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职的称谓

上传人:s****a 文档编号:180321309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5.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官职的称谓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清代官职的称谓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清代官职的称谓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代职官的称谓中堂:明清对大学士的称呼。唐代中书省设政事堂,为宰相办事处,后因称 宰相为中堂。明、清大学士位同宰相,故称。太宰:明清吏部、户部尚书的别称。 阁部:明清时内阁大臣的别称。 中翰:明清时内阁中书的别称。首辅: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清代领班军机大臣之权较重,一般亦称首 辅。阁臣:明清时大学士的别称。大学士入阁办事,故称。 贰卿:侍郎的别称。司农:亦称“大司农”,清代用作户部尚书的别称。 司徒:亦称“大司徒”,清代用作户部尚书的别称。 仪曹:唐以后礼部郎官的别称。部曹:清代六部之部郎称为部曹。 大司马:亦称“司马”,明清时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大戎”:唐代兵部尚 书的别称。“本兵”:明代兵部尚书的别称。司空:亦称“大司空”,明清时用作工部尚书的别称。 大秋:唐代用作刑部尚书的别称。小秋:唐代刑部郎官的别称。 都老爷:明清时对都察院长官都御史的俗称。 掌宪:清代都御史的别称。总宪:清代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都御史古称宪台,故称。 副宪:清代都察院副长官左副都御史的别称。 中司:清代御史中丞的俗称。老道长:明清时大僚对各道御史的尊称。 储端:清代太子詹事的别称。翰长:对翰林前辈的尊称。 光学:清代翰林学士的别称。庶常:清时庶几士的代称。 乐卿:唐以后太常卿的别称。少卿:太仆卿的别称。总督:也通称部堂、制军、制台。官名。清代地方最高官员,辖一省或二、 三省,综理辖区内的军民要政,正二品,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为便于节制辖区 内的军队和督核官吏,一般都兼兵部尚书和右都御史衔。清中叶后设总督大致为 八人,计直隶、两江、两广、湖广、闽浙、云贵、陕甘、四川各一人,清末又增 设东三省总督。另设有漕运总督,专司各省转漕的粮政;河道总督,专司黄河、 运河的堤防疏浚等事。巡抚:一般又通称抚台、抚军、部院、中丞。清代以巡抚为省级的地方长官, 会合总督总揽一省军政大权,从二品,加侍郎衔为正二品。清代于山东、陕西、 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湖北、湖南、陕西、新疆、广东、广西、云南 贵州等十五省各设巡抚怡人;直隶、甘肃、福建、四川不另设巡抚,有总督监管。 为便于节制本省军队和监察官吏,巡抚例兼兵部侍郎和右副都御史衔,一般又通 称为抚台、抚军、部院、中丞。巡抚官阶虽较总督略低,但与总督一样,都是直 接对皇帝负责。中丞:官名。清代对巡抚的别称。秦、汉时御史大夫的属官有两丞即御史丞和中丞。中丞居殿中故以为名。掌 管兰台图书秘籍外督部刺史内领诸御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因其负责察举非法 故又称“御史中执法”。东汉以来御史大夫转为大司空中丞即为御史台之长。历 代多沿置或为御史大夫之副或为御史台之长。明初置都察院其中副都御史的职责 与前代御史中丞基本相同。清代以右副都御史为巡抚的兼衔故将“中丞”用作对 巡抚的别称。御史中丞:清代,因巡抚兼右副都御史,故沿称巡抚为中丞。官名。秦始设 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之辅。御史中丞虽为御史大夫的属官,但也有权监察御史 大夫,而且在行使监察权时依法弹劾,不受御史大夫或其他官员限制。汉御史中 丞辅佐御史大夫主管御史台。西汉初期,由于御史大夫主要担任副丞相之职,平 时需要处理大量行政事务,“鲜临府事”,因而御史中丞实际上成为御史府主持 常务的长官。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更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遂成为御史台实际长官。 东汉以后至南北朝,御史中丞正式成为御史府的最高长官,独立行使监察之权。 由于御史中丞执法殿中,接近皇帝,所以在两汉时期御史中丞位要权重。为表示 对御史中丞的尊宠,东汉光武帝特命御史中丞在朝会时与司隶校尉、尚书令专席 而坐,号称“三独坐”。魏晋南北朝时,御史台脱离少府,御史中丞直接由皇帝 领导,其地位进一步提高。当时,御史中丞不但可以纠举百官,而且连尚书、王 侯皇族有失也要纠察,其权限甚至扩大到可以“风闻奏事”的程度。御史中丞的 权限在这一时期的不断扩大,与皇权要通过御史台同门阀大族斗争有很大关系。 唐代复以御史大夫为御史台长官,御史中丞为其副。宋代虽设御史大夫,但常缺 位,又是加官,不管御史台事务,而由御史中丞代行其职。元丰改制时,废御史 大夫,以御史中丞代行御史大夫之职,为御史台长官,但往往不委以专任,而多 由其他官员兼任,甚至缺人也不增补,故而大大削弱了御史中丞作为监察官员的 作用。元代的御史中丞为御史台副长官,但官秩却提高到正二品,为历代最高。 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废御史中丞之名,副都御史可与御史中丞相当。布政使:布政使又称“藩台、藩司”。官名。清制各省设督、抚为最高长官, 布政使隶属于督、抚,主管一省的财政、民政和人事,从二品。每省设布政使一 人,只江苏二人(一驻江宁、一驻苏州)。方伯:明清时代对布政使的别称。古代诸侯中的领袖之称,谓为一方之长, 明清时用作对布政使的称呼。清代定布政使为总督、巡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 财赋和人事,康熙六年(1667)后,每省设布政使一人。按察使:按察使又称“臬台、臬司”,清末改称提法使。官名。清代设按察 使,隶属各省督、抚,主管一省的司法,正三品。廉访:清代尊称按察使为廉访。官名。宋徽宗政和年间设“廉访使者”,元 代有“肃政廉访使”,皆称廉访。提学使:官名。1726 年设提督学院,长官称提督某省学政,简称学政,派 往各省专掌生员之考课黜 。学政均由侍郎、京堂、翰林、科道等官中进士出身 者选派,三年一任。不论本人官阶大小,在充任学政期间,与督抚平行,有“学 台”之称。清末改称提学使,隶属督、抚,辛亥革命后撤销。学使:是省里主管教育的官员。清代省一级主管教育的官员(主持院试的官 员),各省称:提学道、提督学政、督学使者(简称:学道、学使、提学,俗称 “学台”,又称宗师)。道员:官名。道员别称道台。俗称“道台”。明太祖取鉴元末地方势重而尾 大不掉的教训,废行中书省,以都指挥使司、布政司、按察司同为一省长官。由 于布政、按察二司辖区广大,遂把一省划为若干区域称为“道”,由布政司佐官 参政、参议,分守各道钱谷,称为分守道,也简称为守道;按察司之下设按察分 司,有按察司的佐官按察副使、佥事分理各道刑名,称为分巡道,也简称巡道, 这是道员称谓之初。明代道员是差使本身无品级,其品级视其带衔而定。清乾隆 十八年(1753)裁去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专设分守、分巡道,其职掌也 逐渐不分,多兼兵备衔管辖府州,成为省以下和府州之间得一级行政区划,道的 长官,叫做道员,一律定为正四品官。此外,又设督粮、盐法等道,清末更在各 省置巡警、劝业二道,各司其专职。观察:为清朝道员的俗称。太守:明清时专以称知府为太守。官名。习惯上称知府、知州为太守。太守 本为战国时对郡守的尊称。秦代设郡守管理一郡政务。汉景帝时改郡守为太守, 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魏晋冀南北朝时沿丞太守。隋代将东汉末年以来的州、 郡、县三级改为州(郡)、县两级,州郡没有区别,而州长官称为刺史,郡长官 仍称太守。宋代改郡为府为州,知州为长官,但习惯上仍称知府、知州为太守。刺史:习惯上以刺史、太守为知州的别称。官名。西汉设置,为地方行政长 官之一,其职责为巡察郡县,官阶低于郡守,后改称州牧。自三国至南北朝,一 般以都督兼任刺史。隋代刺史是州一级的长官,地位相当于汉代的郡守。唐代沿 置,但刺史地位发生了变化,节度使常常以中央大员的身份兼观察使,又兼所在 州刺史,统制数郡,成为权力很大的地方军政长官。宋以后废“刺史”一名,设 知州,管理一州行政事务。习惯上以刺史、太守为知州的别称。通守:官名。清代为通判的别称。隋炀帝时置,为郡太守之副,不久废。通 判,宋代开始在诸州府设置,是仅次于州府长官的要职,有共同处理政务的权力, 凡州府公事,和长官连署,并握有监察官吏的实权,号称“州监”。明清于各府 亦设,掌管粮运及农田水利等事务,清代另有州通判,简称州判。知府:官名。始置于北宋,为“权知某府事”之简称。是宋代地方行政区域 府的最高行政长官。知有主持之意。府之本意,为官吏治事之所,引申为政 府的官僚机关。宋代府是路之下的地方行政单位,下领州县,各府领县不一。宋 代府有监州之责,其规格高于州,常以卸任之宰相或大臣出任执事于府,这类府 官在官衔上称“判某府事”而不称“知某府事”。徽宗崇宁三年(1104 年),蔡 京既请以太子领开封牧,又请以文臣为尹京府长官牧尹并置中央政府渐不再派京 官知府事。南宋知府成为地方官正式定置。元代府官称尹或知府,另有达噜噶齐, 地位略高于尹或知府,同领府事。明代府取州之地位而代之,中央对府官的人选 特别重视,史称“明世府官”。明知府久于任所,不轻易召调,治绩优良者于原 任就地升官至三品、二品。明府有160 个,分军民府、御夷府、普通府三类,下 辖州、县。知府的执掌明史职官志有载:“知府掌一府之政宣风化平狱讼 均赋役以教养百姓。”知府的佐属有同知、通判、推官等,掌清军、巡捕、粮道、 劝农、水利、屯田、牧马、刑名等工作。清知府秩四品,“统辖属县宣理风化平 其赋役听其狱讼考核属吏兴利除害。”知府佐属有同知、通判,分掌粮、盐、督 捕、江海防务及农田水利等工作,下属“经历”、“知事”、“照磨”、“司狱” 等吏,另外还有“盐茶大使”、“室课大使”、“营仓大使”、“递运大使”等。權守(权守):旧指一个地方主官下的次官,称为“权守”。清代指知府。梁 章钜在五郡守诗中云:“道光戊申初冬,浙江大府以各属县催征不力,将绍 兴、湖州、温州、台州、金华、严州五太守,并奏请摘去顶戴,时恭儿以权温州 事,亦与焉,余勉之以诗云”。附录摘顶记云:“恭儿權守温州,余就养 郡斋一年矣。”是时,梁恭辰为温州府知府。司马:明清称府同知为“司马”。官名。西周始置。春秋战国时沿置。除掌 军政外,还兼掌制赋,教军旅等,是治军的最高长官,其佐助称为少司马。从隋 代开始,不再设大司马,明清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侍郎则称少司马。隋唐时州 府佐吏有司马,位在别驾、长史之下,明清因以称府同知为“司马”。大令:“令”、“大令”即县令。古代对县官的尊称。秦、汉县制大县长官 称“令”,由大县之令而有“大令”之名。龚自珍定庵集续集三识某大令 集尾“大令为儒非能躬行实践平易质直也。”东晋中书令的俗称。据晋 书王珉传所载,王珉代王献之为中书令时,称其为小令,而王献之为大令。 晋之中书令实为宰相之任。文献通考职官三:“(晋)中书监令常管机要多 为宰相之任。”册府元龟宰辅总序“晋司徒丞相两不并置中书之署实总 机要是为宰相以毗大政。”中书令职任重大尊为大令。年伯:指与父同年登科的长辈。明以后,泛称父辈,不问是否同年,都称年 伯。聊斋志异小梅:“年伯黄先生,位尊德重。”农部:户部的别称,户部官员有户部尚书,侍郎,员外郎,主事。参军:官名。东汉末年,曹操以丞相总揽朝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 之名义办事。此为简称“参军”之始。后直至南北朝时代始正式官名化,凡诸王 及将军开府者,皆置“参军”,为重要幕僚。南朝梁代,于皇子府中置长史、司 马、谘事参军和中录事、中记事、中直兵等“参军”,又有“记事参军”、“正 参军”、“行参军”,以“参军”命名的官颇多。隋唐时代仿南北朝制,于诸卫 及王府官中俱置“录事参军事”等官。唐代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府 置有“录事参军”、“仓曹参军”、“兵曹参军”、“铠曹参军”等。在诸卫中, 于左、右卫置“录事参军事”、“兵曹参军”、“骑曹参军”、“胄曹参军”, 其它诸卫亦同。在地方上,于大、中、下都督府均置“录事参军事”及工、仓、 户、兵、法、士六曹参军事。京兆、河南、太原等府置“司录参军”以及工、仓、 户、兵、法、士六曹参军事。在上、中州置“录事参军事”及工、仓、户、兵、 法、士六曹参军事。下州仅置司仓、司户、司法三曹参军事。宋代仿唐制,大都 督府置“录事参军事”,各州于知州事的属官别驾、长史之下,有“录事参军”、 “户曹参军”、“仓曹参军”、“司法参军”、“司理参军”等职。宋代散官中 有“参军事”之官,无职掌,亦简称“参军”。明清时代,亦称“经历”为“参 军”。参戎:即参将,地方武官的名称,为提督之属官。游戎:即游击,地方武官的名称,为提督之属官。座师:明清两代科举中,进士、举人对主考官或总裁官的尊称。明清科举乡 试、会试中式者,称主考官或总裁官为座师。因当时严禁门户投帖,只写姓名不 称门生,在书启中称受业。明清考中举人、进士的人称主考官或总裁官为座师。主考官聘有若干同考官 分房阅卷,考中举人、进士的人对批阅或推荐他们卷子的同考官则称为房师。比部:刑部之郎官称为比部。魏晋以后的一种司法机关。魏晋南北朝时,尚 书设立比部曹,掌法制、律令。隋唐以后,中央最高司法机关刑部的下面设 比部,长官为比部侍郎或郎中。掌管公私债务、徒役公程、赃赎物品等的检察、 申报事宜。旧唐书职官志“刑部,尚书一员,侍郎一员。其属有四:一 曰刑部,二曰都官,三曰比部,四曰司门。”宋仍设比部,金元废。明清把比部 作为刑部司官的一般称呼。明府:原为汉代对郡守的尊称,即“明府君”的省称。唐以后则多用以称县 令。明经:原为科举考试中的一个科目,汉代以明经射策取士。明清时对贡生的 敬称。员外:清代以郎中、员外郎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明清时中央各部设员外郎, 地位在主事之上。【释义】员外,官名,全称员外郎,有“定员外增置”之意。【沿革】三国魏末始置员外散骑常侍,晋初又置员外散骑侍郎。南北朝时, 又有殿中员外将军、员外司马督等,都在官名上加“员外”。隋开皇六年(568 ), 在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次官。唐、宋、辽、金、元、明、 清沿其制,以郎中、员外郎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时号“员外”,实已在编制定 员之内。此外,唐、宋、辽、金在尚书省左右司郎中下,也有员外郎。元属中书 省。清代理藩院、太仆寺、内务府等也有员外郎。员外郎简称外郎或员外,通称副郎,秩多为六品或七品。【俗称的含义】随着时间推移和官制改革,明朝以后员外郎成为一种闲职, 不再与科举相关,而渐渐和财富联系在了一起,只要肯花银子,地主和商人都可 以捐一个员外官职来做。好比现今的某些“顾问”、“调研员”之类头衔。财富 是得到仕途功名的捷径,而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之苦尽可以统统免去。员外郎作为禄星,由他来保佑读书人状元及第、金榜题名,这多少有些讽刺 意味。但即便是如此塑造,还是不能解决角色重复的问题,因为福星的尊贵其实 已包含富贵的含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