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论.docx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6795826 上传时间:2020-10-25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88.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论编辑删除一、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论教师的专业成熟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须要经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有助于为教师指明个人的专业发展道路,为教师教育提供专业训练所需要的基本内容。有关教师发展阶段的研究大都植根于美国学者费朗斯富勒的研究,从他的教师关注阶段论至今,已经产生了异彩纷呈的教师发展阶段论。可以将之归纳为五类:“关注”阶段论、职业生命周期阶段论、心理发展阶段论、教师社会化发展阶段论和综合阶段论。(一)“关注”阶段论富勒通过对教师关注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四阶段模式:第一阶段为任教前关注阶段。此阶段是师资养成时期,师范生仍扮演学生角色,对于教师角色仅是想象,没有教学经验,只关注自己;对于给他们上课的教师的观察,常常是不同表情的,甚至是敌意的。第二阶段为早期求生存阶段。此阶段是初次实际接触教学工作,所关注的是作为教师自己的生存问题,所以,他们关注对课堂的控制、是否被学生喜欢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故在此阶段,教师都具有相当大的压力。第三阶段是关注教学情境阶段。此阶段所关注的是教学和在这种教学情境下如何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此阶段较重视自己的教学,所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学表现,而不是学生的学习。第四阶段是关注学生阶段。虽然许多教师在职前教育阶段表达了对学生学习、社会和情绪需求的关注,但是没有实际的行动。直到他们亲身体验到必须面对和克服较繁重的工作时,才开始把学生作为关注的中心。(二)教师职业生命周期阶段论教师职业生命周期阶段论是以人的生命自然的衰老过程与周期来看待教师的职业发展过程与周期,其阶段的划分以生命变化周期为标准。主要的代表学者有伯顿、费斯勒、休伯曼等人,所划分的发展阶段可表示为如下几种:(1)教师发展阶段(伯顿,1979):求生存阶段、调整阶段、成熟阶段。(2)教师职业周期动态模式(费斯勒,1985):职前教育阶段,入职阶段,能力形成阶段,热心和成长阶段,职业受挫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职业低落阶段,职业退出阶段。(3)教师生涯发展模式(司德菲,1989):预备阶段、专家阶段、退缩阶段、更新阶段、退出阶段。(4)教师职业周期主题模式(休伯曼,1993):入职期(求生和发现期),稳定期,实验和歧变期,重新估价期,平静和关系疏远期,保守和抱怨期,退休期。(三)心理发展阶段论心理发展阶段论的划分把教师当作一个成年的学习者来看待,其分析是建立在认知理论、概念发展理论及道德判断等理论的基础上的。代表学者有利思伍德等。利思伍德把教师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教师世界观非常简单,坚持原则,相信权威;第二阶段的教师主要表现为墨守成规;第三阶段的教师有了较强的自我意识,能够意识到某些教学情境下的多种可能性;第四阶段的教师较有主见,尊重课堂,能够从多角度分析遇到的课堂情境。(四)教师社会化发展阶段论教师社会化发展阶段的划分理论,从教师作为社会人的角度,考查其成为一名专业教师的变化过程,其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个人的需要、能力、意向与学校机构之间相互作用上。(1)教师社会化发展阶段论(莱赛):“蜜月”阶段,“寻找教学资料和教学方法”阶段,“危机”阶段,“设法应付过去或失败”阶段。(2)教师社会化发展阶段论(王秋绒,台湾):师范生阶段(探索适应期、稳定成长期、成熟发展期),实习教师(蜜月期、危机期、动荡期),合格教师(新生期、平淡期、厌倦期)。(五)综合阶段论以上列举的研究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理论,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但视野都比较局限。为了更加如实地反映教师专业发展的综合、复杂的过程,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更加合理的理论框架,有许多学者提出了积极的努力。利思伍德、贝尔和格里布里特便是其中的代表。利思伍德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多维发展的过程,专业知识能力发展、心理发展和职业周期发展三个维度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有着密切的联系。贝尔和格里布里特则给出了教师专业中所遇到的三种情境而没有使用的“阶段”划分:确认与渴望变革,重新建构,获得能力。教师专业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是作为未来教师且带有自身经历的个人,通过一定年限的师范教育训练及长期在职进修而不断地获得教师角色的过程,是其与教师角色有关的一系列认知、情景及行为发生变化的过程,也是其与各种社会化动因不断互动的过程。二、优秀物理教师成长的阶段分析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性,优秀物理教师的成长也是如此。分析优秀物理教师的成长历程,有助于我们发现优秀物理教师的成长规律,合理地评估教师的现有水平,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选择恰当的培养途径。我们根据优秀物理教师成长过程中关注对象的变化,将一名优秀的物理教师的成长历程分为对物理知识的关注阶段,对自身行为的关注阶段,对学生行为的关注阶段和对教学情境的全面关注阶段等四个阶段(或水平)。这四个阶段既有各自鲜明的特征,又相互联系,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由于教师自身素质和职前训练强度及内容的差异,教师发展的起点也有一定的差异性。例如,有的教师职前物理知识学得精,中学物理内容纯熟,那么他的发展可能跨越第一阶段而从第二阶段开始。然而不是所有的物理教师达到了一个阶段之后都能“顺理成章”地跨越到下一个阶段,这不但与教师的意志努力有关,而且受制于其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的水平。有的教师的发展可能很容易通过一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跨越,而有的教师的发展可能很缓慢,长期停滞于一个水平,甚至最终也不能跨越到下一个阶段,这是优秀物理教师与一般物理教师在成长历程方面的重要差别。下面,对优秀物理教师成长历程中的四个阶段(或水平)进行简要的分析。(一)关注物理知识阶段在物理教师从事物理教学的初始时期,由于他对物理教学内容不够熟练,在头脑中没有一个内容丰富、结构优化的物理知识结构,加上短时记忆空间的有限性,使得教学“新手”不得不把大量注意力集中于物理知识的搜索、组织和陈述上。此时,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问题是物理教师关注的焦点,他最担心的是在授课时出现科学性错误。这样,整个短时记忆(工作记忆)空间便被其零乱的物理概念、规律、原理、公式、图像等所占据,使其无暇再顾其他,这便造成这一阶段的教学“目中无人”。在备课和授课时,教学“新手”的主要精力都用在熟悉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内容,以及在教学中如何呈现教学内容上,他衡量自己教学效果好坏的标准往往是教学内容是否出现了科学性错误,是否向学生传授了足够的知识,教学内容的组织是否有条理,教学时使用的物理概念、原理、公式是否准确,等等。在这一阶段,物理教师没有意识,也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关注自身的行为、学生的反馈以及课堂气氛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在这一阶段物理教师头脑中的教学策略很少,教学策略的生成能力也很低,因此在课堂上出现突发事件时(如学生做小动作、对教学内容提出质疑等),教师的调控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做到随机应变。总的来说,在这一阶段教师的行为处于他控阶段,即教学的行为主要是由其所要讲授的物理知识决定。(二)关注自身行为阶段随着有关物理和物理教学方面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积累,物理教育认知结构的内容不断得到扩展,结构逐渐得到优化。物理知识在头脑中的储存方式不再是零散的,而是逐渐趋于条理化,系统化,相关的物理知识被整合为组块或图式。这样的物理知识不但便于加工和提取,而且在短时记忆中所占的空间也大为缩小,这使教师把注意力从关注物理知识转向关注自身行为成为可能。与上一个阶段相比,物理教师对物理教学内容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但他还不知道通过什么方式、方法才能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也就是说,在知道了教什么之后,他们还不知道怎样教才能使效果更好。为此,物理教师的注意力便转移到各种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尝试、体验和研究,教学策略和教学程序的安排,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语言的组织以及形体语言的设计和使用等方面。在这一阶段,物理教师不再单纯地满足于物理知识的准确传授,还希望通过对各种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对自身行为的调控来提高教学效果,并力争展现一种教学美。如果在上一阶段,物理教师的教学行为是被动的,那么在这一阶段,物理教师的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自控性明显增强。随着教学经验的丰富、教学理论的学习以及反省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的头脑中可以不断生成新的教学策略,并逐渐构成教学策略系统。(三)关注学生行为阶段学生是建构新知识,促进自身发展的主体。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依据,但处于发展的第一、第二阶段时,物理教师还没有更多精力去顾及学生的反应,在教学中很多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还不能顺利地进入教师的信息加工系统,于是教师的教学活动便成了单向的行为,其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随着教师在物理知识、教学基本功、教学策略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丰富和发展,学生便逐渐进入教师的“视野”,并成为主要的关注对象,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得到教师的重视,同时教师的教学目标也逐渐由知识的传授转向促进学生的发展。处在这一发展阶段的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开始注意学生的反应,如学生物理学习的准备状态如何,课堂上学生的精神状态的变化,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的回答和作业情况,以及各种形成性和终结性测验的情况,并根据这些反馈信息来调整教学内容及其组织教学模式、策略、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对学生的关注有助于促进物理教师认知结构的整合,教学能力结构的发展和态度结构的健全。物理教师的发展至此已经具有了很宽的教学视野,较完善的教学策略系统,丰富的物理知识和教学经验,但他还难以兼顾整个教学情境中的各个要素以及教学方法的使用,物理知识的提取仍处于自控阶段,还没有达到自动化。(四)关注整个教学情境阶段随着物理教师认知结构、态度结构、动作技能内容的不断扩充和结构的不断优化,以及在教学实践过程的不断使用、调整和扩展,教师认知结构中的陈陈述性知识不断系统化、条理化;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不断程式化,自动化;动作技能也不再需要太多的意识参与;非认知因素也渐趋稳定,并成为教师认知活动和认知因素发动、维持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各种知识、策略、技能的选择、提取、使用、操作自动化的条件下,物理教师的注意空间被大量地解放出来,注意力的敏感程度也明显提高,同时,短时记忆空间的利用更加经济,合理。这样,物理教师所关注的范围也得到进一步扩展,关注的不再是物理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反应的某一方面,而是面向整个教学情境,包括课堂教学气氛的活跃程度,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和情绪的变化,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实验仪器的状态,教师自身行为和教室光线的明暗、噪声的大小,等等。往往优秀教师能够全面、敏感地关注和把握整个教学情境,并能对教学情境的细微变化作出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和反应,从而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来解决相应的问题。这一阶段的物理教师不但能得心应手地进行物理教学,而且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我们认为一名优秀的物理教师已初步形成。具有广博物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完善的教学策略系统,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以及完备的人格,是作为一名优秀的物理教师必备的基本要素,是优秀物理教师素质的重要成分。这些要素将随着物理教师的不断成长而获得完善与发展。总体来讲,物理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从被动到主动,从呆板僵化到自动化、艺术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随着教师的自我反省能力的不断增强,其教学技能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优秀物理教师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特征便是其内在成长规律的外在表现。物理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但又有其内在的规律性,遵守其客观法则,再给予全面的培养和正确的引导,一定能够成为优秀的物理教师。第四节 物理说课说课就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依据教育理论和教学实际,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特点,由授课教师向其他的教学人员阐述本单元或本节课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的一种教研形式。说课时不仅要说出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还要从理论角度说出教师为什么要这样教和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学。所以,说课不仅能体现出一位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能表现出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它不仅能促进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理论水平的提高,而且能增大教研容量,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率。目前,说课在各层次的教研活动和教学评比中,已作为一项主要手段!第六章. 物 理 教 师被教育工作者普遍接受和广泛采用。一、说课与授课的关系说课与授课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处,其相同点在于二者都是对一节课的教材所进行的教学活动,二者的区别在于:第一,目的不同。授课的目的是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知识,进而发展能力,进行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即使学生会学;说课的目的则是向听者介绍一节课的教学设想,使听者听懂。第二,内容不同。授课的主要内容在于教哪些知识,怎么教;说课则不仅要讲清上述的主要内容,而且要讲清为什么这样做。第三,对象不同。授课的对象是学生;说课的对象是领导、同行或专家、评委。第四,方法不同。授课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读、讲、议、练等形式完成;说课则是以教师自己的解说为主。二、说课的具体步骤说课的形式多种多样,具体步骤也是不拘一格,但总的来说,都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阐述的:说大纲(课程标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生、说训练。 (一)说教学大纲 说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包括说: (1)教学的总体目标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具体目标。 (2)各项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3)各项教学目标的实施途径。 教师必须钻研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和总体目标要求,分析教材的逻辑系统,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并侧重分析本节内容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能力点和思想教育点。 (二)说教材 (1)简介教材地位,即所说的课在教材中所处地位及其作用。 (2)教材处理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3)重点、难点及确定的依据。 教材是教学的一个基本要素,一个重要依据,但它不是教学的产物。深入细致地分析教材,把握教材是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基础。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科学地处理,它是教师能够驾驭教学过程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在处理教材时本着两个指导思想:第一是注意脉络清晰,力求体现教材知识的系统化;第二,符合普遍认识规律,方便学生记忆。 分析教材中重点和难点的成因与背景(相关的知识点),一般来说,教学重点是教材知识结构中带有共性的知识和概括性、理论性强的知识,教学重点除知识重点外,还包括能力和情感的重点。教学难点是那些比较抽象、离生活较远或过程比较复杂,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常见的教学难点有三种:一种是与教学重点相同的教学难点,即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一种是教学难点并不是重点,但与重点有着直接关系的教学难点;一种是与重点无关或没有直接关系的教学难点。确定教学难点要依据教材知识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以及教学条件等,并要具体分析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之间的关系。 (三)说教学方法 (1)总体的教学构想及构想的优点或依据。 (2)具体的教学过程(导入、讲解、结束等)设计及其优点或依据。 (3)重点、难点知识的教法设计及此种设计的优点和依据。 教师在说课时要说明选择某种教学方法或综合运用几种教学方法的根据、作用、适用度等,阐明其价值性。因为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统一过程,这个过程必须是教法和学法同步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说课时还要说明怎样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规律以及这样做的优点。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在当前新的科学技术不断涌入教学领域的情况下,电化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交叉运用,相得益彰,使得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变。因此教师说课时,不但要说明从教学导入到主体进行及结束时,采用了何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而且要结合教学内容、环节及学生的特点,着重说明采用这些方法和手段的构想依据和优点。 说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策略。物理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艺体现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这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投入的精力最大,付出的劳动最多的方面,也是教师的教学深度和教学水平的标志,因此物理教师在说课时,必须有重点地说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基本策略。也就是要从知识结构、教学要素的优化,物理习题的选择和物理思维训练,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用,反馈信息的处理和强化等方面去说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步骤、方法和形式。 (四)说学生 (1)分析学生知识能力水平,学习本节课可能出现的困难及解决的对策。 (2)分析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及根据其特点所采取的教学对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分析学生是物理教师实施教学行为的关键,是贯彻因材施教的前提。教师想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增强主体意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注重教与学的和谐发展,就是要对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储备、思维特点、认知结构和能力水平作以详细的分析,说明,预测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在哪里会出现学习困难。在说课中,教师应深入浅出地分析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使教学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的目的。 生理上,应注意: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说课中应说明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五)说训练 (1)训练的功能和目的。 (2)训练内容确定的原则和依据,训练内容的难度及其特点。 (3)训练的方法。 首先介绍训练的巩固功能,考查功能,反馈功能。遵循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突出思想性、基础性和教学重点和难点;然后介绍训练题难度,即为哪一个层次的学生设计的,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目标标准。循序渐进,进行梯度教学,灵活掌握习题训练的“质”与“量”;最后介绍拟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谈话法、探究法还是测验法),并且提出运用此种训练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三、说课的类型及其作用(一)说课的类型 1. 检查性说课 即为了检查和督促教学设想、教学效果而由物理教师所进行的说课。说课者是被检查的对象,要通过这种说课向检查者(通常是领导)进行全面汇报,故又叫“汇报性说课”,此类说课比较灵活,可随时进行;领导可以通过教师说课,检查其备课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促使其修改教学方案,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 2. 示范性说课 学校领导、教研人员、骨干教师共同研究,经过充分准备后进行的说课,目的在于为教师树立样板,供其学习;因为教师说课时须要说清教材分析和处理、教法设计,还要讲出这种做法的依据,这就必然促使所有参与的教师去钻研教材、教法,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使文化、业务素质不断提高。 3. 研究性说课 是为突破某一教学难点,解决教学中某一关键问题、探讨解决方法而进行的说课。它的主要目的是帮助物理教师加深和突破对于某一物理专题(概念和规律等)的认识,熟悉物理说课的原则、手段和方法。这种说课有助于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共同探索优化物理教学途径,更能充分体现物理说课作为一种教研活动新形式的特点。研究性说课是一种高层次、高水平的说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说课。通过这类说课,可以加深和突破对于某一主题的认识,集思广益,共同总结教学经验,使教师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为培养科研型的新型教师打下基础。 4. 评价性说课 通过说课对物理教师的教学水平给予评价,经常用于开展各类竞赛活动;通过说课,来评价物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功底、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评价教师的业务能力,进而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说课类似答辩,通过答辩,能更真实、更准确地测试出教师的业务水平,为其自身的扬长避短提出宝贵的反馈意见。 (二)说课的作用 1. 说课具有评价作用 说课就是说者的自我剖析和听者的据理分析,对课程给予一定的评价。任何教师的教学都不是至善至美的,需要有经验的专家、教师的指点,找出症结所在,明确实践的方向。 2. 说课具有激励作用 说课必有褒贬,但无论褒或贬,对说课者都有激励作用,促使其奋发向上,在以后的教学中改正和提高。 3. 说课具有探索作用 说课者往往提出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模式或研讨性问题,需要多方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反复的实验和摸索,总结出完整的理论和实施方案。 4. 说课具有实践作用 说课是在上课和备课之间加入了一个实践的环节,是一种具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另外,教师为了说好一节课,不仅要深入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更要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促进教师自身的学习。四、说课的原则、注意事项(一)说课的过程中,始终应该坚持以下几个原则1.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说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保证说课质量的前提和基础。科学性原则对说课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说课内容特别是物理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正确、透彻的分析。说课中,教师不仅要从微观上弄清、弄懂各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做到准确无误,更重要的是要从宏观上正确把握本节内容在本学科、本年段的地位、作用以及本课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深刻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2)注意传授物理知识所运用的方法是否科学,是否准确、客观地分析学生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说课中要求物理教师从学生学习本课的原有基础和现有困难两个方面分层次、客观、准确地分析学生,为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提供可靠的依据。(3)教学目的的确定符合大纲或者课程标准要求,符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教学目的包括本节课的总目标与具体的基础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确定都要与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并且要有切实可行的落实途径。(4)教法设计紧扣教学目的,符合课型特点和学科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说课中,教师既要说清本节课的总体构想以及依据,又要说清具体的教学设计尤其是关于重点、难点知识的教法设计的构想及其依据,使教法设计思路清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2.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物理说课是物理教师向听者展示其对某节课教学设想的一种方式,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活动。因此,在说课活动中,说课人不仅要说清其教学构想,还要说清其构想的理论与实际两个方面的依据,将教育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1)说课要有理论指导。在说课中,对教材的分析应以物理学科基础理论为指导,对学情的分析要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对教法的设计应以教学论和学科教学法为指导,力求所说内容言之有理,言之有据。(2)教法设计应上升到理论高度。物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注意到对教法本身的探索、积累与运用,而忽略了将其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并使之系统化,规律化,因而淡化、浅化了教学实践的功能。说课中,教师应尽量把自己的每一个教法设计上升到教育、教学、理论高度并接受其检验。(3)理论与实际要有机统一。在说课中,要做到理论切合实际,实践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既要避免空谈理论,脱离实际,“放之四海而皆准”;又要避免“只谈做法不谈依据”;还要避免为增加理论色彩而张冠李戴,出现理论与实际不一致、不吻合的现象。3. 实效性原则物理说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说课”这一简易、速成的形式在短时间内检验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进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实效性”就成了说课活动的核心。为保证每一次说课活动都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1)目的明确。大体上,说课可用于检查、研究、评价、示范等几种目的。一般来说,检查性说课主要用于领导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研究性说课主要用于同行之间切磋教法;评价性说课主要用于教学评比、竞赛活动;示范性说课则是为了给教师树立说课的样板,供其学习与参考。在开展说课活动前,首先要明确目的,也就是明确要开展的是哪一类型的说课活动,以便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2)针对性强。主要是针对检查性、研究性两种说课活动而言。检查性说课一般来说主要针对以下几个问题: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研能力。研究性说课应主要针对承上启下的课节、知识难度较大的课节、结构复杂的课节以及同科教师之间意见分歧较大的课节等。只有加强说课的针对性,才便于说课的参与者对问题的集中研究与解决。(3)准备充分。说课前说课人、评说人都要围绕本次说课活动的目的进行系统的准备,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做到有的放矢。说课人还要写出条理清楚、有理有据、重点突出、言简意赅的说课稿。4. 说、讲、评、新统一的原则这一原则是要求说课与讲课、评课以及创新教学统一起来,从而建立说、讲、评、新的说课体系。说课是深层次的教研活动,是教师将教学构想转化为教学活动之前的一种演练,其本身也是一种集体备课,尤其是研究性说课,其实质就是集体备课。(1)要使“说”与“讲”结合,围绕怎样把课讲好为中心而展开说课。说大纲中就是说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即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发展哪些能力等;简单说就是绕“讲”而说,准备怎么讲就怎么说,讲说紧密结合。(2)要使“说”和“评”结合。一方面,物理教师在说课中,要考虑怎样按照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和要求进行说课。另一方面,评说要科学准确,指导性强。说课之后,参加评说的人员要抓住物理教学理论上的重大问题和物理教学中带有倾向、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进行重点评说。主持人还应该将已达成的共识和仍存在分歧的问题分别予以归纳总结,以便在教学中贯彻执行或今后继续进行研究。(3)要使“说”与“新”结合。即说课中要注意贯彻创新的原则。在说课活动中,说课人一方面要立足自己的教学特长和教学风格,另一方面要体现出说课的“新”:设计新,吸引听者,引起共鸣;方法新,改革程序化、机械化的形式,进一步探索出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说课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使说课活动永远具有创新精神,充满生机和活力。(二)说课时的注意事项1. 教态自然,感情丰富说课与讲课一样,都是教师的一次形象表露。因此,说课时,同样要精神饱满,充满激情。要使听课者首先从表象上感到说课者对说好课的决心与自信心,从而感染听者,引起听者的共鸣。2. 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说课的对象不是学生,而是教师同行。所以,说课时不宜把每个过程都说得太详细,按照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的思路进行说课。说课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情况下20或25分钟就足够了,要重点说出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概念、掌握规律的方法,说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3. 简练准确,结构紧凑连贯说课的语言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同行教师。语言表达要十分简练干脆,切中要害。前后整体要连贯紧凑,过渡要流畅自然。4. 扬长避短,突出特色从自己的优势出发,要说出对教材、教法之中一般问题的特殊理解,从而体现出执教者的教学专长和教学成果,突出教学特色。总之,说课要以教材和学生状况的分析为基础,紧扣大纲,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优化教学过程结构,选择教学方法,科学运用各种教学媒体,简明扼要地说明其基本的教学思路,并提出按照教学思路设计的教学实施方案。按照以上的基本要求去做,就可以达到一节标准的甚至是优秀的说课了。资料卡片说课评分标准学校学科任课老师年级课题时间节评课人项目要点权重赋分大纲准确说明本节教学内容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5%对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的说明符合学生的特点,符合教材5%教材恰当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关键,并说明其理论依据10%知识掌握得准确5%对教材的分析处理恰当(例题、习题的选配、顺序、环节)10%方法教学方法得当,具有启发性,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10%选用的教学手段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5%学生学生学习本课的原有基础和可能出现的困难10%拟采取的教学对策有助于克服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心理障碍10%训练训练的内容和方法符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目的明确10%训练方法有助于学生形成能力和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10%答辩回答正确无误,层次清楚,有理论和实践10%总分【学生活动】每个学生准备一次说课教案,内容任选,时间在十分钟左右,请老师和同学按照上面的标准给予评判。【案 例】“科学探究摩擦力”说课教案一、教材的特点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其中还编入磁悬浮列车、气垫船等与现代科技联系密切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二、教学目标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1. 知识与技能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2.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与旧教材的课程目标相比,它更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三、教材的重难点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四、教学设计思路为了加强这节课的探究性,体现课改精神,这节课我主要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将全班分为三个大组,分别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其中一个因素。五、教 具对于每个实验小组,准备了相同的器材: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木块,一块木板,一块玻璃板,一条毛巾,两个钩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的要求选择实验器材。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在生活中,初二学生对摩擦有感性认识,只是还没有从物理学角度对它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为了贴近学生,一上课我就开门见山地问学生:“同学们知道摩擦吗?”待学生回答后,我又继续问:“既然大家都知道摩擦力的存在,那你们能不能举一些生活中摩擦力存在的例子呢?”然后让学生思考回答。2. 进行新课(1)介绍摩擦的分类及滑动摩擦力的概念。由于教材中不仅研究了滑动摩擦,也提到了滚动摩擦,所以我在学生举例后,向学生简单介绍了摩擦的分类:摩擦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并将他们所举的例子进行了简单归类,列举了几个他们熟悉的例子,同时告诉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我们只重点研究滑动摩擦。接下来我向学生介绍了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在解释这个概念时,主要强调滑动摩擦是在两个物体表面间产生的,这个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而对于“相对运动”没作过多的解释。(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略);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略);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略)。(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有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而且学生们已经通过实验获得了滑动摩擦的有关知识,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讨论,还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在减小摩擦的事例中,我上网下载了有关磁悬浮列车的资料和图片,并简单介绍了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的原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4)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并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迷你小实验”,将讨论的内容以“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3. 课堂小结(略)七、教学反思接下来,我想谈一谈我上了这节课的几点体会:第一点,学生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猜想时,要注意鼓励和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大胆地进行其他猜想。第二点,要转变教学理念,不能走形式上的科学探究,要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以达到教学目的。而这个教学环节对能否真正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学生探究时的组织教学。第三点,由于这是一堂科学探究课,所以教师在引导和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和语言的技巧性;对于学生的看法和观点,要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第四点,由于这一节教材的容量较大,本节内容对学习相对较好的班级可一节课完成教学任务。但对平行班,最好是分为两节课来完成。第一节课完成科学探究,总结实验的方法叫“变量控制法”;第二节课再讨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以及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骨干教师成长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发展任务要说明教师的成长周期,需要研究骨干教师的成长过程。(一)准备期是指教师从事教育工作以前的阶段,是接受教育和学习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活动是学习,包括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和专业阶段的学习。这个阶段的素质的特点:1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2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具有一般化和表面化的特点。3形成了教师所需要的一部分独特的优势素质。在联前准备期,他们的素质如何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家庭和学校两方面。其中以教师的影响最为突出。此外,他们自身是否勤奋,学习是否得法,则是决定性因素。(二)适应期是教师走上工作岗位,由于没有实践体验到初步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具备最基本、最起码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其他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实现从书本知识到实际操作,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掌握适应实际工作和环境所需要的基本功。这一阶段的主要活动是开始从事各种教育教学工作。这一阶段骨干教师的素质特征有:第一,在知识上,开始形成实际的、具体的、直接的知识和经验。第二,在能力上,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开始初步形成。第三,在素质上,水平还处于较低的层次,项目还不够全面和平衡。职业适应期结束的标志,就是教师能够适应和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能够基本上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得到学生的认可。适应期的教师,通常被称作新手教师,而结束时则可以称为合格教师。适应期的时间周期,大体在13年。教师适应工作的快慢,取决于以下一些因素:教师在职前准备期的素质高低,他的素质是否适合教师工作,在适应期,是否得到有经验教师的帮助指导,学校是否为他提供教育教学实践的机会和舞台,他自己是否努力锻炼自己的能力。(三)发展期发展期是教师在初步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后,继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素质,使之达到熟练程度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是学生和学校对教师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与教师的实际素质还不能达到要求之间的矛盾。骨干教师在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第一,在素质的水平上,向熟练化、深广化发展,专业化水平提高。第二,在素质的项目上,向全面化和整体化方向发展。第三,在素质的倾向上,由注重教的方面向注重学的方面转变。职业发展期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水平和成果上的特点,是工作自动化、有效率,能够比较自如地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往往被称为有经验的教师或教育行家,他们经常做示范课,当师傅带青年教师,他们的经验开始发挥影响。这个阶段的时间大致是37年,也就是工作以后的510年。影响职业发展期(熟练期)时间长短的因素有:他们在职业适应期是否能够很快地适应教育教学工作,是否刻苦钻研业务,是否善于积累和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是否得到崭露头角的机会,是否得到在各种工作岗位全面锻炼的机会等。(四)创造期职业创造期是教师开始由固定、常规、自动化的工作进入到开始探索和创新的时期,是形成自己独到见解和教学风格的时期。教师在职业熟练期形成的固定化、自动化的工作习惯即自动化熟练技巧,一方面可以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对适应变化的情景、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又有一定的障碍。骨干教师在职业熟练期所面临和要解决的就是这个矛盾。这个阶段教师的素质特点是:第一,在素质上,发展创新性素质。第二,在活动上,具有探索性。第三,在成果上,注重理论总结的工作,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创造力期的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际成果上,表现为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模式,总结出自己的教育观点和某方面的理论,发表有一定分量的教育论文或教育著作。创造力期的教师我们可以称为专家教师。四、专业发展的同期和最佳年龄(一)什么是最佳年龄根据研究,教师成长水平存在一个类似抛物线的曲线,中间阶段是高峰期。这个高峰期,就是最佳年龄。最佳年龄一般是一个区间,所谓最佳年龄区,就是指在某一年龄区间内,创造的成果数量最多,质量最高。(二)教育人才成长的最佳年龄第一,优秀教师的成长存在一个最佳年龄区,综合起来看,是3660岁。第二,与其他类型的人才相比较,教育人才的最佳创造年龄偏大,区间比较宽。第三,在教育人才内部,理论型的人才比实践型的人才成长早。这是因为实践活动比较理论工作而言,要更复杂。教师专业发展中几个阶段的特点2011-4-12 18:30:25作者:匿名来源:点击(1264 )我要评论(0 )从实习教师成长为合格的教师,以至成为专家水平的教师的发展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特点如下:1新手阶段:刚从大学毕业从事教师职业的均处于这一阶段。他们刚走过学生时代,熟悉学校环境,但现在却要重新认识学校、课堂环境,要仔细地对教学情境进行分析,在懂得一些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亲自从事教学实践以了解教学的真实情景并获得教学经验。在这个阶段中,新手教师通常对学校与社会关系的看法较为开放化、理想化。但这种开放化与理想化随着实际教学的增加会逐渐消失,在现实中他们会渐渐意识到实际的教学与理想中的大相径庭,学生并不具有他们想象中的对学习的热情渴望,资历颇深的同事也并不能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交流经验,教学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得心应手。他们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因而不免产生失落感。他们尚需要适应教学,并积累经验。2优秀新手阶段: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及对教学活动的适应,新手不断地成熟发展成为优秀新手,许多具有两年和三年教龄的教师大约处于这一阶段。这时的教师可以从教学活动中积累经验,意识到教学情境的相似性,能把过去所学的知识与现在所遇到的情境与问题相联系,使现在的教学超越过去。但在这阶段,他们对教学还缺乏信息,当学生对教师的权威提出挑战时,他们便束手无策,不知该如何重新树立自己的威信。经验在这时会影响教师的行为,但优秀新手往往经验不足。新手和优秀新手的工作都十分认真,但他们的教学却不是很成功的,因为他们常常仅仅恰守原则,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缺乏对不同教学情境的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灵活性,不能及时总结经验。3胜任阶段:在拥有了更多的教学经验。并且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后,大多数优秀新手可以成为胜任教师,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达到这个水平。大多数工作了三、四年的教师都能达到胜任水平。此时他们的特点是:能有意识地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并制定教学计划,知道该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讲课时,他们能让学生轻易地掌握重点和难点。并且能对课堂环境和学生的听课情况进行分析,较好地把握课堂教学。为了对课堂进行更有效地控制,他们会注意对所需教学信息作相应的分析。这样,他们对教学更有责任感,并以更强烈的感情对待教学,以期教学的更大成功。4熟练阶段:大约到第五年,有一定数量的教师便进入熟练水平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直觉的作用变得越来越突出。教师对教学情境已产生了直觉感受,并且通过对教学情境的分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能够在更高的水平上发现教学情境的相似性,并对此加以有效地分析,能够对新的教学情境进行预测,并预测的明晰性、准确性不断提高。5专家阶段: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可以发展到熟练阶段,但是达到专家阶段的就为数不多了。专家水平的教师凭直觉把握教学,他们对于教学是轻车熟路,十分自如。专家教师见闻广博,能够成功地鼓舞别人,指导别人,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学技能十分娴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之中学到很多知识。对于专家教师,时间和经验都很重要。有研究表明,教师至少在积累了十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室里讲述10000小时的课,在此之前至少当过15000小时的学生之后才有可能发展到专家水平阶段,每位专家教师都有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和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发展阶段、影响因素、职业倦怠时间:2010年03月26日 作者:瓜兮兮 点击:2606次 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 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一概念要求我们把教学视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把教师视为一个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那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就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致专业成熟的境界。为此,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强调的是教师作为一个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发展历程。已经踏上教育教学工作岗位的教师,虽然经历了职前教育训练并获得了教师资格证书,但并不意味着它就是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人员。教师的专业发展的空间是无限的,成熟只是相对的,而发展则是绝对的。在此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够了解教师发展过程中的种种规律,如,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影响因素及发展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等,那么这种发现不仅对职前师资培养课程会产生重大的启示作用,而且对推动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实际工作也将有重大的帮助。因为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推动必须以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为依据,即必须配合教师的发展阶段,并考虑教师发展的种种影响因素及发展变化中的问题,如此,教师专业发展活动才能更加有的放矢,富有成效。有鉴于此,探寻并揭示教师发展规律,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前提与根本依据。在本章中,将重点探讨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论、教师的发展影响因素论及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希望通过上述问题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明晰教师专业发展的若干规律,以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第一节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 在教师专业化思潮的推动下,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得到了蓬勃发展,其中,最显著的成果当属教师发展阶段论。该理论试图揭示教师在历经职前、入职、在职以及离职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阶段性发展规律及其特征。在此,拟就其中卓有影响的几种教师发展阶段论作一综述性的简介,希望借此可以管窥教师发展的复杂面貌,同时也为教师个体规划教学生涯,并为完善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以及为教师设计各种支援性介入活动提供理论参考。 一、理论综述 (一)傅乐的教师关注阶段论(Fuller,1969年) 有关教师发展阶段的研究大都植根于美国学者傅乐的研究。她与其助手在60年代初开展的早期研究为教师发展阶段研究奠定了基础。她以其编制的著名的教师关注问卷揭示了教师所关注问题的变化,据此,将教师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教学前关注(Pre-teaching Concerns)。此阶段是职前培养时期。教师们仍扮演学生角色,对教师角色仅凭想象,因为未曾经历教学,所以没有教学经验,因此只关注自己。不仅如此,对于任教的教师还抱有观察评判的态度。在观察初期,往往对教师不表同情,甚至还带有敌意。 2、早期生存关注(Early Concerns about Survival)。此阶段是初次接触实际教学的实习阶段。在此阶段,教师所关注的是自己的生存问题,即能否在这个新环境中生存下来。所以此时教师们关注的是班级的经营管理,对教学内容的精通熟练,以及上级的视察评价,学生与同事的肯定、接纳等。在此阶段,教师们都表现出明显的焦虑与紧张,所以这一时期的压力是相当大的。 3、教学情境关注(Teaching Situations Concerns)。在此阶段,教师固然还要关心前一时期的种种问题,但是同时也会关注教学上的种种需要或限制以及挫折。因为此阶段会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技巧提出要求,所以教师较多关注教学所需的知识、能力与技巧,以及尽其所能地将其所学运用于教学情境之中。总之,在此阶段,教师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学表现,而仍不是学生的学习。 4、关注学生(Concerns about Students)。虽然许多教师在实习教育阶段就能表达出对学生的学习、品德乃至情绪需求的关注,但是却并不能真正地适应或满足学生的需要,往往要等到自己能适应教学的角色压力和负荷之后,才能真正地关怀学生或者关注自己对学生的影响以及自己与学生的关系等等。 傅乐的研究揭示了教师发展过程中所关注的事物是依据关注自身、关注教学任务,最后才关注到学生的学习以及自身对学生的影响这样的变化规律而逐渐更迭的。傅乐的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规律,即在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关注点有所迁移与变化。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诸如澳大利亚、比利时、荷兰以及北美国家学者的认同。“尽管彼此研究的具体情境有所不同,但是这些国家的研究大都支持傅乐最初提出的观点。”1 傅乐所提出的教师关注阶段论,不仅为教师发展领域的研究开辟了先河,而且也为后继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然而,傅乐的教师关注理论,其重点仍在教师的职前培育时期,因此虽然这套关注理论在师资培育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仍不足以窥视教师发展的全貌。 (二)卡茨的教师发展时期论(Katz,1972年) 美国学者卡茨根据自己与学前教师一起工作的经验,运用访问与调查问卷法,且特别针对学前教师的训练需求与专业发展目标,把教师的发展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求生存时期(Survival)。在完全没有学前教育经验的情况下,任职在一所学前教育机构中,新来的教师所关注的是自己在陌生环境中能否生存下来,这种情形可能持续一、二年。在此时期,教师不仅关切自己的生存问题,而且会发现他们所预想的成功与教学实际状况之间存在着差距,因此会感觉自己不能胜任,或者感到对教师这一角色尚未准备好。所以在这一时期教师最需要支持、理解、鼓励,给予信心、安慰与辅导。此外,更需要教学现场的支援与各种教学技能方面的协助。 2、巩固时期(Consolidation)。这一阶段会持续到第三年。在此时期的学前教师已经学习到一些处理教学事物的基础知识与方法,同时会统整并巩固在前一时期所获的经验和技巧。不仅如此,此时的学前教师已开始关注个别学生的问题,以及思考如何来帮助学生。因此,这时最需要得到有关特殊学生或处理学生问题的各种信息。并且,在这一时期给予教师教学的现场协助,使教师接触专家、接受同事以及顾问的建议都是必要的。 3、更新时期(Renewal)。这一时期可能会持续到第四年。在这一时期,教师对于平日繁杂而又规律刻板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人力资源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