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个专科患者安全质量目标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191251376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5.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9个专科患者安全质量目标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19个专科患者安全质量目标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19个专科患者安全质量目标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医院急诊护理等 19 个专科领域患者安全质量目标(2014 版)目录1、 急诊护理专科22、 危重症护理专科及ICU53、心血管护理专科及CCU134、呼吸护理专科195、肾脏病(血透、腹透)护理专科256、糖尿病护理专科307、老年护理专科358、神经护理专科409、助产及母婴保健专科4510、新生儿护理专科5011、骨科护理专科5512、肿瘤护理专科5913、造口伤口护理专科6614、外科护理专科7315、精神护理专科7616、静脉治疗护理专科7917、医院感染管理专科8318、手术室护理专科8619、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专科93一、急诊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一)规范院前急救管理,提高院前急救的应急反应能力1. 建立及完善 120 院前急救工作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流程。2. 院前急救人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应变能力,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 能。3. 救护车定期保养维护,保证性能良好。车载仪器设备、物品及药品 100%处 于完好备用状态,能够满足院前急救需要。4. 配置有效的通讯工具,能时刻保持与患者、院前急救指挥中心、医院及其它 院前急救单元间的有效沟通。5. 院前急救电话专线专用。(二)完善分诊系统,提高分诊准确率。1. 建立分诊标准、分诊工作指引及运作流程。2. 设置专门的分诊区域,配备分诊所需的仪器设备及物品。3. 建立分诊护士岗位职责,分诊护士必须经过分诊岗位培训,能够准确判断患 者的病情并有效分诊。4. 做好分级分区的宣教、指引和标识。5. 合理安排患者的候诊区域和候诊方式,定期巡视及再次评估候诊患者。6. 定期进行分诊质量的审核和反馈,不断提高分诊准确率。三)完善急诊患者身份识别措施,确保准确识别患者身份。1. 制定急诊患者身份核对制度及流程,护士熟悉制度和流程并履行相应职责。2. 在治疗和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床号,并使用唯一身份识别方式,如身份 证号、病历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3. 对急诊抢救室、留观或EICU的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标识;对传染性疾病患者、药物过敏患者等有相应的识别标志。4. 对无法进行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有明确的身份标识的方法和核对流程。5. 对婴幼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规范急救仪器设备、物品和药物的管理,确保处于完好备用状态。1. 建立健全急救仪器设备、物品及药品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和落实“五固定”: 定品种数量,定点放置,定人保管,定期检查维护,定期消毒灭菌。2. 急救车内的标识清晰,物品及药品完备,摆放合理。每班检查急救车及急救 箱药品及物品,近期失效的药品或无菌物品有明显标识,保证物品及药物完好率 达到 100%。3. 制定急救仪器操作流程,定期进行培训,规范急诊护士对急救仪器设备的使 用及保养。4. 加强输液安全管理。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控制静脉输液滴速,预防患者出现 药物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及其他输液并发症,一旦发生能及早预测、及时发现并 处理。5. 加强对要求重点观察药物、特殊用途药物的管理。依法进行毒、剧、麻醉类药品的登记和管理。五)建立并执行抢救情况下医务人员的有效沟通程序,准确执行医嘱。1. 医务人员对模糊不清、有疑问的医嘱,有明确的澄清流程。2. 有紧急抢救情况下使用口头医嘱的相关制度与流程。3. 正确执行医嘱,在实施紧急抢救的情况下,必要时可口头下达临时医嘱;护 士要对口头临时医嘱完整复述确认,双人核查后方可执行,下达的口头医嘱应及 时补记。4. 在院外进行抢救时,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应注意避免引起家属或围观者的误解。六)建立有效的急救绿色通道,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时效性。1. 急诊科设置符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要求。人力资源、设备、设施配备满足急诊绿色通道要求,实行7x24小时服务。2. 建立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制定和完善急危重症救治流程 和指引。3. 有紧急会诊和优先入院抢救的相关规定。重点病种和特殊病种设定急诊服务 时限,有效分流非急危重症患者。4. 急危重症患者一律遵循先抢救治疗后补办手续、先检查用药后补缴费用的原 则。5. 制定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快速衔接流程。6. 根据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预案,制定大规模抢救工作流程,保障绿色 通道通畅。(七)规范急诊患者的运转与交接,确保患者得到连贯医疗服务。1. 制定急危重症患者转运流程,熟练使用“急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护理单”。2. 准确评估患者病情,安排合适的转运团队及转运工具,准备好仪器、物品及 药物。转运前,提前通知科室或相关医院的急诊科做好接收和抢救准备。3. 转运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持原有监测治疗措施的连续性。密切观察患者生命 体征,预见性发现病情变化,进行及时处理,必要时请求支援。4. 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认真做好床边交接班,交班内容包括主诉、初步诊断、 生命体征、治疗方案、检查项目、使用药物情况、各种管道是否通畅、皮肤及伤 口情况等。5. 成立安全转运小组,加强护士安全转运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培训,提高护士病情观察和应急处理能力。八)加强护士急诊医学基本理论及技能培训,提高救护水平。1. 根据广东省卫生厅急诊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建设指南建立急诊科护士在职继续教育与考评制度。2. 定期进行医护急救模拟演练,培养医护之间的协作精神,提高整体应急能力。3. 有计划开展急诊护士在职培训工作,每月进行急救理论和技能培训,每季 度进行急救技能考核,每年进行急救理论考核。4. 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技能评价与培训间隔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年,有记录。九)严格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提高对危急值处置的有效性。1. 有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2. 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确定医技部门“危急值”项目表。3. 护士知晓“危急值”报告制度及工作流程,并熟悉“危急值”的项目、数值范围 及临床意义。4. 接获危急值报告的医护人员应当完整、准确记录患者身份识别信息、危急值 内容和报告者信息,按流程复核确认无误后,及时向经治或值班医师报告、处理 并做好记录。5. 对所属“危急值”报告的检查、检验项目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有标本采集、 储存、送检、交接的规定,并认真落实。6. 定期进行“危急值”管理制度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持续改进,保障危急值报告、 处置工作及时、有效。(十)加强职业安全防护,避免意外伤害发生。1. 建立职业安全防护的制度与流程,配备符合防治职业危害的防护设施和个人 使用的防护用品。2. 定期组织职业安全防护的教育培训及考核,护理人员知晓有关规定。3. 认真执行职业安全防护制度,护理工作应穿戴适宜的防护用品,防护措施落 实到位。4. 院前急救时要有适当的防护物品,保障现场救援过程中的自身安全,尽可能 避免受到现场环境的干扰和人身伤害。5. 对职业安全防护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评价,持续改进职业安全管理质量。二、危重症护理专科及ICU安全质量目标一)严密观察病情,落实高危风险动态评估。1. 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可降低危重症患者无法预见的并发症和猝死的发生,改 善预后。2. 建立危重患者从头到脚的评估指引,护士掌握评估技术及高风险阈值。3. 依据患者的病情特点,评估时应当采用相应评估量表,如GCS、营养、肌 力、镇静、疼痛、压疮、误吸危险度等。4. 通过风险评估量表的准确运用,确立危重症患者的专科病情观察重点。5. 护士能够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前瞻性分析,准确判断病情变化及其严重程度。 及时和医生沟通,制定及落实护理计划。6. 强调动态评估,每天至少一次全面评估,各班次监护中动态评估并记录。7. 护理记录应体现个性化、表格化、数字化和动态化,避免重复记录。护理 措施尽量通过护嘱表达并有护理结局评价的记录。8. 上级护士定期对患者的护理结局进行督导及评估,落实持续质量改进。二)早期发现病情变化,有效管理危急值。1. 建立“危急值”报告制度, ICU 有修订专科危急值相关指引,护理人员必须 接受培训并掌握科室“危急值”项目及内容,能够有效识别和确认“危急值”。(常见 危急值:血气分析、CVP、ABP、PH、高/低血钾、高/低血糖、快/慢心率、快/慢 呼吸、突发体温升高、SPO2、出凝血时间、肌酐、尿素氮、每小时尿量等。)2. 接获危急值核对及登记报告。护士接获网络系统或电话报告患者检验、检查 等危急值信息,应准确登记报告者工号、接报日期、时间;患者床号、姓名、住 院号;危急值内容、接报者签名。3. 评估:监测数值是否为危急值;评估监测数值是否在目标范围之外;评估护 理人员能否处理。监测数值超出目标范围或正常范围内要及时报告值班医生。4. 报告:当监测值与患者临床症状不吻合或与前 1小时的监测值相差悬殊,应 当重新评估患者病情,确认后才报告医生。5. 处理:按医嘱处理,及时追踪。危急值报告后,护士必须持续监测患者病情。 在可处理范围内作紧急处理后继续观察患者病情(如吸痰),及时反馈效果,效果 不理想及时报告医生。6. 跟踪、观察及记录。护理文书填写监测项目危急值。护理记录实时、准确。护理记录显示已向医生报告记录、书写处理情况及跟踪记录。三)加强重要脏器功能管理,提高救治成功率。1. 强调以团队形式给予心肺复苏急救,因为大多数急救系统和医疗服务系统都 需要施救者团队的参与,由不同的医护人员同时完成多个操作,保障救治成功率。2. 在 ICU 进行心肺复苏后的患者,为了保障重要脏器功能恢复,需关注对患 者进行多学科治疗并对其神经系统和生理状态进行评估,重视低温治疗。3. 掌握 2012年美国心脏协会为15种特殊心脏骤停情况给出特定的治疗建议。 包括、过敏、妊娠、(新)、肺栓塞 (新)、电解质失衡、中毒、外伤、冻僵、雪 崩(新)溺水、电击/闪电打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新)、心脏填塞(新) 以及心脏手术(新)。4. 密切评估患者当前的状况、病史和体格检查。随时分析重要的体征,常规Q1H 观察和记录患者所有的症状和体征,如有病情变化随时观察、报告和记录。 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组织灌注及氧代谢指标等。5. 对于严重创伤、窒息、心脏疾病及药物过敏等引起的心搏骤停或严重病情变 化的患者,确保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6. 呼吸功能监测:监测脉搏氧饱和度,正确抽取出和分析血气分析,了解全身 组织氧化情况,保证气道通畅和氧疗的有效实施。遵守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 做好气道的最佳湿化和通畅、固定,严格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如有 以下情况,及时报告医生:RR30次/分或V10次/分,SPO2V90%。7. 循环功能监测:密切评估体循环灌注是否充分,正确实施抗休克的液体复苏。 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神志、毛细血管充盈状态、皮肤灌 注、心输出量、肺动脉压、血乳酸、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或静脉血氧饱和度、血 管外肺水、每搏输出量的变异度等,保证有创血流动力学的正确监测。统计24 小 时出入量,必要时统计每小时出入量,严格液体管理。如有以下情况,及时报告 医生:收缩压160mmHg或V90mmHg;或动态迅速上升或下降30mmHg; HR 120次/分或V60次/分。8. 脑功能监测:密切评估意识、瞳孔、肌力、格拉斯哥评分、头痛和恶心呕吐 等的症状,通过体位、脱水、通气、镇静、降温和放脑脊液等措施控制颅内压在V15mmHg。严密观察脱水的效果。如新发瞳孔直径5mm或双侧不等大,及时 通知医生。9. 肾功能监测:监测每小时尿量、尿比重、血肌苷、尿素氮,了解肾灌注状态 和肾功能,动态监测内环境变化,酸碱度和胃粘膜PH值等。如尿量V0.5ml/Kg/H, 通知医生。10. 胃肠道功能的监测:观察患者腹痛、腹泻、腹胀、大便、腹部伤口、消化 道引流的情况,每48小时监测腹的改变,必要时监测淀粉酶、腹腔压。早期肠 内营养的患者做好营养通路的固定、通畅,每46h监测胃内储留量。控制血糖, 如果12mmol/L,4mmol/L或使用胰岛素时血糖V6mmol/L,及时通知医生。 如果引流量突然增加或引流150ml/hr或性状改变,新出现腹膜刺激征,腹围快速增加,腹胀加重,胃管引流非血性变成血性,及时通知医生。)加强危重症患者液体管理,维持内环境稳定平衡。1. 以患者和/或家属能够理解的方式向其解释体液监测与管理的目的及方法。2. 全面监测、评估患者体液情况。评估有无影响体液失衡的因素;评估患者尿量与尿色、比重;评估患者的液体治疗量;评估体液失衡的症状和体征,有无皮 肤黏膜水肿或脱水征,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泌尿系统常用临床观察指标的异常 情况等。3. 监测血压、心率和呼吸,准确记录单位时间内的出入量。4. 监测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指标,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水平,血、尿渗透压水平。5. 观察患者面部表现、粘膜、皮肤充盈度及口渴的情况以及观察尿液的颜色、 量及比重变化,观察大便是否干结。6. 监测患者有无颈静脉怒张、肺部湿罗音、外周水肿、体重增加等体液过多的情况;监测腹水的症状和体征。7. 根据评估的结果,分析患者体液失衡的危险因素,实施体液管理,确定患者 液体摄入的量、种类。8. 选择粗大静脉进行穿刺或中心静脉置管并确保其通畅,使用静脉输液泵,确 保准确控制液体入量和速度,并做好输血准备和输入血液制品。9. 根据患者情况补充液体或控制水分的摄入,并将全日总液体量分配到各时 段,必要时按医嘱使用利尿剂增加患者尿量。10. 必要时按医嘱行血液透析或滤过,并注意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对脱水的 反应。11. 为了评估水的平衡,需建立液体和固体食物摄入量的准确记录,并按照固 体食物水分换算表格进行换算。12. 如果体液过多的症状和体征持续存在或加重,应及时通知医生。13. 为患者选择合适体位,做好皮肤护理。14. 大出血、烧伤、低血容量性休克等患者需要快速补液,快速补液不当时会 引起肺水肿、心衰等严重后果。为预防并发症,快速补液时需要注意:(1)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评估患者液体严重不足的原因;(2)按医嘱给予静脉输液,确保晶体液(如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氏液等)和 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白蛋白、血浆等)的准确、快速输入;3)必要时留取血标本进行交叉配血实验,按医嘱输注血液制品;4)密切观察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氧合状况,及时观察患者对快速补液的反应,监测体液容量超负荷情况;(5)监测肺水肿和第三间隙(腹腔、胸腔、肠腔内间隙、滑膜等处)水潴 留的情况;(6)及时观察发现体液容量超负荷情况的发生,如头痛、皮肤发红、心动过 速、静脉扩张、中心静脉压升高、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咳嗽等。15. 护理结局:患者体液监测有关据收集正确;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患者严重体液失衡的程度减轻,或达到体液平衡;患者无出现体液失衡的并发症。五)科学用药管理,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1. 科室有安全用药相关规章制度,护理人员必须接受培训,严格落实双人核对。2. 备有一定数量的常用药物、抢救用药,固定基数,建立帐目,专人管理,常用药物每月与药房核对数量及质量,抢救用药每日清点补充,按先后使用时间存 放。3. 麻醉用药需要双人双锁保管,固定基数,每班清点,使用过程中注意登记 双人核对签名,保留安瓿。4. 注射药、口服药、外用药应与消毒药物、化学试剂分柜存放,有明显标识。5. 高危药物单独存放,有醒目标识,高浓度电解质溶液(10%KCL、10%NaCL) 注意上锁管理。6. 护理人员根据药物使用说明应用,熟练掌握药物的作用、副作用、使用剂量、 使用途径、配置溶剂、配伍禁忌等。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应当及时处理和上报。7. 血管活性药物建议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输入。去甲肾上腺素禁止外周注射,防 止药物外渗,挂高危标识,建议使用微量泵恒速注射。8. 血管活性药物建议使用独立输液通路,禁止从该通路推注其他药物,剂量按 公斤体重方式换算,严格控制药物最大剂量:如多巴胺20ug/kgmin、去甲肾上腺 1.5ug/kgmin、肾上腺素 0.20.5 ug/kgmin。9. 对血管活性药物敏感的患者建议使用双泵推注药物方法,交替更换,更换时 先打开另一注射泵,再关闭已经应用完毕的微量静脉注射泵。10. 使用强心药注意测量心率,观察洋地黄中毒症状(如呕吐、黄视、心动过 缓等);应用血管舒张药(如硝普钠)控制使用时间,如72h,应报告医生,是 否停药。11. 使用镇静/镇痛药物期间,注意做好镇静/镇痛评估,观察患者呼吸情况,防 止呼吸抑制。12. 使用肌松剂时,注意先镇静后肌松,防止患者呼吸窒息及濒死感。13. 使用高渗透性药物,如甘露醇,控制在15-30 分钟内输入,白蛋白3060 分钟,防止药物外渗。14. 使用胰岛素时,注意及时监测血糖变化,预防低血糖。15. 使用抗凝药时,注意观察出凝血时间及皮下、穿刺口、胃肠道出血情况。(六)有效评估及管道固定,预防非计划性人工气道脱出。1. 建立及落实非计划性人工气道脱出报告制度、程序及应急原,护士知晓并能 熟练执行。2. 与患者或家属有效沟通,告知并解释人工气道的作用和重要性,取得其理解 和配合。3. 评估患者人工气道非计划性脱出的风险性,采取妥善有效的固定方式和措 施:运用胶布/系带固定气管插管;必要时给患者镇静剂/肌松;必要时约束上肢; 必要时运用口咽管或牙垫以防患者咬气管插管。4. 做好巡视及床边交接班,保持管道通畅,固定合理、安全,每班注意气管插 管上的刻度以确定气管插管的位置并记录。5. 提供 100湿度的吸入气体或空气,保持舒适。6. 每 24小时更换固定气管插管的胶布/系带,同时观察皮肤和口腔粘膜,并将 气管插管移至口腔另一边。7. 插管后或更换固定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的系带后,听诊双肺呼吸音。必要时 帮助拍摄胸片以检测气管插管的位置。8. 运用可移动的固定器将呼吸机管道悬挂于患者身体上方,为患者翻身、吸痰、 脱开或连接呼吸机时妥善固定呼吸机管路,以减少牵扯及移动气管插管。体现1. 建立良好的新型医护关系是医护沟通的基础。改主导从属型医护关系为在 整体护理中实施的并列互补关系。使医生的诊疗过程和护士的护理过程既有区 别又有联系,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达到医护同组共同管理患者。2. 医护之间要有充分时间针对患者的情况相互交换意见、反馈信息,彼此密切 配合,使诊疗活动能够正常、有序、有效地开展。3. 医护沟通应贯穿于整个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重点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过程 中的有效沟通。护士早期做预见性护理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病情变化、指征并报 告医生,做到及时、有效反映病情,快速、准确处理。4. 紧急情况下抢救患者时医护沟通可采用口头医嘱的形式。5. 应充分考虑患者个体差异、诊疗场所等因素,医护沟通时选择合适的时间和 地点。涉及有异议、不满、疑问或者敏感、隐私等问题,医护沟通时应避免在患 者、家属或者公开场合进行。6. 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形式主要有:护理交接班、护理 文书、护理工作中的督导与反馈等。护理文书反应患者病情,体现客观、连续、 动态,并能记录针对患者所实施的个性化护理措施,及其后的治疗护理成效和患 者结局。7. 医护人员为危重症患者治疗或者与危重患者沟通中,如下情况需要立即与患 者本人或者亲属沟通:病情变化时、患者拒绝治疗、任何侵入性操作之前、患者 有特殊要求时、治疗、护理方案需要大的调整时。8. 以患者感受为主导改善服务。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保持目光交流;不在 公共场所/床边或与无关人员谈论患者病情。9. 与患者沟通过程,注意监测患者非语言信息,适当调整与患者之间的距离, 适当时候用自己的话复述患者的主要想法。10. 对无法采用语言沟通患者,建议采用特殊的沟通方式(图片、其他词句)。11. 医护人员应主动告知相关规定,尽可能提供给患者家属探视的时间或者视 频探视。与危重症患者家属沟通过程中,保持开放的肢体姿势、必要时将对话回 复至主题。为谈话提供一个隐秘的环境。12. 采用多种沟通方式(如主动倾听、提问、释义、反馈),允许双方表达本 方关注的问题。13. 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存在冲突时,应促进寻找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八)加强目标监测,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1. 按消毒隔离制度制定病区消毒隔离指引,医护人员知晓并严格执行。2. 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采取标准防护措施,落实消毒隔离措施,准 确实施无菌技术,保证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3. 按 ICU 建设指南标准,为患者提供大小合适的空间。有病床终末处理指引 并严格执行。4. 对需要隔离的患者有明确指示牌并采取相应隔离措施。5. 严格医护人员及探视者手卫生。6. 在患者床边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穿刺时,保持一个理想的无菌环境。7. 进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时,保持密闭系统。8. 根据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实施外周静脉及中心静脉维护。9. 在处理所有静脉管路时确保无菌。10. 确保实施合理的伤口护理技术。11. 评估各种管道,依据病情及早拔除。12. 适当鼓励患者深呼吸及咳嗽。13. 鼓励患者多休息,加强营养摄入。14. 按照医嘱正确使用抗生素。15. 及早发现感染的症状及体征,即时报告医生。16.落实 VAP、CLABSI、CAUTI 的集束化治疗护理措施,定期进行发生率的 统计、分析及改进。(九)规范仪器设备管理,保障监护、治疗仪器使用安全。1.ICU 仪器设备要做到四定:定位放置、定人专门管理、定期检查、定数量。2. 仪器设备使用后要及时清洁、消毒和维修保养,使用保护罩进行防尘,应放 置于通风、干燥处,处于备用状态。3. 仪器设备至少每周检查性能,急救仪器每天检查,保持仪器设备性能完好。4. 对于有储电功能仪器,如转运用的监护仪、吸痰机、呼吸机、除颤仪、微量 注射泵等,使用后要及时充电或定期充电,以保持电量充足状态。5. 仪器设备及消耗品要定时清点、及时领取和补充。6. 仪器设备发生故障、损坏时有明显标识,及时通知厂家或工程师进行维修7. 仪器设备定期检测仪器的精准度、及时校正。8. 对于易折断的仪器设备,如纤维气管镜、心电导线等,注意防折叠、受压,妥善放置。9. 对于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血透机等要有使用起止时间记录,以便进行 成本效益分析。10. 仪器设备维修保养要设本登记,以便进行仪器设备经济效益分析,作为日 后领用仪器设备的参考。11. 仪器设备、消耗品外借要登记,定期追踪归还情况,急救设备或贵重仪器 设备一般不外借;抢救例外,但必须经科室主任、护长同意才可以,用后及时归 还。(十)提升危重症患者的舒适度,维护并促进生理功能康复。1. 危重症患者舒适护理是将基础护理结合康复理念,使人在精神、肉体、社会、 心灵上达到最佳的状态,降低其不舒适程度,是整体护理的内涵和延伸。2. 医护人员向新入ICU的清醒患者介绍病房环境,准确地阐明ICU的重要性 及必要性,让患者了解每一项操作的作用以及过程中的经历与感受。3. 对绝对卧床的患者应定时翻身并给肢体功能舒适体位,每2小时翻身1次。 每次翻身后要注意落实预防压疮措施,同时取合适的体位。采取保护性约束时, 需要清楚地向患者解释,以便取得其理解与配合。4. 充分评估患者的生理需求,每日按需进行皮肤清洁。5. 评估患者是否需要护士协助口腔护理,尽可能给予患者自行漱口、刷牙。6. 评估患者吞咽功能,必要时予吞水实验,评估安全后间断给予正常饮食饮水。7. 评估患者的肌力,协助床上活动,必要时按医嘱床边坐起。8. 预防患者出项 ICU 综合征,需要给患者反复进行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定向 训练,每天为患者至少提供 3 次活动来刺激认知功能,用来保持患者的定向力。 室内灯光严格按白天黑夜调节,温度调节至241.5C,湿度调节至5060%。日 间噪音应低于45dB ,夜间噪音应低于20dB。合理安排治疗操作时间,尽量保证患 者白天清醒,夜晚睡眠充足,为其创造一个合适的休养环境。9. 仪器报警噪音量应调节在合理范围内,医护人员应在第一时间处理仪器报 警,必要时先消音再查找原因,直至仪器或患者状态恢复。10. 最大限度减少患者身体裸露,注意保护患者安全隐私,必要时采取隔帘、 屏风等方式,不在床旁讨论患者病情及涉及患者隐私话题。11. 正确使用疼痛、镇静护理评估单,准备评估患者状态,有效执行ICU患者镇痛 镇静治疗。三、心血管护理专科及ecu安全质量目标(一)及时识别致命性心律失常,正确使用除颤仪,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1. 进行心电图知识的培训,护士能熟练掌握心电图的描绘、测量方法,可判断及纠正心电图机的常见问题。2. 掌握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3. 对于瞬间可危及病人生命的心律失常应紧急电除颤,对除颤器的使用应反复训练,并以案例形式进行考核,确保人人过关。4. 对于已发生过致命性心律失常或有高发风险的病人,严密观察心电图,及时发现病情变化。5. 对于有潜在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的病人,在床边备用除颤机。对于可能需要安置临时起搏器的病人,要在床边备好临时起搏器等相关物品。6. 需要紧急除颤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最先发现者最先实施除颤;离除颤器最近者最先实施除颤;对除颤器最熟悉者最先实施除颤。7. 除颤仪必须定人管理、定位放置、定期检查维修保养,保证足够电量,用后立即补充用物及进行清洁整理;每天检查仪器设备功能及保养清洁,并记录在册。8. 除颤仪有清晰明确的操作流程标示牌。9. 护士能正确、有效使用除颤机,并及时观察,积极处理除颤后并发症。10. 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消除恐惧心理,保证救治的顺利进行。(二)加强心功能不全患者液体的管理,降低急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1. 通过评估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判断患者液体潴留情况。2. 提高心功能不全患者输液速度的准确性,控制补液速度。3. 加强医护沟通,确定患者 24小时出入量的目标值。4. 准确记录患者 24 小时出入量。5. 每天监测体重:早餐前、排便后,穿相同的衣服称;体重增加超过0.5kg/d, 应及时通知医生调整药物、液体用量并重新评估患者饮食习惯。6. 控制钠盐摄入:每天的钠盐摄入限制在5g/d以下。7. 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早期的心力衰竭。(三)提升专业知识,有效预防及处理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1. 护士应明确介入术后并发症,如:穿刺口出血、皮下血肿、肢体肿胀、造影 剂过敏、尿储留等。2. 术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讲解手术目的,手术前、中、后的注意事项。术 前常规检查凝血四项、血常规、生化八项。询问过敏史。3. 必要时术前床上练习大小便。4. 术后做好穿刺伤口敷料是否出血的观察,尤其注意做好包扎及加压。5. 术后指导病人勿弯曲术侧下肢,可以平移。若桡动脉穿刺患者,指导穿刺侧 肢体勿负重。肢体肿胀者使用弹力绷带包扎,测量臂围/腿围。6. 密切监测低分子肝素抗凝效果,定时监测凝血功能,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 活动性出血及血肿形成,皮肤、粘膜、牙龈有无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症状,如呕血、 黑便等,尽早发现并发症。7. 术后应严密观察病人各项生命体征,观察病人有无腹痛等不适,防止发生腹 膜后血肿。鼓励多饮水及水化治疗,以促进造影剂排出。四) 正确评估患者心脏泵血功能,准确实施心脏泵血功能不全患者的护理。1. 评估患者认知状态:了解心脏泵血对大脑灌注的影响。2. 评估患者主诉:是否胸痛、胸闷、心悸、气促及有无呼吸困难。3. 评估患者外周组织灌注情况:口唇、指甲、皮肤颜色,是否有紫绀,皮肤温 度、干燥度等情况,当心脏泵血功能低下时面颊、口唇和皮肤颜色由红润温暖转 苍白、湿冷甚至紫绀。4. 评估水肿情况。5. 评估心率:正常范围在60-100次/分,心率100次/分或50次/分均会导致 心脏泵血功能的减少。6. 患者血压是否在正常范围,脉搏是否有力。7. 评估血氧饱和度(PaSO2): PaSO2下降至90%,反映外周组织轻度缺血、 缺氧,降至 85%以下反映组织灌注严重不足或重度缺氧。8. 必要时每天听诊肺部的啰音情况。9. 评估患者活动耐受度,观察活动增加时患者的反应,进行心功能分级。10. 必要时监测评估心排血量(CO)、心脏指数(IC)、心脏射血分数(EF)、肺 动脉压(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AWP)。11. 根据患者心脏泵血功能下降的程度,与医生沟通,确立患者心率、血压、 尿量的目标值,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12. 每班观察神志、患者主诉疲劳的程度。利用ADL量表评估患者自理能力, 落实患者的生活护理。13. 对患者实施体能、环境、饮食、排便的管理,减少机体耗氧,增加心脏供 血,减轻心脏负担。14. 做好液体管理,加强与医生沟通,确定24小时出入量的目标值,动态控制 液体的出入量。15. 落实心脏康复运动:每天评估患者心功能分级情况,根据患者的情况指导患者采取不同的运动量及运动方式。五) 加强患者的排便管理,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 对心血管患者进行排便管理,减少便秘、尿储留的发生,从而减少、心衰、 猝死等并发症的诱因。2. 病情需要卧床休息,需要在床上大小便时,应向患者解释清楚卧床休息是重 要的治疗措施,下床大小便有可能造成病情恶化,取得患者的配合。3. 指导并协助患者床上使用便器的方法。4. 病情稳定,可协助患者在床边坐式排便,指导病人勿屏气用力。5. 卧床排尿困难的患者,予诱导排尿,诱导失败或病情严重应及时予导尿。6. 评估病人的排便习惯:何时排便、次数、大便是否干结。7. 将大便的观察作为专科护理内容,每天观察病人有无大便、大便的次数、性 状、颜色,及时了解病人的大便情况。8. 评估病人的饮食、饮水情况,指导病人通过饮食预防便秘。9. 必要时服用缓泻剂,注意病人排便的次数,如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应及时停用。10. 病人 3 天无大便时要及时处理,给予开塞露或小剂量甘油灌肠,病人排便 时专人守候。(六)保证抢救仪器处于备用状态,确保抢救及时性。1. 有完善的抢救仪器管理制度,严格按照管理制度进行管理。2. 抢救仪器要定人负责、定位放置、额定数量。定期检查维修保养;保证处于 备用状态。3. 各种仪器有清晰的操作规程,操作者能掌握并熟练使用,熟知性能及保养方 法,并有使用登记及保养记录;除颤仪每日检测其性能,并将检测报告妥善保存。4. 每班对抢救车、吸痰装置进行检查并记录检查结果。5. 定期对护士进行抢救仪器使用的培训及考核,保证抢救及时、有效。6. 以“正常运行”、“限制使用”、“故障停用”标识牌进行仪器的运行状态标识, 将相应的标识牌悬挂或粘贴于仪器设备上。7. 当设备需对部分功能进行限制使用或处于故障停用状态时,由临床科室向设 备科报修。8. 制定当急救设备突发故障的应急流程。9. 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外送维修期间,科室如有同类设备,要保证100%的完好率。同时由设备科协调,通告本院拥有该类设备的科室,预告必要时借用该类设备的相关事宜。七)正确设置监护仪参数,提高监护仪报警的有效率。1. 监护仪有清晰的操作规程、参数设置方法、报警的范围及故障处理。2. 报警范围设置原则:先设置病人类型如“成年人,新生儿,小儿”。设置好系 统会直接给出一个默认的范围。根据病情及医疗设定的目标值,预先调整好主要 监护参数报警值的上、下界限,并随时调整设置,避免漏报及无效。根据正常值 调定允许的最低安全范围。3. 常用主要监测参数报警范围的设置:心率报警值的设置:一般是患者实际心率值1020%范围;室上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根据发作时心率的次数来设置心率的上限,一般150次 /min;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患者根据血流动力学改变下限调至4050次/min。血氧饱和度报警值的设置:低限 SPO2 不低 89-90%,高限 100%;SPO2 是缺 氧敏感指标,降低出现早于缺氧临床表现!当SPO2V94%时提示供氧不足;当SPO2 90%时,PaO2V 60mmHg为低氧血症,V85%为重度低氧血症。血压报警值的设置:结合患者的病史、病情适当调整报警值的范围,一般为 患者血压值的30mmHg。呼吸报警值设置:一般设置1030次/分,低于8次/分,提示病人呼吸抑制 应紧急处理。4. 报警音量设置:根据现场环境,适当调节报警音量及 QRS 波、脉搏波的音 量,关闭无关的报警参数,减轻对病人的干扰。5. 尤其注意设置不同监护仪器的报警级别,教会护士识别:一级报警波形及铃 声,二级报警波形情况及铃声,三级报警波形情况及铃声;尤其密切观察三级报 警的心电监护波形及铃声。6. 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工作,讲解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应消除恐惧心理。7. 及时处理报警:发生报警,立即评估病人,分析报警原因,做出正确判断, 排除误报警。八)加强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的安全性。1.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运用恒速泵注射。2. 使用前与医生共同确立病人需要维持的目标血压值,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心 律、心率、胸闷、胸痛变化,根据目标血压值随时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并实 时记录。3.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注射器或输液袋要有高危药物标识。4. 血管活性药物建议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输入。如病人拒绝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则 应告知病人相关风险并签署拒绝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知情同意。5. 血管活性药使用独立输液通路。禁止从血管活性药物通道推注其他药物。6. 对血管活性药物敏感的患者建议使用双泵推注药物方法,交替更换,更换时 先打开另一泵,再关闭已经应用完毕的微泵。7. 护士能安全使用这些药物,床边应挂“防外渗”安全警示标识。有防药物外渗 的预防措施,定时观察穿刺部位皮肤情况,及时发现药液外渗并作出相应处理。8. 若发现微泵阻塞报警,不要马上开放给药通路,要先理顺管道,检查三通开 关及夹子有无关闭,若是关闭,要先暂停入药,分离接头排出贮存在管道内的药 液,再开放三通开关或夹子,避免大量药物瞬间进入病人体内,引起血压、心律 等的骤升骤降。9. 停药前应根据设定的目标值,逐渐减量,避免忽然停药引起反跳现象。10. 使用硝普钠、压宁定、硝酸甘油时应防止病人忽然坐起或站立引起体位性低血压致跌倒。九)评估患者猝死风险,保证转运安全。1. 运送前根据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护理单评估患者转运风险的高低,根据 评估结果,准备心电监护、除颤仪、抗心律失常、血管活性药物等相关急救用物 做好转运的准备。2. 运送前告知患者/家属运送的目的、方法、可能出现的不适与并发症,取得 理解与配合。必要时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请家属陪同前往。3. 转运前与目的科室联系确定好到达时间,让目的科室做好迎接准备,通知电 梯等候,缩短转运时间。4. 运送人员是有经验并接受过心肺复苏等相关训练,能在转运途中进行病情观 察和及时救治。5. 确定运送携带的仪器及药品,如除颤仪、呼吸囊、氧气袋、急救药箱,确保 其功能完好,运作正常。6. 转运和检查过程中,需严密监测心电监护、面色、神志等的变化,保持各管 道安全固定及药物安全输入。7. 到达转运目的地,与目的科室落实交接班制度,交代清楚患者病情及可能潜 在的危险,提醒注意事项。8. 如果病人是转运检查的,请功能检查室根据情况优先安排检查,并于病人等 候期间负责跟踪病人情况,病人回病区后监测并记录生命体征。(十)提高健康教育效果,降低患者再入院率。1. 做好药物宣教:患者能说出各种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用药、停药的时间。2. 做好危险因素宣教:患者能说出心血管疾病的各种危险因素,如吸烟、嗜酒、 肥胖、饮食不当、情绪、高血压、糖尿病、缺乏规律运动等。3. 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健康教育:采用集体授课、个别访谈,并发放与授课内容 一致的健康宣教手册。4. 制定个体化的健康教育计划,并协助患者落实。5. 对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价,反复巩固,提高患者知晓率及依从性。必要时 与患者家属沟通,鼓励家属协助落实健康宣教的内容。6. 建立疾病卡片:注明患者姓名、性别,所患的疾病,服用的药名和急救措施。 疾病卡片应随身携带,以便发生意外时旁人可就地抢救,缩短时间、增加抢救成 功率。7. 建立出院病人随访制度,及时跟进病人,了解病人出院后的情况,安排复诊,发 现问题及时予帮助。四、呼吸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一)有效促进痰液排出,保持气道通畅。1. 协助患者取有利于通气的体位,或协助患者取减轻呼吸困难的舒适体位。可 取坐位或半坐卧位,屈膝,上身稍前倾有助于咳嗽。2. 根据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基础篇),指导患者有效咳嗽的方法。一般情 况和咳嗽能力较好的患者,鼓励其做几次深呼吸,深吸一口气,屏气 2 秒,随后 连续咳嗽23次,把痰液咳出。比较瘦弱咳嗽能力较差的患者,可教导患者深吸 气几次后,慢慢呼气,在呼气末呵气样咳嗽,反复几次后可把痰液咳出。3. 调整空气的温湿度,使用湿化的氧气。4. 观察患者咳出痰液的量、颜色、气味及及性状,评估患者的咳嗽、排痰能力 并听诊肺部情况,了解呼吸音的变化,必要时配合其他的辅助排痰措施如雾化吸 入、支气管扩张剂、化痰药。5. 患者痰液堵塞时,将出现气道不通畅、阻力增高,从而影响患者的通气和换 气功能,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早期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如 不及时处理会导致严重低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引发的呼吸衰竭及各器官功能损害。需立即仰头抬颏法或双手托颌法开放气道并吸痰,必要时插入口咽管或鼻咽管配 合吸痰,或配合纤维支气管镜去除气管内分泌物或异物。(二)正确实施氧疗,确保用氧安全。1. 正确评估患者缺氧程度。轻度缺氧患者无明显的呼吸困难,仅有轻度紫绀,神志清楚,动脉血氧分压(PaO2)60-75mmHg;中度缺氧患者紫绀明显,呼吸困难, 神志正常或烦躁不安,PaO240-60mmHg;重度缺氧患者PaO2低于40mmHg,显著 紫绀,三凹征明显,病人失去正常活动能力,随着缺氧的加重,会产生意识模糊, 心动过缓和呼吸停止;PaO2低于30mmHg可发生心脏停搏而死亡。2. 根据患者基础疾病、呼吸衰竭的类型和缺氧的严重程度,结合临床护理技 术规范(基础篇),选择适当的给氧方法和吸入氧浓度。2.1 单纯缺氧,缺氧较轻的患者选择鼻腔或双腔鼻导管给氧;2.2较严重缺氧患者,吸氧浓度需达40%50%时,选择面罩给氧;2.3 严重缺氧的患者,吸氧浓度需达 50%以上时,使用储气囊面罩给氧;2.4患者动脉氧分压低于60mmHg,二氧化碳分压高于50mmHg时,应持续低 流量(l-2L/min)、低浓度(25%-29%)给氧,以防纠正缺氧过快,抑制呼吸中枢 的兴奋作用,加重二氧化碳潴留。3. 监测氧疗过程中氧流量及输氧装置的衔接,确保按照医嘱要求的浓度给予氧 气及没有干扰到患者的自主呼吸。4. 观察氧疗的有效性,防止发生氧中毒或二氧化碳麻醉。氧疗后观察呼吸型态 (呼吸频率、节律、幅度)、缺氧程度(SaO2、SpO2、血气分析、P/F),听诊双肺呼吸音。如果没有改善,则需做好使用无创呼吸机或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 的准备。5. 告知患者氧疗的目的、安全用氧的重要性、用氧注意事项以及配合方法;做 好四防:防震、防火、防热、防油;严禁自行调节氧流量。(三)正确用药,确保安全与疗效。1. 护士应掌握呼吸科常用药物如抗凝剂、止血药、抗生素、平喘药等的种类、 作用机理及使用方法。1.1 抗菌药物使用前必须详细询问过敏史,药物现配现用,掌握药物半衰期和 血药浓度,注意配伍禁忌,安排好用药时间。奎诺酮类药物可引起少见的光毒性 反应,用药期间避免阳光暴晒和人工紫外线;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需观察患者 有无耳鸣、眩晕、恶心等症状,观察尿量、尿素氮、肌酐变化,鼓励患者多饮水; 抗真菌药物需单通道给药,脂质体抗真菌药静脉给药时需去滤网,避免在 PICC 通 路给药。1.2 糖皮质激素需餐后给药,并同时使用护胃药物,避免消化道溃疡发生,不 能突然停药,需逐渐减量。1.3 茶碱类药物应用时应注意监测血清茶碱血药浓度,警惕与其相关的药物相 互作用。茶碱类药物,成人用药每天极量用药为lg。此药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窄, 个体差异大,其中毒早期多见恶心、呕吐、易激动、失眠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 心律失常、惊厥,甚至引起呼吸、心跳停止致死等。可引起茶碱血药浓度升高的 药物有:钙离子拮抗剂(地尔硫卓、维拉帕米)、 H2 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红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依 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而引起茶碱血药浓度降低的药物有:苯巴比妥、 苯妥英钠、利福平。1.4 咯血患者应用垂体后叶素及酚妥拉明针时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使用剂量, 并注意补液的合理配合。严格控制补液速度,并观察血压的变化,避免血压过高或过低。冠心病、高血压及妊娠者禁用垂体后叶素。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有无 恶心、便意、心悸、面色苍白等不良反应;并注意监测电解质,尤其是血清钠(在 应用垂体后叶素后 48h 开始下降),切记在发生严重的低钠血症后不可急剧补钠, 补充浓钠时需控制药物输入速度,并注意防止药物外渗。1.5 中枢抑制为主、通气不足引起的呼吸衰竭患者在使用呼吸兴奋剂时,应在 保持呼吸道通畅、减轻呼吸肌阻力的前题下使用,否则不仅不能纠正低氧血症和 二氧化碳潴留,且会因增加呼吸运动而增加耗氧量。对病情较重,支气管痉挛, 痰液引流不畅的患者,在使用呼吸兴奋剂的同时,必须配合其他有效的改善呼吸 功能措施,如建立人工气道,清除痰液并进行机械通气等,一旦有效改善通气功 能的措施已经建立,呼吸兴奋剂则可停用。1.6教病人在压下吸入器释放药物同时缓慢吸气,在吸气末停顿一下(尽量达 到 10 秒),然后被动呼气,缓慢用鼻或噘唇呼气。两次吸入之间至少间隔 1 分钟。 如果两种吸入器,教导病人要将两次吸入间隔开。1.7雾化吸入前后注意漱口,尤其是使用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期间更要加强口腔 清洁管理,以防止出现口腔、咽部粘膜念珠菌感染。2. 正确执行医嘱,合理使用药物。3. 严密监测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用药后如有不适或异常,应立即停止用药, 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4. 根据病情和药物副作用及时向医生反馈,建议调整用药剂量及间隔时间或更改药物。)规范呼吸专科标本的采集,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1. 留标本前应评估是否存在影响标本结果的因素存在,并采取恰当措施,如去 除因素或推迟留标本时间。2. 参照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基础篇),正确采集痰标本。2.1 痰培养标本采集最佳时机为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前用清水漱口 2-3 次, 以采取清晨第二口痰液为佳,避免口腔内异物混入。2.2 所留痰标本必须从气管深部或肺部咳出,不要混入唾液、鼻咽分泌物、食 物、漱口液等,标本装入无菌培养盒内,以防污染。2.3痰标本留取后2小时内送检,否则应4C冷藏,但放置时间不可超过24小 时。3. 正确采集动脉血气分析标本。3.1 吸引呼吸道分泌物或调整通气参数 20 分钟后再采血,以保证反应患者的 真实情况;3.2 采血时,最好使用已做好的肝素化注射器;3.3 采血后,立即排出注射器内的空气,并用橡胶密封,避免血标本与空气接 触并及时送检,如标本不能及时送检(需要等待超过30 分钟),应放在冰箱中保 存,时间不应超过 2 小时;3.4 血气分析标本送检单应注明采血时间、患者体温及吸入氧浓度。4. 血药浓度标本的采集不宜在静脉注射或滴注药物的同一静脉取血,谷浓度的 采血时间为用药前 30-60 分钟,峰浓度的采血时间为用药结束后 1-2h 采血。(五)规范呼吸专科仪器的使用,提高仪器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 建立呼吸科设备管理制度,专人保管、维修,建立操作规程,使用登记和维修登记。定期做好仪器设备的维修、保养。做好仪器规范使用的培训考核工作, 保证正确规范使用仪器。2. 测量脉搏血氧饱和度时需选择有良好脉搏搏动的血管床部位,如手指、脚趾、 耳垂、鼻梁和额部。3. 分析脉搏血氧饱和度时,需排除影响SpO2的因素,如低温、低灌注、动作伪 差、氧离曲线、碳氧血红蛋白和甲基血红蛋白、贫血、指甲油、环境强光、血管 收缩或血液稀释、电刀干扰等。4. BiPAP 呼吸机使用前指导患者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可防止过多的气体进入 消化道引起胃部不适和腹胀,通气时不要张口呼吸和讲话,防止气流冲击引起咽 喉不适。5. BiPAP 呼吸机使用过程中需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观察患者呼吸是否与呼吸 机同步,若出现烦躁不安,自主呼吸与呼吸机不同步,多为通气不足或肺内有严 重病变或并发症,应及时找出原因,调整呼吸参数。6. 指导病人检测峰流速时最好使用同一峰流速仪;吸入g激动剂者,最好在用 药前和用药1015分钟后分别测量,记录二个值。7. 每天只能测一次 PEFR 的情况下,最好固定在每天早晨起床后,且固定在每 次吸药前或吸药后,可使测到的结果具有可比性,一旦出现变化可被发现。8.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前禁食禁饮4小时,检查后禁饮禁食 2小时,注意观察术 后并发症(出血、气胸等)。9. 简易呼吸球囊使用时需打开病人气道,避免发生气压伤或过量气体进入胃部 导致腹胀。(六)合理维护管道,保证管道的安全与有效性。1. 建立及落实非计划性人工气道脱出报告制度及处理程序,护士知晓并能熟练 执行。2.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留置各种管道的目的、作用和保护方法,取得其理解和配3. 留置引流管时,保持整个引流系统的密闭性,减少因频繁更换而导致的污染 机会。如对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较长的病人,水封瓶可以每周更换 1 次,更换 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4. 评估患者发生意外脱管的风险,烦躁患者要做好保护性约束,比如手套式的 保护性约束,防止患者无意识地拔除管道。特别烦躁的患者应报告医生,与医生 共同评估,可能发生意外拔管的患者应给予适当镇静,并做好应急处理准备。5. 护士定时巡视各种管道的接头连接是否紧密,保持管道通畅,固定合理、安全,并且每班要有记录。七)加强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1. 呼吸功能不全患者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低氧和高碳酸血症,在呼吸困难及液体 摄入不足情况下,易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脂肪使营养液热量高,可避免液量 摄入过多,对急性肺损伤患者有利;避免高糖有利于改善肺通气功能。适宜的营 养支持有利于增加呼吸肌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