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课堂PPT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69472030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2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目的课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教育目的课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教育目的课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章第三章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2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念教育目的概念一、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呢?一、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呢?翻开教育史,有着不同哲学理念的思想家、教育家提出了各自的关于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观点。柏拉图提出,教育是属于国家的,是为国家培养所需要的人,他赞美当时古希腊的期巴达教育目的、思想及体现这些思想的制度;亚里士多德,以及后来的法国的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福禄培尔、俄国的乌申斯基、意大利的蒙台梭利等都主张教育是自然的、自由的,是充分发挥儿童的天性。教育目的首先是尊重人的天性的教育。3n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目的:“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n福禄培尔的教育目的:“教育就是引导人增加自觉,达到纯洁无暇,能有意识地和自由地表现神的、统一的、内在法则,并使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和工具使其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智慧的人。”4二、教育目的的特征二、教育目的的特征n预期性:教育目的是一种预期的要求、设想或规定,是需要通过活动去达到的价值追求;n个体性:它关注的是个体的总体发展规格,是对个人发展的综合素质要求,同时也以对个体的理解与把握为前提;n社会性:它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n观念性:在形式上,它表现为教育观念或教育思想,并通过观念影响和指引人们教育实践。5n教育目的的基本定义:所谓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基本定义:所谓教育目的,就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就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式存在并发挥作用。6三、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三、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区别与联系学目标的区别与联系n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它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 n培养目标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的总目的决定具体的培养目标 7n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类型,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最基本的途径。n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具体包括具体8美国提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三种素质、五种能力美国提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三种素质、五种能力n三种素质:n(1)基本技能:即阅读书写能力、倾听和口头表达能力、数学运算能力。(2)思维能力:即能有新想法,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根据符号图像进行思维分析。(3)个人品质:即热爱工作,有敬业精神,自重,有自信心;正直、诚实,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n五种能力:n(1)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种资源的能力,包括对时间、经费、设备、人力的利用和支配。(2)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能够作为集体的一员参与工作,诚心为顾客服务,坚持以理服人,调整利益以求妥协,能与背景不同的人共事。(3)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4)综合与分析能力。(5)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9日本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日本对人才素质的要求n(1)有高度教育和出色人品(日本教育界十分强调加强德育,并提出”德育是关系日本21世纪命运的关键“);n(2)能对社会发展和增进福利做出贡献;n(3)有独创性;n(4)具有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遭到破坏、人口爆炸、民族冲突、贫困和饥饿等复杂问题的能力;n(5)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10学校培养目标示例学校培养目标示例n日本丰桥市立羽田中学的学校管理方案中确定的”本校的教育目标“是:以培养”不怕风雨“、开朗的、健壮的、心灵宽广的人为目标。具体要求学生成为:(1)创造性的人具有自学的精神,确立向往未来的理想;勤于思考,追求创造性的欢乐。(2)心灵宽广的人养成重视礼仪,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培养同情心及互相信赖、心胸宽广的精神。(3)顽强的人不怕任何困难,体魄健壮;永不自满。11四、教育目的功能四、教育目的功能n导向功能引导学校方向n控制功能培养理想学生n评价功能衡量学校工作n激励功能实现自身价值12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目的基本理论教育目的基本理论n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n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教育目的最基本的理论(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历史回顾(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历史回顾n1.1.原始人对原始人对“完整完整”的人的朦胧向往的人的朦胧向往n原始社会的人必须在自然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两个方面获得较为完整的发展,否则便无法生存。n2.2.古希腊人对古希腊人对“和谐发展的追求和谐发展的追求”13n古希腊智者派代表普罗塔哥拉(Protagoras):“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n雅典人提出了“和谐发展的人”的概念,初步形成了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理想。所谓和谐发展的人,就是体、智、德、美多方面的、均衡发展的人。n苏格拉底:“智慧即德行”14n3.3.文艺复兴的理想:塑造完善全面的人文艺复兴的理想:塑造完善全面的人n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倡导“抑神扬人”的原则,崇奉人性完整。明确提出全才的人格典范n人文主义者明确提出了以发展人格为核心的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教育主张尊重儿童的人格,发展儿童的个性,激发儿童的进取精神,发挥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能积极从事社会、政治、文化和工商业等各项活动的实际活动家,乃至努力开拓事业的冒险家。n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维多里诺(F.Vitorino)“快乐之家”154.4.近代资产阶级的信念:和谐、全面地发展人的近代资产阶级的信念:和谐、全面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和能力一切天赋和能力n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上,近代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家和教育家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理想的途径主要寄托于一种和谐、全面与充满理性的教育之上。n席勒(J.Schiller)他在美育书简里明确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康德(I.Kant),黑格尔(J.W.F.Hegel)也都表达了他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向往。16n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认为教育就应该顺应自然,培养在身体、智慧、德行和信仰几方面和谐发展的人。n英国教育家洛克(J.Locke)首次把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作了明确的区分。n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J.H.Pestalozzi)明确宣称:教育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促进人的一切天赋能力或力量的和谐发展”。n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F.Herbart)认为为了和谐发展学生各方面的兴趣和能力,必须实施一种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175.5.空想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空想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的人”n圣西门(C.SaintSimon)把人的“真正的自由”理解为“尽量广泛地和毫无障碍地发展人们在世俗方面或精神方面有利于集体的才能”。n傅立叶(C.Fourier)所憧憬的理想,是社会全体成员都能从事多种多样的劳动,从而“实现(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n欧文(R.Owen)不仅在理论上强调人的“智、德、体、行”的充分发展,而且把这种理论付诸了社会试验。186.6.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n(1)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n(2)旧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n所谓旧分工,就是强制性和凝固性地长期乃至终身把个人固定在一个孤立的活动范围内的一种分工。n(3)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可能 n客观要求:现代生产必然要求全面发展的个人 19n可能性:现代生产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劳动者掌握生产一般原理,就能够顺利地流动;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缩小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现代生产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物质财富。n(4)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n所谓自由时间,就是劳动时间之外的可供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n(5)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n(6)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0(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n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发展。n1.1.智能、体能(生理、心理基础)智能、体能(生理、心理基础)n体能,主要指人的速度、灵敏、力量、耐力等人体机能,是人身体素质的综合表现。n智能,包括知识和以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诸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为核心的智慧机能,是一个人智慧的综合表现。21n2.2.活动能力(核心)活动能力(核心)n主要是指主体与客体发生对象性关系时所需运用的实际能力。n3.3.道德品质(社会关系方面的品质)道德品质(社会关系方面的品质)n道德是调节人与人关系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要素 n4.4.情感、意志、性格(能量基础)情感、意志、性格(能量基础)n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一种心理体验。n意志是人在活动中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有意识地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和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n性格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22二、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二、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n(一)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一)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n所谓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大体上说,就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n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F.Froebel)、爱伦凯(E.Key)等人。n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至少又有三种类型:23n卢梭为代表的个人本位论最为极端,具有明显的反社会倾向。n爱伦凯为代表的个人本位论主要热衷于颂扬儿童真善美的天性和自主个性,强调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对儿童进行压制,而应该促进他们自由自主地发展。n新人文主义性质的个人本位论,它并不拒绝教育的社会目的,也不把教育的个人目的与教育的社会目的完全对立起来。教育必须以培育理想的人性为首要目的。24(二)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二)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n所谓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大体上说,就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n这种理论的思想渊源可上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Platon)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荀况。n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德(A.Comte)、涂尔干(E.Durkeim)、凯兴斯泰纳(G.Kerschenseiner)、纳托尔普(Natorp)等人 25n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至少又有两种类型:n涂尔干为代表的“社会学派”并未把个人与社会完全对立起来,只是认为社会是目的,个人是手段,尽管他也有一定的反个人倾向。n凯兴斯泰纳为代表的社会本位论非常极端,与其说是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不如说是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本国利益与他国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均须无条件地以国家利益和本国利益为重。26(三)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对立(三)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对立的根源以及历史的具体的统一的根源以及历史的具体的统一n二者对立的现实根源。当社会处于比较混乱无序的时期,具有人道主义和浪漫主义倾向的思想家就会极力倡导个人本位论的主张;当社会处于比较上升和稳定的时期,具有唯物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的思想家就会极力倡导社会本位论的主张,保持社会的繁荣与稳定。n二者对立的理论根源。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强调个人的价值和能动性,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制约性;社会本位论者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看不到人的能动性在社会发展和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巨大作用。27n教育中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权衡与选择,要受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和有所侧重的。无论以何种价值为基点来实现两种价值的统一,实际上都是历史的、具体的统一,都是各个教育思想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出的选择。这种选择是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有所改变的,这便形成了教育价值选择上的所谓“钟摆”现象。28第三节第三节 2020世纪教育目的观概世纪教育目的观概览览n所谓教育目的观,即人们对教育目的的根本性看法,主要指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规格质量的基本价值取向。n教育目的观抽象划分为三种,即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和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29一、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一、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n所谓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人为中心和以人自身精神上的完善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目的观。从20世纪来看,持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教育思想流派主要有永恒主义教育、新托马斯主义教育、存在主义教育等。n(一)什么是人文主义(一)什么是人文主义(HumanismHumanism)?)?n人文主义思想发展,两次解放:n一次是把人从神那里解放出来,倡导关心人,尊重人,以人为本,还人以尊严,肯定的人现世欢乐,现世价值。这是对神的革命,仅仅是人的第一次解放。30n二是人还生活于人(群)中,人与人同样有本与未,上与下,尊与卑的森严等级,人还需从人中解放出来。于是西方资产阶段革命中,人们又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n(二)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哲学基础(二)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哲学基础n1.1.人性不变人性不变n在人文主义者看来,人性是美好的,并且是永恒不变的,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就是培育人性,使美好的人性得以展示和发挥。n2.2.理性是人的最高价值理性是人的最高价值31n人的理性超越于人的生物的和社会的本性,是人性中最宝贵的天赋财富。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人性中的理性。n3.3.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n就个人价值而言,其最高层次又在于个人精神上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人文主义在价值观上不仅重个人轻社会,而且重精神轻物质。n(三)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特征(三)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特征 n1 1、追求永恒化的教育目的、追求永恒化的教育目的n由于人的本性是不变的,所以教育的本质也就在于培养这个不变的人性。据此,教授的内容也必然是那些永恒不变的文化遗产。这些传统文化的古典著作集中了人性的共同要素和理性的永恒价值,所以人文主义者倡导读古典名著。32n2 2、追求理想化的教育目的、追求理想化的教育目的n由于人文主义追求人的精神需要,所以人文主义教育比较重视超现实的非功利目的,即轻视现实的功利目的。也就是说教育目的应量离现实生活远一些,离理想生活近一些。尽管现代人文主义者不否认功利性的以谋生为目的的教育存在的必要性,但认为这些有只是第二位的教育,真正第一位的教育是“人的教育”!n3 3、追求人性化的教育目的、追求人性化的教育目的n由于人文主义主张以个人的自我完善为目标,所以教育应当维护个人的自由,帮助个人进行自我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在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33二、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二、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n(一)什么是科学主义教育观(一)什么是科学主义教育观n所谓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社会性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教育目的观。n(二)科学主义哲学的兴起(二)科学主义哲学的兴起n1、科学功能的显现及其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2、科技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关健因素34n(三)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哲学基础(三)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哲学基础n1.1.实在是变化的而不是永恒的实在是变化的而不是永恒的n实用主义认为,变化是实在的本质,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可以永久不变的;教育必然要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世界上从来没有永恒不变的教育目的。n2.2.事物应该具有有用性事物应该具有有用性n科学即真理,真理的惟一标准即有用,科学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的有用性。教育就变成了世俗的、科学的、实际的和技术的了。35(四)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特征(四)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特征n1 1、教育应该适应社会的变化、教育应该适应社会的变化n杜威(J.Dewey)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生活过程 n2 2、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性、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性n教育对象是现实中的人,不是超现实的和抽象的人,因此学校最终的社会理想是通过全新的社会思想的个人来达到社会的改造;有用即是真理,学校教授的应该是与其日常生活有关的事情,因此学校应多设置职业课程和技术课程。36n3 3、重视科学教育、重视科学教育50年代学科教育运动,进步主义转移至要素主义,学科结构主义,要求学校开设数学和自然学科的基本要素及结构,强调学科核心结构及其理论的学习。37三、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三、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n(一)什么是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一)什么是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n所谓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方向的教育目的观。n(二)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精神(二)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精神n1.1.科学精神是教育目的的基础科学精神是教育目的的基础n物质的进步越来越直接地有赖于科学的进步,社会其他方面的进步也与科学的进步以及由此带来的物质繁荣有着程度不同的关系,教育目的不可能不以科学精神为基础。38n2.2.人文精神是教育目的的价值方向人文精神是教育目的的价值方向n科技和物质给人类带来的并非都是幸福,而是一部喜忧参半的悲喜剧。在科技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由于科技的非人道化使用,也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和威胁。n学会生存宣称:“为了预防工业技术方面不合理的发展引起长期不利的影响,教育应该宣布一个人道主义性质的最终目的,从而采取步骤,防止生存逐渐失去人性的危险。”39(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教育的最教育的最终目的终目的n1 1、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融合是可能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融合是可能的 西方一些学者:人类的幸福前景有赖于科学的发展及其运用,而科学的发展及其运用又可能造成人类道德的堕落!其实,人类需要一个完整的生活,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都追求精神满足的需要。科学与道德、物质与精神是内在一致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融合是可能的。2 2、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是必要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是必要的 40 自古以来,有追求科学主义教育,有追求人文主义教育,其实无论是科学教育还是人文教育都是人类社会实在的教育,它们分别是人类教育的“一半”。合二为一才是完整的人类教育。丢掉科学教育,人类教育就失去了基础,没有了人文教育,人类教育也就失去了方向。即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做事”,更要学生“学会做人”!41第四节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与实践第四节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与实践n一、建国以来教育目的的演变n建国以来我国对教育目的主要有以下一些表述。建国以来我国对教育目的主要有以下一些表述。n1957年的表述:“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n1958 年的表述:“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n1981年的表述:“要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42n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级各类的合格人才”n1995年3月,我国第一部教育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目的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n1999年6年颁布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n2004年2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若干意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43n我国教育目的在基本内容表述上虽不尽相同,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概括地说,包括这样几个基本点:n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n2、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n3、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44二、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二、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n在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严重背离了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主要表现:n一是只注重少数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n二是注重学生的个别方面(主要是知识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n教学过度并机械地围绕着考试“指挥棒”转,“惟书”、“惟考”,大搞题海战术,教师强灌猛输,学生死记硬背。学校关注的只是升学率,师生盯着的仅是考试分数。45n“应试教育”组图46变调47下不来4849应试教育越来越像格式化的罐装食了50第五节第五节 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n一、一、“五育五育”的基本要求的基本要求n德育:德育:我国的德育体现了整个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起着定向的作用。n智育:智育:智育是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基本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n体育:体育:体育是全面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传授和学习健身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的教育。51n美育: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和创作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n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教育。n二、二、“五育五育”之间的关系之间的关系52(一)(一)“五育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各有其相对独立性n德、智、体、美、劳作为人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发展规律,相应地,五育也对人的发展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二)(二)“五育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之间具有内在联系n五育虽然各自相对独立,但并非互不相干。作为人全面发展的不同方面,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三)(三)“五育五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在不平衡性n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德育和智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具基础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