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观的理解

上传人:lis****210 文档编号:180396470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0.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观的理解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对《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观的理解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对《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观的理解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观的理解内容摘要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把实践引入认识论,而 且也把实践引入历史观,确立了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所以是“包 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首先在于它以实践为中心,论述了新世纪观的一系列基本 原则,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在提纲中,马克思第一次把 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提了出来,从根本上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 性,这表明马克思主义不仅同唯心主义,而且也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它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确立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实践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实质。关键词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观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出现决非偶然,它是时代的产物,是马克思哲学理论活动的结 晶。马克思是通过接受“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开始他的理论生涯的。青年黑格尔派依据激进的资 产阶级自由派的政治要求竭力批判宗教,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突破了黑格 尔哲学体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仍然存在着形而上学性和不彻 底性的缺陷。马克思从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出发,依据哲学发展的必然逻辑,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 了分析和批判。提纲正是马克思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费尔巴哈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 也 是马克思亲身实践的结晶。马克思亲身参加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并在实践中逐渐转变了自己的 立场,站到了无产阶级一边,认识到了无产阶级是现时代的最先进的阶级,体会到革命实践的伟大 作用。提纲对实践的强调,就是对实践体验的理论回应。一、对旧唯物主义以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实践观的批判 旧唯物主义者认为,主体能够反映客观世界,但主体是消极地、直观地、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 他们看不到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属人性特点,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懂得实践的真正内涵的。 马克思在提纲的一开始就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 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 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这就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即他们只看 到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这是 旧唯物主义者忽视的地方,他们离开实践活动来解释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为客体只是直观的认识 对象,主体只能被动地接受客体,而不能把客体看作是实践的对象,看不到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作 用,看不到主体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这显然造成了他们认识上的片面性。在人与环境、教育的相互关系问题上,旧唯我主义者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 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但是环境是怎样改变的?教育者的知识和才能有从 何而来?这是就唯物主义者无法正确回答的。 马克思指出,“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 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一种环境的造成,首先是人们活动的结果,是实践的结果。教 育者的知识和才能也不是天生的, 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来的。马克思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 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人在实践中改变了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 环境和人的改变,都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接着,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也是不能理解真正的实践的含义。“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 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 ”费尔巴哈不同于唯心主义, 他把看得见、摸得着的自然和人作为他的研究对象,这是站在了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问题,但是由 于他不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没有把人的实践活动看作是客观的物质活动,看作是人能动地改造客 观世界的活动,他的理解也是不彻底的。在他的基督教本质一书中,他把实践看作是“卑污的 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所以他认为,只有理论活动才是真正的人的活动, 看不到人们在实践活动 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所以他不可能理解实践的真正内涵,这就陷入了庸俗唯物主义。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对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以及唯心主义关于实践观点的批判认为,他 们都是不理解实践的内涵的。在批判继承以往哲学的基础上,马克思实现了人类思维方式的根本转 变,从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改造这一角度出发,建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在提纲中,马克思提到了这样一句话:“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马克思的这 句话肯定了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马克思是从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改造这一视角出发来研究客观 世界,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主体并不是像旧唯物主义者认为的消极、被 动地认识客观世界,而是积极、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最初的自然界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 人 们首先通过实践活动来满足自己衣食住行的基本要求,然后按照自己的需要对客观世界进行能动的 改造,使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 在实践中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创造着历史, 创造着社会关系,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社会是带有人类主观性的客观世界。一旦实践活动停下来, 人类历史也就无从发展了。马克思首先认识到了主体与客体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正是从这个立 足点出发,马克思得出了与以往哲学不同的新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接着,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 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就是说,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 同时也在改变着自己的生存环境和自身。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反映客观世界,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新 的认识从而改造周围的生存环境,发展自己,使客观世界按着自己的需要发展,也使自己适应客观 世界的发展规律。实践成为人类认识的源泉、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在提纲中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 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 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有现实性的争论, 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就是说 马克思把认识的问题也理解为实践问题来看,不仅与以往的哲学划清了界限,而且给实践以正确的 解释。他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更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真理 即正确的认识,是主观思维和客观实际相一致、相符合,人类的认识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 发展规律,这并不是理论所能解决的,而是一个实践的范畴。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渐形成对 客观世界的认识,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实现“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而为了使客观世界更 好地朝着人们所向往的方向发展, 人们又会不断地接近“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进一步认识客观世界 及其发展规律,更好地进行指导实践的活动。而思维的“真理性” 、“现实性”以及“此岸性”都只 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实践是连接主体与客体的桥梁,通过实践,正确的认识能如实反映事物 的本来面目和发展规律,推动客观事物向前发展,这才具有客观真理性,否则就是错误的。马克思 在这里就确立了他区别于以往哲学的新的实践观。三、结语 总之,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我们来说,无论是在理论的学习 还是对现实的指导意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其中体现出来的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