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金妙文

上传人:d****2 文档编号:18010480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金妙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金妙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金妙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南京中医药大学 金妙文南京市级机关医院 胡 炜“痰”与“瘀”是中医传统理论中的两类不同病理因素,但又密切相关,互 为因果,每常兼夹复合为病,成为一种新的特质的病理因素,其病理特征为痰瘀 互结,其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病症称之为痰瘀互结证。古代文献中虽未明确提出“痰 瘀互结”之称,但有关痰瘀同源、同病、同治的理论和实践,由来已久。现代研 究证实:“痰证”与“瘀证”有着共同的生物化学基础。临证从“痰瘀互结”论 治一些疑难病重症,常获显效。是中医病机学说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环。津血同源,如水谷精微所化生,流行于脉内者为血,布微于经脉之外者为津 液,赖脏腑的气化作用,出入于脉管内外,互为资生转化,说明血以津液生,津 以血液存。故在病理状态下,津凝则为痰,血滞则成瘀,痰聚则血结,血凝则痰 生,以致互为因果同病,杂合为患,以而为痰瘀同病,提供了理论依据。1、痰瘀互结证的辨证要点痰瘀互结证辨证关键首重苔脉痰证的舌象,多从舌苔反映:患者苔多白厚或黄,化热则苔黄腻;瘀的舌象, 多从舌质反映;患者舌质多暗紫或有瘀点、瘀斑;另若此类患者阳气不足,表现 在舌象为舌体胖大边有齿痕。痰证的脉象,以滑脉或弦脉为常见;瘀证的脉象则以涩脉为主。痰瘀互结证 之脉象可见弦、滑或沉涩,并视痰瘀之侧重不同而有别:痰胜于瘀者,其脉以滑 或弦为主;瘀胜于痰者,其脉则以涩为主。痰瘀互结证的常见临床表现1.2.1 疼痛 疼痛是痰瘀互结为病最常见的症状。张氏医通云:“痰挟死 血,随后攻注,流走刺痛。”痰瘀阻滞脉络,不通则痛。此疼痛多部位固定,或 刺痛,或持续性阵痛,且疼痛较顽固。疼痛的具体部位常为痰瘀聚集之处:如痰 瘀聚于心则胸痹心痛;聚于肝则胁痛;聚于胞宫则痛经;聚于经络则关节疼痛拘 急其中疼痛呈刺痛,固定不移者,常偏于瘀痛;疼痛重着缠绵,经久不愈, 偏于痰阻致痛。但临床运用中两者很难绝对分开。1.2.2 麻木 朱丹溪认为肢体麻木者,有“湿痰死血”。痰瘀互结阻滞气血 运行,肌表失于濡养,则麻木不仁。痰瘀阻滞所致肌肤麻木,日久不愈,或固定 一处,或全然不知痛痒,经年累月,无有轻时,或遇寒增剧。1.2.3 肿块 痰与瘀结,层层相因,凝聚成块,日以积大,形成各种肿块。 在表可为外伤痈肿疮疡,在内多见症瘕积聚、瘿瘤瘰疬。正如内经谓:“汁 沫与血相搏,则合并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1.2.4 异常分泌物 多为炎性分泌物,如咯吐痰血、带下赤白、白浊尿血、 脓肿积液等。按中医传统说法:一般红色或紫黑色分泌物,多为血化,侧重从瘀 论治;黄色或黄白色分泌物,多为津液所化,侧重从痰论治。1.2.5 精神症状 瘀痰上蒙清窍,可见反应迟钝、健忘、甚则突然昏倒,不 醒人世;久郁化火,上扰神明则可出现头痛、失眠、烦躁易怒,甚则发狂等证。 丹溪心法谓狂病“多因惊扰,痰血塞于心窍所致”,重订通俗伤寒论谓: “热陷包络,夹痰瘀互结清窍,症必痉厥并发,终日昏睡不醒,或错语呻吟,或 独语如见鬼状”。1.2.6 久咳喘促 “肺为贮痰之器”,痰瘀互结于肺,气机壅滞,宣降失司, 可见咳嗽喘促,咯吐痰血,甚则难于平卧。痰瘀伏肺,胶结不解,其所致咳喘必 缠绵难愈。丹溪心法说:“肺胀而嗽,碍气而病,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 瘀血碍气而病。”血证论亦论咳喘为“痰水之壅,瘀血使然”。1.2.7 妇科症状 痰瘀交阻脉络,气血不得流通,可致月经量少,后期,甚 则闭经、不孕;亦可见带下量多或夹脓血。痰瘀病证的临床表现广泛而复杂多变,古人所说“百病皆生于痰”、“怪证属 痰”、“久病属瘀”为其最贴切的描述,故疑、难、久、痼之病皆有涉及,临床不 可拘泥。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注意某些易伴痰瘀互结的病证 如冠心病、肺心病、高血压、心功能不全、脑血管病、慢性肝炎、脂肪肝、 肝硬化、慢性肾炎、肾小球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性狼疮(SLE)、 甲状腺肿大、精神分裂症等。重视久病、怪病的痰瘀互结病理因素久病常使气血虚损,津血运行不畅则生痰瘀。叶天士创“久病入络”学说, 指出:“经年累月,外邪留着,气血皆伤,其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提示“久 病入络”的本质为痰瘀交混互结于脉络之中;且正因为痰瘀互结,胶固难化,进 一步使得病程迁延难愈。故对于久病难愈之症,应考虑痰瘀互结的病理因素。而 对于疑难杂证,传统医学素有“怪证属痰”“久病属瘀”之说,亦可考虑从痰瘀 互结入手。此外,当痰病治痰或瘀病治瘀而久不获效时,也应想到痰瘀同治。应结合患者素体情况 中医有“肥人多痰”“体胖多湿”之说,此类患者出现瘀血征候时,应考虑 痰瘀同病的可能性。2、痰瘀互结证的治疗方法首应明确痰瘀互结证需痰瘀同治:临床上痰瘀互结证较单纯痰浊证或瘀血证更难处理,痰浊之邪性黏腻而胶 固,瘀血之性亦胶着凝滞,两者互相胶结更为顽固。单祛痰,瘀血难化;单化瘀, 痰浊不除,病根难已。故需痰瘀并治,复合应用化痰祛湿,活血化瘀之法。痰瘀同治应以治气为先人身之气血贵于流畅,而津血的运行与“气”息息相关。气行则血行,气滞 则血瘀,气畅则痰消,气结则痰生。正如关幼波所说:“气属阳,痰与血同属阴, 易于胶结凝固,气血流畅则津液并行,无痰以生,气滞则血瘀痰结,气虚则血涩 而成痰。”气的失常既为痰、瘀的病理基础,又是痰瘀同病的继发病变。因痰瘀 同为阴邪,易伤脾之阳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痰湿内阻,困于脾土,脾气亏虚, 则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不足,运行迟缓而成痰瘀;气血相依,瘀血不去,则新血 不生,气亦难复,可致气虚,进而痰瘀复生;痰瘀滞留体内,气机遏滞,则胶着 更盛,久留不去。形成“脏腑气机失调,痰瘀内生,进一步阻滞气机,形成痰瘀 胶结,凝而不去”的恶性循环,产生各种顽疾怪病。因此在痰瘀并治的同时,需 调理气机,酌情行气、补气。庞安常谓“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 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唐容川亦说:“治血者必调气,使气不为血之病,而为血之 用,斯得之矣。”行气:一可促进气、津液运行,减少痰瘀产生,阻断上述恶性 循环;二可促使已胶结之痰瘀化解。补气:补益脾气可助运化水湿,杜绝生痰之 源;补益肺气可通调水道,清化储痰之器,且可助心行血,调畅血行。故在化痰 祛痰瘀时,需兼顾顺理气机,调畅气血运行。痰瘀同治当重温阳痰瘀互结证者多见阳气不足,无力温化水湿则停为痰饮;寒凝血滞则为瘀。 同样,痰瘀形成后亦会耗夺已损之阳气。因“饮为阴邪,非温不化”“血属阴类, 非阳不运”。故在化痰祛瘀同时,可根据病情加用温阳药,此为针对阳虚痰瘀互 结证的一种治本方法。痰瘀互结,久病入络者应加用搜剔入络之品久病络瘀者,单用化痰祛瘀之品,恐药力不足,难奏其效。酌情加入虫蚁灵 动之品,可搜剔络中之痰瘀,使浊去凝开,经行络畅,邪祛正复。常用水蛭、虻 虫、土鳖虫、蜣螂、地龙、蜂房、僵蚕之品,以其动跃攻冲之性,能荡涤痼结之 凝痰败血。痰瘀同治需注意以下几点:2.5.1 应根据病情侧重,病之成因,分清主次缓急,明确以治痰或治瘀为主, 有利于解决主要矛盾。一般痰浊停滞而致血瘀,形成痰瘀同病者,当化痰为主, 活血为辅;因瘀血日久滋生痰浊,而成痰瘀同病者,当活血化瘀为主,化痰为辅。2.5.2 祛痰化瘀均属消法,易伤正气,应中病即止,不可久用;且痰瘀之所 以能互结为患,多有本虚之面,故需根据病情配伍扶正之品。2.5.3 痰瘀互结证较之单纯的痰证或瘀证,更为顽固难化。故治当缓图,难 求速效,临证之时应善于守方。正如朱丹溪云:“久得涩脉,痰饮胶固,脉道阻 滞也,卒难得开,必费调理。”2.5.4 应嘱患者注意饮食起居,一切辛辣厚味及助湿生痰、碍气留瘀之品均 当禁忌。=1 xJS* 3 o医案:彭某某 男 46岁患者形体偏胖,既往有糖尿病、高血脂病史。目前血糖控制尚可,2002年9 月22日初诊查血脂:TC: L, TG: L, HDL-C: L。患者自两年前始发心前区闷痛 不适,诊为冠心病。近半年来发作较频,每月发作34次。发时胸闷痛,有紧 缩感,时引肩背。含服速效救心丸可缓解。时觉心慌,头昏,口稍干,纳谷二便 尚调。曾服血府逐瘀口服液,丹参片等活血化瘀药,效不显,仍反复发作。舌苔 淡黄薄腻质暗有紫气,脉滑。治以化痰软坚活血化瘀为大法,方选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冠心2号方加减。全瓜蒌15g法半夏10g薤白10g广郁金15g石菖蒲6g紫丹参15g赤芍10g红花9g 川芎10g降香10g黄芪15g天冬15g当 归15g药服7剂即见症状缓解,服药 28剂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心慌亦 减。治守原法,服药四月余。近两月仅发胸痛一次,休息后即自行缓解。血脂复 查亦降为:TC:/L, TG:/L, HDL-C:/L。按:此案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证属祖国医学“胸痹(心痛)”范畴,目前 多将其病机归为“胸阳不振、浊阴内停”,辨证属本虚标实,心之阳气不足为本, 痰浊瘀阻为标。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本病发病率在逐年上升的同时,发病的年轻 化趋势日益明显。与我国饮食结构欧美化,生活节奏加快关系甚密。过食肥甘厚 味易伤脾胃,脾运失健则痰浊内生;生活压力增大,思虑劳倦过度亦伤脾运;此 外,情志不遂、肝气不畅也可化为郁火,灼津为痰,蒙塞心窍发为“心痛”。而 痰阻血脉又致血行不畅,滞为瘀血,形成本病的另一大病理因素。如患者脏腑机 能尚健,多无明显“本虚”表现,而“邪实”表现相对突出。病久者出现“虚实 夹杂”之征,亦多属因“实”致“虚”。故治疗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其“邪实” 一面,特别是“痰浊”发挥的始动作用,注重“痰瘀互结”的病理因素,不可过 重补虚。另一方面,高脂血症作为冠心病首要危险因素,正日益受到重视,控制 血脂已成为冠心病防治中的关键一环。祖国医学中“高脂血症”的病理特点为痰 瘀胶着血脉,化痰祛瘀法已被公认为降脂诸法中作用显著的一种。从“治病求本” 的原则出发,冠心病的防治需要“痰瘀同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