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立智慧楼宇公司实施方案(模板范本)

上传人:泓*** 文档编号:195282966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DOCX 页数:143 大小:120.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成立智慧楼宇公司实施方案(模板范本)_第1页
第1页 / 共143页
关于成立智慧楼宇公司实施方案(模板范本)_第2页
第2页 / 共143页
关于成立智慧楼宇公司实施方案(模板范本)_第3页
第3页 / 共1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泓域咨询/关于成立智慧楼宇公司实施方案关于成立智慧楼宇公司实施方案xx有限公司目录第一章 项目基本情况6一、 项目名称及投资人6二、 项目背景6三、 结论分析8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9第二章 行业分析和市场营销11一、 智慧城市行业壁垒11二、 体验营销的特征12三、 智慧城市行业发展概述14四、 营销部门与内部因素14五、 智慧城市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16六、 智慧城市行业及措施18七、 营销活动与营销环境21八、 智慧城市行业市场规模及增长情况23九、 年度计划控制27十、 智慧城市行业现状30十一、 估计当前市场需求30十二、 营销计划的实施32十三、 市场细分的原则34第三章 人力资源分析37一、 绩效薪酬体系设计37二、 绩效考评周期及其影响因素38三、 招募环节的评估41四、 薪酬管理制度42五、 员工满意度调查的内容44六、 薪酬体系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45七、 招聘成本及其相关概念48第四章 选址方案分析50一、 着力构建“一核两轴三圈”区域经济格局51第五章 经营战略方案52一、 集中化战略的优势与风险52二、 企业使命决策的内容和方案53三、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类型划分56四、 企业人才及其所需类型57五、 技术来源类的技术创新战略62六、 技术竞争态势类的技术创新战略67七、 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74第六章 SWOT分析说明79一、 优势分析(S)79二、 劣势分析(W)80三、 机会分析(O)81四、 威胁分析(T)81第七章 公司治理方案87一、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87二、 内部控制的相关比较90三、 内部监督的内容93四、 决策机制100五、 监事104六、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107第八章 财务管理方案111一、 营运资金的特点111二、 存货管理决策113三、 分析与考核115四、 财务管理原则115五、 财务可行性要素的特征120六、 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类型及评价120第九章 项目经济效益分析124一、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124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24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25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27二、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128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29三、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130四、 偿债能力分析131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32五、 经济评价结论133第十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34一、 建设投资估算134建设投资估算表135二、 建设期利息135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36三、 流动资金137流动资金估算表137四、 项目总投资138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38五、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139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39第一章 项目基本情况一、 项目名称及投资人(一)项目名称关于成立智慧楼宇公司(二)项目投资人xx有限公司(三)建设地点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以选址意见书为准)。二、 项目背景2022年IDC中国智慧城市的研究覆盖智慧交通、智慧园区、智慧应急等场景,及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空间信息等技术在智慧城市的应用。智慧城市受城镇化进程影响,区县级市场潜力待挖掘。十四五规划预计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20年的60%进一步提高到65%,城市建设的深入带来持续的智慧化应用场景需求。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各地相继提出了相应的实施方案,预计智慧城市市场进一步下沉至区县,相关市场的潜力有待技术提供商深入挖掘。注重场景化应用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目前我国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已相对完善,包括感知体系、脑类技术平台等在内的基础性技术基座为上层应用场景提供了有效的支撑。然而,应用场景包罗万象,十分丰富,当前的智慧城市部分场景建设缺乏实际需求支撑,实用性和有效性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智慧城市成为新兴技术的主战场,技术融合孕育创新场景。目前,人工智能、空间信息技术、数字孪生、自动驾驶、5G、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智慧城市的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经济发展等领域加速应用,如自动驾驶示范区的建设提升了城市数字化路口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新兴技术的融合创造了新的应用,如知识图谱与遥感影像解译的融合提高空间识别的准确度、空间地理信息与数据孪生的融合为城市决策规划提供依据。更加关注智慧城市统筹规划和持续运营。近年来以项目建设为主的智慧城市项目呈现出重建设轻运营的特点,智慧城市项目的发展模式亟待向持续运营的方向转变。通过关注新型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创新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建立智慧城市的标准规范、绩效管理、发展评价体系,推进智慧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的一体化,建立起智慧城市长效发展的运营机制。智慧城市的运营将有效提升城市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促进城市内循环。三、 结论分析(一)项目实施进度项目建设期限规划24个月。(二)投资估算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996.6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562.8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56.48%;建设期利息13.0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31%;流动资金420.7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42.22%。(三)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996.60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有限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730.76万元。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265.84万元。(四)经济评价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390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2884.81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745.34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58.69%。5、全部投资回收期(Pt):3.70年(含建设期24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1027.76万元(产值)。(五)社会效益经分析,项目符合国家产业相关政策,项目建设及投产的各项指标均表现较好,财务评价的各项指标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项目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较好,因此,项目投资建设各项评价均可行。建议项目建设过程中控制好成本,制定好项目的详细规划及资金使用计划,加强项目建设期的建设管理及项目运营期的生产管理,特别是加强产品生产的现金流管理,确保企业现金流充足,同时保证各产业链及各工序之间的衔接,控制产品的次品率,赢得市场和打造企业良好发展的局面。(六)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总投资万元996.601.1建设投资万元562.831.1.1工程费用万元381.561.1.2其他费用万元170.631.1.3预备费万元10.641.2建设期利息万元13.031.3流动资金万元420.742资金筹措万元996.602.1自筹资金万元730.762.2银行贷款万元265.843营业收入万元3900.00正常运营年份4总成本费用万元2884.815利润总额万元993.796净利润万元745.347所得税万元248.458增值税万元178.339税金及附加万元21.4010纳税总额万元448.1811盈亏平衡点万元1027.76产值12回收期年3.7013内部收益率58.69%所得税后14财务净现值万元2039.20所得税后第二章 行业分析和市场营销一、 智慧城市行业壁垒(一)智慧城市行业经验壁垒行业对经验要求较高,一方面,客户在进行招投标过程时,较为看重投标企业既往的经营业绩以及项目经验,通常要求投标方在本行业中具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在招标文件中要求投标者说明过往的经营业绩、参与过的项目情况等相关证明材料;另一方面,中标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并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包括前端设计、中端项目实施及后续运维服务,新进入者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这种综合服务能力。(二)智慧城市行业资质壁垒由于智慧城市业务综合性较强,涉及多个行业业务整合,需要企业具备多项专业资质,同时,资质等级也与企业承接的项目范围及规模直接相关。新进入者一方面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全部的资质,另一方面资质的升级也需要长期的积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导部门是各级政府,投资项目在选择实施方时一般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由于项目金额较大,且承担着一定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招标方对企业的资质要求较高。(三)智慧城市行业技术人才壁垒智慧城市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等技术综合利用的体现,而以上技术均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其在国内发展历史较短,行业内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储备不足的问题。拥有扎实理论基础、掌握最新技术动态,同时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型人才是行业内的稀缺资源。同时,随着国内企业对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人员保护意识的加强,开始采取知识产权保护、竞业禁止协议等多种措施限制技术及人才的外流,使得新进企业以外部引进方式解决技术和人才短板的难度较大。(四)智慧城市行业资金壁垒智慧城市行业具有较高的资金壁垒,主要体现在:(1)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集中在市政、交通、环保等领域,存在投资金额大,建设时间长的特点。在建设过程中,企业通常需投入较多的运营资金;(2)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目前主要由地方政府主导,政府项目一般结算时间较长,易造成企业应收账款压力;(3)智慧城市是新兴产业,行业技术水平发展很快,为保持行业竞争力,企业必须进行大量前瞻性研发和持续的人才培养,进一步造成了企业的资金压力。二、 体验营销的特征1、顾客参与在体验营销中,顾客是企业的“客人”,也是体验活动的“主人”,体验营销成功的关键就是要引导顾客主动参与体验活动,使其融入你设定的情景当中,透过顾客的表面特征去挖掘、发现其心底真正的需求,甚至是一种朦胧的、自己都说不清楚的、等待别人来唤醒的需求,发现它、唤醒它,消费者就自然愿意和你产生互动。在企业与顾客的互动中,顾客的感知效果便是体验营销的效果。顾客参与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体验的效果。例如在采摘体验中,积极的参与者会获得比较丰富的体验。2、体验需求体验式营销感觉直观,形象生动,极易聚集人流、鼓舞人心,促使消费者即时做出购买决定,具有立竿见影的促销效果。但是体验营销的基本思想仍然是“顾客至上”,强调消费者消费时是理性与感性兼具,企业不仅要从理性的角度开展营销活动,而且要考虑顾客情感的需要,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全面满足顾客的需求。首先要了解在体验经济中,消费需求已出现多方面的变化:从消费结构看,情感需要的比重相对物质需要的比重增加;从消费的内容看,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需求日益增多;从价值目标看,消费者日益关注产品使用时所产生的感受,并且日益关注环境保护等公益问题。在营销设计中,不仅要想到你能创造什么,更要想到顾客想要什么,力求提供能更好地满足顾客的体验诉求的产品和服务。3、个性特征个性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在体验营销中,由于个性的差异性,精神追求个性化,并且每个人对同一刺激所产生的体验不尽相同,而体验又是个人所有的独一无二的感受,无法复制。因此,与传统的营销活动中,强调提供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要满足消费者大众化的需求有所不同,企业应加强与顾客的沟通,发掘其内心的渴望,从顾客体验的角度,在营销活动的设计中,体现较强的个性特征,在大众化的基础上增加独特、另类,独具一格,别开生面,满足追求个性、讲究独特品位的顾客的需求。三、 智慧城市行业发展概述2014年,国家发改委明确定义: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四、 营销部门与内部因素企业营销系统指作为营销者的企业整体,微观营销环境包括企业外部所有参与营销活动的利益关系者。但从营销部门的角度看,营销活动能否成功,首先要受企业内部各种因素的直接影响。因此,营销部门在分析企业的外部营销环境前,必须先分析企业的内部因素或内部条件。企业为开展营销活动,必须设立某种形式的营销部门。市场营销部门一般由市场营销副总裁、销售经理、推销人员、广告经理、营销研究与计划以及定价专家等组成。营销部门在制定和实施营销目标与计划时,不仅要考虑企业外部环境力量,而且要争取高层管理,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的理解和支持,调动企业内部各方面的资源,充分运用企业内部环境,力量,使内部优势和劣势与外部机会和威胁相平衡。营销部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还面对着其他职能部门以及高层管理部门。企业营销部门与财务、采购、制造、研究与开发等部门之间既有多方面的合作,也存在争取资源方面的矛盾。这些部门的业务状况如何,它们与营销部门的合作以及它们之间是否协调发展,对营销决策的制定与实施影响极大。例如,生产部门对各生产要素的配置、生产能力和所需要的人力、物力的合理安排有着重要的决策权,营销计划的实施,必须取得生产部门的充分支持;市场营销调研预测和新产品的开发工作,需要研究与开发部门的配合和参与。高层管理部门由董事会、总经理及其办事机构组成,负责确定企业的任务、目标、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营销部门在高层管理部门规定的职责范围内做出营销决策,市场营销目标从属于企业总目标,并为总目标服务的次级目标,营销部门所制定的计划也必须在高层管理部门的批准和推动下实施。五、 智慧城市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一)智慧城市行业发展现状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智慧城市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进入十三五阶段,发改委指出将新推出100个新型智慧城市试点,住建部制定的十三五规划对智慧城市的投资总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同时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也在新的发展阶段内对智慧城市建设做出了新的规划。智慧城市建设包含四化的所有要素,是四化同步发展、城市经济转型升级重要抓手之一。智慧城市的建设以市民为中心,借助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或应用提升市民生活便捷度。比如,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城市功能聚合化,整合城市管理相关应用系统,实现对城市管理的全面感知、多方联动、实时响应。同时,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跨越空间限制,实现精准、实时、完整的信息交互,为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新兴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推动相关资源均衡配置。(二)智慧城市行业发展趋势国内城市正处于新旧治理模式交替、城镇人口快速上升、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符合智慧中国、数字中国的建设规划,是城镇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随着城镇化率不断攀升,资源难以匹配,智慧城市能有效解决城市病,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网络通信技术快速成熟的发展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智慧城市的建设能为科技创新向商业应用转化提供理想的试验场。因此,智慧城市的出现和建设发展顺应了国内政策、社会、技术和实践背景。1、智慧城市行业新基建引领下一轮投资热点,厚植智慧城市数字基因新型基础设施既包括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信息基础设施,也包括智慧灯杆、智能充电桩等传统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新基建投资规模巨大,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特征,有利于全面释放数据红利,智慧城市发展迎来新机遇。智慧城市应用场景趋于多元化,微场景服务需求和黑科技创新演进态势更加明显,倒逼智慧城市产业供给能力持续分化,服务链条不断延伸,更加贴近细分领域和特色场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以用户切身需要为导向,各类微场景应用服务市场争夺加剧;二是在技术创新东风驱动下,弹性化、定制化服务能力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突破关键方向。2、智慧城市建设具有一定区域性特点智慧城市建设战略目前以政府为主导的基础建设投入为主,由于国内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规模和效果存在较大差异。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区域,经济发展较好,政府资源投入力度大,市场空间远大于国内其他地区。以上地区的区域性智慧城市建设商基于多年的项目经验、良好的客户关系及快捷高效的客户服务能力,逐步确定了区域品牌优势,并向其他地区辐射。六、 智慧城市行业及措施(一)构建多主体参与、技术与制度并举的一体化智慧城市运营新体系加强指导,推动建立智慧城市运营协调调度机制。在智慧城市领导小组下设专班,专班成员由各相关部门单位抽调固定人员组成,办公室设在智慧城市主管部门,通过集中办公、定期召开会议等方式,统筹推进智慧城市运营管理机制创新、生态建设、项目验收评估、数据归集等工作。二是整合国资、民企力量,组建专业化运营机构。支持国有企业、城投集团等联合民营科技企业组建智慧城市运营平台公司,承担重大综合性智慧城市项目集成建设和运营管理任务,整合各类数据、资本、技术等资源,提高平台公司的市场化、生态化运作能力。三是加强监督管理,破除制度壁垒。强化政府对智慧城市运营主体的监督管理职责,优化政府采购相应条款,建立政府信息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在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等方面进一步破除壁垒,健全支持智慧城市运营平台安全规范发展的法治环境。四是构建协同创新生态,提高运营服务能力。(二)建立数据驱动、促进发展与监管规范并重的智慧城市治理与运营新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数据产权、数据安全和公平竞争法规制度体系。加速推动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以及自律公约等数据保护基本法律框架的健全完善。二是探索建立数据要素市场规则。支持数据基础好、积极性高的城市率先制订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化的指导意见、地方性法规,破除数据共享的体制机制障碍,畅通政府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渠道,研究建立公共数据开放和数据资源有效流动的制度规范,研究构建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数据要素流通交易模式。三是拓展城市数据应用场景建设。鼓励地方政府定期发布城市大数据应用场景机会清单,支持大数据运营商利用数据资源安全合规开发各类产品和服务,优化数据运营机制,构建数据服务生态,提升数据分析应用水平。四是加强城市数据安全运营管理。完善交易、风险评估、合规应用监督和审计,加强对城市数据资源在采集、存储、应用等环节的安全评估,强化数据要素市场的监管和反垄断执法,确保市场健康运行。(三)探索以点带面、以评促建的智慧城市可持续运营发展新模式一是先行先试,开展试点示范及案例征集活动。支持有条件、有积极性的城市开展智慧城市可持续运营试点,围绕智慧城市可持续运营相关的制度建设、机制创新、运行模式、安全管理、标准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二是以评促建,探索构建智慧城市可持续运营水平的指标体系。探索开展智慧城市可持续运营水平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财政预算、部门考核、项目申报和运营主体遴选的重要参考。设立智慧城市可持续运营企业及项目红黑榜制度,强化过程监督,规范平台运营企业行为。国家十四五规划统筹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协同优化城乡公共服务,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数据整合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服务能力。据IDC分析,2022年中国政府主导的智慧城市ICT市场投资规模为214亿美元,相比2021年增长21%,其中软件和硬件投资增长率略降,服务投资增长率上升明显,总体上中国智慧城市的投资保持乐观增长。七、 营销活动与营销环境市场营销环境通过其内容的不断扩大及其自身各因素的不断变化,对企业营销活动产生影响。市场营销环境的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20世纪初,西方企业仅将销售市场视为营销环境;30年代后,将政府、工会、竞争者等与企业有利害关系者也看作是环境因素;进入60年代,又把自然生态、科学技术、社会文化等作为重要的环境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政府对经济干预力度的加强,愈加重视对政治、法律环境的研究。环境因素由内向外的扩展,国外营销学者称之为“环境外界化”。营销环境是企业营销活动的制约因素,营销活动依赖于这些环境才得以正常进行。这表现在:营销管理者虽可控制企业的大部分营销活动,但必须注意环境对营销决策的影响,不得超越环境的限制;营销管理者虽能分析、认识营销环境提供的机会,但无法控制所有有利因素的变化,更无法有效地控制竞争对手;由于营销决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复杂多变,营销管理者无法直接把握企业营销决策实施的最终结果。此外,企业营销活动所需的各种资源,需要在环境许可的条件下取得,企业生产与经营的各种产品,也需要获得消费者或用户的认可与接纳。虽然企业营销活动必须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相适应,但营销活动绝非只能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营销管理者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能动地去适应营销环境。就宏观环境而言,企业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避免来自环境的威胁,有效地把握市场机会。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运用自身的资源,积极影响和改变环境因素,创造更有利于企业营销活动的空间。良好的企业营销行为会造就良好的营销环境,从而进一步形成良好的企业营销行为,反之亦然。营销环境与企业的循环互动作用,使营销环境与企业成为一个整体的系统。菲利普科特勒的“大市场营销”理论认为:企业为成功地进入特定的市场,在策略上应协调地使用经济的、心理的、政治的和公共关系的手段,以博得外国的或地方的各有关方面的合作与支持,消除壁垒很高的封闭型或保护型市场存在的障碍,为企业从事营销活动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就微观环境而言,直接影响企业营销能力的各种参与者,事实上都是企业的利益共同体。按市场营销的双赢原则,企业营销活动的成功,应为顾客、供应商和营销中间商带来利益,并造福于社会公众。即使是竞争者,也存在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因素,在竞争中,有时也会采取联合行动,甚至成为合作者。八、 智慧城市行业市场规模及增长情况(一)智慧城市行业整体市场规模及增长情况2016-2020年,我国智慧城市支出从147亿美元增长到预计259亿美元。2020年,我国是世界上智慧城市支出第二大国,仅次于美国。随着智慧城市投资规模的扩大,我国陆续推进智慧城市试点发展,截至2019年底,住建部公布的智慧城市试点数量已达290个。如果计算科技部、工信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发改委所确定的智慧城市相关试点数量,截至2019年底,国内智慧城市试点数量累计已达749个。中国已成为全球智慧城市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呈现省级城市领跑、地级市跟进、县级市及城市群起步的态势,不断涌现新兴亮点应用及模式。截至2019年底,我国所有副省级以上城市,95%以上地级市,50%以上县级市均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欧智库中国智慧城市试点已基本覆盖全国各省、市和自治区,其中黄渤海沿岸和长三角城市群较为集中,东西部差异较为明显,各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发展重点存在地域性差异。根据国际数据(InternationalDataCorporation)的预测中国智慧城市技术支出近年来不断攀升,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89亿美元,智慧城市市场空间广阔。(二)智慧城市细分行业市场规模及增长情况1、智慧校园市场规模及增长情况智慧校园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校园现代化的核心内容,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使得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实现深度有效的融合,为广大师生构建一个环境全面感知、网络无缝互通、海量数据支撑、开放式学习环境和个性服务的教育教学空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提高、政策的实施,以及校园信息化建设投入不断增加,为智慧校园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根据亿欧网的统计,2013-2020年,我国教育信息化经费从1,959亿元增长到3,863亿元,智慧校园的发展前景广阔。2、智慧医疗市场规模及增长情况智慧医疗是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集成应用于医疗卫生领域,将健康医疗服务数据化、标准化和智能化,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提升医疗的品质、效率与效益。智慧医疗是智慧城市战略规划中一项重要的民生领域应用,也是民生经济带动下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点。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和医疗资源的日益紧张,各国政府和民众都越来越重视智慧医疗产业。全球智慧医疗产业正处于稳步发展阶段,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医疗服务供给不足。此外,传统医疗行业医疗系统碎片化、医疗信息孤岛、医疗资源供不应求。因此,大力发展智慧医疗服务将是解决目前医疗行业痛点问题的有效方法。近几年,各政府部门积极推出政策,推动智慧医疗的发展,未来几年将是中国智慧医疗建设飞速发展的时期。在新医改方案的指导下,政府将会加大当地智慧医疗建设方面的投入,将会有更多的医疗机构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一些信息化建设较好的医疗机构也将致力于建设更为先进的医院管理系统,提升自身竞争力,给广大居民带来更好的医疗体验。根据国际数据(InternationalDataCorporation)发布的中国医疗行业IT市场预测,2020-2024测算,2019年中国医疗行业IT总支出约为548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15%,预计到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042亿元,2019至2024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为137%。3、智慧楼宇市场规模及增长情况楼宇建设是城市最重要的物理组成部分。智慧楼宇是指以建筑物为平台,基于对各类智能化信息的综合应用,集架构、系统、应用、管理及优化组合为一体,具有感知、传输、记忆、推理、判断和决策的综合智慧能力,形成以人、建筑、环境互为协调的整合体,为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利及可持续发展功能环境的建筑,智慧楼宇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更是我国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未来我国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对智慧楼宇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智慧楼宇的市场需求主要由新建建筑智能化技术应用和既有建筑智能化改造两部分组成。新增建筑面积对智慧楼宇行业的市场需求影响较大,占据了市场的主要需求。以写字楼市场为例,根据CCRA中国企业地产服务联盟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甲级写字楼市场存量已高达9,592万平方米以上,其中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存量达到6,590万平方米,占比687%。根据2020年9月房地产服务商和咨询顾问戴德梁行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后的复苏:中国甲级写字楼市场疫后需求不减报告,为了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着眼于未来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启动了新一轮的基建投资,并投入了前所未有的政策加持,其中涉及到了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高科技领域。以上领域对应的亮点行业如医疗健康、科技、媒体和电信、快消行业、线上教育、金融业等将持续推动存量写字楼的租赁和改造需求以及高端写字楼的新增供应需求。因此,楼宇建筑未来的新增供应和现有存量需求构建了庞大的智慧楼宇市场空间。4、智慧园区市场规模及增长情况智慧园区包括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物流园区、都市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创意园区等。智慧园区是基于园区三维数据库建设为核心、以三维数据库设计规范为重要基础,实现园区内及时、互动、整合的信息感知、传递和处理,以提高园区产业集聚能力、企业经济竞争力。智慧园区通过信息化手段,以园区运营为中心构建智慧园区一体化解决方案,效益明显,包括: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现了园区的低碳运行及管理流程优化;实现园区运行的全过程控制和强化统计分析;实现园区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和提高人员劳动生产率;实现园区价值最大化,顺应智慧城市发展方向,推动新型战略产业发展等。在国家大力扶持下,各地园区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与市场竞争情况制定发展规划,大力加强园区智慧化的建设投资力度。根据中投顾问的中国智慧园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园区信息化费用约占园区投资开发成本的为10%-15%。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园区信息化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18年市场规模大概为2,688亿元,同比增长20%。九、 年度计划控制主要用于检查营销效果是否达到年度计划预期,对销售额、市场占有率、费用等指标进行控制,确保年度计划所规定的销售、利润和其他目标能够实现。(一)销售分析销售分析衡量并评估实际销售额与计划销售额的差距。具体有两种方法:1、销售差距分析主要用来衡量造成销售差距的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当中既有售价下降的原因,也有销量减少的原因。没有完成计划销售量是造成差距的主要原因。企业还要进一步分析销售量减少的原因。2、地区销售量分析用来衡量导致销售差距的具体产品和地区。有必要进一步查明原因,加强该地区的营销管理。(二)市场占有率分析销售分析一般不反映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因此还要分析市场占有率或市场份额,揭示企业与竞争者之间的相对关系。比如一家企业销售额的增长,可能是它的绩效较竞争者有所提高,也可能是整个宏观环境得到改善,市场上所有的企业都从中受益,而这家企业和对手之间的相对关系并无实质变化。企业和营销人员应当密切关注市场占有率的变化情况。造成市场占有率波动的原因很多,需要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1)市场占有率的下降,有可能出于企业战略的考虑。有时候企业调整其经营战略、营销战略,主动减少一些不能盈利的产品,导致总销售额下降,影响了市场占有率。如果利润反而有所增长,这种市场占有率的下降就是可接受的。(2)市场占有率的下降,也可能是新竞争者的进入所致。通常新竞争者的加入,会引发其他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一定程度下降。(3)外界环境因素对参与竞争的各个企业,影响方式和程度往往不同,产生的影响也不一样。如原材料价格上涨,会对同一行业各个企业都发生影响,但不一定所有企业及同类产品都受到同样程度的影响。有些企业推出创新的产品设计,在市场上争取到较多的客户,市场占有率反而可能上升。(4)分析市场占有率,要结合营销机会。机会好的企业,市场占有率一般应高于机会程度低的竞争者,否则其效率就有问题。正常情况下,市场占有率上升表示绩效提高,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反之,说明在竞争中不利。(三)营销费用率分析年度计划控制还要确保企业在完成计划指标时,费用没有超支。因此要分析各项费用率,并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如果费用率变化不大,在安全范围内,可暂不采取任何的措施;如果变化幅度太大,上升速度过快,接近或超出上限,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年度计划控制的过程一般分为四个步骤:确定年度计划中的月份目标或季度目标;监督营销计划的实施;如果营销计划执行中出现不可接受的偏差,一定要找出原因;采取补救或调整措施,以缩小计划与实际之间的差距。具体措施包括调整计划指标,使之更切合实际;或调整营销战略,以利于计划指标实现。如果指标和战略、措施等没有问题,那就要从营销计划的实施查找原因。十、 智慧城市行业现状当前智慧城市覆盖的广度和深度正在不断丰富,智慧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正加快融入居民生活,智慧城市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仅065万亿元,至2021年提升至2108万亿元,2012-2021年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72%。根据2022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洞察报告,截至2020年12月,已有900余个城市展开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十一、 估计当前市场需求(一)总市场潜量总市场潜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环境条件和一定行业营销努力水平下,一个行业中所有企业可能达到的最大销售量。(二)区域市场潜量企业在测量市场潜量后,为选择拟进入的最佳区域,合理分配营销资源,还应测量各地区的市场潜量。较为普遍的有两种方法:市场累加法和购买力指数法。前者多为工业品生产企业采用,后者多为消费品生产企业采用。1、市场累加法先识别某一地区市场的所有潜在顾客并估计每个潜在顾客的购买量,然后计算得出地区市场潜量。如果公司能列出潜在买主,并能准确估计每个买主将要购买的数量,则此法无疑是简单而又准确的。问题是获得所需要的资料难度很大,花费也较高。目前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料,主要有全国或地方的各类统计资料、行业年鉴、工商企业名录等。2、多因素指数法借助与区域购买力有关的各种指数以估算其市场潜量。例如,药品制造商假定药品市场与人口直接相关,某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则该地区的药品市场潜量也占全国市场的2%。这是因为消费品市场上顾客很多,不可能采用市场累加法。但这个例子仅包含人口因素,而现实中影响需求的因素很多,且各因素影响程度不同,因此,通常采用多因素指数法。美国销售与市场营销管理杂志每年都公布全美各地和大城市的购买力指数。(三)行业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企业为识别竞争对手并估计它们的销售额,同时正确估量自己的市场地位,以利在竞争中知己知彼,正确制定营销战略,有必要了解全行业的销售额和本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状况。企业一般通过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统计数字、新闻媒介公布的数字、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所收集和公布的数字,以此来了解全行业的销售额。通过对比分析,可计算本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还可将本企业市场占有率与主要竞争对手比较并计算相对市场占有率。例如,全行业和主要竞争对手的增长率为8%,本企业增长率为6%,则表明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已被削弱。为分析企业市场占有率增减变化的原因,通常要剖析以下几个重要因素:产品本身因素,如质量、装潢、造型等;价格差别因素;营销努力与费用因素;营销组合策略差别因素;资金使用效率因素等。十二、 营销计划的实施(一)有效实施计划的注意事项(1)有明确的行动方案。战略和计划的有效实施,要有详细、具体的行动方案,以帮助理解和清晰营销计划的关键性环境、项目和措施,正确地把任务、责任落实到个人、团队或部门。(2)可能需要调整组织结构。必须注意组织结构与任务、责任相一致,与自身的特点、环境相适应,根据战略和计划适时调整、优化组织结构。(3)要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必须明确与计划有关的环节、岗位和人员的责权利,明确具体要求和奖惩措施,建章立制进行约束和管理。(4)注意协调关键流程。为了有效实施战略和计划,做到行动方案、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等因素,尤其是相关机构、人员在大目标下协调一致,需要界定相互之间的工作关系,构建作业流程,保障操作层面相互配合。(二)影响计划实施的常见问题和原因(1)计划脱离实际。计划通常由专业计划人员负责制订,基层人员具体操作和执行。专业计划人员可能更多考虑的是总体方向和原则,疏于关注过程和实施细节,使得计划较为笼统和形式化;计划人员可能了解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不够,营销计划偏离实际;计划人员和基层操作人员交流情况不足,后者不能很好理解需要执行的计划,遇到困难最终导致计划人员和基层人员对立,互不信任。所以,制订计划不能只靠专业计划人员,也可由他们联系基层人员一起讨论、制订。基层人员或比计划人员了解实际情况,将他们纳入计划管理过程,有助于营销计划的制订和实施。(2)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矛盾。计划常常涉及长期目标,企业对具体执行计划的人员又可能是依据短期的绩效,如销量、市场份额或利润等评估和奖励,他们常常不得不选择目光短浅的行为。要注意解决这一矛盾,设法求得两者之间的平衡。(3)因循守旧的情性。一般来说,新战略、新计划如果不符合传统和思维习惯,就容易遭到抵制。新旧战略和计划之间差异越大,实施中阻力也越大。要推动与原来思路截然不同的计划,常常需要打破传统组织结构和流程,“不换脑袋就换人”,甚至重建管理体制。(4)缺乏具体、明确的行动方案。有些计划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缺乏促使各部门、各环节协调一致、共同出力的依据。十三、 市场细分的原则从企业市场营销的角度看,无论消费者市场还是生产者市场,并非所有的细分市场都有意义。所选择的细分市场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一)可实现性可实现性即企业所选择的目标市场是否易于进入,根据企业目前的人、财、物和技术等资源条件能否通过适当的营销组合策略占领目标市场。例如,通过适当的营销渠道,产品可以进入所选中的目标市场;通过适当的媒体可以将产品信息传达到目标市场,并使有兴趣的消费者通过适当的方式购买到产品。(二)可营利性可营利性即所选择的细分市场应当具有能够盈利的规模,且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使企业赢得长期稳定的利润,值得营销者为之设计一套营销规划方案的尽可能大的同质群体。例如:如果专门为2米以上身高的人生产汽车,对于汽车制造商来说就是不合算的。应当注意的是:需求量是相对于本企业的产品而言,并不是泛指一般的人口和购买力。(三)可衡量性可衡量性表明该细分市场特征的有关数据资料必须能够加以衡量和推算。比如在电冰箱市场上,在重视产品质量的情况下,有多少人更注重价格,有多少人更重视耗电量,有多少人更注重外观,或兼顾几种特性,当然,将这些资料予以量化是比较复杂的过程,必须运用科学的市场调研方法(四)可区分性可区分性指细分市场在观念上能被区别并对不同的营销组合因素和方案有不同的反应,比如女性化妆品市场可依据年龄层次和肌肤类型等变量加以区分;汽车市场可以根据收入水平和年龄层次等变量进行区分。第三章 人力资源分析一、 绩效薪酬体系设计绩效薪酬属于高激励薪酬,薪酬数额会随着既定绩效目标的完成而变化。员工工作绩效具体表现为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利润额以及对企业的其他贡献。绩效薪酬体系将员工个人或者团体的业绩与薪酬相连,根据绩效水平确定薪酬,使薪酬的支付更具有客观性和公平性,同时有利于企业提高生产率、改善产品质量、增强员工的积极主动性等。绩效薪酬在现实运作中也有不少缺点:对员工行为和成果难以进行准确的衡量,在绩效考核体系指标设置不合理的情况下,容易使绩效薪酬流于形式,可能导致更大的不公平;绩效薪酬设计不合理,绩效薪酬会演变为一种固定薪酬,人有份;绩效薪酬制度多以个人绩效为基础,这种以个人为中心来获得奖励薪酬的制度不利于团队合作,而与团队绩效挂钩的薪酬制度也只适用于人数较少、强调合作的组织。绩效薪酬连接了人力资源管理中两个非常敏感且至关重要的部分-薪酬管理和绩效管理。绩效管理中的绩效评估体系和绩效评估结果对绩效薪酬具有决定作用。绩效薪酬体系的核心内容在于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是一个系统的工作过程,包括评估内容、评估标准、模式选择、结果运用等。岗位分析和职位评价、绩效管理、薪酬管理都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彼此联系,相互支撑。绩效薪酬体系的设计程序如同岗位薪酬体系的设计过程,只不过它是以工作绩效为分析、评价对象,根据绩效的完成程度决定薪酬的高低。在绩效薪酬设计前,要充分考察企业的性质和特征、发展阶段、企业文化和员工需求等要素,以使绩效薪酬能与企业战略、内外环境保持一致性。,二、 绩效考评周期及其影响因素(一)绩效考评周期绩效考评是一项周期性的工作,因此对于考评周期的界定至关重要。要想合理界定绩效考评周期,就必须厘清绩效考评的概念,将绩效考评周期与绩效管理周期、数据收集频率等概念区别开来。1、绩效考评周期与绩效管理周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绩效考评周期与绩效管理周期是经常容易被混淆的两个概念,如果不能有效区分,就会影响绩效考评的合理性。绩效考评周期是用于界定“多长时间评价一次”的问题,针对不同的指标和管理特点会有不同的考评周期。例如,有些指标可能需要每月评价一次,而有些指标则需要每年评价一次,因此绩效考评周期不能一概而论,应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而绩效管理周期则是指从绩效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考评一直到绩效结果的应用与反馈这一系列过程的时间汇总,是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概念。大多数组织通常以一年作为绩效管理周期的时限。2、绩效考评周期与数据收集频率。容易与绩效考评周期混淆的概念还有数据收集频率,它是指多长时间收集一次数据,数据收集的最终目的是用于绩效考评。同考评周期一样,不同指标的数据收集频率也不尽相同,有的指标数据需要每天收集,有的数据则一年收集一次即可。但是数据收集频率并不等同于考评周期。通常一次或多次收集的数据会用作一次考评的计量因此数据收集频率往往是短于或等于考评周期。区分这两个概念的意义在于,在实施绩效考评时,不应该一直到考评环节才去收集数据,而应根据指标特点等因素,实时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这样才能确保绩效考评结果的客观准确。(二)绩效考评周期的影响因素一般来说,绩效考评周期与绩效指标、企业所在行业的特征、职位职能类型、绩效管理实施的时间等因素有关,因此在绩效考评周期决策时需要重点考虑这些内容。1、绩效指标与考评周期。绩效指标形态和内容各异,在考评时不能概而论,而要根据指标的实际特点合理确定,每种类别指标的考评周期也不尽相同。有的指标需要实时监控,有的指标则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显现结果,因此绩效指标是影响考评周期设置的重要变量。2、企业所在行业与考评周期。绩效考评周期与企业所处行业也有一定的关系,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生产周期不同,会导致企业以及员工绩效的周期性,因此考评周期必然受企业绩效周期的影响,应该与企业绩效周期相符。3、职位层级与考评周期。中高层管理者更多是对企业战略的把控,对中高层管理者的考评旨在促使中高层管理人员厘清思路,抓住企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并使其承担起实施战略的责任。其考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整个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状况进行全面、系统考评的过程,而这些战略实施和改进计划都不是短期内就会取得成果的。因此,管理人员的考评周期必然要适当放长。而基层人员的工作往往是程序化和周期性的,因此其绩效考评周期要更短。4、职位类型与考评周期。对于不同的职位,其工作的内容是不同的因此绩效考评周期也应当不同。一般来说,职位的工作绩效比较容易考评考评周期相对要短一些,如生产类岗位。另外,考评周期与各类职位的工作周期、服务周期、产品周期和研发周期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需要在设置时统筹考虑。5、绩效管理实施的时间与考评周期。绩效管理的实施要经历由初始的摸索期到后来的成熟期几个阶段,绩效管理系统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几个绩效周期的经验积累,不断从前面绩效周期的管理中吸取教训并总结经验。因此,刚开始实施绩效管理时,考评周期不能过长。因为如果绩效周期过长,绩效管理系统中的问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暴露出来,就会影响绩效管理系统的有效性和稳定性。随着绩效管理实施时间的推进,实施绩效管理的经验越来越丰富,绩效考评周期可以适当延长,即按照前面所讲的各类人员以及各类指标的不同确定考评周期。,三、 招募环节的评估(一)招募渠道的吸引力招募渠道的吸引力可以用所吸引有效候选人的数量表示。例如,网上招聘就是点击该招聘网页人员的数量、写申请求职人员的数量、符合职位要求应聘者的数量,报纸杂志的效果就是所收有效简历的数量、有效电话咨询的数量等。显然,该指标是一个绝对指标,关键还是要看相对指标,即与成本的对照关系,更为有效的是下面的评价方法。(二)招募渠道有效性的评估招募渠道有效性可采用招募渠道成本效用的统计指标进行分析。通过某一类招募渠道所吸引来的应聘者的数量是效用,为此付出的相关费用是招募成本。这既是一项经济评价指标,同时也是对招募渠道有效性进行考核的一项指标。招募渠道收益成本比越高,则说明招募渠道越有效。,四、 薪酬管理制度薪酬管理制度属于企业规章制度的范畴。企业规章制度是企业制定的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和制度的总和,也称内部劳动规则,是企业内部的“法律”。薪酬管理制度的实质是薪酬体系的制度化产物,它是让员工和雇主都满意的有关薪酬体系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薪酬水平、薪酬支付方式、支付方法等的规定性说明,其内容不仅包括薪酬的组成要素和结构,还包括薪酬理念、薪酬结构、薪酬等级等具体地说,薪酬制度体现为企业对薪酬管理运行的目标、任务和手段的选择,包括企业对员工薪酬所采取的竞争策略、公平原则、薪酬成本与预算控制方式等内容。基于以上定义,薪酬制度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涉及企业的薪酬战略、薪酬体系、薪酬结构、薪酬政策、薪酬水平以及薪酬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一)薪酬战略薪酬战略是企业根据经营环境制定的以支付方式为主的专项战略,这些支付方式对企业绩效和有效使用人力资源产生很大的影响,具体内容包括薪酬的决定标准、薪酬的支付结构、薪酬的管理机制。形成一个薪酬战略,需要评价企业文化、价值观、全球化竞争、员工需求和组织战略对薪酬的影响,使薪酬决策与组织战略、环境相适应,设计-个把薪酬战略具体化的体系,重新评估薪酬战略与组织战略、环境之间的适应性。(二)薪酬体系薪酬体系是指员工从企业获取的薪酬组合,一般包括基本薪酬、业绩薪酬、加班薪酬、长期薪酬、福利、各类津贴等。(三)薪酬结构薪酬结构是指薪酬的各个构成部分及其比重,通常指固定薪酬和变动、短期薪酬和长期薪酬、非经济薪酬和经济薪酬两两之间的比例关系。选择什么样的薪酬结构取决于每一种结构的特征和具体的企业状况。(四)薪酬政策薪酬政策是指企业为了把握员工的薪酬总额、薪酬结构和薪酬形式,所确立的薪酬管理导向和基本思路的文字说明或者统一意向。(五)薪酬水平薪酬水平是指企业内部各类职位和人员平均薪酬的高低状况,它反映了企业薪酬的外部竞争性。这类战略性决策无疑会对吸引和保留员工以及实现劳动力成本控制目标产生关键影响。(六)薪酬管理薪酬管理是指对薪酬体系运行状况进行控制和监督,以减少运行过程中的偏差。薪酬管理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薪酬设计的科学化和薪酬决策的透明度,即薪酬决策在多大程度上向所有员工公开;二是员工参与度,即员工在多大程度上参与设计和管理薪酬制度。薪酬管理将会对员工满意度和薪酬决策的参与性产生直接影响。,五、 员工满意度调查的内容企业进行员工满意度调查可以对公司管理进行全面审核,保证企业工作效率和最佳经济效益,减少和纠正低生产率、高损耗率、高人员流动率等紧迫问题。员工满意度调查可分别对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估或针对某个专项进行详尽考核。(一)薪酬薪酬是决定员工工作满意的重要因素,它不仅能满足员卫生活和工作的基本需求,而且还是公司对员工所做贡献的尊重。(二)工作工作本身的内容在决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中影响满意度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是工作的多样化和职业培训。工作中的晋升机会,对工作满意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它会带来管理权力、工作内容和薪酬方面的变化。(三)管理在管理方面,员工满意度调查内容包括:一是考察公司是否做到了以员工为中心,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是否和谐;二是考察公司的民主管理机制也就是说员工参与和影响决策的程度如何。(四)环境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如温度、湿度、通风、光线、噪声、清洁状况以及员工使用的工具和设施,极大地影响着员工的满意度。,六、 薪酬体系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一)明确企业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统帅企业的全局,指导企业经营管理的诸多方面,对企业薪酬管理及其策略的确定具有重大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企业对薪酬作用、意义的认知,它要通过薪酬形式向全体员工传递信息和指引,同时薪酬也反映企业对员工特征、本性和价值的认知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