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标《师说》教案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98065549 上传时间:2023-04-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新课标《师说》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新课标《师说》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新课标《师说》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师说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韩愈在文学史上地位及其文学品格、风格。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好问好学的风气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教学方法 自主预习法、诵读法、问题探究法、分析讨论法、点拨启发法、拓展延伸法。 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课堂导入 大家都非常熟悉我们的文圣孔子,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他门下有众多的弟子,其中有个叫子贡的,聪颖好学。一次,鲁国大夫叔孙武叔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为喻,说老师的围墙高十数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他还把老师孔子比作太阳和月亮,说他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一直守墓六年。 这是一直被后世传颂的尊师重教的典故,尊师重道本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然而,在唐代仍沿袭部分魏晋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勇敢地宣扬尊师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韩愈这一篇千古名篇师说。二 作者简介 多媒体展示 1 唐宋八大家 古文运动 文以载道,不平则鸣点拨: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明人将韩愈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冠三军之帅”。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2“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2 / 6“论”要自由一些。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三 文本内容研习探究1、熟悉课文内容,检查预习(卷子形式,预习题目见附录一)2、诵读课文,体会原文情感教师点拨朗读时注意要点,强调断句和字音,分辨语气重音变化,读出气势。学生齐读课文。3多媒体展示问题 (1)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2)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文章?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能行古道 教师点拨: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3)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课文体现在哪里?(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三两段,相互讨论完成答案,教师总结明确) 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 点拨分析: 课文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 ,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原文语言回答) 明确:择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点拨分析: 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 延伸小结:以上是古人的从师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相信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的。 (5)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讨论明确) 明确: 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论证从师重要性。第一方面“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第二方面 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 于其身 耻师 大遗 第三方面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结果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点拨分析:作者在课文的第二段给我们展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并通过三组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此段中韩愈用了大量强烈语气的句子,来表明了自己的对“耻学于师”这一社会风气的不满和痛心,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等,朗读时注意语气。 引导学生体味收获,教师小结课文内容 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五、思绪拓展 虽然作者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学习之后,我们想想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明确: 韩愈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千百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这是古人的智慧给我们的反思的机会。六、作业布置 1、 背诵全文 ,完成习题。2、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人还有一个巧对:鼻孔子,眼珠子,珠子(朱子)安在孔子上?眉先生,须后生,后生反比先生长。说的是同一个道理,那么,要达到弟子超过师傅、后生超过先生的程度,应该怎么做呢?附 板书师说作用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重要性 标准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今 众人(耻师) 圣人(从师) 于身(耻师,大遗) 于子(择师教之,小学) 士大夫(群聚笑之) 百工(不耻相师) 宜行古道愚益愚,智反不能及 从师附录一一、基础知识1、注音郯子() 苌弘() 老聃() 蟠() 贻()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的意思 古之学者必有师(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今之众人( ) 师道之不传也矣( ) 圣益圣,愚益愚( )( ) 则耻师焉( ) 或师焉,或不焉( ) 小学而大遗( ) 士大夫之族( ) 吾从而师之(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二、 文言知识复习与运用1.、划线词词类活用外连衡而斗诸侯( )( )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 天下云集响应( )序八州而朝同列(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 2、辨析句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 )3、总结词类活用与句式,试找出本课中出现的文言用法。名词作动词: 判断句:形容词作名词: 宾语前置:使动用法: 介词结构后置:意动用法: 省略句:名词作状语: 定语后置:附录二 (课后作业1)解释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 或师焉,或不焉( ) 吾师道也( ) 吾从而师之 (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十年春,齐师伐我( ) (2)之:择师而教之( ) 古之学者(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句读之不知( ) 蚓无爪牙之利(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3)其: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 (4)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师不必贤于弟子( ) 不拘于时,学于余( )(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通假字:传道受业()或不焉() -温馨提示: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可联系文库删除处理,感谢您的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