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范文参考)

上传人:刘****2 文档编号:196923797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X 页数:161 大小:125.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范文参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61页
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范文参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61页
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范文参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泓域咨询/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报告说明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3043.97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895.0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2.25%;建设期利息25.4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83%;流动资金1123.5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6.91%。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133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9996.01万元,净利润2423.60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61.24%,财务净现值7544.08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3.12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本期项目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投资方向正确,资本结构合理,技术方案设计优良。本期项目的投资建设和实施无论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都是积极可行的。本报告为模板参考范文,不作为投资建议,仅供参考。报告产业背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风险评估等内容基于公开信息;项目建设方案、投资估算、经济效益分析等内容基于行业研究模型。本报告可用于学习交流或模板参考应用。目录第一章 项目基本情况6一、 项目概述6二、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6三、 资金筹措方案6四、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7五、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7六、 研究结论7七、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8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8第二章 行业和市场分析10一、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提出背景10二、 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目标11三、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1四、 造成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因素13五、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15六、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未来展望20七、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提出背景23八、 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目标25九、 营销组织的设置原则25十、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7十一、 营销部门与内部因素29十二、 造成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因素31十三、 关系营销的具体实施33十四、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35十五、 关系营销及其本质特征39十六、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未来展望41十七、 创建学习型企业44第三章 公司筹建方案50一、 公司经营宗旨50二、 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50三、 公司组建方式51四、 公司管理体制51五、 部门职责及权限52六、 核心人员介绍56七、 财务会计制度57第四章 SWOT分析说明61一、 优势分析(S)61二、 劣势分析(W)62三、 机会分析(O)63四、 威胁分析(T)63第五章 企业文化71一、 企业文化管理规划的制定71二、 企业文化的研究与探索73三、 造就企业楷模92四、 企业文化的分类与模式95五、 培养名牌员工105六、 企业先进文化的体现者110第六章 经营战略分析117一、 资本运营战略决策应考虑的因素117二、 企业投资方式的选择119三、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121四、 市场营销战略决策的内容124五、 企业经营战略控制的基本要素与原则125六、 企业财务战略的作用127第七章 项目经济效益130一、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130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30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31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33二、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134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35三、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137四、 偿债能力分析137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38五、 经济评价结论139第八章 财务管理分析140一、 对外投资的目的与意义140二、 营运资金的管理原则141三、 短期融资券142四、 对外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146五、 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类型及评价148六、 存货管理决策151第九章 投资方案分析153一、 建设投资估算153建设投资估算表154二、 建设期利息154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55三、 流动资金156流动资金估算表156四、 项目总投资157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57五、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158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58第一章 项目基本情况一、 项目概述(一)项目基本情况1、项目名称: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项目2、承办单位名称:xxx有限公司3、项目性质:扩建4、项目建设地点:xx园区5、项目联系人:龚xx(二)项目选址项目选址位于xx园区。二、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3043.97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895.0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2.25%;建设期利息25.4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83%;流动资金1123.5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6.91%。三、 资金筹措方案(一)项目资本金筹措方案项目总投资3043.97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x有限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2006.80万元。(二)申请银行借款方案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1037.17万元。四、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1330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9996.01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2423.60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61.24%。5、全部投资回收期(Pt):3.12年(含建设期12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3980.16万元(产值)。五、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项目计划从立项工程竣工验收、投产运营共需12个月的时间。六、 研究结论该项目工艺技术方案先进合理,原材料国内市场供应充足,生产规模适宜,产品质量可靠,产品价格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该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抗风险能力强,盈利能力强。综上所述,本项目是可行的。七、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总投资万元3043.971.1建设投资万元1895.011.1.1工程费用万元1252.681.1.2其他费用万元601.621.1.3预备费万元40.711.2建设期利息万元25.411.3流动资金万元1123.552资金筹措万元3043.972.1自筹资金万元2006.802.2银行贷款万元1037.173营业收入万元13300.00正常运营年份4总成本费用万元9996.015利润总额万元3231.476净利润万元2423.607所得税万元807.878增值税万元604.309税金及附加万元72.5210纳税总额万元1484.6911盈亏平衡点万元3980.16产值12回收期年3.1213内部收益率61.24%所得税后14财务净现值万元7544.08所得税后第二章 行业和市场分析一、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提出背景(一)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义务教育是中国的百年梦想。从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到2000年初步实现两基战略目标,再到2011年全面完成两基攻坚任务,经过25年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全面普及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解决了有学上问题的中国,实现了从一个文盲大国、人口大国向教育大国、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跨越。百年梦圆,千年寄望。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4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要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每一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二)对义务教育有了新的追求中国对义务教育的期待和追求从来没有止步,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念逐渐上升为改革共识并由此产生强大的推动力时,以公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高度渴求为出发点,以公平理念为支撑的均衡发展诉求为切入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义务教育正在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迈进的道路上,书写着属于这个新时代的灿烂历史。如何提升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如何提高基础教育服务社会民生的能力,依然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一大命题。要深刻领会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这一上台阶、抓引领、促内涵、贴民心工程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内涵要义,全面发展的理念更鲜明,标准化建设程度更高,教师队伍更强,人民群众更满意。二、 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目标在我市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基础上,聚焦学位扩容、乡村教育提升、公平保障、管理创新、质量提升、强师兴教等六大行动,加大力度依法保障教育资金优先投入,优化学校布局结构,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推进素质教育内涵提升,强化特色,补齐短板,全面消除中小学大班额,城乡校际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义务教育实现持续健康协调高质量发展。2031年底前,我市义务教育达到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标准,并通过评估验收。三、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时代要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必然选择。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作为两种不同的发展策略,或者发展模式,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同的推动作用。这两种模式的选择并不是由某个特殊人物或特殊群体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状况所决定的,并且随着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而产生变化。非均衡发展是一种超常规、超速度的跨越式发展,非均衡发展格局最初的确对我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得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但人们在教育发展快速增长而欣喜的同时,也越来越受到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分化、就业问题等困扰。义务教育发展所存在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以及学校差距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以及社会公平的实现。事实表明,非均衡最初的促进作用逐渐降低,负面作用却愈加突出,这对社会的稳定、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都极为不利。换句话说,义务教育非均衡化的状态和演进已经不适应当代中国发展的形势,必须进行彻底地反思和改革,使义务教育适应当代中国发展的形势和方向。(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即又好又快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同时,科学的理论内含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方法支撑科学的理论,这种科学的方法便是统筹兼顾。(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起点公平的必然要求义务教育不是选拔性教育,而是面向所有国民的普及性教育,不能人为地扩大差距。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公平是一种观念,人们在不同的场合对公平有不同的理解。公平是指权利平等,即不同的人,不分财产、性别和宗教都获得平等的权利;从经济上说,公平可以理解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在教育上,公平是指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均等。在现代社会里,人的基本教育权利,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义务教育是要为每一个现代社会的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可能性的过程,义务教育的基本作用是促进人的发展,是一个扩大向个人提供可能性过程。四、 造成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因素(一)经济因素是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根源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经济因素是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根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经济基础中的重要元素,而教育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区域间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导致区域间、城乡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这已成为中国国情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东部地区生产力较发达,因而经济、社会发展快,产业梯度也较高;而西部地区生产力则相对落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也相对滞后,产业梯度也较低;城乡之间的经济水平差距也大。从而直接影响各地区社会成员的实际家庭收入,进而影响社会成员对于教育支出的能力,其直接导致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二)义务教育的制度性不平等制度性不平等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教育政策和规则不平等。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需求不断增长,教育资源相对短缺。有限的教育资源与庞大的受教育人口之间的矛盾,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布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然而针对有限的教育资源,当前的配置并未体现出注意规则的公平,以不再继续扩大差距;在可能的情况下向落后地区倾斜,以主动缩小地区间的差距的发展要求,而相反的是教育资源明显向发达地区、城镇地区倾斜,从而愈发拉大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思维定势,依然潜存于社会决策,包括教育政策之中,并致使国家的公共政策往往优先满足甚至只体现城市人的利益。普通学校不加重视投入不够,就会直接导致校际差距。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使各个学校之间、城市和农村儿童之间、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儿童之间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被明显忽略,从而影响了教育的均衡发展。(三)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造使教育发展速度上的不平衡各区域之间、民族之间、城乡之间的思想观念、教育价值观念、办学条件以及人口发展状况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教育发展速度上的不平衡。在一些偏远贫因地区,计划生育不但得不到落实,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而且优生优育也难以保证。大量早婚、近亲结婚的现象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人口生育的质量,致使低能或身心发育不全儿童大量产生,也对我国普及特殊儿童的义务教育增加了负担。民族之间文化差异,导致教学要求、水平也不同,导致教育发展速度不平衡。还有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程度很低,父母文化水平低,对于孩子的文化要求也不高,导致有些学生辍学或没有入学,而且贫困地区交通也不便,信息闭塞,居住分散,不仅增加了办学布局和学生就学的难度,而且也造成了贫困地区教育的封闭性。五、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一)义务教育保障基准入学机会公平1、义务教育要坚持就近入学保障基准入学机会公平是促进教育起点公平的基本追求。就近入学是保障学生受教育权的有效政策,脱离就近入学政策,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因距离、区域外的竞争而无学可上,保障所有人有学可上,必须坚持就近入学原则不动摇;在制订招生计划时必须坚持就近原则,保障区域内所有学生上学距离最近,并设定最大上学距离限制。2、义务教育要科学合理划片在优化就近入学政策时,增加划片规划的科学合理性,建立多方参与的听证会制度,保证划片规划公开透明,超越简单的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标准,根据学校类型、特色采用分类复合划片,既保证可选数量,也保证可选类型。3、义务教育要创新学区规划超越传统的距离模型,引入随机机制,采用概率分布描述入学机会,将入学机会公平定义为概率分布相似程度最大化,将概率分布相似程度最大化问题转换为多维空间内概率分布向量的距离最小化问题,构建包含最大距离约束和学校容量约束的概率分布相似最大化就近随机学区规划模型。4、义务教育要优化招生程序,保证程序公正加大招生信息公开力度,利用多种信息公开途径,充分运用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体,实时向社会、家长公布招生信息、招生过程和招生结果,保证所有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家长和学生知悉招生信息、招生流程;优化招生流程,简化报名程序,规范资格审查;引入第三方机构,科学论证监测招生程序,保证招生在阳光下进行。(二)义务教育要扩大优质教育机会均衡1、义务教育要求科学合理制定学校布局规划优质教育机会公平是促进教育起点公平的核心追求。科学合理制定学校布局规划,将学校布局规划纳入城镇化发展总体规划,实现学校规划与总体规划的对接和互融;完善义务教育学位供给机制,建立学校规划建设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科学测算人口变化,解决学校布局和学龄人口分布不匹配的问题;保障足够建设用地,严格落实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学校规定,加快城镇学校学位扩容增位,形成科学的学校规划。2、统筹县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推动县域内城乡学校的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学校联盟、合作教研,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线上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逐步实现课程共享、教师流动和联合招生,推动县域教育优势互补发展。引进优质学校,推动集团化办学深入实施,建立优质教育资源扩散机制,提升区域内学校的整体质量。3、建立义务教育统筹制度,协调区域招生各级牵头组建招生委员会,统筹区域内的中小学招生,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合理分配招生名额,平衡优质校与薄弱校的招生指标,严禁盲目扩张学校规模;建立区域间统筹协调制度,保障流动人口子女跨区域入学合理合法,严格审核入学资格,保障入学机会,同时严禁无序流动择校。切实解决随迁子女上好学难题,有序推进随迁子女就近进入优质学校。4、义务教育要扩展特殊群体优质教育机会补齐短板,重点改善落后地区教育条件,加大财政支持、政策倾斜,提升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品质;同时,通过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多种教育形式,扩大特殊儿童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三)探索适切义务教育机会公平1、义务教育要保障适切择校的权利探索适切择校机会公平是促进教育起点公平的最高追求。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应包括受教育的自由权,而且侧重于权利的自由选择属性。保障适切择校的权利就是让学生可以选,即政策允许选择,探索县域内学生自主择校+县域宏观调控的模式,在划片招生的基础上,让学生有选择适切教育的机会。2、义务教育要提供适切择校的条件学校开展生涯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专长、职业,让学生能够选,即学生有能力选和有学校可选,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教育;同时,加快推进区域内学校特色化发展,让学生有校可选。3、健全选择适切义务教育机会的机制健全适切教育的机制就是让学生能选好,健全信息公开机制,多校联动、家长参与、全程监管,在程序公平的基础上选择适切教育。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增进教师、家长、学生的联系,依托家委会和其他机制,帮助家长熟悉孩子在学校的身心状况,促进家长深度了解孩子、学校情况,以便辅助孩子作出合理、适切的教育选择。健全家长深度参与入学规划、入学程序、入学结果监控的机制,改变盲目择校的观念,作出理性选择。4、义务教育要保障阳光招生落到实处在统筹管理、优化程序基础上健全配套机制,保障阳光招生落到实处。健全政策推进机制,为招生政策落实提供必要的制度、经费、行政等资源支持;健全过程监控机制,遵循招生原则,以第三方机构为主,组建多方参与的招生监督委员会,避免学校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健全及时响应机制,畅通实时反馈渠道。六、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未来展望据教育部发布,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关于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部署,一手抓持续巩固基本均衡发展成果,一手抓大力推进优质均衡发展,更加注重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提升学校建设标准化水平,更加注重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更加注重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强化统筹,持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教育差距;坚持先行创建、示范带动,鼓励支持各地探索优质均衡实现路径和有效举措;坚持科学规划、分步推进,指导各省各县根据实际、分期分批加快实现县域优质均衡,为到2035年全面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义务教育政策将以结构优化为主要动力机制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优化结构是十三五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基调。其中,优化结构是十三五时期发展的重点,义务教育也不例外。义务教育政策以结构优化为动力机制,要抓好以下三方面。(1)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合理的财政投入结构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因素。政策要体现出对农村及贫困区域财政投入力度的加大,实行财政投入差异化的管理方式,强化义务教育转移支付机制。(2)优化权责结构。义务教育各项政策从框架到落地实施,权责模糊成为其无法有效执行的关键。县乡要积极配合,协调统一,优化组织结构,实现各级的统筹管理。义务教育政策要明确体现各级的权责,体系完备,责任明确,便于落实。(3)优化政策决策主体的结构。义务教育需要多方利益主体的共同参与,在松散耦合组织结构的搭建过程中将自上而下的权力格局向横向拉伸,形成政策转移的多元主体间横向权力结构。因此,义务教育政策要体现多方合作机制,强化科学化决策机制,促进义务教育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发展,为义务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二)义务教育政策将以公平优先为首要价值取向虽然义务教育政策已经强调均衡发展,逐渐体现出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但由于非均衡发展遗留下诸多历史问题,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仍然不可小视。要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还需要义务教育政策的大力支持与正确引导。义务教育政策应坚持教育公平,并应进一步以公平优先为价值取向,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将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政策具体化、明晰化。教育资源是否均衡配置关涉到义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相关部门要充分统计、了解教育资源配置现状,为其政策的制定提供准确的依据。(2)持续重视弱势补偿工作,突出公平优先的导向。目前政策对于弱势倾斜体现较多,而在弱势补偿方面仍有不足。政策应强调对于农村、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给予补偿性投入,从而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条件差距。(3)强化对政策执行主体的监督机制。义务教育的公平需要政策多主体互相监督才能得以保障,既要明确问责制度,又要完善激励机制。(三)义务教育政策将以提升教育质量为全面过程保障要保证政策执行的每一个环节的有效性,才能使其过程得到保障,使政策得以落地生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从制定到每一个环节的全面实施能否得以控制,取决于对影响政策实施过程的各种变量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与控制。在实现普九后,义务教育政策不再强调每个适龄儿童均享有义务教育,而是致力于教育的均衡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希冀每个适龄儿童均享有良好的义务教育。未来义务教育政策将以提升教育质量为全面过程保障,应把握好以下4个方面。(1)强化素质教育。义务教育政策要体现素质教育的战略地位,制定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推进、深化素质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实践。(2)完善师资配置。合理的教师配置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要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出发,完善教师培训相关政策,制定定期考核标准;完善优秀教师流动机制,充分发挥优秀师资的价值。(3)强化特色内涵发展。义务教育政策要引导、鼓励学校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学校的特色内涵发展,走优质特色化发展道路。(四)义务教育政策将以以人民为本为基本政策话语自由民主等字眼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政策文件中,民众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政策制定中,尤其在现代信息化社会,民众参与政策制定的条件更加便利,意愿也更加强烈。人的主体地位在执政理念中越发突显,教育政策制定、执行与评价应当进一步确立人民群众的话语权。以人民为本也将成为义务教育政策的政策话语,具体要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1)充分了解人民群众在义务教育上的诉求、意见及其实现的满意程度,以此作为政策制定的依据之一。可以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意见征集等各种方式了解人民的难题和意愿,以便对症下药,实现其利益诉求。(2)积极发挥社会及公众的参与功能。政策的制定、执行及评估过程,都要让人民参与决策。不论是媒体还是公众,都应在义务教育政策的良性引导下,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功能,将多方问题及建议及时进行反馈,使义务教育真正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七、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提出背景(一)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义务教育是中国的百年梦想。从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到2000年初步实现两基战略目标,再到2011年全面完成两基攻坚任务,经过25年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全面普及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解决了有学上问题的中国,实现了从一个文盲大国、人口大国向教育大国、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跨越。百年梦圆,千年寄望。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4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要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每一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二)对义务教育有了新的追求中国对义务教育的期待和追求从来没有止步,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念逐渐上升为改革共识并由此产生强大的推动力时,以公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高度渴求为出发点,以公平理念为支撑的均衡发展诉求为切入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义务教育正在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迈进的道路上,书写着属于这个新时代的灿烂历史。如何提升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如何提高基础教育服务社会民生的能力,依然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一大命题。要深刻领会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这一上台阶、抓引领、促内涵、贴民心工程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内涵要义,全面发展的理念更鲜明,标准化建设程度更高,教师队伍更强,人民群众更满意。八、 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目标在我市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基础上,聚焦学位扩容、乡村教育提升、公平保障、管理创新、质量提升、强师兴教等六大行动,加大力度依法保障教育资金优先投入,优化学校布局结构,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推进素质教育内涵提升,强化特色,补齐短板,全面消除中小学大班额,城乡校际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义务教育实现持续健康协调高质量发展。2031年底前,我市义务教育达到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标准,并通过评估验收。九、 营销组织的设置原则企业的具体情况各异,营销机构不可能、也无必要都按一种模式。但有一些共性原则需要注意和遵循:(一)整体协调和主导性原则协调是管理的主要功能之一。因此设置营销机构需要注意:(1)设置的营销机构能够协调企业与环境,尤其是和市场、顾客之间的关系。满足市场、创造满意的顾客,是企业最根本的宗旨和责任;能比竞争者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也是组建营销部门的基本目的。(2)设置的营销机构能够与企业内部其他机构相互协调,在服务顾客、创造顾客方面发挥主导性作用。(3)营销部门的内部结构、层级设置和人员安排能够相互协调,充分发挥营销职能的整体效应。总之,营销职能部门应当面对市场、面对顾客时能代表企业,面对内部各部门、全体员工时能代表市场、代表顾客。同时内部具有相互适应的弹性,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这是构建“现代营销企业”重要的组织基础。(二)精简以及适当的管理跨度与层级原则组织建设要“精兵简政”,切忌机构雁肿。一是防止因事设职、因职设人,人员要精干;二是内部层级不宜太多。内部层级少,信息流通快,还能密切员工之间关系,利于交流思想、沟通情感,提高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最佳的机构是既能完成任务,组织形式又最为简单的机构。这涉及管理跨度与层级问题。管理跨度又称管理宽度或管理幅度,指领导者能够有效地直接指挥的部门或员工数量,是一个“横向”的概念;管理层级又称管理梯度,指一个组织属下不同层级的数目,是一个“纵向”的概念。管理的职能、范围不变,一般来说,管理跨度与管理层级是互为反比关系的:管理跨度越大、层级越少,组织结构越扁平;反之,跨度越小,则管理的层级越多。通常情况下,管理层级过多容易造成信息失真与传递过慢,可能影响决策的及时性和正确性;管理跨度过大,超出领导者能够管辖的限度,又会造成整个机构内部的不协调、不平衡。营销部门要真正做到精简,在设置机构时能否把握营销工作的性质和职能范围,是十分重要的前提。(三)有效性原则效率是衡量组织水平的重要标准。一个机构的效率高,说明结构合理、完善。直观地讲,“效率”是指一个组织可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工作。机构的效率表现在能否在必要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能否以最少的工作量,获取最大的成果;能否很好地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业务上不断创新;能否维持机构内部的协调,及时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十、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时代要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必然选择。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作为两种不同的发展策略,或者发展模式,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同的推动作用。这两种模式的选择并不是由某个特殊人物或特殊群体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状况所决定的,并且随着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而产生变化。非均衡发展是一种超常规、超速度的跨越式发展,非均衡发展格局最初的确对我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得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但人们在教育发展快速增长而欣喜的同时,也越来越受到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分化、就业问题等困扰。义务教育发展所存在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以及学校差距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以及社会公平的实现。事实表明,非均衡最初的促进作用逐渐降低,负面作用却愈加突出,这对社会的稳定、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都极为不利。换句话说,义务教育非均衡化的状态和演进已经不适应当代中国发展的形势,必须进行彻底地反思和改革,使义务教育适应当代中国发展的形势和方向。(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即又好又快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同时,科学的理论内含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方法支撑科学的理论,这种科学的方法便是统筹兼顾。(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起点公平的必然要求义务教育不是选拔性教育,而是面向所有国民的普及性教育,不能人为地扩大差距。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公平是一种观念,人们在不同的场合对公平有不同的理解。公平是指权利平等,即不同的人,不分财产、性别和宗教都获得平等的权利;从经济上说,公平可以理解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在教育上,公平是指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均等。在现代社会里,人的基本教育权利,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义务教育是要为每一个现代社会的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可能性的过程,义务教育的基本作用是促进人的发展,是一个扩大向个人提供可能性过程。十一、 营销部门与内部因素企业营销系统指作为营销者的企业整体,微观营销环境包括企业外部所有参与营销活动的利益关系者。但从营销部门的角度看,营销活动能否成功,首先要受企业内部各种因素的直接影响。因此,营销部门在分析企业的外部营销环境前,必须先分析企业的内部因素或内部条件。企业为开展营销活动,必须设立某种形式的营销部门。市场营销部门一般由市场营销副总裁、销售经理、推销人员、广告经理、营销研究与计划以及定价专家等组成。营销部门在制定和实施营销目标与计划时,不仅要考虑企业外部环境力量,而且要争取高层管理,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的理解和支持,调动企业内部各方面的资源,充分运用企业内部环境,力量,使内部优势和劣势与外部机会和威胁相平衡。营销部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还面对着其他职能部门以及高层管理部门。企业营销部门与财务、采购、制造、研究与开发等部门之间既有多方面的合作,也存在争取资源方面的矛盾。这些部门的业务状况如何,它们与营销部门的合作以及它们之间是否协调发展,对营销决策的制定与实施影响极大。例如,生产部门对各生产要素的配置、生产能力和所需要的人力、物力的合理安排有着重要的决策权,营销计划的实施,必须取得生产部门的充分支持;市场营销调研预测和新产品的开发工作,需要研究与开发部门的配合和参与。高层管理部门由董事会、总经理及其办事机构组成,负责确定企业的任务、目标、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营销部门在高层管理部门规定的职责范围内做出营销决策,市场营销目标从属于企业总目标,并为总目标服务的次级目标,营销部门所制定的计划也必须在高层管理部门的批准和推动下实施。十二、 造成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因素(一)经济因素是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根源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经济因素是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根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经济基础中的重要元素,而教育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区域间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导致区域间、城乡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这已成为中国国情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东部地区生产力较发达,因而经济、社会发展快,产业梯度也较高;而西部地区生产力则相对落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也相对滞后,产业梯度也较低;城乡之间的经济水平差距也大。从而直接影响各地区社会成员的实际家庭收入,进而影响社会成员对于教育支出的能力,其直接导致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二)义务教育的制度性不平等制度性不平等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教育政策和规则不平等。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需求不断增长,教育资源相对短缺。有限的教育资源与庞大的受教育人口之间的矛盾,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布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然而针对有限的教育资源,当前的配置并未体现出注意规则的公平,以不再继续扩大差距;在可能的情况下向落后地区倾斜,以主动缩小地区间的差距的发展要求,而相反的是教育资源明显向发达地区、城镇地区倾斜,从而愈发拉大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思维定势,依然潜存于社会决策,包括教育政策之中,并致使国家的公共政策往往优先满足甚至只体现城市人的利益。普通学校不加重视投入不够,就会直接导致校际差距。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使各个学校之间、城市和农村儿童之间、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儿童之间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被明显忽略,从而影响了教育的均衡发展。(三)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造使教育发展速度上的不平衡各区域之间、民族之间、城乡之间的思想观念、教育价值观念、办学条件以及人口发展状况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教育发展速度上的不平衡。在一些偏远贫因地区,计划生育不但得不到落实,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而且优生优育也难以保证。大量早婚、近亲结婚的现象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人口生育的质量,致使低能或身心发育不全儿童大量产生,也对我国普及特殊儿童的义务教育增加了负担。民族之间文化差异,导致教学要求、水平也不同,导致教育发展速度不平衡。还有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程度很低,父母文化水平低,对于孩子的文化要求也不高,导致有些学生辍学或没有入学,而且贫困地区交通也不便,信息闭塞,居住分散,不仅增加了办学布局和学生就学的难度,而且也造成了贫困地区教育的封闭性。十三、 关系营销的具体实施(一)组织设计关系营销的管理,必须设置相应的机构。企业关系管理,对内要协调处理好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关系,对外要向公众发布消息、征求意见、搜集信息、处理纠纷等。管理机构要代表企业有计划、有准备、分步骤地开展各种关系营销活动,把企业领导者从烦琐事务中解脱出来,使各职能部门和机构各司其职,协调合作。关系管理机构是企业营销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联系沟通和协调行动的专门机构。其作用是:收集信息资料,充当企业的耳目;综合评价各职能部门的决策活动,充当企业的决策参谋;协调内部关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公众输送信息,沟通企业与公众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二)资源配置(1)人力资源调配。一方面实行部门间人员轮换,以多种方式促进企业内部关系的建立;另一方面从内部提升经理,可以加强企业观念并使其具有长远眼光。(2)信息资源共享。在采用新技术和新知识的过程中,以多种方式分享信息资源。如利用网络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及企业外部拥有多种知识与技能的人才的关系;制定政策或提供帮助以削减信息超载,提高电子邮件和语音信箱系统的工作效率;建立“知识库”或“回复网络”,并入更庞大的信息系统;组成临时“虚拟小组”,以完成自己或客户的交流项目。(三)文化整合关系各方环境的差异会造成建立关系的困难,使工作关系难以沟通和维持。跨文化之间的人们要相互理解和沟通,必须克服不同文化规范带来的交流障碍。文化的整合,是关系双方能否真正协调运作的关键。合作伙伴的文化敏感性非常敏锐和灵活,它能使合作双方共同有效地工作,并相互学习彼此的文化差异。文化整合是企业市场营销中处理各种关系的高级形式,不同企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推行差别化战略的企业文化可能是鼓励创新、发挥个性及承担风险;而成本领先的企业文化,则可能是节俭、纪律及注重细节。如果关系双方的文化相适应,将能强有力地巩固企业与各子市场系统的关系并建立竞争优势。十四、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一)义务教育保障基准入学机会公平1、义务教育要坚持就近入学保障基准入学机会公平是促进教育起点公平的基本追求。就近入学是保障学生受教育权的有效政策,脱离就近入学政策,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因距离、区域外的竞争而无学可上,保障所有人有学可上,必须坚持就近入学原则不动摇;在制订招生计划时必须坚持就近原则,保障区域内所有学生上学距离最近,并设定最大上学距离限制。2、义务教育要科学合理划片在优化就近入学政策时,增加划片规划的科学合理性,建立多方参与的听证会制度,保证划片规划公开透明,超越简单的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标准,根据学校类型、特色采用分类复合划片,既保证可选数量,也保证可选类型。3、义务教育要创新学区规划超越传统的距离模型,引入随机机制,采用概率分布描述入学机会,将入学机会公平定义为概率分布相似程度最大化,将概率分布相似程度最大化问题转换为多维空间内概率分布向量的距离最小化问题,构建包含最大距离约束和学校容量约束的概率分布相似最大化就近随机学区规划模型。4、义务教育要优化招生程序,保证程序公正加大招生信息公开力度,利用多种信息公开途径,充分运用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体,实时向社会、家长公布招生信息、招生过程和招生结果,保证所有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家长和学生知悉招生信息、招生流程;优化招生流程,简化报名程序,规范资格审查;引入第三方机构,科学论证监测招生程序,保证招生在阳光下进行。(二)义务教育要扩大优质教育机会均衡1、义务教育要求科学合理制定学校布局规划优质教育机会公平是促进教育起点公平的核心追求。科学合理制定学校布局规划,将学校布局规划纳入城镇化发展总体规划,实现学校规划与总体规划的对接和互融;完善义务教育学位供给机制,建立学校规划建设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科学测算人口变化,解决学校布局和学龄人口分布不匹配的问题;保障足够建设用地,严格落实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学校规定,加快城镇学校学位扩容增位,形成科学的学校规划。2、统筹县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推动县域内城乡学校的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学校联盟、合作教研,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线上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逐步实现课程共享、教师流动和联合招生,推动县域教育优势互补发展。引进优质学校,推动集团化办学深入实施,建立优质教育资源扩散机制,提升区域内学校的整体质量。3、建立义务教育统筹制度,协调区域招生各级牵头组建招生委员会,统筹区域内的中小学招生,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合理分配招生名额,平衡优质校与薄弱校的招生指标,严禁盲目扩张学校规模;建立区域间统筹协调制度,保障流动人口子女跨区域入学合理合法,严格审核入学资格,保障入学机会,同时严禁无序流动择校。切实解决随迁子女上好学难题,有序推进随迁子女就近进入优质学校。4、义务教育要扩展特殊群体优质教育机会补齐短板,重点改善落后地区教育条件,加大财政支持、政策倾斜,提升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品质;同时,通过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多种教育形式,扩大特殊儿童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三)探索适切义务教育机会公平1、义务教育要保障适切择校的权利探索适切择校机会公平是促进教育起点公平的最高追求。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应包括受教育的自由权,而且侧重于权利的自由选择属性。保障适切择校的权利就是让学生可以选,即政策允许选择,探索县域内学生自主择校+县域宏观调控的模式,在划片招生的基础上,让学生有选择适切教育的机会。2、义务教育要提供适切择校的条件学校开展生涯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专长、职业,让学生能够选,即学生有能力选和有学校可选,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教育;同时,加快推进区域内学校特色化发展,让学生有校可选。3、健全选择适切义务教育机会的机制健全适切教育的机制就是让学生能选好,健全信息公开机制,多校联动、家长参与、全程监管,在程序公平的基础上选择适切教育。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增进教师、家长、学生的联系,依托家委会和其他机制,帮助家长熟悉孩子在学校的身心状况,促进家长深度了解孩子、学校情况,以便辅助孩子作出合理、适切的教育选择。健全家长深度参与入学规划、入学程序、入学结果监控的机制,改变盲目择校的观念,作出理性选择。4、义务教育要保障阳光招生落到实处在统筹管理、优化程序基础上健全配套机制,保障阳光招生落到实处。健全政策推进机制,为招生政策落实提供必要的制度、经费、行政等资源支持;健全过程监控机制,遵循招生原则,以第三方机构为主,组建多方参与的招生监督委员会,避免学校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健全及时响应机制,畅通实时反馈渠道。十五、 关系营销及其本质特征约翰伊根认为对关系营销目标最好的描述是:“在适当情况下,识别和建立、维持和增进同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同时在必要时终止这些关系,以利于实现相关各方的目标;这要通过相互交换及各种承诺的兑现来实施。”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关系营销致力于与主要顾客建立互相满意且长期的关系以获得和维持企业业务。”关系营销是以系统论为基本思想,将企业置身于社会经济大环境中来考察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认为企业营销乃是一个与消费者、竞争者、供应者、分销商、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关系营销将建立与发展同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作为企业营销的关键变量,把正确处理这些关系作为企业营销的核心。关系营销奉行的黄金法则是:同等条件下,人们将和他们认识、喜欢并且信任的人做生意。关系营销的本质特征包括以下几点:(1)信息沟通的双向性。社会学认为关系是信息和情感交流的有机渠道,良好的关系即是渠道畅通,恶化的关系即是渠道阻滞,中断的关系则是渠道堵塞。交流应该是双向的,既可以由企业开始,也可以由营销对象开始。广泛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可以使企业赢得更多、更好的支持与合作。(2)战略过程的协同性。在竞争性的市场上,明智的营销管理者应强调与利益相关者建立长期的、彼此信任的、互利的关系。这可以是关系一方自愿或主动地按照对方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也可以是关系双方都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相互适应。各具优势的关系双方,互相取长补短,联合行动,协同动作去实现对各方都有益的共同目标,可以说是协调关系的最高形态。(3)营销活动的互利性。关系营销的基础,在于交易双方相互之间有利益上的互补。如果没有各自利益的实现和满足,双方就不会建立良好的关系。关系建立在互利的基础上,要求互相了解对方的利益要求,寻求双方利益的共同点,并努力使双方的共同利益得到实现。真正的关系营销需要达到关系双方互利互惠的境界。(4)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关系营销要求建立专门的部门,用以追踪各利益相关者的态度。关系营销应具备一个反馈的循环,连接关系双方,企业可由此了解到环境的动态变化,根据合作方提供的信息,以改进产品和技术。信息的及时反馈,使关系营销具有动态的应变性,有利于挖掘新的市场机会。十六、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未来展望据教育部发布,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关于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部署,一手抓持续巩固基本均衡发展成果,一手抓大力推进优质均衡发展,更加注重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提升学校建设标准化水平,更加注重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更加注重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强化统筹,持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教育差距;坚持先行创建、示范带动,鼓励支持各地探索优质均衡实现路径和有效举措;坚持科学规划、分步推进,指导各省各县根据实际、分期分批加快实现县域优质均衡,为到2035年全面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义务教育政策将以结构优化为主要动力机制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优化结构是十三五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基调。其中,优化结构是十三五时期发展的重点,义务教育也不例外。义务教育政策以结构优化为动力机制,要抓好以下三方面。(1)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合理的财政投入结构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因素。政策要体现出对农村及贫困区域财政投入力度的加大,实行财政投入差异化的管理方式,强化义务教育转移支付机制。(2)优化权责结构。义务教育各项政策从框架到落地实施,权责模糊成为其无法有效执行的关键。县乡要积极配合,协调统一,优化组织结构,实现各级的统筹管理。义务教育政策要明确体现各级的权责,体系完备,责任明确,便于落实。(3)优化政策决策主体的结构。义务教育需要多方利益主体的共同参与,在松散耦合组织结构的搭建过程中将自上而下的权力格局向横向拉伸,形成政策转移的多元主体间横向权力结构。因此,义务教育政策要体现多方合作机制,强化科学化决策机制,促进义务教育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发展,为义务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二)义务教育政策将以公平优先为首要价值取向虽然义务教育政策已经强调均衡发展,逐渐体现出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但由于非均衡发展遗留下诸多历史问题,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仍然不可小视。要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还需要义务教育政策的大力支持与正确引导。义务教育政策应坚持教育公平,并应进一步以公平优先为价值取向,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将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政策具体化、明晰化。教育资源是否均衡配置关涉到义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相关部门要充分统计、了解教育资源配置现状,为其政策的制定提供准确的依据。(2)持续重视弱势补偿工作,突出公平优先的导向。目前政策对于弱势倾斜体现较多,而在弱势补偿方面仍有不足。政策应强调对于农村、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给予补偿性投入,从而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条件差距。(3)强化对政策执行主体的监督机制。义务教育的公平需要政策多主体互相监督才能得以保障,既要明确问责制度,又要完善激励机制。(三)义务教育政策将以提升教育质量为全面过程保障要保证政策执行的每一个环节的有效性,才能使其过程得到保障,使政策得以落地生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从制定到每一个环节的全面实施能否得以控制,取决于对影响政策实施过程的各种变量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与控制。在实现普九后,义务教育政策不再强调每个适龄儿童均享有义务教育,而是致力于教育的均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