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上传人:lis****210 文档编号:182364759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气一元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体系,其蕴含的 内容极其丰富。在此,仅就其中与中医学关系密切者简介如下。(一)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寰宇茫茫,生物吐纳,有一种有形无形而存在的东西,中国古代哲学称之为 气。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宇宙又称天地、天下、太虚、寰宇、乾坤、宇空等 等。气通常是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古代唯物主义 哲学家认为“气”是世界的物质本原。东汉王充谓“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 衡自然)。北宋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正 蒙太和)。气是一种肉眼难以相及的至精至微的物质。气和物是统一的, 故曰:“善言气者,必彰于物”(素问气交变大论)。气是世界的本原, 是构成宇宙的元初物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 “太虚寥廓,肇基 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摁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 曰阴曰阳,日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素 问 天元纪大论引太始天元册语)。内经称宇宙为太虚,在广阔 无垠的宇宙虚空中,充满着无穷无尽具有生化能力的元气。元气(即具有本 原意义之气)敷布宇空,统摄大地,天道以资始,地道以资生。一切有形之 体皆赖元气生化而生成。元气是宇宙的始基,是世界万物的渊源和归宿。气 是构成宇宙的本始物质,气本为一,分为阴阳,气是阴阳二气的矛盾统一体。“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素 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气”是自然界的清阳之气,“地气”是自然界的浊阴 之气。阴气浊重,降而凝聚成为有形的物体,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大地;阳气 清轻,升而化散为无形的太虚,形成了苍莽的天宇。天地阴阳之气上升下降, 彼此交感而形成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 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素问至真要大论)。总之, 气是物质性的实体,是构成自然万物的最基本元素。人类是整个世界的特殊组成部分,是自然的产物。人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哲学史上,周、秦以前称“天”或“天地”为自然,从淮南子始方有 宇宙的观念,“往来古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淮南子齐俗训)。 宇宙便是物质世界,便是自然界,宇宙观即世界观。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古 代哲学特别是内经时代哲学领域激烈争论的重大问题之一。中医学从天 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的天人统一性出发,用气范畴论述了天地自然和生命 的运动变化规律。中医学从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要素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 气也是生命的本原,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故曰: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气者,人之根本也”(难 经八难),“人类伊始,气化之也。两间(指天地间作者注)既有人 类,先由气化,继而形化,父精母血,子孳孙生”(景景室医稿杂存)。 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人的生长壮老已,健康 与疾病,皆本于气,故曰: “人之生死,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 气衰则弱,气散则死”(医权初编)。 气是絪緼运动,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 物质。这种“气”相对于天地之气而言,是人体之气,故又称“人气”。人类只 要认识人气的运动变化规律,就能够认识生命的运动规律,故曰:“通于人 气之变化者,人事也”(素问气交变大论)。血、精、津液等亦为生命 的基本物质,但它们皆由气所化生,故称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的最基本物质。“人之有生,一气而已气以成性,而内焉则为人之心,外焉则为人之体。 体者气之充,而心者气之灵”(吴廷翰古斋漫录)。人的形体和人的思 想精神都是气的产物。中医学在古代哲学气论的基础上从生命科学的角度, 认为“人之生死由乎气”, “惟气以成形,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医门 法律),即人的形体是由气构成的,而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也是由物质 机体产生的一种气的活动,故曰:“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 之制也。形以气充,气耗形病,神依气位,气纳神存”(素问病机气宜保 命集)。“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天元纪 大论), “气者,精神之根蒂也”(脾胃论)。总之,气是连续性的一般物质存在,充塞于整个宇宙,是构成世界的本原, 是世界统一性的物质基础。气是构成万物最基本的物质要素,万物是气可以 感知的有形存在形式。气规定万物的本质,气的内涵揭示了气的物质性和普 遍性、无限性和永恒性。(二)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 天地之气动而不息,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是具有动态功能的客观实体, 气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或动静、聚散,或絪緼;清浊,或升降、屈伸, 以运动变化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或形式。天地运动一气,毂万物而生。内 经称气的运动为“变”、“化”,“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素问天元纪 大论)。 “物之生,从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 也”(素问六微旨大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变化,不论是动植物的生 育繁衍,还是无生命物体的生化聚散,天地万物的生成、发展和变更、凋亡, 无不根源于气的运动。 “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素 问六微旨大论)。气有胜复作用,即气本身具有克制与反克制的能力。 气这种胜与复、克制与反克制的作用,是气自身运动的根源。气分阴阳,阴 阳相错,而变由生。阴阳相错,又称阴阳交错、阴阳交感,即阴阳的相互作 用。阴阳相错是气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换言之,阴阳的对立统一是气运动 变化的根源和宇宙总规律,故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 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的阴阳对立统一运 动,表现为天地上下、升降、出入、动静、聚散、清浊的相互交感,这是气 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内经以“升降出入”四字概之,故曰:“气之升降, 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 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出入 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 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素问六微旨大论)。 气是构成宇宙的物质基础,气聚而成形,散而为气。形和气是物质存在的基 本形式,而形和气的相互转化则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物之生由乎化,化 为气之化,即气化。形气之间的相互转化就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气生形, 形归气,气聚则形生,气散则形亡。形之存亡由乎气之聚散。气充塞于太虚 之中,一切有形之物的生成和变化乃至消亡,无不由于气的气化作用。所 谓“气始而生化,气终而象变”(素问五常政大论)。内经不 仅在气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气和形相互转化的思想,而且用阴阳学说阐明 形气转化的根源。“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动而 散则化气,阴静而凝则成形。阴阳动静的相互作用,是气化成形和形散为气 两种方向相反的运动过程的根本原因。气至大无外,至细无内。大者,有形 之物与太虚之气之间;小者,每一有形之物内部都存在着形化为气和气化为 形的气化作用。中医学的形气转化理论对中国古代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气是阴阳矛盾统一体。阴阳为固有的两种对立要素,而不是两个不同 的组成部分,即“阴阳有定性而无定质(张子正蒙注卷一)。阴阳矛 盾对立形成了气的永恒的有规律的运动变化。动静统一是气的运动性质。气 化运动是动与静的统一,聚散统一则是气的存在形式。散而归于太虚,是气 的无形本体;聚而为庶物之生,是气的有形作用。聚暂而散久,聚散在质和 量上均统一于气,聚散统一揭示了宇宙万物气的统一性。阴阳统一揭示了气 的内在性质,动静统一描述了气的存在状况,而聚散统一则规定着气的存在 形式。(三)气是万物之间的中介 气贯通于天地万物之中,具有可人性、渗透性和感应性。未聚之气稀微而无 形体,可以和一切有形无形之气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能够衍生和接纳有形 之物,成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把天地万物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感应,即交感相应之谓。有感必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气有阴阳是两, 两存在于一之中。气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阴阳对立的双方共同组成气的统 一体,它们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气之阴阳两端相互感应而产生了事物之 间的普遍联系。有差异就有统一,有异同就有感应。 “以万物本一,故一能 合异,以其能合异,故谓之感。 阴阳也,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天 地生万物,所受虽不同,皆无须臾之不感”(正蒙乾称)。相互感应和 普遍联系是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感之道不一,或以同而感”,“或以异相 应”, “或以相悦而感,或以相畏而感”, “又如磁石引针,相应而感也”, “感 如影响,无复先后,有动必藏,咸感而应,故日咸速也”(横渠易说下经咸)。 阴阳二气的相互感应产生了天地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使物质世界不断地运 动变化。这种阴阳二气相互感应的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把人与自然、 社会视为一个具有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中医学基于气的相互感应思想,认 为自然界和人类,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人体的五脏六腑与生理功能, 以及生命物质与精神活动之间,虽然千差万别,但不是彼此孤立毫无联系的, 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密切联系的,在差异中具有统一性,遵循共同的 规律,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故日:人与天地相参”(灵枢经水)。 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三、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学将气一元论理论应用到医学方面,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人体也 是由气构成的,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形气转化的升降出入气化作用的运动 着的有机体,并以此阐述了人体内部气化运动的规律,精辟地论述了生命运 动的基本规律,回答了生命科学的基本问题。如果说,中医学理论是建立在 气一元论之上的,并不为过。(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人之生死由乎气,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 础。这种生命的物质气,经常处于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的新陈代谢 过程中。气的这种运动变化及其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称之为“气化(。“味 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 化为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是对气化过程的概括。气化为形、 形化为气的形气转化过程,包括了气、精、血、津、液等物质的生成、转化、 利用和排泄过程。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六节脏象论), 是说人体必须不断地从周围环境摄取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否则,生命就 无法维持。故日:“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灵 枢平人绝谷)。人体的脏腑经络,周身组织,都在不同的角度、范围和 深度上参与了这类气化运动,并从中获取了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而排 出无用或有害的代谢产物。人体的气化运动是永恒的,存在于生命过程的始 终,没有气化就没有生命。由此可见,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其本质 就是机体内部阴阳消长转化的矛盾运动。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运动的基本形式。人体内气的运动称之为“气机(。而气 化运动的升降出入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来实现的,故又有脏腑气机升降之 说。人体通过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把摄人体内的空气和水谷转化为气、 血、津、液、精等,完成“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 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的物质和能量的代谢过程。这种气(元气)、精(水 谷精微)、味(营养物质)、形(形体结构)相互作用的关系,说明了人体 的正常生理活动是建筑在物质(气)运动转换的基础之上的。脏腑气化功能 升降正常,出入有序,方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 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生理活动,使机体与外界环 境不断地新陈代谢,保证了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的不断自我更新。 气在于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故气的生理,贵在乎“和”。“气和 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脏象论)。元气充盛,则能宣 发周身,推动气血之运行,主宰人体脏腑各种功能活动,使精气血津液生化 不息。脏腑经络之气机旺盛,从而维持机体内部各器官、系统间活动的相对 平衡以及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动态平衡。由此可见,人体的生理功能根源于气, 故曰:“人之有生,全赖此气”(类经摄生类)。(二)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五脏六腑皆赖气为之用。气贵于和,又喜宣通。故曰: “气血以流,腠理以 密”(素问生气通天论),“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 不休”(灵枢脉度),“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金 匮钩玄卷一 六郁)。凡疾病之表里虚实,顺逆缓急,无不因气所致,所 谓“百病生于气也”(素问举痛论)。故C凡病之为虚为实,为寒为热,至 其病变,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足以尽之。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 本所在之处也”(景岳全书诸气)。因此,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气 的生成和运行失常有关。(三)指导诊断和治疗 1诊断方面:中医诊断学中,四诊无一不与气密切相关。 “有诸内者形诸外”(丹溪心法),审察五脏之病形,可知真气之虚实。因此,正气的盛衰 可以从面色、形态、声音、神志、脉象等方面表现出来。其中以神志和脉象 尤为重要。神气的存亡是生命活动的标志,神以精气为物质基础,是脏腑气 血盛衰的外露征象。故曰: “神者,正气也”(四诊抉微)。 “神气者, 元气也。元气完固,则精神昌盛无待言也。若元气微虚,则神气微去;元气 大虚,贝神气全去,神去则机息矣”(景岳全书传忠录虚实篇)。故望 气色又可知内脏之盛衰、气血之虚实、邪气之浅深。“寸口者,脉之大会”(难经一难),“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 脉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素问经脉别论)。 故气之盛衰可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人之元气为脉之根本,故曰: “脉有根 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难经十四难)。中医在诊断中,审查“胃 气”如何,是决定疾病顺逆、生死的关键。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2治疗方面: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取决于邪气和正气双方的矛盾斗争, 正气在发病上居主导地位。故曰: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 气必虚”。因此,治疗的基则不外乎扶正和祛邪。祛邪为了扶正,扶正即所 以祛邪。“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治疗的目的旨在疏其血气, 令其和平。气得其和为正气,失其和为邪气。治气贵在于“调”,这里的“调”, 是调和之意,不仅仅是用理气药来调畅气机,而是指通过各种治疗方法来调 整脏腑的阴阳失调,使机体重新建立阴阳气血升降出人的动态平衡,即“谨 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可见气一元论对治疗疾病(四)判断疾病的预后 应用气一元论,从形气关系来判断疾病的轻重顺逆和预后,是中医诊断学中 的重要内容。形以寓气,气以充形, “形气相得,谓之可治”, “形气相失, 谓之难治”(素问玉机真脏论)。若“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 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素问三部 九候论)。所以,元气是疾病顺逆的根本。中医学根据“形神合一”的观点,强调望神色以决死生。“血气者,人之神”(素 问八正冲明论),“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以合于神明也”,“治 之要极,无失色脉”(素问移精变气论)。“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 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脉气主要是胃气,是判断预后的主要依据。 “度事上下,脉事因格,是以形 弱气虚死;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素问方盛 衰论)。说明了脉有胃气的。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属元素论的宇宙观, 是一种朴素的普通系统论。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 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所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 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天地万物的运动秩序都要受五 行生克制化法则的统一支配。五行学说用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来说 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按照木、 火、土、金、水的性质和特点归纳为五个系统。五个系统乃至每个系统之中 的事物和现象都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从而形成了一种复杂的网络状态,即 所谓“五行大系”。五行大系还寻求和规定人与自然的对应关系,统摄自然与 人事。人在天中,天在人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人交相生胜。五行学 说认为大干世界是一个“变动不居”的变化世界,宇宙是一个动态的宇宙。 五行学说是说明世界永恒运动的一种观念。一方面认为世界万物是由木、火、 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对世界的本原作出了正确的回答;另一方 面又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 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所以,五行学说不仅具有唯物观,而且含有丰富的辩 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用以认识宇宙,解释宇宙事物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相互 联系法则的一种学说。中医学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领域,以系统结构观点来观察人体,阐述人体 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加 强了中医学整体观念的论证,使中医学所采用的整体系统方法进一步系统化 对中医学特有的理论体系的形成,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哲学基础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学的五行学说 与哲学上的五行学说日趋分离,着重用五行互藏理论说明自然界多维、多层 次无限可分的物质结构和属性,以及脏腑的相互关系,特别是人体五脏之中 各兼五脏,即五脏互藏规律,揭示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的动态平衡的调节机 制,阐明健康与疾病、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