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知识第四-中医诊断学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20014242 上传时间:2021-01-24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2.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药健康知识第四-中医诊断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医药健康知识第四-中医诊断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医药健康知识第四-中医诊断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概述 正确的诊断是正确的治疗的前提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 诊法 亦称为四诊 中医收集病情资料的 方法,是辨证、辨病的依据。 2. 诊病: 亦称辨病、判断病种、确定诊断病 名。 3.辨证: 以中医的理论为指导 分析、归纳 病人的临床资料 判断 疾病当前的病位、病因、病性等 诊断 完整的证名 症:是疾病客观的症状和体征,症状之间、体征 之间可有或无联系,是病人的“愁诉”。 证:是医生对致病因素作用于病体,病体所反应 出的证候的概括,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作的结论。 病:具有特定的病变规律与临床表现的病种、包 含特定的病因病机与代表性症状、证型、证候及治 疗规则。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1 司外揣内 2 见微知著 ( 1) 通过微小的变化,测知整体病变。 ( 2) 机体某些局部,含有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 3 以常达变 认识人体正常生理,发现异常病理,揭示疾病本质。 人体以脏 腑为中心 体表器官、 四肢、皮肉、 脉、筋、骨 症状体征 神色形态 舌诊 “有诸内者 必形诸外” (朱丹溪) 经络 连属 望 诊 以表知里 身体的外部表现可反映内在脏腑、气血、经络、 的病变。观察人的外部异常表现可诊察内在的病变。 “望而知之谓之神”。 全身望诊 局部望诊 望排出物 望小儿指纹 舌诊 第一节 全身望诊 是指对病人的精神、色泽、形体、姿态等进 行仔细的观察,旨在对病人的整体病情获得 一个总体印象。 全身望诊的内容:望神、望色、望形体、 望姿态四个方面。 一、望 神 可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 , 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 后 。 神的分类及判断:得神,少神 ,失神,假神, 神乱五个方面。 望神的 重点 :应重点观察两目、神情、气色、 体态个方面。 1.得神 : 又称“有神”提示正气充足,精气充盛,机体功能正常,是健 康的表现。 2.少神: 又称“神气不足”。揭示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机体功 能较弱。 多见于轻病或恢复期病人,亦见于体质虚弱者。 3.失神 : 又称“无神”。可见于久病虚证(大虚之证)和邪 实病人(大实之证)。 邪盛神乱而失神: 机体功能严重障碍,气血(阴阳)津液失 调, 4.假神 : 精神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虚证)提示脏腑精气极 度衰竭,正气将脱, 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属病 危,病人临终前的表现。亦称“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5.神乱: 临床表现:焦虑恐惧、狂躁不安、淡漠痴呆,和卒然昏倒等, 多见于痫、脏躁等病人 。 无神例图 善色 : 面色鲜明显露但尚有光泽,见于新病,轻病, 阳证,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 胃气尚荣于面。故亦称为“气至”。易于治疗, 预后较好。 恶色 : 面色枯槁晦暗,见于久病、重病、阴证,说 明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于 面,故亦称为“气不至”。不易治愈,预后较差。 ( 1)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黄色:主脾虚,湿证 黄疸 脾失运化 阳黄 肤黄鲜明如桔皮色 湿热(蕴结于脾胃肝胆) 阴黄 肤黄晦暗如烟薰 寒湿(困遏脾胃肝胆) 赤色:主热证 青色 : 主寒证、疼痛、气滞、血瘀、惊风 高热抽搐患儿, 眉间鼻柱唇周 发 青 惊风 黑色 :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 黄疸: 面目一身俱黄为黄疸:其中面黄鲜明 如橘皮色者,属阳黄,乃湿热为患;面黄晦 暗如烟熏色者,属阴黄,乃寒湿为患。 满面通红: 主实热。是因邪热亢盛,血行加 速,面部脉络扩张,气血充盈所致。 三、 望 形 望目 “ 五轮 ”学说: 瞳仁属肾,称“水轮”; 黑睛属肝,称“风轮”; 两眦血络属心,称“血轮”; 白睛属肺,称“气轮”; 眼睑属脾,称“肉轮”。 目形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目赤肿痛 实热证。 ()白睛发黄 黄疸病。 ()目胞浮肿 水肿病。 ()眼窝凹陷 伤津液,或气血不足。 ()瞳孔缩小 肝胆火炽,或为中毒。 ( 6 )瞳孔散大 肾精耗竭,属病危 。 麻疹:儿童常见的传染病。 发病特点:发作之前,咳嗽喷嚏,鼻流清 涕,眼泪汪汪,耳冷,耳后有红丝出 现。发 热三四日,疹点出现于皮肤,从头面到胸腹 四肢,色似桃红,形如麻粒,尖而疏稀,抚 之触手,逐渐稠密。 望排泄物与分泌物 小便: 膏淋 -尿如脂膏,排尿困难而痛;石淋 -尿有砂石,排尿困难而痛;血淋 -尿中带血, 排尿困难而痛;尿血 -尿中带血,排尿不痛; 淋病皆由下焦湿热所致。 大便: 近血 -先便后血,其色黑褐。是血从胃 中来,病在脾胃。如胃溃疡。 远血 -先血后便,其色鲜红,是血从肛门附近 来,病在大肠与肛门,如痔疮。 舌 诊 舌诊主要观察 舌体 和 舌苔 两个方面的变化。 正常舌象: 淡红舌、薄白苔 。 淡白舌 : 主气血两虚,阳虚,寒证。 红 、 绛舌 :主热证 青紫舌 : 淡紫、青紫 寒, 紫红、绛紫 热 胖大舌 齿痕舌 肿胀舌 : 舌体肿大,形质苍老,甚至伸舌满口盈嘴,不能收回 口中。 红绛 心脾热盛,外感温热。 局部肿胀青紫 舌络瘀阻(常见于先天性舌血管瘤)。 舌体大而厚 伸舌满口 津液输布失常 水液停滞 舌淡白而胖大,常伴见齿痕 气虚、阳虚。 舌红而胖大 里热(或湿热)。 舌边齿痕 舌体淡胖、边有齿痕 脾虚湿盛 舌质娇嫩、舌体不胖、边齿痕 气血两虚 黄苔 : 黄苔有苔色深浅之分,黄色越深,热邪 越盛。 灰、黑苔 灰黑而润 白苔转化而来 里寒重证 灰黑而燥 黄苔转化而来 里热得证 歪斜舌 厚苔 例图 闻 诊 第一节:听 声 音 第二节:嗅 气 味 语言 1. 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 -热扰心神实证 2. 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模糊 -心气大伤,精神之虚证 3. 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语止,首尾不续 -心气不足,神失所养或气郁 痰结,阻蔽心窍。 4. 错语:语言错乱,语后自知言错 虚证 -心气不足 ,神失所养 实证 -痰湿、瘀血、气滞阻碍 心窍所致 5. 狂言:精神错乱,语无伦次,狂躁妄言 -情志不遂 ,气郁化火 ,痰火互结内扰心神 ,属阳证、实证 6. 呓语:睡梦中说话,吐字不清,意思不明 -心火、胆热或胃气不 和所致 咳 重浊紧闷 寒痰湿浊停聚于肺,肺失宣肃 咳声不扬,痰稠而黄,不易咳出 热邪犯肺, 肺津被灼 咳有痰声,痰多易咯 痰湿阻肺 百日咳 风邪与痰热搏结咳声如犬, 语声嘶哑,吸气困难 肺肾阴虚,火毒攻喉 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咳痰黄稠 肝火犯肺 干咳少痰或无痰,恶寒发热 燥邪犯肺 咳 声低气怯 久病肺气虚损,肺失宣降, 干咳无痰或少痰,口燥咽干 阴虚肺燥, 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益甚 肾不纳气(肺肾气虚) 久 病咳喘腹胀便溏,声低气短 肺脾气虚 夜间咳甚 肾阴亏虚, 天亮咳甚痰多 脾虚、寒湿阻于大肠 呕吐、呃逆、嗳 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 谓之干呕,皆因胃气失于和降。 吐声微弱,吐势徐缓,吐物清稀 虚寒证 吐声壮厉,吐势较猛,吐出粘痰黄水、酸腐食 物 实热证 喷射状呕吐伴头剧痛、项强 火热上冲扰神, 病重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反胃 脾阳虚 口干欲饮,饮入即吐 水逆 痰饮内停 呕吐物之气 酸臭秽浊 -胃热 酸腐夹未消化食物 -食积 血腥臭味 -溃疡 病室气味 尿臊味 -水肿晚期,肾功能衰竭 烂苹果味 -消渴重证 汗 经 带 二 便 饮 食 口 味 睡 眠 耳 目 头 身 胸 腹 疼 痛 寒 热 一 般 情 况 个 人 生 活 史 既 往 史 现 病 史 主 诉 家 族 史 问 诊 问汗 恶寒 :怕冷较重,虽加衣被或近火亦不缓解。 畏寒 :怕冷较轻,添加衣被或近火有所缓解。 恶风 :遇风觉冷,无风或避风即不觉冷。 寒战 :严重怕冷,以致全身颤抖不已。 发热:指体温高于正常,也指自觉全身或某一 局部发热而体温不一定升高的症状。 恶寒发热 :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 。 多为外感表证 但寒不热 :病人仅感恶寒而不发热 . 多为里寒证 但热不寒 :只发热而不恶寒 多见于里热证 壮热 :里热证 潮热 :阳明潮热 阳明腑实证 午后、夜间潮热 湿温热伏、虚热证 日晡潮热:日晡 (下午 3-5时 )之时发热明显,或热势更甚,又称阳明潮热 (见于胃肠燥热内结 ) 寒热往来 : 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 寒热往来,发无定时 :伤寒少阳证 寒热往来,发有定时 :疟邪伏藏于半表半里证 问疼痛 胀痛 -疼痛有胀的感觉多由气滞或火热上攻所致 刺痛 -痛如针刺、部位固定不移多见于血瘀 走窜痛 痛处游走不定 , 多因气滞所致 固定痛 -痛处固定不移,多属于血瘀;湿滞所致 的着痹 冷痛 -痛时有冷感、喜暖,多为寒滞脏腑、经络或阳虚失温 灼痛 -痛时有灼热感,多为火邪窜络或阴虚火旺 绞痛 -疼痛剧烈如刀绞,多因有形实邪阻闭气机、寒邪凝滞气 机所致 隐痛 -疼痛不剧烈尚可忍,多由精血亏损或阳气虚弱不足 重痛 -痛时有沉重感,多由湿滞所致 空痛 -痛时有空虚,多由气血精髓不足失养所致 掣痛 -痛牵扯由一处连及它处,多由气血精亏虚组织失养所致 自汗 -经常日间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 常见于气虚、阳虚证。 盗汗 -入睡后汗出,醒后则汗止。 多见于阴虚内热或气阴两虚证 绝汗 -在病情危重情况下,大汗不止 常见于亡阳证或亡阴证 战汗 -在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 出 汗者 多见于正邪交争、病变转折点 脉诊 分寸关尺三部 腕后(桡骨茎突)为标记关 其内侧的部位(腕侧)为关前寸 其外侧的部位为关后(肘侧)尺 (一)脉象要素 位 数 形 势 脉位 至数 脉力 流利度 紧张度 均匀度 (二)正常脉象特点 脉象特征 临床意义 有胃 : 从容、和缓、流利 脾胃功能强健 有神 : 节律整齐、柔和有力 气血充足,心神健旺 有根 : 沉取有力、尺脉明显 肾气旺盛,肾精充盈 (一 )脉位分类 浮脉:轻按即得,重按反减 -主表证、主虚阳外越证(病重)、可 见于体瘦而脉位表浅的健康人 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主里证、可见于体胖脉位较深的健康人 迟脉:脉来迟缓,一息脉动 3-4至( 60次 /分) -主寒证(有力为寒凝,无力为阳虚) 数脉:脉来急促,一息 5-6至 -主热证、可见于正常人处于运动或 情绪激动时 洪脉:脉形宽大,状如洪水,来盛去衰 -主气分实热证、可主邪盛正虚、 夏季正常脉象稍显洪大 细脉: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可 主湿证 长脉:脉体过长,超过寸、关、尺三部 -主阳证、实证、热证 亦可见于健康人 短脉:脉体过短,不及寸部或尺部 -主气病(气虚、气滞) 虚脉: 轻按无力,重按空虚 -主一切虚证 气血亏虚 -脉细无力、 阴虚 -数而无力 阳虚 -迟而无力 实脉:脉来充盛有力,来盛去也盛 轻按重按皆然 -主一切实证 滑脉:脉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主痰饮、食滞、实热证 主孕脉、亦见于健康的青年人 涩脉: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脉 细而迟 -主伤精、血少、痰食内 停、气滞 血瘀 弦脉:端直而长,如按琴弦,脉势强硬, 应指有挺直感和劲急感 -主肝胆病、痛证、痰饮 老年正常人脉多带弦象 濡脉:浮细而软,如絮浮水,轻按即得, 重按不显 -主湿证、精血亏少 代脉: 缓而时止,止有定数 -主脏气衰微 亦可见于痹证、跌打损伤、惊恐 促脉: 数而时止,止无定数 -主阳盛热结,里热兼瘀血、痰浊、宿食等 邪内阻,亦主脏气衰败,阴亏血少 结脉: 缓而时止,止无定数 -主阴盛气结 (一)诊妇人脉 月经脉 脉略滑数 妊娠脉 滑数冲和,尺部尤显 死胎脉 脉沉涩无力 临产脉 尺脉紧数,中指顶节两旁脉动明显 (二)诊小儿脉 一指定三关, 3岁以内小儿以望指纹代替脉诊, 脉象一般只诊浮沉、迟数、 强弱、缓紧 按诊 二、按诊的内容 (一)按肌肤: 4.诊肿胀:按之凹陷不能即起者多为水肿;按之凹陷举手即 起者多为气肿。 (二)按手足:通过触摸病人手足部位的冷热,来判断疾病 的寒热虚实。 热证见手足热者,属顺侯;热证反见手足逆冷者,属逆 侯。手足背热甚者,多为外感发热;手足心热甚者,多为内 伤发热。 额上热甚于手心热者为表热;手心热甚于额上热者为里热。 小儿指尖冷主惊厥;中指独热主外感风寒;中指指尖独冷者, 为麻痘将发之象。 (三)按胸胁: 1.按胸部 按胸部可以了解心肺及虚里的病变情况。 前胸高起,叩之膨膨然,其音清者 多为肺胀。 按之胸痛,叩之音浊者 常为饮停胸膈或痰热壅肺。 按虚里可测知宗气之强弱,疾病之虚实。虚里搏动迟弱 多为心阳 不足。按之弹手,洪大而搏,或绝而不应者 为心气衰竭。 2.按胁部 按胁肋主要是了解肝胆疾病。 胁痛喜按,胁下按之空虚无力 为肝虚。 胁下肿块,刺痛拒按为气滞血瘀。 右胁下肿块,按之表面凹凸不平,应警惕肝癌; 右胁胀痛,摸之热感,拒按者 多为肝痈。 (四)按脘腹 1.按胃部 胃脘痞满,按之较硬而痛者属实证 为实邪聚结 胃脘; 按之濡软无痛者属虚证 主胃腑虚弱; 按之有形而胀痛,推之辘辘有声 为胃中有水 饮。 2.按小腹和少腹 右少腹痛剧,按之痛甚或有反跳痛者 为肠痈。 左少腹作痛伴便秘,按之累累有硬块者 为肠 中宿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