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专项规划》草案

上传人:z****2 文档编号:17960621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名专项规划》草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地名专项规划》草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地名专项规划》草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名专项规划草案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编制目的为适应AA区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管理、社会生活、城市形象提升和国际交往的需 要,进一步完善AA市地名规划体系,实现地名的规范化、层次化和弘扬地名文化的需 要,根据国家、AA省及AA市的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成果,结合AA区实际, 制定本规划。第二条 法律效力本规划是AA区地名命名和地名管理的法定指导性文件。凡在本区行政范围内,确 定次干路、城市广场、城市公园、轨道站点、交通设施和郊野公园等地理实体名称的相 关活动和事项时,都应执行本规划。编制本区范围内的地名详细规划时,必须遵循本规 划。第三条 规划内容地名专项规划包括以下内容:(一)完善城市地名系统;(二)确定地名的分区空间布局及引导性原则;(三)划分地名片区及引导性原则;(四)制定面向未来的地名专项方案;(五)现状地名的优化调整及重点片区地名实施规划;(六)制定老地名及历史地名的保护发展策略。第四条 规划范围本次地名分区规划的规划范围覆盖AA市AA区的行政辖区范围。第五条 规划期限AA地名专项规划不设规划期限,修改以版本顺序编号。第六条 规划依据本次规划的主要依据包括:(一)地名管理条例(1986 )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1996 )AA省地名 管理条例(2007 )、AA市地名管理办法(2012 )等法规;(二 XAA新区综合发展规划(2010-2020 )、AA区综合发展规划(2017-2035 ) (在编)、AA市地名总体规划(2009 )、龙岗区地名分区规划(含AA新区、大鹏 新区)(2011 )AA市现状道路桥梁名称梳理规划(次干路以上等级道路和桥梁)(2010年)AA市现状道路桥梁(次干路以下等级)名称梳理规划2015年)、AA 各地区已批/在编准法定图则等规划成果;(三)AA市地名志(1986 ) AA市地名普查资料汇编(1996 )等地名资料;(四)新安县志(嘉庆版)等城市历史资料;(五)2017年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AA部分、AA市地名综合查询系统、AA 区2015年影像图、AA市地图集、鹏城街语等地理资料。第二章 规划目标与原则第七条 规划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规划,建立并完善AA区的地名体系,为地名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二)分项目标(1)构建AA地名体系,服务未来AA地名规划(2)梳理全区现状地名问题,厘清现状地名问题(3)建立地名分区层面的地名系统,提出地名空间指引(4)制定主次干路、区级开敞空间的名称草案(5)提出老地名的保护利用对策第八条 规划原则(一)稳定性原则地名的命名和更名应从现状出发,尊重历史,保护地名的历史沿革和社会习惯等特 性,以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性。(二)特色性原则地名的命名和更名应当展现AA区的历史、风俗、文化特色以及AA区新时代发展 的城市风貌特色。(三)层次性原则承接全市地名总体规划,兼顾不同形状的各类地名,细化已经形成的地名体系,同 时兼顾弹性控制与刚性发展的需求,地名命名时考虑优先选用与地名备选等多层次问 题。(四)实用性原则地名命名、更名、管理从可操作、可对接等方面出发,让地名规划能够落到实地、 落到实际流程中。第三章 完善地名系统规划策略第九条 构建地名系统的原则(一)与城市规划相协调,反映城市功能空间布局;(二)面状、线状和点状地名有机结合,形成有序性的地名群体;(三)与现状城市地名环境和谐一致,体现城市地名发展特点。第十条 构建区级地名系统的要素参考上位规划AA市地名总体规划(2007-2020 )的内容,结合国内其他地名 规划,从空间上来说,地名规划主要涉及三类要素:面状要素地名、线状要素地名、点 状要素地名。结合AA区综合发展规划(2017-2035 )的要求对本次AA区地名规划的三种要素地名进行了范畴界定:(一)面状要素延续上级层面面状地名要素,形成分区、片区两级的面状地名要素集合。AA区总 共形成 4个分区和18个片区。(二)线状要素上层次规划(AA区综合发展规划、交通规划)确定的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 快速路及法定图则确定的主干道、次干道等主要线状要素地名。全区范围内线状规划要 素包括轨道线路2条、高速公路4条、主次干道158条,线状要素总计164个。(三)点状要素在上层级规划确定的市区级广场、公园等开敞空间,以及立交桥、隧道等道路交通 设施的地名等重要的城市点状地名要素的基础上增加老地名和历史地名。全区范围内广 场、公园、桥梁等点状要素地名总共422 个。第四章 地名分区及空间指引第十一条 地名分区原则第十一条 地名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一)尊重原有地名格局,延续地方文化、历史和社会特色;(二)与城市规划定位、区域性人文地理自然环境相协调;(三)地名空间布局保持相对的稳定性。第十二条 分区空间指引以总体规划格局为基础、结合AA区行政边界、自然地理实体边界等综合考量,将 AA 地名总体空间分为四大分区:碧湖文化健康城分区、中心城分区、高新分区、慢生 活生态休闲分区。(一)碧湖文化健康城分区碧湖文化健康城分区以锦龙大道、南坪快速、清风大道、翠宝路、马峦山边界、AA 区边界作为分隔。其区域功能为:“山水新门户、宜居创意谷”,发展以信息服务、文化 创意、生命健康等产业为主导功能,兼具高品质生活配套的AA区核心门户节点。区域 特色为:“门户位置,山水格局;将成为 AA 的生态门户、创新软核、乐活住区”。碧湖文化健康城地名空间指引:从传承老地名与反映分区新功能两方面入手,以“碧 岭”、“沙湖”、“汤坑”、“康养”、“榕树”等词语进行派生。选择的地名命名词汇以“碧 岭沙湖、汤康榕居”等为主,形成相应的特色系列地名。(二)高新分区高新分区以绿梓大道、南坪快速路、金田路、马峦山田头山边界、AA区边界为分 隔。区域功能为:以先进制造、未来产业为主导的产业聚集区。打造新能源产业创新平 台、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平台、未来产业创新平台、聚龙智能创新平台、产学研创新平台。 区域特色为:该区域的城市更新进展较快,同时又是未来的重要产业中心、教育中心, 呈现出产业、教育、居住为主导的城市面貌。高新分区地名空间指引:以高科技产业特色、文化教育特色为主,同时结合原有的 老地名,以“聚龙”、“科创”、“文教”等词语派生地名,选择的地名词汇以“聚龙创智、 学文能科”为主。(三)中心城分区中心城分区以丹梓大道、宝龙大道、深汕公路、锦龙大道、绿梓大道、比亚迪路、 南坪快速及AA区边界为分隔。它的区域功能为:AA都市圈东部创新与服务中心,AA 都市圈的东部创新引擎和智慧中枢、辐射粤东北的生产服务极核、服务AA的高品质综 合服务中心。区域特色为:城市二次开发如火如荼的进行,城市面貌将会得到进一步加 强。中心城分区地名空间指引:以反映AA的中心特色、AA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望等为 主,适当继承保留老地名。以未来区域功能如创新”“燕子湖及已有老地名AA 等衍生地名词汇。选择的地名词汇以“坪联燕景、万和启智”等为主,从而形成系列地 名。(四)慢生活生态休闲分区慢生活生态休闲分区包括两个区域,区域一为以南坪快速、马峦山田头山边界及 AA区边界为分隔,区域二为以及丹梓大道、AA区边界为界。它的区域功能为:以保 护生态为主,发展为 AA 慢生活的重要区域。它的区域特色为:原有零散的客家村落, 且保护较为完整,区域内山水特色明显。慢生活生态休闲分区空间指引:以原有的客家名称为主,辅以休闲生态相关的特色 命名,以“休闲”、“生态等词汇派生地名”。选择词汇以“松坑吉康、金田休旅”等为主。第五章 地名片区及空间指引第十三条 划分地名片区的目的把地名规划划定的分区细分为规模适宜、边界清晰稳定的片区,并进行命名,以有 利于形成简洁、高效的标准地名形式,提高社会生活中的指位准确性和效率。第十四条 地名片区空间指引根据 AA 区地名的整体分区,结合综合发展规划纲要的功能分区(在编)、法定图 则分区、行政区划、自然地理实体边界等方面综合考量,将四大分区进一步细分,形成 18 个小的地名片区,分别为:碧岭片区、汤坑沙湖片区、宝龙新布片区、燕湖片区、 江岭片区、坪环片区、AA中心片区、老中心片区、进出口加区工片区、松子坑片区、 老坑片区、龙田片区、坑梓中心片区、沙田片区、金沙片区、聚龙片区、高新南片区、 马峦田头片区。(一)碧岭片区碧岭片区的区域功能为:现代服务业,新型医疗、养生保健等健康产业。碧岭片区地名空间指引:以农业科技、健康养生等与碧岭原有的老地名相结合,以 “碧岭”、“汤坑”等词派生地名,选用“碧”、“岭”、“康”、“汤”、“居”、“榕”等词为 主。(二)汤坑沙湖片区汤坑沙湖片区的区域功能为:居住及公共服务为主的优质生活区。汤坑沙湖片区地名空间指引:以原有的汤坑、沙湖的老地名与文化、生活的新动向 充分结合。以“汤坑”、“沙湖”、“文创”等词汇为派生。主要选用的地名词汇包括“坑”、 “汤”、“沙”、“湖”、“屋”、“居”、“文”、“创”等。(三)宝龙新布片区宝龙新布片区的的区域功能:优质生活服务区。宝龙新布片区地名空间指引:东部和北部老城区域,基于片区现状地名特色,派生 利用“宝龙”、“新布”等老地名。选用词汇包括“和”、“宝”、“龙”、“联”等。其余靠 近AA新中心部分,利用六和”与AA”衍生的和”与“坪”形成和、“坪” 系列词汇。(四)坪环片区 坪环片区的区域功能:创新企业总部、健康产业升级区。坪环片区地名空间指引:利用坪环的老地名“大万”以及新的产业定位焦点词汇“创 新”为衍生词,主要选用的地名词汇包括“万”、“众”、“创”、“新”等词汇衍生。(五)新中心片区新中心片区的区域功能:高铁枢纽综合服务中心。新中心片区地名空间指引:能够体现AA中心地位,以及未来AA整体发展的相关 词汇。以AA”、“六和”等词衍生,形成坪、“和”为主导的系列。(六)老中心片区老中心片区的区域功能:公共服务区、优质生活区。老中心片区地名空间指引:保存老城特色,派生利用AA”、“龙背”等老地名衍 生,可选用“坪”、“龙”、“万”等词汇。(七)进出口加工区片区进出口加工区片区的区域功能:综合保税区、区域创新总部区。进出口加工区片区地名空间指引:延续保税区“启”字系列,承接“智造”“兰锦” 二词作为衍生词汇,命名词汇包括:“启”、“智”、“兰”、“锦”等系列。(八)燕湖片区 燕湖片区的区域功能:中央活力之心,产学研孵化核。燕湖片区地名空间指引:结合内部用地功能,强化了燕湖环路系列,派生利用“燕 子湖景”新名词进行地名衍生,重点选用词汇包括“燕”、“景”等词汇与环路对应。(九)江岭片区江岭片区的区域功能:主导产业区域。江岭片区地名空间指引:依托新能源汽车,体现主导产业发展的相关词汇以及老地 名结合,以“江岭”、“创新”派生,例如:“江”、“岭”、“创”等词汇。(十)松子坑片区松子坑片区的区域功能:水源保护地。 松子坑片区地名空间指引:本区域受到严格保护,未来以“松子坑”地名为派生词即可满足命名需求,地名词汇选择例如“松”、“子”、“水”等。(十一)老坑片区 老坑片区的区域功能区:承担公共服务职能,打造优质生活区、慢生活区。 老坑片区地名空间指引:将老地名、传统文物点名称以及产业功能等结合。以“老坑”、“吉康”、“盘”字系列等老地名为派生,主要选用的地名词汇包括“坑”、“盘”、H I H H rZ-/Z 片存“吉”、“康”等。(十二)龙田片区 龙田片区的区域功能:创新创业片区,新能源产业。 龙田片区地名空间指引:将老地名与产业名称相结合,以“龙田”、“能源”、“智造”为衍生词。例如“龙”、“田”、“沙”、“兴”、“能”、“智”等词语。(十三)坑梓中心片区 坑梓中心片区的区域功能:生活服务片区、客家文化区。 坑梓片区地名空间指引:充分将坑梓的有传承老地名与当地结合,营造客家传统文化区。以“坑梓”、“秀新”为衍生词汇,可选用的地名词汇包括:“坑”、“围”、“梓”、 “屋”、“秀”、“沙”、“塘”等。(十四)沙田片区沙田片区的区域功能:新能源汽车主导产业。 沙田片区地名空间指引:将老地名与新型产业充分结合,以“沙田”、“智造”等为衍生词,可选用的词汇包括:“沙”、“银”、“能”、“源”、“科”、“智”等。(十五)金沙片区 金沙片区的区域功能:生物医药主导产业片区。 金沙片区地名空间指引:以客家文化、老地名传承为主,以“创新”、“金沙”等衍生,地名词汇选择例如、“金”、“创”、“能”、“龙”等。十六)聚龙片区聚龙片区的区域功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主导产业片区。聚龙片区地名空间指引:充分体现高新技术集聚的特色,以“聚龙”、“智造”为衍 生词汇,可采用“高”、“科”、“聚”、“龙”、“智”等相关词汇。(十七)高新南片区高新南片区的区域功能:产学研协同创新片区。高新南片区地名空间指引:将老地名与产业名称相结合,以“田心”、“科教”为衍 生词,可以用“田”、“心”、“环”、“教”、“文”、“科”、“学”等词汇。(十八)马峦田头片区马峦田头片区的区域功能:生态保护、慢生活.马峦田头地名空间指引:以原有的客家名称为主,辅以休闲生态相关的特色命名。选择词汇以“金”、“贵”、“田”、“休”、“旅”、“游”等为主。第六章 道路地名规划第十五条 规划对象(1)AA 区现状已建主、次干道;(2)AA 区规划未建主、次干道。第十六条 规划原则(1)强调片区整体规划,实现路名的系统性;(2)解决现有路名问题,实现路名的规范化;(3)规范路名通名体系,实现路名的层次化;(4)尊重地名历史文化,维护路名的稳定性;(5)明确简单易行原则,方便社会使用;(6)尊重使用意愿习惯,降低沟通成本;7)充分体现发展延续,保持新老路名和谐。第十七条 道路规划总体情况对规划道路主次干道逐一排查,提出了路名规划方案。根据地名相关规范,其中新命名 47条,保留44条,更名21条,统一名称38 条。第十八条 道路地名新命名对于规划的主次干道既无批准名称,又无使用名称的,要进行新命名。(一)通名命名指引必须严格按照道路等级进行通名的命名,“快速道”、“大道”、“路”等通名必须与 道路等级相符合。当道路等级发生变化,需有与之相适宜的通名变化,尤其是道路等级 下降的情况下,必须修改。可适当参考“南北向及近南北向的以路为通名,东西向及近东西向的以道 为通名”的原则。(二)专名命名指引按照如下优先顺序进行专名命名:优先考虑老地名命名;以所连接社区名各取一字或以所在社区名拓展命名;以所连接两端道路各取一字命名;以附近自然地理实体命名;以附近公共设施或标志性建筑命;寄寓美好意义命名;以诗词歌赋等其它方式命名。第十九条 道路地名保留现状批准名称或使用名称符合命名规则,包括全市无重名、同音、近音,一地一名, 专名通名规范,名实相符等情形。出现五年以上的企业名、工业区名等,按照尊重使用习惯及降低成本的考虑,按照 老地名要求保留地名。例如“比亚迪路”。第二十条 统一道路地名有多个批准名称或使用名称,且至少其中之一符合命名规则,进行统一地名。根据 AA 市地名管理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地名应当遵循一地一名的原则。一地多名的, 应当进行标准化处理,确定唯一的名称和用字”,一路多名的道路必须统一地名。统一 地名时,按照如下规则优先操作:优先统一为本身无问题地名,包括全市无重名、同音、近音,一地一名,专名通名 规范,名实相符等情形。优先处理主次干道适合统一道路名的情形,例如金牛西、中、东路统一为金牛西、 金牛东路;优先统一为老地名;优先统一为等级较高、路宽较宽道路名;优先统一为较长一端道路名;优先统一为使用者较多一端道路名;第二十一条 道路地名更名现状批准名称或使用名称不符合命名规则的必须更名。根据AA市地名管理办法第十五条规定: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同类地名的专名 不得重名,避免同音、近音”相冲突;第十六条规定:“地名应当遵循名实相符的原则。 通名用字应当真实反映其实体的属性类别。”第十八条规定:地名用词应当符合“不以 企业、商业设施名称为道路、桥梁、轨道站点等城市公共设施命名。”第二十一条规定:“同类地名专名相同的重名情形”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更名。因此专名不规范的必须 进行更名。(1)地名通名更名按照规划道路通名命名指引进行更名;(2 )市内重名以及市内同音、近音,如果为AA区老地名,为稳定老地名传承, 在道路名前加AA”或所在街道、片区名作为前缀,从而更名。如果非老地名,按照分 区地名空间指引、片区地名空间指引及专名命名规则进行更名。( 3 )宜分段路,发生走向变化的道路长度在0.5 公里以内的,采用同一名称进行 命名。发生走向变化的道路长度在0.5 公里以上的,宜分别进行命名;具有两处及以上 弯曲点、整体上呈曲线状的连续道路,总长度在3公里以内的,宜以同一名称进行命名; 总长度在3 公里以上的,宜以显著的弯曲点为界,对超过0.5公里以上的路段分别命名。Y 形道路,取其中较为连贯的道路一起进行命名,其它道路分别命名。第二十二条 道路地名保留现状批准名称或使用名称符合命名规则,且该地名所代表的含义不会引起歧义的, 应当保留道路地名。第七章 道路设施名称规划第二十三条 道路设施名称规划方式道路设施与公共开敞空间属于点状要素,包括AA区内的人行天桥、高架桥、涵洞、 隧道、主次干道上的跨河桥类。主要的规划方式有新命名、保留及更名三种方式。(一)保留对于有名字,且符合相关命名规范的道路设施名称予以保留。(二)新命名无名称的道路设施进行新命名。命名原则遵循分区地名空间指引、片区地名空间指 引,优先考虑老地名,优先考虑附近职能区,优先考虑联通两段的地理事物,优先考虑 寄托美好愿望的词汇等。(三)更名对于严重不符合使用习惯,或者周边职能与道路设施名称严重不符合的予以更名, 更名时优先考虑老地名,优先考虑附近职能区,优先考虑联通两段的地理事物,优先考 虑寄托美好愿望的词汇。第二十四条 道路设施名称规命名(一)人行天桥AA的人行天桥宜以周边的地名以及地块职能充分结合,积极利用:已有的片区名称命名。功能组团命名。地块职能事务命名。例如中心区中山学校外的人行天桥可命名为“中山学校天桥”。重要文物点或老地名命名。例如大万世居附近有人行天桥,此人行天桥可命名为“大 万世居人行天桥”,或者“大万人行天桥”。(二)高架桥高架桥的命名一般以片区名或者以其顶端的道路命名,例如坪盐高速的高架桥命名 为“坪盐高架桥”。(三)涵洞涵洞的命名也是一般以片区或者以其顶端的道路命名。但目前AA没有需要命名的 涵洞。(四)隧道隧道的命名也是一般以片区或者以连接的两端为命名,或以山体等作为命名。(五)跨河桥因AA境内的河流相对较少,而且桥梁也较少。因此AA的河流上的桥梁命名可以 遵循以下方法:如果一条河流上仅有一座桥梁,可以直接以该河的名称命名桥梁。可以以该桥梁所在地的片区或组团为名称,例如,碧岭河。如果一条河流上有多座桥梁。最简单的可以以“某河+数字+桥”按照上下游依次 命名,例如AA河一桥”、AA河二桥”等,但要注意其序列性,按此序列命名则最 好按顺序依次进行命名,且不要中断其次序。可以以该桥梁所在地区的片区名、组团名或历史文物点名命名。但要注意的是同一 片区、组团内有多座桥梁时,需要注意不能重名或混淆。历史上有老地名或文物点地名的,应当沿用或加以继承。第八章 轨道站点名称规划第二十五条 轨道站点命名指引本次轨道站点名称规划对象为AA区范围内的轨道交通站点。其空间指引如下:1)“专名”+“站”命名以“专名”+“站”的形式进行命名。(2)杜绝重名 轨道站点一定要避免在全市范围内的重名。(3)名字简短 轨道站点的专名加通命名尽量在五个字以内。(4)反映职能 轨道站点命名要能够反应区域职能。(5)保护老地名及特色地名 优先考虑老地名及特色地名,从而形成轨道站点特色。第九章 开敞空间名称规划第二十六条 规划对象 在地名分区规划层面,开敞空间名称规划对象是指社区级以上的独立占地的开敞空 间的名称。主要包括社区级以上的郊野公园、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和其它公共绿地等。第二十七条 公共开敞空间命名指引(1)杜绝重名 在名称前增加所属街道区分相同或相近的开敞空间的名称。也可采用所属街道、社 区、街区等名称派生命名的方法形成系列地名。(2)体现文化 挖掘具有特色的当地老地名作为新建设的开敞空间名称,或以之为基点拓展命名周 边开敞空间,体现城市的文化内涵。(3)尊重习惯 对已经在使用但还不属于标准地名的开敞空间的名称,尽量尊重使用习惯予以保留,将其标准化。(4)名称与规模相适应对于城市公园,面积较大的通名以“公园”为主,面积较小的则以“园”为主。对 于临近的公园则可起表达相似意向或让人们产生相关联想的专名。新命名的名称应尽可能反映美好的事物和祝福,避免出现粗俗和不雅的用语。第十章 地名文化保护与发展规划第二十八条 规划内容在 AA 地名专项规划层面,地名文化保护是在上层次规划的基础上,挖掘更多值得保护的老地名,并且提出具体的保护对策。第二十九条 保护与发展原则(1)传承性原则具备较好的传承性,能够有着一定的传承秩序与意义。(2)延续性原则在一定范围或者人群中具备较好的延续性,能够延续其文化意义。(3)时代性原则符合时代的需求,或者在新的时代具备新的发展价值。(4)便利性原则使用、传承、保护、管理过程中能够便利化。(5)创新性原则具备相应的创新价值与手段,能够较好的进行再开发或再发展。第三十条 保护对象(一)老地名界定改革开放以前出现的地名及AA地名志(1986年版)出现的地名。(二)老地名界定的理由:(1 )改革开放以后,AA开始大规模的建设活动,城市规模快速扩张;(2 )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移民涌入AA,使社会形态文化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三)老地名的收集范围:(1)上层次规划梳理的老地名;(2)记载于深港史料丛刊第二辑【嘉庆】新安县志校注的地名;(3)AA86 年地名志中明确了产生时间的地名;(4)记载于 70 年代以前的地形图上村落和聚居点名称;第三十一条 保护策略(一)分等级地名文化保护发展对地名评价体系,将老地名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三个等级的地名保护与发展,明确等级序列与相关投入。经统计,AA区老地名共约231处。其中一级老地名保护有 21 处,二级老地名保护有26处,三级老地名保护有184处。(二)活化、传承、延续为主导积极探讨地名文化的活化、传承与延续,寻找其活化、传承、延续的地域范围及受 众人群,积极扩大其影响范围。(三)政府引导、民间主导积极探讨相关的地名文化保护的优惠性政策,从用地、税收等各方面引导民间力量 进行地名文化保护。(四)属地原则、重在落实按照属地原则进行地名文化保护的相关考核,将资金引导等落实性的事务下放至属 地。第三十二条 发展行动(一)老地名的标准化列入上述重点保护的老地名,均属于标准地名。在行政区划的更改和旧城旧村改造 的时候,这些地名必须得到科学有效的管理和保护,其名称的更改必须通过当地居民和 相关专家的论证,通过合法程序进行。二)根据地名空间布局指引,合理派生利用老地名结合地名布局指引的内容,在后续命名和地名规划中,将那些有历史及社会文化意 义的老地名重新启用或派生到与之相关联的其它人文地理实体上,使这些老地名通过广 泛的社会使用而得到保留于传承。(三)老地名标志的设立对老地名的记忆和保护,依靠标准地名数据库和派生使用的地名等手段是远远不够 的,因此,结合AA地名设标工作设立老地名标志就必然成为对保护工作的一个强有力 的补充。在老地名原指示地点上或地域内设立标识,可以避免地名的使用与其生长地相 脱节。第十一章 地名信息数据库第三十三条 地名信息数据库的建设目的AA区地名信息数据库采用授权型半开放式架构,利用GIS (地理信息系统)的地 理信息数据化功能以及相应的数据库管理功能直接开发而成。通过建立地名信息数据 库,并采用半开放式授权,能够让各地名使用部门,如国土、交通、民政、发改、公安 街道、社区等各部门能够有一个基本的沟通平台。第三十四条 地名信息数据库的构建AA 区地名信息数据库总共分为三个层面:数据层、服务层与应用层。(一)数据层数据层包括元数据、基础地理数据、地名数据、地名规划相关数据四种类型数据组 成。元数据是基于GIS的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代码数据。基础地理数据包括卫星影像 数据、道路交通矢量数据、土地利用栅格数据等,他们构成了地名信息数据库的基底。 地名数据包括各类地名数据:道路、街区、社区、交通附属设施、公共开敞空间、老地 名及历史地名等各类地名,以及相关包含地理信息的照片。实地调研的照片数据按照自 身带有的地理坐标被添加进来。地名规划相关数据,包括上位规划对AA区的地名分区 导则,AA区自身的分区导则,以及相关的法定图则、道路交通规划等规划数据。(二)服务层服务层包括地名信息以及地名使用两类,地名信息主要是信息储存及备案,地名使 用则是地名的更新、改善、预警等多方面的使用。(三)应用层主要是通过系统进行的应用,包括地名浏览、查询、管理等各类应用,采用窗口化 管理。第三十五条 地名信息数据库功能地名信息数据库主要有四方面功能。第一方面作为基础工具功能,具有地名浏览相 关基础功能。第二方面业务协同功能,具有辅助项目报建图文一体化相关功能。第三方 面高级分析功能,具有地名规划分析等辅助决策功能。第四方面系统管理功能,系统管 理员进行地名信息库管理相关功能。第十二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第三十六条 地名专项规划与法定图则的衔接鉴于地名的新命名、更名、统一名称等业务一般以法定图则为依据,而现有的法定 图则中地名规划部分仍存在一些不规范,建议未来法定图则修编工作以AA区地名专 项规划为依据,遵循本规划的地名命名原则、分区规划及片区规划的地名空间指引, 以增强本项目的实施性。第三十七条 完善未建项目地名管理流程结合行政服务手册工作规程卷规定的各部门服务流程,完善未建项目地名管理 流程。对于未建新命名的,立项前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失对地名的审核。建议在项目申请 立项同时,由市交委AA运输局、前期办或建设单位提出命名预案并在申办建设工程 规划许可证之前征求市规土委AA管理局意见。市规土委AA管理局参照法定图则和 AA 区地名专项规划从地名是否规范、是否合理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审核。市规土委 AA管理局核准名称统一公告并纳入地名数据库。第三十八条 完善已建项目更名的流程对于已建项目,在实际更名中需要完善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种情形。(一)自下而上的需求。由所在社区、街道或其他使用部门在地名使用中发现的问题,向市规土委AA管理 局提出更名申请,并提交更名建议方案,由市规土委AA管理局定期组织审议、公示,并将服务部份在年度服务包中加以体现,并在地名信息数据库中加以更改。(二)自上而下的要求。由市规土委AA管理局主导,结合每年对不规范地名的清理工作,梳理出需要更名的道路,然后进行公众咨询,并进行更名,最后对地名信息数据库进行更新。第三十九条 设立年度地名服务包长效服务建议完善地名服务的长效机制,以设立年度地名服务包的形式进行年度地名服务。年度地名服务包包括:(1)地名普查与核对;(2)城市更新地名服务;(3)大型项目 地名服务;(4)地名更名台账服务;(5)现状地名定期核查服务;(6)地名个案服务;(6)地名数据库定期更新服务。第十三章 附则第四十条 名词解释本规划中使用的术语定义如下:1、专名是指地名中用来区分各个地理实体的专有名词;2、通名是指地名中用来区分地理实体类别的词;3、地名系统是指以达到为使用者提供高效、便捷寻访方式为目的,因循人的记忆和意向习惯,依城市地籍、规划、建设管理为基础,通过一定的社会通行方式建立起来 的地名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第四十一条 解释部门本规划由AA区地名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