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县“十二五”种植业发展规划

上传人:dfg****19 文档编号:191332945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洪泽县“十二五”种植业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洪泽县“十二五”种植业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洪泽县“十二五”种植业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洪泽县种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洪泽县农业委员会“十二五”是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持续发展阶段的重要时期,要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面提高我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纵深发展,以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稳步提高。为了应对挑战,实现“十二五”期间农业发展的各项目标,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现制定本规划。一、“十一五”期间种植业主要成就、存在问题和经验教训2006年以来,我县种植业生产紧紧围绕“十一五”规划总体要求,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全面落实各项农业农村方针政策为前提,以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化为主线,以突出重大项目实施为抓手,切实履行部门职能,强化高效服务,全县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效。(一)主要成就1、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各种强农惠农政策贯彻落实,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显著提高。同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步伐,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稳步提升。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由2005年的71. 4万亩扩大到2010年的85.38万亩,增加13.98万亩,增幅达19.58%;平均亩产由2005年的445公斤提高到2010年的476公斤,增加31公斤,增幅达6.97%;总产由2005年的31.76万吨提高到2010年的40.52万吨,增加8.76万吨,增幅达27.58%。期间,2008年度被国家农业部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09年,全县粮食总产首次突破40万吨大关,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持续六年增产。2、优势特色产业基地规模稳步扩大。“十一五”以来,我县紧紧围绕优质稻米、设施蔬菜、中药材等优势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优势特色高效农业,园区基地建设全面升级,高效农业规模化加速推进。2010年,全县新增高效农业面积3万亩,高效种植业面积达18.97万亩,占全县种植业总面积的39.7%;全县设施农业面积达8.2万亩,新增3.4万亩;高效水生蔬菜种植面积达6.6 万亩,新增2.2万亩;食用菌栽培面积达 60万平方米,新增30万平方米。全县新建高效农业园区基地6个,项目示范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在万集镇万集居委会改(扩)建成占地120多亩集菌种生产、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原材料供应、产品营销于一体的综合性食用菌培训中心,建成全县第一家农家乐中食用菌采摘园,目前已成为大学生村官实习创业基地;在仁和镇超群村建成了占地300多亩的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带动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大户12户;在东双沟镇沿河村建成了占地650多亩的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基地,承包户年收益均达5万元以上;在高良涧镇越城村建成了占地1000多亩的珍稀植物种植园,引进示范珍稀新品种6个,推广应用新技术3项,实现200多农户就业,辐射带动农民增收200多万元;在三河镇建成6000多亩的中药材健康产业园;在岔河镇、黄集镇等镇建成杂交水稻制种及常规良种繁育基地1.2万亩。3、农产品质量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速推进。目前全县已获得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5个,“三品”生产基地认定面积达37万亩,“九牛”牌有机米、“洪泽湖”牌大米曾获得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金奖产品称号。在岔河镇建成5000亩有机稻米生产基地,成为全国农业标准化有机稻米示范区和江苏省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十一五”期间,我县以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全县共建“一池三改”农村户用沼气池达4500只,在共和镇再刚养殖场,新建200立方米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工程1处;在朱坝镇、岔河镇、仁和镇、万集镇、共和镇等镇建成农村沼气物业化管理站6处,同时配备了出料车6辆,农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同时开展了以蔬菜农药残留检测为重点的市场准入工作。我们在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中,加大宣传力度,推行发放准入证制度,做好检测台帐,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得到强化。近几年在第一农贸市场、第二农贸市场开展了蔬菜农药残留检测5000多批次,没收、销毁不合格蔬菜350多公斤,较好地控制了药残超标的蔬菜入市销售,防止了蔬菜中毒事件的发生。4、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新突破。全县共有23个稻米加工企业获得QS认证标志,年加工能力在25万吨以上。相继培育了苏粮米业、润禾米业、淮安明天种业、维尔食品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多个;组建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达220多个。多元化市场竞争主体的培育与壮大,有效带动了优势特色基地与市场的链接和增值作用,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全县粮油等种植业产品精深加工和品牌包装的比率达30%以上。5、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水平显著提高。一是以建设县级稻麦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园区为基础,以实施稻麦油良种推广补贴、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粮食高产增效创建、农业三项工程、高效农业等项目为重点,引进推广了一批优质稻麦、蔬菜及油菜新品种。通过切实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协作与联合,全县2006年以来共组织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优质稻麦及油菜新品种50多个、蔬菜新品种20多个,应用面积达160万亩次。二是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05年我县被农业部列为全国首批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县,2006年、2007年又被列为续建县,2008年、2009年为项目巩固县,全县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89.4万亩,覆盖120个行政村(居委会)、80000农户, 年填写发放小麦、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推荐卡16万份,推荐卡入户率达100%。销售配方专用肥12000多吨,施用面积30万亩。2008年5月,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会议观摩了我县测土配方施肥现场;2007年5月,全省测土配方施肥现场会在我县召开。三是创新推广方式,推动科技入户。我县是首批全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县和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通过广泛而又深入地实施全国和省级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启动实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实现了稻麦和蔬菜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广“双扩大”,产量和效益“双增加”,科技示范户生产技能和示范能力“双提高”,责任农技推广服务制度和镇级农技推广职能“双落实”, 农村干群和县镇领导工作评价“双满意”。2010年,全县1000名水稻、小麦科技示范户和400户园艺科技示范户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推广率均达95%以上。四是大力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十一五”期间,我县组织实施了以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致福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农民培训工程,加快了培育新型农民的进程,推动了新农村建设。2006年以来,全县共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56场次、培训农民75575人次;举办农民创业培训31期、培训2415人,组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361人;举办致福工程培训37期,培训1619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521人。(二)主要做法与经验1、以政策落实为先导,增强了发展动力。一是坚持把各类强农惠农政策贯彻落实到位,切实维护农民利益,极大地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二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支持、鼓励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县财政专项资金集中用于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建设。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展农业发展渠道。按照“以工带农、以工投农、以工改农”的思路和“以企带村、村企互动”的要求,广辟渠道,吸引更多的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资开发洪泽农业。2、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推进了科技创新。“十一五”以来,我县相继实施了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农民培训、粮食高产增效创建、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创新、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蔬菜基地建设等重大技术推广和培训项目,多次获得农业部、省、市科技进步奖等表彰奖励。其中,在2008年度农业部水稻科技入户工程项目组电话抽查评比中,我县在全国46个实施县中名列第一;县植保站参与实施的“江苏省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控关键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项目被评为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县土肥站参与实施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与应用”项目被淮安市政府评为科技进步一等奖。3、以机制创新为手段,提高了服务效能。一是全面整合农业信息资源。以洪泽农业信息网改版、升级为契机,增加了“科技强农富民工程”网页,对农技咨询服务热线进行全面升级,实现了“三电合一”。二是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展示新品种新技术。在岔河镇施汤村、高良涧镇王庄村、仁和镇超群村、万集镇万集居委会建立了百亩稻麦、蔬菜、蚕桑、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园,现已成为我县高效农业的试验基地,“四新”技术的展示窗口,农技人员的实践场所,培训农民的乡村课堂。三是通过鼓励农村能人、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动农技部门、号召基层组织带头牵头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得到蓬勃发展,同时推行“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实现了合作社与基地、农户的对接。(三)主要存在问题1、农业优势主导产业规模不大,基地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受全县土地资源和产业化开发能力较低的制约,全县有机、绿色基地建设总体规模还偏小,科技含量和生产水平有待提高,产品档次不高,产业化开发的链条不长,全县还没有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发展超群的农业优势主导产业。2、农业订单化生产比例不高,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现有的龙头企业与结构调整、与市场要求联系不紧,精深加工的比例不高,带动作用不明显,订单化生产的产业模式还没有完全对接形成。受市场、效益驱动,稻米产业呈现加工企业小、散、低等缺点,很难形成集团化的大型加工企业,造成企业龙头带动作用不十分突出,稻米综合经济效益较低,产业经济总量较小。在品牌开发上,存在品牌多、杂、乱现象,没有形成优势主导品牌,市场占有率均不能有效提高,竞争能力难以有效增强。此外,由于稻谷原粮供应较为充裕,造成产销衔接不紧密,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优质优价和订单生产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和落实。蔬菜生产上加工发展滞后、营销规模不大,目前我县还没有一家专门从事蔬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三是农业科技含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县农业科技到位率仍然较低,常规作物自留种仍占一定比例,高产品种没有得到普遍应用,直播水稻盲目扩张,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不到位,现有品种和技术增产增收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四是农技推广力量及手段滞后于大面积生产需求,为农服务水平亟待提高。二、“十二五”期间种植业发展有利与不利因素分析我们在总结“十一五”期间所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必须以战略的眼光认真的分析目前所面临的机遇和各种挑战。“十二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复杂多变,不可预见因素和潜在风险增多;稳定发展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艰巨,遇到的难事增多。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因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保持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大;因农业生产经营分散和质量检验检测基础薄弱,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压力大;因农民工返乡回流增多,加快土地流转的压力大。此外,气候不确定因素增加,农作物病虫害防控难度加大等。综合分析各方面形势,“十二五”期间农业工作存在着很多的风险,但危机总是与机遇并存的,我们在看到不利的一面的同时,也应看到其有利的一面。当前宏观经济回暖,粮食连续六年增产,农产品价格处于相对高位,农业投入资金增多,农业经济发展基本面较好,无论是粮食生产,还是农民收入增长均保持较好势头,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搭建了更高层次的平台。我们只有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在国际经济运行的大背景下,加强政府职能转变,科学分析决策,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三、“十二五”期间种植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主要措施(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为主线,着力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着力在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中快速推进现代农业服务业,着力在加强项目争取和农业招商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着力在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中促进农业持续增效,着力在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中实现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有力支撑。(二)主要目标任务:“十二五”期末,全县粮食播种面积在85万亩,粮食生产能力达到40万吨以上,其中水稻种植面稳定在45万亩,总产24万吨;三麦42万亩、总产16万吨;高效种植业面积达21万亩,高效种植业面积比重达35%以上;推广23个优质中粳新品种(组合),粮食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种子商品化供种水平达到95%以上;重大病虫测报准确率90%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专业化防治服务覆盖率达到80%以上,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15%以上; 全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80万亩次以上;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全县机插秧面积达38万亩,机插秧率88%以上。(三)发展重点与主要实施项目1、基本农田建设工程(1)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在岔河镇西城、界沟,仁和镇江淮、临泽、超群,共5个村,建设稻麦两熟的高标准粮田2万亩。主要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灌排设施的防御洪涝能力和抗旱能力,建立稳产粮田;加强地力建设,推广秸草机械化还田,增施腐熟有机肥料,实施平衡施肥,提高土壤基础地力,建立高产稳产粮田;加强土地质量监控,提供测、配、产、供、施一体化技术指导服务,提高土地的技术承载力,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2)耕地质量监测站建设项目:建设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重点监测县域内耕地质量变化情况,负责监测点的日常管理,开展肥料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直接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服务。一是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建设。重点实施监测小区的规划设置、土地平整、沟渠配套;建立小区隔离,防止水肥串灌;设置小区标示牌,明确不同区域的建设功能,为科学的监测耕地质量变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二是耕地改良与肥料试验基地。重点实施耕地改良试验示范区规划、土地平整、小区隔离、沟渠配套、区域防渗等;建设田间灌排设施和工作用房等,保障试验地灌溉条件,对区域性退化、障碍和污染土壤的改良、改造和修复技术进行试验示范,为大面积中低产田改造积累经验;三是监测仪器设备维护和更新。改造和维护化验室,补充配备采样设备、制样设备、称量设备、检测设备、条件控制设备、数据处理设备、流动服务设备和辅助设备等,保障开展土壤、植株等样品检测,开展标准农田信息采集和数据处理,指导粮食作物生产的技术集成和技术应用。2、粮食科研创新能力建设工程(1)粮食作物科技开放与信息化实验室建设:以县农技推广站为建设中心,全面建设粮食作物科技开放与信息化实验室。购添与粮食科技相关的实验室测试仪器,如电子显微镜、恒温箱、电子天平、小区脱粒机、光照培养箱、精米机、整精米机、数粒仪、凝胶电泳成像分析系统等,利用仪器测定, 及时掌握苗情、水情、旱情、虫情、肥情,为不同的栽培技术评判提供科学依据。多渠道构建区域网络化平台,实现农情信息共享与服务,应答实时农业技术咨询与提供大范围的农技教学培训。(2)粮食作物科技集成创新基地建设: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理论的指导下,建设粮食作物科技集成创新基地。选择岔河镇施汤村作为科技集成创新基地,面积200亩,分设品种比较试验区和大田展示区以及多种主推技术集成示范区。(3)粮食作物科技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建设粮食作物科技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选址于岔河镇岔河村,面积1000亩。一是选用当前水稻、小麦的主导品种。二是运用精确定量栽培理论,集成推广主推技术。三是建设专业化服务组织。聚合能人、大户及项目区农户,进一步培育壮大有较强服务能力的专业服务组织。强化规范建设,提升服务运行质态,切实提高了“五有五统一”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模式,提高作业效率。专业化服务组织根据各自技术、人力基础、服务手段及管理条件,积极探索适应示范区不同农户需求的服务模式,以提高服务成效。在机插秧专业服务运行模式上,立足育秧专业化、供秧商品化、插秧机械化、管理规范化的要求,为示范区农户提供统一供种、统一育秧、统一机插、统一组织培训与指导等配套服务。四是加强企业与基地合作。加强与苏粮米业等规模龙头企业与基地合作,拓展与完善“龙头企业+农技部门+基地农户”的一体化运作模式,形成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基地清洁生产订单收购品牌销售”为主线的优质粳米产业化开发机制,推进稻米品牌的提升与塑造,实现稻米质优提价。3、良种繁育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程(1)稻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工程:根据本县区域特点,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按照“统一规划、集中连片、交通便利、基础良好、规模开发、长期利用”的原则,遵循良种繁育规范和隔离要求,选择岔河镇、仁和镇位于白马湖沿线的连片区域,进行科学规划,建成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的良种繁育基地20000亩,其中:高标准杂交水稻制种基地10000亩;常规稻麦提纯复壮基地300亩;新品种及配套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展示基地500亩;常规稻麦良种繁育基地9200亩。形成年产杂交水稻225万公斤,常规粳稻新品种原种15万公斤,繁育常规稻麦良种450万公斤。改善种子田生产和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条件,对现有农田进行平整改造,完善基地内的路、渠、涵、闸、站等水利设施和机、库、场等配套设施,达到农田方整、道路通畅、灌排方便、调控自如、保障有力。同时从稻麦新品种推广开发大的基础出发,通过整合投入要素,突出重点,优化措施,实现技术与工程的系统集成,从整体上提高良种繁育基地的现代化水平。根据良种繁育田建设规模和良种生产各环节需要,为了提高种子的检测水平、种子收获质量、满足种子收储需要,按照高标准,坚持“整合、提升、补缺”的原则参照部省建立现代种子加工、检验检测的相关要求,配套种子检验样品室、纯度检测室、精度检测室、水分测定室、发芽率测试室、天平室、数据处理与分析室、考种挂藏培训室、资讯室、档案室等种子检验检测场所1200;配套相关种子检测仪器,投建种子晒场2000、烘干房300及烘干设备2台套、加工房500及加工流水线1套和仓储库1000的设施,完善种子质量检测体系,提高种子质量检测、品种鉴定能力,确保所产种子质量达到GB4404.11996的要求。(2)高产栽培技术集成应用与推广工程:一是普及推广优良品种。通过良种推广补贴项目持续实施,强化统一供种。通过统一供种、集中连片种植、建立新品种展示园区等措施,有效展示高产优质良种的增产潜力,较好发挥高产增效创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加快高产优质新品种推广步伐,推进全县品种更新和布局优化。按照高产优质和综合抗性相协调,以及具有良好群众种植基础的原则,根据全省主要农作物“四主推”要求,选择推介徐稻3号、郑麦9023等品种作为全县水稻、小麦主导品种。二是集成、示范和推广先进实用的高产栽培技术。结合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粮食高产增效创建等项目实施,大力推广稻麦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主要病虫草害绿色防控、高效立体种植等技术。三是坚持依托科技入户这一网络平台,强化培训指导。通过强化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队伍建设、建立技术指导员量化工作职责、示范户辐射带动要求等考核与管理机制,落实主导品种,强化主体培训,推广主流技术。四是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机制建设。突出“五有五统一”专业化服务,强化机制创新,提高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服务水平。强化规范建设,提升运行质态,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成效。同时与龙头企业合作,落实订单生产。(3)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工程: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作为国家设在镇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是履行农业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2004年以来,我县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总体要求,稳步推进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职能基本得到履行。但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推广手段不完备、人员素质不适应、运行机制不规范、服务功能不完善、经费保障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影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为农服务效能,亟需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围绕提高为农公共服务能力,通过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加强农技人员知识更新,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保障有效财政供给,经过几年努力,率先在全国全面建成“有先进服务手段、有优良专业人员、有规模示范基地、有严格责任制度、有稳定财政保障”的“五有”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4、高效设施农业建设工程: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是突破耕地资源制约、实现增产增收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要坚持增量扩面、提质增效、拓展功能并重,以设施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为重点,大力发展钢架大棚,积极发展遮阳网、防虫网、滴灌节水高产栽培。扶持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高效设施农业,鼓励引导返乡农民和大学生村官投身高效设施农业,以点带面,加快高效设施农业扩大规模。大力开展设施园艺高效示范创建活动,培育设施农业特色乡镇和专业村,打造高效设施农业产业带、产业群。5、测土配方施肥普及示范县的创建工程:根据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取得的成效,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普及示范县的创建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在高产增效创建和蔬菜标准园建设项目区实现全覆盖。强化“示范片”到村,县、乡、村层层建立示范片(区);狠抓“配方肥”下地,积极引导企业按方生产、农户按方施肥,完善基层供肥网络,推动配方肥统配统供服务;实施“培训班”进田,扎实开展农民田间培训和指导服务,广泛开展技术咨询,普及科学施肥知识;推进“建议卡”上墙,在肥料经销网点和村民集中活动场所,推进测土信息、配方施肥方案上墙,方便、有效地让农民“按方”购肥、施肥。6、防灾减灾体系建立工程:建立防灾减灾体系在植保上主要是建设一个科学合理的统防统治体系,以应对我县常发和突发的多种病虫害,从而能够实现我县粮食的稳产高产。一是由县植保站为核心,同时与各乡镇农技服务中心进行密切合作,在各乡镇及村设立植保服务点,利用植保部门的技术信息免费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销售配方药剂,基本做到了“统一技术、统一配方、统一时间”的“三统一”模式。二是“公司+农业专业合作社(或者机防服务队)+农户”模式,这种模式是由农业专业合作社或者机防服务队和农户签定防治协议,由大的农资公司提供药剂,以植保部门发布的测报信息为防治依据,实行“统一技术、统一时间、统一配方、统一防治”的四统一模式。三是以科技入户工程以及测土配方等农业项目为依托,由国家提供资金支持,由农业技术部门提供技术服务,由科技示范户起到带头辐射作用的项目带动模式。一户科技示范户可以带动十户,全县有科技示范户1000户,可以带动10000户,起到了比较好的带头辐射作用。按照“财政扶持、部门指导、典型引路、服务规范”的发展思路,积极争取财政资金,计划每年购置100台弥雾机,建立10-15个专业化防治队伍。计划到十二五末新增专业化防治队伍60-70个。力争十二五末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覆盖率达到80%以上。7、农村生态能源(沼气)工程:围绕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重点在黄集镇、万集镇、东双沟镇、朱坝镇、高良涧镇发展户用沼用2000户,扩大“猪沼粮(菜)”生物链工程技术应用,达到节能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目的。(四)主要措施1、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适应市场、发挥优势、提高效益”的原则,结合我县实际,制订高产优质粮食、高效蔬菜等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规划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域,同时,加大高产优质品种的推广应用力度,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2、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强化招商引资,实施“引进来”战略,优化投资环境,创新招商方式,大力吸引“三资”投资开发高效农业,培植高效农业竞争主体。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打响“九牛” 牌有机米、“洪泽湖” 牌系列农产品品牌。大力培育县蔬菜协会、县食用菌协会、淮安明天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唯新食品等多元化营销流通组织企业。3、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提高新品种、新技术覆盖率。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实施范围。广泛开展农民培训,加大农民培训工程的推进力度,突出高效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强化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构建基地、企业、市场等紧密相连的信息平台。4、加大组织领导力度。要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牵头职能部门和责任人,对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使建设任务纳入各级目标考核内容,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激励机制,通过强化督查考核,落实工作措施,促进全县农业快速发展。二一年十一月二十日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程建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