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自媒体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宣教的实证分析摘 要 自媒体的兴起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宣教提出了新的课题。本 文通过对北京 6 所高校学生的相关调研及对调研数据的计量回归,分析了大学生 使用自媒体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之间的高相关性,并提出了高校辅导员在“树德 育人”理念下通过自媒体改进网络思政工作的建议。关键词 自媒体;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宣教随着全球范围内由信息技术推动而掀起的媒介革命浪潮,以微信、 微博、社交网络(SNS)、博客等为主要代表的自媒体迅速发展成为当 下社会生活、交流的必需品,对整个人类社会的信息接收与传播方式、 思维和行为模式以及生活习惯产生了巨大影响。 2003 年美国新闻学 会媒体中心发布的研究报告把自媒体(We Media)定义为“普通大众 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 2013 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 6.18 亿,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在移动终端普及 的推动下提升至 5.32 亿,使用率达 86.2%,微信用户更是超过了 4 亿。2而大学生已成为我国手机网民的中坚力量,有数据显示,经常 使用手机上网、交流、娱乐的大学生占比为 71.7%,自媒体对大学生 这个“第一代互联网原住民”群体在生活方式、学习习惯、性格塑造、 价值观念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 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2014 年 3 月教育部发布的高校辅导员职业 能力标准(暂行)中明确提出,高校辅导员应“熟练应用现代信息 技术,结合丰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深入研究把握网络传 播的规律、研判网上学生思想动态,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家”。 为此,高校辅导员应站在时代的最前沿,认真研究自媒体及其对大学 生的影响,结合高校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和大学生的合理诉求, 探索自媒体环境下的工作途径与方式,使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获得更 好的效果。一、国内外关于自媒体对高等教育影响的研究Kevin B.Wright 等(2012)探讨了社交网站 Facebook 和 Face -to-face支持网络等自媒体对大学生抑郁症的影响,作者以健康交际能力模型 (Relational Health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Model)作为研究框架, 测试交往能力对社交网络的满意度和抑郁的影响,通过研究大学生人 际交往和社会一体化的动机,并将之作为外生变量,其回归结果表明 该模型可以增加大学生受众对于自媒体平台支持度和满意度,并降低抑郁的值。 3还有一些研究( Hanlon,2001;Stern,2004;Turkle,1995)侧重于分析青少年以互联网为媒介 ,通过自我表征和自我探索来构建同 一性的一系列行为。4如 Subrahmanyam, Smahel 和 Greenfield 等(2006) 的研究显示, 青少年在匿名的、无人监管的聊天室内会大胆地实验和表征同一性信息5;Valkenburg 和 Peter (2008)首次将基于互联网的同一性实验(online identity experiment )界定为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中对于 自我的一系列伪装和扮演的趋向,认为较少的视听线索和远离真实的 社会环境为人际交往减轻了心理压力 , 并鼓励青少年自由的表达自 我。如在自媒体平台上, 大学生可以自由的通过文本、图片和音视频 等方式进行自我表征和探索。6Walther(2007)探讨了大学生网上交 际的自主性问题 ,他提出网上交际允许交往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取向来 管理自己的个人印象,这样就提升了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和信息沟通技 能。7Antheunis, Valkenburg 和 Peter (2010)认为, 随着互联网技术 的发展 , 现在大学生所面对的人际交流的环境主要是具有丰富线索 (cue-richer) 的社交性网站,将社交网站运用于教育领域的优势之一 在于可以促进沟通并建立一种“社群感”,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 极主动性有“令人惊讶的”效果。8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学者提出 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传 播学和思想宣传的理论,利用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 9在此基础上,有研究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利用网络的快捷性、交互性和多媒体等特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10也有学者在传播学框架下,探讨了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媒介素养形成的 影响。关于自媒体对思想教育的影响,有研究提出,“自媒体的迅猛 发展,对传统的高校思政工作以及原有的单纯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政工作模式产生的冲击与挑战,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教育手段、工 作队伍、学生素养以及网络应急处置机制等方面”。11 还有学者提出 了在“自媒体环境下,对于处于主流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思 想观念、工作环境、工作队伍和工作方式都带来了冲击,迫使指导思 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转向,进而带来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超越”。12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创新方面,有学者提出,“自媒体环境 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尝试在以下几个层次进行路径探究:第一, 更新教育理念上应当树立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第二, 整合教育方式上可以建立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 育方式。第三,优化工作队伍上组建高校辅导员和学生意见领袖相结 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第四,完善监督体系上形成法律规范和道德 自律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监管体系”。13关于自媒体对媒介素养形 成的影响,有学者提出,“自媒体培养公众自主处理信息的能力、培 养公众有效运用话语权的能力、培养公众运用自媒体进行社会交往的 能力”。14但总体而言,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以理论探讨为主, 实证分析和定量研究较为缺乏。二、基于大学生使用自媒体与提升综合素质关系的实证分析为了增强对于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宣教研究的实证性,这里选取 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北京 市 6 所高校的 300 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随机抽样和访谈的方式 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 3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276 份,受访者 中男性占 48%,女性占 52%;本科生占 50%,硕士研究生占 40%,博 士研究生占 10%;人文社科艺术类专业学生占 60%,理科工科医科类 专业学生占 40%。各项比例均符合使用自媒体的大学生群体的统计特 征。调查选择了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德育素质、身心素质、智育素 质、以及发展潜力素质四个一级指标以及部分二级指标对大学生的综 合素质进行分析。在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 如下特征:在思想方面,大学生中党员的比例占38%,入党积极分子 和发展分子占 15%,大都在思想上要求进步,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在学习方面,以成绩衡量的学习能力普遍较高,但是课外学术活动的 参与水平较低;在身心健康方面,可能是由于缺少运动量和不良的生 活习惯,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普遍下滑,并且 61.34%的受访者心 理健康得分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很多学生存在自信心不足、学习压力 大等情况,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风险隐患;在社会活动方面,近80% 的学生都有过参加社团活动的经历,并且 20.3%在活动中起到核心作 用,在社会实践以及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上,大学生的参与率也普 遍较高。在此基础上继续借助量化回归,对大学生使用自媒体的情况与提 高自身综合素质之间的相关程度和内在联系进行分析。研究建立了三 个层次分析方法:第一,通过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大学生使用自媒 体的频率数据进行回归,探讨二者之间相关关系的显著性;第二,在 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自媒体使用频率正相关的基础上,分别探讨大学生 的德育、身心、智育和发展潜力素质四个方面与大学生对自媒体内容 关注方向的相关程度,分析不同性别、年级的大学生四种具体素质的 不同表现,第三,分别考察不同性别、年级以及专业方向的学生在使 用自媒体情况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之间的差异性。(一)自媒体使用程度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回归分析这一部分将自媒体使用情况的六个变量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分别 进行了回归。这六个变量分别是:好友数、好友群数、状态数量、图 片数量、登录频率、在线时间。六个变量回归后的结果都在 10%的显 著性水平下显著,可以选作自变量。为了研究自媒体使用程度对大学 生综合素质的影响,这里将这六个自变量加权后合成为一个自变量, 定义其为 MA,然后用这个自变量 MA 与大学生综合素质(Y)进行 回归,得到如下结果:Y = 0.066MA + 1.035MA 的回归系数 P 值接近 0,在 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因此, 总的来看,自媒体的使用情况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有显著的正面 影响,即:使用自媒体这种互动性与引导性较高的网络平台有利于大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2 2 1 2 (二)自媒体使用内容及方式对大学生各项素质的回归分析 基于第一层次的结论,接下来继续探讨大学生使用自媒体对其德育素质、身心素质、智育素质以及发展潜力素质的具体影响。通过将 大学生在四个方面素质的综合分值分别对其使用自媒体的交流方式、 交流内容及学生的性别和年级进行回归,得到自媒体使用情况与各个 素质的发展情况之间的具体关系。这里定义德育素质得分为 Y ,身心素质得分为 Y ,智育素质得分1 2为 Y ,发展潜力素质得分为 Y 。关于自媒体的交流方式和交流内容, 3 4这里定义如下四个解释变量:第一,是交流的程度,用 C 表示;第 二,是生活类话题的关注度,用L 表示;第三,是娱乐类话题的关注 度,用 E 表示;第四,是学习类话题的关注度,用 S 表示。另外, 用 G (gender)表示性别,用 G (grade)表示年级。得到的回归结1 2果如下:第一, 大学生的德育素质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结果。这里将德育素质得分作为因变量,将交流程度、对生活类话题的 关注度、对娱乐类话题的关注度、对学习类话题的关注度以及性别和 年级作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得到如下结果:Y =0.5341C+1.234L+0.213E+0.368S+0.324 G +0.327 G1 2由回归结果可知,平均而言,高年级学生的德育素质得分较低年 级学生高 0.327(总分为 4 分),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每当交流程度 上升 1 个等级(即交流方式每增加一种),大学生的德育素质会提升 0.534 分;主动交流生活、娱乐和学习话题的学生,在德育素质方面 较不主动的学生分别高 1.234 分、0.213 分和 0.368 分。另外,性别对 于德育素质的影响虽然系数为正,但是不显著。第二,大学生身心健康素质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结果。通过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回归分析,可以得到以下模型: Y =0.375 C +0.288L+0.153E+0.098S+0.124 G +0.156 G模型显示,没有证据证明不同性别学生之间的身心健康状况存在 明显差异,但高年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明显优于低年级。大学生的 身心健康水平与其关注的内容和交流的程度有较为普遍的相关关系,4 4 1 2学习和娱乐性话题的关注度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相对较小,生活类 话题的关注度则与之有很强的相关关系。第三,大学生智育素质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结果。通过对学生智育素质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模型:Y =0.5123C+0.231L+0.292E+0.311S+0.234 G +0.123 G1 2由回归结果可知,年龄和性别都与大学生的智育素质有较强的相 关关系,其中女生的智育素质普遍高于男生、高年级学生普遍高于低 年级学生。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用自媒体的交流程度、关注 生活娱乐和学习类话题程度都与智育素质发展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第四,大学生发展潜力素质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结果。通过对学生发展素质的回归分析,可以得到以下模型: Y =0.875 C +0.873L+0.345E+0.195S-0.452 G +0.348 G回归结果显示,性别对于学生的发展潜力素质并没有明显的影响 (虽然回归得到的系数为负,但在统计学意义上不显著),而高年级 学生的发展潜力素质比低年级学生高 0.348 分。年级间差异同样可以 由经验积累时间长短的差异解释。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可以发现交 流方式和生活类话题关注度与这一素质的相关关系仍处于各变量中 的最高水平,且较之前三个回归模型,本模型中交流方式的多样化对 学生发展潜力素质的正面影响更为显著。(三)自媒体使用内容及方式对不同学生综合素质的分析 接下来考察不同性别、年级以及专业方向的学生在使用自媒体情况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之间的差异性。以综合素质得分作为被解释变 量,交流程度、对各类话题的关注度以及性别、年级和专业方向作为 解释变量,以考察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在自媒 体对综合素质的影响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以及存在怎样的差异。根据联合检验结果,不同性别在自媒体对综合素质的影响上不存 在显著差异(见表 1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自媒体对综合素质的影响 上存在显著差异(p.05),从回归结果看,年级与自媒体对综合素质 的影响的相关性较强,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高,不同专业的学 生(文社科艺术类、理科工科医科类专业)在自媒体对综合素质的影响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 3)。表 1 不同性别在自媒体对综合素质影响上的差异p 值原假设:性别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0.192表 2 不同年级在自媒体对综合素质影响上的差异p 值原假设: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0.001*表 3 不同专业在自媒体对综合素质影响上的差异p 值原假设:专业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注:* p0.01, * p0.05, * p0.1三、结论与建议0.252多组模型的计量结果表明,由于自媒体具有平民性、交互性、自 主性、开放性、复杂性等特征,让高校大学生可以随时关注同学朋友 的动态以及一切感兴趣的话题,在网上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观 点,张显个性,表现自我,同时让大学生可以随时了解最新信息,满 足了大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需求,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德育、智育、 身心健康和发展潜力素质的提高。这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 Valkenburg 和 Peter(2009) 提 出 的 互 联 网 增 强 自 我 表 露 (Internet enhanced self-disclosure)的假设,即网上交流能够促进个体自我表露, 高水平的自我表露导致高质量的人际关系 ,进而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幸 福感。15可见,自媒体应该成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 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阵地。自媒体环境下,“社交媒体一代”成为新时 期高校辅导员的重要工作对象。“社交媒体一代”具体指那些在网络 社交媒体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精于网络,热衷技术,酷爱 自由,追求个性,喜欢变革,更加富有自主精神,更加善于利用网络 技术进行日常交流、工作和生活,网络社交媒体成为他们成长、生活的一部分,极大地影响他们日常的人际关系和工作关系。16因此,面对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高校辅导员必须转变观念,适应时 代的发展,研究和运用通过自媒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方式方法。1、高校辅导员网络宣教要“去仪式化”当前,一部分网络思政教育陷入了双主体、内容和方式过程都存 在“仪式化”的生存状态,教育者消极引导,受教育者消极应对,双 方达成一种表面热闹却无实质意义的“默契”,如很多高校思政博客 和微博变成“无人的教室”,沦为“学习记录和电子档案”,这种“失 声与不在场”状态下“简单复制的、无灵魂的、自言自语式的空谈”, 使网络思想教育的实存性面临很大的危机。17伴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 来,自媒体用户在舆论导向和价值观塑造方面所扮演的作用越来越大, 自媒体越来越成为社会各方抢占话语权的舆论阵地。而自媒体所具有 的公共领域的特征,为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宣教活动的“去仪式化” 提供了新契机。高校应该在明确辅导员主体身份的前提下,实现传统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自媒体背景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主 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可以突破以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地位不平 等、信息不对称、受教育者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充分发挥等局限,自 媒体的出现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供了新的契机,也使高校 辅导员的网络宣教工作“去仪式化”成为可能。因此,必须积极制定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战略,抢占自媒 体舆论高地,加快高校自媒体网络体系建设的步伐,通过良好地运营 自媒体,确立起虚拟与现实中的人格统一,注重“泛生活化”的内容 选择,努力摆脱传统单向线性的教育模式和形式过于单一的教育内容, 用“生活化”、“网络化”、“平民化”的语言搭建教育要求和学生个性 成长之间的桥梁,建立与学生在闲暇时间的关系网,实现教育者与受 教育者之间线上与线下、课上与课下的“节点共享”以及节点之间互 动信息的不断生产,形成师生双向平等互动的教育和交流模式。同时, 注意培育自媒体环境下能够正确引导大学生思想观念形成和发展的 意见领袖。一方面,加强高校辅导员工作队伍的建设,加快思政工作 队伍熟悉网络技术,尤其是提高对自媒体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努 力打造一支既能够熟练掌握新技术,又能把握思政工作基本规律和具体要求的新型辅导员队伍。另一方面,发掘大学生群体中先进骨干力 量,培养其能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积极活跃在各类自媒体 平台上,发挥其在现实生活和网络环境下的双重模范带头作用,帮助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自媒体舆论环境健康发展,使教育 影响力转变为网络话语权和号召力。2、高校辅导员网络宣教要“去麦当劳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渠道,其效果如何对 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至关重要。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却呈现出George Ritzer(1999)所提出的“麦当劳化”现象。18迷信“效率”而进行的“批量生产”导致学生政治文化认同不够,“去政治化”现 象抬头;一味强调量化导致大学生政治认知和行为的矛盾;而“可预 测性”的保证与对控制的崇尚则造成高校思政工作偏向强调秩序而主 体性缺乏,学生的“被动接受”,缺乏生动体验。19针对思想政治教 育工作过程中的“麦当劳化”趋势,自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不仅要 提高育人水平,更应该重视网络尤其是自媒体的力量,把教育者的思 想、教育价值与现实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等融入自媒体的运用当中, 进一步发掘自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潜在价值,在自媒体中渗透政 治文化认同因素,把传统的说服与教化转变为自媒体环境下教育对象 在政治知识与政治文化认同的统一、政治认知与政治行为的统一、教 育主体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如果教育中的人失去了获得自我发展和自 我创造的自由,没有锻炼自己的理性和德性的机会,他们就不可能形 成运用自由的能力,他们也就不可能真正对自己负责,也就不可能对 他们生活其中社会负责,也就不可能与他人形成一种负担社会共同生 活的道德责任的共契关系。20因此,自媒体时代的高校辅导员开展网 络宣教要更为注重知识传播、观念内化和行为训练的完满结合,注意 运用好自媒体所特有的“去中心化”传播方式和“阅众分享”的话语 功能。高校辅导员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开辟专 题网络教育模块,如上海高校近年来所推行的“易班”(E-CLASS ) 网上班级平台,就是运用自媒体凝聚学生、服务学生、教育学生的新 尝试。高校应更多地开发类似的自媒体载体,注重教育对象的主动参与性和诉求表达,为大学生提供和谐的亚文化系统,形成以大学生为 主体的网络教育环境,促进政治文化认同,从而帮助他们实现拥有政 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具备良好政治能力的“政治社会化”目标, 以实现思政教育的“去麦当劳化”。3、高校辅导员网络宣教要“去碎片化”自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文本信息组织方式,出现了新的非线性 的网状信息结构。大学生不再用一种线性的、一页页、一行行、一本 本的方式,而是以直觉的、联想的方法将信息链接起来,他们往往习 惯于通过频繁的点击,在超文本数据之间、在不同网页之间任意切换, 信息结构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一方面,自媒体所发布的内容往往由 于篇幅限制,通常并不能表达整个事实,或一个完整事件,更多的是 通过碎片化、零星、局部地阐释来表达某种观点或宣泄某种情绪、情 感。但是这些碎片化的信息通常是具有意义的,往往能够引导或发起 一类话题,并完成一次相对独立的传播交流活动。从传播意义的层面 来分析某个自媒体发布的内容是否具有价值,关键在于能不能在发布 者和回应者之间就该内容形成一个积极的、互动的“讨论流”或者“讨 论圈”,从而通过自媒体碎片化的内容阐释构建起完整的传播内容和 传播行为,达到人们透过显微镜观察社会的愿望。由此可以看出,通 过自媒体所表达的内容往往经由对话、交流、互动,可以按照一定排 列组合方式构成更加完整的价值内容和话语体系,高校辅导员要在自 媒体平台上积极关注大学生发布的信息,并针对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 话题进行积极回应和反馈,要对讨论话题具有主动态度,并能对话题 产生相关性、拓展性的交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 提升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使之成为一次较为有效的宣教活动。积极回 应还有助于使每一次话题讨论都形成“讨论场”,促使大学生增强自 我表达的愿望,培养发起话题的信心,以及增强下一次话题发起活动 发生的可能,从而避免以往传统思政工作处于一种“失声与不在场” 状态。另一方面,在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之下,高校辅导员更要注 重处理教育内容的系统性、理论性与受教育者思维方式的少连贯、重 直觉之间的矛盾。根据美国传播学家 McCombs,M,E和 Shaw,D,L 的议程设置理论,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想 什么。2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认为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 业”的机构,其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 有目的取舍选择活动。“现代社会中,人们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主要的 外部信息,不管这种再构成是对现实环境的客观反映还是歪曲反映,都会影响人们对外部环境的认识和判断。”22高校辅导员在运用自媒体平台时应当通过发布高质量的内容,增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 间的共鸣与互动,善于捕捉到大学生群体中的“共同性需求”,并通 过对这种“共同性需求”的探讨与对话,形成“主流舆论场”和“民 间舆论场”的有效联动,促进高校自媒体与学生自媒体之间相互转载 进而实现自媒体之间的议程同构,提升信息传播的直观性,加强信息 的思想性和导向性,实现不同自媒体之间的优势互补即高校自媒体的 公信力、权威性与学生自媒体的及时性、全面性有效整合。目前可行 的做法如建设“微信公众平台集群”,打造精确高效的学生分类服务 平台,实现学生工作信息精确及时推送、学生有效接收;又如构建“高 校微博矩阵”,在探索学生工作官方微博建设的基础上,打通各职能 部门、各学院辅导员、学生组织微博的横向联系,与各个层次的学生 进行沟通,最大限度聚合微博领域的目标受众,通过各“微博矩阵” 的共振效应,达到一个声音对外的效果。自媒体的兴起为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宣教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课 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提出, 要“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 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只有充分把握自媒体对大 学生的影响,将自媒体打造成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渠道、新载体,构建 健康的网络和媒介环境,以改革的精神推进高校宣教网络的创新,才 能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青年一代的希望和要求上来,用 中国梦打牢青年学生的共同思想基础,用中国梦激发青年学 生的历史责任感,引导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国梦、青春梦而努力学习、 奋斗”23。125张莹.浅析“自媒体”的特点J.科教文汇,2008(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4 年 1 月. Subrahmanyam, K., Smahel, D., & Greenfield, P, Connecting developmental constructions tothe Internet: Identity presentation and sexual exploration in online teen chat room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2, 395406,2006.3Kevin B. Wright (ed.), Social Support, and Depress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 Model ofFacebook and Face-to-Face Support Network Influence, 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18:4157, 2013.6Valkenburg, P. M., & Peter, J. , Adolescents identity experiments on the Internet:Consequences for social competence and self-concept unity. Communication Research, 35, 208231,2008.7Walther, J., Selective self-presentation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Hyperpersonaldimensions of technology, language, and cognition.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3, 5382557, 2007.8Antheunis, M., Valkenburg, P. M., & Peter, J. Getting acquainted through social network sites:Testing a model of online uncertainty reduction and social attraction.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6, 100109, 2010.9101112宋元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 10 月第 1 版.赵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其运用J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S2).汤力峰、王学川.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 中国青年研究,2012(10). 岳宗德.论自媒体环境下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向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13鲁凤 .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境遇解析与路径探究 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1415焦树民.自媒体视阈中的媒介素养教育探析J .河南社会科学, 2009(7). Valkenburg, P. M., & Peter, J., Social consequences of the Internet for adolescents: A decade ofresearch.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8, 15, 2009.16相德宝.自媒体时代中国对外传播能力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 6 月第 1 版.17喻洁、张九海.微博客思想政治教育博客去仪式化的新契机J.思想教育研究,2011(2).18美乔治里茨尔.社会的麦当劳化对变化中的当代社会生活特征的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年第 1 版.1920王秀红.高校政治社会化教育的麦当劳化及其超越J.科教导刊,2014(1). 金生鈜.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年 10 月第 1 版.21McCombs,M.E.,&Shaw,D,L.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Mass Media.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36,176-187,197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