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参考文献

上传人:su****e 文档编号:168165554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0.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准扶贫参考文献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精准扶贫参考文献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精准扶贫参考文献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准扶贫参考文献【篇一: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与退出机制文献综述】 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与退出机制的文献综述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精准扶贫上升到了国家政策的高度。为提高国家对贫困地区扶贫的精度和效度,探索行之有效的扶贫对策,切实实现贫困地区人民摆脱贫困,本文在对中国知网上有关精准扶贫的文献、会议以及期刊等形式的资料进行了汇总和提炼,并根据自己研究的着力点“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和推出机制”的基础上,对精准扶贫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实施的地域差异进行了总结,并对精准扶贫的前景与对策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精准扶贫 内生动力 退出机制 引言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到“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精准扶贫上升到了国家政策的高度。此后,我国的扶贫实践工作也由普惠式的扶贫到更加集约式的精准扶贫的模式发展。而在学术研究上,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关扶贫的问题研究已经开始,到了八十年代,学术上有关扶贫的问题研究转向了扶贫瞄准,即:对扶贫的主体、对象、方法以及绩效进行了瞄准,这标志着对于提高扶贫的效率等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当前对于精准扶贫工作方面的研究理论主要有:多维贫困理论、空间贫困理论以及贫困治理理论。而国内对于精准扶贫问题的研究也是最近两三年才大量出现的。在精准扶贫方面,当前我国的权威专家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的汪三贵,华中农业大学的叶初升以及中国农业大学的李小云等,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当前我国精准扶贫中所存在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我国精准扶贫所采用的方法与对策以及针对地方特色所提出的退出机制。 所谓精准扶贫,是指重点运用专项扶贫政策措施,运行社会、市场、政府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动员全社会资源,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实现对贫困人口的精确识别针对扶持动态管理精确考评,切实有效地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扶贫工作的精准化标志着我国扶贫工作已经到达了另一个高度,不仅对于切实有效地提高我国扶贫工作的成效、提高扶贫资源利用效率方面有着标志性的实践意义,而且具有很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 1 当前我国精准扶贫问题的研究现状 当前学界对于精准扶贫问题的研究是从2013年起步的,尽管起步较晚,但是当前有关精准扶贫问题的研究内容也已经不少。从内容上说,研究的内容已经比较丰富,主要包括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研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的分析以及路径与对策研究。精准扶贫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李小云(2005)指出,当前我国将近70%的扶贫专项资金从重点扶贫县流出,贫困难以被瞄准;吴本健(2014)认为,我国精准扶贫的瞄准目标发生偏移;丁昭(2014)认为,我国精准扶贫的问题在于贫困户对借贷的积极性不高,贫困户之所以贫困,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自身能力的缺乏;邓维杰(2014)提出了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的包括需求、入门、资金用途、市场、专业、团队、模式以及投入等的八种排斥。对于原因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一下的几个方面:杨龙(2015)认为,精准扶贫的实践与政策不一致的原因在于:农户的参与方法与福利测量的方法存在收入与支出的差异;刑成举(2013)认为主要原因是参与式发展存在的问题、农村社会的分化以及农村精英角色的转换;陈淮(2011)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指出精准扶贫精确度不高的原因;汪三贵(2015)提出,精准扶贫效率不高的原因在于低保户和贫困人口的划定标准不同;许源源(2007)指出,资金和资源偏离的重要原因是扶贫瞄准过程中不贯穿和谐理念。而对于路径与对策的研究,主要有:汪三贵(2004)指出,扶贫工作应更加关注区域和人口的实际需要以及扶贫资金的投向和效果;郭培霞(2007)认为,应从制度上出发,重新选择扶贫的对象,解决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瞄而不准”的问题;翟振芳(2008)指出,应建立分类瞄准的识别体系,完善农村瞄准扶贫机制;叶初升(2012)从精准扶贫的绩效出发,认为提高扶贫转化率的根本之策是建立一个参与式扶贫机制,促进交流,实现自上而下的发现和解决问题;全承相(2015)提出提高精准扶贫有效性的基本思路是:开展贫困农民的产业技能培训、利用积极有效的财政金融政策以及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奖惩机制。 而从地域上而言,学界当前对西南的云贵地区、广东、湖南、湖北等地区已有不少的研究与探讨,如:沈茂英(2015)指出川藏地区扶贫工作受到约束的原因主要是生态维度、自然维度、社会经济以及人口和制度这几个维度方面的问题,并指出相应的对策:提供与全国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区域公共服务、加大对于特殊类型贫困地区的投入以及探索市场化的生态补偿制度等;贾文龙(2015)以毕节为例,对精准扶贫的模式和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到村到户”的扶贫模式,如注重危房改造、加大扶贫力度,推动创业行业发展,拓宽教育培训路径以及加快扶贫生态移民的步伐;李鹍(2015)通过对广东省的 “双到模式”和湖北恩施的七项“到户到人”制度的比较研究,提出了精准扶贫首先应该瞄准对象,精确识别,其次是对症下药,联动帮扶;韩斌(2015)对滇黔桂石漠化地区的考察分析,认为应走出一条精准识别,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扶贫道路,通过农业产业化来实现地区的扶贫;龙永华(2015)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以湘西州为例探讨了农业产业的扶贫模式方面的创新;贺东航、牛宗岭(2015)通过对福建宁德和湖北恩施两个地区精准扶贫的对比,找到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贫困特点和原因,并针对各自的特点特除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与对策。尽管当对于不同地域已有一定的研究,但是对于居于西北的青海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问题的研究还处于尚未触及的阶段。 2.研究展望随着我国扶贫工作的不断进展,精准扶贫在一些地区也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我国当前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这些扶贫工作的取得也为国家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尽管我国的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从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来看,扶贫工作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对于未来我国精准扶贫事业的展望,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2.1明确精准扶贫的概念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基础 无论是做什么事情,首先必须要做到的便是对概念的识别。对于精准扶贫而言更是如此。为了能够做到国家的扶贫资金真正的落实在对贫困人民的帮扶上,真正的使得扶贫资金被用在基础设施的改善上、用在为当地增收上、用在提高贫困人民的收入水平上,首先要做的便是在精准扶贫概念的准确识别。 2.2要真正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以及精准监控 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以及精准监控是要实现精准扶贫必须做到的四个方面内容。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尚未脱贫,仍处于贫困落后的阶段。在未来的精准扶贫事业中,要想真正做到精准扶贫工作有一定的成果,就必须要真正做到对真正贫困地区、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的精准识别、扶贫资金真正落到实处,实现对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的精准帮扶、对于精准扶贫这一工作以及全过程的精准管理以及在实施过程中的精准控制。 2.3内生动力是扶贫工作取得成效的根本动力生动力才会驱使扶贫工作取得最有效的进展。 2.4完善精准扶贫的退出机制 退出机制主要是针对整个项目活动而言的。对于一个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来说,精准瞄准,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以及精准监督是最重要的环节,这四个环节是实现精准扶贫的主要内容,也是能否成功实现精准脱贫项目的关键。但是在整个的精准扶贫项目成功实现后,最突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已脱贫地区的持续发展的问题。尽管在精准扶贫项目实施期间,政府的资金、人员以及管理手段等资源投入很足的情况下贫困地区能够实现成功脱贫,但是在精准扶贫项目撤出后,为了能使得前期实现的脱贫成效保持下去或得到更好的发展,应当完善精准扶贫的退出机制,从而能巩固前期的脱贫成效,实现已脱贫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晓文,何明辉,李玉洁.基于空间贫困视角的扶贫模式再选择-以甘肃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2(6). 2 张文礼.多中心治理:我国城市治理的新模式j开发研究,2008(1). 3 李小云,张雪梅,唐丽霞.我国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瞄准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6 4 吴本健,马九杰,丁冬.扶贫贴息制度改革与贫困瞄准理论框架和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14(8):106-118 5 丁昭,蒋远胜,徐光顺.贫困村互助资金社瞄准贫困户了吗?来自四川的经验j.农村经济,2014(9):6367 6 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7881 7 杨龙,李萌,汪三贵.我国贫困瞄准政策的表达与实践j.农村经济,2105(1):812 8 邢成举,李小云.精英俘获与财政扶贫项目目标偏离的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3(9):109113 9 陈淮.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农村贫困对象瞄准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 10 汪三贵,albert park.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估计与瞄准问题j.贵州社会科学,2010(2):6872 11 许源源,苏中英.和谐理念的缺失: 农村扶贫瞄准偏离的重要原因j.贵州社会科学,2007(5):4145 12 汪三贵,李文,李芸.我国扶贫资金投向及效果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4(5):4549 13 郭佩霞.论民族地区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的重新建构j.理论导刊,2007(10):1517 14 翟振芳.我国农村扶贫瞄准机制研究d.沈阳: 东北大学,2008 15 叶初升,邹欣9扶贫瞄准的绩效评估与机制设计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1):6369 16 全承相,贺丽君,全永海.产业扶贫精准化政策论述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2):118123 17 沈茂英.四川藏区精准扶贫面临的多维约束与化解策略j.农村经济,2015 (6)6266 18 贾文龙.“到村到户”精准扶贫模式实践及其启示探究以贵州省毕节市为例j.山西农业科学,2015,43(12):17011705【篇二:精准扶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 学习报告(论文) 题目: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发展历程及创新路径研究 学院 * 学生* 学号* 班级 * 指导教师 * 目录 摘要: . 1 关键字: . 1 abstract: . 1 keywords: . 3 1.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以及发展历程 . 1 1.1我国当前贫困事业发展现状 . 1 1.2新时期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1 1.3精准扶贫的定义以及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完善 . 3 2精准扶贫政策的基本内涵 . 4 2.1精准扶贫的核心要义和内容体系 . 4 2.2 精准扶贫是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 5 3. 精准扶贫政策创新路径 . 6 3.1 完善贫困户建档立卡信息,建立多维贫困识别体系 . 6 3.2健全精准扶贫动态监管与目标考核体系 . 7 3.3 制定精准扶贫责任清单和进度协调计划 . 7 3.4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各项配套政策和制度创新 . 8 4.结语 . 9 参考文献 . 10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发展历程及创新路径研究 摘要: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大转型。文章阐述了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论述了精准扶贫政策核心要义、内容体系及其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之处,阐明了精准扶贫的科学内涵。科学分析了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现实困境,从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相关配套制度改革等方面提出了精准扶贫政策创新路径。 关键字:精准扶贫,政策回顾,精准识别,创新路径选择 abstract: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s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new.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implementing the policy of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xpounds the core meaning of the accurate anti - poverty policy, the content system and its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to the world anti - poverty theory, and clarifies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proc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ccurate poverty - relief policy, and puts forward the innovative path of accurate anti - poverty policy from the aspects of precise identification, precise management and relative supporting system reform. keywords: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ies, policy innovation1.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以及发展历程 1.1我国当前贫困事业发展现状 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贫困一直是各种社会和经济形态面临的共同难题,减贫和消除贫困是全球共同关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扶贫开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从普遍贫困、区域贫困到基本解决贫困的转变,为世界反贫困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当前我国仍然面临艰巨的贫困治理任务,按照调整后的人均 2 300 元贫困标准,2014年底我国农村仍有7 000 多万贫困人口、12.8 万个贫困村,贫困地区发展滞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精准扶贫是我国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大战略转型,是中国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治理贫困的战略重点。研究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科学内涵及其创新路径,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政策走向,为制定切实可行的精准扶贫措施提供政策建议。 1.2新时期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随着反贫困政策实践的不断深入,近些年来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总体特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扶贫开发政策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主要表现在:(1)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多元性特征更加凸显。绝对贫困逐步缓解,相对贫困问题不断加剧,因病、因残、因灾、因学等贫困问题突出,贫困成因由单一的收入贫困逐渐演化为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因素贫困(图1)。(2)贫困主体呈现出分散性、脆弱性和动态性特征。贫困人口主要分散布局在自然地理条件较为复杂的地区, 1 人口的流动性较强,长期居住在贫困地区的主要为留守老人或病残人员,表现为弱劳动能力和 /或低文化水平。(3)贫困治理的边际效益逐渐递减7。“大水漫灌”粗放式扶贫方式,使得资金和政策已经很难渗透到剩下的贫困人口,新村建设、产业扶贫等受益多的往往是贫困地区中高收入农户,而贫困户由于其个人能力和环境条件等限制很难得到真正帮扶,造成扶贫开发的投入越来越大,但成效越来越低。 (4)扶贫开发已成为政府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主要途径,所承载的经济社会责任更加艰巨,全面小康目标给扶贫开发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亟需改进扶贫开发方式,优化配置扶贫开发资金与资源,不断提升贫困治理水平和效果。 2【篇三:(文献综述)教育扶贫在应对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问题的模式研究】 教育扶贫在应对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问题的模式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贫困的概念也随之不断地深化,由最初绝对贫困视角下的收入贫困,逐渐发展到相对贫困视角下的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单靠政府力量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农村贫困,利用教育扶贫的力量,对农村绝对贫困的消除有着重大意义。本文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定义出发,浅析目前国内的教育扶贫模式。 关键词: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教育扶贫,经济因素 1 浅析“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1.1 绝对贫困的定义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与财富被分离,劳动者包含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内的一切物的财富被剥夺了,就是绝对贫困。而劳动者的生活资料被剥夺的原因是劳动与生产资料的分离1。绝对贫困指工人只是持有自己的劳动能力,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的情况。马克思认为2,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表现了基本阶级的对抗关系。“被剥夺了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劳动能力 3, 4是绝对贫困本身。 1.2 相对贫困的定义 相对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所持有的资料,虽然可以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求,可是不足以使其到达整个社会的平均生活水平,一般只能维持比平均生活水平低很多的状态。此外,相对贫困还包括以他人或其他社会群体为对比所能感觉到的相对剥夺的社会心态5。所以,相对贫困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中心。 1.3 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区别 通常来说,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区别是,实际生活状况(有没有到达生活需要的最低水平)来确定绝对贫困;而相对贫困是根据统计标准来确定;和社会平均生活水平比较,人们满足生存的需求是不是处在匮乏的状态。而相对匮乏的 6, 7程度到哪里,具体的标准是怎么样,这个说法都不完全一样。 2 教育对消除贫困的作用 9-11脱贫和政府扶贫最有效的方法。 2.1 教育可以有效提高贫困农民的收入 从经济学方面看,教育可以有效提高贫困农民的收入10。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舒尔茨曾有一个论断:从对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来看,土地的差异是不重要的,资本投入的多少是重要的,素质的差异是最重要的。以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国家的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教育投资提高了国民的人力资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国民收入和经济增长1213。现代经济发展已经不能仅仅凭借自然资源和人的体力劳动,而是一定要提高体力劳动者的智力水平,提高脑力劳动者的成份,用来替代原有的生产要素。 综上所述,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特别是提高绝对贫困农民的文化水平,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摆脱绝对贫困,还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经济水平14。 2.2 教育是提高贫困农民素质的根本途径 加强贫困农民的素质有很多方法,如发展医疗卫生保健事业、贯彻计划生育政策、促进优生优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等等。其中,最为基本的方法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即“治穷先治愚,富民先育民”。教育是一种开拓人的智力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对于加强农民的素质、促进经济主体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用处15。 3 国内的教育扶贫模式现状 贫困是一种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相生相伴的现象。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贫困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研究内容上,相关学者深入研究贫困人群再生产能力和手段的匮乏、文化水平的低下、权利与地位的短缺等方面,并对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涵义进行了深化与拓展;在研究对象上,学者通过对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群体的区分,使研究对象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在研究方法上,相关理论、模型的提出、分析与建立,让研究更具理论性与可操作性16。 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想17是中国政府目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关于治理贫困的指导性思想,以“共同富裕”根本原则为理论基础产生,现实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精准扶贫思想的内容中,精准化理念是核心 18要义,分批分类理念是基础工具,精神脱贫理念是战略重点。 罗玉华等在分层分级“精准扶贫”教育模式构建与实践以重庆邮电大学为例19中面向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扶贫”而进行的分层分级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职业规划为主导,把资助服务与教育培养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课外体验相统一,形成经济困难学生“三四五”分层分级分类教育模式,多方面协调解决贫困学生的物质、精神与能力问题,推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宋清华等在“9 2”教育扶贫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中提出让贫困学生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再到职业学校接受两年免费的“订单式”职业教育。解决经济困难的学生上学难工作难的问题,帮助他们从贫困中解脱,推行“9 2 ”教育扶贫模式是实际可行的。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自身的教学资源优势,建立“9 2 ”教育扶贫模式,这种模式既有助于经济困难家庭的后代摆脱贫困,又能减少新的贫困人口产生。根据不完全统计,“9 2”教育扶贫模式培养的毕业生工作一年来,年收入一般在 2 万元左右,远远高于本地的收入水平,不止完全改变了自己人生,而且提高了家庭的经济水平,实现了脱贫致富。 何家理等在“四位一体联动机制”教育扶贫模式探析安康市教育扶贫模式实证研究21中介绍安康市政府经过五年的探索实践,探索出“四位一体联动机制”的教育扶贫模式,已经展露出教育移民效应。此外,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取得实质性突破,留在当地的农民开始探索走合作社道路。 阎桂芝,何建宇等人在教育扶贫的清华模式22中介绍了华大学依托百年教育资源的积累,以“教育服务社会”为宗旨,针对经济困难地区,展开教育扶贫工作,用10年的时间摸索出了教育扶贫的清华模式,提供贴近需求的培训模式:“请进来”与“送出去”。经过艰辛卓越的努力,2011 年 3 月学校百年校庆到临之际,清华大学在 539 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建立起了远程教学站,实现了基本覆盖国家级贫困县的目标,摸索建立了成熟、有效的远程教育扶贫模式。 纪严在教育扶贫模式探究以吉林省基础教育为例23中建立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加强义务教育。对片区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含教学点)按拍。审核确定公用经费补助资金,特别是要加大地处高原或寒冷区域的小规模学校(含教学点)公用经费保障水平,确保学校正常运转,实现中国特色的教育扶贫。 甘永涛在教育扶贫看“思源”对“教育移民”扶贫新模式的探索24中提出民建中央决定首先在在武陵山片区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实施“思源.教育移民”项目,通过资助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小学毕业生到县中学寄宿就读,让他们得到良好的教育,适应城市生活,提高就业能力,并以此带动贫困山区群众到条件更好的地区生活,最终实现农村人口的移民就业和脱贫致富。 张姝在西部民族地区绝对贫困扶贫模式及政策建议25中认为民族地区扶贫脱困应与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结合、同步推进,要以森林资源保护为中心调整扶贫政策,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进程中扶贫,逐步建立、完善一个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摸索林牧兴川、林牧脱贫、林牧富民的新路子。 颜涛在湘西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探究26中提出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的高职英语教学体系,其重点是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也是各高职院校长期稳定发展下去的重要参考依据。 4 存在的问题 4.1 教育总体投入不足 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家庭的教育支出明显不足,政府虽然正在加大教育支出,但遇到财政不好的年份无法兼顾27。 4.2 师资力量不足 尽管政府提高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但因为部分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教育现代化程度不高以及现有的师资力量没办法满足学校不停增加的招生数量的需要,因此出现诸如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尚未纳入财政预算,教职工政策性基金应由学校承担缴纳部分内有筹措渠道等问题28, 29。相对发达区域,教师工资水平差距很大,教职工的待遇不稳定致使很多优秀教师的流失,限制了教育的发展。 4.3 基础教育硬件条件薄弱 农村特别是贫困边远山区经济落后,教育资源匮乏,办学条件不好,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很难达到基础教学层次的标准,人、财物的缺失致使其教学内容的落后,教学管理很难与发达地区相比较28。由于这些区域的经济水平不高,政府在资金的投人方面也存在严重的不足,不少学校的办学设施不配套,教学设备陈 30旧,有些学校甚至把实验室、图书室都用作了教室。5 结语 贫困区域的人口长期贫困最根本的原因是思想比物质更贫困。传统的扶贫政策与扶贫模式实施几十年依然无法脱贫,关键在于扶贫政策上的平均主义,扶贫模式上的一刀切,只是授人以鱼,而未授人以渔。把教育扶贫与开发放进精准扶贫战略中,既有模式创新更有理论创新,也才能完成根本性的扶贫。 参考文献 1 上林贞治郎. 关于绝对贫困化内容的理论考察j. 1956. 2 聂文文. 马克思贫困化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j. 2016. 3 胡莹.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还存在”绝对贫困”吗j. 4 许巧珍. 经济增长对城市绝对贫困人数的影响j. 2014. 5 张青. 相对贫困标准及相对贫困人口比率j. 2012. 6 黄忠晶.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辨析j. 2004.7 谭礼剑. 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j. 2008. 8 陈全功, 程蹊. 长期贫困为什么难以消除?来自扶贫重点县教育发展的证据j. 西北人 口, 2006(03):39-42. 9 肖春莉. 银校合作:掀起教育扶贫事业的第三次浪潮j. 2012. 10 杜淑婷. 用金融教育扶贫j. 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 2016(07):28-29. 11 王增文. 贫困恶性循环、福利依赖与再就业收入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01):132-136. 12 蒋安丽. 华夏银行:扶贫责无旁贷坚持教育先行j. wto经济导刊, 2010(09):87. 13 陈宗胜, 沈扬扬, 周云波. 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的绝对与相对变动兼论相对贫困线的设定 j. 管理世界, 2013(01):67-75. 14 方化. 试论教育与我国农村绝对贫困的消除j. 2006. 15 同春芬, 张浩. 关于相对贫困的研究综述j. 绥化学院学报, 2015,35(8):14-19. 16 傅佑全. 教育扶贫是实施精准扶贫国家战略的根本保障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6(05):80-83. 17 钱学明. 精准扶贫基本路径选择:医疗下沉教育上浮j. 中国科技产业, 2016(03):37. 18 罗玉华. 分层分级“精准扶贫”教育模式构建与实践以重庆邮电大学为例j. 2016. 19 宋清华. “9+2”教育扶贫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2008. 20 何家理, 李孝满, 张翔. 四位一体联动机制教育扶贫模式探析安康市教育扶贫模式实证 研究j. 2013. 21 阎桂芝, 何建宇. 教育扶贫的清华模式j. 2013. 22 纪严. 教育扶贫模式探究以吉林省基础教育为例j. 现代教育科学, 2014(10):77-78. 23 甘永涛. 教育扶贫看“思源”对“教育移民”扶贫新模式的探索j. 民族论坛, 2013(11):43-47. 24 张姝. 西部民族地区绝对贫困扶贫模式及政策建议j. 人大研究, 2011(03):44-45. 25 颜涛. 湘西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探究j. 教育现代化, 2016(31):220-221. 26 向延平.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教育扶贫相关性分析以湘西州为例j. 湖南商 学院学报, 2016(04):49-52. 27 朱德全. 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双证式”教育扶贫模式探索j. 教育研究, 2004(02):80-84. 28 蔡宝来. 西部贫困地区的成因及教育发展对策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1):19-23. 29 丁克贤. 免费政策实施后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研究d. 西 北师范大学, 20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