾状态。第三,趋避冲突。这是指某一目标既能为个体带来好处,同时又伴随不利的方面,个体只想取其好处,而不想要 它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挫折感及其调适挫折感:挫折感是指人们在追求某种目标的活动过程中,受到阻碍或干扰,致使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紧张、焦虑、抑郁、 愤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挫折感的心理调适:1. 积极认识挫折。首先,要认识到挫折的不可避免性。要有承受挫折的思想准备,这样在遭受挫折时就会有克服困难的勇 气,而不致怨天尤人。其次要认识到挫折的积极意义。挫折对心理的影响固然有消极的一面。但挫折也具有积极的一面。这 种积极性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提高认识水平。增强个体情绪反应的力量,激发斗志,所谓愈挫愈勇、屡败屡战。增 强个体的挫折承受力。2. 理智分析挫折。在对挫折的分析中,要特别注意分析是否有合理的目标、恰当的策略和足够的努力。调整不现实的目标 是理智分析挫折的重要组成部分。3. 主动调节情绪挫折感会伴随着各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要主动加以调节,可以通过宣泄、放松、转移注意力等各种方法缓解或消除这些消极 情绪。意志的品质:1. 自觉性:自觉性是指能否深刻地认识到行动目的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目的的意志品质。2. 果断性:果断性是指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3. 坚韧性:坚韧性是指对行动目的的坚持性,是完成艰巨任务时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4. 自制性:自制性是一种在意志行动中善于控制自己情绪和约束自己言行的意志品质。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个体在一定的遗传素质基础上、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行为或内在的行为倾向性。人格的特征人格作为一种个体的行为习惯或行为的内在倾向性,必定会有一些共同的基本属性,这就是人格的基本特征。1、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面貌。2、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在时间、空间上都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和普遍性。3、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整体性是指人格是由多种心理成分构成的整体,受自我意识的调控,具有内在的一致性。4、人格的社会性。人格的社会性指人格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离开了人类社会的环境和影响,人就不可能从动 物变成社会的成员。社会化是指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掌握行为规范、积累社会经验、获得自我的过程。需要层次论:应该都很熟悉,引处略写。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一)生物遗传因素。个体的生物遗传基础与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个体的神经系统特性、体内的生化物质 等是人格形成的基础,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格的发展。另一方面,由遗传所决定的身材相貌对人格形成也有一定的影 响。(二)环境因素。生物遗传因素更多的是提供了一种发展的可能性,而非现实性。只有通过后天的生活环境和实践活动的影 响,才能使可能性变成现实。1. 胎儿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母亲怀孕期间,营养不良、生病、药物使用、烟酒和放射性刺激等生化因素和物理因素会对胎 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另一方面,母亲的情绪状态也会通过某种途径作用于胎儿,使其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出现各种生理和 心理的问题。2. 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潜移默化地制造人格的工厂”。家庭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父母的教养方式。(1)民主型:孩子较易形成乐观、自信、合群、忍耐、负责等性格特征。(2)权威型(专制型):亲孩 子容易形成粗暴、冷漠、执拗、敌意或盲从、懦弱、自卑、无主见等性格特征。(3)溺爱型:孩子容易变得自私、野蛮、冷 漠、无礼和缺乏独立性。(4)放任型:容易使孩子形成任性、懒散、不辨是非、意志薄弱的性格特征。2)父母之间的关系及榜样作用。父母关系和睦融洽,孩子会感到很安全、踏实,因此容易专心学习,愉快地与人交往,健 康快乐地成长。气氛紧张及冲突家庭的孩子则普遍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各种情绪与行为问题。父母的为人、工作态度、人 生观、价值观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里兰、温特保特姆等人的研究表明,父母 的成就动机强,通常其子女的抱负水平也较高。在这样的家庭里,不但父母的高成就本身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榜样和激励,而 且更重要的是,父母对孩子独立探索精神的支持和鼓励给孩子提供了一种促进成就动机形成的气氛和信心。3)家庭结构。一般而言,核心家庭为孩子提供了较大的自由发展的空间。由于它没有明显的“等级制度或观念,也没有传 统的隔代溺爱现象,可以避免一些明显的弊端,因而有利于孩子的人格发展。但由于年轻父母没有经验也缺少时间陪伴孩子 成长,也可能产生一些新的问题。破裂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一般是不利的,最好尽量避免。但也有一些成功的例子说明, 即便是单亲家庭,如果父亲或母亲仍然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支持,孩子也能获得好的发展。3. 学校教育的影响1)学科教学。学生通过学科教学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在学习中形成自己对世界、社会、人生的认识,所以教 学内容会影响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构建。2)班风、校风及同伴影响。3)教师。往往学生年龄越小,受教师的影响就越大。教师的性格、能力和教育教学风格等,都会对学生人格的发展产生极 大影响。通常,教师兴趣广泛,学生也多才多艺;教师情绪稳定,学生也多心平气和;教师若偏袒、不公正,则学生多任性、 猜疑、自负或自卑。4. 社会文化的影响社会文化具有塑造人格的功能,这可从不同国度、地区人们的信仰、情绪表达、行为模式等影响中反映出来。特别值得我们 注意的,是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对人格发展变化产生的影响。归因理论及归因训练:归因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动结果的原因知觉或推断。美国心理学家韦纳从因素来源、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对影响成 败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韦纳认为,归因不同,会导致完全不同的行为后果。例如,许多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是由于对自己的 学习失败进行了不正确的归因造成的。本来只是一次普通考试的成绩不理想,他们却归因于自己能力不强、不聪明,于是产 生了自卑感、无能感,最后便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和动机。这是因为他们只把失败归于内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能力因 素,而没有看到其实自己是可以通过持久努力这种可控因素来扭转局面的;有些学生则相反,即使成功了,也只归于自己运 气好这种外在的、不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而否定了自己的一些内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如能力的作用。归因训练: 归因训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或者乐观的归因模式,引导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自身的内部因素,这可以使他们体验到 成功感和自我效能感,增强今后承担和完成任务的信心;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等不稳定因素,以使他们增强对未来成功的 期望。但要注意的是,也不要过分强调“努力”的作用,防止误导学生形成“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的观念,而应让 他们懂得,“只有努力才可能获得成功,不努力注定要失败”。气质的类型及其特点:胆汁质的人,精力旺盛,直率热情,脾气急躁,反应迅速,容易冲动,喜怒好形于色。典型代表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 水浒传中的李逵。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反应敏捷,善于交际,不善独处,注意容易转移,易于接受新事物。现实生活中的政治领袖大都属 这种气质类型。粘液质的人,安静稳重,反应缓慢,交际适度,善于克制自己,情绪不外露,注意稳定而不易转移,坚忍、执拗。典型代表 如水浒传中的林冲。抑郁质的人,行为孤僻,反应迟钝,多愁善感,情绪体验深刻而不外露,细腻柔懦。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抑郁质的典 型。气质与性格的区别与联系一、气质与性格的区别。气质与性格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二者反映的是人格结构中的不同侧面。气质反映的是心 理活动的动力特点,而性格反映的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态度与惯常的行为方式。(2)二者的决定因素不同。气质主要是由先 天遗传因素所决定的,而性格更多地是由后天社会文化环境和教养条件所决定的。(3)气质不具有道德评价性,无所谓“好” 和“坏”,而性格则有好坏之分。(4)二者的可塑性不同。气质的可塑性较小,变化较慢;而性格可塑性和可变性较气质大。(5)二者形成的先后不同。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气质形成得较早(新生儿已经表现出明显的气质特征),而性格形成 较晚(通常要到青年期才能发展成熟)。二、气质与性格的联系。气质与性格也存在一定的联系:(1)气质使性格带上独特的色彩。比如,同是助人为乐的性格,多 血质的人是能说会道地去助人,胆汁质的人是慷慨大方地去助人,粘液质的人是不声不响地去助人,而抑郁质的人是怀着怜 悯的心情去助人。(2)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速度。比如,形成勇敢的性格特征,胆汁质的人就比抑郁质的人容易得 多;形成自制力的性格特征,抑郁质的人就比多血质的人容易。(3)性格对气质有制约和改造的作用。比如,科学研究人员 必须具备严谨沉着的性格特征,胆汁质气质的冲动和不可遏制的特点在这种性格特征形成的过程中有所改变。人格评鉴人格评鉴就是通过系统的方法,收集个体的人格资料并进行定量分析,以便进一步预测个人未来的行为。(一)观察法。(二) 访谈法。(三)自陈问卷法。(四)投射法。投射测量的基本方式是预先编制一些很含糊的、模棱两可的、没有明确含义的刺 激材料,让被试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自由地对刺激情境作出反应,然后通过分析受测者的反应,了解被试的人格特征,对 测验结果的解释重在对受测者的人格特征获得整体性的了解。对心理异常的科学态度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最大的危害并非来源于精神病本身,而是来源于社会和家庭的无知和偏见。1. 心理异常是一种常见现象。心理异常并不是什么奇异的怪病,它是一种自然的、常见的现象。如同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患 程度不同的躯体疾病一样,我们也有可能患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这是因为,心理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它不断地和 自身、外界进行信息交换,各种因素都有可能对心理产生影响,因而心理波动是经常发生的。2. 心理异常并非是可耻的病症。长期以来,社会偏见对精神病人产生巨大压力,致使有些患者明知自己有病,却不愿承认, 更不愿就诊。患者及亲属常把被诊断为精神疾病看作是耻辱的烙印,因为会遭受社会的歧视、排斥。3. 心理异常是可以治疗的。只要积极预防、及时治疗,心理异常是可以预防、治愈的。4. 全社会都要关爱精神病人。患者及家人切不可讳疾忌医,以此为耻,因羞于承认而延误治疗。社会对心理异常者不应歧视、 厌恶,而应理解、关心、帮助,为他们提供康复的环境。5. 心理异常是可以预防的。研究和临床表明,心理疾病中确知是由遗传因素作用的为数极少,多数不健康的反应与教育、学习 及缺乏心理卫生知识有密切的关系。如同维护生理健康一样,我们要维护心理健康,同样重在平日的预防。如果能积极注重身心保健,我们就可能远离心理疾病。社会认知效应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我们大多数人还会对具备某些性质或特征的信息给予高权重。相比别的信息而言,这些信息一旦出现, 会对印象形成产生特殊的影响。这种由特殊信息导致的有规律的社会认知活动和结果,叫做社会认知效应。常见的社会认知 效应有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社会刻板印象。1. 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指的是人们会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的作用,并据此对他人作出判断。2. 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我们获得的他人的最新信息对于我们形成对他的印象有重要的影响。3. 晕轮效应。晕轮效应也称光环作用,是指我们一旦发现或认为某人身上具有某一种突出的特质,就会认为他一定拥有其他 方面的关联特质。4. 社会刻板印象。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一群人形成一种固定的概括化的印象的现象,是一种“只见 森林,不见树木”的认知效应。大学生容易出现的人际心理问题1. 人际敏感。人际敏感是一种由于担心和怀疑别人对自己不够友好而对他人的言行格外敏感、在意,总是使用消极的解释方 式去理解对方的言行,并反复求证这种消极解释风格的合理性的人际心理问题。主要行为表现包括:过度自我封闭,总是 刻意与他人保持距离,因此缺少知心的朋友。小心翼翼,拘束多礼。疑虑重重,反复从一些小事情中寻求别人对自己不 友善的证据,爱钻牛角尖。自尊心极强,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2. 社交恐惧。社交恐惧是一种在社会交往时感到极度紧张,对自己的神态举止和言谈过分敏感,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丑, 从而表现出的异常的恐惧反应。社交恐惧的人通常不敢见人,遇生人面红耳赤,感到高度焦虑。3. 人际孤独。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大概是对人际孤独最典型最深刻的诠释。人际孤独是指由于受到他人的排斥或不信 任他人,把自己封闭起来,徘徊在大集体之外,感到极端孤独的人际问题。人际孤独会带来很多后续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 严重者甚至会离家出走、自杀或杀人。人际孤独主要有三类表现形式:一类是被动孤独。主要出现在被集体有意无意冷落和 排挤的人身上。第二类是主动孤独。主动孤独型的学生会主动把自己游离在集体之外,不关心他人和集体,也厌恶别人来主 动关心他。第三类是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严重的人际孤独患者,基本上完全不能与正常人进行交流,没有办法维持正常 的社会生活和学习。4. 人际冲突人际冲突是指人与人在交往和互动过程中产生意见分歧、争论、对抗,使得彼此关系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对立状态,并为双 方所感觉到的一种人际问题。大学生人际冲突主要发生在三类关系中:同伴冲突。亲子冲突。大学生的独立意识、成年意识、自由意识非常强烈,希 望有更多自主的权力和自由的空间。师生冲突。一般而言,大学生的师生关系比较松散平等,很少出现师生冲突。大学生人际心理问题的原因1. 认知偏差。一是大学生可能有一些关于人际关系的不适宜的认知观念。比如,先入为主地认为别人肯定都是不喜欢自己的、 认为别人肯定都无法理解自己、觉得自己只有在所有的方面都比别人好才能得到别人的好评等等。二是还有些同学不能发觉 自己正在使用糟糕的认知策略。比如过度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和“第一印象”、过度相信别人的评价和眼光、看见对方 身上有一点合自己心意的特征就认为对方处处都是让自己满意的,等等。2. 情感不和。大学时期学生的情感还不够成熟稳定,情绪冲动、情感丰富多变,这是这个年龄阶段的重要特点。因此,虽然 这个阶段结成的友谊和爱情已经带有成人化的特征,却也可能是不够成熟和稳定的。另一方面,大学生对自己付出的情感的 真挚程度非常高。他们的情感纯洁、浓烈、富有理想色彩。3. 沟通不畅。大学生由于不敢沟通、不善于沟通、不能正确理解沟通中存在的差异而导致人际心理问题的情况是很常见的。 许多人际冲突的发生都和大学生们沟通技巧和策略不够成熟有关。不良的沟通习惯是最显著的原因之一。大学生沟通的愿望 常常很强烈,但是,对自己的沟通习惯的效果评价的自觉性不够,因此容易出现只接受自己的方式,却厌恶、不理解、看不 惯别人的沟通方式的问题长。大学生中的沟通不畅还表现为容易因为情绪问题而阻碍本来可以正常进行的沟通和交往。4. 不良人格。几乎所有常见人际心理问题中都找得到人格因素的影响。5. 社交事件。在人际心理问题中,特殊生活事件的发生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比如在上述的社交恐惧的案例中,小伙子 害怕与异性接触,实际上是源于在初中时期那个特别的异性敏感的年龄逃避了一个女同学的请教,从此以后留下的不合理的 情绪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