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课堂真面目只缘身在旧念中

上传人:精****料 文档编号:169815137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识课堂真面目只缘身在旧念中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不识课堂真面目只缘身在旧念中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不识课堂真面目只缘身在旧念中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不识“课堂”真面目 只缘身在“旧念”中对课堂的点滴探看教了十多年的语文课,教学观念基本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处于今天的教改潮流中,我该如何?上语文课,要不要课堂,课堂上该怎样?老师做什么,学生怎样做?应该反思,应该明白!课堂到底干什么,课堂在语文学习中到底有多大作用?到了今天,还没有什么人敢颠覆语文课堂。课堂是单位时间内师生配合完成一定任务的场景。被认为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训练什么更有价值?以前曾经提出过课堂教学效率问题,但教学效率是一个不顾内容的词,效率指完成某一任务的有效性。但是,如果教学处理的是没有价值的问题,那效率再高,也没有什么意义。学生的语文学习素质和能力是什么?它并不是知识的量的积累,也不是阅读的面的扩展,而是一种便于他以后自主学习的富有延展性的能力。知识的简单记忆,语言的表达,并不是课堂的目标。真正的语文素质,是指让学生有一种能力,那就是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有价值问题的能力,有解决难题的能力。而课堂,应该就是帮助学生提高这样的真正素质的。那么,怎样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素质呢?课文是例子。我们以课文来说事。课文谈生命和人生两篇课文,都是探讨人生问题的,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个很关键。在这里,课堂训练的重点若变成讨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问题,这比较有意义,一是可以加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二是可以提升学生的价值品位。这样,所有课堂行为的着眼点就变成了冲着学生往后的身上素质那里去,而不是为了眼前的短视的学习。上论语、孟子、韩非子、庄子选文时,爱我中华早期灿烂的文化这样的情感目标肯定是比较低级的。对中学生来说,情感目标需要情智化。否则,就是一句口号。可以安排学生叙说一下各家各派的渊源、各自风格,说一说它们在我们中国人身上的投射,说一说它们的积极和消极的人生态度,说说它们的互相融汇,包括和后来的释学(佛学)结合形成的中国文化,以及后来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史实等等。在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获得了一定的常识的情况下,教师再补充介绍一些,或对某些语言讲述材料进行勾连和扩展。老师并不简单地施加情感目标给学生,也不告知学生你应该具有什么情感。情感态度是学生自己对待材料时自然而然地产生的。这样,就培养了学生自己追求学问知识的科学精神和严谨作风。他就知道,结论是这样求知得来的。一切的结论,都要他们自己得出,才是好的课堂素质训练。课文是例子,课文也是材料。这样说,是为了把文本还原。我们的课文如今都被定性了,一个一个都被判了,盖了戳子。这不好。课文可以是例子,是为了解说某一个问题的恰当的例子,但课文也可以是材料,就是说,它是积木,我可以拿它来做搭这个图形,也可以拿它来搭配那个图形。文本,是中性的,不要通过定性来枪毙文本,这是对文本的不尊重。活用文本,找到文本的本义、转义、转义的转义,或引申,或形容,或比喻,都是可以的,都是对文本的当代意义的寻找。知识和观点是有别的。在语文教学中,知识和观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知识是已被广泛认可的规律性认识,是有正误的。而思想观点纯粹是个人的,只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基本的语音词义、词句的组合规律、句式的知识、文学文化常识,乃至于篇章方面的规律性认识,是语文知识。在学习它们时,讲究准确无误,以达到精确掌握的地步,不允许有记忆的错误。至于文章(作品)传达的观点,抒发的情感,却不是知识。即使这个人的观点成体系,可以称为思想了,他本人也是思想家了,他的思想也不可以被称为知识。从修辞上看,“思想”前面,可以用“科学”、“进步”、“先进”之类的形容词来修饰,但是,最好不要用“正确”来做形容词。具有一定人文思想的教师应该坚定地持有这一种观点。附带说一下,除了思想外,情感也是文章的魂魄。它浮动在文章的字面之上,很难准确把握,很难毫无遗漏地概括。情意散文和诗歌达到了极致。一个好的文本,其情感是可以把握的,但不是可以全部把握的。诗人、作家创作出来的有意味的文本,能让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处境下,体会出不同的情感内容。 我们的语文教学,对知识和观点这二者并不能分得很清楚。教师常常把别人的见解当作标准答案告知给学生,这是危险的。教学过程,很多地方,很多时候,我们是在“处理”作者的思想观点,我们挖掘、分析、概括、评价,其目的不是掌握别人的观点,是为了形成我们自己的观点。在这里,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的特点(特殊性)就比较明显地体现出来,语文学科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的特征。语文学科要花很大的精力去对付那些没有“正确答案”的观点和见解,要去处理一些“含糊”的语言意识,要去对付那些“飘忽无着”的情绪和情感。人的思想本身就是不单纯的,人的情绪很纷乱,并不单一,作品永远是浑浊、费解、复杂的。有一类优秀的作品清白如水,有一类优秀的作品毫不透明。如果语文课堂把复杂的东西教成简单的东西、把不固定的东西教成固定的东西,这并不是好事。一个学生要想在语文课堂上获得相应的分析、认识、表达世界的能力,那你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你把单一答案给他,那你就在帮助他走弱智化的道路。往后,他自然会用这个态度去对所有的生活现象进行肯定或否定的简单化的判断和认定。这样,世界的丰富性就失去了,人的复杂性就失去了,文本的理解就被庸俗化了。这样,语文最有活力的那一部分功能也就萎缩了。知识是可以传授的,而思想只可以启发。学生学习就是要在别人的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经由老师之手,学生变得没有思想,那么,我们是在杀灭新的思想家,是在屠杀未来。思想的濡染,文化的熏陶,情操的修养,气质的形成,统统都是不能进行知识传授的,也没有什么别的实用技术可以使学生达到,只能靠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体悟和感知。知识可以成捆地抱回家,可以或迟或早地学习,可以速成,但是,观点、见解、情感,决不会简单地就学到。在这里,学习变得很丰富、很复杂,也很微妙,也让人困惑。但是,我们要对这种模糊的状态叫好。对一个高明的教师来说,这一些不见其形、但又真实存在的东西,要在课堂上可以触摸地“表现”出来。课堂是一系列行为的过程,这些行为,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语文教学里的思想观点、情绪情感、情操、逻辑思维的训练,都是没有终点的学习,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学习。谁走得远,又让学生受益,谁就是最棒的。语文学科鲜明的个别性就在这里。我们完全有理由“投入”大量的精力,用全新的语文教学行为,“产出”一批有丰富情感的未来思想家,而非空壳语言大师。我们知道,接受一种观点、见解很容易,但放下它,就很难。我们很难保证我们传授给学生的,是绝对真理,事实上也没有绝对真理可言。这样,给什么给学生?答案是,应该给他们一种对待事物的良好的态度和先进的价值观。一种不偏执、不偏激的状态,一种平和的心态,一种能取、能舍的公平心态,一种能把一切都视为自己思想资料的态度,一种能拿得起又放得下又不拘泥于一家之说的人文态度,就是一种很高级的人文素质了,也就是真正的人文精神了。关于课堂语文素质训练目标的确立时机问题。比如讽喻手法的学习,在邹忌讽齐王纳谏里都可进行,问题是不能确立三次,也不宜在学生首次接触讽喻手法时就确立。一般来说,对于一个知识点,不宜在陌生而又孤例的情况下学习。先让学生有个一般的感性认识,再对它进行详细的辨认和学习,将是高质量的学习。这样,就可以确定,选择在第二次出现讽喻手法时进行教学,是有效的学习。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是有其科学性的。过程比结论重要。课堂语文素质训练,若想有成效,要让学生的认识过程清晰地显现出来,要把内容的各部分逻辑关联明示出来。步骤远远比结论重要,因为学生在“这里”学到的东西,要有在“别处”的广泛适应性。新的课堂上,教师如何起作用?首先,教师是个资料管理员,他要组织安排阅读学习材料。其次,教师是阅读的先行者。第三,教师仍有原角色(传统教师)身份特征,他要利用课堂课文进行个别极典范的点拨。语文教师的角色要转移到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有效的管理这个地位上。它的功效,将胜过以往的教师(传统教师)教学的实效。教师真正的能力是发现好的学习材料,给学生选择好的学习材料,进而把它们转化为训练材料。他推荐材料,引导学生读什么、理解什么、分析什么、占有什么、批评什么。教师变成学生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他组织安排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如何在铺天盖地、与日俱增的学习资源中优选资料并学习。如果单一以教师为一个教学点的话,那会限制学生语文学习的广度。甚至,教师的教学,会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唯一的学习点,从而导致学生自我语文学习能力的丧失或部分丧失。这在信息时代,是非常危险的。学生自主学习以后,多个学习点,会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面貌变得混乱和无序,但这不用担心,在这时,教师的组织能力起作用了。教师让学生接受的很多信息得以梳理,并且有价值的信息呈发散和衍射的状态,学生之间交互影响,又共同推进,使得班级的语文学习面貌在一种全新的状况下出现生机。每个人都是一个变量,因为他们摄取的材料不同,他们的思维以及认知的方式也有差异,这一种情形不应该是可怕的,一旦它在班级课堂上以汇总的方式呈现出来,会带来一种整体的蔚为大观的景象。这是很好的现象。统一并不能带来丰富,个性化才是丰富。在这种情况下,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制度化的管理的探究,就显得很重要了。教师无休无止的教学艺术的讨论也可以告一段落,关于教师如何进行教学组织的技巧的讨论,就可以展开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师的传统身份会有性质上的改变,教师的传授知识的功能轻而易举地将被新物(比如说课件)所替代。教师应该在别的方面找到自己的优势,并发展自己的优势。同时,教师也应该认真地做一下调查,在传统语文教学中,你所教的语文,是不是这个时代学生所需要的语文?你理解的语文与学生理解的语文之间偏差有多大?将心比心,让你自己去学语文的话,你愿意怎么去学?总结一下:教师就是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天地、提供天地。学生有能力做到的事,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做。将学生的问题升格为课堂话题。课堂应该有它的随机性,而非一切都是预设好了的。教师的现场设计能力很重要。既然你要把学生的问题升格为课堂话题,就要现场反应和现场设计。教师的预先设计和临场设计一样重要。讲究学生自主性学习,就取消了教师设计的问题,这是可怕的,这就跟学生没有发问权一样可怕。教师是有经验的学习者,是积累了许多届学生学习同一问题的情况的专家,他能做出好的预设。同时,教师也是更有高度的提问者。但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学生那里的疑惑,来设计出课堂问题,而不是凭着自己的感觉、自己的学习或自己的经验来设计课堂问题。因为你今年对付的这些学生,是“当下”的学生。一切都是新的,他们可能对上一届学生都能搞得清的问题一头雾水。教师的问题不能代替学生的问题,因为学生是学习者。传统课堂里,教师备课时做出的预设性的提问,并不是学生的真正的学习疑问,其本质是教师的假设性设问。教师的教学设计,已经规定了场境,已经限定了讨论领域,课堂问题是教师设计的,是教师感兴趣的,而不是学生感兴趣的。这样,学生顶多也就是在教师的激发下,顺带感兴趣一下。这就是说,那问题并不是学生之所想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这里就大打折扣了。这都是传统课堂惹的祸。在传统课堂上学生继续学习下去,往后去,他们就不会自己求知,不会主动探索这个世界的奥妙。一个学生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里,一个学生生活在求知欲最旺盛的年龄里,一个学生面临一个活生生的文本,他怎么能没有自己的疑问呢?如果课堂里缺少真问题,那是教师不允许学生有真问题的结果。如果一个文本不能让人产生许多疑问,那么,它的学习价值将大打折扣,教师也不用硬带领学生去在那文本的鸡毛蒜皮上雕刻摩天大楼。如果一个学生对文本没有兴趣,可以把文本和生活颠倒过来,用生活来带动他的学习,让他把生活里的真问题拿来,然后,大家去找出相关文本来比对,来解决,或者来印证,这样从本位到文本地来一次学习。课本文本,不过是我们讨论现实问题的一个文案而已。如今的语文学习,值得批评的一点就是,大家都把发问放在课本文本里。其实,我们要时时做比对。把文本里的问题和生活世界里的问题做比对,这样,才能学到文本里的道道,也能看到生活真实里的学问。学生是生活在文本和现实生活之间的人,教师的课堂问题,他们的课堂问题,最好是能体现这种中间性。我们为什么不能透过文本,解决真问题?可悲的是,现在学生的学习,都是脱离生活本位的学习,应该让学生提问,即使暂时不能求得答案,那也没有关系,来日方长,只要他会思考、会发问,那他就一定会学习,就一定会最终得到答案。一定要让学生会发问,一定要让学生问出真问题,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他的问题可以搁置在那,变成了一个有意义的“学习期待”。要树立从生活实际、社会实际中学语文的理念,一切求“真”的学问都必然是现实的学问。这样做,反而更容易操作。这样做,其实,文本也就被重新确立了位置。学生在文本那里获得对真实世界的体验,学生也在许多次的体验过程里,知道了文本和真实的关系,知道了表现真实、制造文本的技术。他的一切问题,都不仅仅是冲着文本里的语句去的,而是冲着文本语句后面的“实在”去的,这就是“真”问题。怎样才能更多地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去进行学习?让学习者用自己的经验去学习,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方式去学习,这是建构主义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要释放出学生心性里面的内能,他们承认高级的学习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师进行教学,多半是让学生用老师的经验或公认的模式去进行学习。自主学习,与教师教学在一定程度是对立的。当教师真正地退到学生语文学习的管理者、组织者的位置上时,这一种对立,立即就会转化,并能成功地同向、同步。教师永远也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时代也决不允许教师代替学生思考。学生有理由要求他在校期间获得他想要的东西,这就是他离开学校以后的独立的认知能力和他用自己的方式获取知识的能力。个人认知方式里面,含有独得之秘的成分,特别是后期的学习和最不同寻常的成长,我指的是能成大气候的学习者的学习,他们一定有一套自己的习惯。教师自然会研究班级里每个学生求知方式的不同,以及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获得的认知结论的不同。教师尊重这种认知个性,就会部分地允许学生自己用自己的方式来学习语文。事实上,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动的,学生一般都是被动的。当今时代,由于学习材料的丰富性和广泛性、教师以及教学点的非固定化和多样化,这在客观上就已经具备条件,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语文。但是,资质一般的学生是很难在这中间有收获的。同时,教师的优势又是非常明显的,教师是最佳学习方式的提供者,教师是学生学习方略的建议者,所以,教师在这个意义上,他仍然是不可少的。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来进行自主的学习,仍然需要教师的调控。学生用自己的个人化的经验来学习,特别是学习语文学科,比如艺术领悟,比如瞬间获得体验和启示,在这些方面,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教师的讲解或者别人的帮助,有时很难起作用。当然,我这里指的是语文学习中的较高层次的学习,不是一般的机械记忆和一般的识记。人文科学,特别是文学艺术的学习,非常注重个别和独特。可以说,它就是关于个别与独特的学问,它的全部奥妙就是个别和与别人不一样。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一些作品封存、留有印象,待日后到生活中去体验。让学生带着对一件事的思考走,也是语文教学的成功。而让学生带着一个蹩脚的结论走,是可怕的。他既然带着一个深刻的印象走了,就会不断地体验它,努力探究它。这个过程,也是离开教师和课堂的个人体验式的学习。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来学习,同时也聪明地借鉴别人的学习方法,将两者结合起来,再加上的教师的辅导,来进行语文学习,可能是现阶段的一个比较良好的配方。人最终都会离开学校、离开老师的,人最终都会在以后的处境里,自己去学习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学会一套自己去学习语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以后,他们自己要去找学习材料,自己要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要去反映现实和表现现实,这些,都是自己在学习。在我们今天的语文课堂上,可以由学生自己提供学习材料吗?学生成学习环境的建设者,他们自己提供学习材料,他们拿着自己找来的学习材料,来请教教师,来进行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流程,应该非常符合未来的学习。在未来的课堂上,教学资源不仅是老师带来的,还是学生提供的。学生可以提供给自己,也可以提供给班级。一个健全的语文学习的场(课堂)里,教学资源,既是老师准备的,也应该是学生提供的。当学生提供学习材料时,他已经进行了学习,这种学习是深刻的,他找到了一个学习主题,他决定了自己想求知什么,想达到什么目标。而教师提供给他的课堂教学套餐,他可能很喜欢,也可能不喜欢。在传统的课堂里,一切的学习环境都是教师布置的,一切的教学资源差不多都是教师配置的。尊重并把学生带来的材料(含脑子里面的思想材料),当作一种学习环境,当作是一种新的学习资源的配置,是非常好的,可以取借的。让学生把他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来,把他们准备的学习材料带到课堂上来,把他们决定的学习目标拿到课堂上来实现,可能能创造出相当不一样的语文教学课堂和语文教学现实。语文教学有它的开放性,语文课堂也可以建构出一些新的形式。课堂不是用来演示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流程的,教师应该是学生这个“变量”的“因变量”,教学应该是对学生的反应做出反应,这样,语文课堂才是进步的课堂。在这里,教师的教学难度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对教师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也要提高起来。这样的语文学习场景,势必会导向一种新的教学,这就是面向学生的教学和面向问题的教学。所以我说:不识“课堂”真面目,只缘身在“旧念”中。 要得“课堂”真功夫,就要身处教改中。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