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知识点.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6729344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624.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章 绪论 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 (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 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 替代性 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5. 土地的属性(书本):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 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 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 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6. 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 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居世界各国第三位 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 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5.5%,居世界第五位 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居世界第二位7. 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 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 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 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 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8. 土地资源学的概念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 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9.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土地资源学在学科中的地位 (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学科的关系10.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 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 研究内容: 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 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4)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11.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特点 (1)综合性和多学科性 (2)关联性与复杂性 (3)现实性和预测性 (4)区域性和全局性12新中国成立后土地资源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期的特点?第一个时期: 50年代初期财政部的查田定产工作。 特点:(1)为确定农业税收服务。 (2)用群众明主评议,逐级平衡办法对全国土地进行分类,评定等级,制 定常年产量作为农业税的依据。第二个时期: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这个时期的主要工作是开展地区性的土壤 地理与土地资源调查,重点是宜农荒地资源与橡胶宜林地资源的调查与评 价。 特点是:(1)与生产建设紧密结合,针对性强。(2)这个时期多属单项资源的研究与评价,除农业部荒地勘测设计院和中科院自然资 源综合和考察委员会分别提出的土地评价系统外,还有林业、农垦部门进行的宜林地 评价、宜橡胶地评价,农业部门草原考察队和中科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进行的 天然草场评价。在后期的内蒙古与黑龙江的土地资源调查中则向土地综合评价发展。(3)多属区域性的调查研究,对全国性缺乏工作和了解。(4)多属定性研究,缺少经济分析,所开展的土地调查与评价虽有较明确的自然特性 分级指标、能客观的反映荒地质量,但没有经济分析,属定性的自然评价。(5)多属经验性的,缺乏理论的总结,系统性较差。(6)土地评价建立在土壤学基础上,基本属于土壤地理学范畴。第三个时期: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是土地资源学的雏形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 (1)从区域性走向全国性研究。 (2)从单项评价走向全面评价。 (3)从经验性上升到理论和系统的研究,从而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 资源的研究方法和评价体系。 (4)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的研究和制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第四个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特点:土地研究结合国土整治与规划、区域规划、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等实际工作进行。我国近期发展:(1)土地评价研究:耕地质量、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2)土地资源调查研究:详细化、精确化(3)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量研究(4)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5)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复垦研究(6)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研究:3S13.土地与土壤的关系: (1)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但应该注意的是,当土壤一旦被利用,即作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时,则必须同时考虑气候、地形、水文等组成土地的要素,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因地制宜利用土壤,这个时候的土壤实际已经以土地的形式发生作用,这也就是土壤与土地两个概念经常混淆的原因之一。(2)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所谓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它是在特地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或一系列)用途的生产能力(capability)。对于城市用地,土地生产力(效益)主要取决于区位要素,而与土地肥力几乎没有直接联系。(3) 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可以划分为A,B,C等发生层次14. 土地与国土的区别: 国土系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广义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它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由此可见,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的概念。第二单元 土地资源的自然组成要素1.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气候要素主要指地球表面至10000-12000m高空以下的对流层的下部,即与地球表面产生直接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降水量等)和物理过程(升温、蒸发、焚风等)2.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 (1)光(太阳辐射) (2)温(热量) (3)水(降水)3. 光照资源:光照强度、光照长度(日长)、光照质量 热量资源:衡量热量的指标:1)温度:0温度:一般代表了耐寒作物的生理活性的起 始温度。如冬小麦。 5、 10、 15 (2)积温:农业常用10积温。一般代表了喜温作物的生 理活性的起始温度。如玉米、棉花。二者的积温数分别 代表现两种作物在当地成熟的可能性,以及一定种植制 度的选择和适宜性。我国平均为1600-9000 。 (3)无霜期(每年初霜期与终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生长期、 与多年极端低温平均值。不同积温数与作物种植制度的适宜性一年三熟:甘蔗水稻水稻70008000一年三熟:小麦水稻水稻55005700-6100一年二熟:小麦水稻50004500-5500两年三熟或一年二熟:花生、甘薯42004700-4800两年三熟:冬麦-玉米40004500一年一熟:春麦、莜麦、杏子、洋芋28002500-3000适宜作物种植制度及作物10积温0积温 降水资源:空间分布、时间分布、地形影响 (1) 降水量的空间及时间变化 空间变化 400mm等降水线 : 以北、西我国主要牧区 以南、东我国主要农区 800mm等雨量线 : 以北旱作(雨养)农业 以南水田农业 时间变化 A. 一年内变化:4-9月降水量可占全国降水的80%以上,北方一般冬春无降水; 南方年降水量变化率较小(10-15%),北方20-30%。 B. 由于降水时间变化,往往造成水旱等灾害 平均每年受灾耕地面积为0.3亿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4,旱灾占62%,涝灾 占24%。(2) 降水可分锋面雨、对流雨、地形雨等4. 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 影响区域土地利用的地学要素主要为:1. 地形地貌 2. 地质构造与地表岩性5.地形地貌 海拔高度 地面坡度 地貌类型:具有共同形态特征的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形态可分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五大类,不同地貌具有不同的特征,从而影响土地资源的类型、特征及其开发利用。6. 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个方面 地表水的类型:河流、湖泊、冰川、沼泽 地表水的数量和质量:我国河川径流总量2.7104亿m3;冰川总储量3.0104亿m3; 天然湖泊8万km2;沼泽11万km2。 水质从东南到西北,水矿化度逐渐增大。冰川融雪水矿化度低,是 西北重要各类用水水源 地表水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影响:地表径流影响地貌类型的形成;地表水丰缺与农业灌 溉用水以及干旱、洪涝关系密切;地表径流的冲刷作 用往往导致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 地下水:地下水类型:包气带水(土壤水、上层滞水)、潜水、层间水(承压水) 地下水的排泄与补给:包气带水与大气降水和蒸发作用密切;潜水的主要来源是 降水;层间水分布区与补给区不一致。 地下水与水土资源利用:对我国西北干旱区,利用地下水 灌溉掌握地下水的水 质、水量、分布及与地表水的关系;对东部区域要摸清 地下水的水盐动态规律,发挥灌溉洗盐的效益。7. 水文条件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 对农用地的影响(一)水分是构成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二)水源条件是实现农业集约生产的保证(三)水分状况影响土地开发利用(四)水力对土地资源的破坏作用 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城市分布位置、用地布置、市政工程建设及环境景观、地基稳定性等方面 地表水与城市、产业基地选址(用水、防洪) 地下水与建设工程(耐蚀性、基础稳定性)8土地资源的植被组成要素 植被是一定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体,包括森林、草地及农田栽培作物。 植被对土地利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植物类型、植物生产力和生态调节等方面。 植被要素特征的影响 植被是重要的生态要素 植被是不稳定的,易变的构成因素 植被是一个自然地理体 植被对土地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 植被的重要指示意义 植被对土地系统的调节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调节气候、保护环境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固结土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9.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 土壤是陆地上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在气候、地形、母质、生物、时间五大成土因素作用下形成的独立的历史自然综合体。 土壤的三相:固相、液相、气相 土壤质地:是根据不同粒径的土壤矿质颗粒的百分数组成面划分的土质粗细类型。一般分 为砂质土、壤质土和粘质土。 土壤厚度:指土壤剖面中作物能够利用的、母质层以上的土体总厚度。有效土层厚度即植 物根系发育所能伸展的厚度。耕层是土壤表层经过耕作熟化了的土层,是土壤 中最松软肥沃的部分。一般而言,农作物耕层厚度为20-25cm 土壤养分: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元素 土壤石灰质、可溶性盐及pH值 土壤综合性状:土壤肥力、土壤水分状况、土壤的适宜性 土壤剖面:表土层(A层)、亚土层(B层)、木质层(C层) 土壤的地带性分布:在中国温带,自西向东大气湿度递增,依次出现: 棕漠土、灰棕漠土、灰漠土、棕钙土(灰钙土)、栗钙土、黑钙土和黑土。 在中国温带东部湿润区,由北而南热量递增,土壤分布依次为: 暗棕壤、棕壤(褐土)、黄棕壤、黄壤、红壤和砖红壤。10.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要素特征分析土地产权:是指权利人按照法律的规定直接支配土地的权利;是对土地资源相关的一系列权 力的总称,(权力束)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他项权力(抵押权、 租赁权等)。土地产权制度:是指对土地资源产权的一系列安排及与之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包括土地所有 制,土地使用制度。土地产权的基本特征是排他性,根据排他程度可以分为 共有产权、私有产权、国有产权。土地所有制: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是土地制度的核心;土地关系的 基础土地所有制: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制、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集体经济组织) 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者依法对土地实行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是土地所有制在法律上的体现。 土地使用制度: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 部分。 土地使用权:是指使用人根据法律、文件、合同的规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国家或集体 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部分处分的权利。土地资源的区位特性:土地自然区位:即土地的自然地理位置。 土地经济区位:指土地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所表现 的人地关系和社会物化劳动投入。 土地交通区位:指区域土地或某地段与交通线路和设施的 关系,具体由距离、耗时和费用三方面来 反映。土地经济生产力和土地报酬递减律:土地自然生产潜力 土地经济生产潜力 因素限制定律 土地报酬递减律 第4章 土地资源调查1.土地资源调查概念 是指应用一定的调查方法(实地调查、遥感、测绘制图等),查清区域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为土地资源评价、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数据(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 土地资源调查大致分为土地条件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两种。土地条件调查又可分为以土地的土壤、植被、地貌、气象、水纹和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为主要对象的土地质量自然性状调查,和以土地投入产出、收益、交通、位置和社会经济条件为主要对象的土地社会经济因素调查。2. 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 A.准备工作组织专业队伍、制定工作计划、资料准备、其他资料的收集、用品准备等。 B.外业调绘调绘前准备工作,路线调查、制定土地分类系统、室内预判。 C.内业工作资料整理分析、遥感图像转绘、面积量算、编制专题成果图、编写调查报 告和技术总结报告。 D.检查验收外业调绘和补测地物为重点检查对象;内业工作着重检查转绘精度、面积 量算精度、成图质量等。3.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现状调查 一 分类体系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984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制定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采用两级分类:8个一级类,46个二级类。 城镇土地分类 1989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制定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对城、镇、村土地分类做了细化和充实,也采用两级分类:10个一级类,24个二级类。 新的全国土地分类 2001年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在以上两个土地分类的基础上,采用三级分类:3个一级类,15个二级类,71个三级类。 新的全国土地分类 2007年9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两级分类:12个一级类、56个二级类。其中一级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地类具体含义:01 耕地 04 草地 011 水田 041 天然草地 012 水浇地 042 人工草地 013 旱地 043 其他草地02 园地 021 果园 022 茶园 023 其他园地 03 林地 031 有林地 032 灌木林地 033 其他林地耕地(01):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 休闲地);以种植农作物水田(011):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 耕地。水浇地(013):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作物的耕地。 包括种植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有林地(031):指数木郁闭度30%的天然,人工林地。灌木林(032):指郁闭度40%的灌木林地。其他林地(033):包括疏林地(指树木郁闭度0.1,0.2的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 苗圃等林地。 迹地:指森林采伐,火烧后,五年内未更新的土地。 苗圃:指固定的林木育苗地。4.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概念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主要是以县为单位,以图斑为基本单元,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查清各类用地的面积、分布、利用状况和权属状况。5.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目的、任务和主要内容 1、目的、任务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最基本、最首要的目的是摸清国家土地资源家底,为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与开民提供基础数据; 清查各类土地权属状况,为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分等定级和建立土地档案服务; 了解当前土地利用的经验教训及存在的问题,为国家和区域制定土地资源管理对策提供依据; 2、主要内容(1)查清调查区域内村、农、林、牧、渔场、居民点以及居民点以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区范围界线;(2)查清调查区域内土地利用及分布;编制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界线图和县乡两级土地利用现状图;(3)量算出种地类面积并汇总调查区内的总面积及各地类面积;(4)对调查区内的土地利用善做出科学的评价,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及设想;5.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原则: 依据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特征;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多层次系统性6. 土地条件调查土地条件调查(land characteristics inventory)是指对土地的土壤、植被、地形、地貌、气候及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和对土地的投入、产出、收益、交通、区位等社会经济条件的调查。土地调查的目的:为制定各项计划、规划和土地政策提供基础材料; 为综合农业区划和农业生产服务; 为城乡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为城乡分等定级、估价、税收提供可靠资料 ; 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土地条件调查的内容: 7、 “3S”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加上的应用14. 土地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使用价值或价值进行评定的过程。 依据土地经济条件评定出土地等级或价格; 或通过对土地进行投入和产出比较分析,决定土地适宜性,判断土地利用的经济 可行性15. 土地经济评价意义 科学界定土地生产能力,为制定政策法规提供依据; 合理确定生产耗费和产品生产的关系,为拟定土地税收标准服务; 全面揭示土地质量,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改造提供依据; 确定土地价值和价格,为土地的科学管理提供更强有力的手段; 可有效地促进土地合理利用16. 土地经济评价方法 -指标评价法:土地生产率=产量或产值/土地面积 单位土地面积的净产值=(农产品产值-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土地 面积(农用地或耕地面积) 单位土地面积的纯收入(土地盈利率)=(农产品产值-生产成本)/ 土地面积(农用地或耕地面积) -毛利分析法:生产资料耗费指标、成本费用与资金占有指标、土地利用及其结构指标 -贴现现金流量分析17.农用地分等定级一、基本概念土地分等定级是在土地适宜性分析基础上进行的土地生产潜力与现实生产力的综合评价农用地分等是在全国范围内,按照标准耕作制度,在一定自然条件、土地利用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的农用地等别。农用地分级是在行政区(省、县)内,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和实际情况需要,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的农用地级别18.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样地的涵义 在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区域内,当技术与管理水平一定或处于区域内的平均状况时,从该区域内产量水平属于最高范围的那一类土地中随机选取出的若干个农用地分等定级单元。 标准样地体系构建的原则:代表性原则、控制性原则、体系性原则、永久性原则 标准样地设置的原则:单位面积农用地的产量水平最高 构成土地自然因素的综合特征要最优 农业生产条件要最好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应是编定为长期稳定的农用地 标准样地设置中的“三定”:定量、定位、定质 国家级标准样地定量设置方案的选择:以下辖省级行政区为单元的方案: 不计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在31个省级行政区内都设置约10-15个国家级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样地,全国共计约310-465个国家级标准样地,理由: 标准耕作制度分区或光温潜力区都跨行政区; 几个省级单位属于同一个区或一个省级单位划分成几个区; 在一个省内可能没有标准样地; 全国的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都是以行政单位组织进行的。第7章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评价 1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涵义 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这一定义土地承载力的四个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这四个要素是;生产条件、土地生产力、被承载人口的生活水平和土壤承载人口的限度) 目的查明发展中国家不同投入水平下土地潜在人口承载力比较潜力与现状及预测人口,确定出问题区域提出合理的农业政策和人口政策的先决条件 意义促进土地、人口、食物、发展等关系的协调指导经济建设;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管理;土地资源持续利用2.人口承载力研究方法-农业生态区法 研究步骤:土地资源查清、划分农业生态区、计算生态区的生产力、统计出每个行政区内 的土地生产力、确定投入水平、计算一定行政区内土地人口承载力3. 土地资源承载力计算:PSCL=P(e)A/N P(e)为单位面积的生产潜力 A为土地面积 N为平均人口的基本粮食需求4.影响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因素:1.土地资源的数量:耕地、草地、水域等土地面积;2.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光照、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土壤质地、养分含量、pH值等土壤因素;土地区位等社会经济因素;3.投入水平:物质(化肥、农药、机械)、科技(改良的种子、科学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式)4.生活水平:人们所需要的食品数量来表示;5.时间尺度:研究所针对的时期、预测相应时期的人口、投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第8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1. 土地利用系统(Land use system) 是指为人类活动所利用的土地表层及其以上和以下的所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面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结合体。它是一个由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相结合的复合系统。2.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五大原则:生产性原则、稳定性原则、保护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可承受性原则3、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含义: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 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4、 人类生存环境正在发生哪些重大变化:气候的变化:温度升高 大气成分的变化:CO2,气溶胶,臭氧洞 土地覆盖的变化:热带雨林、草原的破坏、荒漠化 海洋的变化:海面温度、海平面上升 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物种消失 陆地水体的变化:江河水位下降、湖泊干枯、水资源短缺 自然灾害的变化:干旱和洪涝发生频率增加 人类社会的变化:人口增长和城市化5.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 指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全面安排和布局。 三种类型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内部规划6.土地规划的作用- 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可以优先考虑农业、基础设施、环保用地的需求。- 土地利用规划能够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因此有利于促进土地宏观布局和利用结构的平 衡优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对土地利用进行宏观调控。- 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既应该解决社会化生产和改善环境对合理利用土地的要求,更需要宏 观调控土地市场,促进土地市场的规范和完善。7. 土地整治背景:土地供求矛盾尖锐 土地利用粗放,效率低,布局不合理 土地利用形态破碎、零乱 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低 农业用地基础设施薄弱8.土地整治的定义: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和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整治,对生产建设破坏和自然灾害毁损的土地进行恢复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我国土地整治主要类型:农用地整理、废弃土地复垦、宜农未利用地开发、建设用地整治 区域性综合整治9. 土地储备 是指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为实现调控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目标,依法取得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储存以备供应土地的行为。 土地储备内容:统一收购、垄断一级市场、超前规划、合理分配收益、净地出让、资金 集中管理土地资源保护1.土地资源保护概念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保存土地资源、恢复和改善土地资源的物质生产能力、防治土地资源的环境污染,使土地资源能够持续地利用所采取的措施和行动。2.数量保护的内容土地资源种类的数量保护土地资源的面积保护3.土地质量保护(一)概念土地资源质量:通过土地资源评价确定的土地资源属性土地质量保护:对土地资源适宜性、生产潜力和价值等属性的维持和提高 土地资源质量保护的内容:适宜性、生产力、价值(二)土地质量保护内容间的关系适宜性是土地资源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是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依据;生产力的高低鉴定和变化监测是土地资源质量保护的核心和内容,可以显化问题实质,利于制定针对性的政策;价值多少的评估和监测,是土地资源质量保护的必要补充,为制定经济调控政策提供依据(三)土地质量保护措施: 动态监测、预警,农艺措施,工程措施,经济措施,管理措施4.土地资源生态保护概念:指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状况的维持和改善5.土地资源生态保护措施:工程措施(根本性);技术措施(辅助性);生物措施(辅助性) 管理措施(辅助性) 6.土地资源保护内容 由数量保护、质量保护和生态保护组成。 数量保护、质量保护和生态保护的相互关系“量”的管理为基础强化质量保护在经济技术条件许可条件下,把生态保护作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7.思考题如何对土地资源质量实施有效保护?如何协调生态退耕和耕地保护的矛盾?8.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耕地保护的意义: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农民生计、持续发展9. 我国耕地现状:人多地少、质量差、水土不匹配、退化严重10. 基本农田保护(一)概念基本农田- - - -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 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基本农田保护区- - - -指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照法定程序划定的区域(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概念:从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出发,提出本地区规划年内的农产品需求量、耕地需求量及各类建设用地数量,确定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并采用划区的形式,对耕地进行定量、定位、定时、定质,并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的手段,把基本农田保护起来。11. 土地利用的生态干扰 (一)概念种群:一个物种在一定范围内同种个体的总和群落: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种群组成生态系统:在一定范围内,由生活群落中的一切有机体,与其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综 合统一体。土地生态系统:土地各自然要素构成的,并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影响在内,而组成复杂 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系统。 (二)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太阳能、大气降水、土壤、物质循环(三)特点 土地生态系统结构的整体性 土地生态系统的开放性 土地生态系统的区域分异性 土地生态系统的可变性12.土地退化与防治 土地退化概念: 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13.我国土地退化类型分为水土流失、沙化、次生盐碱化、污染、性质恶化、贫瘠化和土地资源的非农建设占用等7种类型土地资源退化类型划分系统。14.土地退化防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治理综合措施与主导措施结合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第10章 世界土地资源概况1. 我们为什么要了解世界土地资源? A控制土地利用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B.构建资源为基础的经济体系的重要前提 C.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客观要求2. 世界土地资源概况: 一、世界总面积:世界陆地面积约为14950万KM2(包括南极洲),占地球表面的29.2%; 2/3陆地在北半球,仅1/3在南半球3. 世界土地资源的主要问题: 一、世界人口增加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二、世界土地资源的数量变化:耕地减少、森林砍伐、开垦草原、围垦湿地、 三、世界土地资源的质量变化:地力受损、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水资源短缺、土地 沙漠化、土地污染、第11章 中国土地资源概况 1.中国土地资源的自然条件优势:多样化的地貌条件、光温资源优势、降水资源优势 差异性成土条件、土壤资源优势、2. 中国土地资源基本特征: 土地资源总量大:土地总面积:960万k,占世界7.2%,居世界第3位 耕地:占世界9.5%,居世界第4位 林地:占世界5.5%,居世界第5位 草地:占世界7.8%,居世界第2位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人地矛盾突出;土地资源质量较差;土地资源及其利用地域分异明显3. 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不足 土地利用粗放,利用率和产出率低 土地退化、损坏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4. 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利用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山地多,平原少;坡耕地比重大,水土流失严重;水土资源不平衡 中低产田多5.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对策: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耕地保护意识; 依法保护耕地,保护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质量。6.林地利用特点与存在问题:林地质量较高,但利用程度地 森林覆盖率不高,区域分布不均 林地生产力水平低,但发展潜力大 林地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水平低下 可开采的森林资源枯竭,资源状况急剧恶化 森林防护效能降低,区域生态环境恶化7.中国林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对策:大力开展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提高林地利用率; 科学管理,集约经营,提高林地生产力; 积极搞好用材林基地和五大防护林体系建设; 加强森林法制管理,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林地。8.草地利用特点:草地的分布利用及草地生产力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 草地类型众多,植物资源丰富 草地利用率不高 草地生产力低下9.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草地面积减少 草地质量不断下降,退化严重盐渍化 草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法制管理不力,滥垦过牧现象严重 草地建设投入不足10.中国草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对策:加强对大面积天然草地的合理利用建设积极建设人工草地积极实施科技兴草战略加强草原法制管理11.其他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加强荒草地开发管理,制止乱占滥用 开发与保护、整治相结合,防止掠夺式开发 坚持科学开发,提高开发质量 编制与实施荒草地开发项目的土地开发利用规划 加大荒草地开发的投资12. 盐碱地的治理与开发利用:盐碱地的治理,应本着防治结合、水利措施与农业生物措施 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其核心问题是调节和 控制区域水盐运动。具体措施包括水利改良、农业技术改良、 生物改良和化学改良4个方面。13. 沼泽地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 治理沼泽地应当以水为重点,以土为中心,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并且要与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相结合。14.土地沙漠化的防治和沙地的合理利用 土地沙漠化是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出现的,在人类的不合理活动之下又加剧其发展。 治理沙漠化活动的重点,应放在农牧交错的过渡地带,采取生物、工程、水利和农业等综合措施进行。15. 中国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管理对策: 一、完善管理 法律手段:加强土地立法,依法行政 经济手段:完善土地税收体系(农地分等定级、土地市场等) 技术手段:科学规划、动态监测2、 改革土地使用制度3、 开源节流,坚守耕地红线:开源:土地复垦、土地整理、宜农荒地开发 节流: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无序扩张、保护基本农田四、建设改造农田,集约规模经营五、宏观规划、工程建设六、继续控制人口 第十章 中国土地资源分区1.土地资源分区概念 根据土地资源的地域分异规律,考虑自然环境条件、区位因素与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现状与发展前景等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在空间上进行的群体分区.2.土地资源分区原则 地域分异原则 主导因素与综合分析相结合原则 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原则 地域完整性原则 多级续分原则3.分区的主要依据区域土地条件与土地利用结构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区位因素与社会经济条件的相对一致性;区域土地利用方向与产业配置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土地生产力与综合效益的相对一致性;区域土地利用问题与治理、保护的相对一致性4.分区方法自上而下划分,纵览全局,确定一级区的大体轮廓及内部分异的基本格局自下而上归并,综合反映区域土地利用的主导方向与结构特征,确定各级区的明确界线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分区系统 共分为12个土地利用区,66个土地利用亚区5.命名方法一级区土地利用区 -区位(含土地类型)+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相应发展产业命名二级区土地利用亚区 -区位(含土地类型)+主导土地利用类型+开发利用方向命名分区命名:尽量简化、以利应用6.全国土地资源利用区 .东北山地、平原有林地与旱地农林用地区(简称东北区) .华北平原水浇地、旱地与居民工矿地农业和建设用地区(简称华北区) .黄土高原旱地、牧草地与有林地农牧林业用地区(简称黄土高原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田、水域与居民工矿地农渔和建设用地区(简称长江中下游区) .川陕盆地有林地、旱地与水田农林用地区(简称川陕盆地区) .江南丘陵山地有林地与水田林农用地区(简称江南丘陵山地区) .云贵高原有林地、灌木林地与旱地林农用地区(简称云贵高原区) .东南沿海有林地、水田、园地与居民工矿地农林渔果和建设用地区(简称东南沿 海区) .内蒙古高原牧草地与旱地牧业用地区(简称内蒙古高原区) .西北干旱区牧草地与水浇地牧业和绿洲农业区(简称西北干旱区) .青藏高原牧草地牧业用地区(简称青藏高原区) .藏东南横断山有林地与牧草地林牧用地区(简称藏东南横断山区)郑州市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人口承载力1、计算郑州市土地生产潜力与生产潜力指数2、计算郑州市2010年土地人口承载力及人口承载力指数及人粮关系状况3、郑州市耕地资源2025年人口承载力预测一、土地生产潜力计算步骤 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土地生产潜力。Y(Q,T,W,S) = Y(Q) f(T) f(W) f(S) 其中,Y(Q,T,W,S)为土地生产潜力,Y(Q)为光合生产潜力,f(T)、f(W)、f(S)分别为温度、水分、土壤因子影响的修正系数。 1 光合生产潜力 rQ = 105 /C F E Q 其中rQ为光合生产潜力(kg/hm2 );C为干物质发热量(kc/g);F为最大光能利用率,最大理论值为l5.68%;E为作物经济系数;Q为太阳总辐射(kc/cm2 )。 干物质发热量C:指每形成1克干物质所需要的能量,多数作物的平均值为4.25kc/g。最大光能利用率F :根据黄秉维先生的研究,全面地考虑作物群体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漏射、吸收、转化、消耗等10多个因子,计算得到最大光能利用率F为6.13%。(黄秉维 ) 2 光温生产潜力rT = rQ f (T) 其中rT为光温生产潜力(kg/hm2);f(T)为温度有效系数;f(T)= n/365,其中n表示研究区无霜期天数 3 气候生产潜力 rW= rT f (W) 其中rW为气候生产潜力(kg/hm2),f(W)为水分有效系数。 4 水分有效系数f(W)采用以下经验公式进行计算,其中R为年降水量(mm),E0为年可能蒸发量(mm)。 5. 土地生产潜力 rS = rW f (S) 其中,rS为土地生产潜力(kg/hm2);f(S)为耕地质量系数,表示土地生产力的自然评价指数,可作为土地质量等级的划分标准;该值越大,土地质量越高,反之则越低。耕地质量系数可根据河南省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地利用系数来确定, ( KL=Y/Ymax。KL样点的综合土地利用系数; Y样点的标准粮实际产量; Ymax最大标准粮单产 。郑州市用0.85代替。 )5、生产潜力指数 D值越大,表明该地区生产力可挖掘的潜力就越大,但土地改造的难度也越大;反之,D值越小,则表明该地区粮食增产的空间越小。 6 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LCC = G / Gpc LCCI = P / LCC 其中,LCC为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人);G为区域粮食总产量(kg);Gpc为人均粮食消费标准( 400 kg/人,);LCCI为人口承载力指数;P为现实人口数(人)。 二 郑州市耕地资源2025年人口承载力预测 郑州市 2000-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单产及人口规模1 粮食播种面积预测At = A0 + a t 其中,At为预测年粮食播种面积(103hm2);A0为基准年粮食播种面积(103hm2);a为估算的平均每年粮食播种面积增加量(103hm2);t为预测年与基准年的时间距离。 2 粮食单产水平预测 rt = rs (a + b t) 其中,rt为预测年粮食单产(kg/hm2);rs为土地生产潜力(kg/hm2);a为基准年产潜比;b为产潜比年增长率;t为预测年与基准年的时间距离。3 人口规模预测Pt = P0 1 + (m - n) t 其中,Pt为预测年人口数;P0为基准年人口数;m为平均出生率;n为平均死亡率;t为预测年与基准年的时间距离。 4 2025年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预测LCC = 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