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科研方法及课题研究案例分析

上传人:hjk****65 文档编号:172578895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科研方法及课题研究案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教育科研方法及课题研究案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教育科研方法及课题研究案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欧洲有一则童话,说的是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他们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听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都想出去看看。鱼由于自己不能离开水而生活,只好让青蛙一个人走了。这天,青蛙回来了,鱼迫不急待地向他询问外面的情况。青蛙告诉鱼,外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比如说牛吧,”青蛙说:“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大大的乳房”。鱼惊叫道:“哇,好怪哟!”,同时脑海里即刻勾画出她心目中的“牛”的形象: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嘴里吃着青草,。 这就是所谓的“鱼牛”。 案例2 鱼牛的故事 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 知识建构(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 两只角 黑斑块 四蹄 大 乳房 吃草 建构观下的数学新课程教学 关于学习性质的比喻及其启示 故事的启迪 每一样东西都带有鱼的形状,只是根据青蛙的描述稍作调整人被想象为用鱼尾巴走路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奶牛是长着乳房的鱼。 教学中的“鱼牛现象” “鱼牛”故事的启迪 学习不是“被灌输”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调动自己独特的经验,对新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批判和重构的过程。 学习者过去的知识经验与当前的学习环境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为什么会有“鱼牛现象” 学习者本身的认知心理与经验 信息不足 描述信息不足 信息交流不足 这个故事说明了在人们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建构新知识中,创造性的机遇和危险并存。 思考题: 学习是怎样实现的? 小鱼对“奶牛”的形象是怎样建构的? 教学需要什么? 教师的作用何在? 怎样避免错误的建构? 案例3 有一位母亲要她5岁的孩子每天吃饭时给每人的盘子里放一条餐巾。家里经常是4 个人吃饭,这个儿童平时能数到30甚至更多,但他在完成这一任务时,还是先到碗橱里拿来第一条餐巾,放在一个盘子里,然后再回到碗橱拿来第二条餐巾,放在第二个盘子里拿4条餐巾就来回走了4 次。当他5岁3个月16天时,才第一次想到要数盘子和从碗橱里拿来的餐巾,数好后才把餐巾分到每个盘子里,他这样做共持续了6天。到了第七天,家里来了一位客人,比平时多了一个盘子。 * 案例3 他仍像往常一样拿来4条餐巾,但是当他看到有一个盘子空着时,没有再去拿一条来,而是把已经放在盘子里的4条餐巾收起来,放回碗橱里,然后又一次次地去拿,走了5次才完成任务。 第二天,没有客人了,他仍旧走了4次,这样做了5、6天,他才发现要数盘子和餐巾。十天后的一天,妈妈告诉他来了一个客人,他仍像往常一样分发4条餐巾,但是当他看见有一个空盘子时,只是再去拿了一条餐巾。第二天,没有客人了,他先数了一下盘子的数量,然后再去拿来相同数量的餐巾。此后,家中再有客人来,他也能应付自如了。 * 这位美国妈妈的教育方法可以概括为: 为儿童提供问题解决的情境,让儿童在自己的水平上、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儿童在亲身的经历和体验中获得自然的发展。成人往往隐退在后台,并没有干预儿童的发展过程,更不急于将高级的或正确的方法直接教给儿童。 这种教育方法隐含了以下教育观念: 童天生具有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动机,具有主动发展的潜能。教育应该创设环境,让儿童的这种潜能得以发挥。 通过他自己的个人经验学习。只要给予适当的环境刺激,儿童就能自己获得发展。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更倾向于关注儿童的学,而不是成人的教。这种信念,在皮亚杰的一句名言中得以充分体现:“你教给儿童的越多,儿童自己发现的就越少。” * “中国式”的回答: 如果我是孩子妈妈,我会在旁边稍微提醒一下,因为孩子还是太小了,作一下引导是应该的。 如果我是这个孩子的妈妈,我会一开始就告诉孩子家里有客人来,让孩子在发餐具时多发一份。 如果我是这个孩子的妈妈,首先让他数盘子,再让他取相同数量的毛巾一一对应进行配对。先给他正确的示范,巩固数字和数量的对应,当家里来了客人时,让他操作,自己发现问题。 如果我是这位母亲我会及时纠正孩子,教育孩子(将)数和事实相联。 * 我们的认识: 文化的自觉和不同文化间的对话有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教育: 教还是不教? * 案例与课例的关系 区别: 关注生成预设实现 无心插柳有心栽花 提炼主题设计主题 总结研究全程研究 联系:其实典型的课例本身就是个大案例。一个课例中可以开发出多个案例,一个案例也可能用到几节课的素材。 教育教学论文和案例撰写的基本要求 (1)论文评比的“五看”: 一看题目;二看论点;三看选材;四看结构;五看语言。 (2)案例评比的“五性”; 题目的新颖性;故事的典型性;情节的感人性;反思的深刻性;语言的流畅性。 2009-10-18 * * * * * * * * * 实验的基本结论 1?单纯从总体上的近期的学习效果来看,两种学习方式并无显著的差别。 2?发现式学习比接受式学习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接受式学习比发现式学习效率更高。 3?发现式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有所提高;接受式学习则能够使学生更系统更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 实验的基本结论 4?发现式学习更适合基础好、智力好的学生学习,而不利于基础差、智力差的学生学习;接受式学习则比较适合中下层次的学生的学习。 5?在程度参差不齐的班级用发现式教学,会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 冯建国老师所做的这个实验可以称之为循环交叉对比实验。他只是个普通的中学数学教师。他可以做的事,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做?彼人也,我亦人也。关键是要打破教育科研的神秘感,要有教育科研的意识。也就是说,对教育中的问题,要能够想到用教育科研去解决,而且要敢于用教育科研去解决。当然,必要的教育科研知识也是不可缺少的。这就需要我们学习一些教育科研理论和方法。 实验研究案例分析 案例3: 元认知与思维品质关系性质的实验研究 1、元认知训练 (1)让学生充分认识阅读活动的特点与实质(认识阅读活动有哪些心理因素参加,其特点是什么,阅读活动包括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如何,阅读的功能有哪些等等)。 (2)让学生充分了解影响其阅读活动与效果的三个主要因素:个人因素(兴趣、爱好、已有知识经验水平、现有阅读水平、努力的作用等);课题因素(对所阅读材料的性质、特点、难易及阅读任务的认识);策略因素(认识有哪些阅读策略,各策略的有效性如何,使用的条件等)。 (3)在阅读前如何作计划(选取阅读策略、方法,合理分配阅读时间等)。 (4)在阅读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自我监控(如何进行自我提问、自我测试、自我校正等)。 (5)阅读后的反思(如何检查自己的掌握程度,正确评价自己的理解水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等)。 2、结果 经过一学期的实验后,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在思维品质、元认知方面的发展情况作了后测。结果表明: (1)控制组被试在思维品质的测查课题上的前测分数与后测分数不存在显著差异 (2)实验组被试在思维品质的测查课题上的前测分数与后测分数存在显著差异; (3)实验组被试与控制组被试的后测分数存在显著差异。从而证明了元认知与思维品质之间是因果关系,通过对学生的元认知培养可以达到提高他们思维品质的目的。 评析 (1)该研究的自变量是元认知训练。两种实验处理:进行元认知训练与不进行元认知训练。因变量是元认知测试成绩和思维品质的测试成绩。研究的目的很明确。 (2)采用的模式是单因素等组设计: G1(实验组)O 1(前测) X1(元认知训练)O2(后测) G2(控制组)O3(前测) X2 (不进行训练)O4(后测) 检测的数据为:O 1与O2的差异, O3与 O4的差异, O2与 O4的差异。从而。准确地反映了研究的目标。 第一种材料测查思维品质。 思维敏捷性测查材料,主要以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速度的快慢为指标; 思维灵活性测查材料,主要以阅读时能否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材料的内容而主动、灵活、有效地采用相应阅读策略为指标; 思维深刻性测查材料,主要以全面、准确理解所读内容的要点,把握作者的意图,深入思考所读内容,从中发现规律和本质的东西为指标; 思维批判性测查材料,主要以是否善于对阅读内容进行辩证分析,善于吸取精华,去除糟粕,从正反两方面对文章作出合理的评价为指标; 思维独创性测查材料,主要以善于对所读内容提出合理的独到见解,作出创造性的评价和修改建议为指标 。 第二种材料测查元认知: 元认知知识测查材料,主要包括评价、计划性和监控调节三方面的元认知知识; 元认知监控测查材料,主要以阅读过程中错误觉察、阅读理解自信度为指标。 (3)被试的选择合理。包括性别搭配、认知水平等因素都是相当的;对实验组和控制组都采用相同教材、进度,由同一教师执教;采用相同的前测和后测等,这些措施都起到了减少控制变量对实验结果信度和效度影响的作用。 (4)元认知训练的方法恰当、细致,操作性强,这就为提高实验的准确性提供了保障。 (5)该研究与相关性研究结合起来,从寻求关系到确定这种关系的性质,使整个研究完整、严谨、科学。 2008年中小学教师履职、晋升、流动考核(小学卷): 分析与探索(20分) “抗拒诱惑”的一项经典实验 思考题 帕斯(注:帕斯为研究者)将小学1、2年级的学生逐个带到一个实验室,让他们先画10分钟的画。然后,让他们坐在一张放有5个玩具的桌子边,并告诉他们:“你坐在这里,是一个好孩子并且又没有动这些玩具的话,我们就可以一起玩一会游戏。奥,我把东西忘在学校了,我出去一下。你可以看书,我给你关上门,这样就没有人打扰你了。我回来的时候会先敲门,这样你就知道我回来了。” 阅读后,请您分析与回答: 1该实验要探讨哪两个变量(因素)之间的 关系? 2该实验在设计方面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 抗拒诱惑就是在具有诱惑力的情境之下,个人能依据社会规范的禁忌,对自己的愿望、冲动等行为倾向,有所抑制,使自己在行为上不致作出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人的道德行为也表现在能够抗拒各种外界诱惑,而对诱惑的抗拒可以通过榜样影响加以学习和改变。 我们常常要在课堂教学或教育其它场所进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经常的情况是:我们凭经验去做了,然后凭自己的经验做出了笼统的解释,不能确切知道这样的结果到底是哪一个因素引起的,缺乏一种科学设计和研究的思想。 行动研究 个案研究 叙事研究 五 教育“质的研究” 教育“质的研究” 主要表现形式 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教育研究 开始:面对一个共同的教学问题 过程:教师集体学习和变化的过程 根据教学问题选课教学设计课堂实践讨论分析-完善设计再实践讨论反思总结。 行动教育的基本模式 原行为阶段 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教学行为 新设计阶段 关注新理念的课例设计 新行为阶段 关注学生获得的行为调整 更新理念 反思1:寻找自身与他人的差距 改善行为 反思2: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 课例为载体 / 研究者与教师的合作平台:理念学习、情境设计、行为反省 1、从实物到算式的“数学化”过程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 73=2 1 Freudenthal研究所的达朗其(Jan de Lange,1996)在ICME-8的大会报告中介绍了荷兰的一堂课:81名家长出席学校家长会,每张桌子可坐6人,需要布置多少张桌子?一类学生具体地摆桌子;第二类学生经历了具体到形式的抽象;第三类学生套用算式去做。实际上,三类学生中只有第二类才真正体验到了“数学化”的含义。 问题 纠缠于区分等分除、包含除等枝节,未突出“有余数”这个要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