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上传人:fgh****35 文档编号:172623940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代农业体系所包含的主要内容,记忆最早的农作物区域,主要农作物名称,古代主要农具,重要水利设施。2、掌握精耕细作的含义,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完善和小农个体耕方式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3、分析理解以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但在近代以来又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迟滞的原因。二、过程与方法1、实物考察法、阅读法、讨论法,再造历史形象,理解古代农具的发展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巨大作用。2、归纳法、探究法,归纳农具变化以说明生产力的发展,归纳古代水利设施的特点。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中心,驳斥中华文明外来说。2、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3、传统农业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世界最前列,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经济基础。4、了解家乡农业发展历程,理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逐渐提高,由此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难点:“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影响。学情分析:本课涉及的内容时间跨度大,头绪多,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较难归纳掌握。在讲授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梳理清楚知识结构;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和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的形成: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直接起源于种植经济,原始农业指种植业)农业的始祖:神农氏(课本插图与小字部分)上古先民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思考:我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格局如何?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2、农耕经济的分布格局(1)两个农耕区:黄河流域(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长江流域(以河姆渡文化遗址为代表)(2)地域差别: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生产为代表。 “南稻北粟麦”是中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显著特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3)多元交汇:南北在各自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出现“南稻北粟麦”格局的原因和启示 1、原因:由各自所处的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所决定的(气候、土壤、植物资源) 2、启示:自然地理条件与经济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 3、原始畜牧业:(1)出现及发展: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了逐渐发展起来(2)“六畜”: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畜”与“五谷”相提并论 五谷:黍(玉米、黄米)、稷(即粟,小米)、稻、麦、菽(豆)(学生课业P2) 4、传统农业的产业结构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养业为辅。 5、农业起源的三大特点(1)由采集产生了原始农业(2)形成南稻北粟的原始农业种植结构;并多元交汇、融合。(3)以种植农业为主,原始家畜饲养业与种植业结合。二、农具的改进1、原始农业:(1)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2)主要生产工具:石斧、石铲、木耒、石镰等简单劳动工具 2、商周:(1)生产工具:出现了少量的青铜农具;耒耜仍是人们的主要生产工具(制作农具的材料还是:木、石、骨、蚌等,它们的弊端:笨重、不锋利,而且易损。)(2)耕作方式:耒耜耕 3、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1)生产工具:春秋战国,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代替了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农具 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2)耕作方式: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耕作方式(3)意义: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精耕细作”:(学生课业P2) 4、西汉: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5、唐代:出现曲辕犁(江东犁)(1)出现的地点:长江下游(2)意义:是自汉代以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3)特点: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等,能调节深浅,耕作平稳、深浅一致,极易适应水田耕作 6、灌溉工具的进步:(1)重要的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动力:人力水力)中国古代生产工具,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1)材质变化:石骨木(原始时期石斧,石铲,石镰,木耒,骨耜)青铜(商周时期)铁(春秋战国冶铁技术进步)(2)动力变革:人力畜力(牛耕:春秋后期出现,西汉广泛推广)自然力(唐朝筒车的发明)(3)制造工艺:打制磨制冶炼、铸造(3)耕作工具的进步:A、战国时期:铁犁用于牛耕B、西汉时期:人们发明了犁壁,促使牛耕得到广泛推广。C、唐代时期:曲辕犁发明,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4)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翻车、筒车。(2)意义:推动农业生产发展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中国幅员辽阔,水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配极不均匀,而充足的水分对于农作物特别是小麦等北方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兴建水利工程就可以调节这种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状态,从而解决农作物生长在不同时期的水分需要问题。 2、水利工程(1)著名的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时期: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西汉:漕渠、白渠。(2)都江堰: 位置: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修建:公元前3世纪,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率民众修建成作用:A、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且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功效,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B、水利发电,缓解电力危机; 美化了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了四川地区的经济; C、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具有较高的精神文化价值。3、治理黄河(1)重要性:长期以来黄河一直是中国农耕经济的命脉,黄河是否安澜,成为影响朝廷财政收入、人民生活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2)王景治理黄河:公元69年,汉明帝任用水利家王景治理黄河。他采取河、汴分治而又统筹兼顾的方案。“王景治河,千载无患(安流近800年) 4、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 5、古代水利技术的研究 元代的郭守敬、明代的潘季驯、清代的靳辅和陈潢等,不仅具有丰富的治水实践经验,而且也提出了关于水利建设的系统思路。尤其是明代的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水利”一目占九卷,除总结前人兴修水利的经验外,还收录了西方传教士的泰西水法,提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规划,论及水利施工技术。明清时期,水利建设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详加论述的重要课题。四、耕作方式的进步 1、商周时期的耕作方式:(1)耕作方式: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千耦其耘(2)原因:农具原始(生产工具的原始和简陋也即生产力的低下) 2、春秋时期:自耕农经济的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1)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2)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性、分散性、狭隘性和脆弱性(3)评价: 积极性: 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除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可以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较少,因此生活比较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局限性: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发展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较差。(脆弱性)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伴随着自耕农经济的形成,我国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也就最终形成。五、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课堂小结:古代中国的原始农业起源于采集经济,以种植业为主,同时也产生了家畜饲养业。农业生产工具从石器、木器发展到铁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铁犁的发明和牛耕的广泛使用,特别是曲辕犁的出现,使传统农业得到长足发展。都江堰的兴建和黄河的治理更是为古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随着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使我国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最终形成。布置作业:课后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自我测评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