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北斗应用示范项目企划书【范文模板】

上传人:刘****2 文档编号:191299970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205 大小:169.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北斗应用示范项目企划书【范文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205页
重庆北斗应用示范项目企划书【范文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205页
重庆北斗应用示范项目企划书【范文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2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泓域咨询/重庆北斗应用示范项目企划书重庆北斗应用示范项目企划书xx投资管理公司目录第一章 项目总论7一、 项目概述7二、 项目提出的理由7三、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7四、 资金筹措方案7五、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8六、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8七、 研究结论8八、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9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9第二章 市场营销和行业分析11一、 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11二、 顾客满意14三、 引导举措17四、 营销计划的实施19五、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1六、 营销信息系统的内涵与作用22七、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特征25八、 选择目标市场26九、 发展目标30十、 市场需求预测方法31十一、 基本原则35十二、 新产品开发的必要性36第三章 发展规划分析38一、 公司发展规划38二、 保障措施42第四章 人力资源分析45一、 员工福利管理45二、 培训课程设计的项目与内容46三、 企业组织劳动分工与协作的方法59四、 劳动环境优化的内容和方法63五、 劳动定员的基本概念66六、 培训效果评估的实施67七、 录用环节的评估74八、 员工福利的类别和内容77第五章 公司治理分析91一、 公司治理的影响因子91二、 经理人市场96三、 监督机制101四、 高级管理人员105五、 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109六、 激励机制110七、 管理腐败的类型116第六章 运营管理模式119一、 公司经营宗旨119二、 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119三、 各部门职责及权限120四、 财务会计制度123第七章 企业文化131一、 企业文化的整合131二、 企业文化管理的基本功能与基本价值136三、 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145四、 企业价值观的构成149五、 技术创新与自主品牌159六、 企业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的关系160七、 培养名牌员工165第八章 财务管理171一、 存货成本171二、 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172三、 应收款项的日常管理174四、 对外投资的目的与意义177五、 分析与考核178六、 资本成本178第九章 经济效益评价188一、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188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88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89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91二、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192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93三、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195四、 偿债能力分析195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96五、 经济评价结论197第十章 投资计划方案198一、 建设投资估算198建设投资估算表199二、 建设期利息199建设期利息估算表200三、 流动资金201流动资金估算表201四、 项目总投资202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202五、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203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203第十一章 总结说明205本报告为模板参考范文,不作为投资建议,仅供参考。报告产业背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风险评估等内容基于公开信息;项目建设方案、投资估算、经济效益分析等内容基于行业研究模型。本报告可用于学习交流或模板参考应用。第一章 项目总论一、 项目概述(一)项目基本情况1、项目名称:重庆北斗应用示范项目2、承办单位名称:xx投资管理公司3、项目性质:技术改造4、项目建设地点:xx(待定)5、项目联系人:周xx(二)项目选址项目选址位于xx(待定)。二、 项目提出的理由三、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4849.38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898.0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59.76%;建设期利息42.2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87%;流动资金1909.1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9.37%。四、 资金筹措方案(一)项目资本金筹措方案项目总投资4849.38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投资管理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3125.57万元。(二)申请银行借款方案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1723.81万元。五、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1700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13790.34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2350.16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36.99%。5、全部投资回收期(Pt):4.61年(含建设期12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6151.88万元(产值)。六、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项目计划从立项工程竣工验收、投产运营共需12个月的时间。七、 研究结论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行业技术进步要求,符合市场要求,受到国家技术经济政策的保护和扶持,适应本地区及临近地区的相关产品日益发展的要求。项目的各项外部条件齐备,交通运输及水电供应均有充分保证,有优越的建设条件。,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较好,能实现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项目建设所采用的技术装备先进,成熟可靠,可以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要求。八、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总投资万元4849.381.1建设投资万元2898.021.1.1工程费用万元2288.461.1.2其他费用万元535.901.1.3预备费万元73.661.2建设期利息万元42.231.3流动资金万元1909.132资金筹措万元4849.382.1自筹资金万元3125.572.2银行贷款万元1723.813营业收入万元17000.00正常运营年份4总成本费用万元13790.345利润总额万元3133.546净利润万元2350.167所得税万元783.388增值税万元634.339税金及附加万元76.1210纳税总额万元1493.8311盈亏平衡点万元6151.88产值12回收期年4.6113内部收益率36.99%所得税后14财务净现值万元5553.26所得税后第二章 市场营销和行业分析一、 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是重大突破性技术的主要载体,也是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所在。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看,以高技术制造业、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工业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品快速增长,成为在宏观经济三重压力下保障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有力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其具有战略先导性、经济主导性、技术传导性,一直以来占据各国产业布局的核心地位。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赢得国家竞争主动权的关键所在。当下,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重塑各国比较优势、改变全球竞争格局,不仅提升了知识和技术在生产要素中的地位,还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产业发展弯道超车的机遇。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必须通过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竞争先机。其次,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引领性作用。我国经济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模式正在从传统的粗放型增长转向新的集约型增长,迫切需要找到新产业、新引擎、新模式促进高质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较强的创新技术应用性、较广的产业协同带动性和较大的消费需求引领性,可以作为带动我国产业结构、要素结构双升级的动力源。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具成效,但也不能忽视新旧动能更迭转换过程中存在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一方面,新动能的形成需要长期持续进步的技术投入作为支撑。从三次工业革命历程可以看出,虽然新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系统性、颠覆性变革,但新动能培育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突变的过程,而是一个前沿技术不断迸发、渐进作用于社会生产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不仅会不断涌现新产业,也会因新技术的应用改进传统产业的工艺流程、产品质量、产业链条等,并在变化过程中形成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孕育新的市场和消费需求,最终完成新动能对旧动能的替代。这意味着在新动能形成之前必须创造一个有利于前沿技术应用的产业环境。另一方面,技术的升级演进并不是线性的,尤其当前沿技术进入无人区后,可参考的技术路径和经验较少,一旦选择错误的技术路径,不仅会浪费前期的巨大投入,还可能使国家丧失在某个产业的竞争优势。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完全预见何种技术路径可以成功,也无法将资源覆盖所有技术路径,因此必须为前沿技术研发创造一个宽容失败、鼓励试错的创新环境。还要看到,当前逆全球化冲击加剧和保护主义抬头,全球主要发达国家更为关注自身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不仅出台政策吸引制造业回流,还试图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有关键核心技术和环节,给国际技术交流合作造成诸多障碍,在这方面我国也面临着更为严峻复杂的产业发展形势。因此,培育壮大新动能、引领未来发展,重点在于有效引导、推动优势资源和政策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关键在于加快形成宽容试错、激发创新动能的创新生态环境,培育壮大层次多样、竞争力强的创新主体。一方面,要强化政策支持。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统筹完善产业政策供给机制,提高产业政策与区域、财税、金融、土地、知识产权等其他政策的协同程度,形成有利于资源聚集的政策体系;要加强对前沿技术和产业的宏观统筹,大力开展技术研判、识别工作,建立动态监测机制,采用多种方法量化分析国内不同产业领域与国外的技术差距、赶超难度、追赶速度等,为企业技术路径选择提供智力支持;要完善人才管理、评价、引进体系,给予科研人员更多的科研自主权,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性研究、共性技术研究的资源投入力度,吸引更多人才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另一方面,要打造宽容试错、激发创新动能的创新生态。一是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沿技术和关键环节,整合资金、人才等各种资源推动创新。短期可利用揭榜挂帅方法攻克影响我国新动能培育的卡脖子技术和生产环节;长期则可加大对基础性研究、共性技术研究的投入,通过设立不同功能和类别的孵化器,健全知识产权运营和孵化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创造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二是引导社会资本、产业资本投入公共研发平台、区域创新中心等,补齐产学研结合的短板。三是完善知识产权融资体系建设,保护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知识产权资产,激发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创造的动力和活力。与此同时,还要通过营造公平竞争、宽松普惠的市场环境,培育壮大有竞争力的创新主体。既要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还要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精耕细作,培养多元化的创新主体;既要从产业链上下游领域着手构建跨产业、跨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链联盟,建设产业链扶持发展基金,还要从稳固产业链、加强基础性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角度整合大中小企业创新工作,促进大中小企业合作开展前沿技术开发、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从而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动能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二、 顾客满意通过创造、传播和交付优质顾客价值,满足需求,达到顾客满意,最终实现包括利润在内的企业目标,是现代市场营销的基本精神。这一观念上的变革及其在管理中的运用,曾经带来美国等西方国家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的商业繁荣和一批富可敌国的跨国公司的成长。然而,实践表明,现代市场营销管理哲学观念的真正贯彻和全面实施,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尽管以顾客为中心的基本思想是无可争辩的,但是,这个高深理论和企业资源与生产能力之间的联系却很脆弱。“利润是对创造出满意的顾客的回报”这个观点,似乎只是建立在信念之上而不是建立在牢靠的数据之上的。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和经理围绕现代营销观念的真正贯彻问题,将注意力逐渐集中到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质量、服务和价值传递实现顾客满意;二是通过市场导向的战略奠定竞争基础,来吸引、保持顾客和培育客户关系。所谓顾客满意,是指顾客将产品和服务满足其需要的感知效果与其期望进行比较所形成的感觉状态。顾客是否满意,取决于其购买后实际感受到的绩效与期望(顾客认为应当达到的绩效)的差异:若绩效小于期望,顾客会不满意;若绩效与期望相当,顾客会满意;若绩效大于期望,顾客会十分满意。顾客期望的形成,取决于顾客以往的购买经验、朋友和同事的影响,以及营销者和竞争者的信息与承诺。若一个企业使顾客的期望过高,则容易引起购买者的失望,降低顾客满意程度。但是,如果企业把期望定得过低,虽然能使买方感到满意,却难以吸引大量的购买者。顾客对满足其需要的感知效果既是企业的预期,也是顾客通过购买和使用产品的一种感受。它尽管是顾客的一种主观感觉状态,但却是建立在“满足需要”的基础上的,是从顾客角度对企业产品和服务价值的综合评估。研究表明,顾客满意既是顾客本人再购买的基础,也是影响其他顾客购买的要素。对企业来说,前者关系到能否保持老顾客,后者关系到能否吸引新顾客。因此,使顾客满意,是企业赢得顾客、占有和扩大市场、提高效益的关键。研究还进一步表明,吸引新顾客要比维系老顾客花费更高的成本。因此,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保持老顾客、培养顾客忠诚感具有重大意义。而要有效地保持老顾客,就不仅要使其满意,而且要使其高度满意。高度的满意能培养顾客对品牌的感情吸引力,而不仅仅是一种理性上的偏好。企业必须十分重视创建、保持和提升顾客的满意程度,努力争取更多高度满意的顾客,建立起高度的顾客忠诚。贯彻全方位营销管理观念,关键是要与顾客及其他利益方建立持久关系,亦即做好关系营销。为此,企业必须首先创造卓越的顾客感知价值,建立持久的顾客关系,通过全面质量管理和价值链管理,形成系统的“顾客满意”良性机制,努力使自己成为真正面向市场的企业。三、 引导举措(一)科技创新方面1、地球深部等基础性交叉领域超前部署,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支撑今后的研究。2、财税政策引导,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立由骨干企业牵头、科研机构和高校共同参与的先进平台,依托优势企业,统筹技术开发。3、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来创业,增加需要的专业学位类别,保障知识产权转移的利益,加快完善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4、建立健全科研机构、高校的创新成果发布制度和技术转移机构,建立产业集聚区和示范基地,做好服务和物流。(二)对外合作方面1、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申请国家科研项目。支持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全球研发服务外包,在境外开展联合研发和设立研发机构,在国外申请专利。鼓励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参与我国技术示范应用项目,共同形成国际标准。2、鼓励外商创设投资企业,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境外融资。扩大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改进审批程序,为企业开展跨国投资提供指导。3、支持跨国经营,完善出口信贷、保险等政策。支持企业通过境外注册商标、境外收购等方式,培育国际化品牌。加强企业和产品国际认证合作。(三)培育市场营造环境1、围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缓解环境资源制约等紧迫需求,鼓励绿色消费、循环消费、信息消费、创新消费,引导消费模式转变,坚持以应用促发展。2、加强新能源并网及储能、支线航空与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市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在物联网、节能环保服务、新能源应用、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推广等领域,支持企业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务。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现代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等新型商业模式。3、完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优化市场准入的审批管理程序。进一步健全药品注册管理的体制机制,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支持临床必需、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价格合理的创新药物优先进入医保目录。完善新能源汽车的项目和产品准入标准。改善转基因农产品的管理。(四)金融政策支持1、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强财政政策绩效考评,创新财政资金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2、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实行税收激励。3、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加快建立包括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内的多层次担保体系。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服务。运用风险补偿等财政优惠政策,促进金融机构加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力度。4、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为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管理机构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参与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创造条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四、 营销计划的实施(一)有效实施计划的注意事项(1)有明确的行动方案。战略和计划的有效实施,要有详细、具体的行动方案,以帮助理解和清晰营销计划的关键性环境、项目和措施,正确地把任务、责任落实到个人、团队或部门。(2)可能需要调整组织结构。必须注意组织结构与任务、责任相一致,与自身的特点、环境相适应,根据战略和计划适时调整、优化组织结构。(3)要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必须明确与计划有关的环节、岗位和人员的责权利,明确具体要求和奖惩措施,建章立制进行约束和管理。(4)注意协调关键流程。为了有效实施战略和计划,做到行动方案、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等因素,尤其是相关机构、人员在大目标下协调一致,需要界定相互之间的工作关系,构建作业流程,保障操作层面相互配合。(二)影响计划实施的常见问题和原因(1)计划脱离实际。计划通常由专业计划人员负责制订,基层人员具体操作和执行。专业计划人员可能更多考虑的是总体方向和原则,疏于关注过程和实施细节,使得计划较为笼统和形式化;计划人员可能了解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不够,营销计划偏离实际;计划人员和基层操作人员交流情况不足,后者不能很好理解需要执行的计划,遇到困难最终导致计划人员和基层人员对立,互不信任。所以,制订计划不能只靠专业计划人员,也可由他们联系基层人员一起讨论、制订。基层人员或比计划人员了解实际情况,将他们纳入计划管理过程,有助于营销计划的制订和实施。(2)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矛盾。计划常常涉及长期目标,企业对具体执行计划的人员又可能是依据短期的绩效,如销量、市场份额或利润等评估和奖励,他们常常不得不选择目光短浅的行为。要注意解决这一矛盾,设法求得两者之间的平衡。(3)因循守旧的情性。一般来说,新战略、新计划如果不符合传统和思维习惯,就容易遭到抵制。新旧战略和计划之间差异越大,实施中阻力也越大。要推动与原来思路截然不同的计划,常常需要打破传统组织结构和流程,“不换脑袋就换人”,甚至重建管理体制。(4)缺乏具体、明确的行动方案。有些计划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缺乏促使各部门、各环节协调一致、共同出力的依据。五、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从中等收入迈向中高收入、高收入的必然选择。(一)把握智能浪潮,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同时展开,正带来数十万亿元规模的巨大新兴产业。(二)夯实产业基石,促进材料制造发展制造业强弱关乎国家兴衰,高端装备和新材料是新兴制造业的战略基础。从无机材料到复合材料,从功能材料到结构材料,从空天到海洋,从民生到关键卡脖子领域,材料制造都亟待突破。(三)秉持绿色持续,促进能源动力发展碳达峰碳中和从理念变为政策和行,强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新能源替代加快,能源新兴技术层出不穷,新能源汽车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走向爆发点。国际热核聚变计划正式开始组装,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成本持续下降,氢燃料电池商业化加速。(四)面向健康需求,促进生物产业发展新冠疫情为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确保国民生命健康,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重大需求。(五)注重融合创新,促进创意服务发展制造与服务的融合,促使着服务型制造、创意产业、体验经济等的快速发展。数字创意、研发服务已然成为知识经济的先锋产业。六、 营销信息系统的内涵与作用每个公司都必须为营销经理组织和输送持续的信息流。营销信息系统(MIS)由人员、设备和程序构成。营销信息系统对信息进行收集、分类、分析、评估和分发,为决策者提供所需的及时和精确的信息。营销信息系统是从了解市场需求情况、接受顾客订货开始,直到产品交付顾客使用,为顾客提供各种服务为止的整个市场营销活动过程中有关的市场信息搜集和处理的过程。企业营销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它的基本任务是搜集顾客对产品质量、性能方面的要求,分析市场潜力和竞争对手情况,及时地、准确地提供信息,用于企业营销决策。这些信息应能满足以下要求。(1)目的性。在营销活动产出大于投入的前提下,为营销决策及时提供相关联的必要的信息,尽量减少杂乱无关的信息。(2)及时性。在激烈的竞争中,信息传递的速度越快就越有价值。频率也要适宜,低频率的报告会使管理者难以应付急剧变化的环境,而频率过高又会使管理者面临着处理数不清的大量数据。(3)准确性。要求信息来源可靠,收集整理信息的方法科学,信息能反映客观实际情况。(4)系统性。营销信息系统是若干具有特定内容的同质信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形成的有序集合。在时间上具有纵向的连续性,是一种连续作业的系统;在空间上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内容全面、完整。(5)广泛性。营销信息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的市场活动,是营销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传递的社会信息,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市场营销活动的范围由地方市场扩展为全国性、国际性市场,信息的搜集更是空前广泛。营销信息系统是企业进行营销决策和编制计划的基础,也是监督、调控企业营销活动的依据。一个四通八达的营销信息网络,可把各地区、各行业的营销组织连接成多结构、多层次的统一的大市场。因此,营销信息系统关系到企业营销的顺利开展乃至有效的社会营销系统的形成。一个理想的市场营销信息系统应能解决以下问题:(1)它能向各级管理人员提供从事其工作所必需的一切信息。(2)它能够对信息进行选择,以便使各级管理人员获得与他们能够且必须采取的行为有关的信息。(3)它提供信息的时间限于管理人员能够且应当采取行动的时间。(4)它提供所要求的任何形式的分析、数据与信息。(5)它所提供的信息,一定是最新的并且所提供的信息的形式都是有关管理人员最易了解和消化的。七、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那些具有战略前沿必争、潜在需求旺盛,技术资本双密集,绿色可持续、综合效益好等特点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战略先导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驱动力在于新兴技术的率先试错、持续迭代。二是未来主导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并满足着消费需求升级,是未来的主导产业。三是生态适配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自然生态更友好,同时适应着并促动着社会生态进一步优化。就其范围而言,2018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最新分类标准中,涵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相关服务业等9大领域。2020年,有关十四五规划的建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由上可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不断迭代发展之中的,其范围也持续有所变动。为更好地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促进其发展,需要建构起更符合其本质特征的研究框架。围绕人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信息、物质、能量三大资源,以及服务于人自身的健康、安全和舒适需求这一维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划分为数字经济、材料制造、能源动力、生物产业、创意服务五大方向。从这一角度,可以更好地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并给出相应的政策框架。八、 选择目标市场企业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确定了目标市场战略之后,就要决定如何选择目标市场。选择目标市场的首要步骤,是分析评价各个细分市场,在综合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最优的目标市场。(一)评价细分市场评价细分市场,即对各细分市场在市场规模增长率、市场结构吸引力和企业目标与资源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详细评估。1、细分市场规模和增长率这项评估主要研究潜在细分市场是否具有适当的规模和增长率。“适当的规模”是一个相对概念,大公司可能偏好销售量很大的细分市场,对小的细分市场不感兴趣;小公司则由于实力较弱,会有意避开较大规模的细分市场。细分市场的增长率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所有的企业都希望目标市场的销售量和利润具有良好的上升趋势,但竞争者也会迅速进入快速增长的市场,从而使利润率下降。2、细分市场的结构吸引力一个具有适当规模和成长率的细分市场,也有可能缺乏盈利潜力。如果许多势均力敌的竞争者同时进入一个细分市场,或者说,在某个细分市场中存在很多颇具实力的竞争企业时,尤其是该细分市场已趋于饱和或萎缩时,则该细分市场的吸引力就会下降。潜在进入者既包括在其他细分市场的同行,也包括那些目前不在该行业经营的企业。如果该细分市场的进入障碍较低,该细分市场的吸引力也会下降。替代品从某种意义上限制了该细分市场的潜在收益。替代品的价格越有吸引力,该细分市场增加盈利的可能性就被限制得越紧,从而使该细分市场吸引力下降。购买者和供应者对细分市场的影响,表现在它们的议价能力上。购买者的压价能力强,或者供应者有能力提高价格或降低所供产品的质量、服务,那么该细分市场的吸引力就下降。一个细分市场的结构吸引力是上述五种变量的函数。分析每个细分市场的吸引力,是企业选择目标市场时不能忽略的重要步骤。3、企业目标和资源选择目标市场除了满足上述两个条件,企业还要考虑自身的目标和拥有的资源。某些有吸引力的细分市场,如果不适合企业的长期目标,也只能放弃。对一些适合企业目标的细分市场,必须考虑是否具有在该市场获得成功所需的各种营销技能和资源等条件。(二)目标市场的选择企业有五种可供参考的市场覆盖模式。1、市场集中化这是一种最简单的目标市场模式。企业选取一个细分市场,生产一种产品,供应单一的顾客群,进行集中营销。例如,大众公司集中于小型车市场,保时捷公司集中于运动车市场。选择市场集中化模式一般基于以下考虑:企业具备在该细分市场从事专业化经营或取得目标利益的优势条件;限于资金、能力,只能经营一个细分市场;该细分市场中没有竞争对手;准备以此为出发点,取得成功后向更多的细分市场扩展。公司通过市场集中化,更加能够了解细分市场的需要,在该细分市场建立巩固的市场地位,也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但是市场集中化的风险比一般情况更大,容易出现个别市场不景气的情况。2、产品专业化产品专业化是指企业集中生产一种产品,并向各类顾客销售这种产品。如显微镜生产商向大学实验室、政府实验室和工商企业实验室销售显微镜。产品专业化模式的优点是企业专注于某一种或一类产品的生产,有利于形成和发展生产和技术上的优势,在该领域树立形象。其局限性是当该领域被一种全新的技术与产品所代替时,产品销售量可能会因此而大幅度地下降。3、市场专业化市场专业化是指企业专门经营满足某一顾客群体需要的各种产品。比如某工程机械公司专门向建筑业用户供应推土机、打桩机、起重机、水泥搅拌机等建筑工程中所需要的机械设备。市场专业化经营的产品类型众多,能有效地分散经营风险,同时基于专门性的服务,公司容易获得良好的声誉,并成为为顾客群体所需新产品的渠道。但由于集中于某一类顾客,当这类顾客的需求下降时,企业也会遇到收益下降的风险。4、选择专业化选择专业化是指企业选取若干个具有良好的盈利潜力和结构吸引力,且符合企业目标和资源的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其中每个细分市场与其他细分市场之间较少联系。宝洁公司推出佳洁士深层洁白牙贴时,最初细分市场所预订的目标是新订婚或是即将做新娘的女性和男性同性恋者。优点是可以有效地分散经营风险,即使某个细分市场营利情况不佳,仍可在其他细分市场取得盈利。采用选择专业化模式的企业应具有较强资源和营销实力。5、市场全面化市场全面化是指企业生产多种产品去满足各种顾客群体的需要。一般来说,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在一定阶段,会选用这种模式,以求收到良好效果。例如,当今可口可乐公司在全球饮料市场,宝洁在全球消费日用品市场等都采取市场全面化的战略。九、 发展目标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实现以下目标。产业规模迈上万亿台阶,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至35。产业集群形成发展梯次,在新型智能终端、新型显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新兴服务业等领域形成若干千亿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环保等领域形成若干500亿级的产业集群,卫星互联网、氢能与储能、生物育种与生物制造、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等产业在全国形成一定优势。企业主体实力持续增强,加快引进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和骨干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突破100家、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达到1500家。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围绕优势产业集聚创新资源,创建一批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数量突破300家。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开发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重大新产品,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断提高。十、 市场需求预测方法科学的营销决策,不仅要以市场营销调研为出发点,而且要以市场需求预测为依据。市场需求预测是在营销调研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未来一定时期的市场需求量及影响需求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寻找市场需求发展变化的规律,为营销管理人员提供关于未来市场需求的预测性信息,并以此作为营销决策的依据。市场需求预测的方法,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购买者意向调查法购买者意向调查法即通过直接询问购买者的购买意向和意见,据以判断销售量。如果购买者的购买意向是明确清晰的,这种意向会转化为购买行为,并且愿意向调查者透露,这种预测法特别有效。但是,潜在购买者数量很多,难以逐个调查,故此法多用于工业用品和耐用消费品。同时,购买者意向会随着时间转移,故此法适宜作短期预测。调查购买者意向的具体方法比较多,如直接访问、电话调查、邮寄调查、组织消费者座谈会等。例如,采用概率调查表向消费者调查耐用消费品购买意向,可能会收到较好效果。(二)综合销售人员意见法综合销售人员意见法即通过听取销售人员的意见来预测市场需求。销售人员包括基层的营业员、推销员及有关业务人员。销售人员最接近市场,比较了解顾客和竞争者的动向,熟悉所管辖地区的情况,能考虑到各种非定量因素的作用,较快地做出反应。由于销售人员中没有受过预测技术教育的居多,往往因所处地位的局限性,对经济形势和企业营销总体规划不够了解,可能存在过于乐观或过于悲观的估计。但在销售人员较多时,过高或过低的期望值可互相抵消,从而使预测结果趋向合理。这一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比较简捷,无须复杂的计算;缺点是容易受个人认识水平等主观因素影响。(三)专家意见法专家意见法是指根据专家的经验和判断以求得预测值。其具体形式有三种:一是小组讨论法。召集专家集体讨论,互相交换意见,取长补短,发挥集体智慧,做出预测。二是单独预测集中法。由每位专家单独提出预测意见,再由项目负责人员综合专家意见得出结论。三是德尔菲法。该方法用系统的程序,采取不署名和反复进行的方式,先组成专家组,将调查提纲及背景资料提交专家,轮番征询专家意见后再汇总预测结果。该方法的特点是专家互不见面,可避免相互影响,且反复征询、归纳、修改,有时要经过四五轮,意见才能趋于一致,其结论比较切合实际。(四)市场试验法市场试验法是指在新产品投放市场或老产品开辟新市场、启用新分销渠道时,选择较小范围的市场推出产品,观察消费者反应,预测销售量。该方法由于时间长、费用大,因而多用于投资大、风险高和有新奇特色产品的预测。(五)时间序列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法是指将某种经济统计指标的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形成序列,再将此序列数值的变化加以延伸,进行推算,用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其主要特点是以时间的推移来研究和预测市场需求趋势,排除外界因素影响。采用此法首先要找出影响变化趋势的因素,再运用其因果关系进行预测。产品销售的时间序列(Y),其变化趋势主要是以下四种因素发展变化的结果:(1)趋势(T)。系人口、资本积累、技术发展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过去的销售资料,描绘出销售曲线,可看出某种趋势。(2)周期(C)。许多商品销售受经济周期影响,销售额往往呈波浪形运动。认识循环周期,对中期预测相当重要。(3)季节(S)。指一年内销售额变化的规律性周期波动。此种变化通常与气候、假日、交易习惯有关,如果具体到周、日,也可能与上下班时间有关。(4)不确定因素(E)。包括自然灾害、战乱以及其他变故,这些偶发事件,一般无法预测,应从历史资料中剔除这些因素的影响,考察较为正常的销售活动。(六)直线趋势法直线趋势法是指运用最小平方法,以直线斜率表示增长趋势的外推预测方法。(七)统计需求分析法任何产品的销售都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统计需求分析是运用一整套统计学方法,发现影响企业销售的最重要的实际因素及其影响力大小的方法。该方法经常分析的因素是价格、收入、人口和促销等。应当指出,这些变量同销售量(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不能用严格的数学公式表示,只能用统计分析来揭示和说明。运用多元回归技术在寻找最佳预测因素和方程的过程中,可以找到多个方程。用上述方程预测需求量,首先要预测平均温度和人均收入,并注意可能影响预测值的因素,如观察值过少、变量之间高度相关、变量与销售之间关系不明朗和未考虑新变量的出现等。十一、 基本原则创新驱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立足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攻克一批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高起点推进科技基础设施和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创新创业生态,强化科技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引领作用。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契机,破除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支持创新的基础制度。聚焦重点,对标十四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立足我市产业发展基础,把握大数据智能化先行优势,选择若干在全国或者西部具有优势的细分领域,打造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聚焦我市科技创新优势领域和先发优势产业,前瞻布局若干面向未来的先导性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通过优化增量和调整存量,培育产业链、优化价值链、提升创新链,鼓励各区县(自治县)和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以下统称区县)选择12个重点发展领域,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完备、辐射带动力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努力争创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绿色低碳,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过程。严格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环境影响、安全评价等准入条件,用更小的资源投入和环境影响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安全、更可持续的发展。开放协作,聚焦全球科技创新前沿和产业发展新趋势,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重点产业领域的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和产业生态。积极承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产业转移,大力提升产业合作深度和广度。全方位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人才引育等方面合作。推动一区两群产业协调发展,进一步突出地区产业特色,强化地区间产业协同。十二、 新产品开发的必要性企业之所以要大力开发新产品,主要是由于:(一)产品生命周期的现实要求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企业同产品一样也存在着生命周期。如果不开发新产品,当产品走向衰落时,企业也同样走到了生命周期的终点。相反,能不断开发新产品,就可以在原有产品退出市场时,利用新产品占领市场。(二)消费需求的变化需要不断开发新产品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方便、健康、轻巧、快捷的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消费结构的变化加快,消费选择更加多样化,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一方面给企业带来了威胁,不得不淘汰难以适应消费需求的老产品,另一方面也给企业提供了开发新产品适应市场变化的机会。(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许多高科技新型产品的出现,并加快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科技的进步有利于企业淘汰过时的产品,生产性能更优越的产品,并把新产品推向市场。企业只有不断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改造自己的产品,开发新产品,才不至于被排挤出市场。(四)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现代市场上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要想保持竞争优势只有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才能在市场占据领先地位。竞争中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疲软的产品。定期推出新产品,可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信誉和地位,提高竞争力,并扩大市场份额。第三章 发展规划分析一、 公司发展规划(一)公司未来发展战略公司秉承“不断超越、追求完美、诚信为本、创新为魂”的经营理念,贯彻“安全、现代、可靠、稳定”的核心价值观,为客户提供高性能、高品质、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服务,致力于发展成为行业内领先的供应商。未来公司将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市场营销网络的建设进一步巩固公司在相关领域的领先地位,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公司将紧密契合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方向进一步拓展公司产品类别,加大研发推广力度,进一步提升公司综合实力以及市场地位。(二)扩产计划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在相关领域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技术优势,随着公司业务规模逐年增长,产能瓶颈日益显现。因此,产能提升计划是实现公司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公司将以全球行业持续发展及逐渐向中国转移为依托,提高公司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满足不断增长的客户需求,巩固并扩大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公司影响力。在产品拓展方面,公司计划在扩宽现有产品应用领域的同时,不断丰富产品类型,持续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保持公司产品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三)技术研发计划公司未来将继续加大技术开发和自主创新力度,在现有技术研发资源的基础上完善技术中心功能,规范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流程,引进先进的设计、测试等软硬件设备,提高公司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和产品开发效率,提升公司新产品开发能力和技术竞争实力,为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动力。公司将本着中长期规划和近期目标相结合、前瞻性技术研究和产品应用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以研发中心为平台,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健全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从人、财、物和管理机制等方面确保公司的持续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公司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持续开发。(四)技术研发计划公司将以新建研发中心为契机,在对现有产品的技术和工艺进行持续改进、提高公司的研发设计能力、满足客户对产品差异化需求的同时,顺应行业技术发展,不断研发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提升产品自动化程度,在充分满足下游领域对产品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同时,强化公司自主创新能力,巩固公司技术的行业先进地位,强化公司的综合竞争实力。积极实施知识产权保护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是公司今后持续发展的关键。自主知识产权是自主创新的保障,公司未来三年将重点关注专利的保护,依靠自主创新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提高盈利水平。公司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大量引进或培养技术研发、技术管理等专业人才,以培养技术骨干为重点建设内容,建立一支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搭配的人才队伍,满足公司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公司将采用各种形式吸引优秀的科技人员。包括:提高技术人才的待遇;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实行对口培训等形式,强化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积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实行就地取才、内部挖掘和面向社会广揽人才相结合。确保公司产品的高技术含量,充分满足客户的需求,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公司将加强与高等院校、研发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整合产、学、研资源优势,通过自主研发与合作开发并举的方式,持续提升公司技术研发水平,提升公司对重大项目的攻克能力,提高自身研发技术水平,进一步强化公司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五)市场开发规划公司根据自身技术特点与销售经验,制定了如下市场开发规划:首先,公司将以现有客户为基础,在努力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在各个方面深入了解客户需求,以求充分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从而不断增加现有客户订单;其次,公司将在稳定与现有客户合作关系的同时,凭借公司成熟的业务能力及优质的产品质量逐步向新的客户群体拓展,挖掘新的销售市场;最后,公司将不断完善营销网络建设,提升公司售后服务能力,从而提升公司整体服务水平,实现整体业务的协同及平衡发展。(六)人才发展规划人才是公司发展的核心资源,为了实现公司总体战略目标,公司将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进一步建立完善的培训、薪酬、绩效和激励机制,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潜力,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公司将立足于未来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快人才引进。通过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和评估机制,满足公司的发展需要。一方面,公司将根据不同部门职能,有针对性的招聘专业化人才:管理方面,公司将建立规范化的内部控制体系,根据需要招聘行业内专业的管理人才,提升公司整体管理水平;技术方面,公司将引进行业内优秀人才,提升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加公司核心技术储备,并加速成果转化,确保公司技术水平的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公司将建立人才梯队,以培养管理和技术骨干为重点,有计划地吸纳各类专业人才进入公司,形成高、中、初级人才的塔式人才结构,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储备力量。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整合的重要途径,未来公司将强化现有培训体系的建设,建立和完善培训制度,针对不同岗位的员工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并根据公司的发展要求及员工的发展意愿,制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公司将采用内部交流课程、外聘专家授课及先进企业考察等多种培训方式提高员工技能。人才培训的强化将大幅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使员工队伍进一步适应公司的快速发展步伐。公司将制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结构,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人才成长和潜力挖掘的激励政策。根据员工的服务年限及贡献,逐步提高员工待遇,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为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全力打造团结协作、拼搏进取、敬业爱岗、开拓创新的员工队伍,从而有效提高公司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二、 保障措施(一)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积极推进区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全面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建立健全产业有序转移的需求发现和对接服务机制,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措施和创新性政策。积极推进区域创新主体市场化合作,协同实施一批技术创新工程,联合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和产业升级转移,合作搭建区域服务业融合创新和展示交易平台,支持企业跨行业、跨区域开展合作。(二)抓好政策落实指导各地区从扩大产业服务供给、激发产业市场需求、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制定本地区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政策合力。发挥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政策导向作用,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政策实施重点。(三)做好人才引进服务依托高等院校,建立人才培训和职业教育基地,培养高素质、实用型管理、技术和蓝领人才队伍。加强与海内外人才合作,多种方式引进国内外专家,形成一批产业领军人才。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研究生工作站,为企业吸引和培养高端人才。(四)健全组织实施机制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明确目标责任,加强组织协调和检查指导,保证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做好经济运行监测和市场预警,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全局性重大问题。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加强重点企业运行监测,完善运行监测网络平台和工业经济运行联席会议机制,强化行业信息统计和信息发布,健全规划实施动态评估体系。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优化规划实施方案和实施手段,促进规划目标顺利实现。加大规划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考核评价,落实责任,确保实效。(五)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引导行业协会自主运行、有序竞争、优化发展。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参与制定相关规划、公共政策、行业标准和行业数据统计等事务。健全综合监管体系,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依法依规对行业协会加强培育发展、监督管理和执法检查。(六)加强监测评估加强规划实施的年度监测体系和制度建设,及时掌握规划指标的实现进度、任务部署和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着力完善创新基础制度,加快建立报告制度和创新调查制度。建立健全规划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监测评估结果,结合技术新进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对规划指标和重点任务进行调整。第四章 人力资源分析一、 员工福利管理员工福利管理是指企业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和薪酬策略,选择适合的员工福利目标和项目,确定福利标准和支付形式以及实施对象,并对福利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等一系列管理活动。(一)员工福利管理的主要原则1、合理性原则。所有的福利都意味着企业的投入或支出,因此,福利设施和服务项目应在规定的范围内,力求以最小费用达到最大效果。对于效果不明显的福利应当予以撤销。2、必要性原则。对于国家和地方规定的福利条例,企业必须坚决执行。此外,企业提供福利应当最大限度地与员工要求保持一致。3、计划性原则。福利制度的实施应当建立在福利计划的基础上,福利管理费用总额要符合预算要求。企业向员工提供的所有福利设施和服务均应包括在预算计划中,如员工食堂、工作餐、子女教育津贴、企业为员工缴纳的各类社会保险、工作服、通信和交通费、带薪休假、带薪培训等。4、协调性原则。企业在推行福利制度时,必须考虑到与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的匹配和协调。已经得到员工满意的福利要求没有必要再次提供,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企业向员工提供的各种福利,意味着企业增加投入,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到企业的支付能力和薪酬政策。(二)员工福利管理的影响因素现代薪酬管理把直接薪酬和作为间接薪酬的福利都视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福利管理和直接薪酬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直接薪酬决策往往是单一的,最主要的考虑因素是员工的能力和绩效以及所承担的工作。而福利管理则不同,在员工福利规划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国家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其他企业福利计划的实施情况、企业内部员工对于福利计划的建议和偏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