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上传人:shug****ng1 文档编号:18506646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3.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作者:王跃武来源:教师下2014年第05期摘 要:歧义现象是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的出现与现代汉语语法有很大的关系。语 音方面,由于单个词轻、重读不同引起的歧义,由于重读位置不同引起的歧义。词汇方面,由 于多义词和同音词产生的歧义。语法方面,由于词性不同、句法层次不同、词的兼类、句法关 系不同造成的歧义。语义方面,由于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由于语义指向不明而导致的歧 义。另外还有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产生的语境歧义。歧义现象也是可以被消除的,它对于我们对 汉语语法的掌握与运用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关键词:现代汉语;歧义的类型;歧义的消除歧义现象,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在言语交际中,一句话如果存在歧义,就会影响到人 们对话语的正确理解。因此,从话语表达的要求来说,应该做到表意明确,避免歧义。本文就 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作一小议:根据歧义形成的原因,说明歧义的各种类型和消除的方法。一、歧义的类型(一)语音因素造成的歧义1. 词语轻、重读不同引起的歧义(1)他叫什么绊了一跤。“什么”重读,是疑问句;“什么”轻读,是陈述句,意思是被一 样东西绊了一跤。(2)骑马去。“去”字重读,意思是说不是徒步去,“去”字轻读,意思是说“去骑马”。2. 重读位置不同引起的歧义(1)A.你现在怎么想了 ?(号表示它后面的字或词重读,下同)B.你现在怎么想了?(A意思是过去是那么想的,现在怎么想?B是过去不想,现在为什么想了?)(2)A.老师都听不懂。B.老师都听不懂(学生当然更听不懂了)。A.我都买了。B.我都买了(你怎么不买)A.孩子都学会了。B.孩子都学会了(何况大人)3. 不仅重读的位置不同,而且结构的组合关系也不同(1) A.叫老王出来。B.叫老王出来。A重音在“叫”字上,是述补结构带补语,相当于叫 出来老王。B重音在“出”字上是连谓结构。(2) A.热得我都出汗了。B.热得我都出汗了。A是主谓结构“我都出汗了”做补语,强调 “热”。B是述补结构内部带宾语“我”,强调“出汗”,可变为:把我热得都出汗了。(二) 词汇因素产生的歧义词汇因素产生的歧义主要包括由多义词和同音词产生的歧义。1. 由多义词产生的歧义(1) 一屋子书。 “一”可以理解为基数词“一”,中间不能插入“的”;也可以理解为“满、 全”,当中可以插入“的”。(2) 张三借李四一本书,张三租李四一间房。 “借”“租”既可以表示给予,又可以表示取 得,句中“谁”借给“谁”“谁”租给“谁”就有歧义。(3) 看什么?“什么”如果是实指,是一般的问句;如果是虚指的,则为反问句,表示否 定意义,是说不该看或不值得看。(4) 警察给他抓走了。小偷儿给他捆起来了。 “给”可以理解为“被”,也可以理解为 “把”,那“谁”抓“谁”、“谁”捆起了“谁”就不一样了。2. 由同音词产生的歧义以上例子是由多义词产生的歧义,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同音词。汉语的一个音节可以和许多 字相对应,不过光这一点并不能造成歧义,但如果相同的一个音节或几个音节代表了不同的语 素或语素组合,并且它们在相同的上下文中都有意义,那么就会造成同音歧义。最简单的同音歧义是相同的语音形式属于相同的形式类。例如:这门课程很快就要进行 qizhong考试了。在这里qizhong这个读音可以让听者产生两种意义,即期中和期终。还有由于 现代汉语中“半”和“瓣”是同音的,因而“这橘子我吃不完,给你一半儿(瓣儿) ”是个同音歧义 句。造成歧义的成分在句子中可以不挨一起,例如:“w6 yi bu dou bu neng mai,既可以听 成“我一部都不能卖”,也可以听成“我一步都不能迈”。同一动词“来”可以占据相同的可能的补语位置,但起着不同的作用,例如:“洋服做得来 做不来?”有歧义:洋服能否及时做好并送来?(裁缝)会不会做洋服?再如,“你美国过 得来吗? ”也有歧义: 你能到美国来吗? 你在美国过得惯吗?(三) 语法因素造成的歧义语法歧义是因结构层次的不同而形成的歧义。1. 由词性不同产生的歧义(1)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为动词,可理解为“未调查”;为名词,可理解为“无 调查”。(2) 爬过山。“过”为动词后缀,意思为有爬山的经历;“过”是动词, “爬过”则为“越过”的 意思。o2. 句法层次不同造成的歧义(1) A.我/胳臂疼。B.我胳臂/疼。A为我胳臂疼,可他没事。B为我胳臂疼,头不疼。(2) A.对厂长的/意见。B.对/厂长的意见。A是偏正结构,是指意见是针对厂长的。B是 介词结构,针对的是“厂长的意见”。(3) A.咬死猎人的/狗。B.咬死/猎人的狗。A为偏正关系,意思是“狗咬死猎人”。B为动 宾关系,意思是“狗被咬死”。3. 因为词的兼类而造成歧义现象( 1 )出租/汽车。( 2)学习/文件。(3) 研究/方法。三例都只有一种切分的可能。但语法关系上,既可以理解为动宾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 系。因为“出租”“学习”“研究”都兼属动名词和动词,在上述例中既可充当定语,也可充当述 语,因而构成不同的关系,表示不同的意思。又如:(4) 他原来住在这里。“原来”既可以作时间名词,这时句子的意思是“他曾经住在这 里”;也可作语气副词,这时句子的意思是“真没想到,他就住到这里”。但不管作什么词,“原 来”都是充当状语,句子都只能作一种结构层次的分析。(5) A.没有/做不好的事情。B.没有做/不好的事情。A中“没有”作动词,意思是“什么事 都可以做好”。 B 中作副词,意思是“做的都是好事”。(四) 语义因素造成的歧义1. 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所谓语义关系,主要是指名词和动词之间的施事、受事、工具等关系。如:(1) 鸡不吃了。(2) 开刀的是他的爸爸。(3) 她是去年生的孩子。三例中名词性成分“鸡”“爸爸”和“她”都既可以理解为施事,也可以理解为受事。再如:(4)追得我直喘气。 “我”可以理解为施事(我追别人,我喘气),也可以理解为 受事(别人追我,我喘气)。这种歧义现象不仅限于名词和动词之间,在名词与名词之间也同样存在。例如:(5) 鲁迅的书。( 6 )小白兔的杯子。名词“鲁迅”和“小白兔”作为定语分别是“书”和“杯子”的所有者,这时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 领属关系;也可以是对“书”和“杯子”的性质的说明,比如“鲁迅写的书”“画有小白兔的杯子”。下面是因语义关系不同而导致歧义的另一种情形。例如:(7)在火车上写标语。处所状语“在火车上”可以是说明“写”这个动作进行的场所,也可 以是表示“写”的结果“标语”所处的场所。2. 因语义指向不明而导致的歧义语义指向,是指一个成分与某一成分发生直接的语义关系,句中某一成分如果语义指向不 明,就会引起句子的歧义。例如:(1)他又把英语读了一遍。如果“又”跟“英语”发生直接的语义关系,既在语义上指向“英 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他先做了读英语之外的其他功课”:但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他读英语 不止一遍了”,这时跟“又”发生直接语义关系的就是“一遍”了。(2)小李有个儿子很骄傲(可能是小李很骄傲,也可能是小李的儿子很骄傲)。(五)语境因素造成的歧义语境歧义是指说写得的表达有明确的语义内容,而听者在理解时由于受语境因素的影响产 生了歧解。语境歧义一般是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产生的。例如:(1)鲁迅的狂人日记中,何医生在给“狂人”看病时说:“不要乱想,静静养几天,就 好了。”又对“狂人”的哥哥说:“赶紧吃吧。”何医生的两句话都有明确的含义,前一句是说“好 好养病”,后一句是说“赶紧吃药”。但“狂人”的理解却是“养肥身体供他们吃”和“赶紧吃人”,显 然,“狂人”一开始就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吃人的社会里,因此才产生这样的歧解。(2)再看曹禺雷雨中的一段对白:周朴园:我听说你现在做了一件很对不起自己的事。周萍:(惊)什什么?周朴园:(走到周萍面前)你知道你现在做的事对不起你的父亲么?并且(停) 对不起你的母亲吧?周萍:(失措)爸爸。周朴园:(仁慈地)你是我的长子,我不愿意当着人谈这件事。(稍停)(严厉地)我听 说我在外边的时候,你这两年在家很不规矩。周萍:(更惊恐)爸,没有的事,没有。周朴园:公司的人说你总是在跳舞场里鬼混,尤其是这两三个月,喝酒、赌钱、整夜地不 回家。周萍:喔,(放下心)您说的是周萍为什么会由惊恐失措转为放下心?因为他先误解了周朴园的话语。周朴园一开始就提 出了“一件很对不起自己的事”这样一个可以与两个话题相关联的断语:它可以是指周萍在外鬼 混的事,也可以是指周萍与继母繁漪之间的乱伦关系。周萍误解父亲的话语,从内因看,是因 为他心中有鬼。二、歧义的消除消除歧义的方法可以有以下五种。语音制约,可以通过轻声、声调、重音和停顿来区 别。语境制约,主要是指语言交际的具体环境排除了歧义。同义词替换,比如:“一个学 生的建议”,扌巴“个”改成“位”就不会处所歧义了。增添虚词,比如:“学校图书馆”,在中间加 些虚词“和”或“的”就可以避免歧义。变换句式,比如:“他在火车上写字”有歧义,但改 成: “他把字写在火车上”就不会有歧义了。参考文献:1 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 吕叔湘歧义类型J中国语文,1984 (5) 王建华.语境歧义分析J中国语文,1987 (1) 4 王维成从歧义看句法、语义、语用之间的关系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 (1) 5 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徐思益在一定语境中产生的歧义现象J.中国语文,1985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