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人物传记教案

上传人:bei****lei 文档编号:179924865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高考人物传记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6高考人物传记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6高考人物传记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高考实用文本阅读传记阅读教案第一课时考点分析及客观题解题技巧一、近三年高考题回顾考点统计试卷2015年2014年2013年题目套:朱东润自传套:将军赋采薇套:科学巨人玻尔套:爱国科学家邓叔群套:“飞虎将军”陈纳德套:一个不能忘记的人涉及考点传主形象、信息筛选整合、内容要点的归纳、分析传记的特色、探究传主形象、信息筛选整合、内容要点的归纳、探究传主形象、信息筛选整合、内容要点的归纳、探究2015年高考新课标传记阅读:朱东润自传(2)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6分)(4)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8分)二、明确考点 考什么?1、写什么?(1)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2)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3)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2、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作用)。 3、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考题结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25分)选择题+主观题+主观题+探究题 5分+ 6分 + 6分 + 8分四、客观题(一)题型5选2 题目显性特点: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共5项),选择最恰当的两项分值有:3分,2分,1分,0分。满分5分。(二)解题指导步骤:读原文找原句比原意不管是0分项、1分项,还是2分项,或3分项,我们都要根据选项内容找到文本对应句子,细心比较,来确定选项内容原文意思是否相符。有分值项各项特点1、1分值项:(有小错误) 信息有偏差 信息有遗漏 以次充主2、2分值项:(无错)(信息表述比较概括 信息量比较少 难度较小) 3、3 分值项:(无错)(信息表述比较精确 信息量比较多 难度较大)策略:用排除法,先排除0分题选项,再排除1分题选项,最后验证正确选项是否正确。排除0分选项时,要特别留意人物(言行、观点等)、事物(时间、因果等)(三) 0 分项常见的陷阱主要在人物(主要是传主)、事件上设陷阱。人物:张冠李戴(对象)、行为有偏差(行为)、曲解观点或建议(语言) 事件:张冠李戴(对象) 篡改时间或时态(时间) 以偏概全(范围) 绝对化(程度) 曲解原因、篡改结果、因果倒置(因果) .(四)真题体验(2014年新课标)科学巨人波尔0分项为CDC玻尔敏锐察觉到纳粹将要对犹太人实施迫害,及时转移了大批犹太科学家,后来还亲自参加了丹麦的抗敌组织,反对纳粹暴行。(0分)文本第5段 希特勒上台后,玻尔以访问德国为名,暗地调查德国科学家的安全情况,然后设法把可能受到迫害的犹太科学家转移到安全地方。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 人物:传主的行为走样D玻尔不但有科学家的直觉,也不乏政治家的远见。他预感到核武器的危害,试图尽力说服各大国首脑达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0分)第6段在美期间,为抗击法西斯,他曾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在研制过程中,他就考虑到这一研究成果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并曾多次接触英美首脑,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但没有成功。人物: 曲解传主的建议(2014新课标)爱国科学家邓叔群0分项为BEB.考虑到岭南大学开学在即,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国,全然不顾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第一段有关句子 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0分)人物:曲解人物的建议E.邓叔群基于水利和林、牧并重的思想而提出的森林生态平衡理论,使得黄河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并减轻了下游的水患灾害。(0分) 原文第四段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事件:未然变已然(五)试题演练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杨敬年:百岁经济学家的“慢人生”蒋肖斌杨敬年出生于1908年,或者换个更有历史感的说法,“光绪三十四年”。年逾百岁的他,做什么事都要比别人“慢一拍”。和屈原是同乡、出生于湖南汨罗的杨敬年,因为近代中国的战争与和平,求学经历十分复杂。他4岁起跟着外祖父启蒙,13岁通读“四书五经”。为了将来能在乡下小学教书,叔祖父借钱送他到岳阳县城第一高等小学读书。1924年,杨敬年考上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和毛泽东成为校友。1927年,又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为参加革命做准备,却遭遇“马日事变”(长沙驻军许克祥反共),杨敬年愤而离校,一边教书养家糊口一边备考大学。1932年,因为其他大学都要学费,他选择了中央政治大学行政系。毕业后,无意官场的杨敬年又于1936年考入了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南开复课无望,杨敬年携妻带子辗转于长沙、贵阳、重庆、兰州颠沛流离1945年8月,已经37岁的杨敬年踏上了赴牛津大学求学的旅程。在他百岁时写的自传期颐述怀中记述:“40岁,拒绝了去美国的邀请,博士学成归国。1949年,天津解放,我就这样毫无精神准备地从旧社会进入了新社会。”在英国留学时,杨敬年除了日常必需,把省下来的钱都买了书。回国前夕,时任南开大学校长的何廉寄给他的500美元旅费,也都用来买书,甚至把自己的打字机都卖了买书,“打字机国内有,有的书国内买不到”。于是,杨敬年回国时,500本书是最值钱的家当。骤然成了“右派”,原本工资207元的四级教授,每月只给60元生活费,女儿还在念大学,根本不够花。杨敬年不得不去天祥市场(当时天津最大的旧货市场)卖东西补贴家用。有个旧书店老板说,外文书我都要,5角钱一本。杨敬年没舍得卖。不料到了“文革”,学生们推了三个“排子车”闯到杨敬年家里,拉走了所有书。“我住在二楼,他们在楼下喊:杨敬年,这些书都是你剥削来的!”杨敬年说,“后来有人告诉我,我的书在天祥市场卖,我才去那买回了几本。文革结束后也发还了一些,让我自己去几屋子书里翻,又找到几本,但大部分都不见了。”现在杨敬年家中有10个书架,大部分都是“文革”后买的新书,“准备老了看”。而他也可能真的忘记了年龄:“没想到快100岁时生了一场病,眼睛不行了。最开始用A3纸复印,再拿放大镜看,后来只能让保姆给我读书。最近在读那个比我大两岁的老头(周有光)的书。”1979年3月28日,杨敬年平反,又能拿每月207元的工资了,还搬进了学校的高知楼。有人羡慕地说:“看你有多大变化!”杨敬年却觉得:“我还是我,只不过我现在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大学教授,能名正言顺地教书了。”原本是早该退休的年纪,71岁的杨敬年却刚刚开始工作。似乎是要把攒了20年的精力全部释放出来,在90岁之前,杨敬年做了这几件大事:开创了国内第一个发展经济学课程,撰写人性谈,翻译国富论。杨敬年很实诚,称自己之所以开发展经济学的课,一大原因是被分配到研究非洲经济,“没可搞的,就扩大范围,研究发展经济学”。这门二战之后建立的学科在西方已有30多年历史,在国内却还是空白,杨敬年成了中国发展经济学的第一人。他撰写了西方发展经济学概论和西方发展经济学文献选读两本各50多万字的教材,每一本都是自己手写,从不让研究生代劳。而真正让杨敬年开始成为“名人”的,是国富论。这是他90岁时的译著,一本经济学的专业书却出人意料地成为畅销书,至今重印十几次,发行10余万册。2011年,亚当斯密的母校、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校长访问南开大学时,当天下午就拜访了杨敬年,送上了国富论的手稿给这位远方的知音。时至今日,杨敬年一直庆幸两件事,一是没有去台湾,“不必像于右任那样葬我于高山之巅兮,遥望大陆”;二是没有去美国,“否则中国解放后与世界20多年的隔绝,也会使我终老异乡”。他说:“我的一生,是和命运搏斗的一生。”过了100岁,杨敬年又忙了起来,总有学生、记者、朋友来访。视力几乎消失的杨敬年思维仍然清晰,能滔滔不绝地讲两个小时,各种数字、年份记得尤其清楚。他原本每天凌晨3点起床,3至4点读书,4至5点锻炼,几个月前病了一场,生活不能自理,于是总抱怨“恢复得太慢”。虽然一生的节奏总比同龄人“慢”,但杨敬年不能容忍光阴溜走。(节选自中国青年报2014年01月14日)(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与屈原同乡的杨敬年,做什么事都比别人“慢一拍”,这使他考大学时选择了中央政治大学行政系,后考上了南开大学经济研究生。B.“文革”期间,杨敬年成了“右派”,在他生活最艰辛的阶段,他都没舍得卖外文书,后都被无情地没收,“文革”后只找回几本。C.杨敬年40岁时才获得博士学位,他拒绝美国邀请,学成归国,研究发展经济学,填补国内空白,成为中国发展经济学的第一人。D杨敬年71岁时,名正言顺地成了大学教授,翻译国富论又让他成了“名人”,他感慨没去台湾与美国,是人生幸事。E本文截取杨敬年人生的若干片段,叙述这位百年经济学家求学、工作、著书等方面的人生经历、表现了他可贵的精神品格。.(1)选E得3分,选C得2分,选B得1分,选A、D不得分。(B表述不够准确,没收的都不是外文书,找回来的几本也不能理解都是外文书。A. 和屈原同乡的杨敬年,做什么事都比别人“慢一拍”,这使他考大学时选择了中央政治大学行政系,后考入了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原文第二段(杨敬年)一边教书养家糊口一边备考大学。1932年,因为其他大学都要交学费,他选择了中央政治大学行政系。 事件:曲解事件的原因D.杨敬年71岁时,名正言顺地成了大学教授,翻译国富论又让他成了“名人”,他感慨没有去台湾与美国,是人生的幸事。(0分)原文13段:真正让杨敬年开始成为“名人”的,是国富论。这是他90岁时的译著。人物:曲解传主的年龄第二课时 概括传主经历,把握传主形象一、 概括传主经历常见题型:概括传主人生阶段、成就、原因。 题例:是什么原因让XXX取得成功并最终成就传奇人生?概括传主成功原因(原因+例子)【答题思路】1)执着求变、渴望学习、屡败屡战,如文章第二部分说他(2)吃苦耐劳、细心精明、坚强的意志和灵活的处事方法,如在掌握归纳人物经历(事件)的基本方法1、时间变化2、地点变化3、职位(工作)变化4、注意关键句子提示(过渡句)5、注意题目的附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二、把握传主形象常见题型:概括传主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风貌)或某一性格体现在哪些方面(1)通过文章可以看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2)通过事件,反映了怎样的性格?(3)从文中可以看出是一个怎样的人? (4)段写出了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5)在方面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答题策略1、抓评议性、概括性的词句。2、抓传主在事件(主要事件)中的 表现与细节描写。3、抓传主背景与作者意图。(知人论世)4、抓传主与他人的关系。答题模式:概括传主的品质+文本分析答题要领 第一步:审清题型,看清题目要求 第二步:理清文章思路,找准答题区间 第三步:注意标志词句,划出相关信息 第四步:归纳整合(合并同类项法),组织答案。 语言精炼准确,可用原文语言作答,或在原文原句基础上整合而成。答题技巧:看分答题 分点答题 力求全面三、实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加尔各答的天使1997年9月10日,印度的加尔各答。一场隆重的葬礼正在举行,逝者的遗体被12个印度人高高地抬起来,所有在场的人全部下跪,包括印度总理。当逝者的遗体抬过大街时,两边大楼上的人全部下楼来,没有人觉得有资格比她站得更高。 这是印度各界人士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吊唁者为被称为“加尔各答的天使”的特蕾莎修女举行国葬。成千上万的人冒着倾盆大雨走上街头,为她的离去流下哀伤的眼泪。 1910年,特蕾莎修女出生在南斯拉夫联邦的马其顿共和国。12岁时,善良博爱的天性使她对慈善事业着迷,并加入天主教的儿童慈善会。她后来回忆说:“我那时就意识到我有一个使命,就是去帮助穷人。”15岁时,与姐姐一起来到印度接受传教士训练。18岁时,她来到了被尼赫鲁称为“噩梦之城”的加尔各答。 从1929年到1946年,特蕾莎修女在加尔各答的一所女子学校任教,事业虽然神圣,但学校里的女孩几乎都是出生于印度的上层社会。这个优越的环境与更加广大、更加真实的印度无关。1948年,她用仅有的一点积蓄,创办了一所露天学校,专门收留失学的流浪儿童。1950年,她创办了印度爱德修女会,并为它制订了教规,凡教会成员都要定下“贫困、贞洁和服从”的誓约。她解释说:“要爱穷人,了解穷人,我们自己必须是穷人。” 1952年,她在加尔各答的一座寺庙旁建起了“垂死贫民收容所”,让那些垂死的贫民在弥留之际享受一下人间的温暖。这一举动惹恼了寺庙的和尚,他们扬言要杀死这些垂死者。特蕾莎修女用身体挡住大门,大声地说:“你们要杀就杀死我吧。让这些垂死的人平静而尊严地去死吧。”说着,双手合十,双眼紧闭。她无所畏惧的气概震慑了闹事者,和尚们没趣地走了。到80年代末,大约有3万名身患不治之症而无家可归的人,在这里度过最后的日子。当有人问“挽救这些患有不治之症的人是否值得”时,她很吃惊,因为这样的提问与她的人生观格格不入。 特蕾莎修女到处奔走呼号,并将教皇保罗六世访问印度期间赠给她的一部高级轿车卖掉,成立了加尔各答唯一的麻风病防治中心,开始大量收留麻风病人。在贝鲁特的战区,在埃塞俄比亚的饥民区、在非洲爱滋病蔓延区都留下了她衰弱而坚定的身影。她甚至只身到科索沃交战区解救被围的妇女儿童,交战双方听说特蕾莎修女进入战区,立即停火,待她带走妇女儿童,双方又马上开火。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听到消息后说:“连我也做不到的,她做到了。”她创建的组织所有的钱物都是人们捐赠的,并无偿提供给贫病无力的人。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愿意把钱捐给她,到她逝世前,她的组织有四亿多美元的资产,有7000多名正式工作人员,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务工作者分布在115个国家,管理着543个收容站、孤儿院和爱滋病防治中心。可是,她住的地方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穿的衣服,一共只有三套,而且自己换洗1979年,特蕾莎修女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她在颁奖仪式上的即兴讲话中说:“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我只是一个群体的代表,我不过是汪洋中的一滴水”,“没有所谓集体的人,每个人都是具体的,个人才是最重要的,每一个人在我而言就是基督,她是那时那刻世上唯一的人” 在颁奖仪式上,特蕾莎修女还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她对主持者发出了真诚的呼吁:客人们能否不享用例行的盛宴,把盛宴的费用捐给她的组织。因为这100多人享用的盛宴,可以让1500名加尔各答的穷人吃一天饱饭,结果出席颁奖仪式的人一致同意取消宴会,把节省出的1700美元赠给了特蕾莎修女,她所获得的奖金也全部做了慈善基金。 特蕾莎修女18次被提名为“年度最受尊敬人物”中的“十大最受尊敬女性”之一,并屡次当选。2009年10月,特蕾莎修女被诺贝尔基金会评为“诺贝尔奖百年历史上最受崇敬的获奖者”(共3位,另外两位是马丁路德金和爱因斯坦)。 大地上远处有个修女, 她穿梭于又臭又脏的废墟, 与那四季踏遍天涯海角, 含泪说着爱要爱到心痛。 香港歌手郑秀文的名曲加尔各答的天使,将特蕾莎修女平凡而伟大的形象永远定格在了道德的天空(2)特蕾莎修女为什么被称为“天使”?请根据文本从她的行为、思想以及影响等方面分析说明。(6分)从特蕾莎修女的行动上看,她创办各种救助机构,四处奔波筹集善款。自己得到的一切财物都捐给别人,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使无数的人获得了生命的尊严。从特蕾莎修女的言行中可以看出她有扶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的崇高理念。有一颗天使般的心。(可举原话)。从影响上看,他唤醒了许多人的爱心,无数的人在她的感召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同时也鼓舞了那些弱势的人。(意思对即可,每条2分)(3)特蕾莎修女身上有哪些优秀品格?请根据文本概括说明。(6分)有爱心,有悲悯情怀,有奉献精神(创办各种救助机构,四处奔波筹集善款 )谦虚博大的情怀,不求个人荣誉(她在颁奖仪式上的即兴讲话 )坚韧顽强的精神(奔走呼号)英勇无畏的精神(斗和尚,赴战火中领人)生活简洁朴素,不追求个人享受(如:日常生活她住的地方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穿的衣服,一共只有三套 )四、巩固训练侯仁之:城市的知音第三课时分析传记的言特色、文本特征和表现手法(一)高考在考查传记阅读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作用)的题型一般有以下几种:传记中的引用;传记中的细节描写;传记中的侧面描写;传记中的选材与组材;传记的结构技巧;传记的语言特色。题型一 整体鉴赏一篇传记一、常见的设问形式:1、请结合本文分析自传/评传具有什么特点。2、本文是自传/评传,请简要分析其特点。二、技法点拨掌握传记的类别及特点:从叙述人称看,有自传和他传之分:自传是指本人叙述自己生平事迹的文字,多是回顾生活往事、人生阅历、兴趣爱好、思想轨迹,其形式如同一般的散文形式,信笔写来,典型的“形散神聚”,如回忆录;他传是指他人为传主撰写的典型的传记文章,其写作意图和写作思路非常明显,通过对传主的典型事迹的叙写,突出传主形象、性情、品格、成就,表达出对传主的崇敬之情(为反面人物立传则相反)。从表达方式看,有叙传和评传之分:叙传重在“叙”,重写人物事迹;评传重在“评”,即在叙述人物事迹的基础上,对人物的所作所为加以评述,它处于人物传记和文学评论之间,评中有传、传中有评。由于评传兼具两者特点,因此可以写得比较简短,更适合于考试命题选用应予以重视。三、答题思路内容上:如何再现某人什么样的一生和什么样的伟大人格,展现了什么样社会风貌等。内容深刻真实,给人以深刻启示。写法上:结构上严谨流畅,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等。语言上,富有情感和含蕴,表现力强,生动形象。选材上,精当,说服力强等。表现手法上2015年高考新课标传记阅读:朱东润自传(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6分)【参考答案】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写生平与写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实用类文本的文章内容、作者态度、风格、修辞性质等方面的理解、鉴赏和评价。能力层级为D级。四、对点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永远的汪曾祺徐卓人汪曾祺一生,寸步没有离开过中国的世俗,在数十年生活的波涛中,他总是被十分随意地卷来抛去,在诸多的芸芸众生的故事中,他始终扮演着一个平常老百姓的角色,他甚至认为,“当了一回右派,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尽管他年轻时曾向他的老师沈从文流露过他要自杀;1949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他也曾陷入过深深的苦闷,乃至晚年,曾经一度难以摆脱沮丧与无奈,但他最终接受了现世生活的全部,且显得波澜不兴。这决定了汪曾祺是一个现实主义者。长期的平民化生活使他特别敏感于生活的细节。他总是睁着一双睿智的眼睛,来看待并关注生活的冷冷暖暖。他的作品无一不忠实于现世生活,他说过:没有生活的启发,我就写不出。弥足珍贵的是,汪曾祺没有沉缅生活,历经世俗,由俗而脱俗。汪曾祺将精深的人生体验赋予了自己的文学,也传递给了读者。汪曾祺既得人生之精义,于是他也就具备了坚韧的心理承受力。他的这种状况外在的表露常常被人说为“淡泊”。其实这“淡泊”是对世俗的一种涵化,是他对现世清醒到极至的一种反悖。他不擅以大喜大悲怪诞离奇制造效果,却以一种轻声的叹息慑服了人。人世间的悲哀,可怜,萎琐,一切乏人兴趣甚至让人鄙薄的行为作派,一旦到了他的笔下,就顿生出脉脉的怜情和绵绵的酸涩,就变成了人类共同的苦恼和弱点的暗示,变成了人性涨落的一种提示。他习惯于把人世间的痛苦嚼碎了,咽到肚里,而后缓缓化解成那种味,这是一种微甜、微苦、微涩、微酸的五味相融的味,是一种经久永恒的味,痛恨,但不咬牙切齿;欢乐,但不得意忘形。他习惯于勇敢地承受世事,然后涵化丑,融化恶,这使他与他的文学具有了独特的人格力量。最可敬是汪曾祺与他所观察以及所表现的人物始终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尊重他笔底的人物,将他们当成自己的朋友。他始终记住老师沈从文对他的告诫:“千万不要冷嘲”。关注着世人,思考他们,同情他们,爱他们。早在40年代,他的落魄、鸡鸭名家、老鲁、职业等作品,无不充满着对世道人心、人类命运的关注,那种浸润作品的淡淡的苦涩,已明显表现了他人道主义的基本主题。许多评论家都注意到了汪曾祺作品的人性美,可以说汪曾祺是当代最擅写人性的作家。他总是这样一往情深、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人世间的情义,哪怕是点滴的,稍逊即逝的。他十分崇尚沈从文对生活、对人、对山河草木都充满感情,对什么都爱着,用一颗蔼然之心爱着。与他的老师一样,他有着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永远倾心、永远诚实的赞颂的感情。看似冷静如水,其实灼烈如火。汪曾祺为人为文,向真向善,求平实,不矫情。这个性情中人,深深爱着生活,对生活有一种宁让它负我、我不负它的痴迷,通俗说法:“随遇而安”。这种大平和心,使他变成一根草,一株树,一条河流,一潭池水,与天地人达成了最为相宜的默契。“美的形式是自由形式。”汪曾祺倾向“为文无法”随便。他尤其向往苏轼的“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说“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液叶流转,一枝摇,百叶摇。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就像淡泊的水墨画一样,水气氤氲,自然漫散。不少人提到过汪曾祺文章的“水性”,“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水是曲线的,流动的,自由的,漫散的,自然的,生动的,这确实好象造就了汪氏文章的流动的韵律和自然的品格。生活太喧闹,太浮躁,人活得很疲倦,很累,需要安静,需要清凉,需要滋润。汪曾祺的“水性”便以从容而自然名士风度,营造出了一种滋润的声音,滋润的颜色,滋润的气息,滋润的光明,滋润的人生与人性。汪曾祺不失为中国文坛的一位名士。(有删改)20本文是评传,既有叙写也有评述,请以第3、4段为例,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参考答案】(6分)第3段主要写汪曾祺的“淡泊”文学创作思想,第4段主要评价他作品的人道主义主题。叙写中结合评议,知人论世,两相映照,使读者了解传主思想品格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认识传主的文学作品。6分。答对、点各得2分,答对得2分。意思对即可。题型二 传记中的引用及其作用人物传记为了满足刻画人物、表达中心的需要,有时会引用大量的原始材料,或者诗词、故事、书信、日记,或者别人对传主的评价。因此,命题者有时从这个角度入手,要求分析引用这些材料的作用。一、常见的设问形式:1.引用主人公的原话/他人的评语有什么作用?2.引用在上下文中/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在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部分引用主人公的原话/他人的评语有什么作用?二、方法点拨 (1)直接引用大量原始材料,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2)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传主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3)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4)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5)引用别人的评价,可以从侧面烘托传主形象,增强说服力。三、答题模式:引用(引用的内容),可以突出/侧面烘托/显示出人物的精神面貌(传主的精神),对人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作用)四、对点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提起梁实秋,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与抗战无关论”之类的名称,想到他与鲁迅,与左翼文人之间的争论和恩怨。如果我们抛开这些,而以一个客观的立场来衡量他,就会发现一个与我们的成见不一样的梁实秋。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他们一个深刻,一个通达;一个锐敏,一个温煦;一个忧郁沉痛,一个旷达潇洒;一个终生与现实苦斗而身心疲惫,一个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梁实秋晚年曾云:“曳杖街头人不识,绿窗前营自家生计,富与贵,浮云耳。”诚如此言,梁实秋一生淡漠名利,胸襟洒脱,对人生,他总是保持着一种充满智慧的微笑,而且,一直笑到最后。梁锡华在一叶知秋中评论他说:“他有胡适先生的温厚亲切,闻一多先生的严肃认真,徐志摩先生的随和风趣。”而余光中对他的印象是:“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他的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他出生、成长于北京,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对古老中国在情感上具有一种亲切感。因而尽管他在清华学校受的是美式教育,后又赴美留学,但他骨子里却还是中国化的。然而,恰是这个最具“中国性”的作家后半生却是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1987年11月,梁实秋病逝于台北,遵照他“觅地埋葬,选台北近郊坟山高地为宜,地势要高”的遗嘱,被安葬在台湾淡水北新庄北海公园墓地。梁夫人透露说:“为的是让他能够隔海遥望魂牵梦绕的故乡。”此时,让人不禁想起那千古名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既惜且悲,唏嘘不已。1937年7月28日,北京城陷入日军的铁蹄之下,作为一个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内心无比沉痛,他涕泣着对大女儿梁文茜说:“孩子,明天你吃的烧饼就是亡国奴的烧饼了。”北京沦陷后,梁实秋面临着走或留的两难选择。走,意味着要抛妻别子,远离年迈的父母,任由他们在日军的铁蹄下浮沉;留,则意味着要忍受亡国奴的耻辱,甘当日军铁蹄下的顺民。考虑再三,他最终决定只身逃离北京。他先到天津,后转道济南奔赴南京。在济南车站,梁实秋遇到他从前的一位学生。两人之间的对话耐人寻味:“老师到哪里去?”“到南京去。”“去做什么?”“赴国难,投效政府,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师母呢?”“我顾不得她,留在北平家里。”辗转抵达南京后,情况并不像他所预期的那样乐观:“到南京我很失望”,“南京在敌机轰炸之下,人心浮动”,“各方面的情形很乱”。南京政府对于梁实秋等知识分子如何安置迟迟没有着落,他油然生出“报国有心、投效无门之感”。周旋两天后,梁实秋接到的命令是 “急速离开南京,在长沙待命”。在开往长沙的船上,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三天后,邸达岳阳,洞庭湖烟波浩淼,岳阳楼巍然高耸。于此地,梁实秋想起了飘泊一生、有家难归的杜甫,感慨万端,心头涌起杜甫的诗句:“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乱世羁旅,千古同嗟,想必梁实秋此时对杜甫这首诗的理解更有一份身世之慨吧。1938年夏,梁实秋以参议员身份来到重庆,几经周折,定居于重庆北碚。他与吴景超、龚业雅夫妇合建了一所瓦房,取名“雅舍”,不过是一所标准的四川乡下的低级茅舍,“窗户要糊纸,墙是竹篾糊泥制灰,地板踩上去颤悠悠的吱吱作响”。居重庆期间,梁实秋受邀出任教科书编委会主任一职。“抗战期间我有机会参加了这一项工作,私心窃慰,因为这是特为抗战时期需要而作的”。尽管任编委会一职全天工作,他却拒绝接受薪金,原因是他认为自己作参政员已领了一份津贴。当时他并不宽裕,以至于家人来到重庆后,生活立即陷入困顿之中,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拒绝接受薪俸,并坦言:“人笑我迂,我行我素。”梁实秋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味和格调,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能让人体会人生,参悟智慧。梁实秋精研西洋文学,但下笔却是最道地的中文,在温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简洁,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同时,我们也该看到他由家国之痛所引发的身世之感:“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跳跃的笔锋,转折的语意,清晰地传送出梁实秋内心的飘泊感和忧患感。(2)简析第二自然段中引用传主以及梁锡华、余光中言论的作用。(6分)参考答案引用传主的言论,表现其淡漠名利、胸襟洒脱的思想意识。引用梁锡华、余光中的言论,从侧面(或间接)表现传主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具体丰满。丰富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具可读性。表达了对梁实秋的赞赏之情。(每点2分,答3点给满分)题型三:其他人物对传主的映衬 传记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但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在传记中,常常用以次要人物侧面衬托主要人物的方法来达到刻画传主的目的。传记中的主要人物(传主),通过众多人物烘云托月般的衬托,形象更加鲜明,性格更加突出。这些人物虽然属于次要人物,但对于表现传主的品质与精神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除了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以外,运用别人对传主的评价等方式也对传主具有侧面衬托作用。一、常见的设问形式:(1)看看作品除了写传主外,还写了哪些人物?(2)这些人物对刻画传主形象起了什么作用?(3)本文的传主是,为什么还要写等几个人物?(4)文章写,有什么作用?二、方法点拨解答人物传记侧面描写类题目的角度1.从侧面表现传主 通过写与传主相关的人,从侧面表现传主的性格、特点、品质等。从侧面来写,表达效果更好,更形象有力,让人在思考回味中体会到相关的意蕴,更富有文学魅力。2.内容与情节的需要不交代其他的相关人物,内容与情节就不完整,就无法更好地来表现传主。只有把传主放在一定的环境中,他的行为、性格才显现其合理性,为了交代必要的环境,自然要写一些看似与传主无关的人。3.由点及面,揭示除传主个人之外更深的主题作者要揭示某种社会道理或者一个大的群体,比如整个民族的某种品质,光凭借传主一个人无法全面地表现,就必须做拓展,除了写传主之外,还要写其他人。这样传主再加上其他人,点面结合,就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表现主题。三、对点训练 (2011福建)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朱启钤【注】:“被抹掉的奠基人”林天宏2006年6月13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得严严实实。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梁思成?”她答道。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诚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朱启钤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中国文物研究所某研究人员曾这样评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他被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抹掉了”。朱启钤于1930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祯,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他还以其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有数据显示,截至1937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206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社停办也已整整60周年。6月13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游人如织,屋宇间却依旧透着落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而位于东城区赵堂子胡同3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摘自2006年6月2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注】 朱启钤(1872-1962),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题目: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作者写梁思成是为了写朱启钤,因此分析时的落脚点必须在塑造朱启钤这一人物形象上;其次要找出文章具体写梁思成的地方,确定其中一处,分析作者在此处写梁思成对表现朱启钤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最后,还要分析它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答案】 作用:文章通过对梁思成有关事迹的叙述,或直接或间接地写出了朱启钤对我国古建筑研究的重要贡献。所选事例及分析:第段,文章写记者认为改造北京旧城第一人是梁思成,间接说明朱启钤不为人所熟知,点明题意,引出下文。第段,梁思成因营造法式一书而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并在中国建筑学界有很高的地位;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就是朱启钤,这间接反映出朱启钤鲜为人知的贡献,照应题目。第段,点明如果没有朱启钤,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直接突出朱启钤的贡献。第三课时分析传记语言特色、文本特征和表现手法(二)题型四:传记中的细节描写传记作品善于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刻画传主的形象,呈现传主的内心世界,折射出传主的精神品质,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个性特征,使传主的形象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一、常见的设问方式:(1)文中运用这个细节,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2)本文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例子进行分析。(3)本文追述往事有几个细节?举例说说这些细节的写法体现了传记的什么特色?二、方法点拨解答人物传记细节描写类型的几个主要角度1.从对人物形象刻画的角度(1)让传主形象更全面完整,更立体化。(2)让传主形象真实可信。 (3)符合读者心理需要。2.从体现传记文本特色的角度(1)可以体现传记史实性、真实性的特点;(2)可以增强传记的表现力;(3)可以使传记内容更加丰富,主题更加突出。三、对点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闻一多在青大梁实秋青岛的天气冬暖夏凉,风光旖旎,而人情尤为淳厚。我们立刻就认定这地方在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都够标准,宜于定居。所以我和一多一言而决,决定在青岛大学任教。我回北平家中小憩,一多返回武汉接眷,秋后我们便在青岛开始授课。除了国文系主任之外,一多还担任文学院院长。在中国文学系里,一多罗致了不少人才,如方令孺、游国恩、丁山、姜叔明、张煦、谭戒甫等。一多赁屋于汇泉,离浴场不远的一栋小房,出门即是沙滩,涨潮时海水距门口不及二丈。据一多说夜间听潮一进一退的声音,有时不能入寐,心潮起伏。他到学校去要经过我的门口,我住在鱼山路,他时常呼我同行赴校。青岛多山路,所以我们出门都携手杖一根,这是别处所不需要的。一多很欣赏策杖而行的那种悠然的态度,所以他备了好几根手杖。一多在私生活方面是个懒人,对到市内购买什物视若畏途。例如,我们平常都喜欢穿千层底的布鞋,一多怕去买鞋,时常是鞋穿破了之后,先试穿他的厨师的鞋子,然后派遣他的厨师代他去买鞋。汇泉的房子是很令人羡慕的,可惜距校太远,同时也太偏僻,到了冬天海风呼啸时分外凄凉。一多住了不到一年,便趁暑假的时候送眷回到湖北,离别了那海边小屋。他为什么要把妻室孩子送还家乡,独自留在青岛,我不知道,事实上他的家庭生活的情形,我也所知甚少。他住在汇泉的时候,请我去吃过一次饭,我如今还记得他的厨师所做的烤苹果非常可口。孩子一大堆,流鼻涕的比不流鼻涕的为数较多。一多送眷回乡,返校后就住学校宿舍,好像是第八校舍,是孤零零的一座楼,在学校的东北方,面对着一座小小的坟山。夏夜草长,有鬼火出没。一多在这宿舍过了孤独的一年,饮食起居,都不方便。但是这一年间他没有家累,得以全副精力从事中国文学的研究,尤其致力于研究诗经。有一天他到图书馆找我,我当时兼任图书馆馆长,他和我商量研究诗经的方法,并且索阅莎士比亚的版本以为参考,我就把刚买到的佛奈斯新集注本二十册给他看。他浩然长叹,认为我们中国文学虽然内容丰美,但是研究的方法实在落后。他决心要把诗经这一部最古的文学作品彻底整理一下。他从此埋头苦干,真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我有时到他宿舍去看他,他的书房中参考图书不能用“琳琅满目”四字来形容,因为那凌乱的情形使人有如入废墟之感。他屋里最好的一把椅子,是一把老树根雕刻成的太师椅,我去了之后,他要把这椅上的书搬开,我才能有一个位子。他的研究的初步成绩,便是后来发表的匡斋尺牍。在诗经研究上,这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他用现代的科学方法解释诗经。他自己从来没有夸述过他对诗经研究的贡献,但是作品俱在,其价值是大家公认的。一多从来没有忽略发掘新诗的年轻作者。在青大的国文系里,他最欣赏臧克家,臧克家写诗是相当老练的。还有他从前的学生陈梦家也是他所器重的。陈梦家是一个很有才气却不修边幅的青年诗人,一多约他到国文系做助教,两个人颇为相得。青岛附近的名胜只有崂山,可是崂山好像没有什么古迹,尽管群峰陡峭,乱石穿空,却没有什么流风遗韵。我和一多曾数度往游,在瀑布前流连忘返。一多说风景虽美,却不能令人发思古之幽情,可见他浪迹于山水之间尚不能忘情于人事。我指点山上的岩石,像斧劈一般,我说那就是千千万万年前大自然亲手创造的作品,还算不得是“古迹”么?一多不以为然。后来我们到济南参加山东省留学生考试委员会的会议,事毕游大明湖,一多在历下亭看到“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一联,依稀想见杜少陵、李北海的游迹,这才欣然色喜。一多在青岛住了两年,在学潮爆发之后不愉快地离去,在北平任教于清华大学。(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题目:文章第四段画线句子描写了闻一多先生送眷回乡后的生活情形,有什么作用?【解析】 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画线句子通过“孤零零”“有鬼火出没”等细致地写出了闻一多住处的冷清。也写出了闻一多饮食起居的不方便。而后文则写闻一多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在诗经研究方面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这就突出了闻一多先生废寝忘食的治学精神。【答案】 (1) 真实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住处的冷清和闻一多先生生活的不方便。(2)但在这样的条件下,闻一多先生仍致力于中国文学特别是诗经的研究,更加突出了闻一多先生废寝忘食的治学精神。题型五:选材组材技巧传记选材的特点:真实;典型;材料可以是重大事件,也可以是日常生活小事。体会评价选材组材要看材料和中心、人物、主题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是采用重大题材还是选择生活小事来表现人物,材料的顺序安排如何。一、常见的提问方式:(1)本传记在选材、组材上有何特色?(2)本文材料的顺序是如何安排的?(3)本文是从哪几个角度选材组材的?二、方法点拨1.在解答选材这类题时需要考虑传记的文本特征(一)选材的角度1.以小见大 2.点面结合(以点带面) 3.正侧结合 4.选材典型(二)材料的安排 1.详略得当为什么选择传主的某个人生阶段来详细记叙?因为这一阶段是传主成长过程的一个关键时期,他这一阶段的经历最能突出他的主要品格或这一阶段最能突出作者的创作意图。 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选材的真实性;选材的典型性;材料的大小。传记的材料可以是重大事件,也可以是日常生活小事。2.在解答组材类题时需要考虑的方面(1)从时序角度思考。通过抓时间词语,可以迅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传主的生活经历及思想演变过程。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强调作用,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放到开头强调了传主的什么。(与传主精神、品质等的关系)表达作者对传主怎样的情感。(与作者情感的关系)深化了主旨。(与主旨的关系)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了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2)从详略方面思考。传记的组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四、对点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徐百柯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天津人。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31年12月3日,在清华大学校长就职典礼上,梅贻琦留下了中国大学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本人从来没有被称为“大师”,但在他的任内,却为清华请来了众多的大师,并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的大师。他被称为清华“永远的校长”。在遍布世界的清华校友心目中,提到梅贻琦就意味着清华,提到清华也就意味着梅贻琦。一位清华的老校友在纪念梅贻琦的文章中称:“母校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字为校训。历届毕业同学,凡是请梅先生题纪念册的,梅先生辄书此两语为勉。梅先生一生行谊,也正可以这两句来说明。”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梅贻琦在世人的心目中,正是这样一位“君子”。清华早期著名的体育教员马约翰曾经这样评价梅贻琦:“他有他的人格真君子RealGentleman的精神。梅先生不但是一个真君子,而且是一个中西合璧的真君子,他一切的举措态度,是具备中西人的优美部分。”梅贻琦生性不爱说话,被称为“寡言君子”。早在1909年考取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时,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发榜那天,考生们都很活跃,考上的喜形于色,没考上的则面色沮丧。只有瘦高的梅贻琦,始终神色自若,“不慌不忙、不喜不忧地在那里看榜”,让人觉察不出他是否考取而实际上,在630名考生当中,他名列第六。“一二九”运动后,清华曾经发生过数千军警闯入学校逮捕学生的事件。事前得知了这个消息,学校的几位领导人在梅贻琦家里商量如何应对。大家说了很多意见,惟有梅校长默然不发一言,最后大家都等他说话,足足有两三分钟,他还是抽着烟一句话不说。冯友兰教授问:“校长你看怎么样?”梅贻琦还是不说话。叶公超教授忍不住了,问道:“校长,您是没有意见而不说话,还是在想着而不说话?”他隔了几秒钟回答:“我在想,现在我们要阻止他们来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只可以想想如何减少他们来了之后的骚动。”后来,学生们怀疑军警特工手里的名单是校方提供的,所以把教务长架到大礼堂前接受质问,并有学生扬言要打。此时,他们的校长身着一件深灰色长袍,从科学馆方向慢步走来,登上台阶,对着二三百学生,有半分钟未发一言,然后用平时讲话同样的声调,慢吞吞地说出了5个字:“要打,就打我!”梅贻琦嗜酒,并且在这一点上也堪称“君子”,以至于被酒友们尊为“酒圣”。考古学大师李济回忆:“我看见他喝醉过,但我没看见他闹过酒。这一点在我所见的当代人中,只有梅月涵先生与蔡孑民(蔡元培)先生才有这种不及乱的记录。”曾经有一篇纪念他的文章,叫作清华和酒。“在清华全校师生员工中,梅先生的酒量可称第一大家都知道梅先生最使人敬爱的时候,是吃酒的时候,他从来没有拒绝过任何敬酒人的好意,他干杯时那种似苦又喜的面上表情,看到过的人,终身不会忘记。”1947年,抗战胜利之后清华第一次校庆,在体育馆摆了酒席,由教职员开始,然后1909级,逐级向校长敬酒。梅贻琦总是老老实实地干杯,足足喝了40多杯。“他的情趣是那种很单纯的,一种不晓得一种很特别的幽默感。”他的儿媳、北大退休教授刘自强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眼睛微微向上,显然沉浸在一种温馨的回忆中,想寻找一种确切表达来描述她的校长和公公。“那时候校长住在清华园甲所。我有一次去他那儿,梅太太病了,我就看见他到前面的小花园里,摘了一朵他自己种的花,紫色的,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到梅太太的卧室去送给她。”1955年梅先生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大学并任校长,直至逝世。(选自中国青年报)题目: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1)以小见大。文中选取的都是些轶事趣闻,如给大学“定性”的故事,喝酒的故事,妻病献花的故事等等,但点点滴滴却见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2)点面结合。既有诸如“梅先生一生行谊,也正可以这两句来说明”的总体评价,又有具体的言行展现。 (3)正面侧面结合,既有直接叙述梅先生事迹的材料,又有他人的回忆和评价。(答出其中两点就可,言之有理即可)题型六:传记的结构技巧文章结构,指的是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方法。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不同文体的布局谋篇,二是指语段内部的结构。传记作为一种实用文体,结构形式与一般的写人记事散文类似,一般分为两种:常规结构和变式结构。其常规结构一般按照事件的发展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