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生态文明建设汇总课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67552250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生态文明建设汇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6生态文明建设汇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6生态文明建设汇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这一章共讲四个大问题这一章共讲四个大问题 一、当前生态和环境保护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四、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 文明发展道路一、当前生态和环境保护面临的重大一、当前生态和环境保护面临的重大问题问题(一)当前我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二)当前我国资源环境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三三)当前我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当前我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问题1.我国自然资源严重短缺2.我国生态环境和固体废物的污染严重3.我国生态环境退化严重1.1.我国自然资源严重短缺我国自然资源严重短缺(1)水资源短缺 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098m3,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的1/4;且时空分布极不均衡,2005年有2163万人口、1969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据预测,我国人口在2030年将达到16亿的高峰,全国实际可利用水资源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上限,水资源开发难度极大,我国将成为严重缺水的国家。同时,水污染不断加重的情况又导致我国水资源形势不断恶化。(2)土地资源短缺 截至2008年,我国共有耕地18.2574亿亩。有关专家认为,中国的耕地面积要以18亿亩为警戒线,16亿亩为生存线,只有保持足够的耕地,才能解决和保证13亿到15亿人口的吃饭问题。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作为农业生产资料的耕地,总有一部分要用于城市建设和非农产业,耕地资源短缺的矛盾将日益尖锐。(3)矿产资源短缺 我国45种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多种重要战略资源人均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均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60%、10%和5%。我国现有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储量,能够保证2020年供给的只有6种。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已由1990年的5%上升到目前的50%以上,并且这种趋势还在发展。2.2.我国生态环境和固体废物污染严重我国生态环境和固体废物污染严重(1)水污染不断扩散 全国七大水系竟有一半河段存在严重污染问题。污染物排放量大,江河湖海严重污染。劣五类水质占40.9%,全国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大量受到严重污染的江河水流入大海,又对我国的近海海域造成了污染。(2)大气污染较为严重 据统计,中国目前每年排放二氧化硫近200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烟尘1000多万吨,工业粉尘1000万吨左右。全国酸雨区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3,为全球三大酸雨区之一。北方地区沙尘暴有愈演愈烈并向南方扩展的趋势。光化学烟雾、细颗粒物已经在城市密集地区构成严重的区域性污染。大气氧化性增强,能见度降低。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中国占了7个。(3)固体废物污染逐渐增多 2009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204094.2万吨,比上年增加7.3%;排放量为710.7万吨,比上年减少9.1%。中国的垃圾堆放量已接近65亿吨,其中15亿吨垃圾露天存放,带来严重的空气污染,人均年产废旧物资400公斤,城市人均垃圾以810的速度增长,全国城市有23被垃圾环带包围。3.3.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退化严重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退化严重 (1)草原和森林退化严重 全国90%以上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草原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达1.35亿公顷,占草原总面积的1/3,并仍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草原超载放牧、乱采滥挖严重,鼠虫灾害频繁,状况堪忧。根据2009年全国第七次森林清查结果,我国森林覆盖率才勉强达到20%。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排在世界第139 位。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森林资源的短缺显而易见。(2)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 中国历来是水土流失大国,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就是因河水携带大量泥沙呈黄色而得名,而长江也有变为“第二黄河“的迹象。2009年,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9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7.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61.2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16.8%;风力侵蚀195.70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0.4%。沙化土地面积达174万平方公里,并且有扩展之势。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具有双重作用,如果资源丰富,环境优良就会保证和推动经济发展。如果资源匮乏,环境恶劣就会影响和阻碍经济发展,甚至会损害经济发展。1、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需的45种矿产品有5种主要依赖进口解决,15种需部分长期进口。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四)当前我国资源环境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生物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物种的大量消失,削弱了工农业生产的原材料供给能力,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3.我国近些年出现的“电荒”、“煤荒”、“水荒”和“油荒”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而且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4.生态环境问题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经济增长的部分或全部都损失掉。经济增长的部分或全部都损失掉了,这实际上也就严地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二、可持续发展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二、可持续发展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友好型社会 当前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着力完善制度和加强体制建设。(一)可持续发展观 (一)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法律和政策(二)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一)可持续发展观n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布伦特兰的领导下,出版了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份权威报告以丰富的资料,论述了当今世界环境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处理这些问题的具体建议,系统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n1994年3月,中国政府编制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列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标志着中国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确认和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参与。n布伦特兰委员会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的发展。这一定义包括如下两个概念,n一是需求概念,特别是全世界穷人的基本需求应赋予压倒性的优先权,这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n二是约束概念,强调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n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的是发展,把消除贫困当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条件。n同时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这是可持续发展区别于传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n可持续发展还强调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一是代际公平,二是代内公平。(二)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二)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法律和政策法律和政策 1.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法律。2.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政策。(三三)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1.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所有权主体制度 2.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3.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 4.建立和完善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5.建立和完善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监督机制。1.1.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所有权主体制度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所有权主体制度 自然资源所有权是指自然资源所有权人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自然资源及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在我国,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主体主要是国家、集体和私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主体制度,以制度来保障国家主体、集体主体和私人主体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2 2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的环境制度都是着重对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却轻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表现在相应的法律上尤为明显,污染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有几十部,而对于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律则屈指可数。因此,我们必须加紧制定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使保护生态环境从预防开始,降低保护成本,取得保护成效。3 3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 生态补偿制度,是社会生产不断发展与资源环境容量有限之间矛盾运动必然产物,它通过“资源价值论”的观念评价生态环境资源的现实价值,运用政府调控与市场化的运作方式,让开发、利用和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人们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用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便为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生存环境。“十二五规划”强调,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4.4.建立和完善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建立和完善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 要实行强有力的环保措施,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对所辖地区环境质量的责任,实行严格的环保绩效考核、环境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级政府要切实承担对所辖地区环境质量的责任,实行严格的环保绩效考核、环境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格节能减排一票否决。5 5.建立和完善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监督建立和完善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监督机制机制 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监管能力。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清洁生产审核、环境标识和环境认证制度,严格执行强制淘汰和限期治理制度。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和企业环保信息公开制度,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并监督环保。三、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三、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必须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三、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三、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协调(一)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经济发展首位(二)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三)坚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一一)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经济发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经济发展首位展首位 1.正确认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经济发展首位。2.只有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经济发展首位,才能克服先污染后治理的弊端。3.只有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经济发展首位,才能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4.只有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经济发展首位,才能改变单纯追求GDP增长的传统发展观。当前,要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生态环境优先的指导方针,充分认识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经济发展首位的重要性。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经济发展的首位,就是说,当两者发生矛盾或冲突时,要把资源与生态保护放在优先地位。1.1.正确认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正确认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经济发展首系,才能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经济发展首位位 只有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经济发展首位,才能克服西方国家在工业文明中先污染后治理的弊端。2.2.只有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经济发展只有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经济发展首位,才能克服先污染后治理的弊端首位,才能克服先污染后治理的弊端 只有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经济发展首位,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才能打破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3.3.只有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经济发展首位,只有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经济发展首位,才能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才能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瓶颈”我们今天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经济发展首位,就是要改变单纯追求GDP增长的传统发展观,更加注重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4.4.只有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经济发展首只有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经济发展首位,才能改变单纯追求位,才能改变单纯追求GDPGDP增长的传统发展观增长的传统发展观(二)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二)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本国策 1.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提出和主要内容2.当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主要举措 1.1.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提出和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提出和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逐渐提出和实施的。(1)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提出 1983年我国政府第一次正式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2003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和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20052005年年1010月,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月,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2)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主要内容 一是增强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二是转变居民消费方式,树立绿色消费理念。三是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四是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五是建立和完善环境准入、环境淘汰、排污许可等制度。六是建立长效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2.2.当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当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主要举措国策的主要举措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1)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2)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和每个家庭。(三)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三)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的基本国策 1.我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基本国策的提出和基本内容 2.当前我国面临的严峻人口形势要求坚持实施控制人口的基本国策 3坚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基本国策的主要举措1 1我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基本国我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基本国策的提出和基本内容策的提出和基本内容(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基本国策的提出和发展 1971年我国国务院首次把控制人口增长的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1975年,毛泽东指出:人口非控制不行。为此中国政府制定了“晚,稀,少”和“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的生育政策,全面推行计划生育。1980年,邓小平指出人口政策是带有战略性的大政策。党中央实行了严格的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妇生一孩”。1982年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2001年计划生育成为国家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目前的政策是鼓励晚婚晚育,城市和发达的农村地区实行一胎制,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农村地区实行一胎半制,父母双方均是独生子女的和其他符合法律法规规定要求的可以生育第二胎。(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基本国策的基本内容。我国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2 2当前我国面临的严峻人口形势要求当前我国面临的严峻人口形势要求坚持实施控制人口的基本国策坚持实施控制人口的基本国策 (1)我国人口形势依然严峻 我国在21世纪上半叶将面临着最大人口规模的挑战。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高峰、老龄化高峰将相继到来。庞大的人口队伍将严重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人口过度增长、环境恶化,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发展(3)人口过度增长、消费需求增长,导致生态失调(4)人口增长过快直接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就会增加社会负担,降低人们的收入,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3 3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基本国策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基本国策的重要举措重要举措(1)控制人口数量(2)提高人口素质(1)控制人口数量 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显示出了巨大的成效,有统计称,“19712005年间,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全国少生了约4亿人,出生率下降到1.8%,为家庭以及国家节省了74000亿元抚养费。当前仍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要稳定低生育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控制人口,实现理想人口目标。(2)提高人口素质。提高人口素质主要是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文化教育素质。为此,应在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积极提倡优生。使人口的优质遗传基因得到发展,让劣质遗传基因受到抑制。二是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技术事业,努力提高人口科学技术素质。三是进一步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扩大集体福利,保障妇幼健康。四、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四、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一)生态和环境关系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二)文明发展道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一)生态和环境关系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一)生态和环境关系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 1.保护好生态和环境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 2.保护生态和环境是提高中华民族生存质量的重要保证 3.保护生态和环境是提高中华民族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4.保护生态和环境是对保护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贡献 人类的生存、延续和发展,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会破坏人类的生存条件,甚至会导致人类文明的消亡,我国有不少地区由于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石漠化日益严重,严重的污染已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无论是维系人们基本生存的淡水资源、耕地资源,还是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矿产资源都严重短缺。这一问题在“十二五”期间将更加突出。一个和谐的人类社会不可能建在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生态基础上。我们只有走文明发展之路,大力保护生态和环境,才能保护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1.1.保护好生态和环境是中华民族生存保护好生态和环境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发展的重要基础 保护资源和环境是提高中华民族生存质量的重要保证。要提高中华民族生存质量就必须改善环境、优化环境。使我们使用的水、呼吸的空气不受污染,使我们人均能享有必要的森林和草原面积,使我们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切都需要我们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2.2.保护生态和环境是提高中华民族生存质保护生态和环境是提高中华民族生存质量的重要保证量的重要保证3.保护生态和环境是提高中华民族国保护生态和环境是提高中华民族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当今世界,资源、能源短缺,竞争异常激烈,谁掌握了资源、能源,谁就会在国际竞争当中处于有利地位。我国资源、能源短缺,许多重要资源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大力保护和充分利用能源、资源,严禁乱开发和高耗费,才能保持和提高国际竞争力。4.4.保护生态和环境是对保护人类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和环境是对保护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贡献的重要贡献 我国是资源大国,我们的草原面积居世界第一位,煤炭资源居世界第三位,生物多样性居世界第三位,湿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除此之外,还有不少资源在世界资源中的也占较大比例。总之,我国是资源大国,保护好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就是对保护人类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贡献。(二二)文明发展道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文明发展道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必由之路1.生态文明的内涵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3.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4.正确认识和处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涵义和相互关系n1.生态和生态文明n生态是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存在状态。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自然状态。n从发展进程来看,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是比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更先进、更高级的文明,它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模式的重大进步,是对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工业文明的历史超越。n中共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党第一次将生态文明作为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战略任务加以明确。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一是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而且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二是关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必须统筹经济发展和保护自然的关系,要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三是关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既要考虑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子孙后代的发展需要。四是关于建设两型社会的思想。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抓手,加快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五是关于走文明发展道路的思想。坚持以生产发展为基础、以生活富裕为目的、以生态良好为条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实现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n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树立。(1)从思想意识上实现三大转变: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模式转变;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3.3.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2)着力抓好五项工作:一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二是深化节能减排。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四是切实保护和修复生态。五是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4.4.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坚持生产发展(2)实现生活富裕(3)保障生态良好 “发展是硬道理”。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而发展首先是生产发展。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已证明,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使我国经济建设高速、持续增长,只有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离开生产的发展,地区差距问题、就业问题、贫困问题等根本无法解决,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1 1)坚持生产发展)坚持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由衷愿望,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内容,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体现。邓小平同志在阐述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时,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的定位在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上。加快发展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更高水平上的生活富裕。(2 2)实现生活富裕)实现生活富裕 无论是加快发展,还是实现生活富裕,都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生态环境。我们在注重生产发展与生活富裕的同时必须更加关注生态的良好,将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实现生产发展与生活富裕的前提和必不可少的条件。生态良好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虽然生态良好的着眼点在于保护自然,但最终关怀的还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3 3)保障生态良好)保障生态良好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是统一的,文明发展道路是科学发展观所确立的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者内涵不同而相互联系,共同体现出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4.4.正确认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正确认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相互关系好的相互关系n 坚持文明发展道路,就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把推进生产发展、实现生活富裕、保持生态良好有机统一起来、坚持以生产发展为基础,以生活富裕为目的、以生态良好为条件,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n 生产发展是走文明道路的基本环节。离开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就失去前提,生活富裕也不可能实现。生产发展,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更高水平的生活富裕,脱离这个目标发展就失去了意义。无论是加快发展,还是实现生活富裕,都离不开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则是实现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客观条件和重要保证。五、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主张五、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主张n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越来越成为国际经济政治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形成尖锐对立。世界各国都应认识解决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国际上公认的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的基本准则,在环境 利益和责任特别是历史责任和现实责任分配方面作出安排。n中国始终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十分重要的建设性力量。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上始终承担着自己应负的责任。中国坚持同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把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建设两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保护全球环境和控制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