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资料整理[骄阳书屋]

上传人:8** 文档编号:190952227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布达拉宫资料整理[骄阳书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布达拉宫资料整理[骄阳书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布达拉宫资料整理[骄阳书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布达拉宫一:总体介绍:布达拉宫在西藏拉萨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 布达拉宫是历世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过去西藏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从五世达赖喇嘛起,重大的宗教、政治仪式均在此举行,同时又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的地方。在国内和万里长城, 北京故宫齐名,在国外可以和古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帕提农(Parthenon) 神殿、中世纪的罗马教堂媲美, 在我国和世界建筑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传说这座辉煌的宫殿缘起于公元七世纪,当时西藏的吐蕃王松赞干布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特别在红山之上修建了九层楼宫殿一千间,取名布达拉宫。由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灭亡之后,古老的宫堡也大部分被毁于战火,直至公元十七世纪,五世达赖建立噶丹颇章王朝并被清朝政府正式封为西藏地方政教首领后,才开始了重建布达拉宫,时年为公元1645年。以后历代达赖又相继进行过扩建,于是布达拉宫就成了今天规模。宫堡依山而建,布达拉宫海拔3700多米,现占地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宫体主楼13层,高115米,共13层,全部为石木结构,其中宫殿、灵塔殿、佛殿、经堂、僧舍、庭院等一应俱全,是当今世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堡式建筑群。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雄伟,是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被誉为高原圣殿。布达拉宫在1961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进行了全面的修建。1994年12月初,西藏拉萨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建筑特点布达拉宫是西藏后弘期佛教建筑的杰出代表。它巧妙利用地形,就地取材,形成土、石、木的碉楼结构。其总平面布局不强调均衡对称,而是追求建立纵向延伸的空间序列结构,从而营造起主殿高于偏殿和佛堂、达赖的寝宫凌驾其顶、由大门到佛殿逐次升高的格局,强调并突出了红、白宫主体建筑的尊贵地位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迭,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有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幢和经幡,交相映辉,红、白、黄三种色彩的鲜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布达拉宫是藏式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主体建筑东西宽三百六十余米, 南北长约一百四十米, 建筑面积达九万平方米, 加上山前城廓和山后勿王潭公园, 占地达四十一公顷. 布达拉宫: 外观十三层, 最高外达一百一十五 四米。是西藏现存最大的古代高层建筑。宫墙全部用花岗石砌筑, 最厚处达五米余, 墙基深入岩层, 墙身收分显著, 部分墙体的夹层内还灌注了铁汁, 以增强建筑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 同时配合着金顶、金蟠、金幢等宗教装饰, 巧妙地解决了古代高层建筑防雷导电的作用。经历了数百年雷电轰击的考验、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建筑内部空间, 充分地利用地形, 分层合筑、层层套接, 富有山地建筑特色。宫墙外部以白色为主, 中间部分用褚红色和少量土黄色宫殿的设计和建造根据高原地区阳光照射的规律,墙基宽而坚固,墙基下面有四通八达的地道和通风口。屋内有柱、斗拱、雀替、梁、椽木等,组成撑架。铺地和盖屋顶用的是叫“阿尔嘎”的硬土,各大厅和寝室的顶部都有天窗,便于采光,调解空气。特点分布:1同样花岗石的墙身:木制屋顶及窗檐的外挑起翘设计;全部的铜瓦鎏金装饰,以及由经幢,宝瓶,摩羯鱼,金翅鸟做脊饰的点缀。整个建筑外观涂以红,白,黄,黑四种色彩,对比鲜明,不仅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风采,而且包含着宗教意义,四种颜色分别代表着庄严,和平,权势和威严。还根据高原地区的阳光照射的规律,墙基宽而坚固,墙基下面有四通八达的地垄和通风口;殿内各大厅和寝室的顶部都有天窗,以便于采光和调节空气。不仅继承了吐蕃的建筑传统,而且也吸取了佛殿的建筑艺术,呈现了恬静,高雅,旖旎,祥和等特色。他是一座堡垒式的宫殿寺院建筑。不仅借鉴过印度佛教建筑的呕血经验,而且也吸取了中原汉族宗教建筑的某些精华,形成了完全是藏式风格宫殿寺院。 2 布达拉宫和周围环境保持和谐统一,因山就势,高低错落,把人文景观融化于自然景观,给人以丰富美感。顶部结合汉式飞檐歇山和藏式平川建筑的特点的辉煌金顶,令布达拉宫具有强烈精神凝聚及提升力,又不失稳重;3.大面积的屋面,木构和墙体的涂色,成为建筑外部基本色调,布达拉宫宫殿外部的红,白,黄组成了简单而明亮的色调。整个色调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格外壮丽。屋顶造型:墙体上部设有一横列木质框架,往框架内地填以红泥染过的萨茹草,这种草质地坚硬,数百年不烂环撑着整个平坝式的屋顶,显得宽容笨拙,整齐划一。又轻巧的化简单为神奇,利用中央红宫的屋顶,做出锦绣文章。红宫内达赖灵塔自然伸出屋顶,六座各具风格的塔顶,以青铜作瓦,鎏以黄金,四角鏊突,兽吻飞檐,并配以各种装饰,四周排列着鎏金的经幢,悬挂着无色“风马”,飘扬着灿烂的经旗,光彩夺目。其外观有13层,自山脚向上,直至山顶。整体建筑主要由东部的白宫(达赖喇嘛居住的部分),中部的红宫(佛殿及历代达赖喇嘛灵塔殿)及西部白色的僧房(为达赖喇嘛服务的亲信喇嘛居住)组成。在红宫前还有一片白色的墙面为晒佛台,这是每当佛教节庆之日,用以悬挂大幅佛像的地方。 作为藏传佛教的圣地,每年到布达拉宫的朝圣者及旅游观光客总是不计其数。他们一般由山脚无字石碑起,经曲折石铺斜坡路,直至绘有四大金刚巨幅壁画的东大门,并由此通过厚达4米的宫墙隧道进入大殿。 在半山腰上,有一处约1600平方米的平台,这是历代达赖观赏歌舞的场所,名为“德阳厦”。由此扶梯而上经达松格廓廊道,便到了白宫最大的宫殿东大殿。有史料记载,自1653年清朝顺治皇帝以金册金印敕封五世达赖起,达赖转世都须得到中央政府正式册封,并由驻藏大臣为其主持坐床,亲政等仪式。此处就是历代达赖兴行坐床,亲政大典等重大宗教,政治活动的场所。 主体建筑分红,白两宫,红宫居中,白宫横贯两翼。有建筑学家这样陈赞布达拉宫,“不像是人为的产品,更像是山上生长出来的建筑”。白宫,是当年达赖进行宗教与政务活动的地方,因其白色宫墙而得名。正门前有一个宽大的“德阳夏”广场,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地面用藏族特色的建筑材料“阿嘎土”夯筑。白宫的顶部,有达赖的寝宫,朝拜殿,习经修法殿,护法神殿等建筑。高7层。位于第4层中央的东有寂圆满大殿(措庆夏司西平措),是布达拉宫白宫最大的殿堂,面积717平方米,这里是达赖嘛嘛坐床、新政大典等重大宗教和政治活动的场所。第5、6两层是摄政的办公和生活用房等。最高处第7层有两套达赖喇嘛冬季的起居宫,由于这里终日阳光普照,故称东、西日光殿。东大宫是白宫最大的宫殿,由44根巨型柱子支撑,是进行重大宗教,政治活动的地方。墙壁上绘着文成公主当年进藏的种种故事图。进入东、西两大门后,通过典型的阶梯式复道,便到了东、西两个庭院。东庭院是白宫正门前面一个广场式庭院,面积达1300平方米。庭院南北两侧为住房。东侧为僧官学校楼。西侧是进入白宫主楼的三排梯子的大门。白宫门厅内满绘壁画,其面积约为130平方米,其中北壁绘有文成公主进藏图,南壁绘有五世达赖喇嘛晚年封桑杰嘉措为第斯(执政)的文告。排梯两侧上方有回文诗和六字真言。走进白宫的三排梯大门,沿石梯而上,就是白宫第一层的东有寂圆满大殿。从东有寂圆满大殿上十八级楼梯,就可到达白宫的内回廊。由此再上一层楼梯,便是白宫第三层的旧地方政府“噶厦”的办公地点极乐室,这是一间二柱小室。从“噶厦”办公室再上一层,便到了白宫第四层。位于第四层的东大殿是最大的殿堂,长27.8米,宽25.8米,内设达赖宝座,宝座上方悬挂同治帝御书“振锡绥疆”大匾。这里是达赖举行坐床、亲政大典等重大宗教和政治活动的场所。大殿以上各层中有天井,天井四周是回廊。五、六两层为摄政办公和生活用房,第七层是达赖常住的两套寝宫,因为终日阳光朗照,俗称东、西日光殿,里面各包括朝拜殿、小经堂、习经室及卧室等。红宫,因其外部涂以红色而得名。主要是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和各类佛殿。环绕正殿共有八个祭堂,每一个祭堂,都建有一座灵塔,其中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最奢华,塔座由11万两黄金铸成,塔瓶上饰有1500颗各类宝石,塔身全部由黄金包裹,通体饰以珠宝玉石镶嵌的各种图案。红宫顶上许多个姗姗发光的灵塔殿的金殿顶。红宫束腰安置兹五世达赖以后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同时还建有许多佛殿,经堂。红宫主殿为“司西平措”,俗称西大殿,是世达赖喇嘛的灵塔的享殿,有50根大柱,面积200平方。四壁绘着历代达赖的故事图,东西南北四方分别施红,绿,白,黄不同颜色,按照观音坛城的色彩设计的。位于顶部的:“法王禅定洞”和“圣者殿”。法王洞内保存了松赞干布和尼泊尔公主,文成公主以及功臣们的塑像。红宫中心部位最高处建殊胜三界殿,藏语称“萨松郎杰”,为东西阔五间,南北深三间,长方形平面。清朝达赖在此殿向牌位,皇帝画像行礼,此处也用作清廷制定的金奔巴瓶掣签,决定达赖,班禅灵童的仪式。红宫第二层廊内绘满了壁画,其面积达170平方米,是布达拉宫壁画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宫第二层回廊东壁至南壁描绘了从布达拉宫初建至红宫落成典礼以及次年举行小昭法会的全过程,对西藏当时的历史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红宫第二层的药师佛殿的壁画面积为20平方米。红宫第三层的法王洞是吐蕃时期遗存的布达拉宫最早的建筑之一。法王洞在被熏黑的墙壁上发现了早期珍贵的壁画。东壁上共绘有十余个分散的人物和马等。此壁右侧下方有三位妇女像,分别为头饰多花的文成公主、头饰少花的藏族王妃和头披布巾的尼泊尔公主;红宫第三层的无量寿佛殿满绘壁画,其面积约40多平方米。红宫第四层回廊上满绘壁画,其面积有95平方米。在八世达赖喇嘛灵塔殿前厅也满绘壁画。位于红宫第四层的圣观世音殿前的三排楼梯西侧绘有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像,楼梯大门的上方悬挂汉、藏、满、蒙四种文字的匾额“福田妙果”,匾上还有“同治御笔之宝”的米色玺印。在红宫第四层的上师殿,殿门两侧绘有释迦牟尼、十世达赖喇嘛楚臣嘉措和吉祥天母像等。红宫第四层的圣观世音殿的佛龛后壁上满绘壁画,其上绘有宗喀巴、一世达赖喇嘛、七世达赖喇嘛像等。红宫第四层的七世达赖喇嘛灵塔殿的壁画面积达33平方米。红宫第四层的上师殿内用朱砂线描千尊白度母和尊胜母像,其面积达117平方米。红宫第四层的坛城殿内亦遍绘壁画,其面积达50平方米。红宫第四层的弥勒佛殿的天窗南侧为宗喀巴像,北侧为阿底峡像。从红宫第四层回廊可进入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的走廊,其中绘有五世达赖喇嘛像和白度母像等。此处壁画面积达41平方米。在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回廊内绘有175平方米的壁画。其上层绘有十三世达赖喇嘛坐床、赴京、逃亡印度等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上层西壁绘有1908年十三世达赖喇嘛赴京觐见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场面。红宫藏式平屋顶上布满各灵塔殿的金顶,全部为单檐歇山式,以汉式的木制斗拱承托外檐,上覆鎏金铜瓦。金顶正脊的中部及两端立有宝塔 3座(一大两小),四翘角饰以鎏金摩羯鱼首。布达拉宫顶部外围女儿墙全部用涂成深紫红色的“贝玛草”(一种灌木)垒砌而成,外缀各种金饰,墙顶立有巨大鎏金宝幢和经幡,富有强烈的装饰效果和藏式建筑特色。布达拉宫的艺术特征(一)由一组组华丽的大、小经堂、灵塔殿、佛堂及地方行政办公室、住房和喇嘛寺院等组成的建筑群体。布达拉宫的建筑主要体现了藏族传统的碉房建筑形式, 石木结构的特点, 同时吸取了中原汉式殿堂建筑中的梁架、斗拱、藻井、歇山屋顶以及屋脊上装饰、仙人走兽和鳌首等特点, 并融汇了印度、尼泊尔等富有宗教特点的祭坛式入口和装饰, 如: 宝轮、金幢、莲座、卧鹿及兰查体(梵文) 经文等装饰, 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藏族建筑风格. 布达拉宫的建筑, 艺术造型, 最大特点: 主殿拔地凌空、巍峨高耸、依山叠砌、气势雄伟。不仅表现在实体造型上, 同时也体现在空间组合的形象上, 院落重叠、回廊曲槛、善于利用地形, 结合自然环境, 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因材致用. 它采用了依山就势、由点而面、面高为体的空间组合手法, 使建筑层次栉比、有主有次, 重点突出。既突出了主体建筑又协调了全面各组建筑体, 建筑由山顶向山下蜿蜓重叠、上下错层跌落六、七层, 前后参差附岩凹凸达四、五重。自然形成较丰富的空间层次. 具有韵律、节奏感, 给人们视度上加大了建筑的体量和高耸向上的感觉. 并将人们的感情导致神秘境界, 富有艺术的感染力。其次巧妙地利用对比手法. 如山岩的通气假窗和高墙对比, 夸大了建筑尺度, 运用高、低、错、落的建筑群体与周围的雪山, 兰天和山后的龙王潭公园遥相呼应。收到一气呵成、气势磅礴、庄严雄伟与大自然溶为一体, 象从岩石中长出来的艺术效果, 是我国古代高层建筑成功的范例。(二)绘画绘画艺术是布达拉宫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表现为璧画、彩画、庸卡画(卷轴画) 和木刻版画等装饰画壁画,宫中大小殿堂,门厅,过道,回廊等都会有壁画。估计宫内全部壁画数以万计。题材也十分丰富,有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也有佛教经传,宗教神话,还有建筑,民俗风情,体育,娱乐等等。总面积达到2500多平方米。题材丰富,工笔细腻,线条流畅,绚丽多彩。壁画布局特点: 有的以单幅画表现一个主题, 有的则以具有藏族特点的“ 之, 字形构成为横卷式连环画形式。大部分采取对称手法, 接近平面展开式, 多用俯视散点透视的画法, 笔划有力, 线条均匀, 在布局的空间上生动而不乱, 发挥了古代鸟瞰视法的长处. 它的构图、设色、勾线等受到汉画勾勒、白描、平涂的影响, 而人物舞蹈形态活泼、婀娜多姿, 吸收了尼泊尔、印度画的特点, 结合本民族的生活特色溶成富布装饰效果、色彩鲜艳的藏族绘画格调, 无论在人物的刻划、景物的配置、色彩的浑厚, 技法的纯熟都可以代表西藏绘画艺术的全貌唐卡:意为卷轴画,是最富有藏族特色的一种绘画形式。用绢,布或纸作画,然后用彩绘装裱成画轴。唐卡内容主要是佛像,菩萨,藏传佛教大师,生活习俗等等。还有一些刺绣,织棉,贴花的唐卡。唐卡: 即卷轴画, 有布质和丝绸, 内容主要为佛画, 每幅唐卡画都有一定的宗教情节, 常见的单幅有度母像、观音像、说法图等, 亦有由几幅画联成的整套故事, 如释趣牟尼传记等。佛象通常衬托着山水、花叶、鸟兽、云纹、火焰等. 周围用二至三层丝织彩色锦缎图案拼成画框, 有如长屏国画的缓裱。每幅装有硬木轴合和铜质轴头, 便子悬挂和卷放收藏。尺幅有大有小, 现在布达拉宫珍藏的数午幅唐卡画中, 大部分是明、清以来西藏各地区各画派所绘的彩色唐卡。彩画:常配合着建筑色彩运用, 布达拉宫的内部建筑无不着色, 壁画四周有图案装饰、居室的墙裙线脚亦分别着色, 木作部分更是精雕细刻, 加上彩画真是午姿百色, 可谓雕梁画栋. 无论是梁柱、额仿、斗拱、格口和门相、藻井、还有佛完, 无一例外. 有佛象、狮首、象、鹿、龙、凤及各种图案花纹。多为木雕加以彩绘. 琳琅满目、光彩照人, 门饰作为铜制兽首、门环配以叶片。彩画图案常见有西蕃莲、宝相花、云纹、卷草、石榴花、缠枝卷叶、法轮宝珠、梵文六字真言, 八珍图等。相传彩画是唐代文成公主进藏时传入, 早期彩画在布达拉宫的曲结扎布崖洞尚可辩认, 浅底深花、单线平涂、线描勾勒, 然后填色, 倾向粗犷、奔放、古朴、简洁, 后期发展成为浅色叠晕、晕染法和沥粉贴金, 彩画与木雕相结合, 画风严谨、细致, 主要色彩喜用热(暖) 调, 如朱红、深红、金黄、桔黄等为底色, 衬以冷调, 如青、绿为主色的各种纹样。此外尚有布达拉宫山下印经院的木刻构画, 产量仅次于四川德格印经院, 对国内、外佛教池区流传和影响较大, 内容题材与唐卡画相同, 绘刻细致, 层次分明, 刀法古拙、简洁, 常作经书著作插图和佛画, 有浓厚的宗教气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取材多用西藏高原盛产的桦木和红松, 经过反复烘烤和水泡, 无变形开裂现象且为雕刻, 纸多采用本地藏纸, 色彩多用黑色和朱砂。(三)雕塑布达拉宫的雕塑艺术, 是西藏佛教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融合了汉族和印度、尼泊尔等佛教艺术技法, 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它融合了汉族和印度、尼泊尔等佛教艺术技法, 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布达拉宫集中了大量的雕塑珍品, 有泥塑重彩, 木雕, 石刻和金、银、铜、铁等金属制品. 分为圆雕、浮雕、线刻、泥塑“ 镂雕等, 作品造型精美、刻划细致、形态传神、高大者可达十余米, 小者如姆指大, 尚有如麦粒状小巧玲珑者。释趣雍容大方, 端庄肃穆, 度母慈祥美丽、夭真纯洁, 护法神怒目扬眉、狰狞可怖, 罗汉尊者瘦骨嶙麟、形态乐观, 各有性格特点, 绝无雷同之处. 宗喀巴、达赖等活佛的塑象更是形神酷似, 令人一望而知. 曲结扎布洞窑里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彩塑, 从神情、肌肉、眼神、姿态、衣饰等各方面显示了吐蕃时代的风格, 松赞千布神采飞扬、刚健英武, 文成公主端庄美丽、智慧安祥、开创了西藏雕塑艺术的新篇章, 是早期遗存的高度艺术的精品.(四)鎏金技术及其它藏族的鎏金技术是驰名中外的特种工艺技术, 有着悠久的历史, 唐代已经开始出现在寺院宫殿中。布达拉宫的八座金顶以及屋脊、循口、殿宇、佛象、雕刻镀金更具有代表性。其传统的施工技术工艺流程: 包括造型、出垢、成型、出光、翎金、抛光、有自己独到之处, 一般使用工具不多, 设备、操作工具较简单, 主要技术是世代相传, 凭匠师的经验掌握火候, 镀层的厚薄亦根据使用对象要求而定, 较大的构件馏金常在现场制作, 具有镀层牢固、色泽光艳、华丽耐久经千百年而不褪色、不变质. 这里也可以看到西藏劳动人民在建筑艺术和技术上的高超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知识. 此外, 尚有印铸技术工艺, 亦是藏族的特长, 布达拉宫城内还设有专门的印刻场, 能浇铸各种型式的佛象, 曼陀罗, 一种建筑模型称“ 坛城” 和图案刻印品如钢铸板等, 极为珍贵. 还有一种用酥油控制的供品, 颇似内地捏面人的工艺品方法, 有各种供果, 花鸟树木和人物造型微妙微肖, 精美生动. 宫内还可以看到富有西藏民族传统和特色的各种工艺品: 如藏毯、卡垫、设色构图丰富、装饰性强, 全部用粗毛染色按花纹图案织成剪花、平整而成, 坚实耐用, 作地毯和坐垫用。还有刺锈、贴锻等实用工艺艺术, 是宫内经惜、华盖、慢帐等主要装饰品, 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地方风格(五)历史文物布达拉宫藏有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 是千百年来特别是近三百余年作为西藏“ 政教合一” 权力中心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 这也是布达拉宫的一个特点。除去上文中所述及的历史壁画, 达赖灵塔、著名的雕塑等等, 布达拉宫还藏有释迎牟尼和迎叶佛的舍利子, 隋代和唐代的释迎牟尼木雕象, 明代的金制释迎牟尼象和银制的莲花生大师和宗喀巴象. 藏有大量珍贵的经书, 包括贝叶经、大藏经和甘珠尔、丹珠尔经等. 特别是乾隆年间用金粉书写的大藏经, 更为珍贵. 除历世达赖的八座金制灵塔外, 另有银造的八大名塔: 叠连塔、吉祥多门塔、降佛塔、尊胜塔、菩提塔、神变塔、离合塔和涅梁塔. 各类文物中有值得重视的是明、清以来中央政府的各种封救、包括有清朝册封达赖的金册。于此这里介绍碑铭:碑铭 众多碑铭为布达拉宫增添了徇丽的色彩。最著名是“平定西藏碑”,与内地的碑一样,碑为方额, 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通高3.74米。碑首为螭首方额,高1米、宽1.13米、厚0.42米;碑身高1.84、宽1.05、厚0.35米;碑座为叠涩方座,分为三阶,上阶高0.45米、宽1.23米、厚0.54米,中阶高0.25米、长1.47米、宽1.44米,下阶一部分押入地下,露出地面部分高0.2米、长2米、宽2米。碑额正面右侧阴刻篆书“敕建”2字,左侧有4列藏文;背面右侧刻一竖行蒙文,左侧刻有竖行满文。碑身正面右侧刻小楷汉字15竖行,左侧刻印刷体藏文46列;背面右侧刻蒙文15竖行,左侧刻满文15竖行,碑身正面和背面的上下左右分别刻有宽0.16米的云带纹边框。御制十全记碑,为这里最精美的碑铭。与内地清碑形制全同,均为高浮雕二龙戏珠图案,碑额放形,额枢四周饰以雷纹,额内枢上还饰以卷草纹。碑由碑首、碑身、碑额三部分组成。碑首高1.34米,宽1.44米,厚0.46米,正面、背面均为浮雕二龙戏珠图案;碑身高2.07米、宽1.32米,厚0.38米,边框线刻二龙戏珠;碑座为龟形,龟身呈椭圆形,通长2.5米,宽1.8米,前足紧收,伸脖抬头,龟背正中横置一高出龟背0.05米、长1.6、宽0.58米的垫台,碑身置于垫台下中。龟座下为一正面宽2.02米,侧面长2.42米的大石托台。碑额正面右侧阴刻篆文“御制”2字,左侧阴刻一竖行八思巴文,背额右侧阴刻4列正楷藏文,左侧阴刻一竖行蒙文;碑阳右侧刻汉文17竖行,左侧刻满文17竖行;碑阴右侧刻39列正楷藏文,左侧刻17竖行蒙文。7材料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