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上传人:hong****2021 文档编号:174121080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45.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精选11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篇1 学习目标: 1、 了解的有关学问及词的主旨。 2、 体会用典、对比、类比手法的运用。 3、 品位语言,领悟的爱国热忱。 积累运用: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舞榭( )歌台 巷( )陌 金戈( ) 元嘉( ) 仓皇( ) 无觅( ) 孙仲谋( ) 狼居胥( ) 廉颇( ) 佛狸祠( ) 2、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 千古江山 (2)赢得仓皇北顾 (3)可堪回首 (4)烽火扬州路 3、文学常识填空。 辛弃疾,字 ,号 , (朝代)词人。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忱,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 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 ”。 4、对“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怀念廉颇,感痛今日再也找不到廉颇那样的名将了。 b.以廉颇自比,表达了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抒发了不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c.怀念廉颇,用追述赵国不重用廉颇而加速灭亡的事实来影响南宋统治者。 d.以廉颇自比,指出朝廷若不重用主战的将领,必将重蹈历史上赵国灭亡的覆辙。 5、对下列句子使用典故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照旧,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仲谋,已无处寻找了)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扬当年刘裕北伐的英雄气概) c.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比廉颇,功绩显赫,壮心不已)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刘义隆不作充分预备,仓促北伐遭致失败,警告韩侂胄不要急于事功) 6、下列诗句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四.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7、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倒置语序的一项是( )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c.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d.四.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8、名句填空。 (1)元嘉草草, , 。 (2)四.年, , 。 (3)凭谁问, , 。 阅读训练: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9、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复国,但孤立无援,其豪放词每有苍凉沉郁、粗犷悲愤之致,从下片中你能读出这种韵味吗?试举例分析。 10、天下英雄何其多。稼轩为何独钟情于孙仲谋呢?“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和“生子当如孙仲谋”为例,谈谈你对此的熟悉。 11、辛弃疾最善用典,且信手拈来,抒情写意,尝试从他的其他词中查找一例进行赏析。 1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写于12XX年镇江(京口)知府任上。12XX年执政的韩侂胄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抗战派辛弃疾任镇江知府。镇江濒临前线,乃军事重镇,辛乐观备战,并劝谏韩不行草率用兵。韩不但不听,反而将辛调职。若换个角度理解,本词堪称一篇“谏书”。 b.“怀古”,即为伤今。然而,本词自始至终保持着豪迈的基调,不愧为豪放派辛词的代表作。其豪放的格调,可从两个角度折射出来:其一,选古代英雄事迹 词的题材;其二,刻画侠肝义胆,抒发忠义之情。 c.诗言志,词也言志。上阕赞颂孙权、刘裕,旨在表明诗人自己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同时也是对韩柁胄的期望;下阕借对刘义隆草率北伐而招致失败史实的讥讽,警戒当权者:切勿急于求成,重蹈“元嘉草草”的覆辙。 d. 永遇乐用典较 多,且全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即:借典故来表达诗人对救国大业的深谋远虑。诗人“怀古”的态度,不是以历史学家的眼光去评价史实,其用典原则是“古为今用”,即以艺术的眼光取材,调动历史人物为自己抒怀服务。 课外阅读: 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鏊,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1)兜鏊,俗语叫头盔,词中借指兵士。 13、上片两句一问一答,写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何处望神州”何意? 14、上片后两句仍一问一答,写词人登楼所见所想“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是化用前代哪位诗人哪首诗的诗句? 15、此词即兴抒怀,借古讽今,通过赞颂 ,暗讽 。 学后心得: 答案: 1、xi xin mu x p c 2、(1)长远的年月(2)落得(3)哪堪,不堪(4)宋代行政区域名,相当于现在的“省” 3、幼安,稼轩,南宋,苏轼,苏辛 4、b 5、c 6、b 7、c 8、(1)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2)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3)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9、下片先回溯历史,用讽喻手法,意在吸取教训;词尾用廉颇思赵一事表达的悲愤之情,不仅使抒情达到了.,而且集中鲜亮地再现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10、孙权的风流余韵虽荡然无存,但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却历历在目。虽处群雄纷争的时代,吴国却能出现和平气象是由于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土不受外敌侵害,写孙权既激励自己,又担忧时局。 11、如摸鱼儿一词,下片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比拟自己的失意。“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用杨玉环和赵飞燕死于非命来警告那些奸佞小人,语辟典精,用意深刻。 12、b(“侠肝义胆”的评价,有悖原诗意词中所歌颂的英雄都是与国家命运相系,并非个体的“义士侠客”。) 13、神州在哪里?中原大地已非我全部了。 14、唐朝诗人杜甫登高。 15、三国时期的英雄(孙权),南宋朝廷的无能(无人,苟且偷安)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篇2 汕头潮南砺青中学郑光程 教学目的: 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行一世之概。”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打算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忱和宽阔的.内容。 二、简介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22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夫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英勇和坚决。到了南方后,他连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的词和文章,宣扬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见。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始终可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忱,却报国无门。他的很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日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其次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乐观作北伐预备,可他的看法不能被韩侘胄一伙接受,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 思索: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予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理想,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憧憬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假如遇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纳”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老师讲解,同学争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预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始终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进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沟通”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需做好预备,不能草率从事。) 3、其次层。“四.年,一片神鸦社鼓!”是其次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四周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充满的扬州以北地区参与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旧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筑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喧闹。 4、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快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遗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最终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理想,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六、归纳全诗。 这首诗表现了对英雄业绩的憧憬,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理想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七、同学齐读全诗。 板书: 孙权:英雄难觅 上阕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警告当朝咏史抒怀 下阕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愤斥偏安借古讽今 诗人: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壮志未酬 邮箱: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篇3 辛弃疾 一、教学目的: 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忱。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行一世之概。”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打算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忱和宽阔的.内容。 (二)简介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夫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英勇和坚决。到了南方后,他连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的词和文章,宣扬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见。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始终可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忱,却报国无门。他的很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日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XX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其次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乐观作北伐预备,可他的看法不能被韩侘胄一伙接受,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 思索: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予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理想,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憧憬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假如遇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纳”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老师讲解,同学争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预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始终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进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沟通”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需做好预备,不能草率从事。) 3、其次层。“四.年,一片神鸦社鼓!”是其次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四周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充满的扬州以北地区参与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旧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筑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喧闹。 4、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快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遗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最终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理想,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六)归纳全诗。 这首诗表现了对英雄业绩的憧憬,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理想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七)同学齐读全诗。 板书: 孙权:英雄难觅 上阕 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 警告当朝 咏史抒怀 下阕 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 愤斥偏安 借古讽今 词人: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壮志未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篇4 教学重点:用典和借古讽今一、导入新课二、解题简介与写作背景三、结合解释朗读,弄清大意四、详细分析1、辛弃疾在文学史上被评论家讥之以“掉书袋”,缘由是他的词作好用典故。思索:上阙和下阙分别用了哪些典故?明确: 孙仲谋(孙权) 上阙 寄奴(刘裕) 元嘉草草(刘义隆)下阙 佛狸祠(拓跋焘)廉颇2、分析上阙a、上阕写孙权刘裕两个人,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明确: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b、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予了什么情怀?明确: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理想,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c、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明确:写出刘裕出身贫*,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憧憬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假如遇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纳”的意思。3、分析下阙a、“元嘉草草”口述宋文帝北伐的经过,明确北伐失败的缘由。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明确:借古讽今委婉劝阻韩侂胄:借鉴历史,伐金必需做好预备,不能草率从事。b、“佛狸祠”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伸赛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明确: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快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遗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除了用典,还运用什么写法强化这种感情?明确:今昔对比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此情此景让人不堪回首。c、“廉颇”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确:以廉颇自况,虽64岁仍想为国效力;可当政者不接受他的建议,又小人挑拨,使他很感悲愤,担忧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理想,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而这正是全词的主旨所在。五、名句赏析“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使自己国土不受外侵,并拓宇开疆,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吴国出现承平气象。“风流”,指孙权的才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火,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言外有江山孤独,时势消沉之意。这几句突出萧飒、凄凉之象,笔调转为哀婉、舒缓,词人慨叹眼前之景象,表达了他对孙权的崇拜和对当前时局的担忧。六、归纳全词这首词表现了对英雄业绩的憧憬,既有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理想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词诘评曰:“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得遏。廉颇自拟,慷慨壮声,如闻其声。”七、同学齐读全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篇5 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 教学内容 一、课前导入 1、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行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打算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忱和宽阔的.内容。 2.指导预习,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3.补充注音:谢? 4.补充解释: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淹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原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5.思索问题: (1)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厌声韵。 (2)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 6.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22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夫抗金义军,担当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英勇和坚决,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自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闭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今以后,他连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的词和文章,宣扬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见。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始终可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关心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忱,却报国无门。辛弃疾很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日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其次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乐观为北伐作预备,可他的看法不能被韩?胄一伙接受,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7.听课文录音带或者老师范读,疏通文字。 8.讲读课文。 (1)阅读上片。让同学分出层次,老师讲析。 分两层。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害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仰慕和憧憬,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舞谢歌台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是其次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想当年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1165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由于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不得山东,则河北不行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行复。在当时韩佳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憧憬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假如遇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纳的意思。 同学朗读上片。总结: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模糊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忱。 (2)阅读下片,分析层次。老师讲解,同学争论用典的作用。 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预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始终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肯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前山,进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沟通的诗句。 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需做好预备,不能草率从事。 其次层。四.年,一片神鸦社鼓!是其次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四周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充满的扬州以北地区参与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藉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联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旧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佛狸洞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调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筑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喧闹。 写佛狸调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快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遗忘了自己是宋宝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最终三句是第三层。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原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玉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老师引导同学争论,明确。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极好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总结下片。用刘帝、佛狸调、廉颇的典故,连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9.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0.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很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劝说力和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特长。 11.总结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首词借怀古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判南宋当政者仓碎北伐的冒险行动,表达自己的乐观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运用典故,非常恰当,是它的一大艺术特色。 附录 (一)重点内容图示。 1.念奴娇赤壁怀古 上阔:写景,赞美山河美 (过渡句) 下阔:写人,怀古发感慨 2. 上阔:盛赞历史上多位英雄人物 (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下阔:力表自己抗金的态度 (二)介绍。 苏轼(0361101)字子瞻,四川眉山人。1056年(仁宗嘉?元年)与父苏洵、弟苏辙进京,次年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父子三人文名大震,号称三苏。同年,因母丧返川。1060年,苏轼再入京,次年,任凤翔府签判。1065年(英宗治平二年),还朝,值史馆,次年,苏为卒,扶丧回川。1069年(神宗熙宁二年),苏轼又返朝。历任官职,直至1072年,才通判杭州。1075年起,历知密州、徐州、湖州。1079年(神宗元丰二年),突遭逮捕,审讯,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他经营东坡,务农,号东坡居士。 苏轼原来一帆风顺,为什么会遇到坎坷呢? 当时朝廷政局多变。王安石两相两罢,有一些乘时而起的小人,得了权势。在新政首领王安石等人或隐或罢之际,假如苏较得到朝廷重用,岂不是于他们不利?于是,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从苏轼知湖州的谢表中嗅出了苏轼对皇帝不忠的味道来。御史李定等人,更在谢表之外,搜罗苏轼的诗作,加以分析,罗织罪名,构成文字狱乌台诗案。由于苏武谢表中有知其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其中新进二字,正好触犯了李、舒辈的忌讳。苏轼的诗作中,反映民间疾苦,他写过旧妇则,反映过变法中的确存在的问题,表示对新政的不满。由于说了真话,让李、舒辈抓到了把柄,苏轮自被逮讯到结案,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章爆、王安石等),最终,神它才打算不杀苏武,而以贬满了事。 总之,苏武贬黄州,是由于遭人暗算,不知不觉转入政治斗争漩涡,而不是什么因写诗攻击新法。他这次受打击,心情是复杂的,所以游赤壁时写了这首词,抒发自己的理想。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人。少年时聚众二千参与农夫领袖耿京的起义抗金军,失败后,南归。历任湖北、湖南、江西安抚使(掌管一路军政民政的长官),在政治军事上都能实行乐观的措施,以利国便民。朝廷当权者疑忌他,落职后长期没有得到任用,从43岁起,闲居江西信州(今上饶市),达二十余年(在这时期只一度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到了晚年,朝廷又起用他,做过浙东安抚使和镇江知府。在镇江任内,他特殊重视抗金的预备工作。可是朝廷对他不重视,不能久于其位。最终怀着恢复中原的宏愿,抑郁以殁,他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著有稼轩词(一名稼轩长短句),总计600多首,辛词题材宽阔,内容丰富,意境深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他的爱国词作情辞慷慨,爱憎分明,艺术感染力很强。他还以多彩的画笔反映当时的.生活,描绘农村风光,赞美壮美山河,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推动了南宋前期词风的变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关于赫壁怀古中人生如梦所反映的思想心情。 宋词赏析中认为,这句话反映了入世与出世的思想冲突,是无可奈何心情下的故作达观,其心情不免趋于消极。他是见江山照旧而人事已非,沦落无聊而徒伤老大,于是引发人生如梦的感慨,从而借酒浇愁。张志岳则在文艺百家(1979年第1期)中撰文认为,这句话不能作单纯消极的理解,而是面对现实,表现得比较安静和旷达。从遭受看,写这首词时他已被贬多年,而他对王安石的新法在实践过程中有了新的熟悉,对宋神宗,则似有知遇之感。因此,他的词并不针对什么详细的境遇,而是用人生如梦来概括二十多年的仕途,虽有感慨,更有不作详细计较的旷达态度,这态度又促使他能够借酚月来感发江月是能了解我的那种坚持抱负的精神。 (四)有关常识。 有关词的学问:词,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于唐,盛于宋。词有许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曲子词、曲词、乐府、乐章、歌词等。词按字数的多少分类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至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大类。按词的段落的多少分类又分成几种:全词只有一段的叫单词,二段的叫双调,三段的叫三叠,四段的叫四叠。词的段落叫阕或片,从上片到下片讲究连接贯穿,意思前后相承,叫过片。下片的首句句式不同的叫换头或过变。依照已有的词调写的叫填词或依声填词,自己谱曲自己写词的叫自度曲,扬州慢属后一类。词常见有令、引、近、慢的分别,令即小令,引是正歌之前引歌,近又称近拍,相当于引,慢是慢曲子的省称,指节拍较慢,声调延长。慢词的字数较令、引、近的词字数要多些。宋代词风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受,特殊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主见以诗为词、无言不行入,无事不行言,不愿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昂扬、取材广泛。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篇6 设计指导思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属于“历史的回声”专题,这一专题的着眼点之一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本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大事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看法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愤情怀。但是同学在详细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由于这首词几乎全词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为此,教学这首词,课前要求同学做好预习,印发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使同学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过程中留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同学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在诵读中详细研讨用典的用意,从而达到理解词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同学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会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同学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支配】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 ,对比课文下解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留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 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淹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原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阅读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材料在课前一天下发) 3、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4、指名同学回答: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入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 明确:赤壁之景,显得宏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爱好。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思索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 (设计说明: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同学学习热忱,激发学习爱好,并能与复习旧知连接起来。) 三、与写作背景。 1.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结合课文下解释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回答) 2.课件投影,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夫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英勇和坚决。到了南方后,他连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的词和文章,宣扬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见。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始终可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忱,却报国无门。他的很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日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XX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其次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乐观作北伐预备,可他的看法不能被韩侂胄一伙接受,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设计说明:课件投影和写作背景,目的是有助于同学理解课文中意蕴含蓄的典故,并能体会辛弃疾这位爱国词人的思想理想。) 四、老师范读或播放课件录音朗诵,疏通文字。 (此设计让同学读精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豪壮的感情基调。) 五、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件投影,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方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此设计让同学明确什么是用典,把握用典的作用。) (二)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比解释、材料分组争论) 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此设计是使同学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以及词人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之所以分步研讨,是考虑到这是本词学习的一个难点,分步研讨,层次分明,有利于理解把握。) 1.分析研讨用孙权、刘义隆典。 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明确: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布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布满什么感情?(明确:“觅” 、“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精确地表现了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憧憬,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颜色非常剧烈。) 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蕴含了什么意思?(明确:讽刺宋室昏聩。) 2.分析研讨用刘义隆典。 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用典的用意何在?(明确: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 “四.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写的是什么?(明确:追忆往事,回顾自己的抗金生活。) 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明确: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快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遗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有人说最终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参考:词人以廉颇自况,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5.小结。 辛弃疾不愧为“用典”高手,用典来借古讽今,用典来抒发自己含蓄而深沉的复杂情感,表现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景、典、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六、把握词人情感,指导诵读。 1.本首词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字,朗读时韵脚要读得洪亮,其后又有稍长停顿。 2.诵读时必需保持豪壮的基调,读出对古代英雄的仰慕、慨叹之情,读出年老但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懑。尤其是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句乃全文主旨所在。要读出词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不能把它看作是悲观语或怨语。 (此设计是让同学把握一些诵读的要领,并能在诵读中体会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争论这两首词的异同。(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同学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悟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以古喻今。 2.不同点: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谈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谈论,下阕谈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谈论涉及的问题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此设计是让同学通过了解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并使同学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八、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仰慕英雄 慨叹难觅 孙权、刘裕 报国理想 讽刺朝廷 刘义隆 借古讽今 批判告诫 豪迈激越 佛狸祠 今昔对比 隐忧愤懑 深沉悲壮 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廉 颇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篇7 教学目的: 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忱,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3、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4、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用典的意义。 2、 留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行一世之概。”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打算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忱和宽阔的.内容。(或者由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入) 二、简介与写作背景: 1、: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夫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英勇和坚决。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自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逼驻有 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到了南方后,他连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的词和文章,宣扬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见。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始终可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忱,却报国无门。他的很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日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2、背景: 宋宁宗嘉泰三年(12XX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其次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乐观作北伐预备,可他的看法不能被韩侘胄一伙接受,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串讲词的大意。 补充解释: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淹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原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四、分析词的上片: 1 、阅读上片,让同学分出层次 分两层。 “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害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 英雄 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仰慕和憧憬,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舞谢歌台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 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 ”是其次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 想当年 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 1165 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 “ 由于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 不得山东,则河北不行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行复。” 在当时韩宅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憧憬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假如遇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纳的意思。 思索: a、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b、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予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理想,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c、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憧憬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假如遇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纳”的意思。 同学朗读上片。 总结: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模糊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忱。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预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始终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进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沟通”的诗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