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护理产品项目沟通管理方案

上传人:陈****2 文档编号:175466159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59.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腔护理产品项目沟通管理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口腔护理产品项目沟通管理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口腔护理产品项目沟通管理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泓域/口腔护理产品项目沟通管理方案口腔护理产品项目沟通管理方案xxx(集团)有限公司目录一、 产业环境分析4二、 电动牙刷行业发展概况4三、 必要性分析5四、 项目概况6五、 规划沟通管理9六、 管理沟通10七、 沟通原理和沟通模型21八、 有效沟通的方法25九、 有效的和成功的管理者27十、 学习管理学的方法30十一、 项目的一般过程33十二、 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和管理结构41十三、 公司简介44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45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45十四、 项目投资分析46建设投资估算表48建设期利息估算表49流动资金估算表50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51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52十五、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53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54一、 产业环境分析实现“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必须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转型、率先、特色”的发展理念。机遇千载难逢,任务依然艰巨。只要全市上下精诚团结、拼搏实干、开拓创新、奋力进取,就一定能够把握住机遇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够加快实现全面提档进位、率先绿色崛起。二、 电动牙刷行业发展概况电动牙刷由瑞士医生Philippe-GuyWoog于1954年发明,主要由微型直流电机、刷头、电路板、可充电干电池等构成,通过电机的快速旋转或振动,使刷头发生转动或振动对口腔实现有效清洁。根据清洁原理的不同,电动牙刷分为旋转和振动两大类。旋转类电动牙刷通过电机驱动圆形刷头旋转,在执行普通牙刷动作的同时,加强刷头与牙面的摩擦效果;振动类电动牙刷则是通过电驱动的振动电机,带动刷头在垂直于刷柄的方向上高频振动,一方面完成传统刷牙动作清洁牙面,另一方面刷头高速振动使口腔中牙膏和水的混合物产生大量微小气泡,气泡破裂涌入清洁牙缝。2012年之前,由于国内居民口腔护理意识较弱、消费水平较低,以及电动牙刷的价格昂贵,电动牙刷仅在高端商场有所售卖,国内电动牙刷市场发展缓慢。近年来由于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口腔护理意识增强以及电动牙刷产品质量、功能的不断优化,国内电动牙刷市场开始快速发展。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国内电动牙刷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2654亿元增至2018年的9300亿元,预计2021年我国电动牙刷市场规模将达到22590亿元。根据捷孚凯(GFK)数据,国内电动牙刷(不含配件)线上销售额从2017年的2808亿元增至2020年的5457亿元,销量从2017年的1,140万台增至2,823万台,预计2021年电动牙刷(不含配件)线上销售额和销量将达到5862亿元、2,795万台。国内电动牙刷市场中,外资品牌仍占据主导地位,但近年来市场份额有所下降。根据欧睿国际数据,2019年飞利浦、欧乐B合计占据50%以上份额,分别占比3720%、1460%。随着新品牌的不断入局,外资品牌的份额逐步降低,电动牙刷行业市场集中度有所下降,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电动牙刷前五品牌市场占有率从2017年的862%降至2019年的685%。三、 必要性分析1、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项目的投资,引入资金的到位将改善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补充流动资金将提高公司应对短期流动性压力的能力,降低公司财务费用水平,提升公司盈利能力,促进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资金补充流动资金将为公司未来成为国际领先的产业服务商发展战略提供坚实支持,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四、 项目概况(一)项目基本情况1、承办单位名称:xxx(集团)有限公司2、项目性质:技术改造3、项目建设地点:xxx(以选址意见书为准)4、项目联系人:程xx(二)主办单位基本情况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复苏乏力,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中小企业外贸形势依然严峻,出口增长放缓。从国内看,发展阶段的转变使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增长动力从物质要素投入为主转向创新驱动为主。新常态对经济发展带来新挑战,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尤为突出。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新环境,公司依然面临着较大的经营压力,资本、土地等要素成本持续维持高位。公司发展面临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重大机遇。随着改革的深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举措的加速实施,企业发展基本面向好的势头更加巩固。公司将把握国内外发展形势,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抓住发展机遇,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依靠创业创新开辟发展新路径,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发展新突破。公司在发展中始终坚持以创新为源动力,不断投入巨资引入先进研发设备,更新思想观念,依托优秀的人才、完善的信息、现代科技技术等优势,不断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以实现公司的永续经营和品牌发展。公司以负责任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符合法律规定与标准要求的产品。在提供产品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其对消费者的影响,确保产品安全。积极与消费者沟通,向消费者公开产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努力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公司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持续推进产品升级,为行业提供先进适用的解决方案,为社会提供安全、可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公司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总体原则基础上,坚持优化结构,提质增效。不断促进企业改变粗放型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补齐生态环境保护不足和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短板,走绿色、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优化供给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提升创新能力为主线,降成本、补短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项目建设选址及用地规模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以选址意见书为准),占地面积约15.00亩。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四)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5617.66万元,其中:建设投资4685.5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3.41%;建设期利息63.2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13%;流动资金868.8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5.47%。(五)项目资本金筹措方案项目总投资5617.66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x(集团)有限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3034.75万元。(六)申请银行借款方案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2582.91万元。(七)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990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8656.26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901.95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9.26%。5、全部投资回收期(Pt):7.36年(含建设期12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5386.97万元(产值)。(八)项目建设进度规划项目计划从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到工程竣工验收、投产运营共需12个月的时间。五、 规划沟通管理编制项目沟通计划就是确定、记录并分析项目的干系人所需要的信息和沟通需求。其结果就是确定出谁需要信息、需要何种信息、何时需要以及如何将信息有效地进行传递。虽然每个项目都需要充分地进行交流,但信息的需求和分发方式却大不相同。项目沟通计划就是规定未来项目进行沟通管理的文件。它一般是在项目的初期阶段制定,但为了提高沟通的有效性,也应该根据项目实施中的具体情况和沟通计划的适用性来定期进行检查和修改。大多数情况下,沟通计划并不是一个复杂的文档。它主要说明项目将产生哪些信息、怎么产生、这些信息保存在哪里、谁需要这些信息,以及如何把这些信息发送出去。六、 管理沟通管理沟通是项目中沟通活动的主要实施过程。根据目的的不同,它主要包括两大类活动:获取项目的实施状态信息。分发项目的实施绩效报告。这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促进项目内部各方协作,另一方面则是让管理者及项目干系人真实而准确地了解项目实施状态,判断项目是否处于正常的轨道,以便及早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具体实施当中,根据信息发送的内容、目的和发送对象可以选择各种不同的沟通方式,并且还会经常组合应用各种方式。虽然项目沟通可以以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两种方式进行,但沟通管理计划中的预定活动几乎都是正式的沟通模式,其中又以书面沟通和多对多的会议沟通为主。(一)正式沟通的模式项目成员为了完成项目工作,在明确规定的组织系统内部进行沟通和协调工作,这种沟通是通过一种正式的明确的渠道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并不一定直接交流,中间可能要经过某些人的转发,这就形成了一定的沟通渠道和沟通网络。同样,沟通的结构形式也会对沟通的效率产生影响。(二)正式的书面沟通这是项目中最广泛存在的沟通形式。例如,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文档,既包括有关产品工程活动的结果,诸如产品规格、设计文档等,也包括项目管理活动所产生的文档,诸如项目章程、项目计划、反映项目实施状态的绩效报告等。这些文档的目的之一就是传递某种信息。之所以把它定义为正式的书面文档,是因为它们还代表着某种约定和承诺,也可以说担负了“某些管理职能”。在使用文档这种书面的沟通形式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必须事先约定统一的“符号系统”,这样就使得沟通双方在提供和获取信息的表示形式上达成一致,避免信息传递偏差。使用事先约定的文档模板。模板的作用除了使文档看起来统一而美观外,更重要的目的是使沟通双方在沟通前对要沟通的内容和展现形式达成双方认可的约定和默契,这将非常有助于提高后续沟通活动的有效性和实施效率。表述上应该使用简练而准确的语言和文字,避免传递“非字面因素”以外的信息。因为后者非常容易产生不同人在理解上的差异,从而在项目中造成混乱,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正式的书面沟通主要用于项目中的约定、承诺和可预测的信息发布。采取的实施方式通常表现为文档,例如利用MSOffice系列的Word、Excel和PowerPoint所产生的书面文档,有时还需要事先约定这些文档存放的地点和更新的过程,因为它们体现了某种管理作用,必须方便项目团队获取和使用。这就是项目整体管理中所提到的配置管理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渗透,也有很多组织采用基于Web的信息创建和发布。例如,建立组织内部统一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所有需要的信息都可以从Web上获取,信息的录入也是通过Web。这样做会大大降低实施项目管理后引入的额外成本,而同时又能够创造管理效益,提高项目管理的投资回报率。(三)会议沟通在项目实施当中,经常会利用会议的形式来实现和促进项目团队就一个特定主题进行充分沟通和交流。从沟通原理上来说,这种形式大多表现为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的沟通。根据会议目的的不同,通常会有三种不同的会议沟通类型:项目状态评审会议、项目问题解决会议、项目技术评审会议。按照会议沟通的参与方来划分,会议沟通可以划分为项目内部会议和项目干系人两种。前者在更多意义上是一种内部的集体决策或者交流,后者则更多地体现在调和干系人之间的不同诉求和矛盾之上。1、项目状态评审会议项目状态评审会议定期对项目当前的实施状态进行汇报,分析和总结当前项目的状态是否正常,引入高层管理者和干系人来了解项目的真实情况并帮助解决部分问题。这种会议的形式很多,但都是周期性进行,并且事前就作好详细的会议计划。会议大都是一对多的沟通形式,追求实施效率。会议根据汇报的内容和层次选择不同的参与者和实施周期。例如:对项目组内部的状态评审可以每周进行,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周例会”。内容主要包括:上阶段原计划的工作完成情况。工作出现的偏差,导致偏差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评估风险状况,识别新出现的风险。综合考虑当前状态,从而预测项目工作的发展趋势,判断是否需要变更。下阶段的工作计划。对项目的高层领导,则可能每月进行一次较正规的项目评审会,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总体目标的完成情况。和项目的基准计划之间存在的偏差,偏差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对项目工作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项目遇到的问题和风险。需要的干系人支持。每个组织应该为这种会议作好通用的会议模板。2、项目问题解决会议当项目出现严重影响进展及危害实现预定目标的问题时,需要立即召开问题分析和解决会议。这种会议大都是事件驱动的,并根据问题的大小和严重程度,有选择地邀请所涉及的干系人。一般在会议之前几天内才发出会议通知和会议的详细进程安排。为了保证会议进行的相对有效,需要在会议前就把项目所出现问题的相关信息通知会议参与者,以便参与者可以事先做些准备。一般情况下,该种类型会议会有如下的内容和进度安排:描述和说明项目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可行的问题解决方案。制订详细的问题解决实施计划,并明确责任人和进度要求。判断是否出现项目变更要求。这种会议在问题分析和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经常会采用“头脑风暴”来寻找答案。所以,它是一种典型的多对多的沟通形式。会议的组织者这时候需要承担起协调和组织作用,避免“思维过度发散”从而造成“偏离主题”,否则会极大地降低会议的效率。3、项目技术评审会议项目中存在着大量需要集体讨论和决策的技术问题,可以通过技术评审会议来完成。同时,技术评审也是实施产品质量控制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大多数情况下,技术评审会议是一种事先计划好的,有明确目标和目的的会议。会议主要针对产品的某一技术文档进行评审。由于技术文档本身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需要参与者保持较好的精神状态才能有效地实施所要求的“脑力劳动”,所以对技术评审会议非常注重实施的过程要求。首先,要求组织者提前将技术文档发给参与者。这样参与者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了解有关的背景知识。一个很好的建议是:技术文档的作者可以举行一个小型的介绍会议,以帮助参与者更快速而准确地理解,提高效率。总之,如果仅仅在会议进行当中才开始逐步理解文,档的内容将是极其低效率的,而且不会产生好的效果。其次,在会议进行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控制会议的实施进程。技术评审会议需要大量的“脑力活动”,这种活动实施的效果和精神状态有着直接的关系。研究表明,人脑保持精神集中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左右,所以我们经常发现过长的技术评审会议会在会议的后半程中有效性大大地降低。我们建议会议时长不超过1个小时,必要的话将其分解成多个小型的会议来进行。最后,会议会对被评审的技术文档产生大量的修改建议,这些建议必须被有效地记录,以便于后续的跟踪活动来确保会议所体现的效果。(四)非正式沟通活动除了正式的沟通活动外,项目中间还存在着大量的非正式沟通活动。这些非正式沟通活动并不局限于某种传播形式,它既可以通过口头形式,也可以通过书面形式,但有着共同的特点:没有事先的计划,经常属于突发性的需求,且大多是一方产生的需求。双方在沟通前并没有就沟通的范围、内容和所使用的“共同语言”达成一致,经常会产生理解上的“偏差”,所以经常不是很有效率。传播的内容可能非常广泛,也不具有正式沟通中所体现的“约定”和“承诺”,所以其产生的作用不可预测。非正式沟通往往伴随着人际关系的目的,所以经常用于和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活动,如激励、领导者关心下属的活动等。根据这些非正式沟通活动所产生的结果,可以把它分为有利的和不利的两类。有利的非正式沟通可以非常有效地补充正式的沟通活动,同时它还有以下一些作用:第一,它是项目内部进行协作所必需的辅助性活动,它非常有助于提高项目中各个活动之间的协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内耗。第二,它有助于隐性知识的传播。隐性知识具有难于表达、不易传递等特征,但它又是很多以智力活动为主的项目最宝贵的财富。在正式的沟通渠道中,由于各种形式上的限制,约束了隐性知识可以表达的方式。但非正式沟通则不受这种限制,它通过相对宽松、密切而频繁的交流,使隐性知识在团队中进行传播,从而发挥巨大的作用。第三,领导者在进行“关心人”的活动中,大多借助于非正式的沟通活动。非正式的沟通形式会让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距离拉近,有利于双方进行平等而开放的沟通。非正式沟通没有正式沟通所产生的严肃气氛,非常利于被管理者感受来自管理者的期望和鼓励从而产生被关怀和激励的作用。第四,有利于激发头脑风暴,产生创造性结果。创造性经常产生于轻松而没有压力的环境下。严谨而刻板的正式沟通追求的是准确和效率。非正式沟通则没有过多的限制条件,非常有利于打破常规而产生出“创造性的结果”。非正式沟通虽然存在有利的一面,但同时它也可能会对项目产生不利的影响。例如小道消息就是借助于非正式渠道传播的,这就是不利的非正式沟通。不准确的、不期望的、对项目没有好处的小道消息会在非正规渠道中被广泛传播,而且它经常会被夸大,甚至会对正规渠道产生冲击,造成组织内部的不稳定。戴维斯曾在一家公司对67名管理人员采取顺藤摸瓜的方法,对小道消息的传播进行了研究,发现有4种非正式的传播方式。不利的非正式沟通之所以存在,大都是由于某些被期望得到的信息无法通过正规渠道获得,从而引发了猜疑并推动其在非正规渠道内广泛传播。显然,要想消除不利的小道消息,最好的方式就是加强正规渠道的信息发布,使得组织的运行和决策透明化。(五)绩效报告项目的实际实施状态需要被定期地收集和分析,以帮助项目干系人了解项目的状况,这就是项目的绩效报告活动。这里“绩效报告”的“报告”一词是动词,其活动的结果是产生反映项目状态的“报告”,这里的“报告”是名词,应注意区分。它帮助干系人了解以下信息:截止到产生报告的那个阶段点上,项目工作和目标的完成程度。从上一次汇报到本次汇报之间的这个阶段,项目的工作和目标都产生了哪些进展。根据当前完成的状况和项目进展来预测项目未来的目标完成情况,它或者可以实现既定目标,或者需要进行目标变更。由此我们知道,完成项目绩效报告的活动和结果包括三个方面状态报告、进展报告和未来的预测及可能的变更请求。1、状态报告状态报告可以被理解为项目在某一点上的“快照”。既然项目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目标,那么项目状态报告就应该包含目标被实现的当前状况。显然它应该包括:范围目标完成状况。这可以通过跟踪工作分解结构获取相关信息。我们可以简单地判断有多少个工作包被完成,还有多少仍然没有完成。质量目标完成状况。这可以从质量控制活动中获取结果,也可以从质量保证活动的工作结果来间接反映和推测项目的质量目标。进度目标完成状况和成本目标完成状况。进度和成本状态信息是反映项目实施“效率”的评价因素,它和另外两个反映项目“效果”的范围和质量目标有着关联关系。单独评价进度和成本状态信息没有意义,往往需要综合考虑上述4个要素才能够获得项目的真实状态信息。挣值分析技术经常用于表达项目绩效,但在第5章所介绍的挣值分析技术综合考虑了项目的范围、进度和成本这三个目标,而没有考虑质量目标。既然是反映项目绩效的指标,不应该缺少一个要素,否则结果就不完整。再回忆前述的项目范围概念,质量管理活动对项目的影响体现在项目的工作范围上,也就是说增加了预防、检验和返工三种类型的质量活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质量管理活动安排是到位的,那么项目的质量目标在这些质量管理活动的贯彻下就会得到保障,当然这一假设要求该项目的质量管理活动是充足的,否则挣值分析所得到的结果就会有很大偏差。这意味着,已完成的工作范围可能存在质量隐患,从而引起后续的返工活动,前面得到的绩效指标就可能失真。2、进展报告进展报告主要是反映项目在两个阶段点之间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内容包括:增加的项目范围目标完成状况及花费的成本。对进展报告来说,最主要的是提供“生产率”信息,即反映投入资源产生效益的效率状况,从而帮助项目决策人对项目的未来作出预测。3、预测及变更根据项目的状态和之前一段时间的进展,项目组需要判断当前项目持续下去是否可以保证项目目标的完成。如果不能完成,就需要采取对策,要么改进执行措施,要么变更项目计划。如果是后者,则需要进入项目的整体变更过程。七、 沟通原理和沟通模型沟通可以被简化成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直接传递,而是需要经历若干个环节。发信者首先需要把信息进行编码,变成那种可以在通道中进行传递的形式,这经常被称为消息。接收者将收到的消息解码后获得信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真的需要这么复杂的过程吗?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当我们外出游玩归来的时候,家人会问游玩的情形。这个时候所有有关游玩的信息都是脑子中的一幅幅图像,但是你无法直接把这些图像转递给家人。你不得不将它们用语言来描述,这个时候实际上你是在进行编码过程。原始的信息是图像,经过编码后的信息变成了文字。文字可以通过语言、书面等各种形式传递给接收者。而你的家人在接收到这些文字后,就开始根据文字所传递的信息来想象你游玩时的情景。这是一个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场景,但它却包含了信息传递过程中几个重要的概念:第一,信息所包含的内容广泛,五官就是接收信息的器官。我们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触摸到的都是信息。第二,信息是无法直接进行传递的,它必须通过编解码转化为某种类型的消息,然后利用支持该消息进行传递的通道进行传输。发送和接收双方必须使用同样的编解码方式,这又被称为符号系统。每一种符号系统所擅长表示信息的种类和能力是不一样的。第三,消息是通过通道进行传输的,某一种通道只能承载特定的消息种类。在很多情况下,通道在传递消息时可能产生失真。在实践中,不同类型的信息会由于选择不同的通道和编解码方式体现不同的特征。例如: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获取文字所传递的信息,通过广播和电视可以接收被传递的声音和图像。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是否会产生偏差和失真取决于整个过程中的三个关键环节:第一,选择的编解码方式是否可以完整地表述信息。现代的声音和图像记录技术已经可以让我们以接近没有失真的程度来保留信息。但是最古老的文字,虽然其本身很容易被保留和传递,但文字后面所代表的内容却不一定准确地表达了信息发送者的初衷。第二,双方之间是否采用了同样的编解码方式。声音和图像记录所用的编解码过程都是由机器设备完成的,工作过程是对称而一致的,其失真和偏差也是一种客观而稳定的指标。但是语言文字所用的编解码器却是由人脑完成的,这个编解码器的工作水平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也就自然导致了在语言文字的沟通过程中,编码和解码之间在很多情况下并没有采用对等的规则。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就是这个道理。第三,通道传送中是否会产生偏差。大多数信息传输通道都依赖于某种技术。人类科技的发展已经大大促进了人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方式。从古代的书信传递,到现代的通信技术都是为了更加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一个通道在信息传输中经常会由于噪声的干扰而产生偏差。例如:我们在公共场合谈话,经常会由于周围噪声的干扰而听错。但是在现代通信技术条件下,例如无线移动通信、互联网等,则基本不用考虑通道所带来的偏差。综上所述,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更多的是那种基于语言文字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准确地说这才能被定义为“沟通”。虽然同样是信息的发送和传递,但是在人与人之间和设备与设备之间,同样过程中的困难和关注有着很大的不同。下面给出有关“沟通”的一个更详细而准确的描述:沟通,就是通过说话、信号、书写或行为来交换思想、消息或信息;是指信息通过预先设定好的符号系统在个人间传递的过程;是为了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感情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的过程。这种在人与人之间进行语言沟通的过程存在其特殊性,因此需要细化上面那个被简单化了的信息传递模型。发送者、编码、通道、解码和接收者五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被扩展了可能影响其“性能”的外部因素。编码和解码都分别处于发送者和接收者的经验区域之内,这意味着它们的工作受到发送者和接收者个体的影响。在传递信息的通道“两端”包含受发送者和接收者个体影响的“个性滤网”。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就使得在整个沟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上出现偏差。例如:编解码由于个体差异而不对称,个性滤网的存在意味着信息在通道内传递会有选择地丢失等。事实上,我们在讨论这个沟通模型的时候,更关注那些会导致沟通障碍的因素。八、 有效沟通的方法沟通是否成功,取决于发信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与收信者通过理解而获得的意思是否一致。事实上,沟通属于高度个人化的“软性技能”,需要实践者自身不断总结和提高。1、以听者的思路说话信息发送者最重要的目的不是把信息发送出来,而是要让信息接收者得到正确的信息,所以确保信息被准确传递的关键在于发送者。由于人与人之间的教育背景、经历、所处的环境都不尽相同,所以沟通双方可能会在信息的理解上产生很大的差异。同样一句话,会被理解成不同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信息发送者是信息的来源,他必须想办法确保信息被正确地理解。一个好的实践就是发送者以接收者容易理解的语言来讲话。从沟通模型中看,就是发送者选择和接收者同样的编解码方式来进行沟通。道理看似简单,但是在实践中却对发送者有着较高的要求。它要求发送者从接收者的角度来组织语言。2、建立共同语言信息沟通的载体是文字和符号,但要求沟通方使用同一个符号集合,即共同语言。在某一专业技术领域中,形成的专业术语就是该领域专业人员的共同语言,它使沟通变得准确、快捷和有效。学习项目管理知识的一个显著好处就是,约束和规范项目干系人在进行项目沟通中使用共同语言。3、描述整体背景沟通时注重交代整体背景,有助于沟通的达成,会给信息接收者一个由远及近、由森林及树木的自然过渡,增进对发送者信息含义的理解。4、重视双向沟通在沟通过程中重视反馈过程,使发送者能及时了解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是否正确,有助于发送者调整沟通的思路,提高沟通的效果。5、多种信息表达方式并用使用最多的信息表达方式是语言和文字,但并不是每一种信息都能由语言和文字最佳表达。一项研究表明:人类大概只有40%的信息可以由文字准确地表达,其余的信息内容则需要借助图表、声音和图像等其他形式。所以我们在选择信息表达方式时,应根据信息所要传递的内容选择最佳的表达方式。如前所述,沟通能力属于一种“软技能”,这种技能的提高需要长期实践和培养,在某种意义上还与天生的“人格”因素有关。好的沟通能力是一个管理者必备的技能,因为他大部分的管理活动必须借助于“沟通”来完成。九、 有效的和成功的管理者管理者的活动可分为四类:传统管理:决策、计划和控制。沟通:交流例行信息和处理文书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惩戒、调解冲突、人员配备和培训。网络联系:社交活动、政治活动和与外界交往。研究结果表明,平均意义上的管理者所从事的四类活动中,“沟通”所占比例高的是有效的管理者,“网络联系”所占比例高的是成功的管理者。这个结论和许多长期从事技术工作的人的最初判断并不一致,“传统管理”对项目成功的贡献并不大。而“沟通”,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都对项目成功有着更关键的作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发现,从事技术工作的人思维上有一个定式,那就是,他们认为凡事都有规律可以遵循和掌握,所以他们在接触管理工作时总是把管理当做一门技术去掌握。管理包含“管事”和“管人”两个方面的活动。其中,“管事”一般具备可以遵循的客观规律,但是“管人”却是一个令很多人头疼的问题。虽然很多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试图掌握和挖掘人类行为的规律,但是直到今天“管人”仍然是具有高度“艺术”特征的行为和技巧。而对人实施影响和控制,就离不开最古老的方法“沟通”。所以说,无论是“成功”还是“有效”的管理者都会关注“沟通”。为什么“成功的管理者”主要关注的是对外的沟通呢?在实践当中,一个管理者所谓的对外沟通活动内容主要包含与上级的沟通、与客户的沟通、与合作伙伴的沟通。我们先来谈谈与上级的沟通,它有三个主要的目的:获取任务或者项目的资源支持。不断确认任务或项目目标。汇报任务或项目的真实状态。管理者的上级领导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完成一项任务或者项目所需要资源的提供者。在现代的商业企业中,一个项目或组织感到资源充足的情况是极其罕见的,而组织的一项活动或者一个项目目标的实现与有效资源的提供和保障有着直接的关系。管理者的一个必要技能就是获取上级领导对本项目的有效资源支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管理者甚至应该具备争夺资源的能力。这一点和我们所熟知的“谦让”是相左的。一项任务或一个项目最重要的是获得成功,如果因为谦让资源而导致一项任务或者一个项目失败,上级领导可能不会因而原谅他。与上级沟通的第二个主要目的是不断地获取和确认上级领导对这项任务或项目的目标和真实意图。难道一项任务的目标需要反复确认吗?它不是在任务确立的时候就表述清楚了吗?这个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在现实中却是最棘手的,因为这涉及一个目标转化的问题。大多数企业的任务和项目目标都是来自商业性质的目标。当它们被传递到一线实施人员时,大多数已经被具体化或被转化成了技术目标。这一转化是否准确,是否存在偏差就决定了任务或者项目的最终商业目标是否可以被任务或项目目标所实现。所以,和上级沟通的最终目的是不断确认任务或者项目的目标是否准确地反映了组织的最终商业策略和目标。与上级沟通的最后一个要点是主动地对上级汇报任务状态。任何一个领导都不会希望其所负责的任务状态是一个“黑匣子”。作为一个下级,可能会觉得“只有任务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才需要上级管理者的参与”。但事实上,大多数管理者会认为,“任务的状态不明确或者不透明,并不是没有问题,而是问题被掩盖了起来”。这种状态会让他们觉得不安,会担心有些问题在被发现前变得不可收拾。所以及时让上级了解任务或者项目的真实状态,可以消除上级的这种不安。上面所谈到的这一类活动经常被称为“向上管理”。大多数从一线技术领域提拔上来的管理者都存在着“向上管理”的缺失。但实际上这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在西方的商业学校经常有一门类似的课程叫做“一分钟电梯演讲”,主要是指当你在类似乘电梯这样的短暂场合遇到老板时,如何抓住仅有的机会和老板做一次卓有成效的沟通。其实,很多工程师特别容易忽视和上级的沟通(很多组织在节日聚餐时,你往往会发现很多工程师都试图避开领导者所在的餐桌)。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已理解了上级的意图,不需要上级过多地干涉。殊不知,上级最担心的就是下级领悟有偏差,并且高效率地完成一个错误的目标。那些刚刚走上管理岗位的工程师们不仅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下属,还要学会管理自己的上级。十、 学习管理学的方法管理学发展至今,仍然是一门非常严格的社会科学,它有很多的流派,不存在统一的定理和法则,我们很难给管理学下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有一个管理学的定义被广泛引用,即管理学是通过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来实现某一预定目标的学科。这里面的资源是广义上的定义,通常可以指物质资源、时间资源、人力资源三大类,每一类资源都有其特殊性。而管理就是高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实现某一目的。从某一个角度上分析,我们可以认为这些资源有些有比较明显的规律可循,例如物质资源、时间资源,有些则不大那么容易掌握其运行规律,例如人力资源。按照这种判断,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管理就是在“管事”和“管人”。前者是指管理那些可以采用自然世界规律处理的资源,后者则是特指需要考虑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资源。被管理的对象“人”和“事”究竟有什么差别?可以用两个特点来概括:第一,人是有感情的,而事物没有,但我们更关心这个差别给管理带来的影响。显然,人的感情会影响工作效率,但事物只受“理性的”自然规律支配。第二,支配事物运转的规律都是一种因果关系,有“因”才有“果”,有“果”必有“因”。但是人的思维可能产生跳跃,有“果”不一定有“因”,或者“因”和“果”之间的关联还不清楚。我们经常提到的直觉思维就是这种情况。正因为有了人的直觉思维,才导致了人的创造性活动。在项目管理的环境下,根据项目所处领域的不同,“管事”和“管人”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但是对于大多数从一线工程技术领域成长起来的项目经理来说,首先面临的转变和挑战是“管人”,所以这里给管理下一个有着明显侧重点的定义,即管理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这显然是一个特别关注“管人”过程的定义。简单地说,管理是使他人产生绩效的过程。评价技术领域管理者工作绩效的标准不是其技术水平的高低以及他本人对项目结果的直接贡献,而是他调动和整合资源的能力,以及他使团队创造价值的能力。学习管理学知识和其他工程知识有一个根本的不同:仅仅知道和了解管理学的知识本身并不能给学习者带来任何价值,他必须通过实践和应用从而最终产生效益。一般来说,一个人在管理学上的学习过程会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知识阶段。这个阶段是最基础的阶段,学习者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接触和掌握各种管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第二阶段:实践阶段。知识仅仅停留在知晓和理解的层面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学习者必须在实践中去应用管理学的方法和技巧。在实践中应用要想取得效果,就必须熟练掌握这些方法和技巧。学习者会发现,只有当这些方法和技巧成为他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时,它才真正为学习者所用,才能给学习者带来价值。说到这里,不得不谈一下习惯的力量。很多理工科背景的学习者大多满足于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但忽视这些正确的方法有多少是自己形成的行为习惯。西方有一句古老的谚语:播种一个想法,收获一个行动;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一谚语成为西方很多成功学研究者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当我们想要获得成功时,就去看看那些成功者都有哪些共有的性格特征,他们这些性格特征又是通过哪些习惯形成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知道一个道理是很简单的,但是,一个正确的习惯却需要千百次的简单重复才能形成。当一个人养成了一个好习惯的时候,他的所有行为和思维都很自然地选择了一种正确的方式,久而久之,成功自然就会垂青于他。没有改变就无法取得进步,但改变人的既有习惯又谈何容易。十一、 项目的一般过程项目管理知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人们在日常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结果,其本身也是逐步积累和优化的产物。但我们大部分人本身并没有参与到这个形成过程当中,而是直接面对最后的产物。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就让大多数并没有实践经历的读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人虽然学到了别人积累了很多年的宝贵经验,却可能由于不知其缘由而不得其要领,这就会直接影响实践效果。所以在本节中,我们就从一般人的直觉经验开始,对比一个日常生活中可能经历的项目,设想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去解决,从而引申出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所提到的项目管理过程。让我们来设想一次异地旅游,以它来作为一个假想的项目。它符合作为一个项目的基本条件。第一,参加旅行的游客大都是没有过完全相同的经历的,虽然他们并不是第一次旅行;第二,旅行需要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进行。项目的干系人包括:游客、全程陪同导游、地方陪同导游、旅行社等。大多数人会利用旅游这种休闲方式在工作之余来一次放松。当然放松的形式并不局限于旅游。游客在确定参加哪条旅游线路之前,需要考虑的是旅游的内容,包括景点和游玩项目。这里涉及两个基本的概念。游客需要休息是初衷,而休息的体现方式是旅游,也就是说,旅游是服务提供方满足客户“休闲”需要的一个产品。我们把前者称为项目需求,把后者称为项目范围。需求是范围的源泉,而范围是满足需求的结果。需求是项目启动的重要因素,需求的存在才使项目具有最终的商业价值。一个项目进行之初,就是识别这种需求,并且找到满足需求的产品。这种产品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一项服务,但该产品是否能真正满足客户的需求并不能在初始阶段确认。游客有着不同的目的和倾向,比如有些人喜欢探险,会倾向那些消耗体力的线路和项目,有些人喜欢享受,则会更看重吃住的条件。这就导致旅行社在设计每一条线路时都会有不同的考点。这一考点也会以不同的消费群体为目标。但无论怎样,消费者和旅行社之间签订合同时,都是在游览线路和项目上最终达成一致,同时约定的还有时间和价钱。这些年来,随着人们质量意识的提高,为了防止纠纷,人们也会在合同中写上一些有关质量要求的约定。例如,交通工具要求、住宿标准、餐食标准等。项目的目标包括范围、时间、成本和质量要求。范围是可被明确表述的,所以大多数项目的起点是从范围定义开始的。虽然我们知道客户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某项需求来选择确定需要完成的项目范围,但在很多情况下是无法以双方可接受的形式明确表达需求的。这时,项目的起点就是范围。范围确定了,才会影响其他三个条件。时间和成本就是满足范围要付出的代价,这一点不难理解。俗话说,一分价钱一分货,质量要求也是和实施代价相关联的。大多数情况下,质量要求涉及项目实施方的专业领域。因为客户方只能表达需求,但对满足需求的领域不一定在行,所以即使客户方提出一些质量要求,也未必可以很好地进行约定,因为客户方不比实施方更专业。但如果听任对方提出质量要求的话,不诚信的实施方可能会利用信息不对等作出不利于客户的约定。我们设想一个旅游团凑齐游客准备出发了。出发前,全程陪同导游会制订一份旅游计划。既然活动的主要目标是旅游,那么计划的主要内容就应当包括游览哪些景点。事实上,大多数旅游的主要目的就是参观景点,这也是构建项目计划的起点。当然由于其他原因,我们无法把所有时间都安排在参观大家最感兴趣的景点上。为了完成最终的范围目标,我们还必须经历其他辅助活动,例如乘坐交通工具到达旅游景区、旅游期间就餐、夜里住宿等。所有这些活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金钱,同时这些活动还必须有一定的顺序。我们把这些信息集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份完整的行程计划。从这份计划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这次旅游都需要参观哪些旅游景点,这是项目的范围目标。为了完成最终的范围目标,必须完成哪些活动。项目目标确定之后就需要制订实现目标的计划。目标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项目范围。所谓项目范围,我们可以简单理解成项目最终能带给用户什么东西,也就是常说的项目交付物。对项目的计划是以完成这些交付物为基础展开的。从一般人的直觉上来看,产生一个项目计划的步骤可以是:列出所有客户需要的可交付物。对上述案例来说就是这次旅游的所有参观景点。将每个交付物进一步分解细化。也就是说,为了完成某一个交付物,需要完成哪些子交付物。这一活动是可以循环往复进行的,进行的次数则由项目的复杂程度决定。对本案例来说,我们可以将每个大的景点细化成内部的小景点。为了完成某一个子交付物,我们都需要完成哪些工作或活动。对于本案例来说,包括交通、游览、购物、餐饮等。在项目管理的术语中,我们可以认为项目的交付物构成了项目产品范围,而所有为了完成交付物的活动构成了项目的工作范围,两者共同构成了项目范围。这一点比我们先前的概念有所扩展。从最初的项目范围说明书中逐步分解出完整的项目产品范围和工作范围的过程,叫做“创建工作分解结构”,其结果就是生成一份工作分解结构。从工作分解结构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项目完成后,客户应该得到什么。为了完成项目,我们都需要做哪些工作。我们知道了完成这次旅游的所有活动,下一步需要为这些活动分配资源。我们首先考虑时间资源。我们把活动需要完成的顺序关系排列出来,并且标出每一个活动计划完成所需要的时间。例如,从住宿地到旅游景点的往返需要花30分钟,游览需要花3小时,午饭需要花1小时等。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份详细的行程计划。但是在安排时间的时候,有一些限制条件必须要特别考虑。例如,吃饭的时间必须固定,游览景点的顺序和其地理位置有一定关系等。这些条件使得行程计划在安排上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技巧。安排完活动的时间计划,我们再对每一项活动所需的费用进行估计。这样我们就可以对每天出去游玩时所需要携带的现金有一个很好的预计,防止出现混乱和损失。在完成了项目范围的计划之后,就需要对活动进行时间和成本方面的计划。项目范围确定项目要做什么,时间和成本是计划实施的代价。时间计划的基本步骤包括:确定活动之间的顺序,为活动分配时间和物质资源,最终形成项目的进度计划。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对应着几个活动的过程分别是:活动排序、活动历时估计、活动资源估计、制订进度计划。其中最后的进度计划是整个时间管理过程的最终结果,在这份进度计划上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项目总体预计的完成进度。每一项活动预计的开始和结束时间。每一项活动可以开始的前提依赖活动。每一项活动所影响的后续活动。以上信息在我们实际执行项目中会经常用到。如果我们把每一项活动所需要的资源成本也对应到进度计划当中,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项目总体需要花费的成本。项目需要花费的成本和时间之间的关系。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有计划地对项目成本支出进行控制,这一活动被称为项目成本计划。到现在为止,我们做完了这次旅游所需要的所有预备工作。我们知道了需要进行哪些活动、参观哪些景点,也知道了时间和费用上的计划与安排。事实上,我们已经得到了完成这项活动的所有信息,下一步就是按照计划去执行。但有过真正旅行经验的人马上会意识到,这只是一份理想中的计划,是在假设一切顺利的情况下才能发生的。一个完全计划好的行动,会被现实中的各种不确定性所打乱。尽管我们称它们为意外,但是我们不能确定这些影响目标的因素是什么,或者有多大可能发生,我们只知道一定有某些我们不期望的事情会发生,所以事先的计划还必须考虑发生之后的应急办法。在现实中,或者由于计划者缺乏经验,或者由于项目可控范围之外的因素等,都会危害到项目按照计划顺利实施,我们常常称这些潜在的、对项目目标会产生危害的因素为“风险”。项目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对这些风险作出相应的准备。它们或者可能发生,或者不发生,但无论怎样,项目都需要对这些“意外因素”做到“不意外”。显然,这已经属于辅助项目顺利实施的管理活动了,我们称之为“风险管理”。旅游团队是一个集体,导游是计划实施的主导者,但他一个人并不能完成整个计划,他需要所有游客的积极配合。显然,如果旅游团是一个大型团体,一定的组织和人员管理结构会有助于行动的顺利实施。到目前为止,我们明确了目标,细化了实现目标的步骤,对非正常情况作出了应对,建立了有效的人员管理和组织结构,方方面面我们都已经考虑周全,下一步就可以按计划出发了。旅途中,导游是整个旅游计划实施的掌控者,他不仅需要知道自己的计划是什么,还要了解实施的真实状态。这就好比大海中航行的一艘船,船长不仅需要有地图,还需要随时知道船所处的方位。这个时候,计划作为行动的基准才能判断现在的实施状态是否正常。在这个并不复杂的旅游活动中,获取执行状态的最简单办法就是导游直接询问各小组的进展情况。为了简化沟通,就必须事先约定一些标志物,例如通过是否在指定时间到达某一景点等来估算行程进展状态以便导游评估其是否正常。当导游认为行程不符合预定计划时,就需要进行干预。其最终行动只有两种:要求游客加快行程,以赶上预定计划;当判断偏差无法纠正时,导游则需要变更计划。这两种情况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偏差发现得越早,采取后续行动的余地就越大,代价就越小。获取项目执行中的真实状态是掌控项目运行状态的重要环节。只有这样,项目计划才能作为基准参照引导项目实现其目标。项目管理把获取项目执行的真实信息、评估项目状态的过程称为“项目沟通”。项目沟通过程的结果作为项目实施控制措施的输入。沟通过程的真实性和及时性对于及早发现项目偏差,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减少损失具有重要作用。沟通过程的有效性非常关键,例如上述案例中指出,导游需要及时了解各个小组的行动状况。如果没有事先约定的话,很可能导致小组长向上描述位置信息时出现问题。所以,项目状态的汇报必须作出事先约定,用预定义的、理解一致的术语进行描述。获取项目状态的沟通过程和项目控制活动是紧密联系的。项目控制过程是为了减少项目偏差。大多数控制措施的输出只有两个:改进实施行为,纠正偏差:变更计划,顺利实施。说到这里,相信大部分读者已经对项目所涉及的活动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因为它几乎都来自我们现实中的实际活动。事实上,这就是我们下一章节内容的基础。十二、 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和管理结构企业中除去项目活动以外,还有另外一类被称为运营的活动。不同于项目活动,它是那些重复不断、周而复始的活动。例如,企业中的生产活动,财务,人力资源等部门的活动。运营活动和项目活动有着很多不一样的特征。为什么在管理上,项目追求的是“效果”而运营追求的是“效率”呢?项目活动由于其独特性的项目目标,使得项目必须首先关注实现效果,然后才可能考虑效率,切忌因为追求效率而影响了效果。而运营活动则是重复性的活动,其效果早在多次重复中得以保证,所以更关注在不断地重复时降低实现的代价,所以运营活动大多更关注效率。在企业管理活动中,除了项目管理和运营管理活动外,还有一类被称为战略管理的活动。战略管理最主要的目的是确定本组织的发展方向,进而选择所要实施项目的范围,同时通过项目的实际运行来逐步落实战略目标的实现。运营管理则对项目的运作提供服务性支撑。对于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除了按其功效与作用分成三类外,还可以按管理层级进行分类。大致上,我们可以认为企业的管理层被分成了三个层次:上层、中层和基层。高层,又被称为决策层。其大多从事战略管理活动,目的是从组织整体利益出发,实行统一指挥和综合管理,制定组织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大政方针,编制战略计划。中层,又被称为执行层。其大多从事运营管理,目的是根据组织的战略计划,将目标分解成详细的实施方案,分配资源,协调和评价下级组织活动,监督和控制目标的实现。执行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工作目标来自高层或决策层,其制订实现目标的计划,然后驱动一线经理按照计划实现目标,并解决执行中的问题。这一层根据企业规模可能存在多个层次。在这一层次中的管理者要面对两个挑战:第一,深刻理解来自决策层的战略意图和目标。这中间可能需要反复地确认才能正确把握。第二,对下大多是实施间接管理模式。所谓间接管理,是指所管理的团队和人员并不是直接进行汇报,而是需要通过中间层将信息传递过来以了解真实的状况。这种传递会导致信息的失真和不明确,有时甚至会产生偏差。基层,大多从事工作一线的管理,按照规定的计划和程序完成任务。在很多企业中,项目经理所处的地位大多在这一层中。但这一情况不是绝对的,很多重要的大型项目的领导一职都由企业高层主管担当。一般来说,不同类型的企业层级基本上都会有这三个层次的划分。只不过具体的层级多少会有差别,大多体现在中层管理的级数上。很多大型企业的中间管理层级数众多,导致机构脏肿,决策缓慢。高层战略通过层层传递,到一线执行时已经大大走样。而来自一线的市场反馈,也被扼杀在繁琐的层层汇报过程之中。所以,现代企业都在做“瘦身运动”,试图减少从下到上的层级数目,追求扁平化。十三、 公司简介(一)基本信息1、公司名称:xxx(集团)有限公司2、法定代表人:程xx3、注册资本:970万元4、统一社会信用代码:xxxxxxxxxxxxx5、登记机关:xxx市场监督管理局6、成立日期:2012-10-147、营业期限:2012-10-14至无固定期限8、注册地址:xx市xx区xx(二)公司简介公司以负责任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符合法律规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