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地方环境监测工作简介 内容介绍 地方环境监测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全国环境监测网络组织框架 地方环境监测工作职责 地方环境监测工作类型和内容 地方环境监测工作仪器装备情况 地方环境监测工作程序 地方环境监测工作质量控制原理 地方环境监测监测数据的审核 地方环境监测监测的计量认证 地方环境监测布点的优化布设 地方环境监测数据的证据效力问题 地方环境质量报告情况 地方环境监测工作发展新动向 地方环境监测工作的薄弱环节 地方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 环境监测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环境监测是伴随着环境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而出现的一门重要学科, 也叫环境监测学,它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测取、解释、使用环境 质量数据、资料的科学活动,最终目的是用数据表征环境质量的变化 及污染的迁移转化规律(简称: 使用仪器方法,测量环境数据,说明 环境问题 )。它在环境保护整体工作格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发 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一项基础性技术工作。它的作用主要有: 环境管理的 “ 眼睛 ” 和 “ 耳目 ” :环境计划和规划、污染源限期治理、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排污收费等等都离不开环境监测。 环境执法的证据:行政处罚讲证据,是否处罚,量罚的多少很大成分 上要看污染程度,污染的程度必须要看监测结果。 环境质量定量考核的尺度:政府对当地环境质量负责,环境质量的好 坏必须由监测数据来说话。 处理污染纠纷的依据:损害赔偿也离不开监测数据。 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其他方面:绿色食品认证、室内装修环境质量监测 和其它服务性监测等。 全国环境监测网络组织框架 全国环境保护系统设置四级环境监测站: 一级站: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二级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置省级环境监测中心站 ; 三级站:各省辖市设置市环境监测站 (或中心站 ); 四级站:县、旗、县级市、大城市的区设置 环境监测站 。 各级环境监测站受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领导。业务上受上一级环 境监测站的指导 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监测站的设置及规模,由各主管部门自行 确定 。 地方环境监测工作职责 1、 对全市各种环境要素 (大气、水体、土壤、生物、噪声、放射性等 )的质量状况,按 国家统 一标准、规范,进行监测分析,并定期呈报环境状况技术报告。 2、 对全市各单位排放污染物的状况进行监督性监测,及时呈报污染动态报告,建立 污染源档案。 3、 在以下十一项环境执法管理行为中发挥技术监督职能: (1)排污收费监测; (2)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监测工作; (3)“三同时 ” 竣工验收; (4) 限期治理设施验收; (5)排污许可证制度中的总量核定和检查; (6)污染事故与环 境纠纷仲裁; (7)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8)环保产品的认证监测; (9)建设 项目的环境影响验证性评价; (10)环境标志和进出口产品、商品中环境标准监督 监测; (11)污染源监督监测。 4、 承担全市环境质量评价工作 。 负责编写全市环境质量五年报告书 、 年度报告书 (详本 、 简本 、 领导参阅本 、 公众版 ),发布空气质量日报 , 编写全市环境监测年报 、 季报 、 月 报 、 快报 。 5、 负责全市环境监测网络的业务组织和协调 , 组织技术交流和监测人员培训 、 考核 。 6、 研究环境监测中布点 、 采样 、 样品运输 、 贮存 、 分析测定 、 数据报告等技术环节中存 在的问题 , 促进监测技术的发展 。 7、 承担国家和地方环境标准 、 技术规范 、 环境测试新技术 、 新方法的验证任务 , 参加地 方环境标准的制订 。 地方环境监测工作类型和内容 1、监视性监测: 环境质量监测 、污染源监督监测 2、特种目的监测: 污染事故监测 、污染纠纷仲裁监测、考 核验证监测、技术服务监测 3、研究性监测: 调查性监测 、订标监测、评价性监测、预 防监测 目前,按照地市环境监测工作的业务范围,需要 进行水 (地 面水、地下水、废水 )、环境空气(废气)、降水、土壤、 底质和固体废弃物、粮食蔬菜、噪声、室内空气、绿色食品、 无公害农产品等环境要素 197个项目测试,其中:水 (地面水、 地下水,废水 )66项,环境空气 (废气 )37 项,降水 12项,土 壤、底质、固体废弃物共 19项,噪声 10项。室内空气 5项, 粮食蔬菜 9项 ,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 39项 。 地方环境监测工作仪器装备情况 常用的监测仪器: 可见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 离子色谱仪、 气相色谱仪 、 自动 烟尘测试仪 、 声级计 、 大气采样器 、 TSP采样器 、 电导 率仪 、 酸度计 、 电子分析天平 、 智能皂膜流量计 等都已 装备。 液相色谱、质谱、红外光谱、等离子发射光谱等昂贵仪器基 本上未装备。 地方环境监测工作程序 监测任务 监测方案 质控要求 采集样品 样品储运 室内分析 数据汇总 室内审核 质控室审核 技术负责人审核 编制技术报告 技术负责人审核 审定签发 资料存档 地方环境监测工作质量控制原理 现代质量管理遵循的是三个基本原理 :人本原理、过程监控原理和体系管理原理 人本原理 : 所谓人本原理是指质量管理以人为本 ,只有不断提高人的质量 ,才能不断提高活动或过 程质量、产品质量、组织质量、体系质量及其组合的实体质量。人们通常认为的质量管理由人、 设备、材料、方法与法规及环境 “ 五大要素 ” 构成 ,即所谓的 “ 人 ” 、 “ 机 ” 、 “ 料 ” 、 “ 法 ” 、 “ 环 ” ,也把人作为质量管理要素中的第一要素。 在一个质量体系中 ,人的质量包括三方面 :首先是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的质量 ;其次是中层管 理人员及质量管理人员的质量 ;第三是全体员工的质量 (技能 ) ,三者合一才能做到监测工作的质量 保证。 过程监控原理 : 所谓过程监控原理是指生产或活动的全过程都有相应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进行 监督和控制 ,以确保活动或过程质量及产品质量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的 作业技术和活动。 在环境监测活动中 ,过程监控是一个从采样到分析再到出具报告的全过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工作 ,在技术上有国家标准、作业指导书、标准样品和标准物质等措施 ,在管理上有各级管理者、 质量监督员等措施 ,只有做好过程监控 ,才能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体系管理原理 : 所谓体系管理原理是指质量管理以质量体系所有要素为对象 ,包括产品质量、组织 质量、体系质量、人的质量以及它们的任何组合系统的质量。 质量体系是由人、机 (设备 ) 、料 (材料 ) 、法 (法规和方法 ) 、环 (环境 ) 等若干个要素组成的一个 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质量体系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某一要素发生变化 ,其他要 素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如先进的流动注射法代替了原始的手工化学分析法 ,则相应的仪器 设备要更换 ,环境要满足仪器要求 ,分析人员要学习新知识、新方法等 ,所以 ,体系管理要协调好它们 之间的关系 ,从而发挥系统整体效能。 环境监测监测数据的审核 环境监测数据审核的意义:如果环境监测数据不够准确 ,不但能影响国家制定法律法 规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而且对环境评价、治理效果 ,也不能得出准确结论 . 即使在解 决日常污染纠纷时也难于判断 . 环境监测数据量很大 ,从大量数据中 ,通过各种方法 进行审核 ,发展异常数据 ,对其进行合理分析 ,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为环境规划、管理 服务 ,是监测部门开展数据审核工作的主要任务 . 环境监测数据审核的内容:发展和判别异常数据 ,对其进行合理分析是监测数据审核 的重要内容 . 环境监测工作要求监测数据应达到的质量指标是 :监测数据具有 准确性、 精密性、代表性、完整性、可比性 ,并且监测全过程的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 准确 性 表示测量值与真实值的一致程度 ;精密性 表示多次测定同一重复样品的分散程度 ; 代表性 表示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 ,所采样品反映总体真实状况的程度 ;可比性 表示在 环境条件、监测方法、资料表达等可比条件下所获资料的一致程度 ;完整性 表示取得 监测资料的总量满足预期要求的程度或表示相关资料收集的完整性 . 数据审核的程序:组审(初始) 室审(中心) 站审 (宏观性的终审 ) 数据审核方法: 1、利用动态数据库审核监测数据 2、利用物料平衡审核监测数据 3、利用经验系数审核监测数据 4、利用各物质间的关系审核监测数据 地方环境监测监测的计量认证 计量法规定 “ 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 政府部门对其计量检定,测试的能力和可靠性考核合格 ” 。即为产品质量检验 机构的计量认证。环境监测站属于 “ 产品检验机构 ” 中的测试实验室一类,它 的 “ 产品 ” 就是 “ 测量数据 ” 。因 此按照计量法要求也应该参加计量认证。 环境监测机构计量认证的目的是: (1)保证环境监测机构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标 准化; (2)保证监测数据计量单位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 (3)提高环境监测 机构的管理能力,检测技术水平和在第三方公证性 “ 测量数据 ” 方面受到法律 承认和保护; (4)确立环境监测机构的合法地位和权威; (5)为国际间检测数据 的相互承认,与国际接轨创造条件。 环境监测机构计量认证的组织与管理:环境监测机构计量认证分为国家级计量 认证和省级计量认证两级。省级以下监测机构由省级计量行政部门或计量认证 环保评审组评审合格后,由省计量行政部门发给省级计量认证合格证书。计量 认证合格证书有效期为 5年。期满后经复查合格可延长 5年,并换取合格证。 地方环境监测点位的优化布设 监测点位优化布设的目的: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确定完成环境监测任务的最优监 测点位优化布设方案,力求用最少的点位,获得最有代表性的监测数据。 监测点位优化布设的意义: 既可以完成监测任务,又 “ 多、快、好、省 ” 只要采样的不完整性程度在允许的范围内,空间代表性不受影响就是合理的 监测点位优化布设的基本原则: 信息量优先原则:足够代表性 信息的完整性:面上和点上、共性和个性都能满足监测要求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特征的原则:有重大影响的地区要增设点位 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特征的原则:应掌握自然环境的背景信息 可行性原则 :电源、交通、微气候、气象水文资料 监测点位优化布设的程序 :网络性质目的和任务分析 现状调查 资料搜集 确定网络的技术路线 制定多个监测网络设计的方案 网络方案的优化选择 最优 网络方案的实施 网络的试运行和实测验证 监测点位优化布设的方法: 1、统计法 2、模拟法 3、综合法 环境监测数据的证据效力问题 环境监测数据不仅具体描述了环境质量的各项要素和表明各污染源的污染物 排放状况,为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掌握和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并预测其 发展趋势,进行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而且环境监测数据 还可以为环境诉讼案件和环境污染纠纷案件的处理提供证据。 环境监测数据作为污染纠纷案件证据的特点:科学性、准确性、时效性、合 法性(资格和方法) 环境监测数据具有证据效力的基本条件:合法的监测机构、监测资质与计量 认证、规范的监测技术与方法、监测人员持证上岗 环境监测数据证据效力的影响因素:质量控制、技术水平、人员素质、仪器 设备、采样时间、测试误差 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证据效力的基本途径:完善和提高环境监测鉴定资质、采 用国家规定的技术规范和分析方法、配备先进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提高工 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思想素质、完善环境监测的规章制度和质量保障措施、 污染物样品采集与数据测取要及时 地方环境质量报告情况 地方人民政府为当地的环境质量负责,环境监测部门必须定期向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政府报告环境质量状况。环境质量报告 包括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年报、五年报。从 2002年开始向 社会通过新闻媒体报告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日报:监测项目二氧化硫( SO2)、二氧化氮( NO2)、 可吸入颗粒物( PM10),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为 GB3095-1996, 评价方法采用空气污染指数法,三个指数中最大的分指数作为本 地区的空气污染指数,然后与空气质量级别(共五级)来对照, 最终确定空气污染程度 。 空气质量级别: 0 50为一级(优)、 51 100为二级(良)、 101 200三级(轻度污染)、 201 300四级(中度污染)、 300 以上为五级(重度污染)。 地方环境监测工作发展新动向 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环境监测工作也越来得到重 视,人员结构得到改善,监测装备不断更新,尤其是自动监测和 在线监测发展较快。 大气自动监测:目前 开展的监测项目和测定方法 : 二氧化硫 ( SO2) :紫外荧光法 , 二氧化氮 ( NO2) : 化学发光法 , 可吸入颗粒物( PM10) : 射线法 。自动化程度较高,可自动采 样、分析、数据处理以及传输。 水质自动监测:电极法自动监测河流中的氨氮,刚刚开始。 地方环境监测工作的薄弱环节 仪器装备有待进一步加强。 人员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监测科研工作有待进一步展开。 质量控制工作要常抓不懈,加强监督。 放射性监测工作要尽快开展。 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要高度重视。 地方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 德 。全体监测人员的高度责任感和自觉性是我们干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 ,对监测工作认真负责 ,埋头苦干 ,坚持实事求是 ,廉洁奉公,发扬良好的职业道德。 严 。搞环境监测工作 “ 严字当头 ” 。表现在严格选择采样容器、实验用水、试剂和量器 ; 严格操作仪器 ;严格执行方法标准。 整 。实验室是进行严肃的科学实验的地方 ,没有科学的环境 ,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监测结果 , 因此 ,实验室的规范 ,实验台上的严整有序是分析人员的首要要求。 洁 。脏和乱常常是相伴而生的 ,它们与监测工作的环境水火不容 ,与科学素质的培养更是背 道而驰。整个监测过程中 ,所用仪器必须保持清洁。 静 。环境监测是一项科学细致的工作 ,安静的环境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之一。监测人员在 监测分析过程中 ,要始终保持着一种平静的心态 ,力戒浮躁。 敏 。敏捷也是一种科学素质 ,它包括思维敏捷和操作敏捷。行动必须迅速。 勤 。首先应脑勤;二是口勤;三是手勤。 慎 。环境监测是一项严谨的科学工作 ,监测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 能 ,而且要有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只有严格执行操作规范 ,慎重对待监测过程中的细小问 题 ,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监测结果的质量。 思 。搞环境监测工作思维是核心。一个监测方案的制订、一个样品的分析处理、方法选 择 ,都需要判断思维。 疑 。监测人员对自己取得监测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 ,既要有信心 ,又要保持怀疑。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