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全文)

上传人:suij****uang 文档编号:200100792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全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全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全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全文)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这篇散文抒写的 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 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 但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达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中国古典诗词的 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 理的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全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 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 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 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 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 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 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 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 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 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 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这样想时,他希望这 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 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 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不过 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 陵少年。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 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那里面是中国吗? 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 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 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 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 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 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 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 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 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 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 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 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 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夕卜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 雨。雨下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 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 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 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的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 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 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第三次去美国,在高高的丹佛他山居了两年。美国的西部,多山 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地 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落基山簇簇耀目的雪峰上,很少 飘云牵雾。一来高,二来干,三来森林线以上,杉柏也止步,中国诗 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难睹 的景象。落基山岭之胜,在石,在雪。那些奇岩怪石,相叠互倚,砌 场惊心动魄的雕塑展览,给太阳和千里的风看。那雪,白得虚虚幻 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 心寒眸酸。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 来中国。台湾湿度很高,最饶云气氤氲雨意迷离的情调。两度夜宿溪 头,树香沁鼻,宵寒袭肘,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和万赖都歇 的岑寂,仙人一样睡去。山中一夜饱雨,次晨醒来,在旭日未升的原 始幽静中,冲着隔夜的寒气,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 雨水,一径探入森林的秘密,曲曲弯弯,步上山去。溪头的山,树密 雾浓,蓊郁的水气从谷底冉冉升起,时稠时稀,蒸腾多姿,幻化无定, 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壑,要纵览全貌,几 乎是不可能的。至少入山两次,只能在白茫茫里和溪头诸峰玩捉迷藏 的游戏。回到台北,世人问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闲,故作神秘之外, 实际的印象,也无非山在虚无之间罢了。云缭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 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那天下也许是赵家的天下,那山水却是 米家的山水。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 水上纸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 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 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 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 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两 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 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 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 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 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王禹偁在黄冈,破如椽的大竹为屋瓦。据 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 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这样岂不像住在竹筒里面,任何 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过敏吧。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 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 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 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 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 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 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黯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 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 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雨 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 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 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 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 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 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 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 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 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他舌底,心底。到七月, 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一夜盲奏,千嘻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来,掀 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蜗壳上哗哗 泻过。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 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 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 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濑泻过,秋意便弥漫日式的庭院了。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从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 年,听听那冷雨。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户 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 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 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 在渴望的唇上舐舐吧那冷雨。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 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但不久公 寓的时代来临,台北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千 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现在雨 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上,没有音韵的雨季。树也砍光了,那月 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 闪动湿湿的绿光迎接。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阁阁,秋天的虫吟也 减了唧唧。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 尽了。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寻找。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 黑白的默片。正如马车的时代去后,三轮车的时代也去了。曾经在雨夜,三轮 车的油布篷挂起,送她回家的途中,篷里的世界小得多可爱,而且躲 在警察的辖区以外,雨衣的口袋越大越好,盛得下他的一只手里握一 只纤纤的手。台湾的雨季这么长,该有人发明一种宽宽的双人雨衣, 人分穿一只袖子,此外的部分就不必分得太苛。而无论工业如何发 达,一时似乎还废不了雨伞。只要雨不倾盆,风不横吹,撑一把伞在 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韵味。任雨点敲在黑布伞或是透明的塑胶伞上,将 骨柄一旋,雨珠向四方喷溅,伞缘便旋成了一圈飞檐。跟女友共一把 雨伞,该是一种美丽的合作吧。最好是初恋,有点兴奋,更有点不好 意思,若即若离之间,雨不妨下大一点。真正初恋,恐怕是兴奋得不 需要伞的,手牵手在雨中狂奔而去,把年轻的长发和肌肤交给漫天的 淋淋漓漓,然后向对方的唇上颊上尝凉凉甜甜的雨水。不过那要非常 年轻且激情,同时,也只能发生在法国的新潮片里吧。大多数的雨伞想不会为约会张开。上班下班,上学放学,菜市来 回的途中。现实的伞,灰色的星期三。握着雨伞。他听那冷雨打在伞 上。索性更冷一些就好了,他想。索性把湿湿的灰雨冻成干干爽爽的 白雨,六角形的结晶体在无风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来。等须眉和肩 头白尽时,伸手一拂就落了。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 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 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 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 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 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扩展:作品赏析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 自清,茶花赋之于杨朔一样,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 及艺术风格。文章虽说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但决不惜那朦朦的愁云蒙蒙 的雨幕来晦涩自己的观点,他勇敢地涉足,足以让庸人却步的政治湍 流,有意让作品的社会意义、美感价值经历洗礼和考验。此文开篇, 作者便将在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单调感顺势行延为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 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 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 子。”这妙喻准确、简赅、新鲜,下笔时全然不想着会开罪于何人, 只是让艺术把真情实感馈返给现实一一它的母体。大凡真爱,便不必 讳言,无须粉饰,且读这一句吧:“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 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 算是安慰孺慕之情。”这声音来自台北,1974年。不是“箴言”,却 是“真言”!想当时,正统作家群中诗以“莺歌”,文以“燕舞”不 乏其人,愧杀,愧杀!用艺术伪装现实,艺术只能沦落。余光中正视现实的勇气还表现于他不沉洒于历史的“杏花春雨”, 也不轻信来自官邸或酒肆的传言。他思索、辨析:日思夜梦的那片 究竟在那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 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难怪他要写冷雨听令雨, 嗅冷雨一一 淋淋漓漓”的雨丝能清醒头脑,“淅淅沥沥”的雨声能 增聪听功,爽爽新新”的雨香则沁心润脾。冷雨,冷语,冷静的月市 腑之语。行文中,作者决不忽略文字的美感价值。冷雨中诱出了祖宗的诗 韵,君不见渭城朝雨邑轻尘”、“清明时节雨纷纷”都以变奏曲” 形式流韵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情丝”与雨丝始终交织着,在冷雨中 忆起了初临孤岛时的“凄迷”,也忆起了初恋时的温馨,也讲在基隆 的港堤上,也许在四川的池塘里。他相信“商略黄昏雨”的意趣,只 有在中国方可尽享。他想起辞书中雨”部字块的繁坛,米家山水画 的云情雨意,王禹偁为听雨而造的竹楼以及现金雨城中千个万伞的奇 观。雨连着台岛与大陆,连着悠悠的历史与难尽人意的现实。尽管为 文的契机是感慨于海峡两岸参商太久”,但此文的审美对象是雨、 所以作者一直是用来濯涤自己的愁绪,用雨来勃发读者的情趣。至于 载什么“道”,完全没必要让艺术去屈就。真正的艺术,本身自有扬 善祛恶,昭示美于光明的功能。关键是那艺术要真,不要伪,每个艺 术品种都要遵从自身规律去反映现实。唯其如此,也就必定能和当代 生活节奏同步了。余光中的散文创作实践对上述的分析做了令人信服 的回答。文坛宿耆柯灵说:听听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 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这也许可以帮助读者对中国文字 和现实文学的表现力增加一点信心,也应该承认这在“五四”以来的 散文领域中,算是别辟一境。”这评论有深刻的见解,也很公道,会 引起作家与散文爱好者的思考。读听听那冷雨还可以感受到余光 中对散文艺术的多方面探索。他努力开拓散文“可读性”的范围。所 谓“读”,不仅染人以目,感人于心,还讲求易诵之于口,悦之于耳。 为此,他十分注意词语的音韵美,化古求新,别具一格。叠字叠句的 用法在他笔下出神入化了,让人一看便不禁吟哦。余氏对李清照的词 风是偏爱的,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则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 这句话师承声声慢,但他更注重的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这句,譬如凭空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沦沦,淅沥淅沥淅沥,一 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叠字连绵,表态、动态、声响三番俱 出,把雨”字的质感写活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善用叠字,“诗化”散句,似乎也可称作“余光中现象”,读起来有醉人的韵味, 那巧构的谐音辞格又毅出一连串的遐想。再如即使有雨,也隔着千 山万山,千伞万伞”一句,“山”、“伞”湘谐,借喻妥帖,寄寓着 无尽的忧思与遗憾。桐城文人“因声求气”的观点,在余光中的散文里得到的印证和发展。有时,作者也排出个把长句,但不累赘,仿佛如歌的行板。他拿 手的还是让短语、短句参差跳跃产生出珠落玉盘的效果,读这句便知 此说不谬: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 舔吧,那冷雨。”不仅可诵简直可唱了。人们得到了启示:诗句要有 节奏, 散句也要有 节奏, 而这 节奏- 千变万幻,调度得当便是艺术。同类语或近义词的连用在文中也不乏见。“不过说到广义,他同 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一下 子扫过万千山水,大陆风情,如数家珍。再看这句;大陆上的秋天, 天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 楚。于今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一字之别,入 木三分。读余光中的散文,对于爱好古典文学的人来说,则常有会心,时 而颌首;对于发蒙于新文学的青年来说,则知、美兼得,受益匪浅。 当然,细心者也会发现余文中亦有西化句型杂陈其间,另有意趣。这 表明在对待民族化”的问题上余光中既坚持主脑又不偏颇自囿,至 于文中大跳跃式的联想和具有现代风格的情影置换”更能证明这一 点。作者简介余光中,现代诗人、散文彖 祖籍福建永春。1928生于江苏南京, 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 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 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 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去世前任台湾中山大 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 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 誉为艺术上的多栖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 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判家、优秀翻译家。他的作品风格极 不统一。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 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代 表作有诗集舟子的悲歌、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 等十余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