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第3课时)

上传人:1528****253 文档编号:198722096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0.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第3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第3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第3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3页例4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掌握试商的方法 ,懂得通过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判定所找到的商是否正确 ,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且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应用意识。3.培养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目标解析:本课是除法竖式的第二层次 ,利用乘法口诀试商。教学中应联系到具体的问题情境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除法的经验 ,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思考方法 ,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高数学思维水平 ,又为后续而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打好根底。教学重点:掌握试商的方法 ,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教学难点:理解试商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回忆复习 ,引入新知(一)手势游戏:( )里最大能填几?2×( )<13 ( )×5<49 7 ×( )<48 9 ×( )<29( )×6<41 8×( )<52 4 ×( )<25 ( )×3<17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括号里应填的数 ,并说明理由。(二)师生谈话 ,导入新课1.回忆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借助分小棒掌握除法的竖式计算。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不分小棒 ,自己试一试用除法竖式进行计算。(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本环节提出新的挑战任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括号里最大能填几的题目 ,既稳固了旧知 ,又为后面的试商做好铺垫。】二、师生互动 ,探究新知(一)探究试商的方法1.出示题目:43÷7=2.引导学生组内讨论:算式的商是几?你是怎么想的?3.汇报交流。预设1:商是6 ,六七四十二 ,42比43小 ,且很接近43 ,余数是1。预设2:如果商是7 ,七七四十九 ,49大于43 ,说明商大了 ,要减小1 ,商是6。预设3:如果商是5 ,五七三十五 ,余数还剩下8 ,大于除数7 ,说明商小了 ,要改成6。4.师生小结:在找商的时候 ,要使这个数和7相乘最接近43 ,且小于43 ,最后得到的余数比除数小。(二)深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1.学生自主列竖式计算43÷7。2.交流反应:(1)6与7的积写在哪里?(2)余数1是怎么来的?(3)检验余数是否比除数小呢?如果发现余数大于除数说明什么问题?如果余数等于除数呢?(三)尝试应用 ,内化方法1.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1题。(1)让学生用刚学到的试商方法独立计算 ,先用竖式计算 ,再在横式上写出商和余数。(2)交流反应时 ,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及竖式里每一个数表示的意义 ,重点交流如何试商。(3)检验余数是否比除数小。2.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2题。(1)学生理解题意。(2)独立解答 ,指定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3)集体讲评。【设计意图:试商的本质是依据除法运算的意义 ,着眼乘除法的关系进行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思考。初步理解并掌握试商的方法 ,不仅是为了达本钱节课的教学目标 ,也为今后继续学习除法计算奠定了根底。在计算过程中 ,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利用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判定所找的商是否正确的习惯。】三、练习稳固 ,深化理解(一)根底练习。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5题。引导学生理解“某数里面最多有( )个另一个数的意思 ,需要学生利用除法竖式试商。2.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6题。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能很快地想出商?(二)综合运用。(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0题)1.学生先独立思考 ,再小组讨论自己的发现。2.集体交流 ,感受“商×除数+余数=被除数。(三)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5题)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1)根据“余数要小于除数确定除数分别为29这八个数;(2)再根据“商×除数+余数=被除数算出与除数相对应的被除数。2.学生独立解答后 ,集体交流。(这是一道开放题 ,不要求学生说出所有答案;但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 ,教师要注意培养他们有序思维的习惯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有层次 ,从易到难 ,使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形式多样 ,既突出了对试商方法的稳固 ,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四、课堂总结 ,明确目标(一)本节课中 ,你有什么收获?(二)试商时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 ,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 ,颖悟非凡貌 ,属句有夙性 ,说字惊老师。于是看 ,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 ,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那么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 ,“教师一说是比拟晚的事了。如今体会 ,“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 ,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异。辛亥革命后 ,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 ,故又称“教师为“教员。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那么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那么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三)列好竖式 ,你是怎样检验的?4 / 44 / 44 / 44 /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