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由来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75973839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9.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由来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由来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由来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变迁一、行政区划变迁的过程 二、变迁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第一节、九州与五服地方行政制度萌芽?中央管理地方始于何时?周礼: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分官设职,以为民极(国都、分封、六官)历史上中央集权出于何时?(全国、各诸侯国)春秋以前的政治制度?县的最早设立和郡问题,由封建变郡县(此外由专制变共和)州九州 春秋时期叔夷钟铭:“咸有九州,处禹之堵”,昔在黄帝划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茫茫禹迹,划为九州”。茫茫禹迹,划为九州。不同的九州划分:书名 九州名称 禹贡 冀 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山川、土壤贡赋)尔雅释地 冀兖徐扬荆豫雍幽营(河流、方位)周礼职方 冀并兖青扬荆豫雍幽(河流方位)吕览 冀兖青徐扬荆豫雍幽(诸侯国)禹迹图(1136年)例尚书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漆沮既従,沣水攸同。荆、岐既旅,终南、惇物,至于鸟鼠。原隰厎绩,至于猪野。三危既宅,三 苗丕叙。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厥贡惟球、琳、琅玕。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 河,会于渭汭。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 叙。周礼职方:“东南曰扬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尔雅释地:“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州,汉南曰荆州,江南曰扬州,济河间曰兖州,济东曰徐州,燕曰幽州,齐曰营州:九州。”统一王土的正统观念,假想的分块式区划而已。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五服图(依据明本禹贡图注五服图制作)荒荒荒荒要要绥绥侯侯甸 甸甸 甸侯侯绥绥要要荒荒圈层地域结构早期国家行政制度:商代的行政制度王国维将商王朝的国家结构分为商邑(都城)、王畿、归附的异姓国、族三个层次。、分封说:董作宾:甲骨文中的侯、伯等爵称,提出商代开始实行分封胡厚宣:畿妇、子、功臣的封国受封的方国。(岛邦男)扬升南:王畿“商”和诸侯“四土”李雪山:王畿与封国两个层次:王畿的大邑商中心,外围依次为奠、郊野和边境的戈。王畿周边及四土、四方分布着诸侯,他们的封国行政机构和王畿基本一致。、方国联盟说。陈梦家:商、奠(四土)、四戈(四方)的政治区划方式。于省吾、林沄:军事民主制度联盟。宋镇豪:王邑、鄙、奠的王畿区域,自奠以外为四土、四方、四至的边地区。美国汉学家吉德炜(Keightley):商王朝的疆域是周围众多的小国族以松散的血缘纽带、共同的宗教信仰或个人意志臣服、隶属或者结盟等不同关系的组合体,严格意义上的疆域除核心区外,是无法确定的。商代中心区域图西周行政制度宗法制下的封建制:封邦建国。也即血缘关系下的地缘关系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士有隶子弟。天子(王畿)分封诸侯、诸侯(国都)分大夫,大夫(采邑)分士。诸侯义务:纳贡、朝觐、征伐,封土而不治民。各独立设官,独立的行政系统。(封土而治,与民无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初全面分权的行政区划和地方政府,并无中央和地方的行政关系,无所谓地方行政制度。周代疆域图本节参考论著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氏著:观堂集林卷10,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8卷,浙江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302-320页。董作宾:五等爵在殷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本,1936年。胡厚宣主编:甲骨文与殷商史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28-172页。李雪山:商代分封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第325页。林沄:甲骨文中的商代方国联盟,古文字研究第6辑,中华书局,1981年,第67-92页。宋镇豪:早期奴隶制社会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68-175页。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孙冰亚、林欢著:商代的地理与方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30-179页。Keightley,David N.The origin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3荆志淳、唐际根等编:多维视角商王朝与中国早期文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唐晓峰: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中华书局,2010年,第183-207页。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From the Origins of Civilization to 221B.C.Edited by Michael Loewe and Edward L.Shaughnessy,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李峰: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周书灿:西周王朝经营四土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王健:西周政治地理结构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县:縣、诗经魏风伐檀里说“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通“悬”,同声假借为“寰”(hwen)。国都之外的王畿地方。京畿:“内诸侯,非有天子之命,不得出会诸侯”。寰,王者封畿内县也。玉篇县作为行政区:春秋出现、形成与战国,全面推行于秦统一天下。从县邑之县过渡到郡县之县从县邑之县过渡到郡县之县两者之间的差别:权限、世袭、幅员、基层组织。前后过渡过程以晋国最为明显。标志性事件:顷公十二年(前年)六卿灭祁与羊舌,分地为十县,命十大夫赴任管理。举贤而非任公族。职官上:食禄而不食邑,临民而不领土,流动而不世袭。采邑、食邑、食禄:有土有民,有民无土,无民无土。食田即是官员俸禄的开始。地方行政县起源的三阶段:县鄙县邑郡县。郡的由来?(郡的由来?()春秋:晋公子夷吾对秦公子挚说:“君实有郡县,且入河外列五城”。(?公元前年)(非当时语?)赵简子:“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禄)。郡县关系:县大于郡,县统辖郡?顾炎武、姚鼐:腹里繁华之地,边鄙贫乏,互不统属。郡守:其他戎狄羁縻之制,边疆归邻县管理。郡、守:战略意义。从邑,君声。战国时候各国边地设郡及其差异战国时候各国边地设郡及其差异魏河西地魏河西地:上郡(秦)、西河、河东,上郡(秦)、西河、河东,韩:三川郡、楚汉中郡、江东郡目的在于防秦。韩:三川郡、楚汉中郡、江东郡目的在于防秦。各国边界地带:上党郡、各国边界地带:上党郡、诸侯国的民族地区扩展:诸侯国的民族地区扩展:赵:云中郡、雁门、代郡,防御林胡、楼烦。赵:云中郡、雁门、代郡,防御林胡、楼烦。燕: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东胡。燕: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东胡。秦:陇西、北地,戎。秦:陇西、北地,戎。楚:巫郡、黔中郡,百越、西南夷。楚:巫郡、黔中郡,百越、西南夷。例外:齐国五都之制。例外:齐国五都之制。郡守:军事性质。郡守:军事性质。郡县关系的明确化及其确立:郡辖县战国后期楚齐以外的六国,大致形成了郡、县、乡、里的地方行政组织,只有齐国时相对松散的五都制度。战国末年:秦王嬴政开疆拓土,吞并六国,设郡立县,再以统一前夕,已形成“海内为郡”的局面。郡:边地和新征服的土地上设立,六国本土并未设立。秦始皇郡县制的明确化:三十六郡(?)新发现秦郡材料(简牍)县与道道:有蛮夷曰“道”。(汉书百官公卿表)凡县主蛮夷曰“道”。(后汉书百官志)秦国已经设道,汉代记载有个,实际上列个,是可信的。除道、故道:周晓陆:除道秦封泥有“方渠除丞”,张家山二年秩律有“方渠除道秩各六百石”等,周天游等认为汉志北地郡点读错误为方渠、除道,“除道”实际上是“方渠除道。”笔者:故道为管理故氐而设,治所在今宝鸡观音堂一带。汉代的行政区划主要变化的线索:高帝五年:异姓国郡,高帝郡高帝十二年:同姓国异姓国,皇帝郡。文帝末年:王国郡景帝中元六年:王国郡。武帝太初元年:郡国元帝初元三年:郡国。相对秦的特点:国的增加、郡数目增加、郡的幅员小,管理不便,出现州一级区划。县级政区县:种类繁多。宗教、工商业、陵墓高帝长陵、惠帝安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宣帝杜陵、薄太后南陵、赵婕妤云陵等九个陵县;其中有五陵在渭北(长陵、阳陵、安陵、茂陵、平陵)邑:皇后、皇太后、公主的食邑。道:蛮夷少数民族侯国:(有功之臣、王子侯、外戚恩泽)西汉末年的县有个,道、侯国。三国疆域图及政区东晋十六国行政区划东晋(司马睿)(公元公元)中原和巴蜀十六国:二赵、三秦、四燕、五凉、成、夏。前秦与东晋:淝水之战前年。这一年前秦疆域最大,州百余郡。东晋辖区:州余郡特殊的制度开始:侨州郡县东晋南朝为流寓百姓设立的地方行政区划。由于它是寄治在别的州郡境内故称“侨”。其后经过土断许多寄治州郡获得实土。但因本是外地迁来故继续称为侨州侨郡侨县。北魏特殊的边镇体系 前期:凉州、高平、薄骨律、统万、沃野、怀朔、怀荒、御夷等后期和齐对峙后期和齐对峙时期的边镇:薄骨律、沃野、怀朔、怀荒、御夷、高平、鄯善、敦煌、扶冥、武川、柔玄 六镇:怀荒(今河北张北)柔玄(今内蒙古兴和西北)抚冥(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怀朔(今内蒙古固阳西南)沃野(今内蒙古五原东北)等军镇,史称北镇或六镇(孝文帝末年,又于怀荒镇东今河北赤城西北增置御夷镇,实为七镇)。外御柔然,内制高车、山胡,拱卫京都。高平统万城隋唐政区变迁隋:州(郡)县唐贞观、开元增设十道和十五道山河形便,分为十道:一曰关内道,二曰河南道,三曰河东道,四曰河北道,五曰山南道,六曰陇右道,七曰淮南道,八曰江南道,九曰剑南道,十曰岭南道。景云二年,分天下郡县,置二十四都督府以统之。议者以权重不便,寻亦罢之。唐后期:节度使变化与方镇 至德(唐肃宗)之后,中原用兵,刺史皆治军戎,遂有防御、团练、制置之名。要冲大郡,皆有节度之额;寇盗稍息,则易以观察之号。(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后,节度使(方镇)权力增加,由原来的军事转变为两者兼有。唐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变为:方镇道州县形式。唐代后期方镇在40-50间,与秦郡 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大市、或省。唐十五道图(开元二十一年)辽宋金时期的行政区划变迁十一十二世纪辽与北宋、十二十三金与南宋对峙。辽辽:契丹,938辽。上京、东京、南京、中京、西京,五京道。道下领府州、县。府州同级,但略有区别。府领县、领州。州的情况复杂,种类繁多,节度、观察、团练、防御、刺史等名目。节度类同府,观察类或者隶属道或者隶属节度或府。特殊的州:上京道的“头下军州”。辽特别设置的一种行政机构。又称投下。契丹贵族在初期的征服战争中,劫掠了大量的人口,他们将这些人口聚集起来,建立州县城堡等组织,称为头下。一般讲凡皇族诸王、公主及后族所建的头下可建筑州城,其余不得构筑城池,只能立堡树寨以区别于他种建置,又有称军的头下。头下州县的名称有些仍沿袭原州县的旧名。头下州县也按人口多少区分为州、军、城、县、堡等。由辽的宗室、外戚、大臣和所属部族首领中立有战功的人,以其所分得的或所俘获的人口设置的州,是一种军事行政的联合组织。北宋(北宋(960960年年-1127-1127年):接五代十国有年):接五代十国有300300余个州余个州,无无法直接管辖法直接管辖,州上设路。州上设路。路的由来:转运司、提刑司、提举常平司,他们的职路的由来:转运司、提刑司、提举常平司,他们的职权范围为路。其中转运司权力最大,有诸多变化,权范围为路。其中转运司权力最大,有诸多变化,大宗大宗1515、仁宗、仁宗1818路、神宗路、神宗2323路,徽宗开封府又为路,徽宗开封府又为1 1路,路,形成形成2424路格局。路格局。转运司:由筹集粮饷派员后来转变为财政使职。转运司:由筹集粮饷派员后来转变为财政使职。统县政区:府、州、军、监。统县政区:府、州、军、监。府府:首都、陪都与皇帝有关的州改为府。军同下州,名首都、陪都与皇帝有关的州改为府。军同下州,名称不同。称不同。监:政府管理采矿冶炼的专门机构,后来领县同下州监:政府管理采矿冶炼的专门机构,后来领县同下州县一级的还有军、监、寨、尉司。县一级的还有军、监、寨、尉司。府及其路的管辖 府:开封府、应天府、襄阳府、河南府、大名府、真定府、太原府、京兆府、庆阳府、延安府、寿春府、江宁府、成都府、兴元府。秦 凤 路 秦 凤 路 秦 州 共计1府、5州、2监、24县 总计1府、19州、5军、3监、46县 泾 原 路 渭 州 共计5州、3军、13县 熙 河 路 熙 州 共计9州、2军、1监、9县 秦凤路政区图特殊的地方(邻国帅司)陕西西北五路:五帅司:富延、环庆、秦凤、熙河、泾原。河北二路:河北东路,大名府、河间府河北西路,真定府、定州南宋政区 南宋(11271279年)康王在南京即位。1138年迁都临安,绍兴十一年(1138年)宋金割地议和。南宋全境16路,设安抚使掌军民。南宋因袭北宋,只是两浙路分东西,梓州路更名潼州府路。百余年间,利州路东西和荆湖南北路改为东西路。路、(府、州、军、监)、县。嘉定元年,17路,27府、132州、军34、监2。如:利州西路:沔、凤、成、西和、阶、文、龙;军一:天水。利州东路:府二:兴元、隆庆;州六:利、洋、阆、巴、蓬、金;军一:大安。元代行政区划元(1271_1368年):旷古未有的大一统。内地行省制度时期最大的特点,因军事而设立,开始是中央派出的临时性机构,后来就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一般称为某某行中书省或者某某等处行中书省。开始军事性质很强,所以变化频繁。至元十七年(1280年)区划由六个行省和直属中书省的地区构成。陕西四川、江淮、云南、江西、福建、湖广。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漠北、漠南、辽东、西夏元代行省元代中期调整为一个中书省和十个行省的状况陕西、四川、云南、江浙、江西、湖广、河南江北、辽阳、岭北、甘肃、中书省(河北、漠南、山东、山西)。元史地理志:“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军四,安抚司事务,县一千一百二十七。(至顺元年数据1330年)西藏的特别制度:属中央宣政院管辖,哈密力、北庭元帅府(别失八里)、哈喇火州不属行省(汗国),宣慰司。行政系统:省、路、府(州)、县。元代的察哈台汗国区域图一、明代(13681644)的行政区划特点(一)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变化序列:洪武初继承了元代的行省制度,将中书省及行中书省分别分管府州县,九年改为承宣布政使司,十三年罢中书省,原所领郡县直隶六部。形成一直隶一,布政使十二的局面。十三省:直隶与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山东、山西、北平、河南、陕西、广东、广西、四川。十五年:云南、永乐元年:北直隶、五年交趾,十一年贵州。宣德罢交趾。二直隶(两京)、十三布政使。行省之外的行政建制?省、府、州、县(羁縻府州县)卫所体制(行都司)宣慰司:吐蕃 边镇:曰辽东,曰蓟州,曰宣府,曰大同,曰榆林,曰宁夏,曰甘肃,曰太原,曰固原。明代的总督巡抚辖区(新)设立的背景:地方都、布、按三司权力分割,无法处理突发或重大事件,陆续向各地派遣巡抚、总督,将地方行政、监察、军务集于一身,成为管理三司的最高地方长官。成为另外一套新的准政区。临时固定,反复的过程。万历十年4个总督,24巡抚。蓟辽、宣大、陕西、两广(四)驻固原州,辖延绥、宁夏、甘肃、陕西4抚,陕西布政使司巩昌、临洮2府,延安府富州、平凉府固原、静宁、隆德、镇原等州县,陕西都司洮州、岷州卫。清代(1636-1912)的政区清代地方行政的两种体制:内地行省和边疆特 殊政区。康熙初,改布政使司为省,因认为全国区划为15省,其制过大,所以分湖广为湖南、湖北两省,分江南为江苏、安徽江苏、安徽两省,分陕西为陕西、甘肃陕西、甘肃两省,全国共为18省。边疆地区:如在东北地区设奉天(盛京)、吉林、黑龙江和在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在新疆设伊犁5个将军辖区,在西藏、西宁设办事大臣辖区,以及由中央理藩院直接管辖的内蒙古盟旗,此外在西南和西北地区还有很多的土司制度。连同内地18省,全国共为26个政区。(土司、伯克)1884年(光绪十年)置新疆省,1887年(光绪十三年)建台湾省,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改奉天、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为省,加上内地18省共为23省。因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清政府签订了卖国求荣的马关条约,台湾省被割让给日本,所以史称22省。清朝的22省,为中国现代省的政区划分奠定了基础。特殊的边地行政系统关外和西北的将军:东北为清朝龙兴之地。顺治年间入关後,以驻防八旗留守盛京沈阳。康熙至乾隆年间,逐渐形成三个将军辖区:盛京盛京(奉天)、吉林吉林、黑龙江黑龙江,地位拟於内地之行省。将军之下设专城副都统分驻各城,并管理各城的临近地区。副都统下有总管统领各旗。在汉民聚居之处,置府、州、县、厅,如同内地。居於黑龙江、嫩江中上游的巴尔虎、达斡尔、索伦(鄂温克)、鄂伦春、锡伯等族,编入八旗,由布特哈总管、呼伦贝尔总管管辖。黑龙江、乌蘇里江下游及库页岛的赫哲、费雅喀、库页、奇楞等渔猎部落则分设姓长、乡长,由三姓副都统管辖。藩部:清代蒙古、西藏、青海、新疆与黑龙江布特哈(达呼尔、索伦、鄂伦春等族)被称为藩部,由理藩院管理。蒙古:内属、外藩,三部,青海:蒙古玉树土司四十族边疆之外的属国?清朝的属国主要有:朝鲜、琉球、安南(越南)、南掌(老挝)、暹罗、缅甸、廓尔喀(尼泊尔)、哲孟雄(锡金)、浩罕、哈萨克、安集延、玛尔噶朗、那木干、塔什干、巴达克山、博罗尔、阿富汗、坎巨提、苏禄。其中,琉球、朝鲜先後被日本占领。朝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後独立(分别由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政府统治),琉球则被美国非法交给日本代管(二战后曾由美国治理),并持续迄今。属国性质:朝贡体系。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的宗藩关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宗藩关系表面上看来是一种以小事大的不平等关系,周边国家要向中国“称藩纳贡”;受中国的册封,并由中国赐予印玺。而实际上这种宗藩关系只是维系中国和周边各国友好关系的一种形式,并不具有统治和被统治的实质性内容。研究中几个问题内地十八省及其问题:江苏、安徽、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省的含义及其数量厅的问题县丞问题飞地和插花地问题 区域行政区划研究的重点欧美新清史的研究关于中国疆域问题民国()行政区划继承与变革:省与府州县丞取消。中华民国建国初期,承袭清朝旧制。不同之处在于废除府,将所有不管县的州、厅厅全改为县,1914年时在省县之间设置93个道。划一令实施。当时的省份依当时顺序排列,有直隶直隶、奉天、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山西、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陕西、甘肃、新疆、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22省。北洋政府在22个省之外设了京兆地方、热河、察哈尔、绥远、川边等几个特别区域特别区域,西藏、外蒙古、青海3个地方,胶澳胶澳、淞沪淞沪等2省级商埠,另保留阿尔泰、塔尔巴哈台、伊犁3地区(后均并入新疆省)。1914 1914年中国政区(?时期)年中国政区(?时期)省:22直隶直隶|奉天|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山西|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陕西|甘肃|新疆|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府2南京府|顺天府行政区4川边特别行政区川边特别行政区|热河特别行政区热河特别行政区|察哈尔特别行政区察哈尔特别行政区|绥远特别行政区绥远特别行政区地方4西藏地方|蒙古地方|青海地方|京兆地方地区3阿尔泰|塔尔巴哈台地区|伊犁地区伊犁地区插花飞地调整与边界的确定“插花地系指甲乙两县毗连,境界互有交错地段,或同一村庄属两县或两县以上管辖,界线不为分明者而言。犬牙地 飞地系甲县境内有乙县地域一部分或数部分,四围尽属甲县区域并不与乙县毗连而乙县不便管理。瓯脱地、华离地政区边界的调整原则与实施1930年:省市县勘界条例、县行政区域整理办法大纲。1、厘正 将毗连各县边界交错之地划归整齐,勿使整齐。2、互换 为管辖及行政之便利,将毗连各县地段互助更换一部分或数部分。3、土地辽阔之县,施政不易,应将其划分两县或者并入他县一部,以便治理。4、归并 割数县之一部新设县治,或将旧治取消与他县归并,另成新县。整理之原则按照省市县勘界条例之第二条之规定。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原则 政治管理需要:权力控制 地理: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 经济:便宜赋税 民族:因俗而治元代行省参考文献(1)历史文献:正史地理志、元明清一统志宋代年以来的方志档案:内阁大库档、奏折、诗文集与报刊:文集、官报、政府公报、申报(2)今人论著:专著:申报六十年中国地图集、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其他的博硕士论文和期刊文章(3)谭其骧: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4)CHGIS 等数字历史地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