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可编辑】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8397426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 页数:66 大小:54.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可编辑】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2023年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可编辑】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2023年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可编辑】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2023年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2044字)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112页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难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教具准备:硬币、若干张圆纸片(涂上正反不同颜色)、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学习新知同学们早上你们的家人给你们做了什么好吃的?老师的家人给老师烙的饼。你们知道吗厨房里也有数学问题。想知道是什么吗?(课件出示例1图)小华妈妈正在为全家人做自己的拿手绝活烙饼。(板书课题:数学广角烙饼问题)(一)师: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学生观察、理解图中的内容。(目的让学生了解一个锅可以烙两张,每面都需要烙。)师:妈妈烙饼的一面需要几分钟?一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生:3分钟、6分钟(学生对饼需要烙两面有直接的了解)师:“如果妈妈要烙2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怎样烙?”生:12分钟、6分钟(让学生讨论出6分钟是对的)让学生用圆纸片在黑板演示。(其他学生用硬币操作)师:那么烙4张饼那?生讨论并让同学黑板演示。(其他同学用硬币操作)师引导6张饼、8张饼、10张饼需要多少分钟。(将上述张数和总用时对应板书黑板上)师:同学们看黑板上的这些张数和总用时,你们发现了什么?生讨论总结出双张数3=总用时(二)师:爸爸、妈妈和小丽各吃一张饼,一共要烙3张饼呢,烙3张饼需要多少时间,看看谁用的时间最短,能最早让他们吃上饼。(提示学生每次锅里同时能烙两张饼)1、学生操作,探究烙3张饼的方法。(让学生用发的硬币烙一烙,同桌之间、小组之间说说用了几分钟,是怎样烙的。)2、学生演示烙饼法。师:谁愿意把你烙饼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几位不同意见的学生上黑板动手烙,边烙边解说)让大家来比较:“这些烙法,哪一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生得出结论:9分钟是烙3张饼所用的时间最短的。师:谁能再把如何9分钟就能烙好饼的方法再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学生黑板边演示边解说)师:使用这种方法时,你发现了什么?(使用快速烙饼法,锅里面必须同时放2张饼。)让学生用烙3张饼的快速烙饼法再烙一次,边烙边给同桌解说(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是解决烙饼问题的关键。我让学生演示烙饼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尝试,再进行比较,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师引导:那么烙5张饼需要多少分钟那?7张、9张那?学生自己动手并同桌间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板书张数与总用时。(生得出5张饼可以先烙2张,再烙3张。7张、9张同理)师提问:同学们发现黑板上单数饼与总用时存在怎样的关系?生总结出单张数3=总用时引导出双张数、单张数与总用时的关系都是一样的进而总结出烙饼问题的一个规律:张数3=总用时(由3是单面时间)进一步总结出张数单面时间=总用时。二、实践应用课件出示114页做一做第1题。教师:“现在美味餐厅的厨师也遇到了难题,餐厅里来了三位客人,每人点了两个菜,而餐厅里只有两位厨师,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怎样安排炒菜的顺序才比较合理呢?”1、引领理解题意。2、全班交流(一般会从等待时间考虑,可以提示中间桌子是一位老伯伯。)三、全课总结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总结)2、师:同学们回家后可以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2023年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2(2645字)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情境,探索并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2、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3、能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准备:教具:文具实物图、小黑板学具:练习本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请你算一算(看卡片口算)1、402=303=207=2、()40=80()30=60()20=1203、82=248=153=二、新知探究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每到新学期,孩子们都会为自己添置一些文具,这学期你又为自己购买了哪些文具?今天淘气和笑笑也来到了文具店(贴出挂图:每个文具盒20元),想给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买些文具(揭示课题:买文具),你们帮帮他们好吗?2、学习8020和14020从文具店里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淘气今天带了80元,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板书问题:80元可以买多少个文具盒?)师:“你会列出算式吗?”(板书:8020)师:“你为什么这么列式?”(因为求的是80里面有多少个20)师:“8020等于几?你是怎么算的?”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算法。师:“那你会用竖式来计算吗?请在练习本上试一试。”学生汇报时提出:“为什么4要写在个位?(因为80里面有4个20)”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孩子。刚才我们通过计算知道80元可以买4个书包,那140元呢?可以买多少个书包?(学生列出算式)师:“你能像刚才一样用竖式来计算吗?”学生试做,并回答为什么7要商在个位。比较8020与14020两个算式,你发现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师(用手势显示被除数的前两位)提问:为什么8020中的4要商在这里,而14020的7不商在这里?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孩子说说。学生汇报时教师可以引导,8020你拿什么来除?先看的什么?14020呢,为什么不拿14来除?通过小组内讨论感知“除数两位看两位,两位不够看三位的算法”。巩固:带着这样的想法请你做一做。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90301204010030师用手势表示:除数30,先看什么?如果不够就看什么。3、学习26820和26830师“笑笑今天带了268元,也想买一种文具,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贴出:每个书包30元的实物图)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出26820和26830两个算式。师:“请你估一估笑笑能买多少个文具盒?你是怎么估的?”、“那能买多少个书包呢?”师:“你能用竖式计算吗?试着做一做26820”学生试做26820。提问:你是怎么做的?汇报时讲清算理:除数是两位数就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先用26除以20,在十位上商1;1乘20等于20,26-20等于6,再用68除以20在个位上商3,3乘20等于60,余8。师:“26830呢?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学生明确用268来除后再自己做一做。师:“请你仔细观察26820和26830有什么不同?怎样判断商是几位数?”学生回答后教师帮着梳理,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不够除就看前三位。巩固: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计算16530210504824073160三、全课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的算式中除数有什么样的特点?”(揭示课题: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师:“在做这样的题时,你想提醒小朋友们注意些什么?”四、开放练习听说要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买文具,大队部先后收到了350元和562元的捐款。你能像刚才一样提出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学生自由提问题,并用竖式来解决问题和进行练习。教学设计与反思:这节课设计的是北师大版教材第七册第五单元除法的第一单元买文具,即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除法,以及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1、结合实际情境,探索并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2、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材中呈现8020与14020这两个算式的解决,即整十数除以整十数,但在试一试中又出现新的知识点,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分为了以下两个层次来进行:1、8020与14020,整十数除以整十数。学生在解决时通过以前学过的口算来完成,老师主要在于帮助其解决商的定位问题。并通过比较8020与14020的相同与不同,让学生感知除法竖式的算理与法则,从而完成从口算到竖式的迁移。2、通过具体情境呈现26820与26830,让学生通过尝试计算,比较两个算式在计算过程中的异同来进一步的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竖式的计算法则和算理,并且会进行运用。在最后的练习中,老师通过呈现开放式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选择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目的在与让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让优秀的学生能完成更多的练习。2023年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3(1872字)设计说明“平行与垂直”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和角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平行和垂直是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基于以上安排,将本课时教学设计作如下说明。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对概念的理解,倡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学习本课时的过程中,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平行现象、垂直现象,找几何图形中的平行线、垂线等活动都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特别是在最后环节,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让学生体会了平行与垂直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了平行与垂直的重要性,更感受了数学的魅力。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探究与比较,让学生初步认识平行线和垂线;第二部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与垂直。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三角尺量角器学生准备三角尺量角器直尺手工纸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画一画。(1)同学们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会有哪几种情况?(2)教师总结同学画的各种情况,大体有以下几种:(出示课件)2揭示课题。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位置关系有以上几种情况,它们都有哪些特点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发挥想象,动手画直线,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动手画的过程中也感受到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探究比较,掌握特征1讨论,下面的图形可以分成几类?(生尝试把画出的图形进行分类)预设学生以是否相交为标准,可能会把、分为一类,、分为一类。(图形可暂不做纠正)2小组讨论交流,探究图形特征。(1)明确分类标准:按两条直线“相交”或“不相交”进行分类。(2)重点讨论图形中的两条直线是否相交。(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图形中的两条直线延长后会相交)(3)明确分类结果。相交:、;不相交:。设计意图:分类是建立概念的基础,引导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感受相交与平行的本质区别。3归纳特征,构建新知。(1)平行。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我们发现了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相交,另一种是不相交。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平行)表示方法:平行可以用符号“”表示。a与b互相平行,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2)垂直。分类:把上面的图形、以“是否相交成直角”为标准再次分类。师:你怎么知道是否相交成直角呢?(用三角尺或量角器量一下)呈现概念:图中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板书:垂直)表示方法:垂直可以用符号“”表示。直线a与b互相垂直,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垂足用字母“O”表示。4联系实际,深化概念。(1)过渡:其实我们天天都在和平行与垂直打交道。你们看,书本封面相邻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条边是互相平行的。(2)学生举例:同学们,找一找你的身边还有哪些平行或垂直的例子?找到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同组的同学。设计意图: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的例子,使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2023年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4(1302字)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熟练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和几百几十数以及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2、提高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算理。教学难点:提高口算正确率。教具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口算。45096000610010270-5215337+18393724805303200-2627009120+482、估算。387542682184142513573206说一说4268、1425的估算过程。二、巩固练习1、教材第13页练习三的第7题。指名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集体列式计算。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请学生说出不同算法。2、教材第13页练习三的第8题。理解题意。说一说,题中要我们求什么。要求这两个问题,都需要哪些相关信息?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怎样计算3604、3609三、课堂作业新设计1、三年级的学生去茶园里劳动,女生有56人,男生有64人。4名学生分成一组,一共可以分成多少组?(1)读题。(2)独立分析题意,列式解答。(3)订正口算过程及结果。2、出示课件。海龟的寿命大约是青蛙的多少倍?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1)阅读所给信息。(2)讨论:根据所给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3)教师板书学生所提问题。(4)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四、思维训练找出下面每行数的排列规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481632()24381279()25112347()824123618()2023年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1973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角,能指出角、边和顶点;能用常用的符号来表示角。2、比较角的大小。3、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过程与方法:经历认识角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重点、难点重点:认识角。难点: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教学过程情境导入预设:不一样大。和学生交流怎样才能比较出角的大小的方法,通过交流可以发现: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比较麻烦,可以通过角的度量来比较角的大小。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入手,让学生从画角的操作过程中,体会角的意义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并且由学生画出的角有大小,巧妙地引出角的度量问题。探索新知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要测量出角的大小,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同学之间交流,并推出代表汇报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说一说根据学生的汇报,运用课件向学生一一介绍:中心、外刻度、内刻度、外刻度0刻度线、内刻度0刻度线和角的计量单位以及度的符号。分别在量角器上找一找任意的刻度线(如:45、85、165的内、外刻度线)设计意图:有利于学生正确判断所摆的角的度数是读内圈,还是外圈,从而解决量角时读数的难点。教学例1学生分组讨论:怎样测量角的度数?根据学生汇报,归纳步骤:第一步:点重合第二步:线重合第三步:读准数学生动手量一量第40页中两个角的度数,并标注出来。延伸讨论,学生自己有没有更好地看刻度的方法。与量角器0刻度线重合的边向右,就认内圈的刻度线;相反,就认外圈的刻度线。设计意图:量角器上各部分的名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认识量角器的过程是让学生去发现规律,找到特殊点,掌握新知,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探究新知,体验成功。点题精讲通过讲解典型题目,让学生更进一步掌握角的度量。设计意图:注意度量角中容易出现的误区。学以致用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课中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并灵活运用。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谈谈这节课的收获,老师对同学的汇报进行总结。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谈收获,系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反思这节课概念比较多,测量角的大小几乎没有旧知识进行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次对手和脑的挑战。因为量角的过程是比较困难的,学生即使量的方法正确了,面对内外刻度线又会不知所措。对此,我的具体应对措施如下:一是课题的引入。这里我让学生尝试自己画出自己喜欢的角,并通过自己的方法在同桌之间进行比较(有的用三角尺,有的直接重叠相比较)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从何使学生产生学习角的度量的欲望。二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首先让学生自己观察量角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量角器上找不同的角时,让学生特别注意看清楚内圈和外圈的刻度,并指出所找的角的顶点和两条边。三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课堂上大部分同学都能说出这个角时从0开始向哪边展开的,这就分清了究竟是哪个刻度上的数。但是也存在以下不足:1.对量角错误的同学没有及时给机会让他再次量角;2.教学评价方式略显单一,缺少同学之间的评价。2023年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2778字)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8-39页教学目标:1、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了解它们的表示方法,能正确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掌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2、引导学生利用观察和实践活动,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比较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通过观察,操作学习等活动,让学生亲生经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关于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空间概念。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综合能力。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段以及它们的表示方法。教学难点:线段直线和射线的特征及三者的关系。教学准备:线、手电筒、直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看我手上拿的是什么?(准备好的线)生:线、电线.师用双手捏住线的两头且拉紧(安全教育:当我们在用线玩耍的时候,请不要用线来勒住同学或者玩伴的脖子,甚至自己的脖子,这样会威胁到他人及自己的生命安全。)师:刚才老师手中的线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生:变直了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线,他们也都是直直的线。二、探究新知1、认识线段学生甲和学生乙分别捏住线段两端且拉直师:如果我们把学生甲和学生乙的手看着端点,那这条线我们叫做什么?生:线段、直线.师:那你是怎样知道它是线段的呢?它有几个端点?生:因为一根拉紧的线,可以看作线段,它有两个端点。师:我们现在就可以得到了线段的定义:一根拉紧的线或者弦,都可以看作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有头有尾,有始有终。在数学上为了更方便表述,可以用端点的字母表示线段,例如线段AB或者线段ab。师:你们还能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线段吗?生:还可以表示为线段。生:线段。师:那一条线上同时出现三点,你们能看出它有几条线段呢?(生尝试交流后回答)例如:生:条生:条生:条生:条总结:有3条:线段、线段BC、线段AC、2、认识直线学生丙、学生丁和师用皮筋共同展示一条直线且两端无限延伸师:你们能想象出它是什么样子吗?学生想像且描述直线: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伸。结合学生汇报,师板书: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伸,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师:你们能画出一条直线吗?学生试画直线且展示,师将学生所画的直线变换位置,请学生思考它们是否还是直线。师:你们准备怎样表示直线呢?学生相互交流表示方法。师适当总结:只要具备了直线的特点,不管位置、角度怎么变换,都是直线,就是把线段两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了一条直线,无始无终、无头无尾。直线可以像线段那样表示,还可以用小写字母表示。例如直线AB或直线l。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经过一点能画出几条直线?3、认识射线(1)通过激光演示射线师展示:将激光灯的光线射向教室的墙上。师:墙上的亮点与光源之间的光线可以近似看成什么?为什么?生:线段,墙上的亮点与光源的光线可以近似看成线段的两个端点,两个端点之间的光线可以近似看成线段。师展示:将激光灯的光线射向窗外。师:现在我们把光线射向窗外,如果光在传播的过程中没有被物体挡住,你们还能找到这束光线的另一个端点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想象,如果激光灯的能量足够大,那么激光灯射出的光线将笔直地延伸出教室、然后延伸出校园、延伸出普定、延伸出中国乃至地球。师:你们能用言语描述这束光的特点吗?学生用不同的词语描述光线的特点:如:只有一个端点,没有尽头,不能度量长度等。师:像这样只有一个端点,笔直地向一段无限延伸的线叫做射线,有始无终,有头无尾。(2)画射线师:你们能画出一条射线吗?自己试试,再仔细想想你是怎样画的。学生试着画射线学生展示:学生画的射线有长有短,是对比两个学生画的射线一条长一些,一条短一些,请学生思考它们是否还是射线。师总结:射线可以用端点和射线上的另一个点来表示。例如:射线AB。同学们所画的线只要具备了射线的特点,无论画得长一些或者短一些,它们始终都是射线。师:如果给你一个点,你能画几条射线?学生试着在纸上画且交流生1:一条生2:很多条师总结:一个点能够画出无数条射线(3)举例生活中射线的例子师:刚才激光灯射出来的光线我们可以近似的看成射线,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能举一个例子吗?学生举例:太阳光、汽车灯光、探照灯光等。师:看来我们只要抓住“从一点出发,笔直地像一方无限延伸”这一特点,就可以将这种现象理想化的看成射线。4、比较线段、射线和直线师: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同桌讨论一下,并把你们发现的题写在表格中。联系: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三、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39页“做一做”。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于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认识。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学习到了什么?2023年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7(702字)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度这一规律。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动手测量,使学生经历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度这一规律的全过程,并渗透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数学思想。4.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神奇和奥妙,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感知四边形内角和是度这一规律。教具准备:量角器。教学过程:一、动手操作引发探究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四边形。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二、探究新知展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学生用量角器测量一下每个角的度数。再把四个角的度数相加,是多少度呢?这是一个四边形,其他的四边形是什么情况呢?小组研究,总结规律:组内分工测量页题中的每个四边形的各个角的度数。汇总填表页题。共同讨论总结规律,全班汇报交流。出示图形,小组内可再任意画一个四边形试一试。小结:任意一个四边形四个角的度数之和都是度。三、巩固新知在表中适当的空格内画“”。在图中填写合适的四边形名称。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五、作业:2023年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8(2677字)教学目的:1、让学生认识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会进行升和毫升的单位换算。2、在学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作风。教学重点:升和毫升的关系,以及对1毫升有正确的感知教学难点:对较小容器容量的估计。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带有“ml”或“毫升”单位的容器。各小组分别准备:水盆,50ml的量筒,500ml的量筒,1毫升的针筒,滴管,装水的小量杯,装有一升水的自制1升量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容器,一个小汤碗,一个上下粗细接近的玻璃杯。一块小黑板,画上7个小量筒。教师准备装有一升水的量杯,200ml左右的茶杯,10ml的小杯。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唤醒升的概念1、提问: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单位“升”,谁能说说“升”是计量什么的单位?液体的多少?容器的容量2、比较引“毫升”指装有一升水的量杯问;一升水,这个量杯的容量与1升比,正好是一升,还是少,还是多?分别出示200ml左右的茶杯和10ml的小杯问:这两个容器的容量跟1升比呢?如果把这两个容器内装满液体,这些液体的多少与1升比呢?谈话:尤其是这个小杯里的液体比1升少得多,这时如果还用“升”作单位,升前面的数字会太小,记录起来会很不方便。那么用什么单位会更合适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识“毫升”。(mL或ml)二、观察实验,体验毫升的概念1、感知1毫升。(1)认识1ml的针筒,抽1ml的水观察(2)1ml的水注入滴管,数一数有几滴。先讲清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注入滴管时要先排出空气,数时捏橡皮管要满一点)每小组实验两次。汇报实验结果小结:1ml的水大约是15滴左右。(3)介绍:边长都是1cm的正方体容器,容量是1ml.(4)抽1ml的水放入手心中观察。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一毫升有多少。说说有什么感受。小结:1ml很少,毫升一般计量比较少的液体。(5)进行爱惜水的思想教育2、认识几十、几百毫升毫升与升的认识教学反思教学本课时,事先是听了师傅上过后,自己再另外一个班上同样的内容。在备课时,根据学生的特点某些方面做了相应的调整。这节课的重点是要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因此准备了教具:量杯、量筒、滴管和烧杯。首先谈谈满意的地方:1、教学导入方面:使用情境导入,让学生切身思考,使课堂顿时活跃。正值秋游回来,问学生你在旅途中口渴的时候,一下子能喝多少杯水?这是一个与切身体会的问题,因此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大家都七嘴八舌讨论。最后请了几位学生回答,有些回答的很切实际,有些回答的很夸张,就当即让学生评判一下:到底谁喝得多谁喝得少?自然而然让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喝得多谁喝得少,必须要有同样的大小的杯子测量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这时候有些学生发现自己的水杯中,有刻度是500ml,有的是450ml。之后我就说以乐扣杯500ml为例,你能喝这样的几杯?我们就能得出某些同学很能喝水。随机提出问题,到底他能喝多少量的水,你知道吗?因此我们测量水等液体时要有一个表示容量的单位,引出毫升和升。2、探究新知过程方面:知识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加强学生们的量感。先让学生们猜一下1ml到底有多少滴?带着这个问题,观察我的操作。对于教具的使用,更加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知。PPT呈现生活中用ml为单位的实物,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猜猜一盒牛奶大致有多少毫升?等等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随后,说说生活中还看到哪些是用毫升做单位的物体,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毫升的感受。之后通过毫升引出升,并且引出毫升和升之间的换算,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将1000毫升的有色液体倒入1升的量杯,让学生感受1000毫升和1升是相等的。进而用1000毫升=1升来表示。进而更现实化,用500ml的乐扣杯表示1升的话,就是这样子的两杯水。然后展示教材中几个容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猜测,下面的液体有多少?建立1升的量感中,更加的生活化。3、巩固练习方面:练习层层递进,由简单到难,逐渐升华。首先是模仿练习,根据所给容器,填入升或毫升。其次是判断题,对于生活中常见的容器,故意把升和毫升颠倒,再次巩固对于毫升和升两者之间的量感。之后是对于难点的突破,对于毫升和升两者之间的换算的练习。最后是提高题,探讨与之相关的实际应用题搞促销的问题,让学生们先讨论再思考。4、课堂总结方面: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知识点。了解他们对于本节课掌握的情况。其次谈谈不足的地方:1、由于学生们对于教具演示过程的好奇,导致在我演示的时候,有很多后面的学生纷纷跑到讲台边上观看,导致纪律有点松散,一下子难以收回。课后我在想,借用投影仪等仪器,会不会效果好点,使全部学生都能看到量筒的刻度线等。因为学生的特点不同,这个班级的学生与师傅上课的班级学生相比,非常的活泼,所以他们一定要想方设法看到老师操作的每一步骤。所以我在这点上,考虑欠缺。2、在对于毫升到升的引导过程中,我个人觉得引导语还是不到位,PPT做得不够好,导致上课过程中,一下子一起跳出两者之间的换算。我再进行实验,效果有点不佳,思路有点混乱。3、在对于提高题中,时间所剩无几,我对于学困生的关注度不够,还不知道他们掌握的如何。以至于在课后的练习中,还是有一部分同学对于搞促销的问题还不是很能理解。本节课是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上课的,因此上下来感觉还是很不错的。特别是对于实验这一块,学生们都觉得很新颖,增加了数学课的趣味感,也使学生们更加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性和实用性。2023年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9(693字)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2、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功能。3、培养学生数感。教学过程:一、回顾二年级时学过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复式统计表与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三年级时还学过了两种不种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与平均数。二、新授1、出示某地区城乡统计表引导学生理解该地区1985年至每隔5年城乡人口数量变化情况。分别画出2个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2、引导学生思考,根据这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够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把城镇与乡村人口进行对比,用一个统计图能描述这些信息吗?画出复式统计图。3、四人小组讨论小精灵的问题:这是复式条形统计图,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4、汇报交流,体会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区别,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5、回答书本上的三个问题,你还能提出哪些信息?三、巩固练习做一做安排的是四年级男生,女生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统计,让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独立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四、课堂小结。2023年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0(1773字)教学内容:数一数教学目标:1、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2、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教学难点: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认识十万。笑笑和淘气数小正方体的情境,学生读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1、指导学生看图,数一数下面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2、一个大方块有一千个小方块,十个大方块有一万个小方块。3、在此基础上,引出一百个大方块有多少个小方块的概念。然后按照一万、二万、三万、的顺序,让学生数一数。4、在数的过程中,用计数器上的珠子“拨一拨”,以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5、当学生数到九万时,教师可以提出:“再加上一万是多少?”的问题,以供学生思考。6、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中,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7、说一说:你知道十万有多大吗?(1)十万名学生大约组成个班级。(2)十万张纸摞在一起大约有3层楼高。(3)十万步大约在400米的跑道上走130圈。(4)十万天大约是274年。二、认识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1、10个十万是多少万?10个百万是多少万?2、在学生认识“亿”的计数单位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当说到10个千万是多少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各种命名中,教师然后才引出“亿”的计数单位。3、在计数器上进行操作,并把每一次认识的新的计数单位都与计数器对应起来。这样,既可以理解各计数单位仧间的关系,又能较直观地认识计数单位的大小。三、练习活动1、说一说,拨一拨。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多次尝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满十进一”的方法。2、第2、3、4、5题是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在数的时候首先需要学生审题,明白数数的要;其次学生在数到“满十进一”时,教师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是按顺序数。3、第6题让学生自己填写,交流自己的想法。4、第7题是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直观的图像结构作支撑。所以,在开展本题的活动时,可以运用计数器的直观性特点,从计数器上前后两档珠子所代表的不同含义,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四、实践作业1、阅读你知道吗?小组交流想法。2、每人收集5个生活中的大数,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3、在计数器上拨数、读数板书设计:生活中的大数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亿亿亿万万万计数单位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2023年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1(1590字)【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上第1页例题以及第2页“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整十数或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和笔算,并会验算;会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2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并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能积极与同学交流学习的思考,积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经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用整十数除的口算和笔算方法。【教学难点】:独立思考并交流讨论笔算的计算过程,尤其是商的书写位置。【教学准备】:每个学生准备直尺一把。【设计理念】:创设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连贯的情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掌握、应用计算;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进行自主探索;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包括自觉验算的习惯和书写的习惯。一、情境引入(购书)同学们喜欢看课外书籍吗?看书是个好的习惯!看课外书可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为了增加同学们的阅读面,学校图书管理员购买了一批科学天地(出示例题的情境图)仔细观察,从情境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怎样列式?设计说明:看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用这样的情境引入有三个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另外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计算的价值,学习计算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计算不是枯燥的,而是充满着生活的气息。二、自主探索1、口算(1)能口算出结果吗?同学们先独立口算出结果,再把自己口算的方法和同桌交流一下。(2)汇报你们口算的结果是多少?是怎样想的?有不同的想法吗?203=606020=362=36020=323=66020=3想乘算除推算推算(3)出现了不同的口算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突出第一种方法是想乘算除,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是根据表内乘除法推算)其实这两种方法都是借助于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学习的。(4)刚才同学们自己探索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下面请大家来做一组口算练习。(想想做做的1)a、仔细观察后再想想,从知识的前后联系看是横着算还是竖着算比较合理?b、汇报结果c、谁来汇报一下4020是怎样很快算出结果的,第一组题都用了那句乘法口诀?12060是怎样很快算出结果的,第三组题都用了哪句乘法口诀?D、可以看出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怎样算比较快?(将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都去掉1个0,用乘法口诀算)设计说明:由于有表内乘除法以及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经验,所以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尊重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合作交流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思考,展示了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实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完成想想做做1时通过“是横着算还是竖着算比较合理?”,“4020是怎样很快算出结果的?”,“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怎样算比较快?”使得算法的最优化水到渠成。2023年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2(2980字)教学内容:人教实验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38页39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2.让学生经历角的形成过程,会画角。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4.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形成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间合作的精神,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直线和射线的认识。教学难点: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关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贴近生活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建筑,你们知道吗?(课件出示:鸟巢图片)生:鸟巢!(预设)师:鸟巢的设计师利用一些直的、弯的线条进行排列和组合,从而设计出这样漂亮的建筑,给人以美的享受。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线条,它们同样有着不一样的作用,同样展示着线条的美!学生欣赏图片,感受线条的美。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线的王国,共同来了解这些有趣的线。(板书课题)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一)认识线段1.引出线段,激趣导入师:同学们看,这是谁?没错!是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孙悟空有一样神奇的宝贝金箍棒,就是靠它,孙悟空才能在取经的路上过五关斩六将,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孙悟空手里的金箍棒像不像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平面图形?(线段)师:看!孙悟空现在把金箍棒变成3厘米长。如果让你用线段表示3厘米长的金箍棒,你会画吗?请在课堂练习本画出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2.认识线段的特点(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可测量)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条线段,和同桌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师板书:线段,并画一条线段)生:直直的;线段有两个点。师:同学们,线段上的这两个点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端点。(师板书:端点)师: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呢?它的端点在哪里?生:线段有2个端点,分别在起点和终点。师:如果把第一排的学生看做一条线段,它的端点在哪里?生:第一个同学和最后一个同学。师:从课件上我们知道这条线段的长度是3cm,是用什么工具来测量的?生:尺子或三角板来测量。师:哪位同学愿意说说怎么测量线段的长度呢?生:把一个端点对准0刻度线,另一个端点指向几厘米,这条线段就是几厘米长。师:所以线段是可以测量的,它的长度也是有限的。3.用字母表示线段师:为了表述方便,可以把两个端点用字母A、B来表示,这条线段就叫做线段AB。4.小结过渡(二)认识射线1.感知射线师:瞧!现在孙悟空又给金箍棒下了什么命令?(课件演示:金箍棒向一端无限延伸)请同学们根据金箍棒的变化,再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AB,现在把线段向一端无限延伸,看看又得到什么图形?生动手画,师巡视。师:谁来给这个图形取个名字?(射线)师:这位同学和数学家想到一块了,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射线。(板书:射线)2.感知射线的特点师: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课件上的这条射线,小组讨论射线有什么特点?生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学生汇报:(1)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师质疑:射线的端点是哪一个?B是端点吗?生:不是,B只是射线上的一个点。师:射线可以用端点A和射线上的另一点B来表示,叫做射线AB。(板书:射线AB)(2)感知射线无限长生:射线无限长,不可度量长度。师:你是怎么判断射线无限长的?生;因为射线向一端无限延伸,可以延伸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所以射线无限长。师:我们再请课件来帮忙(播放课件)师:射线的长度是无限的,无法测量。(板书:无限,无法测量)3.找生活中的射线(三)认识直线1.感知直线师:同学们,瞧!现在孙悟空又给金箍棒下了什么命令呢?(课件演示:金箍棒向两端无限延伸)请同学们拿出课堂练习本,在本子的中间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AB。接着请你像老师这样,把线段AB向两端无限延伸,会得到什么图形了?生动手延长线段AB。师:同学们,像这样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就得到直线。(板书:直线)2.用字母表示直线师:这条直线我们把它叫做直线AB,还可以用字母l表示直线,叫做直线l(师板书:直线AB或直线l)3.认识直线的特点(1)直线有什么特点呢?生汇报:无端点或有2个端点;无限长;不可测量(师板书并打问号)感知直线无端点师:(手指着AB两个点)问,AB是端点吗?生:不是,AB这两点只是直线上的两个点。所以直线没有端点。(2)感知直线无限长师:刚才同学说直线是无限长的,到底是正确的吗?我们一起来验证!师:现在请同学们继续把线段AB向两端延伸再延伸。告诉老师,可以延伸到什么地方?生:本子的尽头。师:再延伸出去呢?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现在我们这条线要延伸出本子,超过桌子,延伸出窗外,延伸出我们的学校,延伸出厦门市?师:就这样不断地延伸再延伸,到底可以延伸到哪里?生:没有尽头。师:就像孙悟空的金箍棒,如果孙悟空没有喊停,它就会无限延伸出去。当把一条线段向它的两端无限延伸得到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到底有多长?生:很长很长,无法说明有多长。师;在数学上我们就把它称为“无限长”。师:既然直线无限长,哪有办法测量吗?2023年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3(1147字)教学内容: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教学过程:一、复习教师先把教科书中的复习题按下面的格式写在黑板上20312420031204312004然后让学生口算,教师逐题从上到下分别写出左右两组题的得数然后提问:观察每一组题,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乘积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便?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第二个因数乘第一个因数中0前面的数,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后面添几个0二、新课1教学例9教师出示例题350X3,提问学生:这道题怎样用笔算?教师再提问:还有更简便的算法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告诉学生: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可以先不计算,只用乘法去乘0前面的数,最后再把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落下来然后让学生列竖式用简便算法计算教师接着出示2500X3,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试算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2做例9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指导学生做“做一做”中的题目时,可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要注意巡视,了解学生计算的情况三、课堂练习1做练习六的第1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行间巡视,了解学生竖式写得对不对,有什么问题然后集体订正,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说明2做练习六的第2题让学生独立做,直接把得数写在教科书上教师了解学生在2分15秒内全做完的学生有多少,哪些学生还没有做完然后集体订正3做练习六中的第3题学生做前教师提问:“各是多少”是什么意思?要求的是什么?4做练习六中的第4题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5做练习六中的第5题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2023年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4(1974字)教学目标:1、巩固如何判断直线的互相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