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立农村三区建设公司实施方案【模板范文】

上传人:泓*** 文档编号:195283075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DOCX 页数:200 大小:167.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成立农村三区建设公司实施方案【模板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00页
关于成立农村三区建设公司实施方案【模板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00页
关于成立农村三区建设公司实施方案【模板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泓域咨询/关于成立农村三区建设公司实施方案目录第一章 项目概况6一、 项目名称及投资人6二、 结论分析6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7第二章 发展规划10一、 公司发展规划10二、 保障措施11第三章 行业和市场分析14一、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内涵14二、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演进历程15三、 农业农村发展背景17四、 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18五、 我国现代化农业取得的成绩22六、 农业现代化特点24七、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内涵27八、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演进历程29九、 营销信息系统的内涵与作用30十、 农业农村发展背景32十一、 市场细分的作用34十二、 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37十三、 客户关系管理内涵与目标40十四、 我国现代化农业取得的成绩41十五、 农业现代化特点43十六、 品牌设计47十七、 目标市场战略49十八、 关系营销的具体实施56十九、 组织市场的特点58第四章 运营管理模式63一、 公司经营宗旨63二、 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63三、 各部门职责及权限64四、 财务会计制度67第五章 人力资源分析74一、 薪酬体系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74二、 员工福利的概念76三、 劳动定员的形式77四、 培训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78五、 员工福利管理80六、 确定劳动定额水平的基本原则82七、 企业人员招募的方式83第六章 企业文化89一、 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89二、 建设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93三、 企业文化理念的定格设计103四、 培养名牌员工109五、 造就企业楷模115六、 企业文化管理的基本功能与基本价值118七、 “以人为本”的主旨127第七章 SWOT分析说明131一、 优势分析(S)131二、 劣势分析(W)133三、 机会分析(O)133四、 威胁分析(T)134第八章 公司治理方案140一、 公司治理原则的内容140二、 激励机制146三、 股东大会决议151四、 公司治理的特征152五、 公司治理的主体155六、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融合157第九章 财务管理161一、 对外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161二、 短期融资的概念和特征163三、 资本结构165四、 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设计原则171五、 营运资金的特点175六、 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类型及评价177七、 筹资管理的原则179第十章 项目经济效益182一、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182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82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83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84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85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86二、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187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89三、 偿债能力分析190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91第十一章 投资方案193一、 建设投资估算193建设投资估算表194二、 建设期利息194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95三、 流动资金196流动资金估算表196四、 项目总投资197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97五、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198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98报告说明农村三区建设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1893.89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064.9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56.23%;建设期利息15.5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82%;流动资金813.4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42.95%。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71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5674.96万元,净利润1044.71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44.17%,财务净现值2731.59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4.29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通过分析,该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从发展来看公司将面向市场调整产品结构,改变工艺条件以高附加值的产品代替目前产品的产业结构。本报告基于可信的公开资料,参考行业研究模型,旨在对项目进行合理的逻辑分析研究。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参考范文模板用途。第一章 项目概况一、 项目名称及投资人(一)项目名称关于成立农村三区建设公司(二)项目投资人xx集团有限公司(三)建设地点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二、 结论分析(一)项目实施进度项目建设期限规划12个月。(二)投资估算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1893.89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064.9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56.23%;建设期利息15.5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82%;流动资金813.4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42.95%。(三)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1893.89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集团有限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1260.55万元。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633.34万元。(四)经济评价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710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5674.96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1044.71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44.17%。5、全部投资回收期(Pt):4.29年(含建设期12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2130.73万元(产值)。(五)社会效益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前瞻性;项目产品技术及工艺成熟,达到大批量生产的条件,且项目产品性能优越,是推广型产品;项目产品采用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工艺技术方案;项目设施对环境的影响经评价分析是可行的;根据项目财务评价分析,经济效益好,在财务方面是充分可行的。(六)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总投资万元1893.891.1建设投资万元1064.931.1.1工程费用万元702.631.1.2其他费用万元343.171.1.3预备费万元19.131.2建设期利息万元15.521.3流动资金万元813.442资金筹措万元1893.892.1自筹资金万元1260.552.2银行贷款万元633.343营业收入万元7100.00正常运营年份4总成本费用万元5674.965利润总额万元1392.956净利润万元1044.717所得税万元348.248增值税万元267.389税金及附加万元32.0910纳税总额万元647.7111盈亏平衡点万元2130.73产值12回收期年4.2913内部收益率44.17%所得税后14财务净现值万元2731.59所得税后第二章 发展规划一、 公司发展规划根据公司的发展规划,未来几年内公司的资产规模、业务规模、人员规模、资金运用规模都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随着业务和规模的快速发展,公司的管理水平将面临较大的考验,尤其在公司迅速扩大经营规模后,公司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将进一步复杂化,在战略规划、组织设计、资源配置、营销策略、资金管理和内部控制等问题上都将面对新的挑战。另外,公司未来的迅速扩张将对高级管理人才、营销人才、服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公司需进一步提高管理应对能力,才能保持持续发展,实现业务发展目标。公司将采取多元化的融资方式,来满足各项发展规划的资金需求。在未来融资方面,公司将根据资金、市场的具体情况,择时通过银行贷款、配股、增发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方式合理安排制定融资方案,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筹集推动公司发展所需资金。公司将加快对各方面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同时加大对人才的资金投入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确保公司发展规划和目标的实现。一方面,公司将继续加强员工培训,加快培育一批素质高、业务强的营销人才、服务人才、管理人才;对营销人员进行沟通与营销技巧方面的培训,对管理人员进行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的教育。另一方面,不断引进外部人才。对于行业管理经验杰出的高端人才,要加大引进力度,保持核心人才的竞争力。其三,逐步建立、完善包括直接物质奖励、职业生涯规划、长期股权激励等多层次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公司将严格按照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对公司的要求规范运作,持续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决策和用人机制,充分发挥董事会在重大决策、选择经理人员等方面的作用。公司将进一步完善内部决策程序和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各项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保证财务运作合理、合法、有效。公司将根据客观条件和自身业务的变化,及时调整组织结构和促进公司的机制创新。二、 保障措施(一)明确任务分工,协调部门配合健全协商机制,加强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产业建设项目立项、投资安排等相关工作,加快推动规划的实施。落实规划实施的各项责任制度。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各负其责,加强联动,协同推进,制定完善促进产业改革发展的措施和办法,形成推动产业改革发展的合力。(二)扩大国内外合作鼓励企业与国外公司加强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提升发展水平。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拓海外业务,推进产业发展走出去。(三)扶持产业中小企业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进一步减免或取消涉及小微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增加采购预算中面向小微企业的份额。健全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各类特色融资超市建设。(四)扶持大企业发展,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扶持大企业发展,优化产业产品的生产力布局,在结构调整上取得实质性突破;通过整合资源和市场,推动企业重组整合,提高行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程度,在产业内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推进产业走上质量、效益、优化结构的发展之路。(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推动产业行业社会化管理成立区域产业协会,统一对全行业的指导。建立行业发展研究咨询机制,针对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委托协会开展调研,提供发展战略、项目投资、技术创新等决策咨询服务,引导企业和投资者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六)加大政策支持充分利用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政策,支持产业服务高端产品发展。加大政策对产业各方面的支持。鼓励优势骨干企业推进联合重组,提高核心竞争力,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第三章 行业和市场分析一、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内涵农业农村现代化并不是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由二者有机耦合而成的互有联系、彼此促进、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农村发展的经济基础,农村现代化筑就了农业发展的上层建筑。从社会学视角看,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通过不断变革农业生产方式,并将其发展为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环境和人民生活需要的现代农业,进一步实现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经济收益的同步提升;农村现代化的真实内涵则是在大部分村庄逐渐凋敝的趋势已经难以扭转的既定事实下,保持和维续乡村的主体性,推动乡村社会不断调整和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传统乡村和现代社会协同发展。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体系来看,农业现代化是产业现代化的概念,它是将农业升级为现代产业部门的过程,尽管农业生产活动以农村为平台,但其所涉及的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以及农业教育、研发、服务等活动并非局限于农村;农村现代化则诠释了地域现代化的概念,它是变落后的农村为美丽乡村的过程,其内容不仅包括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也包括农村文化、生态环境、居民生活和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更包括涵盖广大农民的人的现代化。尽管学者们研究的角度有所不同,但其观点均表明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共同构成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就二者之间的关系来看,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只有农业实现生产经营管理现代化,才能为农村现代化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料;农村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保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所必需的人口、土地等资源要素提供空间载体。因此,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农情,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要求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才能实现农业农村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全面提升,并逐步将传统落后的农业农村改造为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业农村。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单独依靠农业现代化或农村现代化都不足以推动实现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必须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才能促进我国农业农村早日实现由传统农业农村转变为现代农业农村,加快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演进历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的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实现农业现代化一直是优先开展的重点工作。1963年,周恩来在上海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农业现代化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中的重要作用。到20世纪60年代,四个现代化的内容构成发生了调整,原有的交通运输被替换成科学技术,但农业现代化始终没有缺位。这一时期,农村现代化一直进行着相关实践,但始终没有被确立为战略目标。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相关文件并没有将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表述,而是就农业而农业,就农村而农村进行强调与要求。(二)新时代前对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四个现代化成为家喻户晓的发展目标,从此之后,农业现代化一直作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在报告中。改革开放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现代化建设愈加受到重视,农村面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十三届八中全会首次提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表述。十五届三中全会将农村发生历史性巨变的标志总结为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5项要求中,后3项均与推进农村现代化相关。但在这一阶段,农村现代化并没有作为目标进入战略设计,三农战略中更为重视的仍然是农业现代化,实际工作中得到更多关注的仍是农业的产业发展。(三)新时代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认识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延续了三农工作是一切任务重中之重的方针,同时对三农工作的认识实现了从同步发展到优先发展的跃升。结合三农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含义与重要目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要求实现农业现代化且注重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到改革开放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并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到新时代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始终重视三农工作在实现国家现代化中的基础地位。新发展阶段下,面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探索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具体实施路径将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挥更大效用。三、 农业农村发展背景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要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对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提出了要求、作出了部署。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部会同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向农业农村各领域渗透融合,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信息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智慧农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农产品电商快速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逐步应用,数字乡村建设起步良好,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农业农村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手段新动能。十四五是农业农村信息化从盆景走向风景的关键时期。从发展机遇看,一是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领域成为政策高地,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二是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农业农村领域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空前活跃,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三是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农村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内循环的增长极、消费增长的新兴力量。从面临挑战看,主要还存在网络基础设施不足、创新能力不足、有效数据不足、人才不足等突出短板。顺应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推动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信息化加快发展,更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按照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等上位规划总体部署,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十四五时期推进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指引性文件。四、 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是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截至2016年底,全国拥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的村占比为251%;通天然气的村占比仅为119%;饮用水方面,全国接通自来水的农户不到一半,占比为477%;卫生设施方面,全国拥有卫生厕所的农户占比也不到50%,凸显了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此外,城乡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方面也存在着较大差距,2019年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已经达到929%,而农村这一相应水平仅为593%,二者相差336个百分点。此外,我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仅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存在较大差距,而且还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现象。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同样也是薄弱环节。以家庭农场为例,2018年,4342%的家庭农场面临着生产性基础设施落后的发展难题,对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构成了实挑战。(二)生态与资源环境面临双重压力尽管我国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但农业绿色化发展水平不高和人均耕地资源不足形成的双重压力依然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约束。一方面,农业绿色化发展水平与现代农业要求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近年来,我国化肥、农药减量增成果显著,2019年我国三大粮食作物的农药和化肥利用率分别达到398%和378%,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得到初步遏制。但是,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导致生态环境存量欠债较多,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此外,我国化肥、农药使用强度明显高于国际安全上限标准和世界平均水平。这表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势在必行。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分散小农户依然占据较大比例,人均耕地资源不足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形成了现实制约。从耕地资源来看,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一至三等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比重更是不足1/3。现代农业的发展有赖于土地集中连片和适度规模经营,但人均耕地资源不足的大国小农现实国情无疑阻碍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三)生产成本攀升与供需结构失衡并存破解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攀升与供需结构失衡难题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方面,农产品生产成本的不断攀升挤压了农民增收空间,对农民增收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构成了现实挑战。在农业生产经营各类成本中,人工成本与土地成本是构成农产品生产成本攀升的两大关键因素。以小麦为例,2005-2018年我国小麦实际亩均人工成本和亩均土地成本分别增长106倍和191倍。生产成本快速攀升使得农产品尤其是大宗农产品国内外价格倒挂现象严重,进一步压缩了国内农业生产者的利润空间,打击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另一方面,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消费需求也逐步向优质化、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转变。但就目前而言,我国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不足,中低端农产品供给过剩,由此形成的农产品供需错配难以适应和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多元化需求,凸显了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亟须增强现阶段我国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着不少问题与挑战,对农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制约。一方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关系存在不稳定性。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是实现产业融合的践行者,由于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地位差异性以及不对称性的存在,家庭农场尤其是普通农户在同企业开展联合与合作时往往处于劣势地位,这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稳定性构成了挑战。如河南新野县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形式较为单一,大多数农户采用企业+农户订单模式,农户参与程度低且各主体缺乏紧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另一方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度仍然不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还停留在产品初加工阶段,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不足且农产品在农业全产业链中增值收益小。同时,过度注重农业的经济功能而忽视农业的多功能性也不利于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更不利于发挥六次产业的发展优势和乘数效应。除此之外,外部支撑环境不健全、自我升级发展困难以及辐射带动能力弱同样也制约了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五、 我国现代化农业取得的成绩(一)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和巩固截至2018年7月底全国已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177亿亩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034亿亩。同时在两区基础上创建集中连片、生态良好的高标准农田。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18年底,全国已建设高标准农田64亿亩。截至201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了658亿吨,是1949年的58倍,连续7年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粮食播种面积连续7年稳定在17亿亩以上;单位面积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350公斤以上。(二)现代化农业科技实力取得可喜进步2018年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83%,比2010年的52%提高了63个百分点。2017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接近10亿千瓦,机播面积184亿亩,机耕面积135亿亩,机收面积142亿亩,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7%。2018年我国良种覆盖率超过97%,良种对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5%。(三)农产品品种结构发生明显改变经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8年玉米播种面积由2015年的67453万亩调减为63194万亩,调减了4200多万亩;2017年大豆播种面积由2013年的7050万亩扩大到8245万亩,增加了近1200万亩。改革后,价格由改革前较高的临储价格向较低的进口价格靠拢,起到了调节供求关系的作用。(四)农产品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数据,2018年三品一标产品总数为121827个。其中,绿色食品数量为30932个,有机食品数量为4323个,无公害食品数量为84049个。绿色食品抽检合格率达9934%。(五)农民持续增收,城乡差距缩减在宏观经济趋缓和农产品价格下降的双重背景下,农民增收速度由两位数缩减为个位数,但仍然保持在8%以上,高于GDP增速两个百分点左右。此外,城乡居民收入倍差降至269,为18年来的最低点。(六)农业生态环境向好发展据生态环境部数据,2017年净减少耕地面积降至89万亩;2018年化肥、农膜施用量连续两年下降,农药施用量连续三年下降。另据水利部数据,2018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比2011年减少318亿亩;农业用水量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614%,比1997年下降了9个百分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36。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18年水稻、玉米和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分别达378%和388%,比2014年降低26和22个百分点;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2%;禽畜粪污综合利用率达64%。六、 农业现代化特点(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农业现代化可以概括为四化,即机械化、科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将机械化排在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位置。所谓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理论上讲是这样,但在山区、丘陵地区,由于土地面积较小,限制了机械化的应用,甚至无法利用机械。(二)生产技术科学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其涵义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品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不断提高科技对增产贡献率的过程。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将使农业现状发生巨大的变化,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科技将在对传统农业的改造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生产单位或生产地区,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条龙综合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的过程。可以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就是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一方面,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的发展;另一方面,反过来,农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又促进了农业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需要指出的是,农业产业化模式不是万能的,不同区域采取农业产业化模式时,需要对该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运做机制、绩效评价等进行评价,盲目引进外界模式往往会导致失败。(四)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所谓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过程;就是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是农业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以信息化的方式改造传统农业,把农业发展推进到更高阶段,实现信息时代的农业现代化。(五)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因素农业现代化必须有高素质的农民这一主体来推进,没有农民自身素质的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因为农业不仅要依靠现代的工业装备及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还要依靠先进的管理手段在农业上的应用。而这些都要由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来实现。反过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必然要求农民素质的提高,以使之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即农业现代化与农民素质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总之,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先进的生产工具靠人去创造,先进的科学技术靠人去摸索,先进的管理经验靠人去总结,先进的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靠人去应用。无论是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生产绩效的提高,都是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得以实现的。离开人,现代化是不复存在的。(六)农业发展可持续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农业现代化既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能力的反映,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程度的反映。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工生态系统的产生及普遍存在。这种系统具有双层含义:一方面要求尽可能多地生产满足人类生存、生活的必需品,确保食物安全;另一方面要坚持生态良性循环的指导思想,维持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不滥用自然资源,兼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资源永续利用。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也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七、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内涵农业农村现代化并不是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由二者有机耦合而成的互有联系、彼此促进、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农村发展的经济基础,农村现代化筑就了农业发展的上层建筑。从社会学视角看,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通过不断变革农业生产方式,并将其发展为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环境和人民生活需要的现代农业,进一步实现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经济收益的同步提升;农村现代化的真实内涵则是在大部分村庄逐渐凋敝的趋势已经难以扭转的既定事实下,保持和维续乡村的主体性,推动乡村社会不断调整和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传统乡村和现代社会协同发展。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体系来看,农业现代化是产业现代化的概念,它是将农业升级为现代产业部门的过程,尽管农业生产活动以农村为平台,但其所涉及的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以及农业教育、研发、服务等活动并非局限于农村;农村现代化则诠释了地域现代化的概念,它是变落后的农村为美丽乡村的过程,其内容不仅包括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也包括农村文化、生态环境、居民生活和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更包括涵盖广大农民的人的现代化。尽管学者们研究的角度有所不同,但其观点均表明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共同构成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就二者之间的关系来看,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只有农业实现生产经营管理现代化,才能为农村现代化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料;农村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保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所必需的人口、土地等资源要素提供空间载体。因此,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农情,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要求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才能实现农业农村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全面提升,并逐步将传统落后的农业农村改造为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业农村。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单独依靠农业现代化或农村现代化都不足以推动实现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必须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才能促进我国农业农村早日实现由传统农业农村转变为现代农业农村,加快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八、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演进历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的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实现农业现代化一直是优先开展的重点工作。1963年,周恩来在上海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农业现代化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中的重要作用。到20世纪60年代,四个现代化的内容构成发生了调整,原有的交通运输被替换成科学技术,但农业现代化始终没有缺位。这一时期,农村现代化一直进行着相关实践,但始终没有被确立为战略目标。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相关文件并没有将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表述,而是就农业而农业,就农村而农村进行强调与要求。(二)新时代前对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四个现代化成为家喻户晓的发展目标,从此之后,农业现代化一直作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在报告中。改革开放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现代化建设愈加受到重视,农村面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十三届八中全会首次提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表述。十五届三中全会将农村发生历史性巨变的标志总结为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5项要求中,后3项均与推进农村现代化相关。但在这一阶段,农村现代化并没有作为目标进入战略设计,三农战略中更为重视的仍然是农业现代化,实际工作中得到更多关注的仍是农业的产业发展。(三)新时代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认识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延续了三农工作是一切任务重中之重的方针,同时对三农工作的认识实现了从同步发展到优先发展的跃升。结合三农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含义与重要目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要求实现农业现代化且注重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到改革开放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并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到新时代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始终重视三农工作在实现国家现代化中的基础地位。新发展阶段下,面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探索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具体实施路径将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挥更大效用。九、 营销信息系统的内涵与作用每个公司都必须为营销经理组织和输送持续的信息流。营销信息系统(MIS)由人员、设备和程序构成。营销信息系统对信息进行收集、分类、分析、评估和分发,为决策者提供所需的及时和精确的信息。营销信息系统是从了解市场需求情况、接受顾客订货开始,直到产品交付顾客使用,为顾客提供各种服务为止的整个市场营销活动过程中有关的市场信息搜集和处理的过程。企业营销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它的基本任务是搜集顾客对产品质量、性能方面的要求,分析市场潜力和竞争对手情况,及时地、准确地提供信息,用于企业营销决策。这些信息应能满足以下要求。(1)目的性。在营销活动产出大于投入的前提下,为营销决策及时提供相关联的必要的信息,尽量减少杂乱无关的信息。(2)及时性。在激烈的竞争中,信息传递的速度越快就越有价值。频率也要适宜,低频率的报告会使管理者难以应付急剧变化的环境,而频率过高又会使管理者面临着处理数不清的大量数据。(3)准确性。要求信息来源可靠,收集整理信息的方法科学,信息能反映客观实际情况。(4)系统性。营销信息系统是若干具有特定内容的同质信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形成的有序集合。在时间上具有纵向的连续性,是一种连续作业的系统;在空间上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内容全面、完整。(5)广泛性。营销信息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的市场活动,是营销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传递的社会信息,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市场营销活动的范围由地方市场扩展为全国性、国际性市场,信息的搜集更是空前广泛。营销信息系统是企业进行营销决策和编制计划的基础,也是监督、调控企业营销活动的依据。一个四通八达的营销信息网络,可把各地区、各行业的营销组织连接成多结构、多层次的统一的大市场。因此,营销信息系统关系到企业营销的顺利开展乃至有效的社会营销系统的形成。一个理想的市场营销信息系统应能解决以下问题:(1)它能向各级管理人员提供从事其工作所必需的一切信息。(2)它能够对信息进行选择,以便使各级管理人员获得与他们能够且必须采取的行为有关的信息。(3)它提供信息的时间限于管理人员能够且应当采取行动的时间。(4)它提供所要求的任何形式的分析、数据与信息。(5)它所提供的信息,一定是最新的并且所提供的信息的形式都是有关管理人员最易了解和消化的。十、 农业农村发展背景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要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对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提出了要求、作出了部署。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部会同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向农业农村各领域渗透融合,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信息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智慧农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农产品电商快速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逐步应用,数字乡村建设起步良好,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农业农村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手段新动能。十四五是农业农村信息化从盆景走向风景的关键时期。从发展机遇看,一是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领域成为政策高地,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二是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农业农村领域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空前活跃,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三是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农村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内循环的增长极、消费增长的新兴力量。从面临挑战看,主要还存在网络基础设施不足、创新能力不足、有效数据不足、人才不足等突出短板。顺应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推动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信息化加快发展,更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按照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等上位规划总体部署,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十四五时期推进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指引性文件。十一、 市场细分的作用市场细分被西方企业誉为具有创造性的新概念,是企业是否真正树立“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观念的根本标志。需要注意的是,营销者本身并不创造细分市场,营销者的任务是辨别细分市场并确定以哪些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细分市场对企业具有以下作用。(一)有利于发现市场机会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营销决策的起点在于发现具有吸引力的市场环境机会。这种环境机会能否发展成为市场机会,取决于两点:与企业战略目标是否一致;利用这种环境,机会能否比竞争者具有优势并获取显著收益。这些必须以市场细分为起点通过市场细分,可以发现哪些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哪些需求只满足了一部分,哪些仍是潜在需求;相应地可以发现哪些产品竞争激烈,哪些产品较少竞争,哪些产品亟待开发。市场细分对所有企业都至关重要,对中小企业尤为重要。与实力雄厚的大公司相比,中小企业资源能力有限,技术水平相对较低。通过市场细分,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优势,选择一些大企业无暇顾及的细分市场,集中力量满足该特定市场,在整体竞争激烈的市场条件下,在某一局部市场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求得生存和发展。(二)有利于选择目标市场不进行市场细分,企业选择市场就可能是盲目的;不认真鉴别各个细分市场的特点,就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例如,某公司出口日本的冻鸡,早期主要面向消费者市场,以超级市场、专业食品商店为主要销售渠道。随着市场竞争加剧,销售量呈下降趋势,为此,公司对日本冻鸡市场做了进一步的调查分析,按照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特点,将购买者区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饮食业用户,二是团体用户,三是家庭主妇。三个细分市场对冻鸡的品种、规格、包装和价格等要求不尽相同,比如饮食业用户对鸡的品质要求较高,但对价格的敏感度低于零售市场的家庭主妇;家庭主妇对冻鸡的品质、外观、包装均有较高的要求,同时要求价格合理,购买时挑选性较强。根据这些特点,公司重新选择了目标市场,以饮食业和团体用户为主要顾客,并据此调整了产品、渠道等营销组合策略,出口量大幅度增长。(三)有利于制定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市场营销组合是企业综合考虑产品、价格、促销形式和销售渠道等各种因素而制定的市场营销方案。就每一特定市场而言,只有一种最佳组合形式,这种最佳组合只能是市场细分的结果。前些年我国曾向欧美市场出口真丝花绸,消费者是上流社会的女性。由于出口企业没有认真进行市场细分,没有掌握目标市场的特点,因而营销组合策略发生了较大失误:产品配色不协调、不柔和,未能赢得消费者的喜爱;低价策略与目标顾客的社会地位不相适应;销售渠道又选择了街角商店、杂货店,甚至跳圣市场,大大降低了真丝花绸产品的“华贵”品位;广告宣传也流于一般。这个失败的个案,从反面说明了市场细分对于制定营销组合策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四)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的竞争能力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差别,通过有效的市场细分可以改变这种差别。市场细分以后,每一细分市场上竞争者的优势和劣势会明显地暴露出来,企业只要看准市场机会,利用竞争者的弱点,同时有效地开发本企业的资源优势,就能用较少的资源把竞争者的顾客和潜在顾客变为本企业的顾客,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竞争能力。尤其是对于中小型企业,通过市场细分,把企业的优势力量集中在企业选定的细分市场上,让整体市场上的相对劣势转化为局部市场上的绝对优势。(五)有利于企业产品适销对路、获得消费者忠诚企业在了解不同细分市场需求特征及市场已有商品的基础上细分市场,开发出新产品,使得消费者能找到与他们的需求紧密相关的产品。消费者可能感到,一个特定的供应商更理解他们,或者更直接的与他们交流,因此消费者会更加忠实于特定企业。例如,在激烈的电脑市场竞争中,联想打破了传统的“一揽子”促销方案,围绕“锋行”“天骄”“家悦”三个品牌面向的不同用户群需求,推出不同“细分”的促销方案。通过对不同客户群体提供不同优惠策略,实现了顾客忠诚度的提升。十二、 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是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截至2016年底,全国拥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的村占比为251%;通天然气的村占比仅为119%;饮用水方面,全国接通自来水的农户不到一半,占比为477%;卫生设施方面,全国拥有卫生厕所的农户占比也不到50%,凸显了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此外,城乡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方面也存在着较大差距,2019年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已经达到929%,而农村这一相应水平仅为593%,二者相差336个百分点。此外,我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仅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存在较大差距,而且还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现象。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同样也是薄弱环节。以家庭农场为例,2018年,4342%的家庭农场面临着生产性基础设施落后的发展难题,对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构成了实挑战。(二)生态与资源环境面临双重压力尽管我国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但农业绿色化发展水平不高和人均耕地资源不足形成的双重压力依然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约束。一方面,农业绿色化发展水平与现代农业要求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近年来,我国化肥、农药减量增成果显著,2019年我国三大粮食作物的农药和化肥利用率分别达到398%和378%,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得到初步遏制。但是,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导致生态环境存量欠债较多,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此外,我国化肥、农药使用强度明显高于国际安全上限标准和世界平均水平。这表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势在必行。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分散小农户依然占据较大比例,人均耕地资源不足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形成了现实制约。从耕地资源来看,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一至三等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比重更是不足1/3。现代农业的发展有赖于土地集中连片和适度规模经营,但人均耕地资源不足的大国小农现实国情无疑阻碍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三)生产成本攀升与供需结构失衡并存破解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攀升与供需结构失衡难题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方面,农产品生产成本的不断攀升挤压了农民增收空间,对农民增收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构成了现实挑战。在农业生产经营各类成本中,人工成本与土地成本是构成农产品生产成本攀升的两大关键因素。以小麦为例,2005-2018年我国小麦实际亩均人工成本和亩均土地成本分别增长106倍和191倍。生产成本快速攀升使得农产品尤其是大宗农产品国内外价格倒挂现象严重,进一步压缩了国内农业生产者的利润空间,打击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另一方面,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消费需求也逐步向优质化、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转变。但就目前而言,我国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不足,中低端农产品供给过剩,由此形成的农产品供需错配难以适应和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多元化需求,凸显了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亟须增强现阶段我国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着不少问题与挑战,对农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制约。一方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关系存在不稳定性。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是实现产业融合的践行者,由于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地位差异性以及不对称性的存在,家庭农场尤其是普通农户在同企业开展联合与合作时往往处于劣势地位,这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稳定性构成了挑战。如河南新野县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形式较为单一,大多数农户采用企业+农户订单模式,农户参与程度低且各主体缺乏紧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另一方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度仍然不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还停留在产品初加工阶段,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不足且农产品在农业全产业链中增值收益小。同时,过度注重农业的经济功能而忽视农业的多功能性也不利于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更不利于发挥六次产业的发展优势和乘数效应。除此之外,外部支撑环境不健全、自我升级发展困难以及辐射带动能力弱同样也制约了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十三、 客户关系管理内涵与目标1、客户关系管理内涵客户关系管理指企业在既定的资源和环境条件下为发现客户、获得客户、维系客户和提升客户价值而开展的所有活动。2、客户关系管理目标客户关系管理目标是在产品、管理与营销同质化的背景下运用客户关系管理实现客户关系差异,通过满足客户需求和帮助客户获利来留住客户,提升客户价值,使客户关系管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且快速普及,同类企业之间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由于企业间在营销策略上相互模仿,同类产品的不同品牌之间在营销策略上也难以形成显著差异,造成客户转换成本低,转换行为就会经常发生。企业仅仅凭借良好的产品与服务以及同质化的营销策略并不能达到留住客户的目的。客户关系管理就是通过提高服务水准和质量信誉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与忠诚度,实现相互信任和愉快合作,在诸多无形之处建立差异以构筑竞争者难以逾越的屏障。客户关系管理理论的提出是市场营销与企业管理理论的重大变革。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将客户看作是销售的对象而非管理的对象,是企业外部的组织而非内部的成员;传统的企业管理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人、财、物的管理,并不包括对企业外部客户的管理。而客户关系管理理论将外部的客户视同企业内部的成员,将“管理”对象从企业内部的人、财、物扩大到了外部的客户,要求客户关系管理人员要像了解企业内部的人、财、物资源一样了解客户资源,像管理企业内部的人、财、物资源一样管理客户资源。十四、 我国现代化农业取得的成绩(一)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和巩固截至2018年7月底全国已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177亿亩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034亿亩。同时在两区基础上创建集中连片、生态良好的高标准农田。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18年底,全国已建设高标准农田64亿亩。截至201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了658亿吨,是1949年的58倍,连续7年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粮食播种面积连续7年稳定在17亿亩以上;单位面积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350公斤以上。(二)现代化农业科技实力取得可喜进步2018年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83%,比2010年的52%提高了63个百分点。2017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接近10亿千瓦,机播面积184亿亩,机耕面积135亿亩,机收面积142亿亩,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7%。2018年我国良种覆盖率超过97%,良种对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5%。(三)农产品品种结构发生明显改变经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8年玉米播种面积由2015年的67453万亩调减为63194万亩,调减了4200多万亩;2017年大豆播种面积由2013年的7050万亩扩大到8245万亩,增加了近1200万亩。改革后,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