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常用名词解释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176970825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常用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教育心理学常用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教育心理学常用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常用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 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 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2、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等强度 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3、实验研究: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 一种方法.4、相关研究:研究者并不创造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变 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理否相关的结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1)正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2)负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3)零相关: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5、描述性研究:不涉及探导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一些 有趣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这类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麦兹在1978 年进 行了一项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描述性研究。6、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 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7、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 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 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8、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 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一种 是“渐进论的观点,即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 续量变过程。另一种是“阶段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 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 程。9、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遗传素质。 后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以后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影响。10、自然成熟论: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 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 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 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11、环境决定论:心理学家华生等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 或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12、印刻:劳伦兹在对幼小动物的依恋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刚刚会走的 幼小动物倾向于追随它在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的客体并很快与之建立 很难改变的依变关系,这种现象,劳伦兹称为“印刻”。13、他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客观的价值标准支配.自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的支配。14、学习: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 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15 、反射学习: 掌握一定的刺激和一定的反应的学习。认知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行为举止的学习.16、经典条件作用:巴甫洛夫于19 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对狗的消化过程 进行研究中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由此开始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研究。17、获得: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铃声(CS)反复与食物(US)相匹配,从而使狗学会对铃声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获得。18、消退: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对铃声的条件作用建立以后,若 使食物(US)不再伴随铃声(CS)出现,那么狗对铃声(CS)做出的唾液 分泌反应(CR )就会越来越弱,直到最后消失。这一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消 退。19、自发恢复: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已经明显消退了的条件作用经 过一段时间以后,还会以很微弱的形式重新出现,这种现象叫作条件作用 的自发恢复。20、刺激泛化: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学会对一个高音产生唾液 分泌反应以后,一个稍低一点的音调也会诱发它的唾液分泌反应,这种CR 自动扩展到 CS 以外的其他刺激上的现象,叫做刺激泛化.21、刺激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CS和与CS相 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称为刺激分化。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 互补过程。借助于刺激泛化可以将学习扩展到原初的特定刺激以外,而借 助于刺激分化则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 泛化。22、二级条件作用: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使另一个中性刺激 条件化的过程,称为二级条件作用。1、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 于 1896 年开始从事动物学习实验,其中以( 猫的“迷笼实验”最为经典).23、效果律: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或减弱受反应之后效果的支 配.若反应之后得到了满足或受到奖赏,则该反应与情境之间的联结便加强; 若反应之后得到了烦恼或受到惩罚,则该反应与情境之间的联结便减弱。24、练习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 或减弱受练习因素的影响,经过练习的联结则会加强,此即应用律;未经练 习的联结则会减弱甚至消失,此为失用律。25、对教学实践影响最大的是(斯金纳)的(*作性条件作用理论).26、斯金纳在迷笼的基础上创建了(“斯金纳箱).27、积极强化:当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以后,随即呈现愉快刺激(阳 性强化物),从而使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增加,这种*作即为积极强化, 也称阳性强化或正强化.28、消极强化:当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以后,随即排除或避免了 某种讨厌刺激或不愉快情境(阴性强化物),从而使此类反应在以后的类似 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这种作即为消极强化。29、无强化:当有机体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以后,不对其施与任何强化, 从而使该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降低,这种*作即为无强化.30、惩罚:当有机体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以后,随即呈现一个讨厌刺 激或不愉快情境,以期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为惩罚。31、程序教学:以课本或教学机器的形式向学生呈现程序的教材,以 使学生按规定的程序自学教材内容。32、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 握原理、原则。33、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了学习的(认知 同化说).34、有意义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 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35、非人为的联系:指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观念的联系不是任意的, 而是建立在合乎逻辑的基础上。36、图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改结构不是解剖意义上的结构,而是一 种认识的功能结构。最初的图式是由遗传得来的。37、采集技能:指个体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一 种必要的社会认知技能.也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的能力。38、下位学习: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摄性和概括水 平上高于新学知识,因而新知识与旧知识构成下位关系,又称类属关系。 这种学习就是下位学习或类属学习.有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两种。39、PQ4R 法是一种阅读策略,是六个步骤的英文名称缩写。包括预习、 提问、阅读、思考、复述和复习六个操作步骤。40、罗森塔尔效应:也称教师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由罗森塔 尔等发现。即如果教师根据对某一个学生的了解而形成一定的期望,就会 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发生符合这一期望的方向变化。41、实验教育学运动: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出现的,他的倡导者是德国 教育理论家莫依曼和拉伊,提倡对儿童身心发展与改进教育方法的进行实验 研究。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 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 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 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 展的水平和特点。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 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 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 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 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 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 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 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 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 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 90%的教学评价项目)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 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 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 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见43)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 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15、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 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16、强化:是指在刺激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 手段。17、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18、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19、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 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20、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 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21、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 和方法。22、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 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23、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24、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 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 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 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25、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 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 能。26、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 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27、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 足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学习需要也称为 学习驱力。28、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 决问题的需要。29、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 和威望的需要。30、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 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31、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 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32、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 部条件或刺激物。33、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 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34、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 主观判断。35、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 向。36、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 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37、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 所能及的学习情境。38、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 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39、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考试大论 坛40、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41、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 相互影响。42、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 响。43、一般迁移:也称普通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 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44、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 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 情境中去.45、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 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46、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 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 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47、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 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48、心向与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 状态。49、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50、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 表象两种水平。51、理性知识:是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 命题两种形式。52、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53、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54、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55、命题: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 系和内在规律。56、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 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 区别和辨别事物.57、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 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 的问题。58、心智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见74)59、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 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见83)60、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 身代表什么。61、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 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62、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63、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 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64、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65、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 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66、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 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 过程。67、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 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 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68、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3卩变换 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69、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70、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71、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72、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73、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 的操作活动方式。74、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 则的心智活动方式.75、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 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76、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77、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 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78、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 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79、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 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 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80、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 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81、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 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82、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 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83、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 中提取信息。84、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 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85、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 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 用。86、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 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87、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 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88、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 成新的知识结构。89、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 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 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90、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 激情境。91、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 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92、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93、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 性。来源:考试大94、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形式。95、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 决方案的思维形式。96、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 集思广益的效果的训练。9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 态或反应的倾向性。98、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 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 向。99、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 德的核心部分。100、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 现出来的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 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101、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 验,跟随他们行动的现象.102、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 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10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 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 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104、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 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105、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 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106、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 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 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107、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 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 过程.108、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 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 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 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 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109、系统脱敏: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时,我们 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 不再发生敏感反应。110、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111、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 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112、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 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 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113、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 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114、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 学策略。115、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 一种教学策略。116、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 学策略。117、程序教学: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 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118、计算机辅助教学:指使用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导者,呈现信息,给 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119、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 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120、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 体。121、群体动力:影响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称为 群体动力,包括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 系。122、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常常成为衡 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123、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 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124、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125、课堂纪律: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实现课堂目标而对学生课 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126、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 方式。勒温曾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等三种类型。127、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 感的过程。128、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 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129、合作:是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 任务的过程.130、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 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131、课堂结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 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 教学结构。132、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 来源:考试大网133、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 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134、教学评价: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 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 养方案作出决策。135、测量: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 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 题了解的多少。136、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 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 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137、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评价。138、总结性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如一 个单元、章节、科目或学期)结束后进行的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测定。139、常模参照评价:是指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 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140、标准参照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等 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141、配置性评价:或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 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142、诊断性评价:有时与配置性评价意义相当,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 础与个体差异;有时指对经常表现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做的评价,多半是在形 成性评价之后实施。143、正式评价:指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且采用的评价 工具比较客观。144、非正式评价:是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且评价的资料大多采用非 正式方式收集的。145、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 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146、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 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147、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148、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 东西的程度。149、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 力。150、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 的预言效应称做罗森塔尔效应,或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