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 BP确保业务导向

上传人:ba****u 文档编号:174121076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HR BP确保业务导向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HR BP确保业务导向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HR BP确保业务导向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HR BP:确保业务导向HR BP (Business Partner)通常扮演如下几个角色:囹 负责满足业务需要的部门/区域/业务单元/国家的战略合作伙伴囹 通过提供咨询和支 持帮助执行业务战略囿对专业领域如人才管理、人力规划、变革管理等提供支持囹使用业务知识在业务单元 层面推广人力资源制度/流程/方案0在业务规划中代表人力资源部门,并向人力资源部提供业务需求HR BP往往贴近内部客户配置人员,通常来说,对于较高层级的组织,围绕管理架构,根据 解决方案的复杂度配置HR BP人员;对于较低层级的组织,根据BP/全职员工服务率配置BP, 以支持日常人员管理。在中国实施HR BP的关键成功因素:一项针对已经推行了 HR BP的公司的全球调研发现,有53%的公司认为BP在本公司的推行 是不成功的,原因在于一一仅仅改个名字并不代表转型成功oHR BP的关键成功因素是什么? 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1发展HR BP的技能:如前所说,提供业务所需的解决方案需要HR BP既具备业务知识,又 需要全方位掌握人力资源技能。在中国企业,很多HR是业务出身的,这群人如果转型为HR BP 虽具备了解业务的先天优势,但是,仅仅有业务背景是不够的,尤其中国的管理者,由 于普遍比较年轻,往往难以清晰表达自己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到底是什么;这就需要系统提 升HR BP的咨询技能,沟通和人际关系技能以及广泛的HR知识,以准确挖掘内部客户的需 求,并转化为HR的需求。在转型到HR BP岗位之前,候选人需要精心的选拔和充分的准备;2. 帮助业务主管的做好准备:HR BP推行不成功的第二个原因是业务主管不知道HR BP到底 应该干什么,因此还是回到老路来要求HR BP;因此在推行之前,新市场营销法则 助推企业成长 电子商务营销 食品餐饮营销 建筑房产营销 消费 品营销应该与业务主管清晰地沟通HR BP的角色,会做什么,不会做什么,做好期望管理。很多企 业因为HR BP到底应该向谁汇报而困惑,在最开始推行HR BP时,笔者建议HR BP向业务汇 报,这样可以确保业务主管将HR BP当成是自己人,有足够的ownership来发挥HR BP的作 用;3. 帮助HR BP从事务性工作解脱出来:HR BP推行不成功的第三个原因是共享服务中心的建 立往往需要35年的时间,在过渡期HR BP有大量的事务性工作还要自己承担,导致HR BP 产生挫败感。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在BP团队中设立一些承担事务性工作初级角色,他们 帮助有经验的 BP 去分担事务性角色,让他们聚焦在高端工作,而在共享服务中心充分建立 后,这些角色将逐步转移到共享服务中心。 提供人力资源的日常和行政服务 可从全球和跨区域角度优化和监控现有流程 维护基础设施和流程门户 与 HR BP和COE协作推广新项目HRSSC的使命是为HR服务目标群体提供高效、高质量和成本最佳的HR共享服务。为了达 成这样的使命,HR SSC通常的需要一个分层的服务模式来最大化工作效率。第0层-网络自助服务:在这一层,管理者和员工,通过网页自助服务解答HR问题和完成 HR 事务处理;基于领先实践,在这一层通常可以处理66%的问题;第1层-HR SSC服务代表:在这一层,接受过综合培训的HR SSC代表将解决涉及领域较为宽泛的一般问题,他们通过电话、邮件进行问题处理;在这一层通常可以处理28%的问 题;第2层-HR SSC专员:在这一层,升级到第2层的查询将由在特定HR领域掌握专业技 能的HR专员负责处理,本地HR和/或HR BP可能根据具体的查询内容选择介入;在这一层 通常可以处理5%的问题;第3层-HR COE:升级到第2层 的复杂查询,由CoE或职能专家负责处理。在这一层 需要处理的工作量不应该超过1%。在中国实施HR SSC的关键成功因素:1逐步转移,最小化风险:如前文所说,HR SSC无法一夜建成,在过渡期,很多企业的HR COE和HR BP仍要承担事务性工作,导致HR业务模式的转变遭到很多质疑。解决这 个问题的方法是在HR COE和HR BP中设立过渡性的岗位,他们专职承担事务性工作,并根 据HR SSC建立的进程,初步转移过去;2.提升网络自助服务功能:中国的员工更加习惯于“面对面”(high touch)而非“自 助式”(high tech)的服务,主要原因是IT技术没有得到充分运用。为了达到领先公司的效 率水平,中国企业需要提升网络自助服务功能,并实施有效的变革管理,转变服务目标群体 现有的以面对面为主的服务获取习惯;3正确选择SSC服务范围:并不是所有的事务性工作都适合纳入HR SSC (这也意味着 并非建立了 SSC后,COE和BP仍会有少量的事务性工作)。适合纳入未来HR SSC的工作往 往具备量大、事务性、容易标准化/集中化、能够清晰定义并文档化、要求高合规性、可自 动化处理、能量化等特性;而不具备这些特征的工作就不适合放到HR SSC中运作;4. 选址:成功的选址事半功倍。在制定选址决策时,中国企业应该重点关注如下4 个 因素:1)规模效益:集中运作的HR SSC可发挥规模优势,降低运营成本以及管理难度;如 果公司存在其他共享中心,共址建设,成本更低; 2)人才:需要重点考虑可供选择人才的 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语言能力(全球运作公司尤为重要)、离职率和工资成本等; 3)基础设 施:包括电信质量、电力质量和稳定性、房产等; 4)业务展望:业务开展难易度,政治和 自然灾害、税收、7*24小时运营、数据/IP保护、供应商成熟度、公司的市场拓展计划等。1 Roffey Park research study on behalf of the Charted Institute of Personnel and Development(UK), February, 2008HRSSC (Human resource shared servi center)的管理模式主要曲 W6 Z+ U- P, , Y& I) S s 人力 资源服务中心(human resource servi cescenter,HRSC)专家咨询中心(center of excellence,HRCE) 人力资源业务伙伴(human resource business partner,HRBP这3部分构成。HRBP 主动跟进业务部门发展需要,进行调研、了解部门员工的需求;针对问题,制定合理化解 决方案,包括制定公司政策、与业务部门的合作机制等把方案提交HRCE,就专门问题与HRCE 合作解决,最后由HRSC来执行。+ M4 P6 F8 g! 7 H, NBU HR和HR BP是不同的角色,也是不同时期的存在BU HR就是根据服务业务部门的原则在BU内部设置HR部门以确保HR服务的灵活性,但管 控模式等决定了,资源高度割裂,效率不高,整体实施的效果不理想。如果构建了 HR SSC 体系,那么BU HR这个角色将被取消,取代的是两个分立的角色,一个是HR SC(服务中心), 整合各地的服务性工作后,负责完成区域(或大片区)所有业务单元的事务型和流程类服务 的交付,另外一个就是HR BP,负责提供BU在实施业务战略时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资源,包 括各种人力资源咨询和解决方案,同时还负责推行HR COE (领域专家)设计的公司层面整 体的政策和体系。在HR SSC体系中,HR BP作为一个前导的角色存在,提供COE和SSC的 输入:即业务部门的需求,同时整合COE和SSC的资源完成BU业务在人力资源这块的需求。 COE负责为BP提供技术和方案支持,以及公司整体政策与体系的一致性要求,SSC根据与 BP达成的SLA (服务水平协议)来提供各种服务,同时向COE寻求管理工具和技术支持。目前这块的内容,国外领先公司在90年代初期已经开始摸索,欧美先进企业大部分采取的 是这种三支柱模式。国内管理咨询公司如果说做得好的,那么还得看IBM、埃森哲、翰威特这些跨国咨询公司, 但落地效果好坏,暂时不得而知,一个管理体系的影响是深远的,效果的评估也需要长期来 观察。每个部门都会配备一个HRBP吗?或者是全公司一个HRBP呢?在人事部办公,还是在业务 部门办公? 工作中有什么心得体会呢?再回答你的问题# V7 T M4 f A) +八通常情况下,BP的配置,是根据不同层级的组织结构特点及业务单元的要求。通常BP也是 分层级的,即有公司层面的BP,负责为公司EMT (经营管理团队)提供HR咨询服务,也 有区域/BU的BP,负责为区域/BU Head提供人力资源咨询,至于更低层级的BP配置,则视 地区部/SBU的业务特点、管理模式,决定了是来自区域BP还是业务部门BP团队,这个暂 时没有统一的一个说法 + g. m- a8 b8 y+ b5 V1 u% i; s 6 F& P*、3 a% g1 |4 z, 6 X对于BP人数,这是个精英团队(甚至比COE要求更高,即通才、了解业务、能够管理组织 变革和业务部门的需求),而COE更多的是HR各个领域的专家人才,根据公司业务战略来 设计各种政策/体系和为BP提供领域技术上的支持,所以人数不会太多,我了解的一般是每 1000人配置一个BP,但这个数很粗BP是汇报关系这块,常理上是实线向业务部门Head,虚线向上级BP Head汇报,即业务部 门负责BP的考核和工作安排,而BP Head负责BP团队人员的培养和晋升。至于层级低的BP 人员,则视具体情况。(P# 0 J5 M/ e X: P8 T: o3、7 P) |HR SSC的模式很复杂,变革起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同时对公司的IT基础、管理基础要求也 较高。但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值得研究。政委阿里巴巴 HR一一邓康明先生在“ HR100 ”人论坛的精彩分享阿里巴巴的人力资源体系中,最大的特色是“政委体系”。从04、 05 年开始打造,根本原则 是:“把支部建在连队上”。政委体系一一把支部建在连队上邓康明:干部体系建设是我们HR的主要工作之一。干部选拔和干部培养是一脉相承的,选 什么样的干部会对组织的文化造成重大的影响和冲击,干部体系就是这么一个内生的、不断 循环的体系。我们的干部80%是内部选拔, 20%左右从外面招聘。我们的干部选拔哲学是: 宁可业务不上,也不冒险从外面找人来领军。 阿里巴巴的人力资源体系中,最大的特色是 “政委体系”。是04、 05 年开始打造的,根本原则是:“把支部建在连队上”。为什么这么做 呢,有两个原因: 首先,我们是一个高速成长的行业,高速成长行业的特点是低位高用, 从人力资源配置角度来说,机会多,工作多,但人不够。这时候我们就配置另外一条线,在 每一个业务经理身边配置一个“大政委”。大部分人,因为业绩出色而被提拔,可是谈到选 人、组织和文化的时候,就会因为缺乏专业知识而变得很被动。因此,我们配置另外一条线, 让一个有经验、有文化,对于组织建设有经验的人辅助他,帮他管好队伍、建好队伍。双方 关注的东西不一样,业务线的人看季度、年度目标完成情况就够了,政委至少要看一两年以 后的事情,以及整个文化传承和干部培养的问题。第二,我们希望走102年,在这102 年中的任何可能的时候,由于短期压力,业务线会出现 问题,业务经理难免会想采取短期的做法,这时政委要在方向上进行指导,保证我们的做法 是符合阿里巴巴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具体做法上,一方面是在思想上、方向上进行指引和帮 助,另一方面,对于业务线的决策,他们也有庞大的制约跟制衡权。我们不像国家的体系, 党委书记一把手,政委在所有的业务部门是二把手,但在某些文化、团队发展方面的决策上 具有否决权。为什么这样?因为我们愿意牺牲短期的利益以保证组织的长久发展。长治久安 最重要的就是思想、文化、选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人,承担什么工作,什么岗位政委 体系的两三百人里面,近 1/3 以上都是业务部门的骨干,他们都是业务部门比较优秀的经理、 优秀的主管。政委的选拔也是我们的晋升奖励体系里,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要晋升必须当过 政委,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必须在HR体系里稳固一段时间,而且有一定的成绩。我们希望“政委体系”的思想渗透到人力资源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深入到最基层的部分。 一个公司最核心的作战单位就是主管所带领的10 到20 个人,他们一边做业务,一边思考信 仰。阿里巴巴相信,我们只做符合我们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那些事,我们只守住愿意做这些事 这些人。我们是一个靠道德来治理的公司,我们强调个人的尊严和个体自律。 邓康明:阿里巴巴没 有什么规章制度,我们希望能够靠个体的道德自律带来长治久安。这个任务由政委体系来承 担,所以要把支部建在连队上。这样,最关键的因素就在于选什么样的人做政委。我们选择 最优秀的业务人员来做政委,然后赋予他们相当大的“权力”,保证我们的基本信仰在人力 资源实践中落地。这在公司已经形成了习惯,所有大的业务决策,业务经理都会与HR政委 先谈谈,征求HR政委的意见。一方面,阿里巴巴人相信直觉,敢于拍板;另一方面,这种 谈话又是小心求证的过程。这就是所谓阿里政委体系,不是制度,而是习惯。 我们有大政 委、小政委,级别体系叫 P6 体系,用来区别政治地位,政委从最基础的 HR 工作开始,然 后渐渐向上升。为什么这样?因为HR必须心智成熟、社会经验丰富,不需要他有多么世故 跟圆滑,但他至少知道这个世界不单有黑有白,也有很多灰。“白”不一定在这个时机上是 好的,“黑”也不是这个时机上最差的,需要他们对很多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然后选择 最佳路径,推进事情的进展,这是我们对政委的基础性定位。此外,他们日常的工作中,大 量时间参与业绩评价,主要是看他的高层怎么管理和辅导下属,看一个总监怎么反馈个人和 团队的问题,哪里还需要更好,更需要帮助,形式是谈话,政委大部分时间要谈话,要进入 这些重要的场景里观察、跟进和反馈。最后,政委选择相应的员工谈话,他们要找出员工中 的T0P5,还必须让一些人离开组织。他们扮演这三方面的工作,非常累,但是有机会掌握 业务方向、组织架构、核心人员和核心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