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酒泉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C卷

上传人:guoc****ang 文档编号:168695689 上传时间:2022-11-1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酒泉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C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甘肃省酒泉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C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甘肃省酒泉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C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酒泉市 2021 年中考语文试卷 C 卷姓名:_一、 积累与运用 (共 6 题;共 44 分)班级:_成绩:_1. (2 分) (2013昭通)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宿怨(s)B . 笑靥(y)C . 着落(zhu)D . 驾驭(y)澎湃(bi)攒聚(cun)纤细(qin)愚氓(mng)隽永(jun)殷红(yn)字帖(ti)秀颀(xn)初生牛犊(du)自怨自艾(y)揠苗助长(yn)鳞次栉比(ji)2. (2 分) (2020 七下陇县期末) 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蹒跚 竹杆 渡假 忍俊不禁B . 癫狂 点掇 棉絮 仙露琼浆C . 笼罩 颤斗 瞬息 血气方刚D . 恳切 苦涩 遨游 千钧重负3. (8 分)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 _,若出其中;星汉灿烂,_。(曹操观沧海)(2) _,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3) 不知何处吹芦管,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把自己的思念托付给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的句子是_, _。(5)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_,_。(陈太丘与友期行)4. (10 分) 名著阅读。(1) 水浒传中有一位侠肝义胆的英雄,为历代读者所喜爱。为了“打开危险路”“杀 尽不平人”,他可以全然不顾什么朝廷法度、佛门清规,更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他就是(写出名字和绰号) 。(2) 下面的一段话节选自西游记第五十九回,读后回答问题。裙钗本是修成怪,为子怀仇恨泼猴。行者虽然生狠怒,因师路阻让娥流。罗刹无知轮剑砍,猴王有意说亲由。女流怎与男儿斗,到底男刚压女流。这个金箍铁棒多凶猛,那个霜刃青锋甚紧稠。劈面打,照头丢,恨苦相持 不罢休。“裙钗”指的是谁?她因何“为子怀仇恨泼猴”?5. (2 分) (2011锦州) 仿写下面画线的句子,使前后语意连贯。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要悲观,不要失望。是泥土,总有孕育种子的时候。_ , _; 是大树,总有直冲云天的时候,只要等待,天空总会飘来七彩的云,托起你的梦想,飞向未来。第 1 页 共 12 页6. (20 分) (2017 九下高台期中)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真正内涵,鼓励同学们在生活中感受传统节日的意义,学校准备开展一次以“传统节日知多少”为主题的班级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 活动一:解读徽标。学校收集了以下三幅传统节日徽标,请你依照示例,简要说说“春节”或“中秋”的主体图案内容和寓意。示例:端午徽标,主题图案利用粽子、龙舟这两个标志性符号,构成一个山川连绵、龙舟竞渡的画面,舟中嵌 入“端午”二字,加强标识的整体感。寓意生活满载希望,蒸蒸日上。(2) 活动二:探寻习俗请你写出当地“春节”或“中秋节”的民俗活动和饮食文化各一项。(3) 活动三:谈古论今从下面材料二,三中任选一则,参照示例,写出你的探究结论。材料一: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还有上巳(三月三日)、夏至、 中元、冬至、腊八、祭灶等。材料二:在我国漫长的农耕历史上,每逢传统节日,人们都要举行与农业祭祀、祖先崇拜、驱邪禳灾等特殊仪 式,这些仪式有着上千年的辉煌和浪漫。材料三:今天,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不仅海外的华人华侨在过传统节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开 始过中国的传统节日。示例:我选择材料一,探究的结论是: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样。(4) 活动四:喜送祝福请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传统节日,给你的老师写一条节日祝福短信,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二、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共 24 分)7. (9 分) (2019 九上南海期末)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为什么我们常说“俗话说得好”人常说:“俗话说得好。”这不仅仅是引用或生发某一句俗话时所使用的语辞和套话,同时也是对俗话本身的一种价值判断与中肯评价。俗话亦称俗谚、谚语。它该是传統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言简意深,直指 人心,是民间智慧的结晶。俗话说得好,好就好在它的真。韩非子有言:“古无虚谚。”由于谚语是我们的先民通过口耳相传源远流第 2 页 共 12 页长传承下来的,真实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不然,進会将一句套话、假话抑或虚与委蛇的话,一代又一代“义务”地接力传递下来呢?谚语之天然本真,诚如唐诗所谓“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完全是通过不加修饰 地自然呈现出来的。俗谚是真言,也是箴言,但箴言首先必须是真言。俗话说得好,好就好在它的善,有道是,“知行合一是善”善是人心的指归。谚语的善,在于它的益世功能和实用价值。千百年来,谚语保留着许多对生产生活颇有用处,对世道人心颇有教益的东西。譬如,“惊蛰百虫动, 走马快耕田”(生产),“凡人败德坏名,钱财占了八分”(警世),等等。谚语虽是黎民百姓的家常话,但在家长里短中却包含着生活哲理与人生哲学。谚语的内容内涵,几乎都是向上向善的;纵使伤时骂世,也是从反面来隐喻劝善的。古往今来,谚语始终“自觉地”承担着一种社会教化功能,如知时节的春雨,润物细无声。即使是从未上过学的人之父母,亦可用谚语来教育子女,引导他们知行合一,崇善向 上,长大成人。谚语是人世间最宝贵的“经验之谈”。俗话说得好,好就好在它的美。俗话说:“养儿不用屙金尿银,但能见景生情。”生活中常见的这种其乐融融的骨肉亲情,体现的即是天伦之乐,人伦之美。俗话又说:“人是正月正,景是九月九。”老百姓讲究,宁穷一年,不穷一天,“正月正乃大年初一,这一天,每一个人都有钱有闲有精神!“九月九”已入深秋时节,天高云淡, 凉爽宜人,橙黄橘绿,美景无限。此类俗谚,既是景语,亦是情语,情景交融,美美与共。可以说,所有的谚语都似比喻,所有的比喻都是诗文。诗意是美,隽永是美,幽默是美, 思想是美,物我交 融、情景合一是真美,朴素自然、俗中见雅是大美。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俗话所关注的从来是大地和人民,所深入的永远是生活与心灵。它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朴实,深刻,精辟!形式上的大白话、大实话,内容上的乡土气、泥土味,正是它深入人心、 流布广远的真谛所在;也是它称之为文化、融心化人的根本所在。(1)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开门见山,先提出“俗话说得好”的观点,接着先后从俗语具有的“真”、“善”“美”等特点来说 理,结尾重述观点,结构严谨。B . 文章善于运用引用材料的方法来论证观点,如名人名言、诗文诗句、日常的俗语,这样,既丰富了文章的 内容,又加强了论述的力度。C . 因为俗语通俗易懂,父母可以用来教育子女,引导他们知行合一,崇善向上,长大成人,故而,很多俗语 都可以作为人性向善的向导。D . 文章告诉我们,俗语(俗谚)是民间智慧的结晶。所以,俗语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核心部分, 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文化。(2) 根据文意,下列对俗语(谚话)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舌尖儿上挂着上帝,心窝儿里藏着魔鬼”(西谚)说的口是心非、言清行浊的恶人恶行,这俗语不能证 明俗话“好在它的善”。B . 俗话“千两纹银万两金,难抵父母在世恩”说的人生事也是世俗事,是俗语真诚与真实的体现,所以俗语第 3 页 共 12 页是真言,也是箴言。C . “粗布衣裳家常饭,吃不俗,穿不烂”这句俗语,可谓是俗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名副其实的 活的哲学。D . “春捂秋冻”、“吃饭先喝汤,到老不受伤”、“花开在春天,人学在少年”等谚语对生活、对世道人 心起到教益之用。(3) 为什么俗语(谚语)能够“深入人心、流布广远”?结合选文,说说你的理解。8. (15 分) 阅读周二中的阅读是一种定力一文。调查数据显示,国人年均读书量很少,较多的说法只有 6 本,而欧美国家达 16 本,北欧国家达到 24 本。这 些数据未必精确,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国人静不下心来读书的尴尬现实。一位外国管理学者在其近著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 15 分钟,人均阅读量少得可怜。他的判断未免失之武断,也未必准确,但他观察到的现象、所思考 的问题却令我们警醒。“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一千多年前,宋真宗就写下这样的劝学诗句。今天,到底是什么让我们静不下心来了呢?忙,没时间,是很多人找到的原因。然而,鲁迅先生早就断了此类借口的后路: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真正的原因恐怕在于,在快节奏、高压力、紧张而喧嚣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失 去了一种定力。有人在飞机上发现一个现象,当时机舱已熄灯,他吃惊地发现,不睡觉玩 iPad 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而对于很多7 海洋,这也想了解、那也想知道,顶多有些碎 片化的浅阅读,在信息的洋流里心灵变得浮躁而飘零。说到底,越是面临生活的快节奏,越是要有超强的定力。有定力,才能让我们慢下来、静下心来观察与思考。那么,这定力从哪里来?来源于阅读本身。不少人有这样的阅读经历:偶一日拿起一本书来,竟然一读就欲罢不能,超然物外沉浸书中,数小时流逝而不觉。而那一度浮躁的心气竟然也沉静下来,有一种难得的静谧,更仿佛有一种 沁人心脾的馨香在缭绕。这便是阅读的力量。其实,任何时代都有其快、变、闹等特征,关键就是能不能闹中取静、忙里偷闲地读点东西。古人欧阳修读书,即有枕上、马上、厕上“三上法”之谓。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则说过,“如果再过 10 年我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学习 9 年零 359 天”。懂得了阅读的力量,也就会把阅读作为提升素养的途径,更作为涵养定力的手段。有 了这样的认知,即使舟车劳顿、戎马倥偬,其奈阅读何?在这个快速行进与选择的时代,很多人正在悄然改变与重塑,一个新的气象正在出现。各种电子书已经开始进驻手机桌面,越来越多的人把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开始从网络浏览、微博刷屏转向了桌面上的电子书库。当人们从快速流变的新媒体上重拾深阅读,进而自觉地下载适合自己阅读的电子书籍,阅读将在新媒体上获得新生,它所 改变的将不仅是人们的素养,还有躁动不安的心灵。(1) 文章以阅读调查数据和外国管理学者的发现作开头,有何作用?第 4 页 共 12 页(2) 请简要概括作者认为人们失去定力的原因和培养定力的途径。(3) 请指出第段中画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三、 古诗文阅读 (共 2 题;共 18 分)9. (11 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乙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飒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 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念(思念、想念)无与为乐者B . 凄神(感到心情凄凉)寒骨 C . 相与(互相)步于中庭水尤清洌(凉)乃记之而去(离开)悄怆(忧伤的样子)幽邃D . 但少闲(清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盖(盖子)竹柏影也(2)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潭中鱼可百许头B . 如鸣骊环,心乐之 C . 全石以为底D . 乃记之而去高可二黍许辍耕之垄上以其境过清学而不思则罔(3) 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甲文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意味。B . 柳宗元贬官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写下了乙文。C . 乙文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移步换景,抓住了小石潭的清幽、冷寂的特点来写的。D . 以上甲、乙两篇文章都是作者被贬官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因此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完全相 同的。(4) 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斗折蛇行,明灭可见。10. (7 分) (2020路桥模拟) 诗歌鉴赏(任务二郑虔朋友圈)第 5 页 共 12 页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杜甫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注释)安史之乱,郑虔身陷叛军。757 年,唐肃宗在处理陷贼官员时,将无罪的郑虔贬为台州司户参军。樗散:指无用之才。中兴:指唐军收复长安洛阳,故曰中兴时。郑虔是杜甫的前辈,两人视为至交。 (与诗篇连结,读懂“情”)(1) 郑广文一生际遇坎坷,请结合郑虔传和杜甫诗歌,写出其中两件事:_、_。(2) 前人评价这首诗“从肺腑流出”,“万转千回,纯是泪点,都无墨痕”,请结合诗歌内容,揣摩诗中杜 甫复杂的思想感情。四、 作文 (共 1 题;共 5 分)11. (5 分) (2016杭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据美国媒体报道,近日,网络上一位父亲给孩子打伞的照片引起了网友们的巨大反响,甚至有报道称,这张照 片感动了全球 300 万人。报道称,这张照片拍摄于纽约皇后区的马路上。照片中,一位父亲为孩子打着伞,自己的后背却被雨水淋透了。从照片中可以看出,一对父子走在人行道上,父亲穿着衬衫、手提公文包,尽管全身湿透,右手的伞坚定的举在儿 子头上,呵护着他不受风吹雨打。国外网友看了照片后大受感动,纷纷留言写下内心想法,“凌晨看到这张照片,在洗手间泪流不止”“我一个 人在纽约,正在床上大哭”“照片深深打动我”“马上打了电话给爸爸妈妈”“现在觉得好难受”。根据上述材料的文字和图片中所蕴含的意义,写一篇 600-800 字的文章。【注意】题目自拟,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得抄袭、套作,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的学校 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第 6 页 共 12 页参考答案一、 积累与运用 (共 6 题;共 44 分) 答案:1-1、考点:解析:答案:2-1、考点:解析:答案:3-1、答案:3-2、答案:3-3、答案:3-4、答案:3-5、考点:第 7 页 共 12 页解析:答案:4-1、答案:4-2、考点:解析:答案:5-1、考点:解析:答案:6-1、答案:6-2、第 8 页 共 12 页答案:6-3、答案:6-4、考点:解析:二、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共 24 分) 答案:7-1、答案:7-2、答案:7-3、考点:解析:第 9 页 共 12 页答案:8-1、答案:8-2、答案:8-3、考点:解析:三、 古诗文阅读 (共 2 题;共 18 分) 答案:9-1、答案:9-2、答案:9-3、答案:9-4、第 10 页 共 12 页考点:解析:答案:10-1、答案:10-2、考点:解析:第 11 页 共 12 页四、 作文 (共 1 题;共 5 分) 答案:11-1、考点:解析:第 12 页 共 1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